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标题:
信仰之旅: <五> 佛教的迷雾
[打印本页]
作者:
joseph
时间:
21.10.2005 03:51
<br /> 发信人: icestone (凤翼天翔), 信区: Belief<br />标 题: 信仰之旅: <五> 佛教的迷雾<br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Oct 17 18:55:57 2005), 转信<br /><br />以一般人对「宗教」一词的概念而论,中国人可说都是佛教徒。佛教是一个民间的<br />宗教,而所谓民间的宗教,我的意思是指它有一个教会及一个信仰系统,这包括庙<br />宇及修道院,祭师,天堂及地狱,祷告及崇拜,一种从现世的「痛苦」及「无常」<br />得救的方法,一种圣徒与天使的完美圣秩制度(菩萨及阿罗汉),及不少男神及女<br />神(佛及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还有一个主张仁慈不自私,否定世界种种繁华;<br />教人苦修、压抑一切罪恶的欲望,及坚苦的自我克制、自我训练的信仰系统。佛教<br />在现在的形式中具备一切。<br /><br />在与佛教的竞争中,道教崛兴,想同样提供许多神祇和精灵鬼怪,及一个道教的不<br />朽的天堂,甚至想做到把某些印度神祇也兼收并蓄来胜过它。虽然中国学者是一个<br />卑视道教及佛教二者为绝对迷信的阶级,但佛教的哲学有一套精美的形而上学的基<br />本系统,赢得中国学者的尊重,而让道教渐渐降低,成为书符念咒,遂鬼驱魔的术<br />士。在我故乡,我曾看到一种最低级的形式,用饮一碗「咒水」来医胃痛,那咒水<br />是一碗清水,和一张上面写满了玄秘的符号的纸。道教最重要的贡献,是第三世纪<br />炼金术的发展。他们找寻「哲学家的石头」,目的有二,一是找寻不老的良药,一<br />是较为实际及有商业价值的,就是把那些贱价的金属变为黄金。这种「科学」,后<br />来由阿拉伯人传至欧洲。<br /><br />中国宗教是不排除异己的,这和基督教不同。大多数中国人如果有人问他属于什么<br />宗教,他将会迷惑而不知所答。没有教区,也没有教徒的名册,就是出生名册也是<br />由政府机关设置才有。没有一个家庭是纯粹地佛教的、道教的或儒教的。信仰的路<br />线经过一个家庭,有点像政党在一个美国家庭一样。或者也有一种情形,妻子是一<br />个虔诚的佛教徒,为许下某种愿而在佛前持斋一月或一年,而她的丈夫,是一个儒<br />家的学者,宽容她。<br /><br />佛教是对古代中国思想唯一心智上外来的影响,这是因为有一个我在上文已说过的<br />好理由。佛教有一个正确的,有时太复杂的形而上学系统为中国学者所爱好。但无<br />论学者阶级怎样想法,中国人民却需要一个流行的宗教,要有神祇来向他祷告,有<br />一个天堂来盼望;在较高尚的意识中,他们也需要罪恶的忏悔,从痛苦、疾病、仇<br />恨、贫乏,及死亡中拯救出来的方法。佛教藉平民进入中国,有时则藉朝廷中的男<br />人或女人。直到那些学者不能不面对及考虑它时,它没有侵犯到中国的学者阶级。<br /><br /><br />简言之,佛教进入中国取道中亚细亚,经过帕米尔高原进入中国的西北。每一个中<br />国暴君,由建筑长城的秦始皇开始都希望长生。他们达到地上权势的颠峰之后,便<br />想长生不死。有些想渡过中国海去寻取长生药,有些则从中国土尔其斯坦渡过帕米<br />尔高原。当佛教在第一世纪被介绍进入中国时(按照某些中国记载,大抵是在主后<br />一年,虽然没有确实日期),佛教已在印度的大部分及中亚细亚很兴盛,特别是在<br />阿苏卡王统治之下(主后二七二至二三一年,摩利亚帝国的皇帝)。一个中国皇帝<br />正式派遣一位使者去西域,在主后六十五年把佛经带回,但为佛教在中国民间广布<br />开路的,是在四世纪、五世纪及六世纪约五胡对中国北方的占领。某些龙门及云岗<br />的伟大雕刻品是始于那个时代。主后四百年,大部分中国北方的中国家庭都已成为<br />佛教徒。中国和尚法显在主后三九九年到印度去,而在十五年后把佛经带回来。印<br />度和尚鸠摩罗什 ––佛经最早的翻译者,在主后四○五年被中国西北一个王国的统<br />治者立为国师,而他的工作在中国流行宗教中,结出永恒的果实。六世纪左右,佛<br />教已广布在整个中国,虽然短期间有来自儒家学者或某些统治者的迫害,它已表露<br />出自己是一个庞大的势力。从印度出发,蔓延至锡兰、缅甸、暹罗、阿富汗、土耳<br />其斯坦、西藏、中国,且远至高丽。从五一七年至六一八年的一百年间,佛教大藏<br />经已经出版了五种版本。且在六世纪最初二十年间,传说最多的达摩取道锡兰来中<br />国成为禅宗的始祖,一位著名的皇帝梁武帝,曾两度剃发为僧,由他的朝臣们苦劝<br />才不情愿的离开和尚寺。 <br /><br />对佛教的翻译及研究在第六世纪奠定了基础。想把大乘和小乘作具体表现的著名天<br />台宗在这个世纪作了有系统的说明。然后在第七世纪,哲学的华严派建立(现在应<br />用的华严经版本,是由自大狂的武则天女皇下令作第三次翻译,在主后六九九年完<br />成。武则天僭称佛身临凡,而伪造一部佛经来支持它)。同时最著名的中国译经者<br />唐三藏,曾到阿富汗及印度十六年,于主后六四五年带了六百五十七部佛经回国。<br />这些佛经,他花了一生光阴和他的助手在朝廷的资助之下译成中文。同时在这个世<br />纪,有很多日本学生来到唐朝的京城长安研究佛教,且把佛学带回日本(佛教已经<br />由高丽渗入日本)。接近主后八百年的时候,十个佛教宗派已经完成,其中八个属<br />于大乘,两个属于小乘。小乘宗派(以巴利语为基础),或初期的,或古典的佛教<br />在十世纪完全绝迹,不能与能引起大众兴趣的大乘宗派相竞争,尤其是溯源于鸠摩<br />罗什的「净土宗」。<br /><br />这种发展的结果,在哲学方面与起了天台宗,我可称它为历史学派。它想调解大乘<br />和小乘的不同解释,认为都是表达佛教的同一真理。华严宗有一大堆圣诗及祷文,<br />但这些东西在其把一切东西及本性并入于太初「一」的基本教义上,清楚显示出老<br />子及庄子的影响。最重要的是,禅宗的原则可以直接溯源于庄子,而本质上是中国<br />精神的产品,特别是庄子的幽默和对逻辑的否定,在佛教哲学之下发生作用。在民<br />间方面,有一个上文已经谈及的净土宗,民间十分需要它。民间的想象力特别被一<br />位男菩萨观世音所抓住。这位菩萨为人生的苦难所感,自愿不进入涅桨的幸福,回<br />到人间直至把众生救尽为止。他然后变形为一个女神观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女<br />神),成为中国最流行的女神。(比较亨利 ?亚当在“Mont-Saint-Michel and Ch<br />artres”一书中,十一至十三世纪同样的崇拜在欧洲发展的研究。)自此之后,观<br />音对群众想象力的把握,因为她的慈悲,成为无可抗御。我们必须提及念魔咒及作<br />近乎降神术表演的真言宗。它在西藏及青海(班禅及达赖)有坚固的立足点,不能<br />予以轻视,因为它是一个活的势力,有保持完整的修道院教育与训练––一般来说<br />比中国其它部分的流行佛教保存得好得多。 <br /><br />所有这些话,我不是谈及在艺术及雕刻上佛教对中国的影响,而是谈及它对中国哲<br />学的影响,并且反过来谈及中国人把佛教演变成合乎他自己天性的情形。我在上文<br />曾提及佛教形上学封宋朝新儒学者的影响,(主后九六 ○至一二七六)佛教哲学继<br />续改变中国人心,直至儒学家为继续存在起见,不得不考虑它且和它和解。虽然儒<br />家的正统派常常攻击佛教为一种「外国」进口的宗教,佛教加深了中国的哲学且领<br />导它注重意识、实在及心的问题。 <br /><br />新儒家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孟子的作品,礼记中的两篇:大学与中庸,连同论<br />语,合为给中国每个学童诵读的四书。第一本书「大学」,是以这几句话开始:「<br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如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br />能安,安而后能虑。」所有这些话,其中有令人惊异的佛教含义。那个「止」字和<br />天台宗用来简括说明它首要教义的是同一个字。「至善」,朱熹用佛教的方式解释<br />为「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乎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后<br />来在「致知」的讨论上,朱熹藉经文显然有缺漏的机会,放入一点十二世纪宋儒的<br />形而上学:「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br />,莫之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这显<br />然是那些中国的儒家学者为佛教哲学所排斥,而被激刺起去找寻同样的东西。在「<br />大学与中庸章句」的序言上(写于一一八九年二月及三月)朱熹特别提到佛教思想<br />的存在:「而异端之说,日新月盛,以至于老佛之徒出,则弥近理而大乱真矣……<br />」(某些程氏二子的门徒)「倍其师说,淫于老佛者……」这就是佛教对于儒家所<br />做的事。 <br /><br />但在佛教的形而上学中,有什么东西这般使中国的知识分子不能不尊重,且开启了<br />他们的眼呢?所发生的情形是释迦牟尼曾对意识及实体实行无情的测验,而这是笛<br />卡儿及康德后来在那里停止的。如果笛卡儿曾说:「我感觉,故我在」,他是一个<br />庄子(但我觉得「没有一个人曾感觉到它们」,这是情感),或是惠特曼(我就是<br />我)。但为什么笛卡儿要相信或证明它的存在呢?如果他曾怀疑那个能感觉的心或<br />「能令人信服的理性」而再向前推进,他使可能已登岸在佛的殿堂。笛卡儿信任那<br />个能感觉的心,佛却猛烈地怀疑它。<br /><br />楞严经是一本哲学的杰作,一本披露在康德理想主义之前的冗长作品,在其中空间<br />范畴的本身已被较高的心,或本心,或「佛心」所消灭。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考我已<br />编入「中国及印度的智能」中长达五万字的摘录。这里是整个辩论中佛的话的概略<br />。楞严经是非常迷人的读物,不像康德这样难懂,而它常便于回溯到原始的资料,<br />使人对这些哲学杰作有直接的认识(本质地禅)。我在这里为它们在佛教理想主义<br />的意义,且为让我们对禅的教训有清楚的了解,提供几个没有包括在「中国及印度<br />的智能」中的简短摘录。<br /><br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br /><br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br /><br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br /><br />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br /><br />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br /><br />汝欲交中性,空有二俱非。<br /><br />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br /><br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br /><br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br /><br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br /><br />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br /><br />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br /><br />此阿毗达摩,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盘门。」<br /><br />(「弹指超无学」那句话成为禅宗发展的佛言根据,读下文便知。) <br /><br />如果笛卡儿是这些阿罗汉之一,佛可能曾对笛卡儿说:「如果你不相信你自己的存<br />在,为什么你又信赖那能感觉的心的本身呢?」因为那个能感觉的心,不过是和其<br />它五个感官(眼、耳、鼻、舌及手指)并列的六个感官之一,它们扰乱我们对真理<br />的知识。佛自己和佛教徒的努力是除去常态的扰乱,及它的对记忆及感觉印象的负<br />担,而把我们能感觉的心置于最佳的情况之下,达到完全自由及一个较高的心、神<br />秘的心的本质。这一点是在下面一段说明中,由佛用一条丝巾有六个结的妙喻来讲<br />述。佛是在一个门徒的大集会中演说,这些门徒都已成为菩萨。<br /><br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谕。祇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澈,心<br />自开明,叹未曾有。<br /><br />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心犹未达,六<br />解一亡,舒结伦次。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沉垢。<br /><br />实时如来,于狮子座,整涅盘僧,饮僧伽梨,揽七宝几,引手于几,取劫波罗天所<br />奉华巾。于大众前缩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br /><br />阿难大众,俱自佛言:「此名为结。」<br /><br />于是如来,绾叠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br /><br />阿难大严又自佛言:「此亦名结。」<br /><br />如是伦次,绾叠华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br />名何等?」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酬佛,此名为结。<br /><br />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br />复名为结。」<br /><br />阿难自佛言:「此宝叠华,缉织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缩,得一结名<br />,若百绍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只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br />只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br /><br />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只一条。我六绍时,名有六结,汝审异同,<br />巾体是同,因结有异。于意云何,初缩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br />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br /><br />「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辨,如何令是,<br />六结乱名。」<br /><br />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则汝六根<br />,亦复如是,毕竟同申,生毕竟异。」<br /><br />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br /><br />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蜂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如来今日,若<br />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br /><br />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br />发尘。如劳目晴,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br />盘,皆即狂劳,颠倒华相。」<br /><br />阿难言:「此劳同结,云何解除?」<br /><br />佛告阿难:「吾今以乎,左右各牵,竟不能解。汝设方便,云何解成?」<br /><br />阿难自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br /><br />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解除,当于结心。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br />间和合粗相。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br />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鸟玄,皆此元由。是故阿难,随<br />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阿难,我今问汝<br />,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br /><br />「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缩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br />,云何同除?」<br /><br />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br />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br /><br />至于康德的空间的范畴,佛把它解释为一种「迷妄的」心境。<br /><br />「觉海性澄圆,<br /><br />圆澄觉元妙。<br /><br />元明照生所,<br /><br />所立照性亡。<br /><br />迷妄有虚空,<br /><br />依空立世界。<br /><br />想澄威国土,<br /><br />知觉乃莱生。<br /><br />空生大觉中,<br /><br />如海一沤发。<br /><br />有漏微尘国,<br /><br />皆依空所生。<br /><br />沤灭空本无,<br /><br />况复诸三有?」<br /><br />现在我们已接近对于禅的研究,它简言之,是在一个闪光中,对真正实在的直觉的<br />把握,难就难在从任何感觉之一达到心的本质的自由。<br /><br />「香以合中知,<br /><br />离则元无有,<br /><br />不恒其所觉,<br /><br />云何获圆通。」<br /><br />或者固定人的沉思在一个目的物之上。例如人的鼻尖。<br /><br />「鼻想木权机,<br /><br />祗会摄心住。<br /><br />住成心所住,<br /><br />云何获圆通。」<br /><br />用说明的语句来达到真正了解或证实特别困难:<br /><br />「说法弄音文,<br /><br />开悟先成者。<br /><br />名句非无漏,<br /><br />云何获圆通。」<br /><br />最后,弟子之一的文殊,对另一大弟子阿难说法。警告他抵抗记忆,甚至对刚才他<br />所听闻的佛所说的话的记忆。<br /><br />「阿难从强记,<br /><br />不免落邪思。<br /><br />岂非随所沦,<br /><br />于流获无妄。<br /><br />阿难汝谛听:<br /><br />我承佛威力,<br /><br />宣说金刚王。<br /><br />如幻不思议,<br /><br />佛母其三味。<br /><br />汝闻微尘佛,<br /><br />一切秘密门。<br /><br />欲漏不先除,<br /><br />蓄闻威过误。<br /><br />……<br /><br />却来现世间,<br /><br />犹如梦中事。<br /><br />摩登伽在梦。<br /><br />谁能留汝形。<br /><br />如世巧幻师,<br /><br />幻作诸男女,<br /><br />虽以诸根动,<br /><br />要以一机抽,<br /><br />息机归寂然,<br /><br />诸幻成无性。<br /><br />……<br /><br />大众及阿难,<br /><br />旋汝倒闻机,<br /><br />反闻闻自性,<br /><br />性威无上道,<br /><br />圆通实如是。」<br /><br />(注)阿难与文殊在佛教万神殿中的地位,可与圣保罗与圣彼得在基督教的地位相<br />比。他们的神像,在中国的佛庙中常站在佛的左右。 <br /><br /><br />--<br /><br /><br /><br />※ 来源:·BBS 未名空间站 mitbbs.com
作者:
游侠
时间:
3.11.2005 10:06
写得不错。佛法精深,值得众多学者费力研究啊。<br /><br />当然,学佛更在于行。<br /><br />这贴发在佛理版可能更合适。<br />
作者:
hutuhutu
时间:
4.11.2005 13:20
<!--QuoteBegin-游侠+03.11.2005, 11:06 --><div class='quotetop'>QUOTE(游侠 @ 03.11.2005, 11:06 )</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EBegin-->写得不错。佛法精深,值得众多学者费力研究啊。<br /><br />当然,学佛更在于行。<br /><br />这贴发在佛理版可能更合适。<br />[right][snapback]802015[/snapback][/right]<br /><!--QuoteEnd--></div><!--QuoteEEnd--><br />哦,基督徒似乎正好相反:我们得救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基督徒享受的平安不需要去修炼,只要真心的相信。
作者:
游侠
时间:
7.11.2005 09:59
哈哈。信则行。不在形式,不在理论。若在感恩的同时大开杀戒,恐怕还是得下地狱的吧,或者呢?<br /><br />自夸在佛教算是“我慢”,也是不对的。<br /><br />有人追求简单的信仰,有人追求高层次修为。都无可厚非。佛教净土宗就给相信感恩得救的人们设有方便之门。<br /><br />读书人不大愿意“迷信”,喜欢“研究”。那么,就好好地研究,弄懂再信。<br /> <!--emo&
--><img src='style_emoticons/<#EMO_DIR#>/biggrin.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biggrin.gif' /><!--endemo--> <br /><br />
作者:
hutuhutu
时间:
7.11.2005 12:24
<!--QuoteBegin-游侠+07.11.2005, 10:59 --><div class='quotetop'>QUOTE(游侠 @ 07.11.2005, 10:59 )</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EBegin-->哈哈。信则行。不在形式,不在理论。若在感恩的同时大开杀戒,恐怕还是得下地狱的吧,或者呢?<br /><br />自夸在佛教算是“我慢”,也是不对的。<br /><br />有人追求简单的信仰,有人追求高层次修为。都无可厚非。佛教净土宗就给相信感恩得救的人们设有方便之门。<br /><br />读书人不大愿意“迷信”,喜欢“研究”。那么,就好好地研究,弄懂再信。<br /> <!--emo&
--><img src='style_emoticons/<#EMO_DIR#>/biggrin.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biggrin.gif' /><!--endemo--><br />[right][snapback]805303[/snapback][/right]<br /><!--QuoteEnd--></div><!--QuoteEEnd--><br />好像你没读懂我的意思哦,就看第一句话。我们的行为是不能救我们的,能救我们的只有神。如果人故意去杀人,那也许他根本不信。如果接受了耶稣为救主,是不可能故意去犯罪的。信能带出好的行为,但由于人的原罪和撒旦的引诱,在耶稣再临之前,还是会犯罪的,但不会是出于那新我。基督徒已经有了让他们得救的信仰,因着这信仰也去追求圣洁。如果没有信仰而去追求修为是不可能的,因为信仰是修为的准则;有信仰而不去追求行为,倒不如说他跟本不信。
作者:
游侠
时间:
8.11.2005 11:11
那么,我们所说的“信”都包括了“行”。区别在于,一个不知或者不信上帝的人,尽管他的行为比一个信徒更符合教义的核心思想(除了心中有那么一个万能的,有形的神以外),上帝也叫她下地狱,或者至少圣彼得不会让他进那天堂的门。或者理解错了?<br /><br />而佛陀说,“正见”(信)是思维,行动,修为,等等的基础(这点似乎也一样的)。不过,“信”的是佛法,不是某个神。而佛和菩萨都只能帮助你。你的行为,决定你的将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br /><br />就我来说,我信我理解了,并且认同的。不懂的,暂且置疑。这也包括佛教各流派的一些种种形式。至于上帝的教义,一部分是我不懂的,一部分是我不认同的。而我认同的部分,实在也不是他所独有,而是古今圣人们的共识。所以,我是不信上帝的。不过,我认为,信上帝的人还是好人居多。
作者:
hutuhutu
时间:
10.11.2005 13:54
<!--QuoteBegin-游侠+08.11.2005, 12:11 --><div class='quotetop'>QUOTE(游侠 @ 08.11.2005, 12:11 )</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EBegin-->那么,我们所说的“信”都包括了“行”。区别在于,一个不知或者不信上帝的人,尽管他的行为比一个信徒更符合教义的核心思想(除了心中有那么一个万能的,有形的神以外),上帝也叫她下地狱,或者至少圣彼得不会让他进那天堂的门。或者理解错了?<br /><br />而佛陀说,“正见”(信)是思维,行动,修为,等等的基础(这点似乎也一样的)。不过,“信”的是佛法,不是某个神。而佛和菩萨都只能帮助你。你的行为,决定你的将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br /><br />就我来说,我信我理解了,并且认同的。不懂的,暂且置疑。这也包括佛教各流派的一些种种形式。至于上帝的教义,一部分是我不懂的,一部分是我不认同的。而我认同的部分,实在也不是他所独有,而是古今圣人们的共识。所以,我是不信上帝的。不过,我认为,信上帝的人还是好人居多。<br />[right][snapback]806102[/snapback][/right]<br /><!--QuoteEnd--></div><!--QuoteEEnd--><br />对于第一个问题,圣经里就有解答:凡没有律法犯了罪的,也必不按律法灭亡;凡在律法以下犯了罪的,也必按律法受审判。如果神没有给那个人认识他的机会,那就会按照他的良心审判,因为良心是神刻在人心中的律法。你所说的情况也是有可能出现的。神给人的戒命主要有两个:爱神、爱人。没有人能做到这两条,正如经上说:没有义人,连一个都没有。要比较的话只能比较谁犯罪的多少。但是不管人犯罪多少,工价都是死。神赐予永生,是格外给人的恩典。人如果按照行为审判的话,都要下地域。希特勒杀了很多人吧,但是耶稣告诉我们:只要心里恨别人,那在心里就已经杀了他了。有谁真的没恨过人呢?我们其实并不比希特勒好哪里去。如果看见一个妇女就起淫念的,在心里就已经和她犯了奸淫了。有哪个男人没犯过奸淫?如果人总觉得自己做的比别人好,不需要神的拯救,那只是没看见自己的罪。你最后有说,信上帝的还是好人居多,我不敢认同。有句幽默的话说:如果想要看罪人,就去教堂。<br />另外,在你的话中提到“有形的神”。我们敬拜的神是创造万物的神,他本身不受形体能量时间限制,所以他不允许人敬拜有形的偶像,他也不住人手所造的殿。就连他给人他自己的名字都很难翻译。<br />其次,基督徒并不认为人能靠自己决定自己的将来。如果能,那只有一点:因着我们的信而重生得救。我们不管是生活事业还是灵里生活的成圣,都是依靠着神的恩典的。神给与了人丰富的恩典,但我们也要自己去拿。所以,一个基督徒不应该为有些成就发生在自己身上而骄傲,我们没有任何可夸的,能做的只有感恩。而我们的行为,不管是生活还是事业,都是为了荣耀神。
欢迎光临 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https://forum.kaiyuan.d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