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0000000000000001.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7)
DSC00021.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7)
DSC00023.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7)
DSC00022.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9)
DSC00016.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8)
DSC00012.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8)
DSC00033.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10)
DSC00035..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10)
DSC00042.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4)
DSC00078.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10)
DSC00072.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5)
QUOTE (nanoeuro @ Dec 21 2004, 15:30 ) |
和这些领导对话真的感觉不一样。简单的说,如果让我在参加完这个招聘会之后对我们的领事馆提建议的话,那就是,下次希望来的是专家而不是经理---如果还需要留学生对话的话。这些领导的谈话对象应该是德国这里的公司经理,管理人之类;我们这些留学生可能在本专业还有那么一点点知识,和他们的对话可以简化到几句: 学生:我是学xx的,贵公司有需要么? 答:有啊,你可以和我们的xx联系。 学生: 贵公司的将来的研发计划能不能介绍? 答:请和我们的研发主管联系,这是他的联系办法。 ...... 看来招聘会不会有任何预期的面试,和网站信息介绍差不多。虽然来得都是手握大权的领导,但是他们不会对我们的专业有直接了解的兴趣。他们很热情,我们很失望。场面火热,效率很低。 我其实很想多了解一些云南的要求,也想尽力能和他们将来有合作。 但是被无意之中告知:找工作还是先在国外找吧。另外一个有趣的事情是:一位装扮得体的留学生坐到了腾冲药厂代表的对面,张口就问:云南白药的成分是什么?代表略为惊讶的回头看了旁边的云南白药代表,说道:国家秘密。 那个时刻,我很希望自己是bayer的主管,和这些著名的制药公司谈谈他们在欧洲的份额问题。 可惜我还什么都不是,最后只能失望的离开。不知道领导们最后的心情如何。有一点能肯定,慕尼黑给他们留下美好印象,漫天飞舞的大雪使他们非常兴奋。 ![]() |
QUOTE (从零开始 @ Jan 11 2005, 13:20 ) |
我参加过一个国内著名高新技术企业的招聘,每年11月份为了先抢到优秀的应届毕业生,这个企业便派出几百人规模的招聘组到全国各地的对口院校展开招聘,往往一个地方要包酒店的一层才够。这数百人的招聘组是由素质面试专家、各专业技术专家、综合能力评估专家、未来发展潜能专家等组成的。当然,要通过所有的环节才能最终被录取。呵呵,这才是真正的招揽人才呀! |
QUOTE (庄周 @ Jan 11 2005, 15:39 ) |
不是说你这次回昆明招聘吧? 如果是你们公司就危险了,典型的大企业病! ![]() 从德国回国半年,感触颇深。 国内方面,为了政策和政府工作导向现在国内不少部门和企业对所谓海归表现出超乎正常的热情并大搞各种形式热烈的活动,而事实上由于多种原因,其中包括这些年回国的留学生不尽如人意的表现,这些部门和企业心里对海龟不但没有表面的热情甚至有些排斥。 而在国外呆了几年的人面对那份超乎寻常的表面热情往往会飘起来,自己的位置往往就不容易摆正。 中秋时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一场留学生企业的恳谈会,其中一位留学前辈对市委书记说,期待有一天,对留学生也好,外商也好,都不再有特殊照顾。我对这位前辈肃然起敬。在我看来,国内结束对留学生的表面礼遇的一天也不远了。 说道建设美丽家乡,个人觉得,还是得靠家乡纯朴的父老,其它谁也不能指望。 |
QUOTE (从零开始 @ Jan 11 2005, 17:24 ) | ||
![]() 我说的就是我们公司,这一圈不仅去了昆明,而是从广州开始到厦门、桂林都去了。这可不是大企业病,人才的争夺实际上是非常激烈的,比如IBM为了网络软件专业的高素质毕业生,针对全国重点大学硕士1年级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甄选200名参加IBM全球夏令营活动,等这些学生毕业时基本都去了IBM。 招聘这笔帐要这么来算:按照每个招聘组人员花费2万元计算,100人将会花费200万元,将可招回1000名符合要求的员工,而未来一个员工能够每年给公司创造的效益是64万元,1000名员工每年就是6.4亿,如果是一名优秀员工就不只这个平均数了,平均每个员工可至少在公司任职3-5年。 所以,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而招聘成本是划算的。 ![]() |
欢迎光临 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https://forum.kaiyuan.de/)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