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起来很“冷”———第60届柏林电影节依然故我,将中欧和亚洲奉为上宾,但冷酷之下又有温情7 e. j, l# K1 ?7 M) h% r
8 t# F6 w+ E# s6 T3 V& `3 Z; }/ e4 ~
柏林电影节的“冷”,几乎无人不晓,也常成为争议话题。2月的德国柏林,天寒地冻,风雪不断。柏林电影节或许随之变得“冷峻”:偏好严肃、讲究内涵、注重文艺,与所谓欧美主流,似乎总要拉开点距离。 今年第60届柏林电影节依然故我,将中欧和亚洲奉为上宾。不过细细品味,它冷酷的表象之下,又有着款款温情。 “冷”西“热”东 伴随21日最后一部展映电影散场,为期10天的柏林电影节正式落幕。如单看获奖名单,这届电影节似乎“冷”得可以:俄罗斯、土耳其、罗马尼亚拿走8个主要奖项中的5个,吹起一股“中东欧旋风”。另3个“小熊”发给了波兰裔导演波兰斯基、日本女演员寺岛忍和中国导演王全安执导的《团圆》。 偏门?爆冷?其实都不算。回顾往届,偏好非西欧、非美国作品几乎成为柏林电影节固有风格。去年和前年,秘鲁影片《伤心的奶水》和巴西电影《精锐部队》拿走最高奖。由此再上溯3年,“金熊”分别属于中国电影《图雅的婚事》,南非《卡雅利沙的卡门》和波斯尼亚影片《格巴维察》。 上述电影几乎都具有某种开创性质。本届电影节最佳影片《蜂蜜》是土耳其1964年来首部获“金熊奖”电影。连夺两座“银熊”的影片《我是如何结束这个夏天的》是青年导演波波格列布斯基的第三部长片,也是片中主角扮演者、“最佳男演员”得主多布里金的第一部电影。 获评委会大奖的《想吹口哨我就吹》是罗马尼亚第一部入围柏林影展主竞赛单元电影,同时还是导演谢尔班第一部长片作品。 这不禁令人想起22年前,张艺谋凭借执导的第一部作品《红高粱》夺得金熊奖,不仅完成他重要人生转折,也是中国第五代导演走向国际舞台的里程碑。 不难发现,柏林电影节所谓“喜好冷门”,往往和它鼓励新人新作的热情连在一起。对于初出茅庐的电影人和电影,它从不吝惜表扬和赞赏;对业已成熟的欧美电影模式,它不甘甚至不屑于亦步亦趋。 * J3 l6 A- y2 Y
柏林愿意把更多目光投向东欧、亚洲、南美这些电影业发展中地区,愿意看到这些地区的电影释放光辉。即便它心中或许有出于扩大市场和影响力考虑的“小算盘”,我们也不能不说,它为全球电影业平衡发展、提高发展中地区电影业声誉出了把力。: S; ?0 V5 H7 B' M0 o
& g# C; |# V; P8 F, Y% N& D. |
外“冷”内“热” 不少德国民众坦言,10天的柏林电影节之旅,最深感受莫过于一票难求。要买到一张热门电影门票,至少要拿出一个小时耐心。 在电影节颁奖仪式上,过去几天看了不少电影的王全安感慨道:“柏林电影节是我所经历的天气最寒冷,而电影院里最温暖的电影节。” 据主办方21日公布的初步统计结果,今年电影节售票28万多张,加上媒体记者和嘉宾赠票,共有约30万人次参与各类电影展映活动,创下60年来最高纪录。 电影院外,积雪满地,寒风凛冽;电影院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一冷一热,突显柏林电影节的超高公众参与度。 “观众给了我们最好生日礼物,”柏林电影节主席科斯里克说,“再次跻身全世界公众参与最多的电影节之列,我们应当庆祝”。 除在柏林地区40多所影院展映400多部入围影片外,柏林电影节还走进一些相对偏远社区。每晚,工作人员都会在选定社区电影院内放映两场入围影片。“我们希望让民众在家门口体验电影节,”科斯里克说。 记者印象中,从电影节开始到结束,主会场柏林电影宫前聚集的民众几乎从未消失过:不同人在等待各自中意的电影和剧组,而广场周围几个售票点前,时常排起二三十米长龙。对于柏林这个并不拥挤的城市而言,如此长时间排队实在罕见。 7 y! R% R- E/ J9 f! X1 c
这就是柏林电影节:你要求它跟紧主流,它偏偏冷眼相向,你批评它品位“小众”,它恰恰成为大众狂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冰川,游走于冷峻与温情之间,或许正是柏林电影节的独特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