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标题:
从易卦看性命的修炼
[打印本页]
作者:
亥子丑
时间:
25.6.2003 00:30
<br> 神无方而易无体,但其运行生化之机可以借象揣摩而会之。<br><br>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曰:“有生于无”。可见他所说的道乃一无极本源也,而二则为阴阳二气,由此阴阳二气运化合成一太极便谓之有。刘基《太极图说》正解此义:无极生太极,太极化万物。一物一太极,任何事物都是一阴阳和合的单元,孤阴不长,孤阳不生。<br><br> 然则,道家修炼性命的目的是为了造就纯阳之体,故吕祖洞宾以纯阳为号,古代道行高深者亦有以纯阳子自谓。佛家修行以消除心性中的阴蕴(断阴)为功德,达到“无无明,亦无无明尽”的阳明境界。由此可以推断,所谓成仙成佛,乃是成就(或曰还原)纯阳之性也。<br><br> 纯阳无阴,在易为乾,六爻均为阳爻。乾为天象,“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周易·乾》)修得乾身乾性者,在人界来看,已为孤阳,不能位于天地二才之间作为中才,于是发生质的突变,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升华到另一个境界里形成新的阴阳平衡太极体。相反,道行失修败坏者则可能堕为纯阴体。纯阴无阳,在易为坤卦,六爻均为阴爻。坤象为地府黑洞,落为坤身者,便成地狱鬼箍,同样不能位于天地二才之中,而须堕落到低一级的阴阳境界才能形成相对稳定的新的太极体。坤为孤阴,与乾卦同属无极,但相对而言,它是负极。<br><br> 是故,所谓修炼性命,就是以增进性命的阳性内涵为功夫,以排除性命的阴蕴为事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终日乾乾”(《周易·乾》)。然而,如何自强,如何取得纯阳之性?孔子以仁者爱人之心行中庸之道,于七情六欲未发之中处觅性命的根本。孟子养浩然之气,使其塞乎天地之间。老子则“致虚极,守静笃”,以阴柔无为谦下为追求,似乎反其道而行之。最为极绝的是释迦牟尼,寄身心于虚无,立本性于空寂。此间玄义值得吾辈细心体认。窃以为,易之为道,有三大要领值得修身养性者谨记一一<br><br> 其一是阴阳相交,两极相通。任何一个太极单元都必须形成阴极生阳,阳极还阴的循环不息的能量回路,才能维持生机。如果在一个太极单元内阴阳两极不能互相往来,就会造成能量的泄漏和无序,从而使系统走向死绝空亡之境。此理与电磁原理相同。<br><br> 依道家的说法,任督二脉是人体阴阳沟通循环的主要渠道。它的初级功法“小周天”就是从更深的层次打开任督二脉,使阴阳二气升降往返,畅通无阻,使生命保持动态的平衡。具体作法是:将心火置于肾水之中,意守脐下三寸,如月映水,使阳气在肾水中凝聚之后,循督脉自然升发,上至头顶泥丸,化阴精而沿任脉下行,降归肾元,周而复始。周天常通的人,一般是不会犯什么病的。对于心肾不交,任督不合,有升不降的病人,中医有一妙方,仅川连、肉桂二味。川连性寒,人心经,能降心火,化阴气为阴水,使之下行;肉桂性温,人肾经,能将任脉下行之阴水温化,收入肾本,转为阳气重新生发。<br><br> 《易》经中阴阳不交的情况见诸阴在下,阳在上,如否卦、未济。在这种情况下,阳气不能得阴而降以归下,阴气不能得阳而升以达上,形成对流。犹如煮水,火不在锅炉底下烧,却在锅炉上方燃,最终只落得火熄水凉。<br><br> 其二是阴阳平衡,各居其位,以得其正。一太极系统是否稳定,主要在于其系统内部阴阳二性是否守衡,区位是否得当(阴居阴位,阳居阳位)。如果阴阳平衡而且区位得正,其结构的有序度就高,不易吸收外部的冲击和干扰,产生振荡,导致能量的耗散和结构的无序。这种道理与现代化学、物理学在微观领域的发现无二。既济、泰二卦为阴阳平衡并得其位的典型。既济卦阴爻阳交均三,而且阳爻居于奇数位,阴爻居于偶数位(自底下往上数)。泰卦同样是三阴三阳、上卦为阴,下卦为阳,将上下同类爻各各会并,就可表示为,乃是阳爻居奇数位,阴爻居偶数位。<br> <br> 中医和阴阳家通常要判算人的五行四柱中的阴阳偏颇程度,以药石或佩符作为用神来加以配平。人体内阴阳不平衡表现为多种症侯,譬如口唇干燥苦臭为阳气炽盛,需要降火滋清阴;口水过于清淡且多为阳虚,须壮阳补气。阴盛阳虚者,升机不足,在精神上往往表现为疲塌懈怠、昏俯无主、萎靡不振;阳盛阴虚者,降机不足,在精神上表现为情绪容易激动,言行无度、心志散乱、外强中干、意志刚脆而少谋。此类症候,可以使用药石物治,但要根除还须心治。<br> <br> 其三是平阴潜阳。可以说,易最大的警示是:潜龙勿用,亢龙有悔。龙为阳的象征,乾卦就是“六龙御天”(六爻皆阳)。“潜龙勿用”,不仅是对于“初九”(最低下的那根阳爻);“亢龙有悔”,不仅是针对于“上九”(最上方的那根阳爻),通观《周易》全篇,关于潜阳守阴,谦让柔和的劝示不胜枚举。潜龙勿用就是示人要让阳气潜藏归于本体,不可轻易动用。如果阳气上亢,就会伤了元阳,其后果将会令人懊悔不及。<br> <br> 一般认为,阳气主热、主动、主升、主散,阴气主凉、主静、主降、主聚。依此理,阴气应在上、在外,阳气在下、在里。但是,如果这样,阴阳便不能交合,形成循环互动的生机,世界也将是一片死寂。这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及热寂说。然而,正如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论和哈肯的协同学所揭示的,生命走的是与这条路线相反的路线,即通过与外界的能量信息的交流和自身的协同组织来渡过熵(无序化)的激流。生命的修炼就是使阳气潜于下,聚于内,提高性命的能量及组织有序度。道家相信,当性命中的精气神熔于一炉,凝成圣胎,结成金丹,达到极高的有序,就会发生质的飞升,可以转身脱壳而去。<br> <br> 阳气本来是要升腾耗散的,如何才能使它降于下敛于内呢?<br> 以阳助阳壮?这是不行的,因为阳不守阳,以阳助阳,必使升耗愈演愈烈。那些通过激烈的机械锻炼和服吃春药造作出的阳刚之美,其实是一些虚火浮阳,是阳表阴里的体现。阳气也不能靠强力意志造作出来或镇压下去,意念越强,造作越过,阳气就越浮亢。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正因为阳气升耗,必须挟阴性才能得于归藏,也就是说,欲要潜阳,必先平阴,以阴秘阳,让阳气化阴在虚无寂寥之中自然归降凝聚,复性还原。因此,中医从来不轻易壮阳,欲要壮阳,总是先通六腑,除虚阳,以平阴,才可补气壮阳。古之为道者,莫不以阴静柔和的面目出现,“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br> <br> “亢”与“潜”含有生死之机,亢者可转泰为否,使性命根底朝天;潜可否极泰来,使生命根深叶茂。因此,只有至潜才能至阳。故古之欲修无上大道者,往往隐逸山林,远离尘嚣,于死绝空亡之地回转生机,于沉沦之中获得飞升。当然,话又说回来,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能隐机而坐于嚣嚣市井之中寂然不动者,才是真正的大就。<br> <br> 值得警觉的是,一味平阴并非 总是好事。潜阳不管怎样,还是有阳在潜,如果无阳而潜,潜而无阳,便会为阴所没,失去生机。阳之至潜为复卦,如果重阴之下无阳为底。就会陷于昏沉、懈怠、死寂。这是平阴者常常会犯的错误和偏差。儒家对佛道的抨击正在于此。这虽然出于误解,但也值得此间人士留意,把握佛教的勇猛精进之义。<br><br>**此文所述的思考得益于数年前张金蕴中医师的启发,特表谢忱。
欢迎光临 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https://forum.kaiyuan.d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