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消防官兵在中储粮林甸直属库清理火灾事故现场。记者当日从中储粮林甸直属库火灾事故应急指挥部了解到,5月31日下午发生的火灾事故共有78个储粮囤表面过火,储量4.7万吨。其中玉米囤60个,储量3.4万吨;水稻囤18个,储量1.3万吨。新华社记者范迎春摄
原标题:消防部门:中储粮林甸直属库火灾系配电箱短路引发
新华网哈尔滨6月3日电(记者刘景洋 范迎春)黑龙江省公安消防总队3日公布了“5·31”黑龙江中储粮林甸直属库火灾原因,系配电箱短路打火引发火灾。
消防部门通过询问大量现场目击证人以及勘査火灾现场,在排除放火的可能后,首先确定起火部位位于12号堆垛南侧。
消防专家在起火部位提取了粮食输送机的配电箱,并送公安部沈阳火灾物证鉴定中心进行鉴定,结合鉴定结论,最终查明该起事故是“由于穿过金属配电箱的导线与配电箱箱体摩擦,致使导线绝缘皮破损,短路打火,引燃配电箱附近可燃的苇席和麻袋,进而引发火灾。”
导线为何会与箱体摩擦?专家表示,由于粮食输送机和其配电箱在该粮库的实际操作中要随堆垛不断搬运,在移动过程中埋下了隐患。
中储粮林甸直属库主任等9人被移送公安机关
新华网哈尔滨6月3日电(记者范迎春刘景洋)记者从黑龙江省林甸县公安局证实,中储粮林甸直属库主任郜彦平等9人因涉嫌重大责任事故罪3日被移送当地公安机关。
其中郜彦平与直属库副主任罗洪权被取保候审,直属库副主任于国春、直属库综合科科长陈岩及5名工人被刑事拘留。
黑龙江省公安消防总队认定,中储粮林甸直属库5月31日下午发生的严重火灾事故系配电箱短路打火引起,而发生短路或与设备随堆垛不断搬运有关。
链接>>
中储粮粮库火灾已被扑灭 网友联想《天下粮仓》
微博截图。
【中储粮林甸粮库火灾:真相才是平息质疑的“灭火剂”】中储粮林甸粮库火灾已被扑灭,但网上各类质疑,像野火一样越烧越旺,甚至有网友联想到《天下粮仓》中“火龙烧仓”,怀疑有人纵火。如果说扑灭粮库火灾,是力气活,那平息质疑之火,须靠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靠公开透明的权威调查。
链接>>
新京报:中储粮大火与巡视组进驻有关系吗
中储粮直属粮库火灾与巡视组进驻本无关系,但舆论将二者联系到一起,反映了民众对中央巡视组的高期望值。
5月31日下午,中储粮黑龙江林甸直属库发生火灾。当地官方消息称,高温和大风使火情顺势蔓延,造成连营火灾。而在此前的5月27日,中央第一巡视组进驻中储粮总公司开展巡视工作。
很快,有网友就将中储粮直属库的“火烧连营”,与中央巡视组进驻中储粮“联系”起来。说什么因为巡视组进驻,中储粮下属单位意在以大火遮掩亏空,云云。尽管中储粮一再强调高温、大风的天气原因,但还是难以打消许多人的猜测。那么,二者之间果然有关系吗?潮涌的舆论背后,民众又有着怎样的焦灼与不安呢?
中储粮此次大火,确实让人意外,因为在消防监控上,中储粮有着严苛的机制。根据其内部规定,直属库每季度都要进行一次全面的防火检查,每个月至少一次对消防重点区域进行检查,对非重点区域进行抽查,抽查率不少于50%。此外,粮库消防部门还应该指派专人每天进行防火巡查。而且,储粮囤也都有严格的防火标准。
但如此严格的管理制度,并没有保证储粮百分之百的安全,说明中储粮在制度规章的执行上存在问题,对此,当然有必要检讨和追责。但仅依据一次“火烧连营”,以及时间节点上的前后相承,把火灾与中央巡视组进驻联系起来,目前看来站不住脚。
实际上,公众之所以产生类似的联想,与他们对于中央巡视组缺乏足够了解有关。
中央巡视组进驻一些央企和地方巡视,目的是加强党内监督,完善党内监督机制。其巡视对象主要是省部级领导干部,一般的领导干部并不在巡视的视野之内。也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中央巡视组与企业及地方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扯上关系。
即便巡视组发现了若干不正常现象,也并无查处的权力,更不能像戏文中所说的“八府巡按”那样,拥有现场处置权,而是应该向中央如实汇报,并由其他机构行使权力、采取措施。
事实上,将火烧连营与巡视组进驻联系到一起,也反映了民众对中央巡视组的高期望值。一直以来,囿于现实的、固有的利益格局,在反腐败、监督官员、改变作风等事关全局的问题上,民众更愿意相信“中央来人”。这也是民众赋予中央巡视组以神秘色彩、寄予厚望的重要原因。尽管中央巡视组很难将触角延伸到一个庞大央企的每一条神经末梢,民众的期待却并未消退。
民众的期待,其实是个提醒,粮库大火暴露出的管理漏洞,中储粮管理层是否有责任,中储粮管理是否有其他类似问题,需要巡视组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注意。
建议中央巡视组以更严密的明察暗访,以更顺畅的信息渠道,以更公开透明的工作程序,做好下一阶段的巡视工作,既消除公众眼中的神秘,也为民众的期待解疑释惑。同时,不妨也以这次“蹊跷”的火烧连营为契机,展开个案调查,解剖麻雀,正本清源,给社会公众一个负责任的说法。
欢迎光临 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https://forum.kaiyuan.de/)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