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标题: 求助! [打印本页]

作者: 欧洲新报    时间: 6.10.2009 10:31
标题: 求助!
本帖最后由 欧洲新报 于 6.10.2009 15:39 编辑
+ F+ E4 l9 B- I: ?7 f
6 _( G/ ^6 W3 h        虽然遇到的求助者很多,但这一次,对我的触动尤其为大。从那天背上这个“包袱”起,我就一直在求索着解法。无非是想让那个陌生的孤独少年一路安好,让他的父母平静释然;当然,也为自己沉重的心理负担找一个释放的出口。
1 H) \7 J7 j) K
  
8 X" A7 o! o# C( z% |

% m% l6 I! i4 l7 J

. d9 l5 i' l0 E* D7 f1 o    同事将电话转过来时,我从他们简短的交谈中已经料到,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n0 b3 h# M4 @* ~! N9 [# C

% n4 q( d& ?  X& C$ c

2 b& ?' K9 B* V( g: C& z& w    果然,电话那端是一位陌生的女性。只不过,这一次不是要我充当“知心大哥”,而是升任了“知心叔叔”;因为,她希望我帮助的不是她自己,而是她的儿子。8 |9 O9 j  e5 N, ~, ^# ~

" n7 z& g6 u0 F$ Z
' I+ F. X8 K0 Y; ]' Y
    “范主编,帮帮我!每期都读《新报》,也常常看到你们联络专家,解决了一些人的心理、生活问题。我儿子无论如何都不愿呆在德国,并且给我敲定了最后期限:后天之前一定要给他订到回国的机票,否则,孩子说彻底崩溃掉了……可以帮我找到心理医生,或者你们见多识广、能开导一下孩子呢?”女士的语气焦急、无奈。
& r- Y- G4 F# v+ c" W8 X/ u$ q, {3 A  S8 O7 \4 ?) ]* k

/ Z& e% Y! v6 X+ a6 M; n; U    从她的叙述我了解到,她有一个12岁的儿子,最早生活在中国,后来他们稳定了就接孩子来德国团聚;但由于她与丈夫离异,同样在中餐馆奔忙的双方都没有精力来照顾孩子,所以只能把孩子送回中国老家,委托给年迈的父母照料。目前双方又都组建了各自新的家庭,考虑到生活环境和未来前途,又把孩子接了回来。但没想到,孩子回来后根本不能适应这里的生活:没有朋友,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父母亲人都忙于餐馆工作,无暇顾及孩子,亲情越发淡化;近来发现孩子情绪暴躁、易怒、厌学,总是一个人躲在家里郁闷着……4 s' {2 n, o. E/ D9 ~
4 j/ H, n8 C- z' d8 z
+ q4 U' U3 W& X8 {% r  q
    “我们做餐馆的,接触德国社会有限、语言也不灵光,碰到这种情况,除了心里着急、真不知道怎么对待。我已经给他预订了后天的机票,但还是希望他能够留在德国,所以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你们打了电话。”母亲补充说。“能不能让孩子给你打个电话,你跟他讲讲道理?”
: ~8 P+ m1 p/ m! u! T& g: O1 b' P+ {1 U
3 _, S# J% a8 L# p9 i
    “能!”我没过脑子就给出了答案。也许,没有金刚钻、不该揽这“瓷器活儿”;但又能怎么样?任由这个饱受挫败的孩子逃避回去?回国以后又如何呢,远离亲情、孤独黯淡地独自成长?
  e6 b+ h$ V  v  i9 h5 H: ^
2 F) j0 t5 r5 s' `6 i# D
4 z+ f3 M, Y4 P% Z' z
    午餐的时候,我在想,现在的中国孩子都被宠坏了,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动辄就搞出惊天的大动作,全然不顾他人感受。估计这孩子也是个“恶霸少年”,搞得父母如此没脾气,需要求助于他人帮忙说服。0 r- A! V, S5 }* F

5 y4 D8 t* X5 O) ~' n& R# T0 _5 u
- e* J9 v8 X- R$ F* d+ `% o: a
    “喂!你是我妈妈说的那个范叔叔吗?”一个少年稚嫩的声音,还算和气、甜润;/ V5 ~5 p0 B3 u$ r
    “是的。你是那个想要离开的孩子吗?先告诉我你的名字吧!”
- T. D' T6 `5 A/ p    “吉利!也就是Gilly的音译。”4 [3 z, g, S9 w& z1 o+ R% b
    “你好,Gilly。我们做个好朋友吧!我不会像你妈妈、爸爸那样说服你留下来;你大了,有权选择自己的道路。无论去留,我都尊重你的选择。但决定之前,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你遇到的问题、把它解决掉;然后,不管你要走要留,就都会很开心。你有一点时间给我吗?1 Y2 M7 O, u/ p/ y1 s) Z
“那好吧。反正我也没事做。”! |7 s; X8 ?0 X  t/ q/ k
, ~- G) p7 c6 F6 A- B
    我们就此拉开了话题。虽然不是心理学者,但天生的敏感和多年的传媒工作阅历让我善于洞察对方,继而妥帖顺畅地沟通。记得大学时恩师曾经玩笑地“忠告”:你要不当记者,就去做骗子,干别的浪费了!“喜欢吃什么呢?”“我喜欢甜食————就是那种甜甜的、糯糯的小点心。”;“养狗了吗?”“以前在中国有个小狗,但在这里爸爸不让我养,说没有人照顾。”;“想回中国,是不是因为那里有个女朋友啊?”“哪里啊!我才这么小,没有女朋友;再说,中国学校里的男女生都不说话的!”……大约半小时后,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我也随机切入了正题。
  ]/ Q; ^+ M/ S5 a% ^8 @
7 ?4 F6 W% k  M* a. @    “每天早上我起来,爸妈他们还在睡觉;每天晚上我睡觉,他们还都没有回来。爸爸、妈妈 ,还有新的阿姨、叔叔,对我都很好,但我还是很烦。在学校里,德国同学不理我,当然我也不会理他们;老师的提问,我明明知道答案,但怕自己德语不好,所以永远也不主动回答。其实在中国,我是个很好的学生,怎么到德国就变成了这个鬼样子。喂、喂!叔叔,你在听吗?……”
6 @3 b! o9 n; ?% ]/ W, e2 R1 E! d2 ?5 @% E( x6 r% K
# J$ O9 f  q# t6 _2 {
    我当然在听,而且,还一边琢磨该如何帮助这个少年。电话那端的Gilly,完全脱开了我武断的形象,他聪颖活泼、懂事明理,只是破损的亲情、差异巨大的文化背景给他尚且稚嫩的心灵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以至于陷他于今日这种逆反、抑郁、厌学、甚至厌世的被动境地。在他的网络空间中,我们很容易看到这些“证据”。他在一篇题为《大病一场》的博文中这样写道:好多天了。每天睡到三四点就醒过来,我已经到极限了。就像上次抽血以后,无力的坐在大街上,这种熟悉的无力感。所有人都和我说,别那么操心这些,可是我能不操心吗?一切都晚了的时候,你们开始重视我的心理状况了,可笑!如今你们自己也两难了,把那个选择权抛给了我,可悲!我知道,你们也累了。可是最累的人是谁?学习上的压力,心理上的压力,全都是我一个人在顶着……我能做什么?我只是个你们说大不大,说不懂事也懂事的孩子。” 而在另一篇日记《我对寂寞的定义》中他这样描写自己的生活场景:“放学后,戴上耳机,这个世界就与我无关了。慢慢地,慢慢地往家走。不知什么时候,后面有个人喊我。他说,原来你也住在这附近啊?我和你一起步行吧。————明明应该感动的,我却在想:你可不可以快点消失!……”读到这些触及心灵的文字,又怎能让人5 m/ i2 l. L# Z! F0 }) c
心安理得地袖手旁观?!

2 C7 b7 P# F: t$ _& Q' o% W. ~* j0 h5 p7 p
    几乎每天一个电话,忙碌中抽空与Gilly聊聊天;虽然,他还是天天一个人寂寞地煮意大利面加番茄酱,但我力图通过几句调笑为他单调的生活加点佐料。终于,Gilly妈妈告诉我:他决定留下来,好好学习德语、融入这个社会。很快,他妈妈为Gilly找到了一家不错的私立寄宿学校,Gilly面试过后也很满意,只是唯唯诺诺地告诉我:叔叔,以后不能打电话了,因为学校周围方圆2公里都没有手机信号。$ Y) E, r0 V0 v- f6 c2 z" _& K

1 j. Z1 s" H7 }2 P% \    回国公务,半个月没有联络过Gilly。回来后抽空问他妈妈,正巧他病了、赖在妈妈身边。与他的对话中,我看到了意料中的“反复”。“学校还是不错的,只是……只是……只是……”% W. w- x# ?1 D- c3 a: a

" W4 E/ E5 l6 d7 n6 j    从那天背上这个“包袱”起,我就一直在求索着解法。无非是想让那个陌生的孤独少年一路安好,让他的父母平静释然;当然,也为自己沉重的心理负担找一个释放的出口。
" i( r/ q0 ~5 G) e1 v" u" t7 q9 L" Y2 g# U

' o4 k' V* ]% y" T    如果您有更好的经验和方法,告诉我吧,谢谢了!
6 D# x- \0 X5 u% ?0 k1 t+ i- O- x4 g+ X8 I3 x' ~7 c& M' r. g2 ]

8 c$ Y2 L" ]! G+ }                                                                             范  轩

& d5 s! E7 R8 _8 D- A
2009年9月27日,于汉堡

作者: 素灰    时间: 6.10.2009 20:46
…… 这个孩子的情况 和我一个朋友几年前的状况一模一样
. j9 E% {! ?6 _3 q
( t3 Z6 ~! H% e' }* s2 `其实 他最重视和最需要的 是父母的陪伴和教育。真的 背井离乡——就算有父母在身边 对十一二岁的少年,也是件很残忍的事        何况他父母又很少有时间给他
1 [  B2 w  }1 S! U
- }7 U3 v, H: m" ^2 Q建议他父母多花时间同他一起生活吧  带他去公园 带他认识其他同龄朋友 陪他购物 陪他去做运动。。
! K* _$ {; I1 r) y, K8 y
+ ]7 a" ~' ~3 t( K寄宿学校更使他“学习上的压力,心理上的压力,全都是我一个人在顶着……”。他是个半大的孩子 真的 父母如果不能花时间带他真正愉快轻松地融入这边的日常生活、这边的社交圈(儿童更需要交际圈),,,真还不如把他送回国。就算他这两年 克服了困难 没出什么意外地长大了 且优秀了  他这几年 也会是很难褪去的阴影,绝对会影响他成年之后的人生观。
作者: Lolita    时间: 6.10.2009 21:30
一直把那篇文章,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保存着。
. b! }9 y# R! y4 a5 I% ]% }, K8 e希望这份报纸越来越好。
作者: 五月    时间: 7.10.2009 08:30
唉!
作者: 山无言水无语    时间: 7.10.2009 08:53
这么有人情味的主编,欧洲新报一定会越办越好!
作者: 笑对人生    时间: 7.10.2009 11:27
这么有人情味的主编,欧洲新报一定会越办越好!
8 ~  I* ]' i. N3 o/ i/ S" f山无言水无语 发表于 7.10.2009 09:53
同感。
作者: showgood1    时间: 7.10.2009 13:31
得让他形成一个朋友圈子,才能让他更好地融入。您的一次教诲可能能挽留他一次,但却挽留不了他一生。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他的行为需要得到这个小圈子的接纳或认同,他才会有家的感觉。
作者: showgood1    时间: 7.10.2009 13:34
…… 这个孩子的情况 和我一个朋友几年前的状况一模一样
/ B  P, m0 \) r
) l3 H, Y' k5 Z/ a  M其实 他最重视和最需要的 是父母的陪伴和教育。真的 背井离乡——就算有父母在身边 对十一二岁的少年,也是件很残忍的事        何况他父母又很少有时间给他 ...' B4 {: G& N- Y. Q& q$ q2 n4 k
素灰 发表于 6.10.2009 21:46
9 ^5 e9 T/ l. \2 V9 H

  x8 ^1 ]% O& z; Q  n她说的很对,儿童时期的成长过程是很重要的,如果小时候就有这种生活阴影。长大后会对人格和修为产生很大的影响。建议他的父母能多关心他,挣钱和自己的生活当然重要,但比起培养孩子,是不是可以适当地抽出点时间呢。另外,也建议孩子自己能够走出自己的阴影,多接纳他人,多交朋友。
作者: 欧洲新报    时间: 7.10.2009 14:09
本帖最后由 欧洲新报 于 7.10.2009 15:12 编辑
: m$ k- S1 U7 {* k1 z9 Z0 Y( t) i. M3 u0 Y
感谢大家的关注。大家说的都很到位,我也会把这些意见和建议转给他的父母,同他们一起关注这个孩子。 5 Z' s# l% h' a6 ~  j$ d2 m
                                                                 ——《欧洲新报》范 轩
作者: 素灰    时间: 7.10.2009 14:46
: )
! _; g" C3 ^, V! I" H5 x; H6 t
% N- t( o5 a) q7 \7 M2 z希望这个孩子能有后续消息。。
作者: endless_solitud    时间: 7.10.2009 15:10
唉,说句实在话,这个孩子就是个牺牲品,父母没有能力给他一个正常的生活却又要把他放在正常的生活中,孩子被牺牲了。$ n# w$ N$ ~3 E& _1 c& ~/ W
    好了,感慨一下,言归正传,说说对编辑问题的看法。不过首先声明下,我虽不是个纸上谈兵的,但是我这一套通常对成年人比较管用(有不少解决问题的例子),不知道半大的孩子灵不灵,因此只是理了一下规律,仅供编辑参考吧。2 g6 w1 \5 v! ]4 a' q4 M8 i' X& y7 F
    最好的办法:解决压力的根源!2楼同学说的是最根本的解决方案,父母多陪伴!但是显然这是走不通的路,因为孩子的父母已经无力承担这个责任了。我们只有寻找次优解。
3 l+ }' O$ K  K8 Q7 s    先看一下压力的来源:其实就是这个孩子缺少被倾听和被关注的的感受导致他产生的压力没有得到及时的缓解,积累到今天。人是渴望交流的动物,道理就不说了,要不然写不完了。
9 m2 c8 v6 Q$ W6 Q" d    来到异国他乡,会由于必须面对陌生的、未知的这一切而产生恐惧、孤立、不知所措。和同龄人的语言无法沟通导致其自尊的严重创伤并加剧了恐惧、孤立和不知所措的感觉。那么这个时候他对沟通和关注的要求,比起来在熟悉的环境中要突然大幅度的提高。也就是说即使其整个家庭完整的顺利移居,这个问题都会不同程度的存在,何况现在孩子的家庭情况其实已经不能再坏了。这个需求可以有多普遍、多严重,大家看看我们成年留学的学生的状态就很清楚了,故乡的概念已经扩大到了什么程度?!0 p$ x5 n2 r2 Y1 {: R
    我们知道原因和来源,寻找方法其实就比较简单了!无非是以下几条:1、面对面的平等真诚的和患者交流,成为他可以信赖的人,了解并促使对方宣泄心中的感受。这一点我们的编辑已经做了,而且做得很好。2、关心患者的每一个进步,得到信任以后,他就会给你很多他的信息,要准确的表扬每一个进步,帮助他建立自信,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并引导其注意力从自身的困境中转向其他可能容易有成就感的地方。具体的说,语言不好,兴趣就引导转向动手能力要求高,而语言能力要求低的小组活动上面,这一步很重要。这个过程他开始重构自信,并且建立自己的圈子,这是他未来一段时间生活最重要的精神家园。3、帮助患者面对恐惧。恐惧多数是基于未知而产生的,那么完全的沟通,清晰的描述我们的将来,并通过旅行等活动让他真切的触摸感受这个未知的世界,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几个月的)内减少甚至消除他的恐惧感。4、同时试着以适合患者的理解水平和他分享你的快乐和痛苦,目的是让他意识到你其实很多时候也是和他一样,但是你过的很开心。这样他不会痛恨自己无能,感觉大家都是一样的都有压力,进而减少内心的内疚。(看前面的博客好像有这个意思的)并且在交流中把自己的经验潜移默化给他,他会自觉运用的。5、最后就是逐步培养和重建患者的自尊。这个也很重要,良好的自尊其实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内心的强大,有了比较完善的自尊,他就可以有勇气和辨识力去分辨和抵制各种不良诱惑。这个过程就要求平等对待患者,高度重视其言行和思想,肯定其中合理的部分并且不否定而仅仅搁置不合理的部分。把适合其决策水平的事情都交给患者自己决定,即使结果预见不好,只要没有重大问题,都应该由他自己按照思路实施。同时正视学习语言的困难并一起帮助解决,这样可以逐步的培养患者的自尊和自信。2 ^, z; |, r5 C; l( n& k+ u- ]
以上是一般的解决思路,就是人在面对陌生人社会的时候的心理调整的技术框架。
. _& ~* ^7 t7 S" @2 f; |+ F) u大家都清楚的:这个过程需要的技巧只是30%,剩下的只是爱心而已!显然,做这件事情父母可能是最事半功倍的,但是已经不可能了。我客观的建议,如果上面的做不到一半以上,让孩子回国将会是次优解。什么都没有心理健康重要!扭曲的心理其实是极度的痛苦的!!愿编辑转告其母!
作者: endless_solitud    时间: 7.10.2009 15:12
不好意思,这些都是手机一个字一个字的抠出来的,一个多小时,累死了,里面习惯写成了患者,也就没有办法改了,编辑凑活看看吧。斑竹要是方便就顺手修改一下,谢谢。
作者: 欧洲新报    时间: 7.10.2009 15:18
不好意思,这些都是手机一个字一个字的抠出来的,一个多小时,累死了……endless_solitud 发表于 7.10.2009 16:12
# n9 p$ X% x7 F! m9 t

: \$ _$ J1 \4 ~1 @5 m* V& x3 a7 X感动。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正如您所说,只需要30%的技术,而需要更多的爱心。————《欧洲新报》范 轩
作者: 素灰    时间: 7.10.2009 19:41
本帖最后由 素灰 于 7.10.2009 20:54 编辑
) y' I! g0 A2 \# M0 K4 |- t2 ~2 r# [5 M  f. [9 W3 s' g9 B
11楼比俺热心 专业水准 分析起来就是不一样。。
/ u/ U# ^* z. X! {0 Q方方面面 都很科学   计划安排得有层次有深度 ,,0 ]  ~( V/ B: F1 S  o, b

# |/ q# s1 m& D& s9 j可惜稍微偏重理论逻辑 讲得不是特别通俗。。
6 W' O2 H) Z% [! O9 K5 H. l; A- l1 P

6 r6 B3 E) E! u% z: ^) Y  g6 X" l* z那个小少年可能也是骄傲的 答应留下来后 似乎不会再真的强烈要求回国。其父母又都十分希望他留下。7 B3 Q7 d, t% ]
至于我们 作为旁观者 无从开口 不能直接为他站出来说话 送他回国。  所以 大概还是得寄希望于他父母。。不仅要关注这孩子 还更得做他父母的工作
9 o( u6 A4 ?7 c& a' a
5 n" l+ m. v* F  b5 D其实范编1楼的情况 俺没太看明白  他父母是在德国这边离异后,各自组织新家庭了么? 那么他主要在哪个家庭呢? 如果两边跑 ——就算在国内,一个孩子在两个家庭里串 也绝不是件幸福事。0 X  E' o5 S4 [0 J9 z8 `2 g
, r$ \2 F# n* e2 \+ E) R
总该有一方为他负主要责任。并承担起该承担的照顾和教育。。。  其实 看范编所述  他父母还是很爱他的 只是不懂得到底怎么去关心。 。 所以 他父母还是有希望承担起父母之责的吧  不一定非得双方承担 法律上该承担的那一方要负起大部分责任 而另一方要辅助、配合和支持。。。  E' b, }  z! u! x
/ {) u0 C$ h1 {
赚钱的目的是什么?若不为家庭 为后代 餐馆赚钱真是件辛苦又没大意义的事。他父母真该想清楚了 别让小孩儿这段本该幸福的少年时光 净在压力和阴影里挣扎了
作者: endless_solitud    时间: 8.10.2009 07:26
11楼比俺热心 专业水准 分析起来就是不一样。。
  V" B6 y4 R( {6 K+ @方方面面 都很科学   计划安排得有层次有深度 ,,- w, u# j# F0 w! m, [' U
! r4 {- y) K. e8 X5 `! b% P
可惜稍微偏重理论逻辑 讲得不是特别通俗。。
. c; M, E$ S. O6 ^
/ o' B' _# Y+ i9 ?9 g; g& w
$ @- V4 E. r" @2 p那个小少年可能也是骄傲的 答应留下来后 似乎不会再真的强烈要求回 ...
/ D% U# L, {; n! i素灰 发表于 7.10.2009 20:41
$ _9 ~6 e4 o& _) q$ `' F
回头我再看看,谢谢你的提醒。主要是没有办法写的再细节了。
作者: Lolita    时间: 8.10.2009 19:54
本帖最后由 Lolita 于 11.10.2009 00:27 编辑
6 _  u5 d( p3 T$ F+ Y4 x$ Y$ k: J7 _5 _3 ?
在这里,我支持11楼主的答复。关心和鼓励,是他在这个时间最需要的。这短短的期间,可以改变少年的性格,和一生。$ `8 r5 Q  ~6 b- m
我想,在这个少年的心里,父母已经有了负面的影响,如果可以的话,可以找些家住不远,性格开朗的中国同龄人做朋友。那么,多多少少会有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更容易的帮助他走出内心的障碍。如果少年能呆在父母身边,是最好的。每个人都需要亲情,这是上策。
! D! s- k# c' m- {3 _$ O% K4 {但是问题到了最后真的行不通的话,那么,我想,家长是否该尊重孩子的意愿呢?7 r; ]" w' p, j
中国的社会,的的确确没德国社会这么安稳,这么好。但是,我想,人生在世,快乐是人生之本。当初少年的父母离异,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把孩子送到中国。而现在再婚,忙于事业,忙于婚姻。没有好好的关心孩子,顾忌孩子的感受。接二连三的,破坏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当初没有好好的为孩子想,今时今日又何必如此执着?一句可怜天下父母亲,很多时候,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中国是没有贝多芬,莱茵河,大教堂。但是也许,有孩子最怀念的亲情。0 _8 C# g# U& S$ \/ A

7 j& u7 w6 @; c8 N9 O1 n4 p* u
9 p9 G( m5 a0 b! D  q原本不想写了,不希望自己一些想被遗忘的记忆,再出现在自己的脑海里。但是,今天又在欧洲新报上看到这篇文章,让我忍不住的想写些什么。
2 a0 u# e8 `& K0 R6 J! x当初我也是12岁,来到了德国,第一次见到了,我的爸爸。初到德国时的幸福感,兴奋感、淹没了一切。但是后来,一切的一切,显的这幸福,多么的微薄。
2 T+ H, v) s+ Z' U  x刚来时,上的是Hauptschule,坏学生好多,我几乎天天被人欺负。我的父母一个礼拜只回家一次,回家后却常常吵架。我的姐姐当时性格很叛逆,家里没玩没了的吵。没有人关心过我在学校怎样,有没有人欺负过我。爸爸是个事业心很重的人。关心的,是我学习德文的进展。在学校,我忍受着同学的欺负。在家里,我忍受着吵闹。打电话回中国,想寻求一点点的安慰。亲戚们只会说,乖~要懂事,听话啊,父母们很辛苦。当时的我,很自闭,嫉世愤俗,满脑子胡思乱想,想过自杀来解决一切的问题。: ]2 l9 `+ q7 O4 R+ H( I" }
很多个夜晚,我都在被窝里,偷偷的掉眼泪。环境的改变,亲人的互相伤害,彻底的改变了那个很开朗很活泼的我。
, {+ Q) @' M7 L圣诞节,一个人冷清清的在房子里,看着窗外他们在放烟火,他们的快乐,看到视线开始模糊。我想,没有几个人可以体会这时的感受。一直告诉自己,不准哭,不可以哭。我很幸福了,我应该快乐的。我快乐,因为我不是病人。我快乐,因为我不是孤儿。我快乐,因为思想是我最大的财富。应该感谢每一次的难过和失望,因为都会让我成长。但是,实现起来却是那么的困难。9 b* p+ Y+ a6 t+ s2 w- u/ C) |. H
后来冷静后,也许是性格使然,我开始不屈服目前的处境。我努力的学德文,努力的做好每一件事情。也告诉自己,要做个强者,只有这样,才能控制自己的人生。到了今天,什么都过去了。1 x! Q( \9 t3 K0 A; v  h
唯一记得的,就是当初在我最需要关心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在意过我的感受。
2 M; h8 X# D( P# K1 }
0 g# x4 k/ U' k% y写了这么多,我想,我浪费大家宝贵的时间了。
9 H; _  B5 F% i/ F( M最后,我想说,世界上没有坏孩子,只有教育不当的父母。在很多人眼里,我们这些小移民是被羡慕的对象,不愁吃穿,物质上很富足,但是,一切,都是要代价的。) w$ @; [' S/ N" d: l  d+ w
代价人生,不是吗?
作者: 忧夏的漠漠    时间: 8.10.2009 21:12
16# Lolita # ~9 q. t3 m; U* j. {& b# _9 ?

( D. R; m: Y, I9 o% P# v; h5 e乖,虽然一切都过去了7 g/ t  |" p5 {2 `# v6 a7 N
但是我还是想抱抱你:)
作者: Lolita    时间: 8.10.2009 22:19
16# Lolita - ?4 y" W9 G' t
9 {7 z7 Z9 r  O% _# Z
乖,虽然一切都过去了$ a, h, m6 r- P% [7 _% ~
但是我还是想抱抱你:)
) W9 |# w8 ]0 V8 q) }忧夏的漠漠 发表于 8.10.2009 22:12

# z; P/ ]- Z6 c% [, s- X7 S  E3 d+ }! g( a, |1 z

$ m) s; y& h# e: P! v1 b/ z Es ist Vorbei.$ e- A) M2 ^  m9 k- Y1 E5 e0 H

# K; g' V5 K) g. F( t; V0 WEin Tag ohne Laecheln ist ein verlorener Tag 。# ^  B0 F% ?0 H: i: R( f% K/ F
% t+ e2 u+ m8 k( b
(我不要抱抱,我要香吻啦~~~~~)
作者: endless_solitud    时间: 9.10.2009 03:12
在这里,我支持11楼主的答复。关心和鼓励,是他在这个时间最需要的。这短短的期间,可以改变少年的性格,和一生。
/ D% ?. C, |! ^; _- t我想,在这个少年的心里,父母已经有了负面的影响,如果可以的话,可以找些家住不远,性格开朗的中 ...' r9 u! `' J9 c, P/ I! W
Lolita 发表于 8.10.2009 20:54

8 \; }# o1 p2 m) p3 c      但是一切你都已经扛过来了,不是吗?
" u7 z; z) c& ^0 g* E      面对生活不要说你十二岁的时候,很多五六十岁的人,还是会时常面对无奈,这些经历我们不期望有,但是如果我们无奈的只有面对无奈,而且已经走过,虽然不顺利,那回过头来看,其实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有句古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使网路已经让我们天涯咫尺,但是真实的体验和想象的拼图还是会有很大的区别的。" [% H/ ]9 }. W2 p$ }
      其实不一定需要尘封这样一段回忆。人生的每一段都可珍惜,我们评价选择的对错只和目标有关,人生也不仅仅是投资,痛大家都理解,狂妄的说一句:我就是挥霍我的一生又如何?!: ?6 _# N+ O5 A- P4 k4 N
      其实我想说的是:不需要痛心,你应该骄傲!因为那一段泥泞和风雨,你已经走过,靠你的朋友,最重要的靠你自己!
作者: cyclist    时间: 9.10.2009 19:58
0 t2 N5 K- g6 e+ P% F% K& N
欧洲新报比其他在德的华文报有水平,我这么觉得。。
作者: Lolita    时间: 10.10.2009 02:31
本帖最后由 Lolita 于 10.10.2009 03:53 编辑 ' f; G, D1 Y" n! C  }6 F
      但是一切你都已经扛过来了,不是吗?% H; R% r( ^1 g; D
      面对生活不要说你十二岁的时候,很多五六十岁的人,还是会时常面对无奈,这些经历我们不期望有,但是如果我们无奈的只有面对无奈,而且已经走过,虽然不顺利,那回 ...
' V$ H* U+ W  C1 sendless_solitud 发表于 9.10.2009 04:12
& ^% x5 r* a7 ~# }# r! N2 l0 @

& J6 X/ T2 G, c6 H4 K. g
4 p' }; R3 P; W6 o; o: L. L, ], }% ~. o' b( X( L
^_^   谢谢你。时间过去这么久了,现在的我,不会为以往的事感到难过而痛心。因为这一段过去,让我坚强,让我快速的成长。! |6 x& n$ R& s5 H$ c- \
遇到困难,应该去解决,不该逃避。虽然面对会很辛苦。但是,这个社会不会因为你是孩子,而有所改变。我们只能像水一样,去适合任何的环境。) x7 f0 \' F  R- M0 T% O
到了今天,我很清楚,明白。我说唯一记住的,就是在我需要关心的时候,没有人在意过我的感受。 这句话,我只想提醒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能靠的,就是自己。. B" u+ P5 B( `- x; q/ [+ P  t2 \5 }
现在的每一天,对我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开始。世间有昨天,今天,明天,而我们真正能够把握的,只有今天,不是吗? 所以我认为,摆脱一些没必要的回忆,可以让我将来的路,走的更好~
作者: 素灰    时间: 20.10.2009 21:11
后续呢 后续呢
作者: Lolita    时间: 5.12.2009 21:25
后续呢 后续呢
! ~0 J/ @3 X( }8 e6 K: C# R素灰 发表于 20.10.2009 21:11
3 g- j! o1 j# P6 t# R

8 [9 L8 n9 K' `& O; P) U
/ ]4 M& e7 S" R) o4 G   
0 z0 L2 n* E8 ^+ h5 W; J" @3 L4 b% X2 P# T+ m, U0 p% M: H
我已经在12月的欧洲导报看到后续了,还在报纸上看到我对此问题作的答复。
作者: 素灰    时间: 6.12.2009 22:52
回复 23# Lolita
1 B4 G+ J6 C) f$ @# |% H' p; f
+ j. i/ |+ D7 T! j" _/ w- }8 {' @4 h+ k1 e, C; _/ I7 N
    我上周也在论坛里看到了:)
作者: 51scott    时间: 26.12.2009 03:00
恩 关注很久啦!
作者: andy2009    时间: 27.1.2010 03:55
可以让孩子先回国,读完初中或者高中再过去,这样孩子的承受力能相对的强一点。12岁的孩子是很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关心的,他父母既然没时间照顾她,还不如把他交给其他的亲人暂时照顾一下,但一定要把道理跟孩子讲清楚,以免让孩子产生怨恨。




欢迎光临 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https://forum.kaiyuan.d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