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标题: 茶道文化! [打印本页]

作者: 零下68度    时间: 30.5.2014 23:11
标题: 茶道文化!
茶道是什么意思

 茶道

  茶道(拼音:chá dào 英语:tea ceremony)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行为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承唐宋遗风。
作者: 零下68度    时间: 30.5.2014 23:11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作者: 零下68度    时间: 30.5.2014 23:12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②斗茶

  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

  ③工夫茶

  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后来在安徽祁门地区也有盛行。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作者: 零下68度    时间: 30.5.2014 23:12
  茶道用具

  1、置茶器

  2、理茶器

  3、分茶器

  4、品茗器

  5、涤洁器

  6、 其它
作者: 零下68度    时间: 30.5.2014 23:13
茶艺与茶文化、茶道、茶俗

 一)茶艺与茶文化

  "文化"的定义莫衷一是,因而对茶文化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有广义的理解,也有狭义的理解。与茶艺一样,笔者对于茶文化也取狭义的理解,认为茶文化是茶事活动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不仅如此,笔者还主张,茶文化是茶学的一部分,它与茶科技、茶经贸鼎足而三,共同构成茶学。茶学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领域,茶文化是茶学中的人文科学部分。在茶文化中,饮茶文化是主体,茶艺和茶道又是饮茶文化的主体。茶艺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均小于茶文化。

  笔者反对将茶艺的内涵和外延无限扩大,以致于等同茶文化,并进入到茶科技、茶经贸领域的理解,而是视茶艺及茶艺文化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作者: 零下68度    时间: 30.5.2014 23:13
 (二)茶艺与茶道

  目前海峡两岸茶文化界对"茶道"的定义也不统一,笔者认为,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11]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

  茶道的内涵大于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笔者反对将茶艺、茶道视为"一体两面"的观点。蔡荣章先生在《现代茶思想集》中说:"我认为'茶道'、'茶艺'都可以表示茶艺在文化上的内涵,无需因使用的名称强加解释其差异。但可以因为使用的场合分开使用不同的名称:如要强调有形的动作部分,则使用'茶艺',强调茶引发的思想与美感境界,则使用'茶道'"。[12]王玲女士亦说:"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13]蔡荣章、王玲都以为茶艺、茶道的外延一致,两着相互依存。然而茶艺、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作者: 零下68度    时间: 30.5.2014 23:13
  (三)茶艺与茶俗

  所谓茶俗,是指一些地区性的用茶风俗,诸如婚丧嫁娶中的用茶风俗、待客用茶风俗、饮茶习俗等,讲茶俗一般指的是饮茶习俗。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饮茶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茶习俗。不同的民族往往有不同的饮茶习俗,同一民族却因居住在不同的的省份或地区而有不同的饮茶习俗。如四川的"盖碗茶",江西修水的"菊花茶"、婺源的"农家茶",浙江杭嘉湖地区和江苏太湖流域的"薰豆茶",云南白族的"三道茶"、拉祜族的"烤茶"等。茶俗是中华茶文化的构成方面,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茶艺着重在茶的品饮艺术,追求品饮情趣。茶俗的侧重在喝茶和食茶,目的是解决生理需要、物质需要。有些茶俗经过加工提炼可以为茶艺,但绝大多数的茶俗只是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一种。虽然也可以表演,但不能算是茶艺。
作者: 零下68度    时间: 30.5.2014 23:14
茶道六君子

  1.茶筒:

  盛放茶艺用品的器皿茶器筒。本文由和茶网原创,转摘请注明出处。

  2.茶匙:

  又称「茶扒 」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过的茶, 壶内茶叶,茶叶冲泡过后,往往会紧紧塞满茶壶,加上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叶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故皆使用茶匙。本文由和茶网原创,转摘请注明出处。
作者: 零下68度    时间: 30.5.2014 23:14
 3.茶漏:

  茶漏则于置茶时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

  4茶则:

  茶则(茶勺)茶则为盛茶入壶之用具
作者: 零下68度    时间: 30.5.2014 23:14
  5.茶夹:

  又称「茶铲」茶夹功用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

  6.茶针(茶通):

  茶针的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蜂巢),以保持水流畅通当壶嘴被茶叶堵住时用来疏浚,或放入茶叶后把茶叶拨匀,碎茶在底,整茶在上。
作者: 零下68度    时间: 30.5.2014 23:15
学习正宗的茶道

 一、中国四字“茶德”——廉、美、和、敬

  1、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简单不奢侈,待客重在“心”。

  2、美——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起长寿。

  3、和——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

  4、敬——敬人爱民,助人为乐,相敬如宾。
作者: 零下68度    时间: 30.5.2014 23:15
 二、中国茶德亦可用“理、敬、清、融” 四字来表述:

  1、理——品茶论理,理智和气之意。和谈商事,以茶待客,以礼相处,以理解决矛盾纠纷,以理服人,明理消气,造成和谈气氛;

  2、敬——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久逢知己,敬茶洗尘,品茶叙旧,增进情谊;客人来访,初次见面,敬茶以示礼貌,以茶媒介,边喝茶边交谈,增进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传情,互爱同乐,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爱之举;长辈上级来临,更以敬茶为尊重之意,祝寿贺喜。

  3、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司的廉政之举,也是现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

  4、融——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举行茶话会,往往是大家欢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朋友,亲人见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气氛融洽,有水乳交融之感。团体商谈,协商议事,在融洽的气氛中,往往更能促进互谅互让,有益于联合与协作,使交流交往活动更有成效。由此可见,茶在联谊中的桥梁组带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作者: 零下68度    时间: 30.5.2014 23:15
 三、“茶道四义”——“美、健、性、伦”即“美律、健康、养性、明伦”:

  1、美律——美是茶的事物,律是茶的秩序。洁身的要求及于衣履,正心的要求见诸仪容气度。事由人为,治茶事,必先洁其身,而正其心,必敬必诚,才能建茶功立茶德。从洁身、正心,至于环境、器具,务必须知品茗有层次,从层次而见其升华,否则茶功败矣,遑信茶德。

  2、健康——健康是治茶的大本。治茶当事人,本身必健康,轻如风邪感冒,亦不可泡茶待客,权宜之法,只好由第三者代劳。茶为健康饮料,其有益于人身健康是毫无疑问的。推广饮茶,应该从家庭式开始,拜茶之赐,一家大小健康,家家健康,一国健康,见到全体人类健康。

  3、养性——养性是茶的妙用,人之性与茶之性相近,茶道即人道,茶人顺茶性,从清趣中培养灵尖,涤除积垢,还其本来性善,发挥茶功,葆命延所,持之有恒,可以参悟禅理,得天地清和之气为已用,释氏所称彼岸,可求于明窗净几之一壶中。

  4、明伦——明伦是儒家至宝,系中国五千年文化于不坠。古有贡茶以事君,君有赐茶以敬臣;居家,子媳奉茶汤以事父母;夫唱妇随,时为伉俪饮;兄以茶友弟,弟以茶恭兄;朋友往来,以茶联欢。(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友信、朋谊、君敬、臣忠),则茶有全天下义的功用,不是任何事物可以替代的。

  中国的茶,能用来养性、联谊、示礼、传情、育德,直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茶之所以能适应各种阶层,众多场合,是因为茶的情操、茶的本性符合于中华民族的平凡实在、和诚相处、重情好客、勤俭育德、尊老爱幼的民族精神。所以,继承与发扬茶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国茶德,对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作者: 零下68度    时间: 30.5.2014 23:16
茶道知识、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最早记述于宋代,有“吃茶”之说。流行于唐代。

  法门寺出土的金质茶具,展现了唐代人“吃茶”的情形。茶叶经烘干后碾成粉末,和水一起煮,在煮茶时有时会加入盐等调料,喝茶时与茶叶一起喝下,所以又叫“吃茶”。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作者: 零下68度    时间: 30.5.2014 23:16
  ②斗茶

  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
作者: 零下68度    时间: 30.5.2014 23:16
 ③工夫茶

  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后来在安徽祁门地区也有盛行。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礼、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和茶文化之间。

  茶道的内涵大于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茶艺、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作者: 零下68度    时间: 30.5.2014 23:17
 茶道简述

  茶分六种:红茶、绿茶、黑茶、黄茶、青茶(乌龙茶)和白茶。 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行为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承唐宋遗风。
作者: 零下68度    时间: 30.5.2014 23:17
  法则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作者: 零下68度    时间: 30.5.2014 23:17
 形式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最早记述于宋代,有“吃茶”之说。流行于唐代。

  法门寺出土的金质茶具,展现了唐代人“吃茶”的情形。茶叶经烘干后碾成粉末,和水一起煮,在煮茶时有时会加入盐等调料,喝茶时与茶叶一起喝下,所以又叫“吃茶”。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②斗茶

  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

  ③工夫茶

  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后来在安徽祁门地区也有盛行。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作者: 零下68度    时间: 30.5.2014 23:18
 中国茶道  

廉、美、和、敬 和韩国的茶礼一样,中国的茶道精神也有不同的提法。中国虽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浓,而是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给人们留下了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各层面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茶艺形式和思想内容,不断加以发挥创造,因而也就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清规戒律。只是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茶文化热潮的兴起,许多人觉得应该对中国的茶道精神加以总结,归纳出几条便于茶人们记忆、操作的“茶德”。

  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在1990年2期《文化交流》杂志上发表的《茶文化浅议》一文中明确主张“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 ”。他提出中国的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具体内容为:

  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

  美——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起长寿。

  和——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

  敬——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

  大约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和研究员姚国坤在1990年6期《中国茶叶》杂志上发表的《从传统饮茶风俗谈中国茶德》一文中,则主张中国茶德可用“理、敬、清、融” 四字来表述:

  理——理者,品茶论理,理智和气之意。两人对饮,以茶引言,促进相互理解;和谈商事,以茶待客,以礼相处,理智和气,造成和谈气氛;解决矛盾纠纷,面对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气,促进和解;写文章、搞创作,以茶理想,益智醒脑,思路敏捷。

  敬——敬者,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无论是过去的以茶祭祖,公平是今日的客来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久逢知己,敬茶洗尘,品茶叙旧,增进情谊;客人来访,初次见面,敬茶以示礼貌,以茶媒介,边喝茶边交谈,增进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传情,互爱同乐,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爱之举;长辈上级来临,更以敬茶为尊重之意,祝寿贺喜,以精美的包装茶作礼品,是现代生活的高尚表现。

  清——清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司的廉政之举,也是现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1982年,首都春节团拜会上,每人面前清茶一杯,显示既高尚又文明,“座上清茶依旧,国家景象常新”,表明了我国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天强调廉政建设,提倡廉洁奉公,“清茶一杯”的精神文明更值得发扬。“清”字的另一层含义是清心健身之意,提倡饮茶保健是有科学根据的,已故的朱德委员长曾有诗云:“庐山云雾茶,示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体会之深,令人敬佩。

  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举行茶话会,往往是大家欢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朋友,亲人见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气氛融洽,有水乳交融之感。团体商谈,协商议事,在融洽的气氛中,往往更能促进互谅互让,有益于联合与协作,使交流交往活动更有成效。由此可见,茶在联谊中的桥梁组带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两位专家还认为:中国的茶,能用来养性、联谊、示礼、传情、育德,直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茶之所以能适应各种阶层,众多场合,是因为茶的情操、茶的本性符合于中华民族的平凡实在、和诚相处、重情好客、勤俭育德、尊老爱幼的民族精神。所以,继承与发扬茶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国茶德,对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在此之前,台湾的范增平先生于1985年提出中国“茶艺的根本精神,乃在于和、俭、静、洁。”范先生的茶艺根本精神,就是茶道的精神,也就是上述的茶德。虽未加以详细解释,但其含义仍不难理解,与前述几位专家的意见相去不远。 更早一点,在1982年,台湾的国学大师林荆南教授将茶道精神概括为“美、健、性、伦”四字,即“美律、健康、养性、明伦”,称之为“茶道四义”。其具体解释如下:

  美——美是茶的事物,律是茶的秩序。事由人为,治茶事,必先洁其身,而正其心,必敬必诚,才能建茶功立茶德。洁身的要求及于衣履,正心的要求见诸仪容气度。所谓物,是茶之所属,诸如品茶的环境,的器具,都必须美观,而且要调和。从洁身、正心,至于环境、器具,务必须知品茗有层次,从层次而见其升华,否则茶功败矣,遑信茶德。

  健——健康是治茶的大本。茶叶必精选,劣茶不宜用,变质不可饮;不洁的水不可用,水温要讲究,冲和注均须把握时间。治茶当事人,本身必健康,轻如风邪感冒,亦不可泡茶待客,权宜之法,只好由第三者代劳。茶为健康饮料,其有益于人身健康是毫无疑问的。推广饮茶,应该从家庭式开始,拜茶之赐,一家大小健康,家家健康,一国健康,见到全体人类健康;茶,就有“修、齐、治、平”的同等奥义。

  性——养性是茶的妙用,人之性与茶之性相近,却因为人类受生活环境所污染,于是性天积垢与日俱加,而失去其本善;好在茶树生于灵山,得雨露日月光华的灌养,清和之气代代相传,誉为尘外仙芽;所以茶人必须顺茶性,从清趣中培养灵尖,涤除积垢,还其本来性善,发挥茶功,葆命延所,持之有恒,可以参悟禅理,得天地清和之气为已用,释氏所称彼岸,可求于明窗净几之一壶中。

  伦——明伦是儒家至宝,系中国五千年文化于不坠。茶之功用,是敦睦耸关系的津梁:古有贡茶以事君,君有赐茶以敬臣;居家,子媳奉茶汤以事父母;夫唱妇随,时为伉俪饮;兄以茶友弟,弟以茶恭兄;朋友往来,以茶联欢。今举茶为饮,合乎五伦十义(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友信、朋谊、君敬、臣忠),则茶有全天下义的功用,不是任何事物可以替代的。

  此外,台湾的周渝先生近年来也提出“正、静、清、圆”四字作为中国茶道精神的代表。

  以上各家对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茶德)的归纳,虽然不尽相同,但其主要精神还是接近的,特别是清、静、和、美等是符合中国茶道的精神和茶艺的特点,和日本茶道和韩国茶礼的基本精神也是相通的。

  据陈香白教授研究,他认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和”的内涵非常丰富,作为中国文化意识集中体现的“和”,主要包括着:和敬、和清、和寂、和廉、和静、和俭、和美、和爱、和气、中和、和谐、宽和、和顺、和勉、和合(和睦同心、调和、顺利)、和光(才华内蕴、不露锋芒),和衷(恭敬、和善)、和平、和易、和乐(和睦安乐、协和乐音)、和缓、和谨、和煦、和霁、和售(公开买卖)、和羹(水火相反而成羹,可否相成而为和)、和戎(古代谓汉族与少数民族结盟友好)、交和(两军相对)、和胜(病愈)、和成(饮食适中)等意义。一个“和”字,不但囊括了所有“敬”、“清”、“寂”、“廉”、“俭”、“美”、“乐”、“静”等意义,而且涉及天时、地利、人和诸层面。请相信:在所有汉字中,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和”更能突出“中国茶道”内核、涵盖中国茶文化精神的字眼了。香港的叶惠民先生也同意此说,认为“和睦清心”是茶文化的本质,也就是茶道的核心。
作者: 零下68度    时间: 30.5.2014 23:18
茶道文化

 茶道简述

  茶分六种:红茶、绿茶、黑茶、黄茶、青茶(乌龙茶)和白茶。 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行为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承唐宋遗风。
作者: 零下68度    时间: 30.5.2014 23:18
  望溪会馆诠释茶文化内涵

  望溪会馆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内涵,深入研究探索中国文化的复兴。茶文化既属中国文化范畴,即为以礼规范在品茶的各个细节,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等。

  茶文化既属中国文化范畴,即为以礼规范在品茶的各个细节,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情绪等共同形成的一种意境之美。 这种意境之美正式望溪会馆所倡导并积极探索的。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望溪会馆诠释茶文化:既属中国文化范畴,即为以礼规范在品茶的各个细节,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情绪等共同形成的一种意境之美。
作者: 零下68度    时间: 30.5.2014 23:19
 历史

  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以至于使不少人误以为茶道来源于他邦。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作者: 零下68度    时间: 30.5.2014 23:19
  中国的茶文化

  来自平民大众的日常习俗,而日本则恰恰相反,饮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就如同明治年间的资本主义改革。茶在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完全属于奢侈品,只有皇族,贵族和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受,茶道被当做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而局限在皇室周围,内容和形式都极力模仿大唐。自镰仓时代开始,在思想上受到《吃茶养生记》的影响,将茶尊奉为灵丹妙药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而茶叶种植的高速发展也为茶走入平民家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段时间,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开始逐渐普及到民间。

  与中国发酵茶叶的方法不同,日本茶将蒸过的茶叶自然干燥,研成粉末,这样的茶叶就称为“抹茶”。到室町时代,畿内的茶农为了对茶叶评级而举行品茶会,由这种茶集会发展成为许多人品尝茶叶的娱乐活动,并发展了最初的茶道礼仪。这一时期,“斗茶”成为茶文化的主流,游艺性为其主要特点。后来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对斗茶进行了提炼,为向宗教性质的“书茶院”过渡做了铺垫。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在他隐居的京都东山建造了“同仁斋”,地面用榻榻米铺满,一共用了四张半。这种铺满榻榻米的室内设计为后世所借鉴,由此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茶室”。此前的斗茶会都在较大的空间举行,显得喧闹而不注重礼仪;而“同仁斋”将开放式的,不固定的空间进行了缩小和封闭,这就给茶道的形成创造了稳定的室内空间。这种房间称为书院式建筑,在其中进行的茶会就称为“书院茶”。“书院茶”要求茶室绝对肃静,主客问答简明扼要,从而一扫斗茶的杂乱之风。书院茶完成了将外来的大唐文化与日本文化相结合的任务,并且基本确立了现代日本茶道的点茶程序。总之,到了室町时代末期,茶道的诞生就是迟早的事情了。

  茶会通常在一间简朴幽雅的茶室中进行,茶室的门通常是一扇活动的小矮门,赴会客人须躬身而入以示谦逊,主人跪坐在门前迎接以示尊敬。茶室内悬挂有禅意的字画、桌上摆有插花供客人欣赏,整体给人以亲切、高雅的感觉。室内设有烧水用的陶制炭炉和茶壶、茶碗及各种饮茶用具。
作者: 零下68度    时间: 30.5.2014 23:20
茶道表演

  茶道简述

  茶分六种:红茶、绿茶、黑茶、黄茶、青茶(乌龙茶)和白茶。 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行为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承唐宋遗风。
作者: 零下68度    时间: 30.5.2014 23:20
 形式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最早记述于宋代,有“吃茶”之说。流行于唐代。

  法门寺出土的金质茶具,展现了唐代人“吃茶”的情形。茶叶经烘干后碾成粉末,和水一起煮,在煮茶时有时会加入盐等调料,喝茶时与茶叶一起喝下,所以又叫“吃茶”。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②斗茶

  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

  ③工夫茶

  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后来在安徽祁门地区也有盛行。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作者: 零下68度    时间: 30.5.2014 23:20
  茶道用具  

1、置茶器也就是俗称的“茶道六君子”

  ① 茶则:由茶罐中取茶置入茶壶的用具。

  ② 茶匙:将茶叶由茶则拨入茶壶的器具。

  ③ 茶漏(斗):放于壶口上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散落壶外。

  ④ 茶荷:属多功能器具,除兼有前三者作用外,还可视茶形、断多寡、闻干香。

  ⑤ 茶擂:用于将茶荷中的长条形茶叶压断,方便投入壶中。

  ⑥ 茶仓:分装茶叶的小茶罐。

  2、理茶器

  ① 茶夹:将茶渣从壶中、杯中夹出;洗杯时可夹杯防手被烫。

  ② 茶匙:用以置茶、挖茶渣。

  ③ 茶针:用于通壶内网。

  ④ 茶桨(簪):撇去茶沫的用具;尖端用于通壶嘴。

  3、分茶器

  ① 茶海(茶盅、母杯、公道杯):茶壶中的茶汤泡好后可倒入茶海,然后依人数多寡平均分配;而人数少时则倒出茶水可避免因浸泡太久而产生苦涩味。茶海上放滤网可滤去倒茶时随之流出的茶渣。

  4、品茗器

  ① 茶杯(品茗杯):用于品啜茶汤。

  ② 闻香杯:借以保留茶香用来嗅闻鉴别。

  ③ 杯托:承放茶杯的小托盘,可避免茶汤烫手,也起美观作用。

  5、涤洁器

  ① 茶盘: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

  ② 茶船(茶池、茶洗、壶承):盛放茶壶的器具,也用于盛接溢水及淋壶茶汤,是养壶的必须器具。

  ③ 渣方:用以盛装茶渣。

  ④ 水方(茶盂、水盂):用于盛接弃置茶水。

  ⑤ 涤方:用于放置用过后待洗的杯、盘。

  ⑥ 茶巾:主要用于干壶,可将茶壶、茶海底部残留的杂水擦干;其次用于抹净桌面水滴。

  ⑦ 容则:摆放茶则、茶匙、茶夹等器具的容器。

  6、 其它

  ① 煮水器:种类繁多主要有炭炉(潮汕炉)+玉书碨、酒精炉+玻璃水壶、电热水壶、电磁炉等。选用要点为茶具配套和谐、煮水无异味。

  ② 壶垫:纺织品。用于隔开壶与茶船,避免因碰撞而发出响声影响气氛。

  ③ 盖置:用来放置茶壶盖、水壶盖的小盘(一般以茶托代替)

  ④ 奉茶盘:奉茶用的托盘。

  ⑤ 茶拂:置茶后用于拂去茶荷中的残存茶末。

  ⑥ 温度计:用来学习判断水温。

  ⑦ 茶巾盘:用以放置茶巾、茶拂、温度计等。

  ⑧ 香炉:喝茶焚香可增茶趣。




欢迎光临 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https://forum.kaiyuan.d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