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92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革裹尸军人魂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3.10.2005 11:20:59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马革裹尸军人魂―――记伏波将军马援<br /><br />   “马革裹尸”是激励历代将士的一句豪言壮语,不知有多少军人在它的激励之下舍身赴死、为国捐躯。这句话的作者――东汉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更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令人敬佩的一代名将。在两汉交替之际,马援以自己出色的将才为这副壮丽的历史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br /><br />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据传说,其祖先乃是大名鼎鼎的战国名将马服君赵奢,子孙以封号为姓。当然,大凡古代名人都会为自己找个好祖先,以显示确实出自名门、不同凡响。如果果真是赵奢的后代,我个人估计更可能是为了躲避赵括所犯的大罪(长平大败)而改姓的,对此我们姑且不去研究。虽然传说出自名门,但是马援年少时并没能像大多数神童那样能倒背如流、过目不忘。马援十二岁才开始读书,“尝受《齐诗》,意不能守章句”。当时有位叫朱勃的人经常拜望马援的哥哥马况,朱勃十二岁时就能背诵《诗经》、《书经》,马援相形见惭、自愧不如。但是马况立刻察觉出了马援的心思,对他说:“朱勃小器速成,智尽此耳,卒当从汝禀学,勿畏也。”后来的事实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及(马)援为将军封侯,而(朱)勃位不过县令”。读书既已无望,马援开始独自闯荡天下。他先来到北地郡放牧,常对宾客说:“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原来“老当益壮”也是马援首创,佩服之至)后来马援放牧发财了,又叹息曰:“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于是把全部家产分送给亲友故旧,视金钱为粪土,因为他有更高的志向。<br /><br />   王莽篡国,西汉覆亡。烽烟四起、群雄逐鹿。马援曾被王莽任命为新成大尹,王莽败亡后,西北的大军阀隗嚣十分敬重马援,任命其为绥德将军。自此,马援开始有了一展身手的好机会。<br /><br />    乱世之际,英雄不光要有谋略,更重要的是要有选择主君的战略眼光。公元28年,隗嚣派马援前往成都观察公孙述处的情况。公孙述是当时的一大强权,但是毫无深谋远虑,急于称帝不算,天下未定还要乱讲排场。过去,马援和公孙述是关系不错的同乡。但是公孙述却丝毫不讲故人情面,“述盛陈陛卫,以延援入,交拜礼毕,使出就馆,更为援制都布单衣、交让冠,会百官于宗庙中,立旧交之位。述鸾旗旄骑,警跸就车,磬折而入,礼飨官属甚盛”,这一番带有下马威式的排场让马援大失所望。回去向隗嚣汇报时得出结论:“子阳(公孙述)井底蛙耳,不如专意东方(刘秀)。”于是乎,隗嚣派马援带着给刘秀的信来到洛阳。这一次,马援受到了截然不同的待遇。刘秀戴着头巾亲自笑迎马援,马援大为感动:“天下反覆,盗名字者不可胜数。今见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在此刻,马援就料定了刘秀必成大业,在他的心中萌发了投靠刘秀的念头。马援回到隗嚣处后,隗嚣将长子隗恂送入洛阳为人质,马援随同隗恂一起来到洛阳。公元29年,隗嚣在部将王元劝说下开始割据一方,准备叛汉独立。马援深知隗嚣不是刘秀对手,几次写信责备,隗嚣根本不予理会。马援于是上书刘秀,尽陈剿灭隗嚣的作战方案,正式投靠刘秀阵营。<br /><br />    作为从隗嚣阵营“反水”过来的马援,当然具有特殊的作用。他先后写信给隗嚣手下的将领高峻、任禹、杨广等,进行离间瓦解。当时,虽然马援初入刘秀军中,但他很快赢得了诸将的好评,“诸将每有疑议,更请呼援,咸敬重焉”。公元32年,刘秀意欲亲征隗嚣,诸将大多反对。关键时刻,刘秀询问马援的意见。马援力陈隗嚣的将领已有土崩瓦解之势,同时用米对成山谷地势,展示大军进攻的线路,来回分析,十分明白。刘秀终于下了决心,亲征隗嚣。公元33年,隗嚣败亡。可以说,虽然马援没有直接参加讨伐隗嚣的战役,但他却是隗嚣的主要掘墓人之一。<br /><br />    大凡改朝换代之将,大多数刀口子对内,难免有“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嫌疑。马援则以自己的战绩表明了他是位对抗蛮族的绝佳将才。公元35年,来歙举荐马援为陇西太守,先是在该年夏季大败先零羌,斩首数百,降服八千余人。冬季,又和马成联手,深入险阻,斩首千余,缴获牛羊不计其数。当时有人提议放弃金城郡的破羌县,马援立刻上书阻止:“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其田土肥壤,灌溉流通。如令羌在湟中,则为害不休,不可弃也。”刘秀准奏,马援便在当地设置官吏、安置流民、修缮城郭、开挖沟渠、鼓励农牧,同时招抚塞外的羌人,让他们前来归附。公元36年,参狼羌部落和其他羌人部落联合侵犯武都,马援大败羌军,降服万人。陇右安定,王莽末年以来兴起的羌乱至此平息。有一次,有人传言羌人叛乱,狄道县令请求马援征调部队,当时马援正在喝酒,大笑说:“虏何敢复犯我!晓狄道长,归守寺舍。良怖急者,可床下伏。”后来事实表明,这次警报不过是谣传而已。面对羌人,马援就是这么自信。公元40年,征侧、征二姐妹在交趾反叛,九真、日南、合浦等郡的蛮族群起响应,整个交趾地区有脱离汉帝国的危险。刘秀于是封马援为伏波将军,扶勒侯刘隆为副将,讨伐交趾。经过两年征战,马援斩首数千,大破征氏姐妹,公元43年,马援诛灭二征,传首洛阳,受封为新息侯。之后,马援继续追击征侧余党,斩首五千余人,全部平定交趾地区。战事平息后,马援又果断地采用了民族和解政策,以原有的制度约束越人,自此以后,南越土著一直奉行马援的规定。<br /><br />    一般的开国元勋们,在功成名就之后,想的更多的是怀抱娇妻,尝齐人之福;膝绕幼子,享天伦之乐。但是马援并不这么想,他的高尚之处也在于此。他从交趾返回时,平陵人孟冀迎接慰劳他。马援说:“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br /><br />    老天似乎也愿意给这位老将军最后的表现机会,公元48年,武陵蛮族人进攻临沅。马援当然不愿放弃这个再次立功的机会。但刘秀怜其老迈,不肯应允。马援说:“臣尚能披甲上马。”并当场跨鞍上马,刘秀笑曰:“瞿铄哉是翁也!”于是派其与马武、耿舒共同出征。出行前,马援对自己的朋友杜音说:“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兒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一代名将,担忧的不是敌人的狡猾与凶残,却独独恐惧权贵子弟和皇帝亲信的谗言,这不能不说是古代中国将军们最大的悲哀,后来事态的发展也证实了马援的预言。<br />公元49年,马援率军到达临乡,老将军虎威犹存,斩杀、俘获蛮兵二千余人。在继续征讨的过程中,遇到了困境。当时面前有两条道路,一条路近但很险恶,另一条坦荡当时运输线太长。副将耿舒主张保险,走坦荡的路。作为老将的马援自然期望兵贵神速,坚持走险路。于是汉军按马援的意思行军。当时天气酷热,很多士兵患瘟疫而死,马援自己也被传染。可他依然蹒跚跛脚察看敌情,左右随从也无不感动落泪。终于,马援因为老迈体衰,没能逃过瘟神的魔爪,一代名将陨落在蛮荒之地,真正实现了自己“马革裹尸”的誓言。<br />英雄的身后总是寂寞的,更准确点说,应该是悲哀。早在马援兵困于崎岖水道中时,他的副将耿舒就上书抨击马援的军事决策,认为大军陷于瘟疫险阻之地徒劳无功都是马援的责任。当马援死后,和他有过结的虎贲中郎将梁松马上陷害马援,刘秀大怒,立刻收回马援的新息侯印信。当初马援在交趾时,曾经常服用薏苡仁以抵御瘴气。班师时,曾载回了一车。当他死后,有人上书诬告他当初用车载的全是上好的珍珠与犀角,刘秀越来越恼怒。马援的妻子儿女又慌又怕,不敢将马援的棺柩运回祖坟,只是草草埋在城西。他门下的宾客旧友,没有人赶来祭吊。一代名将竟落得如此下场,怎不令人唏嘘不已?中国古代不知有多少武将为国家抛头颅、撒热血,深入蛮荒险阻,最后却往往被朝中小人算计,以种种罪名狼狈收场。政治比较清明的两汉尚且如此,后世的宋明之流更是不堪再提。<br /><br />    马援死后多年,公元60年,也就是东汉明帝永平三年,明帝刘庄怀念创立东汉的中兴大业的功臣,于是在南宫云台画上邓禹、马成、吴汉、王梁等二十八位将领的肖像,史称“云台二十八将”,马援并不在此列。事后,东平王刘苍问明帝:“何故不画伏波将军像?”明帝笑而不答。原因很简单,当时的皇后就是马援的女儿。明帝想为他的老丈人避嫌。<br /><br />    太史公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时至今日,“云台二十八将”也往往只能作为一个整体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要想叫人具体记住这些人恐怕很难。而不在此列的马援却因为他那“马革裹尸”的豪言壮语而彪炳千秋,成为世代中国军人的楷模。马援没有韩信张良的智慧,也没有项羽吕布的勇猛,但我们却永远记住了这位可敬的老将军,历史是公正的。 <br />
2#
发表于 6.11.2005 03:30:26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7.11.2005 20:16:23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7.1.2025 03:38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