kaiyuanjiayuan 发表于 12.8.2012 04:25:51

圣严法师法语录

•心灵环保

1.用平常心面对不平常之事。
2.得理让三分,理直气要柔。
3.察觉自己情绪起伏、不稳定时,要马上回到呼吸。体验呼吸、感觉呼吸,就能渐渐安稳下来。
4.心不安,主要是受到环境或者身体因素的影响。如果能够照顾自己的心,瞭解自己的身心状况,便能自在平安。
5.环境是我们的镜子,发现自己的言行举止让他人不舒服、惊讶,或者不以为然,要马上反省、懺悔、改进。
6.心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心随时随地与当下所做的事、所处的环境合而为一,就是在净土之中。
7.不管高兴或痛苦,只要是因为他人的评断,而使我们的心受牵动、被影响,就是没有好好保护我们的心,没有做好心灵环保。
8.生气,可能是身体上、观念上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烦恼,不一定代表修养不好。如果能够向内心观照,用智慧来化解烦恼,也就不会自害害人了。
9.任何状况下,都要照荣好自己的心,保持内心的平安定,就是心灵的健康,就是心灵环保。
10.遇到不舒服、不愉快的事要调心,调心是调我们自己的心,不是调别人的心。
11.不论对方是喜欢的人或讨厌的人,不管遇到任何开心或麻烦的事,都要心平气和地处理事、对待人,这就是「是非要温柔」。
12.温柔,是以柔和的心、柔顺的态度来对待人、处理事,但并不等於柔弱。
13.自在的人生,并不是没有挫折,而是在有挫折的状况下,仍能保持身心平稳,从容以对。
14.如果人人向自然环境求满足,向社会环境求公正,向他人求平等,儘管会有若干程度的效果,但是终究无法真正化解衝突。
15.「放下」不等於「放弃」。「放下」是不想过去、不想未来,心不执着;「放弃」是什麼都不相信,完全失去信心和勇气。
16.有信心,有希望,就能有未来。
17.後悔是烦恼,懺悔是修行。
18.担心、忧心没有用,留心、用心却是需要的。
19.把心情放轻鬆,生病时还是一样地生活,一样地做该做的事,就能病得很健康。
20.病不一定苦,穷不一定苦,劳动不一定苦,心苦才是真正的苦。
21.把生病当成是一种体验,也就不苦。
22.把不如意的事当成是有意思的体验,就会有不同的收穫。
23.心理上準备受挫折,就不怕有挫折。
24.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身体难免有病痛,工作难免受阻碍,自然环境难免起灾害;只要心安,就有平安。
25.这个世界随时可能发生灾难,平时做好预防工作和心理準备,就能在灾难发生时,把伤害減到最低。
26.如果观念正确,知道生老病死都是自然现象,就不会怨天尤人。
27.多想两分锺,还有许多活路可走;只要还有一口呼吸在,就有无限的希望。
28.只要有一口呼吸在,心念一转,环境就会跟着转变,因为环境是无常的。
29.不论外在环境如何改变,只要内心安稳、冷静面对,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0.无论忙碌与否,独处或群居,内心经常保持着安定、祥和、清明,就是修禪,便是落实心灵环保。
31.反对、阻挠的声音并不可怕,能够面对、包容,反而是帮助自己成长的一种助力。
32.处理问题要心平气和,心不平、气不和,则容易说错話,让问题更複杂。


--------------------------------------------------------------------------------

•尽责尽分

1.要和外在环境和谐相处,首先要跟内在的自我和平相处。
2.放鬆身心、体验身心,才能够与自我和平相处。
3.能够与自我和谐相处,就能够深切地瞭解自我,包括自我的优点和缺合。
4.不要自以为是,也不必小看自己。
5.不跟自己比,不跟他人比,只知努力於现在,随时準备着未来。
6.通常人都喜欢彰显自己的优点,优点要发挥、要成长,不必夸张。
7.人往往会隐藏自己的缺点,不大愿意去面对或承认;若能坦然面对自己的缺点,缺点就会愈来愈少,问题也会愈来愈小。
8.清楚知道自己的优缺点,瞭解生存与生命的意义,是肯定自我的开始。
9.肯定自我而对自己的优缺点不执着,不因此骄傲、懊悔,而持续不断地精进努力,便是一种无我的态度。
10.每个人的条件不同、智慧不同、环境不同、体能不同、背景也不同,不必相提并论;只要脚踏实地,步步稳健,就能走出一条路来。
11.人的一生之中,如果能有一个明确的价值观并且坚定不变,则生命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将是相乘相加的人生饗宴。
12.自私自利,看起来是保障了自己,其实不然,损人者终将害己。
13.人之所以自私自利,贪得无厌,是因为缺乏安全感。
14.衝突的产生,往往是因为过度强调自我中心。
15.自我中心原是一种生命的动力,不见得是坏事,但是如果自我中心太强,经常自以为是、贪的无厌、傲慢和自卑,自己是快乐不起来的。
16.超越了自私自利、利害得失的自我中心,就能让心胸开阔、包容心增加,得失心也就減少了。
17.如果能超越个人的利害得失,便会把整体社会、全人类的利害得失,当成是自己的利害得失。
18.我们希望自己健康、快乐、平安,也希望他人健康、快乐、平安的这种愿心,其中也有自我中心,但与自私的自我中心不同,乃是利他的菩提心。
19.人生的价值在於奉献,在奉献之中成长,广结善缘。
20.天生我材必有所用,每个人出生时,就已带着责任和价值来到世上。这份「用处」,是对人类历史负责,对全体社会尽责。
21.个人生命虽然渺小,只要发挥所能所长,克尽一己之力,就是扮演了人类历史承先启後的角色。
22.凡事心存感恩,努力当下,把自己当成是承先启後的「输血管」,一方面接受先人的养分,也把自己的养分往下传,就是善尽生命之责。
23.做一天和尚撞一日锺,在什麼样的身分、职位和角色,就要尽心尽力、尽责尽分,便是把握当下,就是心灵环保。
24.心甘情愿奉献自己的所有、所知,利益家人、亲友,乃至一切众生,成为大众所需要的人,便是一个「要人」。



--------------------------------------------------------------------------------

•慈悲智慧

1.人生的苦与乐,往往来自心的体验。若能把人生的苦乐,当成是增长慈悲心和智慧心的过程,就是大自在人。
2.心中不存得失想,便是世间无事人。无事不是没事做、不做事,而是做事、任事之间,心中没有罣碍。
3.只要常以众人的安乐为安乐,以众生的幸福为幸福,必然就是一个平安的人了。
4.人人都可助人,真心的讚美人、鼓励人、安慰人,给人勉励、疏导,就是在帮助人。
5.开花结果是自然现象,开花而不结果也是正常,这就是因缘。
6.因是主观的条件,缘是客观的因素;主观的条件可以掌握,客观的因素则要经营。
7.能有因缘的认知,便能从忧苦烦恼得到解脱。
8.事情的成功与否,虽然不去计较,然而一分努力、一份用心,都是增上缘。
9.因缘需要用心把握,假使因缘尚未成熟,不妨再等等吧!等待加上努力,才能在因缘成熟时好好把握。
10.「知命」与「认命」不同。「认命」是消极的态度,完全放弃生命的作为;「知命」则是认知万事万物有其因缘,该来的总是会来,顺逆皆然。
11.若能知命,便能坦然面对人生的际遇。
12.任何状况下,对人要尊重,对事要负责,对自己要有智慧。
13.慈悲,是对任何人不仅不去伤害他,还要去帮助他。
14.不论何时何地,不伤害人、不妨碍人,就是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
15.不以自我中心的立场,而以客观甚至超越主观、客观的立场来对待人、处理事,自己犯的错误就会少一些,对人也会慈悲些。
16.天底下没有真正的坏人,只有做了错事的人;没有真正恶心的人,只是观念出了差错。
17.慈悲,是以平等、无差别、非对立的态度,来看待一切人。
18.智慧,是在任何状况下,心平气和地把自己归零,处理一切事。
19.问题若能解决,很好!如果不能解决或者留下後遗症,也不必罣碍,只要尽人事,就不必怨天尤人。
20.慈悲待人,是帮助他、宽恕他、包容他、感动他;
智慧对是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21.慈悲,是怨亲平等地爱护一切众生;
智慧,是恰到好处地解决一切问题。
22.慈悲要有智慧同行,缺少智慧的慈悲,很可能自害害人,虽然存好心,却做了错事、害了人。
23.慈悲,并不是做烂好人、做乡愿,而是做对人有益有利的事,帮助他人一起提昇心灵的品质和情操。


--------------------------------------------------------------------------------

•快乐幸福

1.人生处世,有人「混世」,有人「恋世」。混世,是浑浑噩噩度日,甚至造成世界的混乱;恋世,是对世间依恋不捨,执着与自己相关的一切。
2.人生处世,也有「入世」、「出世」两种态度。入世,是参与世间,救济世界,以助人为己任;出世,则是隐遁山林,不问世事,自顾自地修行。
3.菩萨行者,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工作:他们走入社会、关怀社会、救苦救难,却不恋栈世间荣华,不贪求名闻利养,这才是真正的解脱者。
4.认知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不如意乃意料中事,就不会觉得不自在了。
5.肯定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有「及时雨」,也有「暴风雨」,便不会过份期待完限美了。
6.我们应该常常问自己快乐吗?真的快乐吗?快乐,并不是来自物质条件的刺激,而是内心真正的安定与平静。
7.与人相处,口不出恶言,就是保护他人,也保护自己。
8.与人互动,给人空间就是给自己空间。
9.做任何事,一定要抱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自己快乐,才能让他人也快乐。
10.人如果只追求快乐,而不愿意负责任,这种快乐并不持久,而往往成为心理上的负担。
11.当我们为他人奉献时,自己就是在成长,会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长与成就感交织的喜悦,乃是欣慰的快乐。
12.以厌恶、仇恨心看世界,或让欲望无止尽地增长,都与快乐背道而驰。
13.多一分奉献心,少一点自私自利,就有平安,就会快乐。
14.赚钱不自私,有钱大家赚;大家有钱赚,才是最可靠的财富。
15.财富要取之有道,除了与生俱来的福报,还要加上後天的努力,并且广结人缘。
16.财富有世间财、智慧财和功德财,若能三者兼备 一定平安、健康、快乐、幸福。
17.多做好事,多给人方便,是功德财;观念正确,懂得化解烦恼,是智慧财。
18.世间财固然重要,若能把财富当成是工具,用来布施救济、公益行善,才是真正的大富贵者。
19.幸福人生要有「三Q」:「IQ」学习能力、「EQ」情绪管理能力,以及「MQ」道德的品质,後者即帮助人、利益人、关怀人。
20.外在环境愈是不景气,个人愈是要保持身心健康,多做些有益於人的事。
21.有奉献心的人,就不会担心自己不受照顾;有了愿心,便有心力去照顾人。能够照顾人,也就能够照顾自己。
22.人的一期生命虽然短暂,却要发无限的悲愿心。
23.凡事尽心尽力,随顺因缘,缘熟事成。
24.为了众生所做的一切事情,必能心想事成。
25.行善没有大小之分,只要抱着一个善念,心就是平安的。
26.最好能够发利人利己的好愿,至少要做到利己而不损人,对他人没有伤害。
27.发愿有其次第,从小处着手,从近愿开始。存好心、说好話、做好辞,是人人可以做到,人人可发的善愿。
28.说好話、做好事,少造恶业,就能改变个人的命运,也能把人类的共业扭转过来。
29.为善要让人知,却不求回报。我们鼓励大家都来做好事,让好事更普及、更多响应、更长久。


•慈悲行愿

1.为为善恶在一念间,修修福慧於方寸中。
2.星星之火足以燎原,小小善愿能救世界。
3.天地有作育大德,我岂无慈悲宏愿。
4.救度众生是提起,不住着相是放下。
5.漫天红尘心勿染,遍地荆棘杖竹行。
6.慈悲必春风化雨,智慧当日光普照。
7.悲善拔苦慈予乐,智火灭罪慧断惑。
8.有大智慧有大愿,无量福德无量寿。
9.若见心中如来藏,三界火宅化红莲。
10.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入慈悲门。
11.道心之中有施无畏。
12.放下万缘时,众生一肩挑。
13.安宁身心灵,安定家与业。
14.南山老松早已衰老,北斗寿星尚甚年轻。
15.神龙潜藏深潭大泽,猛虎高卧危崖险窟。
16.佛法无他,只有壹味,自利利人的解脱味也。
17.常念观音菩萨,心安就有平安。
18.朝山礼拜来修行,祈福消灾愿易成;
口唱耳听心恭敬,三步一拜向前行;
身心舒畅好感应,业消障除福慧增。
19.一鉢乞食千家饭,孤僧杖竹万里遊;
随缘应化莫拥有,缘毕放身撒两手。
20.放下不等放弃,是为脱困,是为提起;
要能放下才能提起,提放自如是自在人。


--------------------------------------------------------------------------------

•人间智慧

1.遇事正面解读逆向思考,成事确立方向鍥而不捨。
2.路遇悬崖峭壁走过去,巧过人间仙境莫逗留。
3.权势财富属社会共享,祸福苦乐乃各人因缘。
4.诱以名利权位不动心,陷於千军万马无所惧。
5.天不错地不错是心错,他有理你有理我没理。
6.莫怨孝子贤孙何其少,但问养育儿女怎麼教。
7.学问的领域重在研究,经验的範畴则为实践。
8.漫漫长夜无梦春宵短,茫茫苦海有船彼岸近。
9.倚般若杵碎万千障碍,运福德斧建人间净土。
10.驾行般若船苦海普渡,常登涅槃山心性不动。
11.河山犹在,景物迁移;日月长运,人事全非。
12.天上人间乐与苦,自心造作自身受。
13.青山绿水广长舌,鸟语花香说妙法。
14.教育为千秋大业,贤能乃百代楷模。
15.水深千丈终见底,山高万里海中昇。
16.雲门日日是好日,行脚步步履芳草。
17.世间本无垢与净,祇缘自起分别心。
18.夕阳西下明天见,旭日东昇近黄昏。
19.戏外看戏忘了戏,梦中作梦不知梦。
20.雨露霜雪本无主,风雲雷电应时现。
21.危机化为转机时,绝路走出活路人。
22.天堂地狱由心造,成佛作祖心外无。
23.惊觉执迷已近悟,知迷不悟错中错。
24.人生若梦谁都会说,终生作梦怎麼不醒。
25.百千计画忙碌一生,万缘放下前程似锦。
26.临渴掘井缓不济急,即时学佛即时解惑。
27.勿因有事而忧,宁为无事而喜。
28.禪法即是心法,万法由心生灭。
29.大梦谁先觉,离梦想颠倒。
30.人上有人,山高水长。
31.走路健康鍊身,更可修行鍊心,快走驱遣妄情,慢走发慧习定。
32.月缺月圆日,若晦若明时;风雨无月夜,月亮本常明。
33.世俗境:身如玉树临风,心如平湖秋月。
34.修行境: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臺。
35.悟後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臺。
36.有相无相有无相,真空假空真假空。
37.交友应交直谅多闻,信佛当避怪力乱神,学法幸勿到处摸门,敬僧勿忌盲从个人。


--------------------------------------------------------------------------------

•感恩培福

1.多福少福当培福,知恩念恩必报恩。
2.慈悲心化解怨敌,智慧心驱除烦恼。
3.恭敬心护持三宝,清净心弘法利生。
4.感恩心体验生活,精进心善用生命。
5.惭愧心增长福德,懺悔心消灭罪障。
6.怀恩报恩恩相续,饮水思源源不绝。
7.坚韧心易度难关,长远心可成大事。
8.你心我心同佛心,知福惜福多培福。
9.涓滴之恩湧泉以馈,一饭之施粉身相报。
10.取水饮水以水饮人,受恩谢恩用恩谢人。
11.解开爱恨情仇心结,学习慈悲喜捨心量。
12.父母之恩重於天地,三宝之德多过恒沙。
13.知恩报恩是饮水思源,恩情纠结会相互伤害。
14.感恩是终生受用的福报,怀恨乃永世纠缠的魔障。
15.若不善用财富利益世人,便缘锦衣夜行暗自骄矜。
16.布施是经营财富的价值,种福乃过手财富的原因。
17.家业百年不坠因为积福,富贵不过三代由於自私。
18.随时服务他人,终生幸福;有力不结善缘,後悔莫及。
19.看天播种时,耘草施肥日,丰收感恩月,祈求年年好年。
20.人生所求四大美事为:求福当先种福,培福,惜福;求禄当先广结善缘;求寿当常保健;求善先应笑面迎人。
21.以惭愧心反观自己,时时觉得於己於人总是努力不足奉献不够。
22.以惭愧心观照本身为人,做人若不自我省察检点邪正,随时有失足之危。
23.用感恩心看待世界事物,做人若不感恩图报以奉献世界,活水便会枯竭。
24.百年相守,相互尊敬感恩,相互学习所长,相互原谅缺失,相互关爱扶持。


--------------------------------------------------------------------------------

•积德修福

1.真诚必有应,精勤万事成。
2.宁以勤勉补笨拙,勿仗聪明而懈怠。
3.严以律己不亏损,宽以待人受益属
4.守贫望富当勤俭,处乱守安不动心。
5.菜根清香布衣暖,勤劳健康节俭富。
6.及时行乐乃浪漫,随处修善积功德。
7.能中更有能中手,各自努力莫羡人。
8.听諍言未必顺耳,嚐苦味的是良药。
9.枯旱祈降及时雨,隆冬愿作送暖人。
10.凤凰好栖富贵宅,白鹤喜落福寿家。
11.心中不存得失想,常作世间无事人。
12.才德兼备是贤良,有能无德害群马。
13.知过即改不为耻,放下屠刀立成佛。
14.警惕富贵不出三代,小心权势令人堕落。
15.自古将相多出寒门,捨己为公天下太平。
16.少些人我是非的执着,多点成人之美的言行。
17.若望常保富贵,培福要紧,富贵多从积福来。
18.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19.争夺他人饭碗莫如自家耕田,自家无田可耕帮人耕田也好。
20.常喫谦虚恭敬恕忍宽厚的饭,多喝诚实礼让勤劳节俭之汤。
21.一夜致富是暴富,一夕成名乃虚名,
暴富暴发富难守,虚名不实名累人。
22.知音难遇正常事,勿因孤独不理人;
少烦少恼福德长,多思多虑障碍增。
23.多心防人易遭鬼,知己知彼逢贵人,
富贵贫贱皆布施,自利利人利众生。
24.人生在世,当备四得:生得其所,老得其福,病得健康,死得其时,万千幸福在其中矣。
25.富贵未必只三代,贤哲未必生於寒门;富贵当积德,寒门须勤勉。
26.行善没有条件。
27.珍惜生命,为自己加油。


•自在人生

1.谦下尊上,是菩萨行者的重要功课。
2.用奉献代替争取,以惜福代替享福。
3.自爱爱人,爱一切众生;自救救人,救一切众生。
4.利他,是不求果报及回馈的清净心。
5.佔有、奉献都是爱,但有自利和利人的差别;佔有是自我贪取的私爱,奉献是无私喜捨的大爱。
6.道理是拿来要求自己,不是用来苛求他人。
7.要有当别人垫脚石的心量,要有成就他人的胸襟。
8.让人产生误解,就是自己的不是。
9.做事时多为别人想一想,犯错时多对自己看一看。
10.以礼让对方来成就自我,以不尊对方来化解敌意,以称讚对方来增进和谐。
11.放不下自己是没有智慧,放不下他人是没有慈悲。
12.与人相遇,一声「我为你祝福!」就能赢得友谊,获得平安。
13.对人付出友谊,伸出援手,就是在散发和乐平安的光芒。
14.少点口舌少是非,多点真诚多平安。
15.肯定自己的优点是自信,瞭解自己的缺点是成长,善解他人的立场是尊重。
16.要把众生的幸福提起,要把自我的成就放下。
17.与下属共事,当以关怀代替责备,以勉励代替辅导,以商量代替命令。
18.刚强者伤人不利己,柔忍者和众必自安。
19.安人者必然是和众者,服人者必然是柔忍者,因为和能合众,柔能克刚。
20.生命的意义在不断的学习与奉献之中,成就了他人,也成长了自己。
21.有智慧作分寸的人,一定不会跟人家喋喋不休。
22.和和气气与人相处,平平安安日子好过。
23.聪明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愚鲁的人,不一定没有智慧;智慧不等於知识,而是对人处事的态度。
24.为他人減少烦恼是慈悲,为自己減少烦恼是智慧。
25.不要拿自己的鞋子叫别人穿,也不要把别人的问题变成自己的问题。


--------------------------------------------------------------------------------

•简单生活

1.勤於照顾众人的苦难是大福报,乐於处理大家的问题是大智慧。
2.认清世间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事实,就能完成内心世界的真正平安。
3.逢人结恩不结怨,必能和谐相处、生活愉快。
4.一个笑容,一句好話,都是广结善缘的大布施。
5.只要少闹一些无意义的情绪,便能少製造一些不必要的烦恼。
6.奉献是为了报恩,懺悔是为了律己。
7.凡是尽心尽力以利益他人来成长自己的人,便是一位成功者。
8.做人处事要「内方」而「外圆」,「内方」就是原则,「外圆」就是通达。
9.当我们无力帮助别人,至少可以停止伤害别人。
10.多积一点口德,少造一点口过,就是培福求福的大功德。
11.人生要在和谐中求发展,又在努力中见其希望。
12.少点成败得失心,多点及时努力的精进心成功机率自然会增加。
13.家庭的温暖在於互敬互爱,家庭的可贵在於互助互谅。
14.做老闆,得失心要少一些,把诚心、信誉放在心上,便会有胜算。
15.听到流言,先要静下心来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勉之。如果心浮气躁,流言的杀伤会更大。
16.内心的苦难,增长我们的智慧;生活的苦难,增进我们的福报。
17.对於「生命」,要充满无限的希望;对於「死亡」,要随时做好往生的準备。
18.清楚知道自己的「需要」,化解个人欲望的「想要」。
19.凡事要正面解读,逆向思考。
20.失败了再努力,成功了要更努力,便是安业乐业的準则。
21.环保最重要的观念就是「简朴」,简朴一点过生活,就是生活环保。
22.成熟的人不在乎过去,聪明的人不怀疑现在,豁达的人不担心未来。
23.顺逆两种境遇都是增上因缘,要以平常心与感恩心相待。
24.过去、未来、名位、职称,都要看成与自己无关,但求过得积极、活得快乐,便是幸福自在的人生。
25.学历不代表身分,能力不代表人格,名位不代表品德,工作没有贵贱,观念及行为却能决定一切。
26.化解不愉快的方法,是要诚恳、主动、明快,不要犹豫、被动、等待。
27.做世间事,没有一样没有困难,只要抱着信心和耐心去做,至少可以做出一些成绩。
28.活在当下,不悔恼过去,不担心未来。
29.減轻压力的好办法,就是少存一些得失心,多用一点欣赏心。
30.对於过去,无怨无悔;对於未来,积极準备;对於现在,步步踏实。
31.不要光是口说感恩,必须化为报恩的行动。
32.凡事先不要着急,找对人,用对方法,在适当的时机,即可安然过关。
33.把自我的利害得失放下,才能有通达天地万物的智慧。


--------------------------------------------------------------------------------

•如意吉祥

1.把病交给医生,把命交给菩萨,如此一来,自己就是没有事的健康人。
2.人往往因为没有认清自己,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3.人生第一要务是学做人,那就是尽心、尽力、尽责、尽份。
4.处理私人的事可以用「情」,处理公共事务,就必须用「理」。
5.与其争取不可能得到的东西,不如善自珍惜运用所拥有的。
6.不要管过去、未来,以及所有一切的好坏,最好只管你自己的现在。
7.若能真正放下一切,就能包容一切,拥有一切。
8.提得起是方法、是着力的开始,放得下是为了再提起;进步便在提起与放下之间,级级上升。
9.不要跟他人比高比低,只要自己尽心尽力。
10.我们的环境从来没有好过,也没有那麼坏过,就看自己怎麼看待。
11.灾难之後,是往正面思考的契机,人可以由灾难中得到很多教训。
12.只要无所贪求,无所执着,即能保有尊严,他人是奈何不得的。
13.若能珍惜当下每一个因缘,每一个当下,都是独一无二的。
14.任何事如果把自己放进去,就有问题、有麻烦。除掉主观的自我得失,就得解脱了。
15.快乐,并不是来自名利的大小多少,而是来自内心的知足少欲。
16.说話算話,用真心讲实話,用好心讲好話,就是立言。
17.虽然身为平常人,责任心要担起来,执着心应放下些。
18.忙时不要觉得无奈,闲时不要觉得无聊,才不致随波逐流,茫茫然不知所以。
19.一帆风顺时,不要得意忘形;一波三折时,不必灰心丧志。
20.如果心量狭小又贪得无厌,纵然生活富裕,仍然不会快乐幸福。
21.人生要在平淡中求进步,又在艰苦中见其光辉。
22.人生要在安定中求富足,又在锻鍊中见其庄严。
23.拥有稳定的情绪,才是立於不败之地的基础。


--------------------------------------------------------------------------------

•心灵成长

1.心不随境,是禪定的工夫;心不离境,是智慧的作用。
2.以退为进、以默为辩、以奉献他人为成就自己的最佳方法。
3.佛在心中,佛在口中,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4.慈悲是具有理智的感情,智慧是富有弹性的理智。
5.南北东西都很好,行住坐卧无非道;
心中常抱真惭愧,懺悔报恩品最高。
6.修行人要开诚佈公、真诚相待,不存邪念恶念,就是所谓的「直心是道场」。
7.当烦恼现前,不要对抗,要用惭愧心、懺悔心、感恩心来消融。
8.踏实的体验生命,就是禪修。
9.拥有身心的健康,才是生命中最大的财富。
10.呼吸即是财富,活着就有希望。
11.心裡如果「打结」了,最好能向内观看自己的起心动念处。
12.被烦恼撞着了,此时最好享受自己呼吸的感觉。
13.心中有阻碍时,眼中的世界皆不平;
心中无困扰时,眼前的世界都美好。
14.心不开朗就是苦,心境豁达就能转苦为乐。
15.生灭现象是世间常态,若能洞察生灭现象,便是智者。
16.把心念转过来,命运也就好转过来。
17.智慧并不只是通晓经典,而是要有转化烦恼的巧妙方便。
18.烦恼即菩提,并不是说没有烦恼,而是虽然有烦恼,但是你不以它为烦恼。
19.只要心平气和,生活便能快乐。
20.面对生气,要学会「反观自照」,照一照自己的心念,问一问为什麼要生气?
21.操心就有事,放心便无事。
22.从自我肯定、自我提昇,到自我消融,是从「自我」到「无我」的三个修行阶段。
23.要重视善因的培育,不要只期待美果的享受。
24.当你体认到自己的智慧不足时,智慧已经在无形中增长了。
25.心要如墙壁,虽然不动,确有作用。
26.要做无尘的反射镜,明鑑一切物,不沾一切物。
27.当大家都在盲目地争夺之时,你最好选择另外一条路走。

澎湃 发表于 12.8.2012 10:24:15

佛教史上的伪造──佛经写成史的伪造
陈义宪

相信读过佛教史的人都知道,在佛教的历史中,自释迦牟尼涅槃,到公元前后大略有四次的结集,这四次的结集,按照佛教史都说前面的三次结集,都是当场由主讲人,把所知道的佛所说经诵出,再由当时参加的人加以质疑提出讨论纠正,就结束了。直到第四次的结集时,才笔之于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读的佛经,这是包括经藏和律藏。

从一般现有的佛书上,所看到的都是这样说,给人的感受是:这些说法都是真实的,都是正史,因为不管是大作家或小作家都这么说;甚至连大法师、小法师也都这么说,而且也都说得差不多,因此让许多没有读过佛经的人,不得不相信他们所说的话是真实的;以为他们的这种说法就是佛教的正史。当笔者在研究佛书时,竟然发现所有的佛教史都这么说。他们的说法竟然都是在为佛教伪造历史!在众口铄金的情况下,上上下下的作者都是你说我抄,大小法师这么抄,居士们也这么抄,甚至连教授和佛学大师也这么说,就这样的,你说我说,竟然就把佛经的史实改变了,让大家都深信这种说法是真的。为使有心的读者可以继续研究,笔者从书架上找到了二十个有关早期佛经结集的记载,胪列于后。(注一)

以下的这段话,是笔者是从圣严法师的《印度佛教史》抄下来的,笔者会在此提出,那是因为圣严法师在所著的书中强调自己闭关六年,而且曾把《大正新修大藏经》和《卍字大藏》经都看过了,而且他也强调《四阿含经》很重要,是佛学的基础;所以他当年是一面看,一面记的。结果,他竟然把记在《大正新修大藏经》中的历史记漏了,却把一些早期的法师所伪造的正史,抄进了自己的大作中;他这样一抄,就让很多没有阅过佛经的小作家们,也以为圣严法师所说的是正史,也就你抄我抄了!不可否认的,圣严法师的说法,不是始作俑者,但因为他在佛教界太出名了,也是很会批评基督信仰的法师,因此。笔者就以他的书为例,引出来讨论,然后,再把佛经中的正史详记于后,使一些有心想书写佛教史的人能小心!以下是笔者从圣严法师所著的《印度佛教史》P.66-67.法鼓文化1999,所抄出:

「结集有等诵或会诵之义,即是于众中推出精于法及律者,循着上座比丘迦叶的发问,而诵出各自曾经闻佛说过的经律,再由大家审定。文句既定,次第编辑,便成为最早定本的圣典。

因于佛初入灭,即有愚痴比丘感到快慰地说:『彼长老──佛常言:应行是,应不行是:应学是,应不学是。我等于今,始脱此苦,任意所为,无复拘碍。』

当迦叶尊者听到这种论调之后,因而决心立即召开结集佛陀遗教的大会。因此,当迦叶办完了佛陀的涅槃事谊,许多国王正在争着迎取佛陀的舍利之时,他便采取更有意义的行动。

据锡兰的《大史》第三章所传,迦叶尊者自佛涅槃地赶至王舍城,由于阿闍世王的外护,即在毗婆罗山侧的七叶窟前,建筑精舍,集合五百位大比丘,作为佛灭后第一次的雨安居处,在此安居期间,自第二个月开始,一连七个月(北传谓三个月)从事结集的工作,首由优波离诵出律藏,次由阿难诵出法藏,此即称为『五百集法毗尼』,或称『王舍城结集』又名第一结集。」

不可否认的,圣严法师在写此文时,也曾引说:「据锡兰的《大史》第三章所传」,显出他的写出是有根有据,但问题是他自诩曾详细的读过两套大藏经,而这两套《大藏经》却都明记着另一故事,也是同一时候所发生的事,而且也都是在讲述第一次的结集,但参加的人数却不一样,而且更戏剧化,有可能因为阿难在这一次的事件中驳斥了释迦牟尼的话,使得后代的法师们,不得不放弃这段史实;也有可能后代的法师为要容让一些虚假的佛经,使佛经看起来更浩瀚,或是有其他的原因,所以法师就改造历史。

圣严法师曾表明他是读过两套佛经的人,而且一面看,一面记写,像这么重要的事件,一是出于佛经明记,一是出于钖兰的《大史》第三章所传,在面对两种不同的记录,他竟舍弃佛经,而取钖兰《大史》第三章所传,就让人感到不解,显出圣严法师对佛经的信任度不够。一个拥有法师头衔,有责任对佛法拥护的人,竟然会丢弃佛经的记载,而取旁说代替,就让人感到错愕了!笔者很不解,为何圣严法师明知在佛经中有第一次结集的记载,却要丢弃它,反而去相信这些旁说(历史上的传说)。笔者很想知道圣严法师对此的解释,并想知道为什么法师可以丢弃佛经?若可以,则佛法僧还是三宝吗?

为使读者明白佛经中的结集,笔者把它引出于下,相信读者可以从佛经的记载中看到很戏剧化的演出,可以看到大迦叶对阿难的责难,更可以看到阿难不只反驳了大迦叶的责难,也指出了释迦牟尼做错了事,他指出,如果他请释迦牟尼多留一大劫,这样弥勒又怎能下生而成佛?从阿难的反驳,显出阿难的超越,从佛理的认知,他不只超越了大迦叶,也超越了释迦牟尼。或许就因为这缘故,使后代的法师舍弃这段信史;也有可能早期的法师们故意舍弃这记录,使佛书上所说的四次结集可以代替第一次的结集,使一些后期的「佛学五种人说」(注二),可以堂堂正正的被纳入佛经中。

以下是佛经中的最初结集,从这段佛经中可以明显的看到,真正的佛经只有四阿含,而且在初期就笔之于书。显出后代的说法都是伪作!

「大迦叶、阿那律、迦旃共议。阿难随佛最久,于佛最亲,佛所教化,施为弘摸。阿难贯心无微不照。可受阿难法律,委典载之竹帛。比丘僧议:『阿难白衣,恐有贪心,隐藏妙语,不肯尽宣。』比丘僧曰:『当诡取之,设一高处诸圣上会,以比丘僧,以慈诘问三上下。因问经要,可得诚实。』鸠夷国王,立佛宗庙,精房禅室,凡有三千,诸比丘处其中。诵经坐禅,王谴大臣名摩南,将兵三千,宿卫佛庙。大迦叶和阿那律,共报比丘僧:『佛经结律,名四阿含,阿难从佛,独为亲密,佛以众生淫佚无度,作一阿含;凶怒悖逆,作一阿含;愚冥远正,作一阿含;不孝二亲,远贤不宗受佛恩,不惟上报,作一阿含』。沙门众曰:『唯阿难知夫四阿含,当由阿难出。』大迦叶曰:『阿难白衣,恐有贪意,不尽出经。』众比丘曰:『可以前事结责阿难,当上阿难着于高床,诸贤者众目下问经。』

佥曰:『善哉!诚合大宜直事沙门。』即会圣众,逐阿难出,圣众皆坐,复命阿难令疾进。进为圣众稽首作礼。得应真者,皆坐如旧。未得者皆起,直事沙门,令之升坐中央高座。阿难辞曰:『非吾座也。』圣众佥曰:『以佛经故尊尔于彼,从受佛之上法。』阿难乃坐。贤众问之------大迦叶贤圣众选罗汉四十人,从阿难得四阿含,一阿含者六十疋素,写经未竟。佛宗庙中,自然生出四名树,一树字迦栴,一树宇迦比延,一树字阿货,一树字尼拘类。比丘僧言:『吾等慈心写四阿含,自然生四神妙之树,四阿含佛之道树也。』因相约束,受比丘僧,二百五十清净明戒。比丘尼戒五百事,优婆塞戒有五,优婆夷戒有十。写经竟,诸比丘僧各行经戒,转相教化千岁。」(注三)

像以下的说法虽类似,但却更精彩。阿难二下三上高座。也明说为何会分别写四阿含之原因。以下是佛经的说法:

「至九十日,大迦叶、阿那律、众比丘,会共议,佛十二部经,有四阿含,独阿难侍佛久,佛之所说,阿难志讽当从书受,恐其未得道,尚有贪心。欲持旧事诘责阿难,与设高座,三上三下,如是者,可得诚实。皆言大善!众会座定,直事比丘,逐阿难出,须臾又请。阿难入礼众僧。未得道者。皆为之起。直事比丘,处着中央高座。于是让言,此非阿难座。众比丘言:『用佛经故,汝处高座,欲有所问。』阿难就座。众僧问:汝有大过,宁自知不?昔者佛言:阎浮提乐,汝不对?直事比丘<束力>阿难下。即下对言:『佛为不得自在,当须我言耶。』众僧默然。直事比丘又令阿难上,众复问曰:

『佛为汝说:得四禅足者,可止一劫有余,汝何以嘿?』阿难下言:『佛说弥勒,当下作佛,始入法者,应从彼成。设自留者如弥勒何?』又嘿煞。阿难心怖,众比丘言:『贤者当如法意具说佛经。』对曰:『唯然!』如是三上。阿难最后上言:『闻如是:一时。』座中未得道者,皆垂泣言:『佛适说经。今何以疾?』大迦叶即选众中四十应真,从阿难受得四阿含:一中阿含,二长阿含,三僧一阿含,四杂阿含,此四文者,一为贪淫作。二为喜怒作,三为愚痴作,四为不孝作,不师作。四阿含文各六十疋素。众比丘言:『用写四分别书佛十二部经。戒律法具,其在千岁中,持佛经戒者,后皆会生弥勒佛所。当从彼解度生死履。」(注四)

从以上的两个记录中可以看到,最初的佛经应只有《四阿含经》而已。也就是现在《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册及第二册。笔者很好奇的想知道,佛教单单在台湾就有超过一万名的法师;在大陆应有更多法师;若再加上香港,也应有很多。这些法师都自命是佛法的维护者,也是佛法的传扬者。为什么在面对佛教这么重大的事件,他们竟然个个都变成了不敢开口讲实话的人?

笔者在本文所记,只是把自己在佛经所看到的事实提出来,就教于佛教的大小法师们,期待你们能告诉大众真相,让大家知道你们为何要丢弃这段明写在佛经中的信史。若连这种事都可做,那还有什么事不能伪造呢?

注一:马来西亚佛教总会,《佛学入门手册》p.138-.
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论》p.26-大千.北县汐止巿,2003.
平川彰著,庄昆木译,《印度佛教史》p.77-,商周.台北巿.蓝吉富副教授及惠敏法师推荐。
星云大师编著,《佛教》丛书之五《教史》p.46光,高雄大树乡.2003.
冢本启群着,刘欣如译,《佛教史入门》p.59,大展,台北巿.1998.6.
屈大成,《佛学概论》p.20.文津,台北巿.2002.
蒋维乔,《佛学纲要》p.53.天华,台北巿.1998.
简丰文整理,《佛学入门》p173-,竹林印经处.高雄巿,2003.
业露华,《佛教百科历史卷》p33,云龙,台北巿.2005.
于凌波,《向智识分子介绍佛教》p.36,美国德州佛教会赠.菩提树杂志,1985.11.5.
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佛学入门》p.177-,台北巿,2006.5.
周绍贤,《佛学概论》p.11-,台湾商务,台北巿.1984.5.
黄夏年,《佛教三百题》p.533.建安,台北巿.2003.1.再版.
沙门明旸,《佛法概要》P.296-,1992,4,台三版.
肃肃、黎明,《佛教的典故趣谈》P.45-.桂冠,台北巿,1999.
杜松柏,《佛学思想综述》P.41.新文丰,台北巿.2002.
余金成,《佛学入门手册》p364,五洲,台北巿.1996.
高观庐,《佛学辞典》p.1456.佛陀教育基金会.台北巿.2005.10.
陈义孝居士,《佛学常见词彚》p.264.高雄净宗学会印赠.2002.10.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下册,P.2267,佛学出版社.台北巿.1920.

注二:大正廿五P.55。

注三:《大正大藏经》第一册P.175.上中下《佛般泥洹经》卷下。

注四:《大正大《大般涅槃经藏经》第一册P190下-191上》卷上。)

jumpingrat 发表于 12.8.2012 16:09:53

赞,圣严师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圣严法师法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