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查看: 2550|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企业的海外陷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4.9.2010 10:05: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 黄益平 | 文

  中评社北京9月7日电/最近几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直线上升,2009年投资总额达到480亿美元,全球排名第六,而且遍布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预计,到2013年,海外投资总额有望达到1000亿美元,累计额则可能达到500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海外频繁的并购动作引发了“中国正在购买世界”的惊呼。

  目的何在

  新世纪周刊发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文章认为,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可能与最近中国经济实力上升有关。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影响力也延伸到世界各个角落。“中国制造”在全球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市场的比例一直保持在20%以上;在钢铁、氧化铝、镍、煤炭和水泥等大宗商品的全球消费量中,中国已经占到四分之一甚至一半。另外,一些企业在国内市场经过30多年的练兵之后,既积累了实力,也有扩张的冲动。由此看来,中国企业开始投资世界各地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如果与国际经验比较,中国目前的海外投资还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现象。海外投资比较多的通常都是发达国家,收入高,资本富余,更重要的是在管理或技术方面有优势。在海外投资最多的十个经济体中,除了中国和俄罗斯,全部是高收入经济体。中国的人均收入目前在全球排到100名稍后,却已经是海外投资大国。

  日本一桥大学的小岛教授研究各国海外投资后发现,美国和日本企业海外投资的行为有很大的差别。美国投资模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占有对方的市场,避免关税与非关税壁垒。而日本投资模式主要目的则是为了利用对方廉价的生产成本,产品可能在当地市场销售,也可能转销到第三市场或者回销到日本本土市场。无论是美国模式,还是日本模式,它们的基本支撑点都是不但拥有资本,同时还拥有管理与技术优势,因此,这些企业到投资地所从事的都是它们熟悉、有优势的业务。

  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似乎与美、日模式都不太一样。尽管现在海外投资所涉及的产业非常广泛,总体看来,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上技术或管理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这是由我们国家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当然,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动机五花八门,对于非金融类海外投资而言,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投资海外大宗商品领域,以保障长期稳定的资源供应;二是直接收购海外知名企业,获得先进的技术、管理与品牌。前者的例子是中国五矿集团收购澳大利亚的MMG公司,而后者的例子则是吉利并购沃尔沃。从数据来看,“商务服务业”在海外投资中占的比重也非常高,然而,从加总的数据难以判断其真正动机,但为出口提供便利应该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这些特征最终能否构成“中国海外投资模式”,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不能排除这些特征可能是过渡性现象。不过,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很多领域都不具有国际竞争力,没有比较优势却要做投资,也许说明中国企业决策有前瞻性,通过投资引进技术。但是,我们能够这样做的前提是资本有富余。央行2.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就是实实在在的资源,只不过是通过政策扭曲积累起来的。

  最近,各国财政状况显着恶化,提高了全球债务危机的可能性。这对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是极大的挑战,而我们又不可能真的瓜分外汇储备。将一部分外汇储备转化为企业海外投资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可以降低中国对美国国债市场的过度依赖,也有助于改变目前中国海外资产(主要是债券)与海外负债(主要是股权)不匹配的现象。

  风险种种

  文章表示,既然是带有一定超前性的投资,风险自然也比较大,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企业对外部经济环境了解十分有限,而这对做出海外投资决策至关重要。过去30多年,中国企业与国际市场打交道,主要是通过贸易渠道,当然海外企业到中国来投资的也已不少。日本海外投资高速增长时,日本企业也因对国际经济环境不够了解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除部分在技术上有明显优势的制造业,其他领域的投资有相当一部分算是交了学费。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第一个困难是不了解当地的政治社会生态,辨不清行动的路径。美国一位政府官员曾经十分惋惜地告诉我这样一个案例:国内一家著名国企到美国投资,因为是敏感领域,所以需要政府部门认可。这家企业便从洛杉矶请了一位非常著名的商业律师帮助其与美国政府及国会沟通。那位官员说,这可能就是那家中国企业所犯的最大的错误。那位优秀的律师不熟悉华盛顿的政治生态,既不明白关键人物是谁,也不清楚该如何游说。因此,这个申请最终被否决了。代理选择不当,有时候企业还要花许多冤枉钱。

  目前中国的海外投资中,中央企业占到63%(数量上央企大概占20%),国有企业的比例可能更高一些。国有企业规模比较大,现金流比较充裕,获得外汇额度也比较容易,因此,它们主导海外投资。在一些官员和企业家看来,改革以后的国企的行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直接听命于政府。但是,外国政府和公众显然不这么看,在一些敏感的行业资源领域更是如此。许多国企在全球危机期间全力以赴地帮助政府实现经济增长目标,也加深了海外对国企承担部分政府功能的印象。

  长期来看,政府应该创造更多的条件促进广大的民营企业到海外投资,这不仅有利于开拓海外市场,也能提高外汇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少的原因可能与其自身的规模和实力有关,但是,更重要的是,相联系的可能是投资信息的传递和投资经验的积累。改革开放初期到大陆来投资的基本上都是香港、台湾和韩国的中小企业,很多是华侨。好在最近几年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已经相对活跃,比较著名的案例有东软收购芬兰赛斯卡,苏宁收购日本劳克斯,顺德日新收购智利铁矿,吉利收购沃尔沃等等。

  统计分析表明,中国的海外投资目的地除去那些避税港外,大量集中在那些法治不完善、腐败严重的地区。这可能是因为法治完善的国家对中国投资的限制相对比较多,但是,许多中国企业家确实在一些政治独裁、社会腐败的国家“如鱼得水”,将在国内贿赂地方政府官员的做法原封不动地带到国外。这些做法其实非常危险,一旦国际上将中国海外投资等同于腐败传播机制,以后中国企业的海外处境便会变得更加艰难。

  不了解当地市场也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有一家国企收购了澳洲的一个煤矿,在当地宣传自己是全球最大的煤炭公司。殊不知煤炭业因为破坏生态,在当地声誉并不好,更不要说是全球最大的煤炭公司了。正因为对当地市场缺乏了解,目前,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遇到了一连串的困难,比如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关于地权的官司、在秘鲁有关劳工与环境的争端、安哥拉部分国民对于中国工人的反感,等等,这些案例在当地都已经造成极大的影响。

  交友宜慎

  文章称,在海外投资的问题上,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最严重的争议莫过于与集权政权打交道的方式。客观地说,双方可能各有各的理。西方国家认为,人权压倒一切,而中国则因为历史原因强烈反对干涉他国内政。既然要投资,免不了要与政府打交道,而且,只要投资有利于经济发展,对当地的老百姓也还是有好处的。问题是独裁政权最终要倒台,如果中国投资者与独裁者走得过近,将来就可能成为包袱。

  目前,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案需要三个部门审批:外管局批外汇额度、商务部发运营执照、发改委判断国家利益。其实,这些基本上都是多余的管制,商务部还不如利用广泛的驻外机构网络提供服务,也远胜于发放毫无意义的执照。外汇审批也可以逐步放开,现在中国做得好但需要转移的都是中小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这些企业其实在管理、技术和市场方面是有明显优势的。

  未来几年,中国的海外投资将持续强劲增长,能否做正确的投资决策非常重要。要做到这一点,政府需要松绑,把投资的主体由中央企业转向民营企业,减少管制,增加服务。企业也需要在投资之前做许多功课,要真正了解投资地的环境。如果现在盲目扩张,容易给人留下暴发户的印象。如果再把国内一些不好的做法带到国际上,四处树敌,到头来不但投资打了水漂,还可能收获不好的名声。

新浪财经: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20100906/00198605578.shtml
14#
 楼主| 发表于 20.9.2010 09:15:2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5# tigerxxx0


    让您见笑了 不过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一样,都有个交学费的过程,何况咱这么大一国家。

您看国际市场上,咱买啥啥贵卖啥啥便宜,就好像一个成长经历特殊的大块头,咱随便动动就是那么显眼,更何况被人家天天盯着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19.9.2010 15:43:26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这个论战真的是蛮精彩的,双方的精妙言论让我学习了很多。
不过要说这是非,错误主要还是来自媒体,现如今的媒体都是垃圾,凭借着一点点道听途说和一点点皮毛专业知识,就制造新闻,制造说辞,啥有噱头就搞啥,这个中国企业的海外陷阱就是这样炮制出来的,其目的嘛,我太清楚了,就是制造新闻,发掘“奇闻”,于是记者大人的奖金、绩效、升职。。。。。。都有保障了。
我因为工作关系,接触过大量媒体人士,他们不注重修养和学习,不注重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只关注如何抓住大众的眼球,如何说服编辑发他的稿子,如何保证自己今年的绩效,中国的媒体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阿,实在是非常糟糕的。 我曾经当面指斥一个记者,你每天除了想搞点破事外,脑子里到底有没有想过媒体的责任和义务?你知道你到底是干啥吃的吗?他哑然,不懂得我在说什么,你看,这就是中国的无冕之王。
很多媒体人,自己对问题一知半解,却还搞得象个专家一样,用专业的术语,专业的数据、专业的眼光断章取义,编造貌似科学专业的论文和论断,结果好多人都被搞蒙了,不明白了。。。。。。你明白才怪,他自己都不明白,他也不想明白,他的目的是奖金和绩效,他盘算的是几年后他可以升职到一个啥好位置,或者还有。。。,呵呵
另外,关于中国企业的海外困境,这个是很多方面导致的,但是绝对不可以以陷阱说一概论之。老外没有心思一天到晚给你搞陷阱,他们有他们的游戏规则阿。一个人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会调查了解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阿,气候条件阿等等之类,为什么做调查,就因为担心去了以后被人觉得自己行为异常,被人认为自己是SB,或者担心准备不足感冒发烧了啥的。一个企业要到海外发展,断然比一个人的问题要多得多吧,不做调研,不做功课,不搞清楚状况,想当然地去做一些重大决策,当然是非常不明智的。
海外拓展寻找新的机遇是对的,可是切不可盲目和想当然,多做调研,多做咨询,自己不懂不要紧,书本上有懂的,书本上没有,专家有懂的,国内专家不懂,国外专家还是有的,这些真正的专家会告诉你真实的情况的,当你的功课到位了,那些陷阱也就不是陷阱了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19.9.2010 07:59: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3# 济颠


    呵呵,食言对您又不是啥大事,看您每次没写几个字儿却总拿大把的标点符号来充门面,抽搐状态明显,就知道您的句子里没多少实际的东西,无非是为了否定而否定,没说错吧

您满口经济管理的,偶尔又是地缘战略的,诈唬的本领数一数二。可问题提出摆到你面前时,貌似精通国际地缘战略的您的外行就很明显了,所以只能生硬的从字面上来攻击,忽悠围观小白。虚心点,我来告诉你他们的关系,因为拉美加勒比地区向来是美国后院,而只有泛开行的会员才有资格参与拉美以及加勒比地区,就等于是美国给予中国进入这些传统后院地区的许可证。与中海油收购的相同点是,他们都是对美国的核心利益的试探。点到为止,反正说了您也不会去思考,等会还是会被喷,呵呵

您提到了中国的外储,呵呵,中国当然没法命令美国总统干什么,但是却可以借此影响美纸的汇率及若干经济政策,不然您看到的美国高官干嘛一趟趟的往北京跑,来寻求北京对美国财政货币政策的支持,他干嘛不去别的地呢?

先聊这么多好了,跟您的投行不能比,理科男挺忙,要去创造社会价值了,哈哈。等您再次食言,理科男有空再跟您聊

批评家永远比实干家高明 因为人们很难在批评漫骂的时侯扪心自问 换成自己是否做得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19.9.2010 00:05:5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1# 济颠



按您说的,英日等是美国的一伙,没错。为什么,因为共同利益,只有利益是永恒的。那么同样也是出于共同利益的考虑,包括中海油,以及提供咨询的各大金融资本各方,都认为美政府不会阻挡交易,因为他符合国际能源市场以及美国市场规则的。而面对中方的试探,美政府的阻拦,则恰恰揭露出其自身对中国的敌意,以及其国内贸易政策趋向保护主义的转变。说白了,这趟浑水就算中海油不去趟,也会有其他的企业要去,这是我们走出去的必由之路,因此我更愿意用探路者这样的词语来描述中海油们,与您嘴上常常挂着的傻逼正好相反。

同样的核心利益,美国拒绝了中海油,却在两年后允许中国加入泛美开发银行,实质性默许中国把手伸向中南美洲这些美国后院,按您的逻辑如何解释的通呢?

其实您说了我要说的话,呵呵。在您的意识里,只有您自己的观点,和您引以为傲的学术背景是正确的,其他都是傻逼,国资委中海油都是,上了当活该。您真是太把自己当那什么了,呵呵。

另外,刚才随便看了您在其他帖子里的回复,发现您除了批评而没有任何建设性的东西。对了,作为理科生的我也没有攻击您的意思,只是觉得您的言语和行径不妥,就如同您从一开始张口闭口讲别人傻逼是同一个道理,如果您不觉得自己的言辞是攻击的话,您也没有理由认为我的话是人身攻击,更何况我指的这次经济危机的始作俑者正是与您具有同样的学术及工作背景,且他们专业上的造诣应该不在您之下,难道不是吗?

您引用了我现在的签名,我很高兴,在这个签名之前我还有一个,也送给您,作为结束语吧:

批评家永远比实干家高明 因为人们很难在批评漫骂的时侯扪心自问 换成自己是否做得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18.9.2010 22:42:0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8# 济颠


    谁都知道伊战的原因是石油,你们老大格林斯潘的书里写的,可这不过是个最肤浅的真相,背后的东西他也不会说。而您拿着这么点东西语重心长的跟我说教,未免有点搞笑。

您貌似高深的总说要揭穿这揭穿那,揭到让人没话说,如果这就是您的目的那也够无聊的,还要以此龌龊的证明您相较于理科男的优势,则更是可笑。

您一口一个管理学 经济学,貌似玄奥的样子,不过要是俺没记错的话弄出这次世界性危机的正是这帮所谓管理经济学的高材生,和那些无缝不叮的投行高管,也就是奥黑总统嘴里的big cat,不是那些被您声声鄙视的理科男们,对吧。

好了,骂完了,说正题。

四川腾冲收购是犯傻,我同意,这个反例我知道您肯定会提出来,所以我没提。

但中海油竞购优尼科的认识上,并不像您所认识到的那般肤浅,对不起。说句不中听的话,您都知道的事,上面能不知道?那您也太把自己当那什么了。。呵呵

中海油的角色,很可能就是那个以后做论坛的,告诉坛子里发帖的人,某些方面要注意,某些方面想都别想云云,普通话管这叫吃螃蟹的。

吃螃蟹这种事有个特点,就是绝大多数吃不好,或按帖子里说的,叫做掉陷阱,或按您的话就叫SB。但一旦成功了,则必然财源滚滚。所谓机会风险并存,这句行话,你懂的。

看您回复的,貌似您对地缘战略也有研究,那您就更应该知道,当年中海油的收购行动(实际是中国的行动)就更不是冒昧之举了。优尼科当时最有价值的资产就是位于亚洲各国的石油天然气储量,这里有一个全球市场基本规则的问题,中美双方分析人士当时没有认为美政府会干预。在这种情况下,中石油才最终决定试水,只不过结果出乎了正常的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18.9.2010 20:07:1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6# 济颠


    如果您这样说那我觉得这个问题上就没有讨论下去的必要了。不止你们投行的每个案子不一样,理科生的每项设计,普通人的每一天也都是不一样的。

您说我举的例子离题我更不能苟同。当年中海油竞购优尼科时本已近在咫尺,结果白宫和能源部临时跳出来横插一脚,现场针对中国企业挖了个坑,你是投行又能怎么样。

您总不能说你们投行绕不过去的就不是套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18.9.2010 19:48:3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18.9.2010 19:46:46 | 只看该作者
这话就是纯粹的外行话了!!!

    你说的这类先行者为什么要是自己?!商学院教科书上:日本70 80 ...
济颠 发表于 18.9.2010 20:41


    看来您对理科男有偏见哪,呵呵。日本美国企业的并购历史我们可以借鉴却也不能完全照搬,因为国家有别。比如英国企业投资美国能源行业可以但中海油就不行,同样是主权基金的淡马锡也没有中投遇到的那么多限制,对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18.9.2010 19:41:3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 济颠


    呵呵 俺明白了,如果国内的企业过来投资,没找这边的您这样的专业机构咨询,吃亏的那绝对就是傻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30.5.2024 22:43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