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查看: 11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今天有这么多清宫垃圾?作者:沃尔夫-冯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18.5.2005 02:36:10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写勒一篇慨叹大陆传统文化沉沦的文字,被有的人认为是鼓吹国粹的遗老遗少。然而,我并不是。我只是觉得心痛。说实话,大陆的各类文艺作品中,历史题材的数量颇多,只可惜放眼看去,随处可见辫子,难道中国历史的重头是清史?有时看电视,几乎怀疑自己还是活在爱新觉罗的部族政权之下。<br />  传统文化为何不昌?正道不行,邪说泛滥,清宫遗毒罪莫大焉。<br />  <br />  <br />  说清史之一:叛徒翻身 <br />   <br />  一位叫张铁林的演员在东京办个人书画展,说实话,演艺界里有这个风雅爱好并拿得出手的真不多见,但我仍旧没有去观赏,因为对他在影视剧中的角色有抵触情绪。他演的著名角色,都是清宫戏的皇帝,自己也被人称为“皇阿玛”,而如果演员本人有足够的文化修养的话,应该以此为耻。为什么呢?因为多年来在中国流行的清宫戏,是不折不扣的垃圾,充斥腐朽变态的恶俗品味,更毒害著中国正统的历史观和人伦传统。<br />  举两个有趣的例子。一个是辽宁海城建起了尚可喜纪念馆,社科院、北大等著名学术机构的研究人士还捧场参加了专题讨论会。另一个是福建南安举办了“开清重臣洪承畴学术研讨会”,来宾规格更高,有我党党刊《求是》杂志原副总编苏双碧、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原司长陈琪林、人民教育出版社原副总编王宏志,人大等名校教授若干,当地党政领导并列席致辞。<br />  尚可喜是什么人?明朝叛将,为清军入关充当先锋,和吴三桂并列为三藩之一。洪承畴是什么人?明朝督师,兵败被俘变节,成为清朝占据中原的重要谋划者。但是,在现代的研讨会上,他们的历史评价变了。尚可喜是“认清大局,顺应潮流,与时同进,把握机会,在历史转折关头能掌握自己命运”,洪承畴是“审时度势、安邦济民,有功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杰出历史人物”。这样的论点,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旷古未闻,假如不被纠正,我们赖以维护民族生存的历史传统将受到致命打击。<br />  这么说并不过分。尚可喜率明军火器部队叛归后金,扭转了后金和明的武器装备对比,此后在清的征服战争中有多次屠城的劣迹。洪承畴被俘后,一度传不屈就义,崇祯帝曾亲自祭奠,但事实上这位重臣可能因美人计而屈膝于新主子。按照中国正统的历史观,他们是叛徒,贰臣,遗臭万年。而面对这些公然翻案的研讨会,政界学界诸公高高在上,这样的景象简直不是发生在中国,连伪满洲国和汪精卫政权也不致如此。<br />  尚可喜如果是与时同进,那么袁崇焕、史可法岂不是固步自封,阻挡历史潮流?洪承畴若能审时度势,那么岳飞、文天祥岂不是不识时务,脑子僵化?在我们这一代人的中学课本里,都学过少年英雄夏完淳的故事,他骂的正是洪承畴,也为洪承畴所杀。现在洪承畴若“有利于社会,有益于人民”,夏完淳是什么?乱党?暴徒?以此标准,则中国历史要重写,成为一部歌颂不抵抗、赞美投降派、鼓励投机的历史。<br />  清宫戏塑造了一个清朝的虚幻美景,也使得人们的历史观出现了空前的混乱,仿佛清朝象征了历史的进步,甚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正统。这种观点打著民族平等的旗帜,更是套上了护身符。但历史自有其固定伦理,不能随意践踏逾越。说实话,中国历史上,尚可喜洪承畴式的人物太多,倘若不加以正确的教育引导,投机投降成了“杰出历史人物”,那还谈何民族气节?一旦外敌入侵,大家都效仿尚可喜洪承畴吧。<br />  不过,叛徒投降派的下场并不见得好。秦桧要容忍老婆被金人玷污,尚可喜到了儿子尚之信便家破人亡。吕布还想投降曹操,但反复无常的“三姓家奴”终于被杀。日本人以文天祥为“武士之鉴”,最恨投降,所以在抗战中,越是血战到底的中国军人越能得到尊重。张自忠被日军厚葬,杨靖宇得到日军致敬,苦守衡阳四十多天的方先觉部不但不被害还被释放,但南京放下武器的十余万溃军,则难逃一死,日军将领的说法是降兵“不知羞耻,不配生存”。<br />  遗憾的是,今日那些为叛徒撑腰的学者、领导们也不知羞耻,但生存得都不错。<br />  <br />  <br />  谈清史之二:开倒车 <br />   <br />  <br />  在时下流行的清宫戏里,康乾盛世的说法得到了不遗余力的渲染,仿佛清朝的开国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进步。即使在描写清季困局的《走向共和》里,创作者也没有对中国之所以沦落到任人欺凌的地步的原因解释清楚。光绪帝令人同情,李鸿章鞠躬尽瘁,似乎我国命运原该如此。清朝的历史罪责,在这样的氛围下全部被遮掩了,简直令人怀疑那些宣传部门的官员、半吊子学者和编剧导演是不是前清遗老遗少。<br />  去世不久的历史学者顾诚生前最后一部著作《南明史》是这个研究领域中最出色的著作,他提出:&quot;明清之际,中国向何处去?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quot;。而他分析之后得出结论,清王朝的建立破坏并阻碍了社会生产力进步,打断了中国历史的正常发展进程,&quot;是中华民族内部一个落后的、人数不多却又十分骠悍的满族上层人士同汉族中最反动的官绅地主勾结在一起的产物&quot;。直白地说,清朝是中国历史的一次大倒退,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中的一出悲剧。事实上,有类似观点的学者并非顾诚一人,大家钱穆也在《国史大纲》中将清朝定义为&quot;部族政权&quot;,其禁锢思想、摧残文化达到了几千年来的最高峰。<br />  由于满族人数居少,故此采取了一方面以血腥文字狱镇压异己,一方面用高官厚禄笼络顺从者的政策,并形成了高度的君主独裁。而清在入关以前,还处于未摆脱奴隶制的阶段,大臣自称奴才、三拜九叩等陋习皆始于清,中国传统的士阶层被改造成了要么卑躬屈膝、要么拘泥考据的废人,伟大的道德理想更是绝于顾炎武、黄宗羲那一代。有些不利影响,贻害至今。<br />  最明显的例子,是中国在科学技术上的突然衰落。明朝中期以前,中国科技、经济发展依然是世界领先,中期之后出现落后,但差距不大。最重要的是从皇帝到知识分子,都还有学识和胸襟,能够对外来挑战做出积极回应。浅显而深刻的例子,非火器莫属。<br />  永乐年间,明朝已经建立神机营,是为世界最早火器部队。1521年,明军初次与葡萄牙人交战并胜之,缴获一批火器。此后的抗倭战争中,明军再度缴获葡萄牙传到日本的火绳枪。这些先进武器受到政府高度重视,组织研究改良,以火绳枪为例,明军将射程从100米提高到120米,并发展出连续发射功能。明朝对外来文化没有妄自尊大的狭隘心态,对外国科技、宗教均抱开明态度,将澳门租借葡萄牙人,某种程度上打开了一个对外交流的窗口。1592年开始的抗日援朝战争,令逐步火器化的明军接受了实战检验。1604年,明军再战荷兰人,损失虽重,但缴获到红夷大炮,徐光启、赵士桢等官员上书请求研究仿制,到1630年,明朝已经能够大批量生产,直到灭亡前生产佛朗机、红夷炮几万门。领先全球几千年的技术基础一旦启动,自然结果丰硕。明军在世界上第一次为火炮加上光学瞄准具,类似转轮手枪的迅雷铳也出现了,开花榴弹开始用于实战,而南京户部侍郎毕懋康发明自动打火燧发枪,和欧洲几乎同年。中国稍微落后,但能够奋起直追。明亡之后,失去火器生产后援的郑成功部队也能击败荷兰人,可见明军战力不弱。<br />  但是,大好局面全部毁于清朝。到了1840年,区区一只英军小舰队以能纵横中国领海,令大国屈服。为何?清朝火器发展整整停滞150余年,还用的是明代崇祯年间水准的旧货。其原因一在于清朝迷恋骑射得天下的老本,二则是因无知而使明末一代火器工匠技术失传,三是为维护专制统治故意销毁书籍图纸。康熙是清朝皇帝中最开明的,但他只是好奇心重一些,对闹钟的兴趣大于坚船利炮。这150年,西方将中国远远甩在了身后。<br />  顾诚最遗憾的是,如果没有清朝这次倒退,以中国原有的技术经济底子,可能会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当然,历史不能假设,也许中国气数注定如此。但对一个把中国引入沉沦的政权,成天&quot;盛世&quot;&quot;昌明&quot;的胡乱吹捧,只能显得今人的白痴。<br />   <br />  谈清史之三 大屠杀 <br />   <br />  判断一个征服者的文明程度,最简便的方法,莫过于观其是否滥杀嗜血。在中国历史上,若比较屠杀的劣迹,满清足以占据榜首,即使是蒙元和西晋之后的五胡乱华,恐怕也略逊一筹。从后金的起事,到清的一统,屠城血案屡屡发生。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不过是较有名的个例,其他如广州、大同、江阴、南昌等众多名城以及更多中小州县,被血腥屠戮者不计其数。明代人口在17世纪初已突破两亿,但到了康熙二十九年,人口总数也只有一亿多,如此惨烈的人口剧减,可见清军之残暴。<br />  一般说来,中国文化传统讲示攻心为上,以德服人。军队扩展势力,大抵要贴出安民告示,号召四方来降,暴力镇压仅限于负隅顽抗之敌,且要分清酋首和从众。但是,野蛮民族则不管这一套,最喜欢的是屠城,要么阖城俱焚,要么尽杀男丁妇儒为奴。尤其是野蛮民族的文明程度低,不具备宣传和吸引力,往往造成代表先进文明的地区人民的强烈抵制,比如反抗满清最力的,就是经济最发达的江浙地区,有的城市被反复屠杀仍不肯屈服。如果蛮族中的领导人素养较高,可能会采取一些温和的手段来缓和矛盾,但假若所遇非人,那么屠城就成了寻常事。<br />  前次文章中提到的尚可喜,攻陷广州后就屠杀了十二天,外国传教士称清军“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残酷的杀死”,中国史书则记载焚烧尸骨的灰烬堆积成山,在两三里地之外可以“望如积雪”。这样的刽子手,若能在今天称为“与时俱进”,简直是无话可说。日本右翼大可指责何以此为“顺应历史潮流”,彼却是“野兽暴行”?难道中国人自相残杀就可以不受道义谴责?事实上,以现在的中国大陆盛行的混帐历史观来判断,南京大屠杀没准真的有翻案的可能。尚可喜既然能变成正面人物,秦桧或松井石根的扬眉吐料将不远。<br />  屠杀平民之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屠杀战俘。在中国更久远的古代,发生过两起有名的杀俘事件。一是秦军坑杀长平之战后的降卒四十万,二是项羽坑杀巨鹿大战后的秦军俘虏二十馀万。这两次事件在后来的历史典籍中都遭到了批判。连放下武器的俘虏也斩尽杀绝,显示出毫无人道、践踏公义的极端残暴,这样的统治者也不会有好下场。秦至二世而灭,楚霸王如流星般陨落。因此,中国历代流传的是“杀降不祥”,将屠戮俘虏视为大忌。然而,杀降之风,到清朝沉渣泛起,满清将领常常言而无信,对投降者也大开杀戒。清人自己撰写的历史中写围攻南昌,对出城投降的不论百姓还是军人一律杀死,其泯灭天理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明军王姓副将带士兵和家眷五百多人,剃头弃甲投诚,清军留下十一人活口,其余“分杀”。史书称降者少则三四十,多则数百,除部分妇子被留做奴隶,都死在清军屠刀之下。<br />  摄政王多尔衮围攻大同,起初招降,明大同总兵姜琅说全城皆抱必死之心,因为“谁敢相信”清廷的赦免?最后城陷,清军果然屠尽大同、朔州、浑源三城。清大学士佟养甲在奏章中也称“人民不存”。看历史书籍至此,真是教人毛骨悚然。<br />  杀降的恶劣传统,一直被继承到了李鸿章身上。他答应赦免太平军苏州降军,甚至封官许愿,请了洋枪队首领戈登做保证人,结果将降人全部屠杀。戈登为此大怒,要和李鸿章决斗,并拒绝了清廷一万两白银的赏赐。这个在我们的历史书中被丑化的外国侵略者,原来还颇有正义感,反倒是现在形象渐佳的李鸿章,干出了令人恶心的罪行。太平军的石达开、李秀成等人,都是投降后被杀,可见满清之恶习不改。<br />  杀降不祥,必有报应。清虽然并未早亡,但向来有说法称清室后来子嗣凋零,就是祖先杀戮太重,有损阴德。自同治起,连续三代断子绝孙,也算中国历史上的异例。<br />  日军在侵华战争中烧杀淫掠,罪恶滔天,但要和清军比,还只能甘拜下风。连无人区这种政策,满清也比他们早想出了几百年。但是,这么一个残虐的、野蛮的、把中国历史进程转回倒退的统治,却堂而皇之地被歌颂赞美,连“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都唱出来了。民族悲哀,莫过于此。<br />   <br />  谈清史之四:郑成功 <br />   <br />  对于历史,后人的态度应该是有一份敬畏,有一丝温情,有一种坚持。列宁有句名言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但我以为,若是真的忘得一干二净,倒也罢了,最坏的是刻意曲解篡改。无论这种曲解篡改是出自什么样的动机,总之是不应该的,因为历史本应是个讲求实事求是的学问。<br />  在影视媒介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历史题材的作品始终是一个热门,这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借助影像手段,展现历史画卷,使人增长见识,普及文化传统,这是功;胡乱戏说歪曲,编造荒诞情节,渲染错误的史观,这是祸。遗憾的是,中国大陆当今拍摄的众多历史题材作品,绝大多数属于后者。清宫戏堪称集大成者。而这些&quot;史剧&quot;中的毒素,也随着影视媒介散布四方,贻害非浅。<br />  去年,看了一部电影,《英雄郑成功》,就令人很有感触。郑成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但在中国大陆当今的话语背景下,他的评价有点尴尬。为什么呢?因为他毕生坚持反清复明,收复台湾后也仍旧用明朝正朔,这个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后来退居台湾的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假如过分夸大郑成功的这种坚持,则隐约含有褒扬两蒋的味道,毕竟,按中国传统而不是西方人制定的国际规则来说,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并没有彻底覆亡。所以,大陆宣传郑成功,就只好抓住他收复台湾,维护祖国统一这点。而在台湾,官方一直高调称颂的是&quot;延平郡王&quot;赤胆孤忠,一心匡扶明室。<br />  两岸出于各自立场,对郑成功有侧重不同的读解,这个可以理解。但若完全出于政治和意识形态原因,把历史上没影的事也杜撰出来,那就可悲可笑了。《英雄郑成功》里面,当郑军决定进攻荷兰人窃据的台湾时,被打扮得英明神武的满清康熙帝出来讲话了,说郑成功是中国人啊,收复台湾是我们中国人的共同愿望啊,我坚决支持啊,不能背后抄他后路啊,但凡是中国人都该爱国啊。这段戏令人捧腹,也令人作呕,为了政治宣传,历史被涂抹成了小丑。事实上,即使在施琅击败郑成功之后,清政府也曾计划放弃台湾,只是因为害怕忠于前明的势力死灰复燃和涉及海防,才决定据守。而施琅一心讨郑,也不全是为了国家统一,因他与郑成功有满门被杀之恨。到了1895年,清政府更是很爽快地把台湾割让给日本,连台湾民众自发的抗日也拒不支持。<br />  顺治康熙年间,为了和郑军作战,清政府甚至下达命令,要求浙闽粤沿海居民向内陆后退数十里,以达到坚壁清野困死郑军的目的。历史记载,清军划下界限,越过者格杀勿论,导致沿海经济遭受重创,难民数以十万计。更恐怖的是,有的民众因追赶过线的家畜而被杀。一位清军官佐整日巡回线上,每天都杀数人。在这样的灭绝人性的政策下,郑军确实很难继续维持厦门一带的据点,只好反身收复台湾,开拓根据地。这才是真实的历史,而电影中的胡说八道完全不着边际。<br />  这个情节让人想起了本片导演吴子牛多年前另一部历史题材作品《南京1937》,那部影片也是为了政治宣传而编造拙劣故事。影片中一位日军中的台湾出身火头兵放走了被抓的中国医生,自己却被日军同伴砍死,还被骂为&quot;死个支那人不算什么&quot;。这是再赤裸裸不过的政治宣传,但却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虚假的闹剧。<br />  如此宣传的结局,往往是适得其反,因为人们接受并习惯了假的历史,一旦遇到真实就会觉得受不了。在涉及到台湾、日本的历史教育方面,我们多年来用政治宣传塑造&quot;合乎标准&quot;的&quot;史实&quot;。所以我们就自以为了解对方所想,等到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就容易火冒三丈。可是,谁让你自欺欺人呢?<br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8.6.2024 10:46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