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楼主: 有容乃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将难求--四野名将录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8.11.2013 13:11:05 | 只看该作者
包括攻坚、防御,任何战斗、战役,都给各级指挥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不然,1955年就用不着授那么多上将、中将、少将及校尉了。而像辽西会战这种运动战,这种空间就更广阔,更需要发挥各级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了。待到后期纯粹的“打乱仗”,林彪的电报也少了,你们就各自为战、机断专行吧。
    10月20日,“林罗刘”电令6纵“应暂在彰武以东隐蔽,准备待命突然包围彰武之敌,但如发现该敌撤退时,则应机断包围彰武”。24日又命令6纵“应以强行军插到半拉门以西郭家窝棚、靠山屯、刘家窝棚一带,防敌向西南撤退”。25日又电示“途中遇小敌歼灭之,遇大敌则首先将敌退路切断”。
    电报不止这些,有时一天几封,包括“前电作废”,让部队多跑许多路。而主旨当然未变,那就是无论敌人南逃营口,还是东退沈阳,都要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堵住,待攻锦主力赶到后歼敌。
    当日黄昏,6纵两个师分作两路,以应战姿态并肩前进。接敌时为加大攻击正面,尽快投入兵力,两个师又各编成两个行军纵队。黄永胜还指令各级指挥员靠前指挥,同时加强前卫营连火力。
    此前此后,黄永胜都想了些什么,恐怕没人能够说得清楚。而在这个即将被炮火映红的战局诡谲的夜晚,在辽西那些大都叫作“窝棚”的村镇间,廖耀湘兵团这条大鱼到底还是被6纵逮住了。
    此前两天一夜,6纵行军100多公里。有人说光顾赶路了,在此期间一直没有机会架设电台,有人说是一天,有人说半天。笔者曾认为是前者,这次写到这里查阅资料,有些叫不准了。而无论如何,6纵只顾抢时间、赶速度,未与总部联系,也就在“林罗刘”那儿把自己弄丢了。
    大战在即,瞬息万变,没抓住廖耀湘兵团,倒把个主力6纵弄丢了,而且6纵两位主官还要统一指挥在辽西的4个多纵队,这可怎么得了呀?
    “林罗刘”的焦灼可想而知。
    刘亚楼恨恨地说:“这个黄永胜搞的什么名堂,误了事非杀他头不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8.11.2013 13:11:47 | 只看该作者
终于接到电报,报告已经截断敌人退路,自然如释重负。
    刘亚楼更是喜形于色:“这个黄永胜,真有一手!”
    26日4时左右,6纵16师前卫46团越过北宁铁路,进至厉家窝棚、姚家窝棚一带,与廖耀湘兵团先头部队新3军14师遭遇。
    敌人是逃营口,还是回沈阳,一时还难以断定。黄永胜命令部队尽量扩展阵地,迅速抢占一切可以阻击敌人的制高点,坚决顶住敌人。
    终于顶住了敌人的厉家窝棚阻击战,堪称辽沈战役和东北解放战争中最惨烈的战斗之一。126师有9个连打剩10来个人,46团牺牲300多人,伤亡过半,牺牲团政委、参谋长和两个营长。
    战斗打响,黄永胜扫视着身边的人员,“这些日子该说的话都说了,等的盼的就是这个时刻。眼前的形势大家都清楚,我就说一句话:我的指挥位置就在这里,打剩一个人也在这里!”
    黄永胜要求各级指挥员靠前指挥,这时他的位置是在16师指挥所。
    天津攻坚战,8纵一鼓作气扫荡外围据点,尖刀连3分钟突破民权门,各师团猛打猛冲,在金汤桥与友军胜利会师。
    打锦州出纰漏,挨批评,杀了人(处死1位连长),3个月后打天津就像换了一支部队。再想想8纵开门大吉的三战三捷呢?没人说这都是黄永胜的功劳,却有谁能忽视司令员的作用呢?
    23、
    1949年5月,黄永胜被任命为14兵团副司令员,之后为13兵团副司令员、司令员,15兵团司令员兼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华南军区副司令员,中南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5年2月,中南军区改称广州军区,黄永胜任司令员,直至1969年7月。
    “文化大革命”中,对黄永胜震动最大的事情之一,是陶铸被打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8.11.2013 13:13:01 | 只看该作者
  陶铸原是四野政治部副主任,这时是华南局书记、广州军区政委,住在军区大院。两家比邻而居,中间院墙开个栅栏小门,常来常往。陶铸年长两岁,参加革命也早些,黄永胜对他很尊敬。陶铸主要精力在地方,政委只是兼职。军区重要工作,黄永胜都要求军区机关向陶铸报告,重要会议请陶铸到会。作为地方党委一把手,陶铸对军区工作大力支持。黄永胜常讲:有陶政委这个班长掌舵,工作好做,放心。
    陶铸是1966年5月调中央工作的,仍兼任广州军区第一政委。8月,陶铸当选政治局常委,排名在毛泽东、林彪、周恩来之后。1967年1月4日,江青、陈伯达、康生在接见群众组织代表时,突然宣布陶铸到中央后没有执行“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实际是刘、邓路线的忠实执行者”。一夜之间,陶铸沦为“中国最大的保皇派”,由“红桃四”变成“黑桃三”(即刘少奇、邓小平、陶铸)。
    黄永胜目瞪口呆。
    这也是两年半后,他不愿进京履职的重要原因之一。
    1967年1月,毛泽东一声令下,军队介入“文化大革命”。3月15日,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命令,广州军区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黄永胜为军管会主任,对广东省实行军管。
    4月14日,周恩来为处理春季交易会问题来到广州,用3个晚上25小时,同广州两派群众组织代表200多人座谈,了解广州的“文化大革命”情况。
    据说,周恩来高超的革命斗争艺术,给黄永胜留下深刻印象。
    这期间最使黄永胜震惊的,是武汉的“7·20”事件。武汉军区司令员陈再道奉召进京,造反派得知他住在京西宾馆,强行冲入,在楼内到处搜抓。当时黄永胜就在京西宾馆,还有中央文革为声援武汉“造反派”组织的百万人大会的疯狂场面,都不能不使他感到下一个“7·20”事件会发生在哪里。
    8月10日,中央发出《关于湖南问题的若干决定》,湖南省军区因为不支持“造反派”的打砸抢烧杀行为而被改组,几位领导人被“造反派”抓去批斗、关押。湖南省军区是广州军区下属单位,广州军区能没有责任吗?
    他知道,信手拈来的任何一件什么东西,都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些人劝他:别上火,没事儿,你是林彪的老部下,是毛主席司令部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楼主| 发表于 8.11.2013 13:13:45 | 只看该作者
  在黄永胜的老领导中,对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林彪、罗荣桓了。对于林彪的治军之道和指挥艺术,黄永胜佩服得五体投地。可林彪的孤僻性格,让他感到拘谨,有些难接近。每次进京,倘非召见,很少登门,有事求见,也要预先联系。而对罗荣桓,除崇敬外,又多几分亲情,几乎进京必去。罗帅跟他谈工作,唠家常,对于他的毛病也毫不客气地提出批评,他领会老领导的苦心。罗帅到湖南考察,顺便回家乡探望,他全程陪同。1963年12月16日,罗帅去世,在北京举行葬礼的同时,广州军区也在军区礼堂举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追悼会。
    1968年3月23日,黄永胜突然接到紧急通知,要他去北京“受领任务”。当天深夜,乘北京来的军用专机进京。
    24日晚,驻京军事机关、部队团以上干部近万人,齐集人民大会堂。待到21时30分,林彪、周恩来和中央文革小组、军委办事组成员,挥动《毛主席语录》,依次走上主席台。明眼人立刻发现没了军委办事组组长、代总参谋长杨成武,却出现了身材高大、一些人并不熟悉的黄永胜,就听到有人情不自禁地道:这人是谁呀?
    林彪主持会议,并作报告。开口就讲杨成武和空军政委余立金、北京卫戌区司令员傅崇碧出了问题,宣布经毛泽东批准的对杨、余、傅的处理决定,和任命黄永胜为总参谋长、任副总参谋长的温玉成兼任卫戍区司令员的决定。然后,江青、陈伯达、康生、姚文元依次讲话,揭发批判杨、余、傅。这就是当时的“杨余傅”事件。会议进行4个小时,将结束时毛泽东亲临会场,接见与会人员,让人感觉是一锤定音了。
    黄永胜什么感觉、滋味儿?
    有人说,黄永胜接到紧急通知,要他去北京“受领任务”,他以为是有重要军事行动,立即要作战部门为他准备了有关资料。当时珍宝岛已经打了起来,中苏边境局势吃紧,越南战争不用说了,东南沿海也不平静,广州军区护卫祖国的南大门。他曾经说过,现在全国乱成这个样子,万一敌人再进来搞一家伙,可怎么得了呀?
    24日上午,黄永胜奉命去中南海开会时,才得知党内又出现“阶级斗争中间新的情况”,出了“新的二月逆流”。
    关于“杨余傅事件”,有人已经并将继续写出真相。而似乎与此无关的黄永胜,是在林彪宣布决定的那一刻,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京官吗?
    从大区司令员到总参谋长,他没有权欲吗?陶铸被打倒,他想到了自己的命运,与他私交挺好的杨成武被他取代,又能让他想到什么?“三家村”,“四家店”,他已经看得太多了,特别是走马灯样倒来换去的京官。此时与此前此后,他曾认为林彪这棵大树底下好乘凉,期求林彪的庇护吗?那么陶铸呢?他当然清楚陶铸与林彪的关系。
    之后,黄永胜陆续当选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军委办事组组长。
    青云直上。
    1971年“9·13”事件后,就一下子摔了下来。
    1981年1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认定黄永胜为林彪反革命集团案主犯,判处有期徒刑18年。不久即监外执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楼主| 发表于 8.11.2013 13:15:36 | 只看该作者
刘亚楼
刘亚楼、李天佑、钟赤兵(军委1局局长)、杨至成(抗大校务部部长)等人,作为中共首批出国学习军事的专派人员,进入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苏军培养诸兵种合成军队军官的高等军事学府。
    人与物,目光到处,都是异国情调,却是多少年来就心向往之的社会主义的苏联。风尘仆仆的抗战军人,摩拳擦掌要大学一番,回国后大干一场。
    学院要求学员具备高中以上文化,中国学员有的只读过几年书,刘亚楼这位红军中的“大知识分子”,初中也没读完。从数理化基础课开始,记公式,背定理,做作业,其难度又不同于跟小鬼子拼刺刀。
    而这一切的前提,当然首先是学习俄语。
    踏上异国的土地,就成了“瞎子”、“哑巴”,连饭都不会吃了。饭堂食谱上,都是“洋字码子”。刘亚楼热情、开朗,这种天性很适于学习外语。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在刘亚楼眼里苏联人都是老师,见人就问,连说带比划,他又聪明,自然长进很快。
    开头在外籍学员的特别部学习,半年后正式进入学院,与苏军学员共读。俄语现买现卖,文化课是速成的,课程内容倒不算陌生,但层次高,系统性强,土八路就有点跟不上。而教员要在限定的时间内把规定内容讲完,不会照顾谁,就更增加了难度,许多时候连课堂笔记都记不下来,课后用大量时间拾遗补漏。
    第二学年开始就完全不同了。一是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坐在图书馆里,阅读更多的学术期刊、专著。二是在以年级为单位的课堂上,刘亚楼举手报告提问的时候越来越多,那问题也常令教员耳目一新。在合同战役战术想定和学术讨论中,他的观点、主张常受好评。
    刘亚楼是较早熟谙大兵团、诸兵种合成作战的为数不多的中共将领之一--有后来的实践为证。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军队突然袭击,侵入苏联西部地区,并迅速推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楼主| 发表于 8.11.2013 13:16:57 | 只看该作者
  德军的重要目标,当然是占领莫斯科。关于德军的进攻路线,斯大林认为希特勒还会沿着当年拿破仑的老路,沿着乌克兰和顿涅茨河流域东进,一路占领经济作物地区,掠夺乌克兰的粮食、顿涅茨克的煤和高加索的石油,逼近莫斯科。
    苏军将帅没有疑义,刘亚楼觉得不妥。
    1938年3月,林彪在山西隰县被晋军误伤,到苏联疗养,住在莫斯科近郊的库契诺庄园。伏龙芝军事学院培训外籍学员的特别部,也设在那里,在特别部学习结束后,刘亚楼仍是那里的常客。
    刘亚楼和林彪分析研究,认为乌克兰、顿涅茨河流域农田、水网较多,拿破仑以骑兵为主的远征军,选择这条路线自有许多便利。而希特勒德军是机械化部队,从白俄罗斯到莫斯科距离最近,更适合希特勒的闪电战。两个人把自己的见解报呈共产国际,待到被实践证明后,自然被刮目相看,据说斯大林亦赞赏有加。
    消息传到中国,版本有些变化也属自然,待到林彪“永远健康”时就神乎其神了。说斯大林要用5个师的苏军换林彪,还说要用15个(还有说3个、5个的)苏联将军换林彪。
    比较准确的情况是,1960年春,空军在杭州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刘亚楼讲了这件事,但他并未提及自己在其间的作用。
    25、
    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东北。月底,刘亚楼随苏军到大连,供职警备司令部,化名王松。
    12月初的一天,大连市委书记韩光①,邀请刘亚楼参加市委发起的一个群众大会,控诉日军、汉奸罪行。一个身材修长、脸庞俊俏,明显带着俄罗斯血统的姑娘,声泪俱下地控诉后,呼吁人们警惕日伪残余势力造谣、破坏,号召大家为恢复、发展生产尽心尽力,会场上不断响起口号声和鼓掌声。
    “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力。”刘亚楼随手在张纸上写下一行字,递给韩光。
    韩光告诉刘亚楼:她叫翟云英,是香炉焦小学教师,大连市的妇女代表、先进工作者。
    刘亚楼问:她是俄罗斯人?
    韩光道:算半个吧。他父亲是东北人,母亲是俄罗斯人--一言难尽,一个苦命的姑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7#
 楼主| 发表于 8.11.2013 13:18:47 | 只看该作者
又道:王少校,你是不是看上她了?
    刘亚楼点点头,又摇摇头。
    像他这样的干部(包括本书中的几位名将),许多是在延安结婚的。枪林弹雨中冲杀到那里,自然法则已经到了、甚至过了这一站了,又有那样一个相对比较安定的环境。进入抗大训练部长视野的,是第二期学员员凌漪。刘亚楼赴苏学习,员凌漪留在延安。1941年9月,德军经白俄罗斯突入莫斯科,根据苏军总参谋部安排,刘亚楼等人结束学习,参加苏联卫国战争。而天各一方的员凌漪,听说刘亚楼牺牲了,十分悲痛,后来再婚了。
    之后,刘亚楼与陪伴贺子珍在苏联休养的苏兆征①之女结婚,并生有一子,后来也离婚了。
    散会后,刚成立不久的大连县委的县委书记王西萍,又给刘亚楼当红娘:这翟云英可是个好姑娘,白天给小学生上课,晚上办工人识字班,每次评先进都少不了她。
    刘亚楼叹口气:我不是没想过这事,是受不了婚变的折磨了。再说了,我都35岁了,那姑娘顶多不过20岁。
    王西萍说:年龄不是主要问题,我看你们俩挺合适,这事就这么定了。
    几天后,翟云英来到县委书记的会客厅。之前她作为香炉礁的妇女代表,在这里开过座谈会,这次怎么就她一个人呀?
    王西萍满面春风:今天不是开会,是要给你介绍一位白马王子。
    一辆汽车驶到门前,门开处,韩光陪着一身黑色西服的刘亚楼,走了进来。
    王西萍迎上去,为双方介绍。刘亚楼向翟云英伸出手,那手还没握上,姑娘俊丽、白皙的脸就变成了红苹果。
    第一次见面无话,二次谈家事身世。
    翟云英的父亲翟凤岐是山东人,闯关东到东北,又独自去俄国谋生,先后在海参崴、赤塔、伊尔库茨克、斯维尔德洛夫斯克打工。参加了十月革命斗争,加入中国红军团,与高尔察克匪帮作战。战斗负伤,被安排到伊凡诺沃纺织厂工作,同青年女工安娜·卡兹米洛芙娜结婚。1930年来大连省亲,赶上“9·18”事变,回不了苏联,在香炉礁安身。父亲参加反日活动,被宪兵队抓去,惨死狱中。母亲给附近渔民磨米,收点加工费。翟云英从小捡煤核、挖野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楼主| 发表于 8.11.2013 13:20:02 | 只看该作者
刘亚楼说:我家也是一样,都是苦命人,才参加红军闹革命。
    两个人开始心心相印了,可一谈到两人的关系,翟云英就心里敲鼓了。母亲不同意这门婚事,嫌他比她大17岁。
    第一次见面,如果说刘亚楼有点不像他自己了,那么这一次,他的个性就展示无遗了。
    他痛痛快快地道:我去和你妈妈见一面,如果她老人家仍不同意,那就是我没这个福气了。
    他不能不想到那个“万一”,却又对自己充满自信--就像面对无论什么样的难题一样。
    “妈妈莎。”按照苏联人对女性长辈的尊称,刘亚楼进屋后亲切地叫了一声,用俄语跟老人唠了起来。
    如果说这遥远的乡音,已经缩短了他们之间的距离,接下来这个中国小伙子的学识、热情、坦诚和落落大方,就让这位苏联老人十分欣喜了。
    1947年5月1日,刘亚楼与翟云英结婚。
    一年前的5月,他已就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①了。
    26、
    民主联军总部,设在哈尔滨南面的双城县城双城堡。挺气派的有钱大户的大院,院内又有两个四合院,中间一道月亮门,东院为林彪等人的办公、住处,西院为参谋处。
    林彪到东北不久,就带着个不超过10个人的指挥班子去辽西,又辽北、吉南地转悠,指挥作战。毛泽东对这个轻便的指挥班子挺欣赏,1946年4月曾专电询问,让林彪介绍说明。现在虽然不再到处游击了,人员也有增加,毫无疑义,这是一个精干、高效的指挥机构--有此前扭转东北战局一系列胜利为证。
    刘亚楼认为还不行。
    关内八年抗战,除百团大战外,八路军、新四军较少大规模的阵地战和攻坚战。红军时期也是如此,敌强我弱的情势决定了这一点。而且根据地这一堆,那一块,也无法统一作战,基本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楼主| 发表于 8.11.2013 13:21:12 | 只看该作者
  解放战争就不同了。共产党闯进关东不久,毛泽东就命令林彪,在锦州地区拉开架势打大仗。像后来的鞍海战役、新开岭战役,四平保卫战更是依托城市的大规模阵地战。但是,一些指挥员仍然习惯于过去的独来独往,驳壳枪一挥“冲啊”。四平保卫战期间,某师从长春增援四平,战斗积极性很高,却不请示报告,当晚赶到就去偷袭新1军,伤亡一大堆,被林彪斥为“游击队的小家子气”。
    用“小米加步枪”形容共产党军队装备之落后,是再准确、形象不过的了。用“小米加步枪”来形容解放战争初期一些部队的司令部工作水平,也同样准确而又形象。
    游击战和正规战的司令部工作,是有很大区别,甚至是截然不同的。即便是游击战,一些参谋也不能说是称职的。该参谋的不参谋,不该参谋的瞎参谋,有的甚至不经请示就擅自调动部队。一些堪称游击战专家的师团长和纵队司令,也不习惯于司令部的参谋。打游击打惯了,有的打仗扔了司令部,独往独来,“我就是司令部”。
    刘亚楼说,有人可能觉得我去趟苏联回来,是不是看什么都不顺眼了?是,也不是。东北战场马上就要开始反攻了,用林总的话讲是打堂堂正正之仗。司令部是首长指挥部队的机关,是首长决策的助手,部队要打正规仗,司令部不正规起来怎么行?
    打白军,打鬼子,我就这么打的。敌人那一套倒是挺正规,结果怎么样?一些人转不过弯子,刘亚楼就讲道理,讲通了就照办,讲不通也得照办。这是命令,“林罗刘”的命令。不是我刘亚楼嘴大,而是咱们都得听真理的,这是打胜仗的真理。几个师、几个纵队作战,你早了,他晚了,你上他没上,锣齐鼓不齐,那仗怎么打?
    直到今天,一些老人还记得“刘亚楼的‘三部曲’”。一是部队到了什么位置,20分钟内师向纵队报告,1小时内纵队向总部报告,超过时限,他那通报就到了。二是他发了电报,你马上就得回复,没有回音,那通报马上就到了。三是一仗下来,2至4小时要简报,6至8小时要详报,你没报告,或是晚了,或是没报告明白,批你个茄子皮色。
    新任参谋长大刀阔斧的第一个动作,是在参谋处增加个地图科,在哈尔滨办起个印刷厂,不久又成立个测绘学校。
    走走转转,听听看看,刘亚楼发现作战必须的地图奇缺。总部尚且如此,下边可想而知。“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民主联军越来越多的美械装备,那是只能由敌人造的。可一些自己能造的东西,用起来不是更方便、顺手吗?而且又能少流多少血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8.11.2013 13:21:53 | 只看该作者
接下来是举办参谋训练队。总部有专门的训练队,刘亚楼亲自去讲课。各纵、师司令部也按规定,抽调有文化、又有作战经验的营连排长进行培训。而他就在上任伊始的千头万绪中,点灯熬油地翻译了苏军的《红军野战参谋业务条令》。当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根据我军的特点有增有删。像那测绘学校一样,应为我军的首创、第一了。
    各级司令部人员按编制配齐了,素质也提高了,各级主官也在实战中尝到了甜头,可参谋人员的政治待遇和物质待遇还上不来。我军的政治工作独树一帜,政工人员有很高的地位,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体系和经验,司令部工作相应得就逊色了。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有意无意、有形无形地,仍把参谋人员视为旧军队的副官、随从之类。这可不行。“林罗刘”几个电报下去,问题很快解决了。还明确规定参谋人员下部队发现问题后,有权向该部队领导提出建议,并报告本级首长。这下子谁还敢不把参谋当盘菜?司令部的权威立刻上来了。
    1948年3月底至4月中旬,在东北军区第二届参谋工作会议上,林彪指出: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将成为今后的斗争方式,各级司令部必须在组织上、制度上、权利上、威信上都要适合于走向正规化,使司令部成为一个有科学头脑的、有组织能力的能干的指挥机关。
    林彪说这话时,东北野战军各级司令部,已经正规化得有模有样了。
    许多老人说,也就是刘亚楼那性格,风风火火,又狠又硬,换个人什么时候才能正规化起来?司令部正规化不起来,那仗怎么打?
    刘亚楼告诉参谋处人员,敌情我情,装备士气,机动能力,兵员成分,战斗与非战斗人员比例,敌方指挥官的性格,这支部队的历史、特点,作战区域地形、气候、道路、群众条件,一个参谋人员,无论带长不带长,必须随时了然于心,特别是你负责的那摊子业务。一个参谋要敢于承担责任,明白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应该向首长参谋、建议,并且语言简练。首长向你了解情况,你不懂,说不清楚,已经失职。如果不懂装懂,明不知以为知,那就是犯罪。首长要根据你的情报作出判断、决心,调动千军万马,指挥作战。记住,参谋人员必须永远老老实实,一是一,二是二,精细、严谨、准确而又明确,嘴里不能有“大概”、“可能”、“差不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古德里安①说:“一个理想的参谋本部军官应该具有下列各项美德:忠于自己的信仰,机智,有节制,有牺牲小我的精神,具有强烈的个人信念,并且有才能将各种信念告诉他的指挥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6.2024 15:30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