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楼主 |
发表于 13.5.2014 09:18:25
|
只看该作者
四、在此毛主席现学现卖,也想如此炮制李、刘兵团。
这种部署对粟裕产生了较大压力。压力在哪?在于粟裕估计中野根本拿不下黄维兵团。三野南线主力歼灭李刘兵团,北线七个纵队(不含渤海纵队)包围杜聿明,一 旦中野战局生变,三野将无兵可调。形势极有可能逆转。故此粟裕在执行毛主席命令上再次“偷工减料”。中野究竟能不能独自解决黄维兵团?当然不能。这点我算 毛主席半个军事败笔,最后再谈。
粟裕没有完全执行毛主席的指示,即在南线上作歼灭李、刘兵团的部署时,没有将主力全部压上,只以一部兵力做引诱式攻击,大部兵力部署的靠后,随时准备转用。结果是李、刘比较狡猾,我军一攻击,其不仅不进反而后退。南线歼灭战没有打上。
正因为南线没有打上,南线的三个主力纵队能够迅速北上兜截杜聿明部。当孙元良兵团突围时趁机将其歼灭。至此不仅杜聿明部再也跑不了了,同时三野也具有了足够支援中野的兵力。胜利有把握了。
五、在第二阶段命令三野歼灭南线李、刘兵团是毛主席听信了当时中野邓小平能独自攻歼黄维兵团的报告作出的。
因这是听信别人的错误估计所作的决策,因此算毛主席的半个军事败笔。中野究竟能不能独自解决黄维兵团?当然不能。只因为
一:中野能打到哪个份上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二:为维护我军整体形象,不可能抬高一个贬低一个,况且三野能打胜仗得中野助力多已;
三:后来中野出了个领袖,当然要维护中野形象。
君不见电影《大战宁沪杭》中作为进军主力的三野镜头少之又少,而“总前委”的镜头较多。故此当时中野攻歼黄维兵团的真实一面,后世知之甚少。
当时中野大军经过跃进大别山后,兵员、装备大减,全部兵马多不过20万,少也就是17万人左右,重型武器装备都丢了。而黄维兵团是在五大主力之整编11师 的基础上扩展来得,兵力10万人。另有蒋纬国号称国民党军精华的快速纵队2万人,共计12万大军。在当时是国民党军中武器装备最好的兵团。反动教育进行的 比较好,战斗中较少有投降的,战斗力极强。
具体强到什么程度?我们比较一下:
在东北,国民党军新一军的一个营曾击败过东野一个主力师,一个团曾经击败过东野一个主力纵队,一个师曾经抗击过东野七个主力师的进攻;
在山东,1947年整编11师独自成功抗击华野五个主力纵队的攻击,并最后使之无功而返。
此时的黄维兵团战斗力之强可想而知。中野不足20万的疲弱之师能与黄维兵团精锐12万相抗衡已经不错了,何谈歼灭?实际上中野在后来若没有三野帮助不仅不能完成阻击,而且险些被黄维兵团所歼灭。
中野围歼黄维兵团,就中野自己而言可分前后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野大军以打残自己的勇气,以只能打阻击战的能力向黄维兵团全面发起了围歼战。这种不要命的勇气与不要命的战术当即将黄维打蒙,迫使其后撤,并将其围在双堆集。
第二阶段,中野根本不具打歼灭战的能力,早晚有漏陷的时候,而且黄维、胡链等不是傻子,反应过来后即调整部署开始反攻,此时中野吃不住劲了。
危机关头粟裕抽调5各主力纵队,且含攻坚主力特纵(炮纵)协助中野。5个主力纵队13万人马,基本相当于三野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一,而三野装备较中野精良许多,又有特纵,故战斗力强一大截。两军30多万兵力才最终将黄维兵团搞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