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查看: 74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李密为什么不先入关中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4.2.2006 09:24:47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隋唐历史中有一个难题,就是李密为什么死抱着洛阳不放,而不直接攻取长安。一般<br />认为这是李密的一个重大失误,而原因是李密对洛阳的几个大粮仓情有独钟。不过我在这<br />个问题上一直持有异议,当时缺少资料,所以争论也一时无法达成一个共识。现在我对此<br />问题的思索也算有了一些进展,在此就做一个详细论述。 <br /><br /><br />首先必须说明一点,李密并非毫无战略眼光的庸才,他早已认识到先入关中的重要<br />性。当他还是杨玄感的谋士时,向杨提出的上中下三策中的中策就是遣精兵袭击长安,<br />其次才是攻打洛阳。但为什么最后先入长安的是李唐,而李密却一直在洛阳毫无动作呢<br />,这其中确实有很深刻的原因。 <br /><br /><br />我们先来看看李渊太原起兵之时的中原形势。李密自杨玄感兵败后,经几年的流浪<br />,最后投靠了翟让的瓦岗军。当时的瓦岗军还是占山为王的草寇,只有部众万余人。在<br />李密的领导下,打败了隋名将张须陀,占领虎牢关,收降了秦琼、程咬金、罗士信、柴<br />孝和、裴仁基父子等勇将。这时的瓦岗军已具备了一定实力,李密也成为了军中的实际<br />领导人,但瓦岗军毕竟是组织松散的农民军,与李渊的正规部队无法相比,而且洛阳尚<br />有二十万隋军,所以此时瓦岗军显然还不具备入关的实力。但就在这时,李渊起兵了。 <br /><br />李渊起兵的同时,隋炀帝下了一道命令,命隋将霍世举等率关内军增援洛阳,这一<br />举动削弱了关中隋军,进军关中第一次对李密来说成为可能。李密的部将柴孝和也劝他<br />率精锐入关,留翟让守洛口。李密的回答是:我欲入关久已,但部下大多为山东人,不<br />愿西入关中,诸将又都出身群盗,如果贸然入关,一旦遭遇挫折,很可能全军解体,令<br />其霸业毁于一旦(李密分析的很有道理,但还有一层原因可能他没有说,就是如果让翟<br />让守洛口,李密是很不放心的)。此后不久,瓦岗军遭到了一次严重的失败,李密中箭<br />受伤,进军关中的计划只能搁置。 <br /><br /><br />那么,李密的理由,到底有没有道理呢,我们可以看看李渊自起兵到占领长安的这<br />一段时间内的动作。李渊的部队大多是正规军,组织严密,其部将也多是自己的亲戚或<br />亲信,但他起兵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稳定后方。先讨伐了不服管理的西河,之后又与突厥<br />签订了互不侵犯,然后又命其子李元吉守太原,这才率三万精兵西进。纵是如此,在途<br />中还有两次差点犯下重大战略失误,如果不是李世民百般劝说,唐军恐怕不是中途退却<br />,就是师老城下,很难在半年内迅速攻占长安。 <br /><br /><br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李密,李密没有太原那样的坚城作为根据地,而且面对的是隋军<br />主力,所以他的后方是很不稳固的。而他的部下之中,翟让还没有死,他在军中还颇有<br />威信,秦琼、程咬金、裴仁基父子出身军官,正统观念较强,并不可靠,单雄信是墙头<br />草,徐绩不是亲信,所以这些人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将根据地加以托付。除了这些人,其<br />他人又很难独当一面,所以如果真要入关,就必须冒后路被断,遭到隋军前后夹攻的危<br />险。一旦败阵,后果不堪设想。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指挥官都不会贸然行事的。所<br />以说李密放弃这次进攻关中的机会,应该说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br /><br /><br />至于有说李渊出兵前给李密的书信中卑躬屈膝,这显然只是一个权益之计<br />,李渊是怕李密坏了他的好事,当然要厚加安抚,但这并不表明此时李密入关就一定有<br />利。其实如果此时瓦岗军入关,不仅前有长安隋军,后有洛阳王世充,而且李渊也不会<br />放过他们,这次行动最终结果很可能是损人不利己,即李密入不了关,李渊也入不了关<br />,双方都损兵折将,但李渊即使败了至少还有个太原可去,而李密很有可能落一个全军<br />覆没的下场,就象邙山之战的结果一样。权衡利弊,李密是不可能放着洛阳一带刚打下<br />来的大好局面不管,一门心思去冒这个险的。 <br /><br /><br />但半年后,历史又一次把机会摆在了李密面前。此时宇文化及杀死隋炀帝,准备率<br />军西归,有人认为这时李密最好的决定就是放化及军西进,然后跟在其后面入关。<br />这确实是一个诱人的计划,它到底是否可行呢,我们再来看一下此时的天下大势。 <br /><br />这时关中的主人已经是李渊了,但他正面临西方薛举的威胁,薛举有谋略,又有谋<br />士郝元相助,部下骁勇,其势不可小觑;李密此时已经杀死翟让(但在此事件中得罪了<br />徐绩),巩固了统治,同时在与洛阳军的战斗中屡屡获胜,隋军实力已经大大削弱,而<br />瓦岗军的实力已大大增强,众至三十多万,占领了河南大部分郡县,如果李密与宇文化<br />及联合,对李唐确实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宇文化及部众十余万人,主要是隋炀帝的禁卫<br />军,表面上是要返回长安,实际上是走到哪算哪。如果李密让开一条路,让这个烫手的<br />山芋横冲直撞,不论它是西进洛阳,还是北上长安,都会给李密的敌人造成损失,对李<br />密是很有好处的。 <br /><br /><br />不用说,李密也肯定想到了这一点,此时他唯一顾虑的就是宇文化及的名声实在太<br />坏了,他不仅陷害忠良,还弑君夺位,各路反隋义军恨他,就连正统隋军也欲杀之而后<br />快。如果李密与此人联合,显然会丧失民心,也容易引起部下诸将的不满。李密出身官<br />宦世家,正统观念是很强的,对宇文化及这种乱臣贼子是极为痛恨的,加上他此时军势<br />正盛,如果主动示弱,让路给一个人人痛恨的奸贼,这显然是他不能接受的,于是经过<br />深思熟虑,李密初步决定抗击宇文化及军。 <br /><br /><br />就在李密和化及军交战之际,洛阳隋皇泰主的一纸诏书到了。原来洛阳方面也很害<br />怕宇文化及,所以文官元文都、卢楚等人建议招安李密,让他抵抗宇文化及,这样他们<br />就可以坐山观虎斗了。李密接到诏书后大喜,他心中已有了一个伟大的计划。李密当然<br />知道洛阳方面是在利用自己,但他决定将计就计,首先向洛阳方面表示臣服,并通过歼<br />灭宇文化及军获取他们的信任。李密本来就是隋朝公卿,他的部下也有很多是隋朝旧将<br />,现在回归朝廷,率军平叛,也没什么不自然的。一旦李密得到了洛阳方面的承认,就<br />可以以隋的讨逆大将军之名堂堂正正地进军关中,不仅免除了后顾之忧,也师出有名。<br />等攻下长安之后,洛阳的那些隋朝残余,还不任他处置。 <br /><br /><br />不能不说李密这个计划比单纯放宇文化及入关要高不少。放宇文化及入关,不仅要<br />背负一个坏名声,而且实际上还是要与李渊决一死战。宇文化及部乃乌合之众,化及本<br />人更是一个窝囊废。他们至多只能起到消耗唐军的目的,真正的决战还要瓦岗军来完成<br />。关中险峻,如果唐军据险固守,瓦岗军能否速战速决还未可知。而另一方面,李密最<br />担忧的后方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洛阳军随时有可能袭击他的后方。虽然这时候瓦岗军的<br />实力已经大大增强,但李渊、李世民父子也绝非原来镇守长安的那些隋将可比,鹿死谁<br />手,犹未可知。对李密来说,一旦战败,仍然可能导致全军崩溃,满盘皆输。所以与其像赌<br />徒一样的乾坤一掷,不如选择进可攻退可守的稳妥办法。 <br /><br /><br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密完全依计行事。他连败宇文化及军,每战得胜,都遣使向洛<br />阳报捷,哄的隋朝君臣高兴不已,元文都、卢楚等人都认为李密是真心投诚,每日歌舞<br />相庆。皇泰主封李密为太尉、魏国公、东南道行军元帅,计划一旦李密平定化及军,就<br />让他入朝辅政。不久,李密击破化及军,就在他志得意满,准备进入洛阳之时,却发生<br />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br /><br /><br />王世充,一个李密一直忽视的人,却命中注定地要成为他的克星。王世充本胡人,<br />原为江都留守,后被炀帝调来防守洛阳,先后与瓦岗军大小百余战,虽败多胜少,但屡<br />败屡战,在军中颇有威信。李密的奇谋虽瞒地住整个洛阳,却瞒不住王世充。世充深知<br />一旦李密入朝,对他将大大不利,即使李密不念旧恶,对他手下留情,元文都、卢楚这<br />些文官也一定会利用李密排挤他,到那时,洛阳城内就无他容身之地了。于是他散布谣<br />言,说李密入朝后,一定会对洛阳军痛下毒手,使得各军人心惶惶。元文都等人听到谣<br />言后,知道是王世充所为,决定先下手为强,杀掉王世充,不料计划泄漏,王世充尽杀<br />元文都、卢楚等政敌,掌握了洛阳大权。李密闻报后,知道自己联合洛阳方面的计划已<br />经失败,于是返回金墉城,着手准备与王世充的决战。<br /><br /><br />接下来,就是著名的邙山之战了,关于此战我要仔细分析,因为一直有一种时髦的<br />观点,认为李密由于与宇文化及大战,致使精锐尽丧,最终导致了邙山惨败。为了搞清<br />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弄清两件事:一、瓦岗军在与宇文化及的大战中到底损失有多大<br />?二、邙山之败到底是因为兵力不足还是有其他原因? <br /><br />第一个问题比较麻烦,因为史书上的记载有很多前后矛盾之处。从李密与宇文化及<br />的交战过程来看,李密是一直以守为主,双方正面交锋只有童山一战。如果说瓦岗军有<br />损失,那主要也就是在这一战中损失的了。但究竟损失多少,史书上却没有记载。等到<br />邙山之战即将爆发之际,史书上却突然冒出一句:“密破宇文化及还,其劲卒良马多死<br />,士卒疲病”,如此突兀之话,实在令人奇怪。综合分析起来,比较合理的解释是:瓦<br />岗军在与宇文化及的战斗中确有损失,而且损失不小,但筋骨未伤,主力尚存,加上宇<br />文化及战败后,其部下猛将陈智略、樊文超等率精锐数万降李密,所以从数量上看,瓦<br />岗军相对洛阳军仍然占绝对优势,这点从邙山之战瓦岗军战前会议上单雄信的一席话可<br />以得到验证:“兵法曰‘倍则战’,况不啻倍哉”(可见此时瓦岗军兵力是洛阳军数倍<br />)。但在质量上,瓦岗军损失比较大,士卒们刚经过恶战,十分疲惫,需要休养,战斗<br />力自然大打折扣,这可以说是与宇文化及交战带给李密最大的损失,而这个损失只需要<br />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恢复。所以我可以断言:虽然瓦岗军在与宇文化及的交战中有所损<br />失,但这个损失绝没有大到能够影响邙山之战胜负的地步。 <br /><br /><br />第二个问题就很好回答了,只要看过史书的人都知道,李密的邙山之败是败在了轻<br />敌上。王世充为了邙山之战可以说是殚精竭虑,想尽了办法;而李密确为众将所惑,没<br />有接受裴仁基避其锋芒、直捣敌后的战略,冒冒然地与王世充打野战,结果正中对方下<br />怀。其实,以当时瓦岗军上下普遍具有地那种骄躁轻敌的性情,即使兵力再多,将士再<br />勇,恐怕也难敌王世充的智谋。 <br /><br /><br />之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李密兵败,瓦岗军瓦解,剩下唯一可以依赖的就是驻守黎<br />阳的徐绩,但李密在杀翟让之时曾误伤徐绩,恐其挟怨报复,不敢往之,不得已之下只<br />有降唐。但降唐之后不受重用,又屡受猜忌,密愤而复叛,但不久即中唐军埋伏而死,<br />时年三十七岁。 <br /><br />好了,说了这么多,也该总结一下了。经过以上的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br />点结论: <br /><br /><br />1、关中虽好,但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入的。如果满脑子只想着先入关中者为王,不考<br />虑周围的实际情况,那入关之路很有可能就成为一条不归之路。 www.6park.com<br /><br />2、李密之所以没有入关,决不是简单的因为舍不得河南的大好局面,而是有很充分的理<br />由的。李密所采用的先稳定洛阳再进军长安之策虽不一定是上上之策,但也绝对算不上<br />战略失误。孤注一掷,率精锐北上入关这个想法,在当时的情况下,并不是李密最好的<br />选择。 <br /><br /><br />3、如果让李密、李渊互换一下角色,那我可以断定:李密一定也会直取长安,而李渊也<br />一定会经营河南,决不会在后方不稳的情况下进军关中。所以他们俩之间不存在谋略高<br />低之分,只是各自所处的环境不同罢了。 <br /><br />4、李密的失败,除了运气的原因外,在于他自视太高,过分轻视了宇文化及、王世充等<br />貌似弱小的敌人。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李密接受了裴仁基的建议(他自己也知道这是一<br />条妙计,但不知怎么没有接受),那就很有可能取得邙山之战的胜利,进而攻取洛阳。<br />等到李密稳定了后方,那他随时都可以直取长安,那时的天下大势就很难说了。而我们<br />也许就不会再去讨论“李密是否应该先入关中”的问题了。 <br /><br /><br />读唐书《李密传》的一个突出感觉就是,造化弄人。论兵法战略,李密决不在李世<br />民之下,然李家半年即取长安;而李密数十百战不能取东都,及邙山兵败,数十万大军<br />一朝即作鸟兽散,密周围除王伯当外,竟无一个可信任之人,而唯一一个能助他东山再<br />起之人——徐绩,又偏偏不为李密所信。及至降唐后旋又复叛,虽有奇袭桃林县之奇谋<br />,奈何大势已去,终中伏而亡,实在令人扼腕叹息。也许正如新唐书《李密传》所说,<br />“其才雄不可容于时”也。<br /><br /><br />作为本文的结尾,不得不提一下一个小插曲:当公元618年12月李密于熊儿山为唐将<br />盛彦师伏杀时,宇文化及,这个才能不及李密万一的无能之辈,却在聊城里舒服地作他<br />的大许皇帝,整日里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直到两个月后,才为窦建德所杀,历史有时<br />候也真会开玩笑<br />
2#
发表于 27.2.2006 20:03:55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6.2024 03:06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