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查看: 7941|回复: 6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女子关系天下计~奇女卷(更新至二十篇:神秘莫测的绯衣女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5.8.2007 11:10: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女才。纵男人只手把吴钧,欲斩万人头。如何铁石。打成心性,却为花柔?君看项羽并刘邦,一怒使人愁。只因撞着,虞姬戚氏,豪杰皆休。呜呼!怪不得有人叹曰,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幕纵男君。

车水的《中国历代名女》特从浩瀚的传奇故事,稗官野史中,将历朝历代中的巾帼英雄,裙钗智略,美貌佳人,皇后嫔妃,青楼艳妓,奇才使女等,归类成篇,向我们展示了在男性阴影下笼罩的女性世界。

本专题共分奇女,宫女,情女,和名妓四卷。



~女子关系天下计~奇女卷~全文索引~



更新中 ~ 作者:车水 ~ 转载自:努努书坊:http://book.kanunu.cn/

[ 本帖最后由 黑色空白 于 11.10.2007 19:21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70#
 楼主| 发表于 22.10.2007 17:59:11 | 只看该作者
看来历史上许仙样的男人还真不少,sigh。。。

可怜天下女子心~白白喂了中山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发表于 11.10.2007 10:27:16 | 只看该作者
神秘莫测的绯衣女郎



  唐末干戈迭起,强藩割据称雄,更延胡马入关中,扰得人复沸涌。

  唐未和东汉末相似,农民起义失败后,封建割据势力便横行一时,纷纷占领土地,进行混战,东汉未,国境外没有强邻,唐未却有东北方新起的辽国(契丹),积极参加战乱。东汉末割据者都是汉族军阀,在唐末割据势力中,占重要地位的却是争夺中原地区的沙陀族人。这是迁居到境内不久,半开化的游牧人,他们只知道打仗杀掠,不知道有所谓政治。他们很快建立起政权,也很快被别人夺去,忽起忽灭,增力了混乱,延长了分裂,由于这原因,唐以后的五代十国比东汉以后的三国,分裂的局面更为破碎。乱世出英雄,乱世出枭雄,乱世也使一些资质平庸的人因风云际会而出人头地。

  古庐州一带是鱼米之乡,更以生产一种四腮的鲈鱼而闻名天下。南朝名士张翰宁可太守不做,巴巴地就为了吃到这一美味。唐末五代初,这里因出了一位杨行密,而使安于农渔生活的村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杨行密先是趁淮南节度使高骄被毕师铎执杀的时机,一举攻占庆陵,自称淮南留后,招兵买马,唐朝只好册封他为淮南节度使,等到朱温灭唐后,他就自称吴王。杨行密的出现使古庐州一带原本打算以渔农生活终此一生的一些人,摇身一变而成为将军、大臣,其中最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位就是后来官至濠州刺史的张训,他原本资质平庸,却屡建奇功。

  “合肥之战”,杨行密本拟一举并吞皖中富庶的地区,结果由于孤军深入,却被敌人团团围在核心中。合肥北依皖山,南控巢湖,位于南淝水北岸,周围为运河环绕,三国时期孙权与张辽曾经在此形成惨烈的拉锯战,孙权败走,逃到逍遥津,跃马入水,才狼狈脱险。这次杨行密被围,由于众寡悬殊,连跃马入水的机会也没有了,形势十分危急。当时左厢兵马使周简拟妥一项大胆的解围计划。张训奉命率领三百甲士为前锋,准备在夜暗之际衔枚疾走,乘敌人猝不及防,一路冲杀,为后续部队杀出一条血路,这完全是以张训及部下作为“牺牲品”的做法。张训非常胆怯,苦于军令难违,只好硬着头皮以生命作赌注,谁料这次进军非常顺利,因为在开战之前,对方主将的头颅在神不知鬼不觉中被割下来挂在竹竿上,军心动摇,不战自溃,杨行密也因此反败为胜,占领合肥。论功行赏,张训做了右厢兵马使,成了杨行密手下的高级将领。不久之后,杨行密取润州,克滁州,声势大涨,在天复二年正式即位为吴王。

  就在此时,张训又为杨行密立一大功。张训无意中得到一颗腊丸,内藏密书,是三河守将姚彤与杨行密的内弟勾结谋反的通信联系,张训将它献给杨行密。杨行密对张训的忠诚大加赞赏,也就命令张训率军前往三河镇剿灭姚彤。姚彤骁勇善战,再加上以逸待劳:对张训来讲是胜负难卜,张训的内心不免惶恐。然而这次的进军和上次的十分相似,当张训抵达三河镇时,姚彤已经被刺身亡,张训再立大功。不到半年,杨行密又攻占了常、歙、舒、泅、寿、苏等州,张训被派担任壕州刺史,主管一州军政事务,成为吴王杨行密麾下有数的儿个重要角色之一。

  张训本来只是一个渔民,风云凑合而投奔了杨行密,没有什么才能,只是憨厚可靠而已,但杨行密却对他青睐有樱???致帕⒋蠊Γ?钚忻苁窒乱慌?硕源舜蠡蟛唤猓?驮谥谌舜蠡蟛唤獾氖焙钛钚忻芤捕运?в惺?峙ê竦暮闷嫘摹?

  就在张训为杨行密没有给予他赏赐而愤愤不平的第二天早晨,杨行密把自己乘坐的一匹枣红神驹赐给张训,同时间他:“你家里供奉的神灵是哪一位?为什么你常常能够得到神灵的帮助?”张训听了这话,一时吓得不敢说话。只听杨行密接着说:“我才开始起兵的时侯,就有一绯衣女子物宝夤夜托梦,告诉我清江鱼郎可以助我成就大事,所以我派人把你找到。刚开始的时侯,装备缺乏,开始我没有分配给你铠甲,又是绯衣女子夜里托梦,嘱咐我务必对你多加培养,如今赠马一事,又是绯衣女子第三度托梦为你据理力争,说你立下大功,我这次分赏功臣,不赏你不对。至于合肥解围和剿灭三河镇守将两项任务十分艰巨,以你的才能,竟能顺利完成,一定有神灵暗中相助,你家里究竟供奉何方神圣,居然如此灵验无比呢?”

  张训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到家中,把杨行密对他讲的话原原本本地向妻子讲了一次,想不到他妻子十分平静地对他说:“你日后的名声、地位还远不止此,你胸襟、胆识都不可太小。”原来张训每次遇到困难,回家和妻子谈话时,他妻子都总是这样一句话,而他每次都总能逢凶化吉。尽管这次狐疑与恐惧之心象一只不着痕迹的野兽,日日夜夜张牙舞爪地吞噬着张训的心,但过了一段时间后,也就慢慢地平静下来。

  忽然有一天,张训在阁楼的隐密处找到了一只精致的牛皮纸袋,里面藏着一套红色的衣服和一把宝剑,杨行密对他所讲的一切电光石火般地出现在他的大脑中,张训顿时明白了一切。他联想到自己本是一个普通的渔郎,在一天薄暮时分,他在江上撒网的时侯,突然看到一群群的鱼在波浪之间跳跃,群群的乌鸦飞投到沿岸的长林之中,风雷乍起,乌云四合。不久又云散月明,四周一片宁静,他正泊舟诸矾,系缆的时侯,突然听到环佩声响,由远而近,暮然看到两位漂亮的女郎风飘杨柳一样姗姗而来,他听到她们轻声细语他说:“急难相投,望君相留。”这两个漂亮的女郎一个就成了他的妻子,一个就成了婢女,从此他事事如意。

  张训看到牛皮纸袋中的一切,先是感激妻子的协助,没有妻子的暗中帮助,怎么会有今天的一切,继而凛然而惊,想到妻子一定是剑仙甚至女巫一类的人物,一个传统的观念出现在他的头脑中:凡是娶到…个女巫为妻的人,一定不得善终。恐惧再次积聚在他的心头,当天夜里,他的妻子就笑眯眯地追问他何以私窥她的私物,张训无法自圆其说,他的妻子也就一笑而罢。过去张训看妻子的笑总是觉得那么温柔,这次他妻子仍然是那样笑的,但他却觉得一股股寒意涌上心头,整个晚上他都觉得睡在他身旁的妻子象一条毒蛇一样地缠着他,他心神樵悴,第二天一早,他心思一横,抽出宝剑向正在梳头的妻子的后心刺去,镜子照出了这一切,他妻子霍然转身,张训彻底崩溃了,他丢下宝剑,双手抱头掩面痛哭。他妻子说道:“郎君何必如此绝情,更不该如此忘恩负义,多年夫妻,缘尽于此!承蒙收留,从此别矣!”

  张训的妻子和婢女连夜离开了壕州,真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一位来无踪去无影的绯衣女郎就如此留下一个谜团,也不知她是否为张训留下了什么后代,他们是否去寻找过妈妈,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绯衣女郎离开张训后,张训的功业也就到此打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发表于 11.10.2007 10:25:03 | 只看该作者
谢小娥手刃大盗报深仇



  一个从不曾习武的弱女子,在一夜之间,手起刀落,斩杀了两个恶贯满盈的江湖大盗,自己却丝毫未损。这事乍一听似乎不大可能,可文弱纤秀的谢小娥却把它付诸了实施,支撑她的则全在于那满腔的深仇。

  谢小娥是唐宪宗时期豫章富商谢全的独生女儿,豫章就是现在的南昌,当时又称洪州,是一个人口比较集中的发达城市,谢全经常往来豫章与污阳之间贩卖货物。得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与豫章中间隔着水域辽阔的鄱阳湖,江河湖汊纵横交锗,水上交通十分方便。商人的货物都是从水路运送,因此江湖上舟揖如云,同时也有无数水盗出没其问,过往商客一般都带着大批随从保镖,但仍有遭劫遇险的。

  谢全为人忠厚,经营有术,买卖做得十分兴隆,成了豫章城内有名的富户。因每次贩运货物数量都相当庞大,所以也是江湖大盗眼红的对象;幸亏谢全从事谨慎,每次行船都带着很多随从,而且尽量在船多的港湾停泊,因此一直都没遇上大麻烦。

  谢全妻子早丧,因夫妻情深难忘,所以不再续娶,身边只有女儿谢小娥相伴。小娥人长得娇小纤弱,性情娴雅贞静,但因八岁失母,所以养成了一种独立果敢的性格,又善操持家务,把父女俩的生活安排得非常妥贴,成了谢全的命根子,行船外出也常把她带在身边。小娥十四岁时,嫁给了当时侠士贾居贞为妻。贾居贞生性豪爽,尚武行侠,是一个受人称道的好青年,家中父母双故,与小娥成亲后,小夫妻就住在谢家,贾居贞凭着一身好武艺,常帮着岳父押运物,一家人相敬相亲。

  这一年春天,谢全一家带着十几名随从,从浔阳买了一船贵重的货物运往豫章,不料半路上遇上大雨狂风,耽搁了半天行程,没能按预定的时间到达港湾停歇,夜幕降临,月黑风高,船只只好泊在无人的江边。夜深人静时,一群骠悍的水盗涌上了商船,刀叉飞舞,不用多久,奋起反抗的谢全与贾居贞都被强人所杀,十几个随从,死的死,落水的落水,无一幸存,随船的谢小娥听到厮杀声慌忙出舱,在一片混乱中,惊恐失措,失脚坠入水中。

  也许是命不该绝,落水的谢小娥被江水冲到下流浅滩上,又被一渔船救上,在渔家调养一段时间后,小娥逐渐复原,她这时也不知父亲和丈夫的下落如何。

  在好心人的帮助下,谢小娥变卖了随身的首饰,辗转回到豫章家中,希望能在家中见到亲人。不料推门一看,家中空无一人,里面所有的财物竟也被抢掠一空,谢小娥猛觉得身子往下一坠,两眼一黑,不省人事。

  等谢小娥悠悠醒转过来,只有自己孑然一身,徒对空空四壁,她猜到父亲与丈夫一定已遭水盗毒手,这世界上只剩下她一个孤苦零打的弱女子了!顿时,她觉得生趣全无,想索性投江追随亲人而去。可她转念一想,自己若一死,那些杀亲仇人便可逍遥人世,无人追究;反正是一死,不如留待此身,先设法报仇雪恨。想到这里,她银牙一咬,擦干了眼泪,用坚定的复仇信念支撑着自己站了起来。

  柔弱而坚强的谢小娥从此踏上了艰辛而苍茫的复仇路。

  要复仇,首先要知道仇人,可谢小娥心中没有一点线索,她不知从哪里做起。开头,她漫无目标地一路乞讨漫游,不知不觉地来到上元县妙果寺,寺内净悟尼师对这个灵慧的女乞儿十分怜悯,把她收入寺中。谢小娥暂时有了一个栖身之地,在寺中,她天天烧香拜佛,虔诚地祈求神灵,指示仇人姓名。一天黄昏,她跪在佛前,沉入半梦半醒的状态,朦胧间听得有一细微却又清晰的声音传到耳中:“杀你父者,车中猴,门东草也;杀你夫者,禾中走,一日夫也。”谢小娥猛然惊醒,牢牢记住了这两句话。

  “车中猴,门东草,禾中走,一日夫。”小娥反复念叨着这两句话,却百恩不得其解,但她坚信着神灵的指点。于是把这十二个字写在一个纸牌上,离开妙果寺,四处云游,只想遇上高人为她解开谜底。她沿江东下,一路乞讨,历尽风霜坎坷,一直走到建业,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仍然没得到确切的答案。

  元和八年春天,江西从事李公佐因公事来到建业,顺道到瓦官寺拜访僧友,闲聊时,憎友告诉他:“前日有个江西来的乞女,手持十二字之谜到寺中求解,我等斟酌再三不得其要,倒真是个难题!”李公佐听了大感兴趣,他本是个热心又多智的官人,听到有此奇谜,当即向憎友问刚了那十二个字,就在僧房里低头思索起来。他心想指画,沉吟半晌,猛然茅塞大开,悟出了其中含义。

  于是,李公佐让憎友派寺中小厮到市中找来正在执字牌求解的谢小娥,对她说:“我已得出你的谜底,但你要说明原由,我才能告诉你。”谢小娥听说有人已解出谜底,心中激动不已,立刻含泪诉说了自家的经历和十二字的来由,说罢叩头如捣蒜,泣不成声地肯求官人赐给谜底。李公佐对眼前的小女子深表同情,当下仔细给小娥解释了这十二个字的含义:“杀你父亲的人名叫‘申兰’杀你丈夫的则叫‘申春’因为‘卓(车)中猴’,车字去掉上下各一横,就成了‘申’字,而十二生肖中猴为申,所以这三个字就是‘申’字;‘门东草’草下有门,门中有东,乃是‘兰’字‘禾中走’意为穿田而过,仍是‘申’字;至于‘一日夫’,‘夫’字上加一横,下面再添‘日’字,不就成了‘春’字?这样,‘申兰’与‘申春’的谜底就昭然若揭了!”

  李公佐分析得人情入理,娥跪地再拜称谢,然后含泪离去。于是,谢小娥又开始返回江西寻找仇人申兰与申春的下落。为了行动方便,她索性女扮男装,打扮成一个为人帮工的小伙计,混在江湖中谋事的人群中,一来便于打探消息,二来可以糊口谋生。

  浔阳是当时长江中游的重要通商口岸,它南连庐山,北接长江,占据江湖之口,为东来西往的客商云集之地。谢小娥心想:“我应先在河阳谋一落脚之地,以便从四通八达的商贩口中,探听一些仇家的线索。”

  主意打定,谢小娥便在浔阳停留下来,天天在市面游荡,希望能受雇于某家客栈或商号,以便安宁下来再进行下一步计划。

  这天路过桥头,小娥看到树杆上帖有一红纸招贴,走近一看,是一家商号招帮佣的启示,再看署名,竟是小娥心中念过一万遍的两个字一申兰,小娥只觉心中怒火顿起,于是循着招贴上的地址找到了那家商号。主人申兰是个貌似慈蔼、身体微胖的中年人,但仔细察看,便可觉出他眼光机警而暗藏凶光。小娥心中已认定眼前的就是杀父仇人,然而报仇时机未到,她必须先沉住气,谢小娥装作十分恭顺的模样上去求职,很快就被录用了。

  进了申家商号,小娥工作十分卖力,紧紧追随着老板申兰,逐渐得到申兰的信任。因谢小娥知书识礼,做事又细心周到,申兰便让她担任司帐,整个商号的金银钱财,全由她经手。当然,申兰一直不知道谢小娥实为女儿身。

  谢小娥忍着心中的痛楚和仇恨,为申兰殷勤地经管账目,对申兰也特别恭顺,使得申兰对她越来越着重,甚至视为心腹。而每当小娥独处时,总是忍不住咬牙切齿,狠狠念着申兰的名字,恨不得马上就把他剁为八块。然而,凭着一个柔弱的女子,想要消灭仇人,必须寻找一个适当的机会,一举成功;否则不但仇报不了,自己也会赔上性命。小娥天天瞪大着眼睛寻找机会,同时也暗中留意打听那个杀害丈夫的申春,她要双仇同报。

  因申兰认为谢小娥稳重可靠,又管理有方,所以不但让她管财,后来连装珍宝财物的秘库也交给她清点保管。在秘库琳琅满目的宝藏中,谢小娥惊讶地发现许多的珠宝锦绣,原是她家旧物,见物伤情,她不由得悲泪暗洒;但她仍然强抑住感情,不动声色,以免申兰起疑,误了报仇大计。

  渐渐她发现申兰经商的规律,往往是月初外出,月底归来,并不需带本钱和货物出去,归来时却带回大批金银财物交由谢小娥入账保管,小娥料想他的经营之道就是抢劫。后来,她在无意中探知申兰有一堂弟名叫申春,住在江北独树浦,两家合伙经商,关系十分密切,常常同来同往,谢小娥估计就是他们两家合力抢劫了自家的商船,并杀害了父亲和丈夫。不过,小娥却始终不见申春的踪迹。

  这一月月底,到了更深夜静的时分,申兰才率领手下一帮人从外地回到府宅。一进门,申兰就命厨师备好酒菜,似乎要进行一番庆祝。与申兰携手同入的一个人,五短身材,样子长得与申兰十分相似,言谈中,小娥听出了这人就是申春。仇人相见,小娥恨不得一口把他们吞下,可理智又使她强带笑容不露声色。

  酒菜端上后,众贼人开怀畅饮,一派乌烟瘴气。直到四更之后,一个个喝得酪酊大醉,横七竖八地倒卧在大厅内外。谢小娥佯装帮着收拾残局,在大厅内外侦探了一圈,认定这是一个天赐良机。打发侍候酒宴的下人都去歇息后,谢小娥怀藏早已备好的烽利匕首,悄悄走入一片鼾声的大厅,直取申兰。这时申兰已是烂醉如泥,酒气冲天,歪躺在长椅上酣睡。平日连鸡都不曾杀过的谢小娥,怒从心起,手起刀落,只一刀就戳进了仇人颈中,再一用力,把申兰的头就割落在地,连叫都没有叫一声。小娥此时并不手软,她又找到睡得象死猪一样的申春,沾满血的匕首“哧”地插入他的胸膛,申春只哼了一声就见阎王去了,这时满大厅的醉鬼还无一人醒来。

  谢小娥沉着地退出大厅,打开院门,站在街巷上大声呼喊,邻居们被她的喊声惊醒,不知出了什么事情,都披衣出来想看个究竟。只见谢小娥满身血迹,赤足披发,看到众人围过来,她便大声数落了申氏兄弟的罪状,并声泪俱下地表明了自己为父为夫报恨的经过,引得邻人啼嘘感叹不已,既痛斥申家兄弟的恶行,又同情谢小娥悲惨的遭遇。

  其中有热心人火速报告了官府,浔阳太守张谦率捕快急驰而至,贼众数十人全在醉意朦胧中被捕,接着清抄申府赃物,黄金千两,白银万锭,至于珠宝、古玩、锦绣,更是不计其数。随后又到江北独树浦查申春的家产,财帛也与申兰家相近。

  那一帮盗贼因积恶深重全部被处死,赃银脏物有案可查的都陆续发还原主。谢小娥志行可嘉,且破案有功,不计其杀人之过,而且也归还了她家的财产,朝廷还特赐旌旗表彰她的贞烈行为。这是元和十二年夏天的事,距谢全和贾居贞被害已有五个寒暑了,也就是说,复仇的火种在谢小娥胸中埋藏了五年之久,至此总算得以爆发。

  谢小娥为父为夫报仇雪恨的贞烈壮举很快传遍了远近,谢小娥返回豫章家园后,前来道贺的人不计其数。小娥恢复了昔日的女儿妆,虽然经历了五年的颠沛坎坷,可这不满二十岁的小女子,依然是秀丽明艳,一派大家闺秀的模样。这时来给小娥提亲的人也络绎不绝,无奈她曾经沧海难为水,一番挣扎,已看破人生的悲欢离合,无心再次塑造新的生活。

  于是在一天夜里,谢小娥将家事全部交托给远房亲戚,自己剪下秀发,换一身褐袍,只身远赴牛头山,投到大士师尼门下,愿伴青灯古佛了此一生。

  第二天,谢小娥受戒于泗州开元寺,以小娥为法号,后又转往善义寺,拜大德尼为师。有探知她情况的人纷纷往寺中进香,想借机一睹谢小娥的风采,而小娥闭目合十,绝口不谈往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7#
发表于 11.10.2007 10:22:37 | 只看该作者
刘无双陵园渡鹊桥


  唐德宗建中年间,尚书租庸史刘震膝下有一个独生女儿,唤刘无双。无双这名,说来还有一番原由,因为这姑娘天生丽质,从小生得秀美端庄,父母爱如至宝,认为普天之下无人能与女儿的美貌相比,所以为她取名无双。刘震夫妇仅有这么一个女儿,自然是看得比儿子还重,自幼为她请来名师,教授诗书琴画,因而刘无双不但容貌出色,才识也相当出众,长安市上的世家子弟中传扬道:“刘家有女,才貌无双”,刘无双成了他们渴慕的对象。

  无奈名花有主,刘无双自小就定下了“娃娃亲”,白马王子就是她的表兄王仙客。王仙客是刘无双姑姑的儿子,因王父早年客死扬州任上,王母便带着幼小的王仙客投靠兄长刘震门下。刘王两家关系密切,两个小儿女更是青梅竹马,一同玩耍、读书、长大,形影不离,情同手足。两家父母看到他们年龄相仿,相貌相配,又情谊和洽,早就打下了亲上加亲的主意,只等他们长大成人,就合为一家。

  两小无猜的日子在嬉戏中转眼就过去了,刘无双已长大成一个婷婷玉立的少女,王仙客也到了弱冠之年,长得高大英俊,形如玉树临风,真是天生的一对,地设的一双,就在刘王两家长辈准备择吉日为他们完婚之际,不料风云突变,朝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乱,官拜尚书租庸史的刘震也被卷入这场风暴中,受其牵连,刘无双与王仙客一对眼看就要同林的鸳鸯,却被打得两下分离。

  大唐皇朝自从“安史之乱”以后,对安禄山和史思明手下的叛将一直采取安抚政策,把他们分为各边镇的节度使;节度使在辖地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俨然就是各霸一方的小国王。经过唐肃宗、唐代宗两朝二十多年的时间,节度使专权的情况不但没改善,反而愈演愈烈,他们互相争夺地盘,扩充势力,擅自传位给子孙,丝毫不受朝廷的约束。年轻气盛的唐德宗继位以后,决心对此加以整顿,由于势力不足和措施不当,不仅没有收回权力,倒还引起了藩镇的不满,纷纷起兵叛乱,与朝廷抗衡。

  当时朝中兵力不足,唐德宗只好借用各地方的军队平定叛乱,幸而乱兵距离京城尚远,不至于很快威胁京城。万万没料到,藩镇的军队没攻到长安,倒是从甘肃径原东下平乱的一批人马,因没有得到朝廷的赏赐而哗变,吵嚷着反扑京城。唐德宗措手不及,逃往奉天,叛军顺利地进入长安,推举废居长安的朱泚为王,登基而为大秦皇帝。朱泚是唐代宗大历年间因诛伐节度使卢龙有功,入朝受封为节度使衔而闲留京师的,虽然在京城没有实权,但他为人豁达而轻财仗义,在长安广泛结交权贵,大有举足轻重之势。

  刘震就是朱泚在京师中交往甚密的一位朝官,现在朱泚称帝,自然也就重用了刘震。刘震心想:乱世中,在朱泚手下或可大有作为,此番先随着他打下江山,待大局有了眉目之后,再为女儿及外甥风风光光地完婚也不为迟。于是刘无双与王仙客的婚事就这么暂时搁置下来了,谁知这一搁就是数年。

  逃到奉天的唐德宗,吸取教训,重振朝纲,擢用了贤臣陆赞为相,采用他的建议,下诏免除各藩镇节度使的叛乱之罪,以大将李晟带兵收复了京师,从而平息了战乱。

  兵败后,大秦皇帝朱泚率余部西逃,半路上被部下所杀。唐德宗班朝回京后,追查附依朱泚的逆臣,刘震首当其冲,当即论罪处斩。府中刘夫人和王仙客之母王夫人,在抄家时因受惊吓而死,按惯例,刘无双做为罪臣之女被收入宫中充当仆役;唯独王仙客因当时离家在外,侥幸逃过一劫,只身逃出京城,流落到附近的小城富平,多亏古道热肠的旧友古伦收留掩护,才使他保住了性命。

  古伦在富平县衙担任押衙小吏,为人热情友善,他一面安慰王仙客“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一面多方托人打听刘无双的下落。数月之后,古伦终于探听到刘无双被分派到皇家陵园执役的消息,于是他进一步设法接近陵园察看形势,琢磨着搭救刘无双的方法,以便使一对有情人重露笑颜。

  这边说刘无双被收入宫中后,想着自己一夜之间家破人亡,情郎又了无下落,终旧以泪洗面,悲郁不振;宫中妃嫔们嫌她一副愁眉苦脸的落寞神色,又是叛臣之女,谁也不愿留她在身边使役,于是就分派她到陵园从事清扫工作。陵园是历代帝王及皇后的墓葬地,每逢年节祭日,朝廷中就来人祭拜祖先亡灵,平日里就是一些陵园守卫和杂役留守在这里。陵园地处郊外山野中,面积很大,园中古柏苍松耸翠,阴森宁静,平时少有人迹,使役们天天就与石人石马为伍。刘无双此时已心如死灰,倒是十分适合于这种枯寂的生活。

  虽然陵园地处偏僻,门禁护卫比宫中薄弱得多,但仅靠王仙客一介书生和古伦这个小吏,硬闯进去救人是不可能的。古伦在围着陵园四周转了几天以后,终于想出了个智取的计策。恰好这段时间,江南茅道士云游来到富平,借住在古伦家中,这茅道士身怀奇技,能医治各种疑难杂症,尤其是有一种仙药,吃了能使人昏死二天,二天之后又可还魂复活,古伦制定的营救计划,就是在茅道士仙药的启示下想出来的,计划中自然少不了这种仙药。

  一个阴云沉沉、黄叶纷飞的秋日午后,一辆装饰华丽的宫车驰向皇家陵园。大陵园门口,官车被守卫拦住询问来由,车上一位官中使者打扮的人答道:“特奉旨来提叛党余孽刘无双,送来皇上赐下的毒药令她自尽,以防其死灰复燃。”陵园守卫见是宫中来使,自然尊旨照办,召来了刘无双,使者递过毒药,刘无双迫于无奈,含恨饮下,顿时气绝身亡,使者命守卫将刘无双的尸体装上宫车,以便回朝复命,随即就驾车离开了。

  谁知道,这宫车和使者都是假的,使者乃是刘家侍婢采春所扮,这采春曾在刘尚书府中使役多年,经常见到宫中来刘府传旨的使者,因此对那一套程式和语句自然都相当熟悉。刘家被抄后,采春流落街头,被古伦见到收下,以便一同完成搭救刘无双的计划。采春对刘家忠心不二,也就答应冒死相助。宫车与宫廷服饰,则都是由古伦秘密制造,他明知道冒充皇家使者是犯欺君杀头之罪的,但为了朋友,他也不惜冒此风险。

  采春的车驶进一片茂密的松林中,王仙客和古伦都待在这里。一对鸳鸯终于重聚,王仙客一见到昏死的刘无双,抑制不住地放声大哭起来,古伦连忙劝住他,几个人迅速地把刘无双移到另上辆不起眼的马车上,然后把宫车和宫廷服饰尽数消毁埋掉,采春和车夫都换上平民装束,又驾车急急地离开松林,回到富平城中。

  过了两夭,在古伦家中,刘无双悠悠醒过来,睁眼竟看到王仙客守在身边,一时想不清这是在人世还是阴间,王仙客见她睁开了眼,一把将她搂住,两人相对大哭一场。待王仙客对她说明了前前后后的情况,采春也上来见过了小姐,主仆三人又抱头痛哭了一番。

  虽然营救计划完成得很顺利,但他们仍然提心时间长了露出破绽,所以在刘无双苏醒的当天夜里,古伦便安排他们主仆三人悄悄离开富平,循山野小径,朝南方逃亡。他们一路风餐露宿,历尽艰辛,行至汉水旁,然后乘小舟顺流而东,来到刘震的故里襄阳。他们不敢住进城市,最后找到了一个山深林密的荒野地,架茅草为房,开荒垦地,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经过这段家破人亡,生离死别的一番折腾,王仙客、刘无双与婢女采春仿佛是重获新生,他们三人相依为命,结为一体,男耕女织,过着贫寒清寂但又宁静的山中生活。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春去秋来,刘无双与采春先后各生下一子,给他们隐居生活增添了无数生机和乐趣,五个人组成了一个恩恩爱爱、和和睦睦的家庭。农闲时,王仙客以树枝划地教两个儿子读书,两个孩子虽在与世隔绝的山中长大,对山外的世界却知道得不少。

  时移物换,朝中由唐德宗、唐顺宗而换成了唐宪宗,往旧的恩恩怨怨,已被时日冲淡。元和年间,他们的长子王度富与次子王度平都已长大成人。王仙客估计此时山外不会再有人追究他们家的罪责了,就同意让两个儿子出外经商,同时也带着寻找恩人古伦的目的。

  度富与度平带着山货出山,经过老河口、均州、郧阳、询阳、紫阳,直达陕南一带贩卖。赚了些钱后,就奉父母之命,翻越秦岭前往富平,寻找旧日的恩人。

  二十多年过去了,沧海桑田,人事全非,两兄弟费尽周折,好不容易才找到过去认识古伦的人,打听到古伦的消息。据说在二十多年前,当采春假扮宫中使者,把刘无双救出陵园后不久,骗局就被拆穿了。虽然丢掉一个刘无双对朝廷并没有多大损失,但他们不能纵容这种欺君盗名的行为,因此派人严加追查,眼看就要查得水落石出时,古伦预先听到了风声,就逃离了富平,再往后的事就没人能说得准了,有人说他在逃亡路上被官府所杀,有人说他受不了沉重的心理压力而自杀了,也有人说他已远走高飞,总之,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谁知道结局怎样呢?

  等到朝廷查出是古伦协谋完成诓救刘无双事件后,却已找不到古伦的踪影,抄了他的家后,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度富、度平回山中把打听到的情况禀报了父母,王仙客他夫妻三人听了以后特意赶到富平,但也没有能再得到有关古伦更确切的下落,只在古伦胞妹处找到了古伦遗下的一帽一靴,于是隆重地将帽子靴子葬于南山之麓,以寄托对恩人追念。同时,他们还在富平购置了田产,把度平留在了那里,改姓为古,算是过继为古伦的儿子,以延古家香火。其实,当初两个儿子分别取名度富、度平,就是为了纪念在富平城中古伦帮他们度过了险境。

  王度富与古度平两兄弟分住襄阳与富平,彼此来往密切,互通有无,生意上互相协作,都成为当地的巨富。他们的后代受先辈的影响,依然亲如一家,至今汉水流域及湖北至陕西道上,沿途居住的王、古两家族仍然关系相当融洽,但却不通婚姻,就是因为他们的祖先原是亲兄弟的缘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发表于 11.10.2007 10:20:56 | 只看该作者
虎仙寅胭脂思凡嫁人间



  在古代,仙女恩凡化作凡人的故事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有七仙女、龙王公主、鲤鱼精、白蛇娘子、狐仙等;唐德宗时期,在武当山一带又出了个虎仙思凡的故事,似乎更加神奇。

  唐德宗李适登位后为了改变“安史之乱”以后朝廷的萎顿衰败面貌,重振大唐皇朝的雄风,试图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他曾说:“朕以时和年丰为嘉祥,以进贤励忠为良瑞。”虽然他一心想“进贤励忠”,以才用人,但毕竟年少识浅,在用人上总是缺乏精到的眼光,首先,他启用常究为宰相,常兖是一个十分谨慎的人,他为了杜绝先前朝廷用人过于浮滥的弊端,对各方推举的人才都严格地考察,长期搁置不用,造成朝中缺人的局面;德宗又以崔祜取代了常兖,崔枯一改常兖作风,推荐选拔,常无虚日,他作了半年宰相,朝廷新进的官吏不下八百人。

  就在大批新人进入朝廷之际,大批官员又被由长安纷纷派往各地任用,一方面为了缓解朝中人满为患的趋势,一方面也为了充实地方的管理;大自刺史,小至州县佐吏,或至通都大邑,或往偏僻小县,去哪里,作什么官,就得看各人的造化了。

  这当中,有一个叫申屠澄的小吏,就被派往遥远荒僻的鄂州南漳任县尉。申屠澄原是宫中的侍卫小吏,颇有些才干,但因没有及时拍上崔祜的马屁,所以给打发到那山高皇帝远的地方。申屠澄自己倒也无所谓,心想:到了穷乡僻野,或许正好发挥自己的治理本事,反正在京城也难于官运亨通。就这样,在德宗贞元二年初冬,申屠澄只身离京,向甫漳进发了。

  他循着当年汉主刘邦入关的路线一路东行,经由蓝田、商县、武关、紫荆关,来到鄂州辖内的青山港,从这里登船横渡汉水、便进入了苍茫荒凉的武当山区。下船到了青峰镇,举目四望,周围都重峦叠嶂,林木森森,山雾缭绕,让一直生长在平原的申屠澄兴奋又震惊。在青峰镇歇息了一日,准备些干粮,第二天一早,便沿着崎岖弯延的山路开始入山,虽是冬天,但上午天气十分晴朗,沿途怪石鳞峋,山溪淙淙有声,令人精神爽快,所以申屠澄骑着马还算走得不慢。越往里走,山路越窄越险,只好下马,牵着马缓缓步行。眼见太阳升到正空,不久竟没入了云层,一会儿,狂风忽起,乌云满天,周遭一片灰雾迷蒙。马儿受惊不肯前进,山中天气多变,眼看着就要下雪,申屠澄正心焦无策时,忽见道旁不远处有茅屋三间,心想:有屋必有人住,且去避避风雪再说,于是牵着马走了过去。

  山中有院无门,竟直走到屋前,叩响柴门,一老汉应声来开门,见是远行的客人要求歇脚,便十分热情地请入屋内。屋内燃着一堆松枝火,红光闪烁,松香弥漫,屋子里暖融融的,除老汉外,这家里还有一位老妇人和一位少女,都正围火取暖,申屠澄与他们见过礼后,也靠火坐在主人让出的一只木墩上。坐下后,申屠澄便开始暗暗打量这屋里的陈设和主人,这房子是三间茅屋,正中的一间,权充客厅,屋内陈设极为简陋,除了一张吃饭的木桌和数只充当坐凳的高低不一的木墩外,就只有堆在墙角的一堆散发着清香的松枝,最为醒目的就要算挂在迎面墙上的一大张五彩斑阑的虎皮了,申屠澄暗想,这家人也许是猎户吧。主人则有三位,开门的老汉满头白发,却面色红润,看不准究竟多大年纪,一身装束颇怪,完全象魏晋时期的打扮,也许是山里人赶不上时尚吧;那老妇应当是老汉的妻子了,布衣荆钗,满头银丝,满脸含笑,一副慈眉善目的模样;最令申屠澄注目的则是那位少女了,看样子约摸十五六岁,或是老人的孙女,虽然蓬发旧衣,但却掩不住她的雪肌花貌,体态轻盈,举止娇羞,一对水汪江的眸子,偷偷地看了客人几眼,便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去,一声不响。

  老妇人见是远客,便殷勤地起身,到厨间烧水烹茶去了,少女见祖母离开,似乎更加害羞,也悄悄躲入旁边的房间,客厅里就只剩下老汉与申屠澄。

  坐了不久,窗外果然飘起了鹅毛大雪,天气更加昏暗,风雪也没有短时即停的迹象,窗外的山路渐渐被积雪覆盖,与群山混为了一体。看来今天是无法赶路了,于是申屠澄试探着询问老汉:“此去南漳还有多少路?”

  老汉慢条斯理地回答说:“山野人健步如飞大半日可到达;若一般客商,非得两天不可。出山后有个叫黄石铺的小镇可以停宿,但今日天色已晚,大雪遮路,怕是难以出山了!”

  申屠澄接口请求道:“天晚雪大,晚辈能在贵舍惜住一宿吗?”

  老汉与这时正奉茶而出的老妇人齐声地应答道:“当然,当然!只恐寒舍简陋,怠慢了客官!”山里人留客住宿,实为常事,所以两位老人十分熟练而又热情。

  于是申屠澄出门解下马鞍,把马牵到屋后避风处喂上了草料。再回屋中时,火堆上又增添了松枝,熊熊火光中,那位少女从侧屋中款款移出,只见她已改却方才的那身装束,发髫高挽,身着鲜艳的大红衣裙,衬着她白皙的皮肤,柔和慧黠的目光,亮丽非凡,与刚才判若两人。申屠澄看得几乎神魂颠倒,傻楞楞地望着少女手持酒壶在松枝火上温酒,这边老妇人从厨房中进进出出,不一会儿,屋内饭桌上已摆上满满一桌菜肴,琳琅满目,异香诱人。老汉招呼申屠澄入座,口称:“天寒地冻,且饮一杯驱寒。”申屠澄这才醒过神来。客气两句后,欣然落座,桌上尽是山珍野味,使他胃口大开。少女已温好酒,端过来为客人和老汉斟上,于是申屠澄与老汉对坐畅饮开来。

  席间,老汉自我介绍说:“老夫家姓寅,先世入山狩猎,在山中已过了数代,久已不闻世间时事!身边现只有一个孙女,山里人不能断文识字,见她自幼面庞红艳,如涂胭脂,所以顺口就叫她胭脂了。”

  申屠澄也恳切地表明自己的姓氏故里和所奔之事,并坚决要求老夫人与小姐一同饮酒侃谈,老翁谦称:“山野人家,不懂礼数,深恐贻笑大方,倘若客官不嫌,小胭脂可上来把酒待客,共谋一醉!”

  老妇人与胭脂都入席落座,儿杯酒下肚,申屠澄感觉周身暖烘烘的,抬头时,目光不时与胭脂相遇,申屠澄只觉愈加发热,胭脂则含羞低头,红荤浮上面颊,果然是色艳如胭脂,更象那熟透了的水蜜桃,申屠澄似乎顿悟了所谙“秀色可餐”的意蕴。

  酒酣处,申屠澄举杯道:“围炉夜饮,不醉不归!”他有些醉意朦胧。

  胭脂在一旁晒笑道:“漫天飞雪,归往何处?”

  老汉也接口说:“大雪留客,但请畅饮!”

  于是四人边饮边谈,仿佛是一家人一样和乐随意,直到夜半,方才安歇。

  第二天,风雪虽停,但冰冻封山,无法成行,申屠澄又只好留住在寅家,他甚至还有些暗中感激知情的老天呢!有了昨夜的畅饮,申屠澄与寅胭脂便能自如地相处了。两人寻找着机会交谈,甲屠澄给胭脂介绍山外大千世界的风采,胭脂为他描述山中狩猎的故事,这少女不但容貌明艳动人,言谈之间,更展现出一股明慧可人的气韵。趁着单独相对的时刻,申屠澄有意试探说:“谁要能娶你为妻,真是终身无憾!”胭脂低头轻声答道:“只要心诚意正,何愁不能!”

  既然少女也有这番心意,就鼓起了申屠澄的勇气,他找准机会,郑重其事地向老汉提出:“令孙女明慧可人,在下不耻相求,深山难央媒妁,只好毛遂自荐了,还望老爹恩准!”

  老汉经过几天的相处,似乎对诚实直率的申屠澄也颇为中意,因而笑着说:“我家虽然贫贱,但这小女子也在娇爱中长成,月前曾有过客人以重金为聘礼要求娶走胭脂,我老夫老妇不忍心别离而未允许;不料老天留贵客,客官又与胭脂十分投缘;莫不是天定姻缘,老夫不得不许了!”

  当夜,申屠澄向寅老夫妇行过晚辈大礼,并倾出囊中所有作聘礼,老夫妇一点也不肯接受,只说:“郎君不嫌贫贱,已属万幸,婚姻有缘,何需聘金!”老妇人又接着说:“深山穷谷,孤远无邻,既无妆奁,但总得稍事收捡,方可成亲。”

  于是,寅老夫妇当晚就将胭脂的屋子略事布置,挂上绣花门帘,找出一对红烛点燃,申屠澄与胭脂双双拜了天地,又向寅老夫妇磕过头,就相拥进了洞房,洞房虽然简陋,两人却春情盎然,就在这深山野谷的茅屋里,一对有情男女结成了小夫妻。

  说来也怪,成婚后的第二天,山中天气大变,丽日高照,冰雪消融,山路已可行走,为了赶赴任日期,申屠澄与寅胭脂拜别寅老夫妇,让胭脂骑马,申屠澄持缰在前,一道向南漳县赶去,胭脂与祖父母惜别痛哭之状自不必说。

  到南漳上任后,申屠澄专心公务,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把穷困荒蛮的南漳县治理得甚有起色;寅胭脂则在家充当贤内助的角色,除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外,还热心地督教僮仆,和睦邻里,招待宾朋,夫妻俩情洽心合,成为一个令远近羡慕的家庭。

  申屠澄的三年任期很快就满了,因他在任内功德可嘉,被朝廷召回京城为官。临行前,申屠澄拿出一首感慨颇深的“赠内”诗送给胭脂,诗云:

  一尉敷梅福,三年愧盂光;
  此情何所喻,川上有鸳鸯。

  寅胭脂对于丈夫的情意心领神会,过了一会儿,她口中也念念有词,似在吟诗,申屠橙问其故,她说:“为妇之道,不可不知书,数载于此,耳濡目染,亦能略解吟咏,想作一诗回赠与你!”申屠澄十分高兴,请她吟出诗作,但胭脂吱晤一阵,又终不肯说出。

  在南漳官民的夹道欢送下,申屠澄偕胭脂带着他们的一子一女,离开了南漳,沿来路返回长安,渡过粉青河后,眼看就要进入胭脂曾经生活过的大山,遥望云山苍茫,寅胭脂大为兴奋,先是不停地欢呼雀跃,继而更是乐不可支地躺在河畔绿茵草地上打滚。申屠澄只以为妻子见到了久违的故土,才如此地兴奋,所以也不在意,还在一旁为她助兴。一会儿,胭脂安定下来,略带沉郁地对丈夫说:“日前蒙赠一诗,本拟投挑报李,终因藏拙而作罢,今遇此景,忽有一诗涌上心头,且与君作回赠。”于是吟道:

  琴瑟情虽重,山森志自深;
  常忧时节变,辜负百年心。

  吟罢潜然泪下,那神情似有莫大的痛苦隐藏在胸中。申屠澄连忙安慰她说:“真是灵思慧语,诗意清丽。不过夫人终不该一心圃于山林中,倘若是挂念祖父母,现在马上就能见到他们,你为何如此伤心?”胭脂好半天才勉强止住悲哭,随丈夫继续前行。

  又走了一天的路程,到了昔旧他们相遇的那座茅屋,一切就象发生在昨天一样。他们推开柴门,屋内陈设依旧,却不见了寅老夫妇的踪影,胭脂绕室啼泣不已。突然,她在屋角柴堆中找出了当初挂在壁上的那张虎皮,顿时转忧为喜,申屠澄正为她把一张虎皮看得比祖父母还重而疑虑时,胭脂已破涕大笑道:“不想此物尚在呀!”于是把虎皮披在身上,这边申屠澄还没看清楚,那边胭脂已化为一只斑阑猛虎,先回过身,冲申屠澄和一双小儿女点点头,继而仰首咆哮,声震山林,一跃而出,刹那间隐没在丛林之中。

  申屠澄惊得失神了半天,待他稍稍清醒过来,急忙抱起儿女追了出去,哪里还有胭脂的踪影?他们父子三人在茅屋中哭守了三天,终不见胭脂归来。申屠澄已料定妻子乃虎仙所化,情缘至此已尽,等也无用,只好拖儿带女,满怀愁怅地离开了茅屋,回长安去了。

  按十二地支排列,寅为虎,胭脂为虎仙所化,因而取姓寅。既为仙,为何又要化为凡间妇人?料想必是倾慕凡世间的夫妻情爱,才决心下凡来体察一番吧。然而毕竟人仙非同路,终归有缘尽的一日,便只能徒留下些悲怅与无奈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发表于 11.10.2007 10:18:27 | 只看该作者
红线女府衙盗宝盒


  唐代宗建中二年夏未秋初的一个夜晚,一位身着墨绿色夜行衣的姑娘悄然来到魏州城,只身闯入壁垒森严的节度使府中,神不知鬼不觉地从老谋深算的节度使田承嗣床头,盗走了一个盛着节度使金印的宝盒,从而巧妙地制止了一场即将发生的战争。这件事流传开后,便演绎成“红线女魏城盗宝盒”的故事,武艺绝尘的盗盒姑娘红线女更被人们看成是似神似仙的侠女,她的名字传遍了北方民间。

  追根究底,这个人人皆知的“红线女”之名实际是一个小小的错误,这姑娘名为“鸿现”,因发音与十分形象的“红线”读音相近,所以被叫成了“红线”。若再往根上找,“鸿现”还应是“绿云”呢!

  绿云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出生于沧州一位周姓官宦人家的小姐,这姑娘从小生得聪颖伶俐、漂亮活泼,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绿云五岁那年,周家来了一位化缘的老尼,这尼姑虽然容貌苍老,眼神却相当精灵,她一眼看中了正在院中嬉耍的小绿云,于是向周家请求要收绿云为徒,周家这么一个爱如至宝的千金,怎么会舍得送她出家为尼,当下就婉言拒绝了。老尼也不多啰嗦,就在转身出门的那一刹那,猛地伸手抱过了小绿云,还没等绿云父母反应过来,就风驰电掣一般离开了。临出门时只丢下一句:“老身决不会亏待令媛!”话音未落,人已了无踪影。这边绿云父母好不容易醒过神来,捶首顿足,悲哭不绝。

  这带走绿云的神秘老尼是何许人呢?原来她是隐居梨山修道百年的妙空神尼,近一个世纪的勤修冥悟,练就了一身出神入化的武功,除精通各种拳道兵器外,尤以一身绝世的轻功见长。妙空神尼武艺高超绝伦,脾气也是怪得少有,对选择授艺的徒弟特别挑剔,南来北往考察了几十年,却没有看中一人,一身稀世绝技眼看就没了传人。就在这时,她偶然在周家见到了绿云,这姑娘年龄虽小,却已初露慧质,不但一身骨胳细匀轻灵,宜练妙空神尼创制的功法,而且目光机灵有神,悟性甚高,是个学武功的好苗子。既然是百年难逢的好苗子,妙空当然不会放过,不借强行抢入山中。

  在险峻奇秀的梨山深处,绿云随妙空神尼过着与世隔绝的苦修生活。妙空神尼将毕身所创武功倾囊相授,绿云除了练就一套变幻无穷、灵捷如风的“神女剑法”外,还将妙空神尼神奇的飞腾之术学得八九不离十,运起功来,身影飘忽飞旋,犹如惊鸿一现,因而妙空将其名改为“鸿现”。

  春去春回,转眼间鸿现姑娘已在梨山中度过了十载光阴。青春妙龄的鸿现,在梨山清泉的滋润下,长得艳丽非凡,加上日日练功,身材尤为健美。虽然在山中无人教她情爱之事,然而豆寇年华的少女谁又不会怀春?鸿现渐渐喜欢一人独坐静潭边,以潭水为镜,望着水中自己的芳容痴痴暇思,还经常用山花插在鬓旁妆扮自己。妙空神尼把鸿现禁锢在深山中修练,本意是让她断净凡间七情六欲,专心致力于本门武功,使本门功法进一步发展深化;这时见鸿现无师自通,有了这些红尘女子的思情举动,因而断定:“这丫头六根不净,尘缘未断。”既然如此,干脆顺其自然,放她下山发挥一番作为。

  主意既定,在一个春意醉人的日子,妙空神尼带着二八佳龄的鸿现姑娘,来到潞州节度使薛嵩府中。见到薛嵩后,妙空也不多说什么,十分干脆地把鸿现推到薛嵩面前,嘱咐道:“你与此女有缘,善自待她,日后必有奇验。”话一说完,妙空转身就不见了身影。

  潞州节度使薛篙早已了解有妙空神尼这么一位世外高人,向来与她无恩无仇,今天却凭白无故地送来一位妙龄少女,着实让他摸不准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既然神尼留言“善自待她,日后必有奇验”的话,薛嵩当然不敢怠慢;何况这少女也确实美艳可人,薛嵩就欣然接受了下来。他回头问少女叫什么名子,少女低声答道:“鸿现”,可薛嵩却把“鸿现”误听成了“红线”,从此便“红线长、红线短”地叫开了,薛府里的人也都称她是“红线姑娘”;既然大家都习惯这么叫,鸿现也就懒得更正,鸿现从而就成了红线。

  红线姑娘来历奇特,薛嵩当然不敢等闲视之。既然住进了薛府,就得在府中有个名份,作侍婢当然不成,作妾又太小,薛嵩本非拈花好色之徒,于是干脆把她收为义女,使红线姑娘在潞州城里有了个响当当的名份和地位——节度使的千金小姐。

  遵照妙空师傅的交待,在薛嵩面前,红线绝口不提梨山学艺之事,平日练功也是深夜里背着人进行;因此,薛嵩一直没料到,自己身边这个美艳秀气的义女,竟然是一位身怀绝技,万人莫敌的奇女子!

  做了节度使府中的小姐,当然就得接受大家闺秀的那套教育,薛嵩不惜重金聘请了高师,教授红线姑娘诗文、书画、音律、棋琴等课目。红线女虽然在深山中没有得到很高的启蒙教育,但毕竟有颖慧的天赋和极高的悟性,三年学习下来,不止是诗文娴熟,而且弹筝抚琴、书画棋艺上,都有了非凡的造诣。

  镇边节度使薛嵩虽为武将,但并非一个莽撞武夫,他除了臂力过人、弓马悯熟外,还通晓音律,雅好翰墨,称得上是一员儒将。见到稚气未脱的红线女棋琴书画进步如此之快,心中十分高兴,闲暇时,常与她谈诗论文、切磋音律、花下对弈,或是静听她弹琴抚筝。聪明过人的红线女成了薛嵩生活中的“开心果”,父女之情也日渐深厚。

  说到薛嵩的官职“节度使”,实际上就是守边大将,为了防御北方胡人侵犯中上,唐皇朝在沿边地区派驻了重兵,唐高宗时期,朝廷给这些地区的守将颁发了“节铖”,“节铖”也就是一种权柄的象征,以便于战事紧急时,守边将领能以“钦差大将”的身份调遣附近兵马,抵御外侮,因而人们就把这些持有“节铖”的守边大将称为“节度使”。唐玄宗开元年间,重新调整边镇布置,使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不但是各边区的军事指挥官,而且还统管该地区的行政、司法、经济俨然是独霸一方的地方王。在这种大权独揽的情况下,唐玄宗晚年,管辖今天河北、山西、辽宁一带的节度使安禄山趁唐朝内地兵力空虚、政局混乱之机,起兵进军京都长安,薛嵩也成了安禄山的支持者。后来在唐肃宗的勉力号召下,各地勤王部队合力平息了变乱,安禄山死后、包括薛嵩在内的许多带兵大将降归了朝廷。限于朝廷的势力,这些降将没有受到惩罚,因为还必须借用他们手下的兵力镇守边关。

  唐代宗继位后,为了安抚广大的关东(即渲关以东的华北平原地区)地区,将这里划分成五大势力范围,分别安置甩不掉的“安史之乱”降将薛嵩、田承嗣、张忠志、李怀仙及侯希夷。实际上在“安史之乱”余波震荡下,这五支兵马一直没有停止过互相争夺攻伐,唐廷予以明令划分,不过是委屈求全地接受眼前的事实,为他们划定势力范围,以求安定。

  五位大将中的薛嵩与田承嗣,一向关系较为密切,以往曾多次并肩作战,同生死、共患难,而且两个家族间还互通婚姻,建立了亲家关系。如今按朝廷的划分,田承嗣辖有魏博五州,大约是今天的河北省东部及山东省西北部一带,将府则定驻魏城,也就是今日的河北大名。而薛嵩的辖区则遍及山东省甫部及河南省北部一带,将定驻潞州,即今日的河南安阳。双方地境相接,成为邻“邦”;但两相比较,薛嵩的辖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田承嗣的管区、远远不及;田承嗣看在眼里,心生贪念;于是不惜横征暴敛,招兵买马,充实战备,加紧操练,准备在秋凉之后,起兵攻打潞州,他已把旧日交情尽抛脑后。

  薛嵩这边打探到消息,心中十分焦急。倒不是薛嵩的兵力不足以抵挡田承嗣部,他焦虑的主要是“安史之乱”方息,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刚刚喘过气来重振家园,如果又行交战,眼看两镇的安定与繁荣又将毁干一旦。一向崇尚文治的薛嵩一边加紧战备,一边却不免长吁短叹,忧心忡忡。

  平日里很能逗义父开心的红线女见薛嵩整日愁眉不展,无心言笑,就拿出新作的诗文给义父过目,薛嵩表现出一副心不在焉的淡漠态度;她在月下为义父抚琴弄曲,薛嵩也根本没有平日里那种陶醉在琴音里的模样。红线女见状也不免心事重重,她心想:“义父深恩厚德,平日里待自己如同亲生女儿,如今也该是自己挺身而出,为父分忧的时侯了!”

  别看红线女平日里一副天真烂漫的样子,其实她对本镇时势早已暗察在心,深知义父为何而愁。红线女试着向义父探询道:“风闻田家兵马将于秋后前来攻打潞州,是吗?”薛嵩站起身来,面露不悦,苦笑着说:“此乃军国大事,不是你们女儿家所能操持的,还是不必为我操心吧!”

  红线女闻言不再说什么,纵身一跃,飞上了自己的绣阁,转眼工夫,只见她穿一身墨绿色紧身夜行装,腰插一支龙纹匕首,手执一柄青霜宝剑,飘然由楼上飞跃而下,神情肃穆地对薛嵩道:“今夜将往魏城一探究竟,此去必可挫彼锐气,或能化解一场浩劫!”说完,还没等惊得口瞪目呆的薛嵩有所反应,转眼间就腾身而去。

  就在月圆星稀,冷露无声的夜晚,红线女施展“嫦娥奔月”的飞腾绝技,更鼓声声中,越墙深入护兵把持极严的魏城节度使府中。用点穴之技劫持了一名护兵,问明田承嗣的住所,然后点了那护兵的哑穴把他绑了丢在花丛中。红线女随即悄无声息地越上田承嗣卧房屋顶,揭开屋瓦,象燕子一般飘落在田承嗣的卧榻旁,烛影摇红,罗帐内田承嗣正鼾声大作,枕边端端正正地放着一只锦盒,红线女轻轻掀开罗帐一角,探手取出锦盒,转身照原路越出田府,运起神行轻功,返回了潞州。

  这边潞州城内的薛嵩是整夜没合一下眼睛,晨光初露,红线女面带红晕地走进薛嵩书房中,喜滋滋地把上只锦盒递到薛嵩手上。

  薛嵩小心翼翼地接过来细看,这是一只雕琢精美的乌檀木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有田承嗣官印一方,以及两颗硕大的夜明珠和田承嗣的生辰八字与平安符。薛嵩惊呼道:“红儿啊!这不是田承嗣的命根子吗?你是怎么弄来的?怕是此刻已把他急疯了呢!”

  话说田承嗣一早起来发觉自己的宝盒不见了,又气又急,一连杀了几个值夜的护兵。气忿之余,他又觉十分的惊惧,既然能有人在他枕畔取出宝盒,那么要取他的脑袋也决非难事啊!
  田府内攘攘扰扰闹到上灯时分,门外传报:“潞州薛大人遣差官有密事面陈!”命差官进来后,差官呈上锦盒及书信一封。田承嗣见到宝盒已惊吓出一身冷汗,展信细读,上书:“昨夜有客探帅府,自亲家翁枕边取走一锦盒,知系君家贵重之物,为免悬念,特派专使奉还。”

  “薛嵩身边竟有如此高人!”这样一想,田承嗣就不再敢打攻取潞州的主意了,一场势在必发的战争,就被红线女这么轻轻的一拨,拨得烟消云散,两镇的百姓确实得以免却了一场浩劫。

  这件事慢慢传到了朝廷,田承嗣仗势不羁,原本是连朝廷的帐都不买的,既然薛嵩能把他治得服服贴贴,唐室就索性封薛嵩为平阳郡主,让他来牵制住田承嗣,还真的管用,说透了,田承嗣真正怕的还是小小的红线女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发表于 15.9.2007 20:07:3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10.9.2007 12:20:37 | 只看该作者
何仙姑得道成仙



  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就一定对“八仙”的说法不会陌生,所谓“八仙”是指汉钟离、张果老、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八位仙人,他们都是凡人出身,苦修积善才修练成仙。八仙之中有一位唯一的女性,就是何仙姑,她在八仙中好似万绿丛中仅有的一点红,因而也就格外地引人注目。
  何仙姑原名何琼,唐高宗开耀元年出生于零陵一户普通的庄户人家。当地人说,在何琼出世的那天,一团鲜艳祥瑞的紫气笼罩在何家茅屋的上方,一群仙鹤在紫气中上下飞舞,不一会儿,一只硕壮的梅花鹿驮着一个扎小辫、身系红肚兜的女童飞奔闯入何家,就在这时何母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婴。
  提起何琼的家乡零陵,可是一个山青水秀的风水宝地,据《史记》记载:“舜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先圣舜帝就葬在零陵的九巍山。零陵城正位于潇、湘二水汇合的地方,北望南岳衡山,南依巍巍五岭,是楚粤之门户。零陵郡西有一座云母山,山上盛产五色云母石,云母石是古代服食求仙的上药;一条清澈婉蜒的小溪由山上奔流而下,称为云母溪,何琼家就在秀美的云母溪畔。
  喝云母水长大的何琼,出落得美丽灵秀,她自小就喜欢一人在云母溪边嬉戏漫游。十四岁那年,她在云母溪畔遇见了一位白发苍苍的长胡子老翁,老翁向她询问了一些当地山水的情况,何琼都伶俐地一一作答,老翁非常高兴,从自己的背囊里取出一枚鲜灵灵的蟠桃送给何琼,何琼接过,谢了谢老翁,然后三下五除二地把蟠桃吃下了肚,老翁看着她吃完,满脸笑容地点点头,转身就不见了。回家后,何琼一连几天都不感饥饿,因而也就不想吃东西,精神却比以往更旺盛,一个月之后,何琼又在云母溪边遇菱到了那位老翁,这次老翁把她带到云母山上,教她如何采集云母以及怎样服食云母。何琼按照他的话,每天到云母山上采食云母,渐渐感觉到自己身轻如燕,往来山顶,行走如飞。此外,她还能辨识和采摘山中的各种仙草灵药,为附近的百姓治疗各种疾病,且能预测人事,因此周围的人都称她是“何仙姑。”
  何琼得道成仙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最后竟传到京城皇官武则天耳中。
  当时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却把持着朝庭实权。武则天自小受母亲的影响信仰佛教,及至作了皇后,她又极力在宫内和全国上下推崇佛教,想以此压倒李唐王朝所尊奉的道教势头,并利用某些佛经作为她篡位称帝的理论根据。佛教“法相宗”宣扬“二空”,就是说要把自我与万物都看成是空泛虚无的,这样才能达到宇宙万物与我合而为一的高渺境界;通俗他说,就是用心感悟,作到物我两忘,那么就能白昼飞升、腾云驾雾、长生不老了。武则天对这一点十分信服,当她听说零陵地方出了一个何仙姑,能够不食人间烟火,自由往来于山岳之巅,感到十分有兴趣,特地派人前往探视,并赐予何仙姑一袭朝霞服。何仙姑接受了朝霞服,兴致勃勃地穿戴起来,周围的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瞻,只见何仙姑身上霞光万道,煜煜夺目,好象神仙下凡;乡亲们见状大惊,不由自主地齐齐跪倒在地,朝何仙姑顶礼膜拜。何仙姑心中颇感自得,然而她母亲却大感恐慌,心想:“这样的女儿,谁家还敢娶她呀!”
  果然不出何母所料,何仙姑十八岁时,她母亲急急地请媒人为她择婿,虽然何仙姑出落得鲜花一样漂亮,但因本事太大,竟没有谁家敢娶。何母忧心忡忡,何仙姑自己却若无其事,整天里出于山野乡村,忙着给人采药治病,过得十分充实。
  一天,何仙姑进入云母山密林深处采药,遇到两位神奇的人,他们中有一个瘸腿的老汉,手拄铁拐,身背硕大的酒葫芦,衣着褴楼,形似乞丐;另一个着一身整洁的蓝布衫,手持药锄,肩背药筐,神态甚是俊逸。这两人在何仙姑前面不远的地方,一搭一唱,口中念念有词,不一会儿,竟腾空而去,倏忽不见踪影,这两人乃是八仙中的铁拐李和蓝采和。何仙姑留意着他们的样子,念叨着偷学的口诀,想居然也能够象他们一样,凌风驾云,飞越山谷。从此后,她常常一人悄悄来到深山中修练,身法愈来愈熟练,也越来越能飞得远。她利用这种功夫时常飞到遥远的大山中,朝去暮回,带回一些奇异的山果给家人品尝,家人吃了觉得香甜可口、精神倍增,但终究不知是何种果实。
  见她每日早出晚归,何母心生疑虑,盘问她到何处去干何事了,何仙姑拗不过母亲,就说每日往名山仙境与仙佛谈论佛道去了。渐渐地,何仙姑通晓佛道的消息又传开了,武则天听说后,派使者前往零陵,备妥銮舆,召请何仙姑前往东都洛阳论佛道。众官员与何仙姑一同跋山涉水来到洛阳城外,在等船渡洛水时,众人突然不见了何仙姑的踪影,使臣大起恐慌,连忙命人四处寻找,却没找到一点蛛丝马迹。众人吓得坐在洛河边发呆,薄暮时分,何仙姑翩然凌空而降,不急不忙地告诉使者:“我已前往禁宫见过了天后,你们可以回朝复命了。”
  使臣将信将疑地回到洛阳宫中,一打听,果然何仙姑当天来拜见过武后,并和她在宫中作了半日长谈,使臣们为之惊讶不已。
  据说何仙姑在宫中与武后大谈长生不老之术,她劝说武后,要长寿首先要做到寡欲,摒绝声色,看破名利;其次则要多行善事,须扼制酷刑,严禁诬枉,施行仁政,修德积福。同时她还论及治国安邦之道,务必要亲贤臣远小人,万万不可以以异姓人为皇嗣。她所言及的内容,竟是对武后十分有针对性的。
  武后是个聪明人,何仙姑一番入情入理的话,她听在心里后,也渐渐地付诸行动,不久,来俊臣等一班酷吏受法一遭诛;接着重用贤臣狄仁杰:至于皇嗣一事,武后本想立侄几武承嗣为太子,在狄仁杰的忠谏下,她遵循了问仙姑的告诫放弃了立异姓的初衷。至于清心寡欲、摒绝场色、看破名利等项,已经沉溺于情欲和权欲之中的武则天却始终无法做到,所谓到了迷途难返的地步。
  武则天为了酬谢何仙姑的一番美意,特下令零陵地方官吏在零陵城南的风凰台,建造了一座雄伟的会仙馆,作为何仙姑讲道弘法之处。何仙姑在讲道之余,常坐在馆前的石阶上,剥食一种圆形的仙果,并随手将果核四下抛去,后来,会仙馆的四周长出一株株荔枝树,这些树上结出的荔枝竟都是翠绿的青皮荔枝,人们称为“凤凰台上,荔枝挂绿”。
  何仙姑还题了一首“凤凰台”的诗:

  凤凰云母似天花,炼作芙蓉白云芽;
  笑煞狂徒无主张,更从何处觅丹砂。

  这首诗表面是写凤凰台,实际上诗里晴藏着服食求道的真谛服食云母的方法。人们从何仙姑服食修炼的特点,说她是道教信徒;也有人根据她讲道说法的思想内容,把她归于佛教弟子,实际上,何仙姑可以说亦道亦佛,又非道非佛的人物。本身已臻天人合一的境界·凡间的佛道岂能框定她!
  一天,何仙姑突然灵感顿至,写下了一道“题麻姑峰”的诗:

  麻姑笑我恋尘嚣,一隔仙凡道路遥;
  飞去沧州弄明月,倒骑黄鹤听吹箫。

  这首充满仙韵的诗似乎暗含着某种预兆。果然,唐中宗景龙元年的某一天,二十六岁的何仙姑坐在凤凰台上,仰望着苍远的天空出神,忽然看见铁拐李站在远处的云端、舞动着他的铁拐,似乎是在招呼她。不知不觉中,何仙姑的身体象彩凤一般冉冉升起,凌空而上,追随着铁拐李而去。她脚上的一只珠鞋这时掉落在地上,第二天,珠鞋坠落的地方忽然出现一口水井,井水清澈甘甜,阵阵异香扑鼻,四周井栏,形状恰似一只弓鞋的模样,当地的人们在井旁建了一座何仙姑庙,日日香火鼎盛,因为那水井里的水,不但清凉解渴,而且能治愈各种滴疾,因而为远近人们津津乐道。
  何仙姑白日飞升,得道成仙,从而成为八仙中唯一的红粉,形成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局面。成仙后的何仙姑念念不忘人间的疾苦,经常在南方一带行云布雨、消除疫灾、解救苦难,凡是善良人需要她帮助,只需默默向天空祈祷,她就能象“及时雨”一样赶到,给予人们以神奇的力量。
  唐玄宗天宝九年,距离何仙姑成仙已经三十多年了,一天大雨过后,碧空如洗,零陵地方的人们都看到一朵五彩祥云悠然飘过,何仙姑身着朝霞服站立云端,正当人们跪地膜拜之际,一束黄绫由空中飘落到凤凰台上,上面写着这样的诗句:

  云母溪畔胜天台,千树万树桃花开;
  玉箫吹过黄龙洞,勿引长度跨鹤来。
  寄语张家与李家,体将尘事闹闲情;
  蓬莱弱水今清浅,满地花荫护月明。
  已趁神仙入紫薇,水乡回首尚迟迟;
  千年留取井边履,说与草堂仙子知。

  诗中有对故乡风物的眷恋,也有对乡人的殷殷叮咛,更有对神仙生涯幽寂情怀的剖白,劝导凡人要珍惜自己的生活。真是“人人都说神仙好,谁知神仙有烦恼,劝君惜取凡人时,莫待时光空自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10.9.2007 12:19:48 | 只看该作者
花木兰替父从军




  花木兰的故事流传广远,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但对于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代,仍然传说纷坛,莫衷一是。
  关于她的姓氏,有人说是姓朱,有人说是复姓木兰,有人说是姓魏,明代徐渭在《四声猿传奇》中说她是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这是至今仍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说法。
  至于出生年代,姚莹在《康輶纪行》中说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时人;宋翔凤的《过庭禄》中则说她是隋恭帝时人,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则说她是唐初人,比较起来北魏时人的说法比较可靠。
  说到籍贯里居,姚莹以为她是凉州人,河北省《完县志》说她是完县人,《大清一统志》说她是颖州谯郡东魏村人,还有人说她是宋州人或黄州人,河南省《商丘县志》则说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县志》的说法比较合理。
  然而不管怎么说,正如《中国文学发展史》所言:“考证这些无稽之谈,实在没有一顾的价值,我们只要知道花木兰是一个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够了。”
  确实,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的绝唱,是这篇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诗是这样写的: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都在北方。黄河姑且不说,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花木兰参加的战事,当发生在北魏与柔然之间。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西晋未年曾被封为代王,后为苻坚所灭。符坚在淝水之战中失败,拓跋氏复国,改国号为“魏”,经过五、六十年的征战,结束“五胡乱华”的十国时代,统一黄河流域。传到北魏孝文帝时已八十六年,经过了五位皇帝,孝文帝崇尚中原汉族文化,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今天的“元”姓即多为北魏皇室后代。当时承平日久,在孝文帝均田令政策下,社会经济发展,花木兰就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中。
  这时立国已一百五十八年的北方游牧大国蠕蠕,也就是柔然不断南侵,北魏政权便多次“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甫北三千里。”与柔然大战。
  战争产生英雌,在世无男英雄的情况下,便会有女英雄,北魏与柔然战争没有突出的男人,就有了突出的女英雄花木兰。
  在《木兰诗》中开头就说明了当时的军情紧急:“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而花木兰家中除了年迈的父母,就是年幼的弟弟,衰老的父亲怎能去远征杀敌,可是祖国的召唤又义不容辞,面对这双重的考验,木兰挺身而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好女儿,替父从军的意志,实为对父亲的爱心与对祖国的忠心的凝聚,是巾帼英雄本色的表现。
  花木兰就要出征了,她“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畴,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是多么的急促紧张,是多么的昂扬士气,她早晨告别爷娘,晚上就宿在了黄河岸边,行军多急,军情多紧张,军令如山倒,作为一个少女离开闺阁,投入战场,何异投入另一个世界。暮色苍茫中,一个女战士枕戈待旦,这是何等荒凉而又悲壮的境界。“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见战事是十分的频繁,岁月是十分的漫长,那么多的将军蝶血疆场,花木兰能活着回来是十分的不容易。那可是:

  北风振漠,胡兵伺便;主将骄敌,期门受战;
  野树旌旗;川回组练;法重心骇,威尊命贱;
  利锨穿骨,惊沙入面,主客相博,山川震眩;
  声析山河,势崩雷电。至若穷阴凝闭,凛冽海隅;
  积雪没胫,坚冰在须。当此苦寒,天假强胡,
  凭陵杀气,以相剪屠。径截辎重,横攻士卒;都尉新降,将
  军覆没;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
  ……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渐浙,魂魄结兮天沉沉,
  鬼神聚兮云幂幂,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

  花木兰回来了,这很不容易。她重视生命的可贵,更加懂得家庭的温暖。她拒绝了天子的赏赐,也不愿在朝为官,将荣华富贵轻轻地抛下,她愿驰千里足,早日还故乡。
  她回来了,年迈的父母搀扶着出来迎她,姐姐理妆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猪羊,以实际行动迎接姊姊的回来。看到这一切,花木兰由衷地高兴,十二年的沙场出生入死,多难。十二年的乔装而不露痕迹,多难,然而这一切都过去,花木兰内心的精神力量,该是何等地伟大。
  日子安定下来,过去的伙伴又来看她,她每次都总是以女儿装见他们,对惊怕的过去的伙伴,花木兰在内心说:知道了么?过去与你一道血战沙场,立下大功;回朝后不愿为尚书郎的我是个女孩子。
  还我女儿本色,花木兰多么自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9.6.2024 16:15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