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从2000年开始只统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情况(指年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工业企业)。2006年外商有工业企业60872户,比1998年增加34430户,平均每年新增4314户,其中2006年比上年新增4485户;外商工业户数占规模以上工业总户数20.2%,比国有及控股企业占8.3%,纯国有工业占5.3%和集体企业占4.9%要高出11.9-15.3个百分点。国有工业户数从1998年64737户减少到2006年24961户,8年因破产兼并减少了39776户,平均每年减少4972户。外企增国企减,一增一减相差74206户。从工业户数增减变化可以看出国企衰退没落、外企兴旺发达和外商兼并国企的进程。2006年在外商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2118.1万人,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从业人数的28.8%;超过国有和控股企业、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公司、私营企业等所占比重,是占比重最高的经济成分;比1998年增加1342.91万人,年均增加雇工167.9万人。而国有工业职工人数却从1998年3747.8万人减少到2006年1804万人,8年减少1943.8万人,平均每年减少243万人。这一数字包括国有控股公司,占规模以上工业就业总数的24.5%,其中纯国有工业只剩下1111.21万人,比1995年4397万人减少3286万人;减少74.7%,纯国有工人人数仅占全部工业总人数的15.1%,分别比外企低了4.3—13.7个百分点。这种外企增加雇工1342.9万人而国企却减少职工1943.8-3286万人,充分反映了外商和私人老板兼并国有企业,国有职工下岗失业或把中国工人阶级被逼充当资本的雇佣劳动者的进程。从工业总产值来看,外企工业从1980年0.3亿元增到1985年27.1亿元,再增到1999年20078亿元和2004年经济普查时达67137.8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85年占2.2%上升到1999年占15.9%和2004年占30.2%。2006年规模以上外企创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76.5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6%,加上规模以下的外企创造的工业总产值预计将占全国工业总产值1/3以上。2006年外企创造工业增加值为25545.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8%。加上规模以下的外企(据2004年经济普查,规模以下的外商工业有4.9万户,雇工236﹒1万人,有资产4199.83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41.7亿元,创造的工业总产值1142.6亿元)创造的工业增加值,约占全国工业增加值91310.9亿元的1/3左右,即外企仅工业领域就为全国GDP贡献了3万多亿元。农业,现外商办农业公司5821个,按2006年外商投资农业占农业总投资1.7%推算,外企创农业增加值约为421亿元;建筑业,按增加值占总产值28.5%的比重推算,外商创建筑业增加值约为147亿元;房地产业,2006年外商有5442个公司,雇工15.88万人,按赢利占15%推算,创房地产增加值1804亿元;餐饮住宅产业,按增加值为收入329.9%比重推算,外企创餐饮住宅增加值1329亿元;批零商业,按增加值占收入15.97%的比重推算,外企创商业增加值3821亿元;交通仓储业,按外商投资占总投资2.6%比重推算,外企创交运业增加值313亿元;金融业,按外商2006年投资占总投资4.5%比重推算,外企创金融业增加值341亿元;其他第三产业,特别是计算机、信息传输、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居民服务,文体娱乐,水利、环保、公共设施,教育及其他行业,外商已办企业33415个,按外商2006年在上述行业投资占这些行业总投资4.5%的比重推算,外企在上述行业创造的增加值约为1524亿元。以上只是粗略的推算,因国家统计局一直未能提供各种经济成份占GDP比重的资料,连工业增加值也只有规模以上工业的分类数字,而没有全国工业增加值分类资料,只能根据相关资料进行各种推算,按上述粗略推算,27.5万户外企大约对2006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贡献了39700亿元,约占全国GDP210871亿元的18.8%。这与全国工商联和有关学者发文说,2005年外资经济占中国GDP的15-16%大体吻合。(《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3月4日)因为2006年仅规模以上外资工业就比上年新增工业增加值5077.5亿元。批零商业,餐饮业都增加了不少产值和赢利。预计今后随着外商增资扩股,外企占中国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还会继续提高。外企还会继续控制中国更多的产业、行业、产品,占领中国市场更大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