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6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德语] 【莱茵夜话】默克尔的“啤酒棚讲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6.7.2017 05:28: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德国华商报扬之讯,默克尔在担任德国总理的十二年里,说了两句长短不一但具有深远影响的话。第一句“我们能办到”(Wir schaffen das)导致2015年的欧洲难民潮几近失控,同时也暴露了西方人道主义的双重性和局限性以及欧洲联盟内部的不和谐。

第二句原话是:“我们能完全指望别人的时代已部分成为过去,这是我在过去几天的切身感受。我只能说,我们欧洲人必须把命运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Die Zeiten, in denen wir uns auf andere völlig verlassen konnten, die sind ein Stück vorbei. Das habe ich in den letzten Tagen erlebt. Ich kann nur sagen, wir Europäer müssen unser Schicksal wirklich in die eigene Hand nehmen)默克尔此处所说的“别人”不是对手俄罗斯和土耳其,而是自己的盟友美国和英国。由于该表态是她不久前(5月28日)在慕尼黑一个啤酒棚参加竞选活动时作出的,故被德国媒体称为“啤酒棚讲话”(Bierzeltrede)。



默克尔的“啤酒棚讲话”



这段话里最难翻的词是“ein Stück”(部分)。在德语上下文中,该词起着柔化作用,一方面考虑对方的承受力,不致于太过冒犯;同时也给自己留个余地,不把话说绝。但是,措辞再柔和,终也裹不住话中的芒刺。许多人把默克尔的“啤酒棚讲话”解读为这位一向亲美的政治家正在告别维系了七十年的北大西洋联盟;另一些人则想方设法打消这一印象,淡化欧美之间的紧张关系。的确,这句话给人留下了许多不同解读的空间。

“啤酒棚讲话”在美国激起千层浪

在笔者的记忆中,历史上好像还没有一位德国政治家的话曾象默克尔此番的“啤酒棚讲话”那样在向来以自我为中心的美国公众舆论那里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评论说:“这是政治辞令中的一个重大转变”,这句话并非默的即兴演说,而是根据底稿所作的发言,是经过掂量推敲的。她要表达的意思是,北大西洋两岸关系正在变弱,欧盟正在变强。如果她今年赢得大选并赢得欧洲国家的足够支持,就可能对欧美关系做出根本性和长期性的改变。《大西洋》(the Atlantic)杂志主编戴维·弗洛姆在推特上说:“1945年以来,苏联和之后的俄罗斯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破坏德美联盟。现在让川普做到了。”《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在题为“默克尔说美国不靠谱”的评论中写道:默克尔女士的强劲表态或许预示着北大西洋关系将出现方向性变化。如果美国不准备在国际上有所作为,德国将会联手法国起主导作用。美国引领、欧洲跟从的时代看来已经结束。CNN的新闻标题同样直接:“默克尔:欧洲指望不上美国”。远在俄罗斯避难的爱德华·斯诺登认为默克尔的这番话具有“里程碑意义”。

默克尔讲话一出,川普很快便作出回应。5月30日,他在推特上写道:我们与德国有巨大的贸易逆差,而且他们支付的北约军费开支远少于应缴纳的数额;这对美国而言非常糟糕,将会改变。白宫发言人肖恩·斯派塞则一如既往地忙着为老板“擦屁股”。他就职以来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如何将被动转为主动,如何将黑的说成白的。对川普此次在欧罗巴留下的联盟窘境,斯派塞表示,默克尔的讲话恰恰证明川普总统的欧洲之行“如愿以偿”。美国媒体这次出乎寻常地反应既有为北大西洋传统关系的现状感到担忧的因素,也有过度解读的嫌疑。原因有三:

首先,默克尔是在一次竞选活动上说这番话的,听众首先是选民,而非美国公众。了解战后德意志政治的人应该知道,经过“六八”运动洗礼的德国,反美的确是大选中一把屡试不爽的利器:当年施罗德用过,今天默克尔只不过也来亲自试下刀而已。其次,默克尔最近这些年一直对美国政治文化走下坡路表示失望和担心,并因此反复强调欧洲人独立自主的必要性。譬如,今年2月在欧盟马耳他峰会上,她就说过类似的话。当时美国媒体鲜有反应。这次反应如此强烈,恐怕与川普和美国媒体的关系不佳有关。美国媒体这次借题发挥,很可能是为了进一步挤兑和打击川普。

最后,默克尔不是一位为了在竞选中博得掌声便轻易拿北大西洋关系开涮的政客。无论针对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屡次无端指责联邦德国采取“纳粹手段”,还是面对英国不顾欧盟前途坚持脱欧,她都一直保持着相当程度的克制,从未轻易使用民粹主义的手法来笼络人心。因此,笔者有理由相信,默克尔这次也不至于会拿欧美关系的不和谐来哗众取宠,为自己赚取政治资本。

与“啤酒棚讲话”有关的几个问题

1)为什么偏偏在一个啤酒棚说这番话?重视北大西洋两岸友谊的人认为,默克尔这番话是在紧张劳顿的“峰会周”之后、在闷热的帐篷内、在未经深思熟虑的情况下随口说出的。这种解释显然不符合事实,原因有三:第一,无论是啤酒棚里的竞选活动,还是她的发言,都是事先安排好的。第二,对如此重大的关系轻率表态不符合默克尔的一贯行事作风。第三,她的这番话,此前在其他场合已经说过,而且不止一次。这次讲话无疑与川普的欧洲之行有关。



欧美关系若即若离?



2)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说?美国总统在欧洲的言行给盟友们留下了不少的疑惑,默克尔如若不尽快作出回应,很难面对公众。大家会问:是川普他疯了还是我们欧洲人逆来顺受?默克尔虽然此前已经和川普打过交道,感觉也并不好,但她除了在他当选后提醒莫忘西方价值之外,一直回避对这位美国新总统做出评价。现在,她觉得不能再不说了,不然,在这个问题上的话语权很可能就会落到大选中的竞争对手——社民党(SPD)手里。毕竟,马丁·舒尔茨和西格玛·加布里尔一直在高调表达对川普的不满;社民党前总干事卡塔琳娜·芭磊干脆直怼默克尔:“在啤酒棚里骂川普,这不是什么艺术。如果有看法,应该当面提出,可在北约和G7峰会上,默克尔恰恰缩头了”。由此可见,默克尔此时发表“啤酒棚讲话”,为的是在这个问题上不被社民党钻空子。

3)她说这番话只是为了大选吗?默克尔的“啤酒棚讲话”的确容易让人联想到施罗德当年拒绝参与2003年伊拉克战争时所作的表态。但笔者不认为她的主要动机是今秋的大选,理由有二:第一,默克尔现在的民望很高,没有施罗德当年需要扭转低迷状态的压力;再说,离大选尚有差不多三个月,她应该还没必要如此迫不及待地与美国摊牌。第二,她这次讲话的内容究其“严重性”而言,要超过施罗德当年的“反战宣言”,因为老施只是在伊拉克战争这点上拒绝跟从美国,而默克尔质疑的是整个联盟关系。

4)她内心真的很烦川普吗?她虽然很反感川普在北约峰会上粗鲁的肢体语言,也认为这位美国总统在“9·11”纪念碑前的表现非常失当(不仅未说团结鼓舞的话,反而一味数落在场的盟友),但她是一个不露声色的政治家,即便对川普内心不满,也未必会对外表达出来。再说,她对川普的印象(只有其他人都败了,他才觉得自己强大)此前就已形成,所以这次并未让她感到意外。

5)她真想告别北大西洋友谊吗?“啤酒棚讲话”发表之后,默克尔通过各种渠道表示她依然维护北大西洋联盟。她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为了淡化自己的言论引起的强烈反响,同时也是为了强调她的确无意告别这个联盟关系。一个自我孤立、在国际政治的所有重要领域与欧盟和德国作对的美国并不符合德国利益。实际上,并非德国一定要与美国分手,而是美国正在一步步撤离欧洲大陆。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早在奥巴马决定“重返亚太”时就开始了。同时,默克尔很清楚,让美国掏腰包保护一个与自己的国内生产总值几乎相当的欧盟,的确也很难说得过去。

6)“啤酒棚讲话”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出乎她本人的预想?默克尔本人很清楚自己在说什么,对讲话引起的国际反应也并不吃惊。在欧美关系中,如果要说“离心离德”,欧洲在战后不久就出现了独立于美国的言行:从1951年的煤钢共同体(EGKS)到今日之欧元(EURO),欧洲一体化的每一步都难以抹掉“去美化”的印记。从这点上看,美国对欧洲的戒心和强势并非只是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还有,美国在北大西洋同盟关系中的领袖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淬炼而成的。   

默克尔这次称美国“靠不住”,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表示对美的失望,但实际上却调整了历史造就的美国垄断地位给这个联盟关系带来的严重倾斜,打破了美国的绝对领导地位。从现在开始,无论默克尔还是她的继任者,都将不会再放弃批评美国这个联盟老大的权利。这才是“啤酒棚讲话”的根本意义所在。

7)默克尔现在打算如何做?默克尔显然已经做好在必要时不惜与美国摊牌的准备。在G7峰会上,她成功地制造了6对1的格局,连日本和加拿大这样的美国“铁杆”也站在了欧洲人这边。她现在的宗旨是,没有一致通过的决定,也总比什么都不决定好;孤立美国总比放弃理性好。相信她在下月的G20峰会上也会这么做。要么川普改变政策或策略,要么就是19对1,或者18对2(美国和沙特)。

默克尔本人的“美国情结”

2002年夏,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施罗德宣布不参与伊拉克战争。虽然欧洲多数民众拒绝小布什的军事行动,但欧洲各国政府的态度却并不一致:德国、法国、奥地利、瑞士、比利时等国持反对立场,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英国、捷克、匈牙利、波兰和丹麦却发表八国声明支持美国。

作为当时的反对党领袖,默克尔不仅在战争爆发前不久的2003年2月23日亲赴华盛顿,表明自己支持伊战的立场,行前还在美国《华盛顿邮报》上发表题为《施罗德并不代表所有德国人》(“Schröder spricht nicht für alle Deutschen”)的文章。她在文中指责施罗德出于大选的原因破坏了德国不走“特殊道路”(Sonderweg)这一外交基石。施罗德所属的社民党对默克尔的行为表示愤怒,认为其言行损害了德国的国际形象,违反了德国所有民主党派“不在国外妄议本国政府”的传统共识。她的作法不仅“抹黑联邦政府,而且也背弃了成千上万和平示威者的意愿,站在了支持施罗德立场的百分之八十德国人的对立面”。社民党要求默克尔对此做出公开道歉。   

后来,默克尔自己当了总理,才亲身体会到北大西洋同盟关系中的难言之苦。她开始慢慢学会用巧妙和隐喻的表达方式对美国的有些做法说“不”。譬如,在干预利比亚的行动中、在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加入北约问题上、或在华盛顿坚持向基辅提供武器的问题上。但是,美国这个伙伴和盟友的不靠谱并没有导致她轻信俄罗斯这个东部邻国,她对普京的整体看法并未因“啤酒棚讲话”而有所改变。相反,正是因为她对东边的态度坚定不移,才有底气对西边提出批评。

笔者结语

笔者认为,默克尔的“啤酒棚讲话”虽然引起轩然大波,但北大西洋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会继续存在。关键是,欧盟各国是否能以此作为契机,减少分歧,深化合作,推动一体化进程。只有这样,欧美有朝一日才有可能成为并肩齐眉的伙伴;若能这样,默克尔的“啤酒棚讲话”才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默克尔要在欧盟内巩固领袖地位,必须得到马克龙的配合,而马克龙若要在国内成功,从某种程度上又取决于默克尔的合作态度。根据笔者的观察,欧盟在历史上还从未像今天这样需要巴黎和柏林的真诚合作。

站在历史的角度看,默克尔的“啤酒棚讲话” 或许是欧美关系的一个分水岭,也可能是欧盟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因为它实际上为欧盟对美国的依赖实施了一次强制性的“断奶”行动。欧盟一体化从此面临“背水一战”:向前或许柳暗花明,向后则将前功尽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3.11.2024 14:13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