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标题:
越洋寄养的文化透视 zt
[打印本页]
作者:
susan-andy
时间:
27.7.2006 13:29
越洋寄养的文化透视 zt<br /><br /><br /> <br /> 文 严行 <br /> 作为整个事件的当事人之一,小Baby实际上是无权表态的。即使他能够发表意见,他的选择能被重视、被尊重吗? <br /><br /><br /><br /><br />都说北美是“儿童的天堂,中年的战场"。话虽不虚,但这儿童的“天堂",却有赖父母的辛劳。从大陆初到北美的小夫妻们,更是如此。小Baby(婴儿)在全家欣喜的目光中来到人世,马上就把年轻的爸爸妈妈提前逼入了“战场"。军情急迫,计将安出?许多年轻父母,都使出妙策:把小Baby托给国内的老爸老妈照料,自己又如以前一样洒脱,发展事业,攻取学位,全不耽误。<br /><br />从小夫妻务实的角度看,这也算是万全之策了。想想看,在北美闯天下,要过语言关、学历关,要不断地找工作、换工作、搬迁,常常动荡不安。拖着个小Baby,多么不便。小家伙再一病,那更是忙中添乱,阖家不宁。<br /><br />况且年轻的父母心急气躁,带孩子难得耐烦。托给国内的老人来带,岂不免去这一切烦劳?毕竟“第三代"不是“第三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只会疼爱,不会厌弃。老一代有经验,有耐心,多已退休,时间充裕,可以全职照看,比年轻父母自己带孩子更周到、更放心。这真是舍己之短,取彼之长也。<br /><br />从文化的角度看,请老人代为养育孩子,这绝对算得上“中国特色"。家庭本位,宗族观念,本是中国伦理文化的血亲基础。老愚公的全部信心,不就建立在“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之上吗?<br /><br />从祖辈到自己,再到下一代,构成了绵绵无尽的生命链条。因此,生育在中国的婚姻里,占有重要意义。生下孩子,完成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历史性任务,向上辈交帐,是人生的重要责任。<br /><br />因此,生孩子,不仅是个人的事,也是家族的事。既是家族的事,则全家有份。老爸老妈帮着带孩子,也就天经地义,责无旁贷。<br /><br />老爸老妈呢?也自觉这是一种义务,所以统统毫无怨言──恐怕不仅没有怨言,还喜不自胜呢!四代同堂,儿孙绕膝,含饴弄孙,恰恰构成了中国人晚年重要的幸福画面!<br /><br />在这样的文化气氛里,一方需要脱手,一方乐于接收,小Baby越洋寄养,就是再合情理不过的事了。<br /><br />可是,在上述看似双赢的盘算中,其中却隐含着一个盲区:小孩送回国去,小夫妻爽了,老父母乐了,那么,小Baby呢?谁权衡过小Baby的利害得失呢?<br /><br />盲区何以成为盲区?它不由于我们虑事不周,而源于某种遮蔽,例如文化的遮蔽。文化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特色。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视长者、忽略幼者的传统。这就是我们文化视野的盲点之一。(在此顺便提一句,溺爱、宠爱并不是重视幼者,其核心仍是长者自己快感的表达。今天被尊崇为小皇帝的独生子女,其人格、思想、个性的独立与发展,并未得到重视和承认。长者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们,使他们承受着沉重的压力。他们要为父辈祖辈的愿望而活,个人意志常常是被否定的)。<br /><br />作为整个事件的当事人之一,小Baby实际上是无权表态的。即使他能够发表意见,他的选择能被重视、被尊重吗?长辈的理由,总是更高的理由。幼者是处于被支配、被设计、被安排的地位的。大人讲话,小孩不得插嘴,不是我们的古训么?小孩都不行,更何况小Baby呢?<br /><br />或者从小Baby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这是一种现代文明的视角。这视角是我们所缺乏的,这也是我们百多年来,学习西方现代文化过程中,重形式、轻实质的结果之一。我们的本土文化从不站在幼者立场上发言。几样最经典的中国式早期教育,仍然是认字、背经书、背古诗 显然是成人的选择,而非幼儿的爱好。<br /><br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变换角度之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亲子关系,对婴幼儿来说,是最重要、最天然的关系,父母是不可替代的人物。父母的关照,直接构成孩子心理依恋(attachment)和心理联结(bonding),这是儿童心理成长的核心,关乎孩子未来的心理、情绪、行为及精神健康。<br /><br />从出生到三岁,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是运动、语言等能力发展最快的敏感期。这一时期特别需要父母的陪伴与关怀。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是完全不能等同的。隔代抚养不可能满足婴幼儿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需要。因此,从小Baby的方位进行决策的话,与亲生父母一起生活,才是最佳选择。<br /><br />如此看来,年轻夫妻、国内老爸老妈、小Baby三方之中,每一方都有自己充足的理由。那么,谁的理由应该被优先考虑?据国内统计结果显示,儿童多由隔代抚养的这一事实看,中国人普遍倾于重视前两方的意见。<br /><br />“普遍"的背后,必定是文化因素在起作用。仅从这一现象可知,走向现代化的多年努力至今,我们的文化精神本质上仍停留在传统上,信奉的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的仍是尊者为本,长者为本。在“父父子子"的关系中,“子"是我们文化的“弱势群体",“子"从属于“父"。<br /><br />西方的现代文化,有一个重要源头,就是基督教文化。在基督教文化中,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两者同是上帝的儿女,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父母有责任与义务照看子女,因为这是上帝的托付,但并不能决定子女的一切。可以说,现代亲子关系的伦理精神,正出于此。<br /><br />当我们从基督教的观点来重审这件事,就看得清楚明白多了。孩子是上帝郑重托付给父母的,小Baby的出生,就是上帝赐福的一种证据。养儿育女,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状态,也是一种恩典状态。成为父母,同时也就担负起一种神圣使命。既是使命,就必当勤奋尽责,不负上帝所托,不能任凭己意,随心所欲。我相信这就是欧美的年轻人,同样面临着闯社会、打天下的艰难,却多数自己抚育孩子的来由。<br /><br />海外华人年轻夫妻的苦衷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以此为由,推卸为人父母的责任。爱因斯坦曾在婴儿车前思考相对论,居里夫人亲自哺育了两个女儿。面对他们,那堆理由还能振振有词得起来吗?□<br /><br />□<br /><br />作者来自中国,从事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工作。现居加拿大多伦多。□<br /><br />编注:本文从文化比较的角度来看越洋寄养的问题。本刊欢迎读者就这个问题发表您的看法与回应。来稿请勿超过500字。□<br /> <br /><br />--------------------------------------------------------------------------------<br />摘自《海外校园》
欢迎光临 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https://forum.kaiyuan.d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