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标题: 中国国粹艺术_皮影寻求海外合作 [打印本页]

作者: 奋斗未来    时间: 20.7.2007 05:37
标题: 中国国粹艺术_皮影寻求海外合作
中国皮影艺术简介
根据史料记载:皮影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发祥地是我国的陕西。而后逐渐成熟于唐宋时期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陕西和河北一带。民国前后,因社会动荡连年战乱,皮影艺术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解放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和艺人,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又获新生。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又遭“破四旧”的噩运。十年浩劫,使广藏于民间的皮影家底毁失殆尽,传艺断代。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虽有所复苏,但在当代影视音响等新科技和流行文娱形式的冲击下,皮影戏的濒危处境仍难改变。不过,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息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国人以中国皮影作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
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还随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
皮影造型风格独特,所以在美术界独占一席。它为了适于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学模式。对于人物的设计,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设计,人物的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诙谐浪漫。用线条镂空法进行形象刻画,用色简练,平涂着色。在后背光照下,视觉效果剔透而艳丽。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经人操纵能做机械性动态表演。人体比例通常是上身与双臂偏长,以利表演效果。皮影人物造型,是按戏曲生、旦、净、丑的模式进行设计的。皮影戏的传统节目多得不可胜数,戏中帝王官宦、后妃宫娥、兵卒将帅、武侠剑客、书生员外、夫人小姐、差役奴仆、民女村夫、妪翁童子、汉满番夷、仙神僧道、鬼魔精妖以及各种时装人物等等,无所不有。皮影除了人物造型以外,还有龙凤禽兽、花树虫鱼、山石门景、亭台殿阁、军帐兵器、陈设用具、车船马轿、城桥塔寺等等,其造型都与皮影人物相谐调,无不透着鲜明的皮影艺术特色。
制作皮影的民间传统工艺非常复杂,工序繁多。原料以新宰的牛皮或驴皮为最佳,用清水浸泡数日,取出后将皮的两面反复刮制干净,再刮薄至透明。洗净后,于木框上绷紧阴干。然后,将制好的皮料切块,经湿布捂软后,用硬木推扳打磨光平,再用钢针描绘图样。将描好图样的皮料垫在木板或蜡板上进行镂刻。镂刻的技法很多,西北部地区艺人善用推皮走刀的刻法,并用多种型刃刀具进行雕凿,一个皮影一般需要用刀雕凿3000多下。雕镂完毕后,擦洗干净,压平着色。现今常用透明色料取代过去的传统色料,既方便,透光效果又好。着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五种纯色,一般互不调配,但可分深浅色区分层次,进行平涂,双面着色。皮影着色后阴干,熨压平整。在影人的两手、两下臂、两上臂、上身、下身和两腿十个部件的关节点处,用线订缀起来,再用一皮条包围在上身的脖领处作为安装影人头的插口。最后,在脖领前订上一根铁丝作为支撑影人的主杆,在两手端处用线各拴一根铁丝为耍杆,插上影人头后,一件完整的皮影即告完成。
现在,皮影作为特殊的手工艺术品,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喜爱,远销欧亚美非澳各国,成为中国和世界文化艺术交流的又一座桥梁
E_mail zxy_5217758@163.com




欢迎光临 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https://forum.kaiyuan.d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