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标题:
中华传统文化道德讲堂预修班(杜塞尔多夫)
[打印本页]
作者:
又日新
时间:
23.8.2016 16:48
标题:
中华传统文化道德讲堂预修班(杜塞尔多夫)
重新认识传统文化,获得幸福美满人生
“莱茵淨宗中华传统文化道德讲堂预修班”
第一期第二次
作爲四大文明中,唯一留存下来,并仍将继续蓬勃发展的民族,中华民族掌握着可以造福全世界的法宝,那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契合于宇宙人生的真相。故而学习和实践中华传统文化,在大的方面,可以带给世界永续的和平安定和繁荣,对自己而言,可以获得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美满和快乐。
这一切正为一群努力学习和实践中华传统文化的人们通过自身的经历所证实。中国广东潮州,企业家谢奕辉先生首先採取视频教学和强化教学的方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啓发人们深藏于内心中的仁爱和智慧。在谢先生所创办的学习班中,人们连续七天观看和学习,精心挑选出来的,优秀传统文化老师所主讲的课程的视频。通过七天的学习,大多数人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和正确的认识。目前,这种学习班,即“中华传统文化道德讲堂”已经在中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等地,推广开来。
为了利益广大居于海外的华人,乃至利益德国人民,一些有德行的长者多次倡导,在德国举办道德讲堂。我们莱茵淨宗学会,响应诸位大德的号召,啓动举办道德讲堂的进程。我们德行浅陋,能力有限,希望通过这一活动,能够鞭策我们自己来学习和落实传统文化,希望给更多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一个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
由于暂时不具备举办连续七天学习班的条件,在现阶段,我们将举行每次爲期一天或两天的学习活动。将其命名为“道德讲堂预修班”。通过一系列的“预修班”,来学完“道德讲堂”的全部内容。
主办单位:
德国莱茵淨宗学会
学习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
学习方式:
视频教学,中间穿插简单传统健身活动和文娱活动。
本次主题:
1)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
2)为什么“孝”是中华文化的根。
学习时间:
2016年8月28日,9:30 至18:30
(报到时间为8月28日,9:00至9:30。在这段时间内到达即可。)
学习地点:
Tagungsraum „Jan Wellem“
Jugendherberge Düsseldorf
Düsseldorfer Str. 1
40545 Düsseldorf
学习费用:
食宿费用全免。主办单位提供健康素食,以及冷热饮品。对于远道而来的学员,主办单位可以应要求免费安排,8月27日的,学习地点附近的旅馆住宿。
招收对象:
有志于学习和落实,或是推广中华传统文化的人士。
招收人数:
30人
报名时间:
即日起开始报名,至额满为止。
报名方式:
一、E-mail报名:
Rhein.Amitabha@gmail.com
二、电话报名:座机 0208 8218971 ,手机 017621913127(王先生)
三、微信报名:wang_qiang_10yuan (王先生)
四、报名所需信息:姓名,性别,电话或Email ,以及是否需要住宿。
五、有任何问题请通过上面所列之Email 或电话,联系主办单位承办人:王先生。
报名须知:
1.本学习班暂不接纳患有传染性疾病的学员。
2.课程结束后,主办单位提供学员素食便当,以方便学员的返回。
3.活动上课期间为保持仪容整齐及活动方便,请穿着长裤、袜子、方便做简单运动的鞋子,勿穿短裤、拖鞋。
4.学员不得于活动上课期间做任何商务推广活动。
5.学员不得宣传任何德国政府,中国政府,或是其他国家或地区政府所认定的邪教。
6.学员于活动上课期间应配合学习班维护人员的安排。
交通指南:
一)公交:起自 Düsseldorf Hauptbahnhof
1) 乘地铁 U74, U75 或 U76 至 Luegplatz 下车,沿Kaiser-Wilhelm-Ring 向南步行 9 分钟可至。全程约 15 分钟。
2) 乘地铁 U74 或 U75 至 Belsenplatz , 转 Bus 835 至 Jugendherberge 下车,步行 1 分钟可至。全程 20 至 25 分钟。
3) 乘有轨电车 709 至 Landtag/Kniebrücke ,转 Bus 836至 Jugendherberge 下车,步行 1 分钟可至。全程约 20 分钟。
可于此网址查看具体车次:
http://www.vrr.de/de/index.html
二)驾车:
1) 学习地点周围街道,周末停车免费。
2) 若使用 Jugendherberge 的地下停车库,每小时 2.50 欧元,每天12.50 欧元(即从第六小时起免费)。
感谢您的配合,期望您能在本次学习中获益。感恩您!
欢迎光临 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https://forum.kaiyuan.d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