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标题: 周六结伴户外活动:黑森林野外穿越08第五期1220托特瑙Todtnau(海德格尔小屋和瀑布) [打印本页]

作者: Greenfield    时间: 7.12.2008 21:25
标题: 周六结伴户外活动:黑森林野外穿越08第五期1220托特瑙Todtnau(海德格尔小屋和瀑布)
本帖最后由 Greenfield 于 21.12.2008 17:36 编辑 + Y# u) q5 O* f' a2 A1 ~1 B
6 {% U$ L. v) j; d- p
越野级别D 难度系数1-1.5 行程6公里% `8 s2 b) \  z  O+ Y" s$ l

, g/ s1 A% l" N' _& }* M装备建议: 冲锋衣裤、防寒速干内层衣裤、高泰级户外运动鞋、手机、相机、指南针、墨镜、手杖、手电或头灯" N. p7 F; w0 d7 p" c$ Z1 T1 i1 f
饮食建议:午饭干粮、香肠、奶酪、1L饮水、水果、巧克力
/ \3 h) L; w2 k- @交通准备: 学期票车费2 d) Y3 `! z5 |7 J7 `; X4 r

( m# t$ j. N5 e* x& Q早晨08:30点福来堡火车总站
0 F2 |- `& [' m% D下午15:48点左右回到福来堡 9 [! a6 I* U- W4 B$ E

2 }5 t9 U- q0 g# n081220周六  
" F4 ~. M7 v( ~5 D- Y7 G托特瑙Todtnau经过海德格尔小屋Heidegger-Huette到托特瑙瀑布Todtnau-Wasserfall坐车返回,全程6-7公里8 [5 f% m3 y, D# s5 G

  x# A4 d- L; J! T( `+ c联系017627606508/07611552614 绿社 李东道
7 v1 G  @  R* k/ x" {4 {( S; z1 ^. j/ g
[ 本帖最后由 Greenfield 于 11.12.2008 15:57 编辑 ]
作者: Greenfield    时间: 7.12.2008 21:52
标题: 托特瑙在夏日
2006的那个夏天。。。
3 Y* j9 m% [8 r6 i
% d5 v* m  ]4 J' v! t1 z+ d托特瑙谷地3 L  f7 u1 L- N0 V, T9 ?

2 t+ d# K. [7 Z
& u  G/ ~0 H$ `' J6 ~1 g3 H8 ?. ]海德格尔小屋( I5 t1 B: ~8 \+ u$ ~' P% N
* U' C% Q8 ^1 r+ y. z

作者: Greenfield    时间: 7.12.2008 22:03

$ ]3 k! o+ h, V# Q
: X4 K! Z9 ]. N9 p- b夏日的托特瑙瀑布
作者: faye1205    时间: 8.12.2008 00:34
真漂亮 !!!
作者: Greenfield    时间: 8.12.2008 18:09
雪景还没机会看过。。。所以。。。
作者: faye1205    时间: 9.12.2008 00:00
很想去  可惜已经说好了打球先
作者: Greenfield    时间: 9.12.2008 10:13
原帖由 faye1205 于 9.12.2008 00:00 发表
  ^" L9 n  M9 v% _4 ^0 ]* U很想去  可惜已经说好了打球先

7 }% a: X) d* T9 y  g) [, S  V6 d8 O4 p* u& N
机会还有+ T0 X' r( p4 q; [

+ F5 G0 [& \% s3 l多谢精神支持
作者: Greenfield    时间: 11.12.2008 15:51
标题: 更改通知
因本周六下午有事,上午户外活动改为福来堡市区东南部的观景山Schauinsland
' J, ^3 L) w0 z, q# l/ {9 L, b- u5 J! V
周六结伴户外活动:黑森林野外穿越08第四期1213观景山Schauinsland[Freiburg福来堡] # B% O( h; W, c6 a: k3 G; E4 E8 x
+ v' Y9 J, g: W3 d# `0 {& z
时间:0830-1230 往返地点:市中心 Bertoldsbrunnen
  E4 ]; z  ]6 R1 G0 R; F
5 R1 p  j/ J& ]1 ^- V' J周六结伴户外活动:黑森林野外穿越08第五期1220托特瑙Todtnau(海德格尔小屋和瀑布)[Freiburg福来堡]
" T" A4 u2 V2 L- J. b% R# ?, W9 M- d1 Y, z" p
望谅解。
* {6 ~' O+ L% t+ u* @" ^" J5 u1 v( _
0 U% u6 X+ {* [0 J* W4 H青野Greenfield
作者: Greenfield    时间: 12.12.2008 15:53
有兴趣的朋友提前稍微了解一下海德格尔和他的哲学,这样去玩儿会比较有意思。
作者: Greenfield    时间: 15.12.2008 21:10
标题: [转]

6 p5 p8 O# Y2 T7 y  o
' \& v7 O; d4 q, W, {《托特瑙山》 序" ]6 {( r" N# T( R6 C3 O3 N) v
译序:海德格尔、阿伦特的爱情故事(1)
    以及耶利内克的个人际遇
: s; W$ h- J0 }2 b8 D7 n    沈锡良从标题上看,耶利内克的这部剧本《托特瑙山》(Totenauberg)可以看作是影射所谓德意志“原根性”(Eigentlichkeit,又译“本真本己性”)的神庙和朝圣地的,即海德格尔的托特瑙山(Totenauberg),它在德国人对自我文化的欣赏中占据着显要位置。     女作家在这四幕剧中,阐明了那些在对故乡的无稽之谈中所显露出来的重要性。一位老年男人,穿着一件感觉很乡气的滑雪服,被绑在一只框架上,一张长着小胡子的脸证明他就是海德格尔。一位中年女子,穿着都市样式的旅行服,正准备启程,她就是他的对手汉娜·阿伦特。在剧中的这两位主角中,本地性和流亡性,自身的和外来的,这两种基本立场示范性地针锋相对。“故乡”被表现为一种紧张状态,剧中出现的人物,猎人和客人、男招待和旅游文体活动组织者、农民和死去的登山爱好者、“戴羚羊毛帽子的男子”和优秀运动员,他们就处在这样的状态中。这是一种我群世界和他群世界、天然威力和天然统治、“思”和体育,甚至归根结底也是疾病和健康的紧张关系。随着“情节”的发展,这一紧张状态变成了战场,在这一战场中,惟有通过对外来物采取暴力行动方能保住我群世界。这一剧本,是为舞台写的散文,同时又是随笔,是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对奥地利乃至欧洲新的政治格局(及其语言上的反映)的有力回答。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出生在德国巴登州的一个小镇。中学时代读了奥地利天主教思想家布伦塔诺(1838—1917)关于亚里士多德论存在的多重意义的论著后,萌发了对哲学思考的兴趣。1909年海德格尔进入弗赖堡大学学习神学和哲学,后来放弃神学而专攻哲学,于191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担任过现象学家胡塞尔的助手。1923—1928年,他受聘为马尔堡大学哲学教授。1928年,胡塞尔退休后,他回到弗赖堡大学接替了其位置担任哲学讲席教授,直至退休。     海德格尔最为著名的著作为《存在与时间》,发表于1927年的《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第8期,同年出版单行本,为存在主义的代表作。     海德格尔一生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他与德国法西斯势力有过一段暧昧关系。     1933年1月德国纳粹党上台后,海德格尔公开宣誓支持纳粹政权并加入了纳粹党。同年5月,海德格尔出任弗赖堡大学校长。1934年2月,因与当局在人事任命上有分歧,遂辞去校长职务。     在理解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政治活动的工作中,给他提供帮助的是另外一位名人,即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1770—1843)。     海德格尔开始转向这位诗人的时候,恰值荷尔德林的“重振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不久,格奥尔格团体及其成员发现了荷尔德林的后期著作,并开始编辑出版《荷尔德林全集》。格奥尔格团体从荷尔德林作品中发现了一位“象征主义”的天才先行者,“好像通向最神圣的幕布已经拉开,为人们的目光提供了不可言传的东西”。荷尔德林被称作是“作为领袖的诗人”,可以给人们充实“德意志力量之流”。他是德意志诗人,一位完全被诗的力量所驾驭的诗人,他又是新神的助产士,是越境者和失败者。这就是荷尔德林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海德格尔亦承继着这种观点。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荷尔德林式的神性事物被海德格尔称为“原根性”。     在海德格尔看来,荷尔德林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在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在古老的诸神已经消失而新的诸神尚未到来之际,他孤身一人,既是姗姗来迟者,又是提前早到者。他彻底感受着失落的痛苦,还不得不继续忍受未来的暴力的苦难。     可以说,正是荷尔德林的思想影响了海德格尔一生,他始终不断追问着“存在的意义”。在逝世前不久总结其著述时,他曾经意味深长地说它们是“道路而非著作”。也就是说,这些著述正是他的人生轨迹的印证。     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性思想家之一的汉娜·阿伦特(1906—1975)是德国犹太人,与海德格尔相识于马尔堡大学。那是1924年秋天,阿伦特刚进入大学不久。那一年她十八岁,作为学生在他的班上听课。而海德格尔,这年三十五岁,已有家室。他们的秘密恋情维持了四年,然后是二十年的分道扬镳。其间,海德格尔因支持纳粹曾一度被剥夺教席,阿伦特移民美国,专注于政治理论和哲学的研究。1950年,两人的关系再度恢复,在极为复杂和尴尬的局面下维持着亲密友情。1975年12月4日,阿伦特先他而去。数月之后,1976年5月26日,海德格尔也驾鹤西去。     阿伦特和海德格尔这两个后来生活道路和哲学观点迥然不同的人如何又能相聚相容?要回答这一问题确实很难。     1950年2月,阿伦特作为犹太文化复兴委员会的代表前往欧洲,她利用这次机会与海德格尔在弗赖堡会面,自此他们开始保持接触和通信来往,这为他们后来延续二十五年的关系打开了新的一页。这关系中有他们活跃而生动地通信的一面,有长时间的缄默,也有精心安排的会面和阿伦特极为珍视的单独和他相守的短暂时光。     阿伦特竟然还成了海德格尔在美国不拿薪水的代理人。她为他寻找出版商,谈判出版协议,选择最好的译者等等。不仅如此,她还尽己所能,为他洗刷纳粹罪名。连海德格尔的太太也对阿伦特在美国的积极活动表示了敬意。要知道,在1955年以前,海德格尔这个名字在德国学术界甚至别的圈子里,差不多已变成骂人的话了。在这时候,阿伦特所作的任何有利于海德格尔的事,确实让后者不能不有所感动。他需要她听他倾诉,替他开脱,帮他恢复名誉。     到了1955年,海德格尔已重新获得他往日的权威。他显然是想忘记1950年他们的那次见面(他们后来在1952年也见过面),因为那时他可是一个坐在忏悔席上的人。两人之间从此开始渐渐疏远。这一疏远竟长达十二年,直至他们再度相逢时已是1967年,其时她六十一岁,而他已是七十八岁高龄。到了人生的黄昏,他们仿佛更懂得了珍惜,之后他们再没有中断过联系。晚年的海德格尔越来越经常地处于情绪低落状态,这或许正是他需要她的时候。但在过去的那么些年里,他既没有离开过她的脑际,也没有离开过她的工作。他不想再见到阿伦特了,这是为了他太太的关系,为了阿伦特的出名,为了阿伦特与另外一位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友情,或者为了刚刚发生的以及很久以前发生的什么。他俩要想见面其实很简单,因为阿伦特经常到德国去。但在内心深处,她并没有改变。海德格尔让她快乐也罢,痛苦也罢,她始终紧抓住他们的友情不放①。     ① 以上三段部分资料摘自《阿伦特与海德格尔》,[美]爱丁格著,戴晴译,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3月版。拥有犹太血统的本书作者耶利内克生于二战后第二年,她的五十一名亲戚在纳粹的集中营里失去生命。有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她的心头:为何海德格尔能够深深地影响了一大批具有批判性眼光的左派哲学家,他们中除后现代的思想家(如解构主义者德里达)、马尔库塞和萨特之外,还有汉娜·阿伦特。这位犹太女人、海德格尔的学生和情人,1933年被迫离开德国。她在美国发展了自己的哲学理论(出版有《积极生活》、《极权主义的根源》、《论精神生活》等论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们恢复接触,包括两人1967年再度重逢在托特瑙山。     这就是耶利内克这部剧本的出发点:海德格尔(“老年男人”)和阿伦特(“那个女人”)相遇在托特瑙山上的田园风光中,那里有许多滑雪游客。这绝不是一部传统的反法西斯主义的教育剧——没完没了的带有讥讽性的独白,部分运用了海德格尔独特的语言,常常又是令人难以忍受的语言。
作者: Greenfield    时间: 18.12.2008 13:53
“你存在吗?”$ U' q: c1 [9 z3 b) c3 c8 `  t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德国著名哲学家9 c3 H2 U: r6 [- \
西方哲學家+ M' O( [  `# e. l9 x
20世紀哲學家4 S3 c* N+ N, A
Image:Heidegger2.jpeg
" N* z. Q- z6 }" v4 V; S
* T) a) u& e$ d$ b$ B/ H姓名:        馬丁•海德格爾; U( k! s" {: m6 G3 O9 r
出生:        1889年9月26日(德國梅斯基希)
1 m) a# x/ X" e' R9 f, q0 Q% u+ \. K! J( q( m
逝世:        1976年5月26日(德國梅斯基希)
# t: T2 S. |4 Z5 ]& E
' G- M' q  v9 T$ [學派/流派:        現象學、存在主義、詮釋學
; x) W; ~0 y% t
7 ?6 ~, Z+ r* E  w* `主要領域:        形上學、本體論、藝術、語言、
4 _+ L1 Y, w' ?) o6 W  `* {. n/ h, D8 e8 e
著名思想:        此在(Dasein)、座架(Gestell)3 ^8 H6 f8 ?3 O' ~- y) [
' p$ @4 V2 }5 [; s% M5 v
受影響於:        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克爾凱郭爾、尼采、胡塞爾
" @' G. m- `: @, m8 C9 _. T6 }/ X( j
' Q$ w9 p: S! s% q. Q施影響於:        薩特、伽達默爾、德希達、阿倫特、梅洛-龐蒂、福柯$ K9 X& F: r/ A% M. o' M
8 C& h& p, Q4 e

5 W( M  q6 P3 Z/ E' V/ s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1889年9月26日—1976年5月26日),德國哲學家,在現象學、存在主義、解構主義、詮釋學、後現代主義、政治理論、心理學及神學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他曾嘗試引領哲學家脫離形上學及知識論的問題而朝向本體論的問題。這就是存在的意義。 海德格爾影響了很多哲學家;葛達瑪(Hans-Georg Gadamer,又譯伽達默爾)、漢斯•尤納斯(Hans Jonas)、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Xavier Zubiri、Karl Löwith、莫里斯•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雅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Jean-Luc Nancy及Philippe Lacoue-Labarthe都曾研究他的著作。
$ c& B9 r) t2 K4 T( }目錄
3 W( O% e4 w0 o8 {: w•        1 生平 , I9 O# p$ p  T( d7 @, E; K* z# M
•        2 哲學 9 y4 g4 D) ]+ r1 B) K* `
o        2.1 影響
+ C+ }+ e3 N/ o( R) |) ^. no        2.2 存在與時間
8 Z  ?# u6 l3 L) d1 Lo        2.3 晚期著作1 e# H6 W+ u- v, ]8 r- f& L; l
•        3 他與納粹德國 % Y2 j2 ^! ~! v9 Q# q% [8 o
•        4 著作
0 u6 a, m3 {/ s7 g: r4 a$ t•        5 電影
5 x% f# z/ M( p& v/ [6 外部連結3 W$ S0 ~- D9 R6 ?
[編輯] 生平+ T- g' Q8 x% T

$ d6 N) P* \1 U* D ( q! h, g4 Z0 e! ]) S, z
海德格爾的出生地梅斯基希3 ~. ~8 I1 C+ B4 ^
生於巴登-符騰堡州梅斯基希的海德格爾出身自一個天主教家庭。他的父親弗里德里希•海德格爾就在梅斯基希小鎮的天主教教堂任職司事。馬丁•海德格爾早年就在教會學校讀書。17歲時,從一個神父那裡借到布倫坦諾的《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存在的多重意義》一書,對存在意義的問題產生興趣。他在大學先學神學二年,後轉入哲學,並同時修讀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1913年在弗萊堡大學在李凱爾特及施奈德的指導下完成博士學位論文《心理主義的判斷學說》,他的講師資格論文題目是《鄧•司各脫關於範疇的學說和意義的理論》。1914年,他獲得了博士學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在1914年8月,海德格爾應徵參軍,但兩個月後因為健康欠佳而退伍。1917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一年,海德格爾與艾弗里特•佩特蒂結婚,婚後再次入伍,在西線戰場服役。他長期不離開德國並埋首案頭上的工作。
, v# o% `; ~2 l" F1918年,從戰場回來後,海德格爾正式成為胡塞爾的高級助教,在胡塞爾的指導下一面學習一面任教。講課的內容大多圍繞亞里士多德的。雖然深受胡塞爾的現象學的薰陶,但他授課的重點卻不完全是胡塞爾式的。1920年11月,弗萊堡大學教職再度空缺,胡塞爾遂向那托普推薦海德格爾。當時海德格爾正準備在胡塞爾主編的《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鑑》第七卷上發表一部關於亞里士多德的大著作。海德格爾把一份40頁的手稿列印出兩份。一份寄給了那托普,另一份留給自己。那托普讀過了原稿後,驚嘆他的哲學思想具有驚人的首創力量,便馬上回覆胡塞爾。! p$ q* K' X# C! f0 c4 l. M/ y
1923年,他開始擔任馬堡大學哲學教授。在這時間期間,他開始在托特瑙堡營造了他自己的別墅(the Hütte),並開始專注寫作《存在與時間》的第一稿。同年,他被選為馬堡大學中非常出眾及具有榮譽但同時是新教徒的哲學教授。與他共事的人有神學家布特曼(Rudolf Bultmann)、Ernst Friedländer、尼科拉•哈特曼(Nicolai Hartmann)、新康德主義哲學家那托普(Paul Natorp)。1925年夏天的講課稿件《時間概念的歷史》就是《存在與時間》的雛形。1925年冬天,海德格爾被提名為正式教授講座。按照當時需求,他必須立刻有著作發表。於是,1926年1月至4月,他隱居於他的別墅,把《時間概念的歷史》整理成《存在與時間》的前240頁。胡塞爾期間也往托特瑙堡渡假,並與他討論當中主要概念在世界之中。第二年2月,《存在與時間》分別在《現象學年鑑》第八卷上及以單行本面世。半年後,柏林頒發了正教授職稱。. ~; M% |" n7 Z9 _! V. _
1928年,胡塞爾退休,海德格爾也辭去馬堡大學的席位,回到弗萊堡大學繼任胡塞爾的哲學講座。自1931年,海德格爾與德國納粹黨關係越來越密切。1933年,他加入了納粹黨並當選為弗萊堡大學的校長。可是他的就職演說(Rektoratsrede)中運用了大量的納粹的與納粹宣傳合拍的言詞,使他臭名遠播。特別是講到德國大學的目的是「教育和訓練德國人民命運的領袖和衛士」。他更主張大學的三根支柱分別是「勞動服務、軍役服務和知識服務」。雖然他於1934年辭退校長一職,但未曾退黨。1945年至1947年,法國職業當局因為他的納粹黨背景而禁止他任教。到了1951年,更撤銷他榮譽退休教授所享有的特權。他在1951年、1958年、1967年則定期受邀請任教。1976年,海德格爾於出生地梅斯基爾希與世長辭並以羅馬天主教儀式安葬。
2 H! Z; x, ~0 X# o! S8 N[編輯] 哲學( H# g& }6 X) W3 ~- n
馬丁•海德格爾是二十世紀其中一位重要的哲學家。他的思想深入了各個領域。他對本體論的討論使他儼如存在主義其中一位創立者--縱而他以此在不能被還原為讓•保羅•薩特早期著作中提及的人類的自由主觀內在性。他的構思啟發了很多哲學工作。例如:薩特大量採用他的想法。他的著作被德國、法國、日本等地採用,甚至到了70年代在北美仍然有很多追隨者。4 O8 j+ `6 |- d" t! c
他拒絕一些現代潮流的概念如事實與價值的分野。他拒絕把道德納入他的理論體系。這些種種帶來其他哲學家對他的誤解。他的政治立場及個人行為也成為被攻擊的對象。
' U4 [& k* d6 p- D* a  l# K[編輯] 影響
4 I: [+ z8 ^, c/ N' g* k, t當海德格爾年少時,他以神學作媒介觸及到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存在這個傳統概念可以追朔到柏拉圖的時代。這個早期的接觸奠定了《存在與時間》的基礎。最初海德格爾被稱為現象學家。現象學的手法可以說是在未有預先的知識下理解經驗。這是一種繞過抽象理論的假定來獲取事物本質的方法。胡塞爾是現象學之父,也是海德格爾的良師益友。雖然在現象學上他跟胡塞爾有點不和並且他對存在的具體問題越來越感興趣,但現象學在他的突破性思想無疑地佔了一個特殊地位。他把《存在與時間》歸類為現象學本體論。
, _; N( s- |, c9 w4 U後來,海德格爾的思想也受到了康德、黑格爾、尼采、索倫•奧貝•祁克果等人的影響。
; L7 a9 {$ k0 j9 w[編輯] 存在與時間' M( U1 W) |1 }  G, U# Q
1927年發表的《存在與時間》(Sein und Zeit)是海德格爾最具影響力的著作。這本劃世紀的著作是他最著名的哲學著作,令他獲得弗萊堡大學的教授一職。此書只是海格德計劃中的上半部,但後來放棄寫作下半部,並成為定本。在這本書中,他透過確定生存(existence)相對於存在(Sein/being/esse)的優先性,進而探詢人類生存的本質及境況。雖然他拒絕承認自已為存在主義者,但是《存在與時間》卻被視為存在主義之肇始。
4 N# X' I% O; v# Q9 ?) h. A: U[編輯] 晚期著作: S0 G$ C5 L7 s9 D, E; G
雖然海德格爾聲稱他所有的著作只關心唯一一個問題-存在的問題,但是自從《存在與時間》發表後數年來他的焦點慢慢地改變。這種改變被稱為海德格爾的轉向。在後期的著作,他的焦點從做轉到居。他較少集中在日常行為及痛苦經驗所顯露的結構,反而集中在行為如何取決於存在的開放性這樣的先決條件。作為人類的重要性就是保持這種開放性。這種早期與晚期在重點上的分別多於根本概念上的割裂,猶如路德維希•維根斯坦的早期晚期之間的分別。這已經對海德格爾語料庫的斷代(早期:-1930,晚期:1931-)起了足夠並非常重要的作用。" f- ^2 ^+ f& _5 z( X
[編輯] 他與納粹德國: t5 m8 k( o1 n
在被選為弗萊堡大學校長之前,海德格爾已經在1933年5月1日加入納粹黨。1934年4月他辭去校長一職。雖然直至戰爭結束,他仍然保留納粹黨黨員身分。在擔任校長的期間,弗萊堡大學禁止海德格爾以前的猶太裔教師胡塞爾進入大學圖書館,引發了納粹種族清洗法例。在1941年重印時候,海德格爾刪除了胡塞爾在《存在與時間》上的貢獻,並聲稱他這樣做是受到出版商馬斯•尼米爾(Max Niemeyer)的壓力。1935年出版《形上學入門》時,他拒絕刪除『這場運動的內在真相及偉大』(意味著國家社會主義)這樣的參考。他更特意地加入「地球技術和現代人類的交鋒」。很多讀者不難把它理解為海德格爾對國家社會主義許下承諾的證據。7 l; u: Y# G; V8 H) A
[編輯] 著作
7 A! o! W8 W( {6 D•        Sein und Zeit (1927) 《存在與時間》
, ~" x6 f( n3 v0 }6 C$ d5 j# r" `•        Kant und das Problem der Metaphysik (1929) 《康德與形上學的問題》
$ q, D2 T5 D' g9 ~% c•        Einführung in die Metaphysik (1935, 1953年出版) 《形上學入門》 ! q+ D1 l7 N- @. i3 s% r
•        Erläuterungen zu Hölderlins Dichtung (1936-38) 《荷爾德林詩歌解釋》
8 {$ D+ u& E* d•        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 (Vom Ereignis) (1936-1938, 1989年出版) 《對哲學的貢獻》 - V4 f' {5 z& |( q. c
•        Holzwege (1950) 《林中路》 3 ]& \- o3 M" y2 G  T
•        Was heisst Denken? (1951-52) 《什麼被稱為思考?》 3 e& C  u- s# F- p" K* c: Q
•        Der Satz vom Grund (1955-56) 《理性的原則》
$ ?4 U$ I1 v2 ^. ?1 T•        Identität und Differenz (1955-57) 《身分與分別》
9 [; t4 z: S+ B0 r" y2 _7 h•        Gelassenheit (1959) 《思考的展示》 ; [8 `! v" o. q# X# e4 W
•        Unterwegs zur Sprache (1959) 《通向語言的道路》 ( K/ f' {- M6 Y! G0 b3 ^& D
•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關於科技的問題》 + U* Z( t+ f% H, D
•        Wissenschaft und Besinnung 《社會與反省》 * n7 d( k3 F$ Z4 K2 y" }; [. ?  Z
•        Überwindung der Metaphysik 《克服形上學》 : u$ J3 _+ z& q( W# E
•        Wer ist Nietzsches Zarathustra 《誰是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
+ T2 I1 y3 ^- u4 d•        Bauen Wohnen Denken 《築居思》 ; ?4 d+ w, ~" ~# H, O
[編輯] 電影$ c2 t" e. ]: p, y8 l6 t
•        The Ister(2004年),故事內容根據海德格爾1942年的講課 電影網站 ( f9 h8 w/ H+ y7 E
•        Being There(1979年),題材觸及海德格爾的此在概念和被人久遺了自己的存在。 7 F$ v0 q2 t/ k* F% ^& R' ?% o
[編輯] 外部連結* O1 `/ z  m5 \8 I; l/ D4 Y. I7 N( T: M
•        (英文)在這裡存在 海德格爾的時間概念
- l4 M4 y' O# o5 M+ f•        (英文)現象學存在與時間的二十二位翻譯者 # x7 u& X7 }7 n- \+ p5 q
•        (德文)phainomena.de 海德格爾的德語網誌– 有關詮釋現象學的文學、活動及新聞 6 J  `1 A9 N; q4 E6 ~: D
•        (英文)哲學網上百科全書
( g# R4 q, W: j•        (英文)"Kaufmann, Heidegger, and Nazism" Denis Dutton著 : X- _( i9 p$ X) K
•        (英文)Hearing Heidegger and Saussure Elmer G. Wiens著
! D2 N; Y+ V# `•        (英文)The Early Heidegger in Studia Phaenomenologica I 3-4/2001 - 海德格爾早期的現象學研究
+ E; u5 v1 P: ]•        (英文)Mitchell Cowen Verter, "Viewing Power in Heidegger and Levinas"
/ b8 d5 F3 k* m& s•        (法文)Qu'appelle-t-on calomnier Heidegger ?
9 \( R1 ~0 h2 @0 U9 j* A* h" u•        (法文)Emmanuel Faye, Les fondements nazis de l'oeuvre de Heidegger 4 C! s) \) }- c0 X- S6 k9 v. u
•        (法文)Emmanuel Faye, Pour l』ouverture des Archives Heidegger 3 O& V6 A# p% V+ j* K7 ~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9%AC%E4%B8%81%C2%B7%E6%B5%B7%E5%BE%B7%E6%A0%BC%E5%B0%94&variant=zh-hk"
" l$ f3 `- K* o8 S( O8 r5 |4個分類: 1889年出生 | 1976年逝世 | 德國哲學家 | 解構主義
作者: Greenfield    时间: 21.12.2008 17:17
风雪云雾中的托特瑙谷地20081 H+ ]" U( i4 ~  n: D
' o( T2 ]) m* F% o% G" `" Y
[对比:夏日的托特瑙谷地]
1 U. ?+ a6 n7 k6 t( r
- B# G* W6 g( o! f* |/ @/ Q" k4 K7 ]8 P$ r
雪雾弥漫海德格尔小屋20087 ^2 w* ^! n; R. k  O( ^- X/ X
1 \: U0 Q% {% V7 q- i% M( Y
[对比:夏日的海德格尔小屋]
3 s( W9 `! P! `: C8 f9 }' z1 q: ^
作者: Greenfield    时间: 21.12.2008 17:21
更多照片见:http://environmentalistsociety.spaces.live.com/# Y: S, H% V3 y- @5 p
; B, B# f* P  a* y: a$ I
风雪托特瑙& ]+ _" z6 Y, T! y4 O

6 N/ S/ g4 M/ G2 Q2 f7 Q海德格尔小屋门前$ F4 ^8 X* g: R. H" F) M' F$ }
% o& C' ^5 `# S. Y, I. U) n+ {

" q. V% A: s- x& p托特瑙瀑布
  p: n2 i# \/ s- S8 t. ^
作者: Greenfield    时间: 21.12.2008 17:25
昨天很凉快) b6 k* s' Y" e. f3 H9 N; ^$ c
幸好穿得多没




欢迎光临 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https://forum.kaiyuan.d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