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28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雅舍谈吃 梁实秋 ( ZT )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3.11.2002 10:15:02 | 只看该作者
                    火腿 <br><br>从前北方人不懂吃火腿,嫌火腿有一股陈腐的油腻涩味, <br>也许是不善处理,把“滴油”一部分未加削裁就吃下去了,当 <br>然会吃得舌矫不能下,好像舌头要粘住上膛一样,有些北方人 <br>见了火腿就发怵,总觉得没有清酱肉爽口。后来许多北方人也 <br>能欣赏火腿,不过火腿究竟是南货,在北方不是顶流行的食物。 <br>道地的北方餐馆作菜配料,绝无使用火腿,永远是清酱肉。事 <br>实上,清酱肉也的确很好,我每次作江南游总是携带几方清酱 <br>肉,分馈亲友,无不赞美。只是清酱肉要输火腿特有的一段香。 <br>火腿的历史且不去谈他。也许是宋朝大破金兵的宗泽于无 <br>意中所发明。宗泽是义乌人,在金华之东。所以直到如今,凡 <br>火腿必曰金华火腿。东阳县亦在金华附近,〈东阳县志〉云: <br>“薰蹄,俗谓火腿,其实烟薰,非火也。腌晒薰将如法者,果 <br>胜常品,以所腌之盐必台盐,所薰之烟必松烟,气香烈而善入, <br>制之及时如法,故久而弥旨。”火腿制作方法亦不必细究,总 <br>之手续及材料必定很有考究。东阳上蒋村蒋氏一族大部分以制 <br>火腿为业,故“蒋腿”特为著名。金华本地不能吃到好的火腿, <br>上品均已行销各地。 <br>我在上海时,每经大马路,辄至天福市得熟火腿四角钱, <br>店员以利刃切成薄片,瘦肉鲜明似火,肥肉依稀透明,佐酒下 <br>饭为无上妙品。至今思之犹有余香。 <br>一九二六年冬,某日吴梅先生宴东南大学同仁于南京北万 <br>全,予亦叨陪。席间上清蒸火腿一色,盛以高边大瓷盘,取火 <br>腿最精部分,切成半寸见方高寸许之小块,二三十块矗立于盘 <br>中,纯由醇酿花雕蒸制熟透,味之鲜美无与伦比。先生微酡, <br>击案高歌,盛会难忘,于今已有半个世纪有余。 <br>抗战时,某日张道藩先生召饮于重庆之留春坞。留春坞是 <br>云南馆子。云南的食物产品,无论是萝卜或是白菜都异常硕大, <br>猪腿亦不例外。故云腿通常均较金华火腿为壮观,脂多肉厚, <br>虽香味稍逊,但是做叉烧火腿则特别出色。留春坞的叉烧火腿, <br>大厚片烤熟夹面包,丰腴适口,较湖南馆子的蜜汁火腿似乎犹 <br>胜一筹。 <br>台湾气候太热,不适于制作火腿,但有不少人仿制,结果 <br>不是粗制滥造,但是腌晒不足急于发售,带有死尸味;幸而无 <br>尸臭,亦是一味死咸,与“家乡肉”无殊。逢年过节,常收到 <br>礼物,火腿是其中一色。即使可以食用,其中那根大骨头很难 <br>剔除,运斤猛斫,可能砍得稀巴烂而骨尚未断,我一见火腿便 <br>觉束手无策,廉价出售不失为一办法,否则只好由菁清持住往 <br>熟识商店请求代为肢解。 <br>有人告诉我,整只火腿煮熟是有诀窍的。法以整只火腿浸 <br>泡水中三数日,每日换水一二次,然后刮磨表面油渍,然后用 <br>凿子挖出其中的骨头(这层手续不易),然后用麻绳紧紧捆绑, <br>下锅煮沸二十分钟,然后以微火煮两小时,然后再大火煮沸, <br>取出冷却,即可食用。像这样繁复的手续,我们哪得工夫?不 <br>如买现成的火腿吃(台北有两家上海店可以买到),如果买不 <br>到,干脆不吃。 <br>有一次得到一只真的金华火腿,瘦小坚硬,大概是收藏有 <br>年。菁清持往熟识商肆,老板奏刀,砉的一声,劈成两截。他 <br>怔住了,鼻孔翕张,好像是嗅到了异味,惊叫:“这是道地的 <br>金华火腿,数十年不闻此味矣!”他嗅了又嗅不忍释手,他要 <br>求把爪尖送给他,结果连蹄带爪都送给他了。他说回家去要好 <br>好炖一锅汤吃。 <br>美国的火腿,所谓ham ,不是不好吃,是另一种东西。如 <br>果是现烤出来的大块火腿,表皮上烤出凤梨似的斜方格,趁热 <br>切大薄片而食之,亦颇可口,惟不可与金华火腿同日而语。“ <br>佛琴尼亚火腿”则又是一种货色,色香味均略近似金华火腿, <br>去骨者尤佳,常居海外的游子,得此聊胜于无。 <br><br><br>醋溜鱼 <br><br>清梁晋竹《两般秋雨翕随笔》: <br><br>西湖醋溜鱼,相传是宋五嫂遗制,近则工料简(氵啬),直 <br>不见其佳处。然名留刀匕,四远皆知。番禺方像枰孝廉恒泰‘ <br>西湖词’云: <br>小泊湖边五柳居, <br>当筵举网得鲜鱼, <br>味酸最爱银刀(鱼会), <br>河鲤河鲂总不如。 <br>梁晋竹是清道光时人,距今不到二百年,他已感叹当时的 <br>西湖醋溜鱼之徒有虚名。宋五嫂的手艺,吾固不得而知,但是 <br>七十年前侍先君游杭,在楼外楼尝到的醋溜鱼,仍惊叹其鲜美, <br>嗣后每过西湖辄登楼一膏馋吻。楼在湖边,凭窗可见巨篓系小 <br>舟,蒌中畜鱼待烹,固不必举网得鱼。普通选用青鱼,即草鱼, <br>鱼长不过尺,重不逾半斤,宰割收拾过后沃以沸汤,熟即起锅, <br>勾芡调汁,浇在鱼上,即可上桌。 <br>醋溜鱼当然是汁里加醋,但不宜加多,可以加少许酱油, <br>亦不能多加。汁不要多,也不要浓,更不要油,要清清淡淡, <br>微微透明。上面可以略撒姜末,不可加葱丝,更绝对不可加糖。 <br>如此方能保持现杀活鱼之原味。 <br>现时一般餐厅,多标榜西湖醋溜鱼,与原来风味相去甚远。 <br>往往是浓汁满溢,大量加糖,无复清淡之致。 <br><br><br>烤羊肉 <br><br>北平中秋以后,螃蟹正肥,烤羊肉亦一同上市。口外的羊 <br>肥,而少膻味,是北平人主要的食用肉之一。不知何故很多人 <br>家根本不吃牛肉,我家里就牛肉不曾进过门。说起烤肉就是烤 <br>羊肉。南方人吃的红烧羊肉,是山羊肉,有膻气,肉瘦,连皮 <br>吃,北方人觉得是怪事,因为北方的羊皮留着做皮袄,舍不得 <br>吃。 <br>北平烤羊肉以前门肉市正阳楼为最有名,主要的是工料细 <br>致,无论是上脑、黄瓜条、三叉、大肥片,都切得飞薄,切肉 <br>的师傅就在柜台近处表演他的刀法,一块肉用一块布蒙盖着, <br>一手按着肉一手切,刀法利落。肉不是电冰柜里的冻肉(从前 <br>没有电冰柜),就是冬寒天冻,肉还是软软的,没有手艺是切 <br>不好的。 <br>正阳楼的烤肉支子,比烤肉宛烤肉季的要小得多,直径不 <br>过二尺,放在四张八仙桌子上,都是摆在小院里,四围是四把 <br>条凳。三五个一伙围着一个桌子,抬起一条腿踩在条凳上,边 <br>烤边饮边吃边说笑,这是标准的吃烤肉的架势。不像烤肉宛那 <br>样的大支子,十几条大汉在熊熊烈火周围,一面烤肉一面烤人。 <br>女客喜欢到正阳楼吃烤肉,地方比较文静一些,不愿意露天自 <br>已烤,伙计们可以烤好送进房里来。烤肉用的不是炭,不是柴, <br>是烧过除烟的松树枝子,所以带有特殊香气。烤肉不需多少佐 <br>料,有大葱芫荽酱油就行。 <br>正阳楼的烧饼是一绝,薄薄的两层皮,一面粘芝麻,打开 <br>来会冒一股滚烫的热气,中间可以塞进一大箸子烤肉,咬上去, <br>软。普通的芝麻酱烧饼不对劲,中间有芯子,太厚实,夹不了 <br>多少肉。 <br>我在青岛住了四年,想起北平烤羊肉馋涎欲滴。可巧厚德 <br>福饭庄从北平运来大批冷冻羊肉片,我灵机一动,托人在北平 <br>为我订制了一具烤肉支子。支子有一定的规格尺度,不是外行 <br>人可以随便制造的。我的支子运来之后,大宴宾客,命儿辈到 <br>寓所后山拾松塔盈筐,敷在炭上,松香浓郁。烤肉佐以潍县特 <br>产大葱,真如锦上添花,葱白粗如甘蔗,斜切成片,细嫩而甜。 <br>吃得皆大欢喜。 <br>提起潍县大葱,又有一事难忘。我的同学张心一是一位畸 <br>人,他的夫人是江苏人,家中禁食葱蒜,而心一是甘肃人,极 <br>嗜葱蒜。他有一次过青岛,我邀他家中便饭,他要求大葱一盘, <br>别无所欲。我如他所请,特备大葱一盘,家常饼数张。心一以 <br>葱卷饼,顷刻而罄,对于其他菜肴竟未下箸,直吃得他满头大 <br>汗。他说这是数年来第一次如意的饱餐! <br>我离开青岛时把支子送给同事赵少侯,此后抗战军兴,友 <br>朋星散,这青岛独有的一个支子就不知流落何方了。 <br><br><br>烧鸭 <br><br>北平烤鸭,名闻中外,在北平不叫烤鸭,叫烧鸭,或烧 <br>鸭子,在口语中加一子字。 <br>《北平风俗杂咏》严辰《忆京都词》十一首,第五首云: <br><br>忆京都·填鸭冠寰中 <br><br>烂煮登盘肥且美, <br>加之炮烙制尤工。 <br>此间亦有呼名鸭, <br>骨瘦如柴空打杀。 <br><br>严辰是浙人,对于北平填鸭之倾倒,可谓情见乎词。 <br>北平苦旱,不是产鸭盛地,惟近在咫尺之通州得运河之 <br>便,渠塘交错,特宜畜鸭。佳种皆纯白,野鸭花鸭则非上选。 <br>鸭自通州运到北平,仍需施以填肥手续。以高粱及其他饲料 <br>揉搓成圆条状,较一般香肠热狗为粗,长约四寸许。通州的 <br>鸭子师傅抓过一只鸭来,夹在两条腿间,使不得动,用手掰 <br>开鸭嘴。以粗长的一根根的食料蘸着水硬行塞入。鸭子要叫 <br>都叫不出声,只有眨巴眼的分儿。塞进口中之后,用手紧紧 <br>的往下捋鸭的脖子,硬把那一根根的东西挤送到鸭的胃里。 <br>填进几个之后,眼看着再填就要撑破肚皮,这才松手,把鸭 <br>关进一间不见天日的小棚子里。几十百只鸭关在一起,像沙 <br>丁鱼,绝无活动余地,只是尽量给予水喝。这样关了若干天, <br>天天扯出来填,非肥不可,故名填鸭。一来鸭子品种好,二 <br>来师傅手艺高,所以填鸭为北平所独有。抗战时期在后方有 <br>一家餐馆试行填鸭,三分之一死去,没死的虽非骨瘦如柴, <br>也并不很肥,这是我亲眼看到的。鸭一定要肥,肥才嫩。 <br>北平烧鸭,除了专门卖鸭的餐馆如全聚德之外,是由便 <br>宜坊(即酱肘子铺)发售的。在馆子里亦可吃烤鸭,例如在 <br>福全馆宴客,就可以叫右边邻近的一家便宜坊送了过来。自 <br>从宜外的老便宜坊关张以后,要以东城的金鱼胡同口的宝华 <br>春为后起之秀,楼下门市,楼上小楼一角最是吃烧鸭的好地 <br>方。在家里打一个电话,宝华春就会派一个小利巴,用保温 <br>的铅铁桶送来一只才出炉的烧鸭,油淋淋的,烫手热的。附 <br>带着他还管代蒸荷叶饼葱酱之类。他在席旁小桌上当众片鸭, <br>手艺不错,讲究片得薄,每一片有皮有油有肉,随后一盘瘦 <br>肉,最后是鸭头鸭尖,大功告成。主人高兴,赏钱两吊,小 <br>利巴欢天喜地称谢而去。 <br>填鸭费工费料,后来一般餐馆几乎都卖烧鸭,叫做叉烧 <br>烤鸭,连闷炉的设备也省了,就地一堆炭火一根铁叉就能应 <br>市。同时用的是未经填肥的普通鸭子,吹凸了鸭皮晾干一烤, <br>也能烤得焦黄迸脆。但是除了皮就是肉,没有黄油,味道当 <br>然差得多。有人到北平吃烤鸭,归来盛道其美,我问他好在 <br>哪里,他说:“有皮,有肉,没有油。”我告诉他:“你还 <br>没有吃过北平烤鸭。” <br>所谓一鸭三吃,那是广告噱头。在北平吃烧鸭,照例有 <br>一碗滴出来的油,有一副鸭架装。鸭油可以蒸蛋羹,鸭架装 <br>可以熬白菜,也可以煮汤打卤。馆子里的鸭架装熬白菜,可 <br>能是预先煮好的大锅菜,稀汤洮水,索然寡味。会吃的人要 <br>把整个的架装带回家里去煮。这一锅汤,若是加口蘑(不是 <br>冬菇,不是香蕈)打卤,卤上再加一勺炸花椒油,吃打卤面, <br>其味之美无与伦比。 <br><br><br>狮子头 <br><br>狮子头,扬州名菜。大概是取其形似,而又相当大,故名。 <br>北方饭庄称之为四喜丸子,因为一盘四个。北方作法不及扬州 <br>狮子头远甚。 <br>我的同学王化成先生,扬州人,幼失恃,赖姑氏扶养成人, <br>姑善烹调,化成耳濡目染,亦通调和鼎鼐之道。化成官外交部 <br>多年,后外放葡萄牙公使历时甚久,终于任上。他公余之暇, <br>常亲操刀俎,以娱嘉宾。狮子头为其拿手杰作之一,曾以制作 <br>方法见告。 <br>狮子头人人会作,巧妙各有不同。化成教我的方法是这样 <br>的—— <br>首先取材要精。细嫩猪肉一大块,七分瘦三分肥,不可有 <br>些须筋络纠结于其间。切割之际最要注意,不可切得七歪八斜, <br>亦不可剁成碎泥,其秘诀是“多切少斩”。挨着刀切成碎丁, <br>越碎越好,然后略为斩剁。 <br>次一步骤也很重要。肉里不羼芡粉,容易碎散;加了芡粉, <br>粘糊糊的不是味道。所以调好芡粉要抹在两个手掌上,然后捏 <br>搓肉末成四个丸子,这样丸子外表便自然糊上了一层芡粉,而 <br>里面没有。把丸子微微按扁,下油锅炸,以丸子表面紧绷微黄 <br>为度。 <br>再下一步是蒸。碗里先放一层转刀块冬笋垫底,再不然就 <br>横切黄芽白作墩形数个也好。把炸过的丸子轻轻放在碗里,大 <br>火蒸一个钟头以上。揭开锅盖一看,浮着满碗的油,用大匙把 <br>油撇去,或用大吸管吸去,使碗里不见一滴油。 <br>这样的狮子头,不能用筷子夹,要用羹匙舀,其嫩有如豆 <br>腐。肉里要加葱汁、姜汁、盐。愿意加海参、虾仁、荸荠、香 <br>蕈,各随其便,不过也要切碎。 <br>狮子头是雅舍食谱中重要的一色。最能欣赏的是当年在北 <br>碚的编译馆同仁萧毅武先生,他初学英语,称之为“莱阳海带”, <br>见之辄眉飞色舞。化成客死异乡,墓木早拱矣,思之怃然! <br><br><br>两做鱼 <br><br>常听人说北方人不善食鱼,因为北方河流少,鱼也就不 <br>多。我认识一位蒙古贵族,除了糟溜鱼片之外,从不食鱼; <br>清蒸鲥鱼,干烧鲫鱼,他不屑一顾,他生怕骨鲠刺喉。可是 <br>亦不尽然。不久以前我请一位广东朋友吃石门鲤鱼,居然谈 <br>笑间一根大刺横鲠在喉,喝醋吞馒头都不收效,只好到医院 <br>行手术。以后他大概只能吃“滑鱼球”了。我又有一位江西 <br>同学,他最会吃鱼,一见鱼脍上桌便不停下箸,来不及剔吐 <br>鱼刺,伸出舌头往嘴边一送,便一根根鱼刺贴在嘴角上,积 <br>满一把才用手抹去。可见食鱼之巧拙,与省籍无关,不分南 <br>北。 <br>《诗经·陈风》:“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食 <br>鱼,必河之鲤?”河就是黄河。鲂味腴美,《本草纲目》说 <br>“鲂鱼处处有之”。汉沔固盛产,黄河里也有。鲤鱼就更不 <br>必说。跳龙门的就是鲤鱼。冯谖齐人,弹铗叹食无鱼,孟尝 <br>君就给他鱼吃,大概就是黄河鲤了。 <br>提起黄河鲤,实在是大大有名。黄河自古时常泛滥,七 <br>次改道,为一大灾害,治黄乃成历朝大事。清代置河道总督 <br>管理其事,动员人众,斥付巨资,成为大家艳羡的肥缺。从 <br>事河工者乃穷极奢侈,饮食一道自然精益求精。于是豫菜乃 <br>能于餐馆业中独树一帜。全国各地皆有鱼产,松花江的白鱼、 <br>津沽的银鱼、近海的石首鱼、松江之鲈、长江之鲥、江淮之 <br>鲴、远洋之鲳……无不佳美,难分轩轾。黄河鲤也不过是其 <br>中之一。 <br>豫菜以开封为中心,洛阳亦差堪颉颃。到豫菜馆吃饭, <br>柜上先敬上一碗开口汤,汤清而味美。点菜则少不得黄河鲤。 <br>一尺多长的活鱼,欢蹦乱跳,伙计当着客人面前把鱼猛掷触 <br>地,活活摔死。鱼的做法很多,我最欣赏清炸酱汁两做,一 <br>鱼两吃,十分经济。 <br>清炸鱼说来简单,实则可以考验厨师使油的手艺。使油 <br>要懂得沸油、热油、温油的分别。有时候做一道菜,要转变 <br>油的温度。炸鱼要用猪油,炸出来色泽好,用菜油则易焦。 <br>鱼剖为两面,取其一面,在表面上斜着纵横切而不切断。入 <br>热油炸之,不须裹面糊,可裹芡粉,炸到微黄,鱼肉一块块 <br>的裂开,看样子就引人入胜。洒上花椒盐上桌。常见有些他 <br>处的餐馆作清炸鱼,鱼的身分是无可奈何的事,只要是活鱼 <br>就可以入选了,但是刀法太不讲究,切条切块大小不一,鱼 <br>刺亦多横断,最坏的是外面裹了厚厚一层面糊。 <br>两做鱼另一半酱汁,比较简单,整块的鱼嫩熟之后浇上 <br>酱汁即可,惟汁宜稠而不粘,咸而不甜。要洒姜末,不须别 <br>的佐料。 <br><br><br>炝青蛤 <br><br>北人不大吃带壳的软体动物,不是不吃,是不似南人之普遍 <br>嗜食。 <br>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四:“如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 <br>不问何物,皆用油煎。庆历中,群学士会于玉堂,使人置得生蛤 <br>蜊一篑,令饔人烹之,久且不至。客讶之,使人检视,则曰:‘ <br>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烂。’坐客莫不大笑。”沈括,宋时人,当时 <br>可能有过这样的一个饔人闹过这样的一个笑话。 <br>北平山东餐馆里,有一道有名的菜“炝青蛤”。所谓青蛤, <br>一寸来长,壳面作淡青色,平滑洁净,肉微呈黄色,在蛤类中比 <br>较最具干净相。作法简单,先在沸水中烫过,然后掰开贝壳,一 <br>个个的都仰列在盘里,洒上料酒姜末胡椒粉,即可上桌,为上好 <br>的佐酒之物。另一吃法是做“芙蓉青蛤”,所谓芙蓉就是蒸蛋羹, <br>蒸到半熟时把剥好的青蛤肉摆在表面上,再蒸片刻即得。也有不 <br>剥蛤肉,整个青蛤带壳投在蛋里去蒸的。这种带壳蒸的办法,似 <br>嫌粗豪,但是也有人说非如此不过瘾。 <br>青蛤在家里也可以吃,手续简单,不过在北方吃东西多按季 <br>节。春夏之交,黄鱼大头鱼上市,也就是吃蛤蜊的旺季。我记得 <br>先君在世的时候,照例要到供应水产最为丰富的东单牌楼菜市采 <br>购青蛤,一买就是满满一麻袋,足足有好几十斤,几乎一个人都 <br>提不动,运回家来供我们大嚼。先是浸蛤于水,过一昼夜而泥沙 <br>吐尽。所人说,水里若是滴上一些麻油,则泥沙吐得更快更干净。 <br>我没有试过。蛤虽味鲜,不宜多食,但是我的二姊曾有一顿吃下 <br>一百二十个青蛤的记录。大家这样狂吃一顿,一年之内不作再吃 <br>想矣。 <br>在台湾我没有吃到过青蛤。著名的食物“蚵仔煎”,蚵仔是 <br>台语,实即牡蛎,亦即蚝。这种东西宁波一带盛产。剥出来的肉, <br>名为蛎黄。李时珍《本草》:“南海人,食其肉,谓之蛎黄。” <br>其实蛎黄亦不限于南海。东北人喜欢吃的白肉酸菜火锅,即往往 <br>投入一盘蛎黄,使汤味格外鲜美。此地其他贝类,如哈蚂、蚋、 <br>海瓜子,大部分都是酱油汤子里泡着,咸滋滋的,失去鲜味不少。 <br>蚶子是南方普遍食物,人工培养蚶子的地方名为蚶田。清一统志: <br>“莆田县东七十里大海上,有蚶田四百顷。”规模好大!蚶子用 <br>开水一烫,掰开加三合油加姜末就可以吃,壳里漾着血水,故名 <br>血蚶。我看见那血水,心里不舒服,再想到上海弄堂每天清早刷 <br>马桶的人,用竹帚蚶子壳哗啦哗啦搅得震天响,看着蚶子就更不 <br>自在了。至于淡菜,一名壳菜,也是浙闽名产,晒干了之后可用 <br>以煨红烧肉,其形状很丑,像是晒干了的蝉,又有人想入非非就 <br>是像另外一种东西。总之这引些贝类都不是北人所易接受的。 <br>美国西海岸自阿拉斯加起以至南加州,海底出产一种巨大的 <br>蛤蜊,名曰geoduck,很奇怪的当地的人却读如“古异德克”, <br>又名之曰蛤王(king clam)。其壳并不太大,大者长不过四五 <br>寸许,但是它的肉体有一条长长的粗粗的肉伸出壳外,略有伸缩 <br>性,但不能缩进壳里,像象鼻一般,其状不雅,长可达一尺开外, <br>两片硬壳贴在下面形同虚设。这条长鼻肉味鲜美,可以说是美国 <br>西海岸食物中的隽品。我曾为文介绍,可是国人旅游美国西部者, <br>搜奇选胜,却很少人尝过古异德克。知音很难,知味亦不易。我 <br>初尝异味是在西雅图高叔哿严倚云伉俪府上,这两位都精易牙之 <br>术。高先生告诉我,古异德克虽是珍品,而美国人不善处理,较 <br>高级餐馆菜单中偶然也列此一味,但是烹制出来,尽管猛加白兰 <br>地,不是韧如皮鞋底,就是味同嚼蜡。皆因西人烹调方法,不外 <br>油炸、水煮、热烤,就是缺了我们中国的“炒”。他们根本没有 <br>炒菜锅。英文中没有相当于“炒”的字,目前一般翻译都作stir <br>fry(一面翻腾一面煎)。高先生作古异德克是用炒的方法,先 <br>把象鼻形的那根肉割下来,其余部分丢弃,用沸水一浇,外表一 <br>层粗皱的松皮就容易脱落下来了,然后切成薄片,越薄越好。旺 <br>火,沸油,爆炒,加进葱姜盐,翻动十来下,熟了,略加玉米粉, <br>使汁稠,趁热上桌。吃起来有广东馆子“炒响螺”的味道,美。 <br>美国人不懂这一套。风行美国各地的“蛤羹”(clam chowder) <br>味道不错,里面的番薯牛奶面粉大概不少,稠糊糊的,很难发现 <br>其中有蛤。现在他们动起“蛤王”的脑筋来了,切碎古异德克制 <br>作蛤羹,并且装了罐头,想来风味不恶。 <br>一九八六年五月七日台湾一家报纸刊出一则新闻式的广告, <br>标题是“深海珍品鲍鱼贝——肉质鲜美好口味”。鲍鱼贝的名字 <br>起得好,即是古异德克。据说日本在一九七六年引进了鲍鱼贝, <br>而且还生吃。在台湾好像尚未被老饕注意,也许是因为我们的美 <br>味种类已经太多了。 <br>贝类之中体积最小者,当推江浙产的“黄泥螺”。这种东西 <br>我就从未见过。菁清说她从小就喜欢吃,清粥小菜经常少不了它, <br>有一天她居然在台北一家店里瞥见了一瓶瓶的黄泥螺,像是他乡 <br>遇故知一般,扫数买了回来。以后再买就买不到了。据告这是海 <br>员偶然携来寄售的。黄泥螺小得像绿豆一般,黑不溜湫的,不起 <br>眼,里面的那块肉当然是小得可怜,而且咸得很。 <br><br><br>西施舌 <br><br>郁达夫一九三六年有《饮食男女在福州》一文,记西施舌 <br>云: <br><br>《闽小记》里所说西施舌,不知道是否指蚌肉而言,色白 <br>而腴,味脆且鲜,以鸡汤煮得适宜,长圆的蚌肉,实在是色香 <br>味形俱佳的神品。 <br><br>案《闽小记》是清初周亮工宦游闽垣时所作的笔记。西施 <br>舌属于贝类,似蛏而小,似蛤而长,并不是蚌。产浅海泥沙中, <br>故一名沙蛤。其壳约长十五公分,作长椭圆形,水管特长而色 <br>白,常伸出壳外,其状如舌,故名西施舌。 <br>初到闽省的人,尝到西施舌,莫不惊为美味。其实西施舌 <br>并不限于闽省一地。以我所知,自津沽青岛以至闽台,凡浅海 <br>中皆产之。 <br>清张焘“津门杂记”录诗一首咏西施舌: <br>灯火楼台一望开, <br>放杯那惜倒金田, <br>朝来饱啖西施舌, <br>不负津门鼓棹来。 <br>记不见佳,但亦可见他的兴致不浅。 <br>我第一次吃西施舌是在青岛顺兴楼席上,一大碗清汤,浮 <br>着一层尖尖的白白的东西,初不知为何物,主人曰是乃西施舌, <br>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软的感觉,尝试之下果然名不虚传,但觉未 <br>免唐突西施。高汤氽西施舌,盖仅取其舌状之水管部分。若郁 <br>达夫所谓“长圆的蚌肉”,显系整个的西施舌之软体全入釜中。 <br>现下台湾海鲜店所烹制之西施舌即是整个一块块软件上桌,较 <br>之专取舌部,其精粗之差不可以道里计。郁氏盛誉西施舌之“ <br>色香味形”,整个的西施舌则形实不雅,岂不有负其名? <br><br><br>生炒鳝鱼丝 <br><br>鳝为我国特产。正写是(鱼单),鳝为俗字。一名曰(鱼旦)。 <br>山海经北山经:“姑灌之山,湖灌之水出焉,其中多(鱼旦)。” <br>鳝鱼各地皆有生产,腹作黄色,故曰黄鳝,浅水泥塘以至稻田, <br>到处都有。 <br>鳝鱼的样子有些可怕,像蛇,像水蛇,遍体无鳞,而又浑身 <br>裹着一层粘液,滑溜溜的,因此有人怕吃它。我小时看厨师宰鳝 <br>鱼,印象深刻。鳝鱼是放在院中大水缸里的,鳝鱼一条条在水中 <br>直立,探头到水面吸空气,抓它很容易,手到擒来。因为它粘, <br>所以要用抹布裹着它才能抓得牢。用一根大铁钉把鳝鱼头部仰着 <br>钉牢在砧板上,然后顺着它的肚皮用尖刀直划,取出脏腑,再取 <br>出脊骨,皮上粘液当然要用盐搓掉。血淋淋的一道杀宰手续,看 <br>得人心惊胆战。 <br>颜氏家训·归心:“江陵刘氏,以卖鳝羹为业,后生一子, <br>头是鳝,以下方为人耳。”莲池大师放生文注:“杭州湖墅于氏 <br>者,有邻家被盗,女送鳝鱼十尾,为母问安,畜瓮中,忘之矣。 <br>一夕,梦黄衣尖帽者十人,长跪乞命,觉而疑之,卜诸术人,曰: <br>‘当有生求放耳。’遍索室内,则瓮有巨鳝在焉,数之正十,大 <br>惊,放之,时万历九年事也。”信有因果之说,遂作放生之论。 <br>但是美味所在,放者自放,吃者自吃。 <br>在北方只有河南餐馆卖鳝鱼。山东馆没有这一项。食客到山 <br>东馆子点鳝鱼,是外行。河南馆作鳝鱼,我最欣赏的是生炒鳝鱼 <br>丝。鳝鱼切丝,一两寸长,猪油旺火爆炒,加进少许芫荽,另盐, <br>不须其他任何配料。这样炒出来的鳝鱼,肉是白的,微有脆意, <br>极可口,不失鳝鱼本味。另一作法是黄焖鳝鱼段,切成四方块, <br>加一大把整的蒜瓣进去,加酱油,焖烂,汁要浓。这样做出来的 <br>鳝鱼是酥软的,另有风味。 <br>淮扬馆子也善作鳝鱼,其中“炝虎尾”一色极为佳美。把鳝 <br>鱼切成四五寸长的宽条,像老虎尾巴一样,上略宽,下尖细,如 <br>果全是截自鳝鱼尾巴,则更妙。以沸汤煮熟之后即捞起,一条条 <br>的在碗内排列整齐,浇上预先备好麻油酱油料酒的汤汁,冷却后, <br>再洒上大量的捣碎了的蒜(不是蒜泥)。宜冷食。样子有一点吓 <br>人,但是味美。至于炒鳝糊,或加粉丝垫底名之为软兜带粉。那 <br>鳝鱼虽名为炒,却不是生炒,是煮熟之后再炒,已经十分油腻。 <br>上桌之后侍者还要手持一只又黑又脏的搪瓷碗(希望不是漱口杯), <br>浇上一股子沸开的油,咝啦一声,油直冒泡,然后就有热心人用 <br>筷子乱搅拌一阵,还有热心人猛撒胡椒粉。那鳝鱼当中时常羼上 <br>大量笋丝茭白丝之类,有喧宾夺主之势。遇到这种场面,就不能 <br>不令人怀念生炒鳝鱼丝了。在万华吃海鲜,有一家招牌大书生炒 <br>鳝鱼丝,实际上还是熟炒。我曾问过一家北方名馆主人,为什么 <br>不试做生炒鳝丝,他说此地没有又粗又壮的巨鳝,切不出丝。也 <br>许他说得对,在市场里是很难遇到够尺寸的黄鳝。 <br>江浙的爆鳝过桥面,令我怀想不置。爆鳝是炸过的鳝鱼条, <br>然后用酱油焖,加相当多的糖。这种爆鳝,非常香脆,以半碟下 <br>酒,另半碟连汁倒在面上,香极了。 <br>所说某处有所谓全鳝席,我没有见过这种场面。想来原则上 <br>和全鸭席差不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取胜。全鸭席我是见过的, <br>——拌鸭掌、糟鸭片、烩鸭条、糟蒸鸭肝、烩鸭胰、黄焖鸭块、 <br>姜芽炒鸭片、烩鸭舌,最后是挂炉烧鸭。全鳝席当然也是类似的 <br>做法。这是噱头,知味者恐怕未必以为然,因为吃东西如配方, <br>也要君臣佐使,搭配平衡。 <br><br><br>酱菜 <br><br>抗战时我和老向在后方,我调侃他说:“贵地保定府可有 <br>什么名产?”他说:“当然有。保定府,三宗宝,铁球、酱菜、 <br>春不老。”他并且说将来有机会必定向我献宝,让我见识见识。 <br>抗战胜利还乡,他果然实践诺言,从保定到北平来看我,携来 <br>一对铁球(北方老人喜欢放在手里揉玩的玩意儿),一蒌酱菜, <br>春不老因不是季节所以不能带。铁球且不说,那蒌酱菜我起初 <br>未敢小觑,胜地名产,当有可观。油纸糊的篓子,固然简陋, <br>然凡物不可貌相。打开一看,原来是什锦酱菜,萝卜、黄瓜、 <br>花生、杏仁都有。我捏一块放进嘴里,哇,比北平的大腌萝卜 <br>“棺材板”还咸! <br>北平的酱菜,妙在不太咸,同时又不太甜。粮食店的六必 <br>居,因为匾额是严嵩写的(三个大字确是写得好),格外的有 <br>号召力,多少人跑老远的路去买他的酱菜。我个人的经验是, <br>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铁门也有一家酱园,名震遐迩,也没有 <br>什么特殊。倒是金鱼胡同市场对面的天义顺,离我家近,货色 <br>新鲜。 <br>酱菜的花样虽多,要以甜酱萝卜为百吃不厌的正宗。这种 <br>萝卜,细长质美,以制酱菜恰到好处。他处的萝卜嫌水分太多, <br>质地不够坚实,酱出来便不够脆,不禁咀嚼。可见一切名产, <br>固有赖于手艺,实则材料更为重要。甘露,作螺蛳状,清脆可 <br>口,是别处所没有的。 <br>有两样酱菜,特别宜于作烹调的配料。一个是酱黄瓜炒山 <br>鸡丁。过年前后,野味上市,山鸡(即雉)最受欢迎,那彩色 <br>的长尾巴就很好看。取山鸡胸肉切丁,加进酱黄瓜块大火爆炒, <br>临起锅时再投入大量的葱块,浇上麻油拌匀。炒出来鸡肉白嫩, <br>羼上酱黄瓜又咸又甜的滋味,是年菜中不可少的一味,要冷食。 <br>北地寒,炒一大锅,经久不坏。 <br>另一味是酱白菜炒冬笋。这是一道热炒。北方的白菜又白 <br>又嫩。新从酱缸出来的酱白菜,切碎,炒冬笋片,别有风味, <br>和雪里蕻炒笋、荠菜炒笋、冬菇炒笋迥乎不同。 <br>日本的酱菜,太咸太甜,吾所不取。 <br><br><br>水晶虾饼 <br><br>虾,种类繁多。“尔雅翼”所记:“闽中五色虾,长尺余, <br>具五色。梅虾,梅雨时有之。芦虾,青色,相传芦苇所变。泥虾, <br>稻花变成,多在泥田中。又虾姑,状如蜈蚣,一名管虾。”芦苇 <br>稻花会变虾,当然是神话。 <br>虾不在大,大了反倒不好吃。龙虾一身铠甲,须爪戟张,样 <br>子十分威武多姿,可是剥出来的龙虾肉,只合做沙拉,其味不过 <br>尔尔。大抵咸水虾,其味不如淡水虾。 <br>虾要吃活的,有人还喜活吃。西湖楼外楼的“炝活虾”,是 <br>在湖中用竹篓养着的,临时取出,欢蹦乱跳,剪去其须吻足尾, <br>放在盘中,用碗盖之。食客微启碗沿,以箸挟取之,在旁边的小 <br>碗酱油麻油醋里一蘸,送到嘴边用上下牙齿一咬,像嗑瓜子一般, <br>吮而食之。吃过把虾壳吐出,犹咕咕嚷嚷的在动。有时候嫌其过 <br>分活跃,在盘里泼进半杯烧酒,虾乃颓然醉倒。据闻有人吃活虾 <br>不慎,虾一跃而戳到喉咙里,几致丧生。生吃活虾不算稀奇,我 <br>还看见过有人生吃活螃蟹呢! <br>炝活虾,我无福享受。我只能吃油爆虾、盐(火局)虾、白 <br>灼虾。若是嫌剥壳麻烦,就只好吃炒虾仁、烩虾仁了。说起炒虾 <br>仁,做得最好的是福建馆子,记得北平西长安街的忠信堂是北平 <br>唯一的有规模的闽菜馆,做出来的清炒虾仁不加任何配料,满满 <br>一盘虾仁,鲜明透亮,而且软中带脆。闽人善治海鲜当推独步。 <br>烩虾仁则是北平饭庄的拿手,馆子做不好。饭庄的酒席上四小碗 <br>其中一定有烩虾仁,羼一点荸荠丁、勾芡,一切恰到好处。这一 <br>炒一烩,全是靠使油及火候,灶上的手艺一点也含糊不得。 <br>虾仁剁碎了就可以做炸虾球或水晶虾饼了。不要以为剁碎了 <br>的虾仁就可以用不新鲜的剩货充数,瞒不了知味的吃客。吃馆子 <br>的老主顾,堂倌也不敢怠慢,时常会用他的山东腔说:“二爷! <br>甭起虾夷儿了,虾夷儿不信香。”(不用吃虾仁了,虾仁不新鲜。) <br>堂倌和吃客合作无间。 <br>水晶虾饼是北平锡拉胡同玉华台的杰作。和一般的炸虾球不 <br>同。一定要用白虾,通常是青虾比白虾味美。但是做水晶虾饼非 <br>白虾不可,为的是做出来颜色纯白。七分虾肉要加三分猪板油, <br>放在一起剁碎,不要碎成泥,加上一点点芡粉,葱汁姜汁,捏成 <br>圆球,略按成厚厚的小圆饼状,下油锅炸,要用猪油,用温油。 <br>炸出来白如凝脂,温如软玉,入口松而脆。蘸椒盐吃。 <br>自从我知道了水晶虾饼里大量羼猪油。就不敢常去吃它。连 <br>带着对一般馆子的炸虾球,我也有戒心了。 <br><br><br>汤包 <br><br>说起玉华台,这个馆子来头不小,是东堂子胡同杨家的厨 <br>子出来经营掌勺。他的手艺高强,名作很多,所做的汤包,是 <br>故都的独门绝活。 <br>包子算得什么,何地无之?但是风味各有不同。上海沈大 <br>成、北万馨、五芳斋所供应的早点汤包,是令人难忘的一种。 <br>包子小,小到只好一口一个,但是每个都包得俏式,小蒸茏里 <br>垫着松针(可惜松针时常是用得太久了一些),有卖相。名为 <br>汤包,实际上包子里面并没有多少汤汁,倒是外附一碗清汤, <br>表面上浮着七条八条的蛋皮丝,有人把包子丢在汤里再吃,成 <br>为名副其实的汤包了。这种小汤包馅子固然不恶,妙处却在包 <br>子皮,半发半不发,薄厚适度,制作上颇有技巧,台北也有人 <br>仿制上海式的汤包,得其仿佛,已经很难得了。 <br>天津包子也是远近驰名的,尤其是苟不理的字号十分响亮。 <br>其实不一定要到苟不理去,搭平津火车一到天津西站就有一群 <br>贩卖包子的高举笼屉到车窗前,伸胳膊就可以买几个包子。包 <br>子是扁扁的,里面确有比一般为多的汤汁,汤汁中有几块碎肉 <br>葱花。有人到铺子里吃包子,才出笼的,包子里的汤汁曾有烫 <br>了脊背的故事,因为包子咬破,汤汁外溢,流到手掌上,一举 <br>手乃顺着胳膊流到脊背。不知道是否真有其事,不过天津包子 <br>确是汤汁多,吃的时候要小心,不烫到自己的脊背,至少可以 <br>溅到同桌食客的脸上。相传的一个笑话:两个不相识的人据一 <br>张桌子吃包子,其中一位一口咬下去,包子里的一股汤汁直飚 <br>过去,把对面客人喷了个满脸花。肇事的这一位并未觉察,低 <br>头猛吃。对面那一位很沉得住气,不动声色。堂倌在一旁看不 <br>下去,赶快拧了一个热手巾把送了过去,客徐曰:“不忙,他 <br>还有两个包子没吃完哩。” <br>玉华台的汤包才是真正的含着一汪子汤。一笼屉里放七八 <br>个包子,连笼屉上桌,热气腾腾,包子底下垫着一块蒸笼布, <br>包子扁扁的塌在蒸笼布上。取食的时候要眼明手快,抓住包子 <br>的皱褶处猛然提起,包子皮骤然下坠,像是被婴儿吮瘪了的乳 <br>房一样,趁包子没有破裂赶快放进自已的碟中,轻轻咬破包子 <br>皮,把其中的汤汁吸饮下肚,然后再吃包子的空皮。没有经验 <br>的人,看着笼里的包子,又怕烫手,又怕弄破包子皮,犹犹豫 <br>豫,结果大概是皮破汤流,一塌糊涂。有时候堂倌代为抓取。 <br>其实吃这种包子,其乐趣一大部分就在那一抓一吸之间。包子 <br>皮是烫面的,比烫面饺的面还要稍硬一点,否则包不住汤。那 <br>汤原是肉汁冻子,打进肉皮一起煮成的,所以才能凝结成为包 <br>子馅。汤里面可以看得见一些碎肉渣子。这样的汤味道不会太 <br>好。我不太懂,要喝汤为什么一定要灌在包子里然后再喝。 <br><br><br>核桃酪 <br><br>玉华台的一道甜汤核桃酪也是非常叫好的。 <br>有一年,先君带我们一家人到玉华台午饭。满满的一桌, <br>祖孙三代。所有的拿手菜都吃过了,最后是一大钵核桃酪,色 <br>香味俱佳,大家叫绝。先慈说:“好是好,但是一天要卖出多 <br>少钵,需大量生产,所以只能做到这个样子,改天我在家里试 <br>用小锅制作,给你们尝尝。”我们听了大为雀跃。回到家里就 <br>天天泥着她做。 <br>我母亲做核桃酪,是根据她为我祖母做杏仁茶的经验揣摹 <br>着做的。我祖母的早点,除了燕窝、哈什玛、莲子等之外,有 <br>时候也要喝杏仁茶。街上卖的杏仁茶不够标准,要我母亲亲自 <br>做。虽是只做一碗,材料和手续都不能缺少,久之也就做得熟 <br>练了。核桃酪和杏仁茶性质差不多。 <br>核桃来自羌胡,故又名胡桃,是张骞时传到中土的,北方 <br>盛产。取现成的核桃仁一大捧,用沸水泡。司马光幼时请人用 <br>沸水泡,以便易于脱去上面的一层皮,而谎告其姊说是自己剥 <br>的,这段故事是大家所熟悉的。开水泡过之后要大家帮忙剥皮 <br>的,虽然麻烦,数量不多,顷刻而就。在馆子里据说是用硬毛 <br>刷去刷的!核桃要捣碎,越碎越好。 <br>取红枣一大捧,也要用水泡,泡到涨大的地步,然后煮, <br>去皮,这是最烦人的一道手续。枣树在黄河两岸无处不有,而 <br>以河南灵宝所产为最佳,枣大而甜。北平买到的红枣也相当肥 <br>大,不似台湾这里中药店所卖的红枣那样瘦小。可是剥皮取枣 <br>泥还是不简单。我们用的是最简单的笨法,用小刀刮,刮出来 <br>的枣泥绝对不带碎皮。 <br>白米小半碗,用水泡上一天一夜,然后捞出来放在捣蒜用 <br>的那种较大的缸钵里,用一根捣蒜用的棒棰(当然都要洗干净 <br>使不带蒜味,没有捣过蒜的当然更好),尽力的捣,要把米捣 <br>得很碎,随捣随加水。碎米渣滓连同汁倒在一块纱布里,用力 <br>拧,拧出来的浓米浆留在碗里待用。 <br>煮核桃酪的器皿最好是小薄铫。铫读如吊。正字通:“今 <br>釜之小而有柄有流者亦曰铫。”铫是泥沙烧成的,质料像沙锅 <br>似的,很原始,很粗陋,黑黝黝的,但是非常灵巧而有用,煮 <br>点东西不失原味,远较铜锅铁锅为优,可惜近已淘汰了。 <br>把米浆、核桃屑、枣泥和在一起在小薄铫里煮,要守在一 <br>旁看着,防溢出。很快的就煮出了一铫子核桃酪。放进一点糖, <br>不要太多。分盛在三四个小碗(莲子碗)里,每人所得不多, <br>但是看那颜色,微呈紫色,枣香、核桃香扑鼻,喝到嘴里粘糊 <br>糊的、甜滋滋的,真舍不得一下了咽到喉咙里去。 <br><br><br>铁锅蛋 <br><br>北平前门外大栅栏中间路北有一个窄窄的小胡同,走进去 <br>不远就走到底,迎面是一家军衣庄,靠右手一座小门儿,上面 <br>高悬一面札着红绸的黑底金字招牌“厚德福饭庄”。看起来真 <br>是不起眼,局促在一个小巷底,没去过的人还是不易找到。找 <br>到了之后看那门口里面黑不龙咚的,还是有些不敢进去。里面 <br>楼上楼下各有两三个雅座,另外三五个散座,那座楼梯又陡又 <br>窄,险峻难攀。可是客人一踏进二门,柜台后门的账房苑先生 <br>就会扯着大嗓门儿高呼:“看座儿!”他的嗓门儿之大是有名 <br>的,常有客人一进门就先开口:“您别喊,我带着孩子呢,小 <br>孩儿害怕。” <br>厚德福饭庄地方虽然逼仄,名气不小,是当时唯一老牌的 <br>河南馆子。本是烟馆,所以一直保存那些短炕,附带着卖些点 <br>心之类,后来实行烟禁,就改为饭馆了。掌柜的陈莲堂是开封 <br>人,很有一把手艺,能制道地的河南菜。时值袁世凯当国,河 <br>南人士弹冠相庆之下,厚德福的声誉因之鹊起。嗣后生意日盛, <br>但是风水关系,老址绝不迁移,而且不换装修,一副古老简陋 <br>的样子数十年不变。为了扩充营业,先后在北平的城南游艺园、 <br>沈阳、长春、黑龙江、西安、青岛、上海、香港、重庆、北碚 <br>等处开设分号。陈掌柜手下高徒,一个个的派赴各地分号掌勺。 <br>这是厚德福的简史。 <br>厚德福的拿手菜颇有几样,请先谈谈铁锅蛋。 <br>吃鸡蛋的方法很多,炒鸡蛋最简单。常听人谦虚的说:“ <br>我不会做菜,只会炒鸡蛋。”说这句话的人一定不会把一盘鸡 <br>蛋炒得像个样子。摊鸡蛋是把打过的蛋煎成一块圆形的饼,“ <br>烙饼卷摊鸡蛋”是北方乡下人的美食。蒸蛋羹花样繁多,可以 <br>在表面上敷一层干贝丝、虾仁、蛤蜊肉……至不济洒上一把肉 <br>松也成。厚德福的铁锅蛋是烧烤的,所以别致。当然先要置备 <br>黑铁锅一个,口大底小而相当高,铁要相当厚实。在打好的蛋 <br>里加上油盐佐料,羼一些肉末绿豌豆也可以,不可太多,然后 <br>倒在锅里放在火上连烧带烤,烤到蛋涨到锅口,作焦黄色,就 <br>可以上桌了。这道菜的妙处在于铁锅保温,上了桌还有滋滋响 <br>的滚沸声,这道理同于所谓的“铁板烧”,而保温之久犹过之。 <br>我的朋友李清悚先生对我说,他们南京人所谓“涨蛋”也是同 <br>样的好吃。我到他府上尝试过,确是不错,蛋涨得高高的起蜂 <br>窝,节成菱形块上桌,其缺憾是不能保温,稍一冷却蛋就缩塌 <br>变硬了。还是要让铁锅蛋独擅胜场。 <br>赵太侔先生在厚德福座中一时兴起,点了铁锅蛋,从怀中 <br>掏出一元钱,令伙计出去买干奶酪(cheese),嘱咐切成碎丁 <br>羼在蛋里,要美国奶酪,不要瑞士的,因为美国的比较味淡, <br>容易被大家接受。做出来果然气味喷香,不同凡响,从此悬为 <br>定例,每吃铁锅蛋必加奶酪。 <br>现在我们有新式的电炉烤箱,不一定用铁锅,禁烧烤的玻 <br>璃盆(casserole)照样的可以做这道菜,不过少了铁锅那种原 <br>始粗犷的风味。 <br><br><br>瓦块鱼 <br><br>严辰《忆京都词》有一首是这样的: <br><br>忆京都·陆居罗水族 <br><br>鲤鱼硕大鲫鱼多, <br>当客击鲜随所欲。 <br>北间俗手昧烹鲜, <br>令人空自羡临渊。 <br><br>严辰是浙江人,在鱼米之乡居然也怀念北人的烹鲜。故 <br>都虽然尝不到黄河鲤,但是北平的河南馆子治鱼还是有独到 <br>之处。厚德福的瓦块鱼便是一绝。一块块炸黄了的鱼,微微 <br>弯卷作瓦片形,故以为名。上面浇着一层稠粘而透明的糖醋 <br>汁,微洒姜末,看那形色就令人馋涎欲滴。 <br>我曾请教过厚德福的陈掌柜,他说得轻松,好像做瓦块 <br>鱼没什么诀窍。其实不易。首先选材要精,活的鲤鱼鲢鱼都 <br>可以用,取其肉厚。但是只能用其中段最精的一部分。刀法 <br>也有考究,鱼片厚薄适度,去皮,而且尽可能避免把鱼刺切 <br>得过分碎断。裹蛋白芡粉,不可裹面糊。温油,炸黄。做糖 <br>醋汁,用上好藕粉,比芡粉好看,显着透明,要用冰糖,乘 <br>热加上一勺热油,取其光亮,浇在炸好的鱼片上,最后洒上 <br>姜末,就可以上桌了。 <br>一盘瓦块鱼差不多快吃完,伙计就会过来,指着盘中的 <br>剩汁说:“给您焙一点面吧?”顾客点点头,他就把盘子端 <br>下去,不大的工夫,一盘像是焦炒面似的东西端上来了。酥、 <br>脆、微带甜酸,味道十分别致。可是不要误会。那不是面条, <br>面条没有那样细,也没有那样酥脆。那是番薯(即马铃薯) <br>擦丝,然后下油锅炒成的。若不经意,还会以为真是面条呢。 <br>因为瓦块鱼受到普遍欢迎,各地仿制者众,但是很少能 <br>达到水准。大凡烹饪之术,各地不尽相同,即以一地而论, <br>某一餐馆专擅某一菜数,亦不容他家效颦。瓦块鱼是河南馆 <br>的拿手,而以厚德福为最著;醋溜鱼(即五柳鱼)是南宋宋 <br>五嫂五柳居的名菜,流风遗韵一直保存在杭州西湖。《光绪 <br>顺天府志》:“五柳鱼,浙江西湖五柳居煮鱼最美,故传名 <br>也。今京师食馆仿为之,亦名五柳鱼。”北人仿五柳鱼,犹 <br>南人仿瓦块鱼也,不能神似。北人做五柳鱼,肉丝笋丝冬菇 <br>丝堆在鱼身上,鱼肉硬,全无五柳风味。樊山有一首诗“攘 <br>蘅招饮广和居即席有作”: <br><br>闲里堂堂白日过,与君对酒复高歌。 <br>都京御气横江尽,金铁秋声出塞多。 <br>未信鱼羹输宋嫂,漫将肉饼问曹婆。 <br>百年掌故城南市,莫学桓伊唤奈何。 <br><br>所谓“未信鱼羹输宋嫂”,是想像之词。百年老店,摹仿 <br>宋五嫂的手艺,恐怕也是不过尔尔。 <br><br><br>溜黄菜 <br><br>黄菜指鸡蛋。北平人常避免说蛋字,因为它不雅,我也不 <br>知为什么不雅。“木樨”、“芙蓉”、“鸡子儿”都是代用词。 <br>更进一步“鸡”字也忌讳,往往称为“牲口”。 <br>溜黄菜不是炒鸡蛋。北方馆子常用为一道外敬的菜。就如 <br>同“三不粘”、“炸元宵”之类,作为是奉赠性质。天津馆子 <br>最爱外敬,往往客人点四五道菜,馆子就外敬三、四道,这样 <br>离谱的外敬,虽说不是什么贵重的菜色,也使顾客觉得不安。 <br>溜黄菜是用猪油做的,要把鸡蛋黄制成糊状,故曰溜。蛋 <br>黄糊里加荸荠丁,表面洒一些清酱肉或火腿屑,用调羹舀来吃, <br>色香味俱佳。家里有时宴客,如果做什么芙蓉干贝之类,专用 <br>蛋白,蛋黄留着无用,这时候就可以考虑做一盆溜黄菜了。馆 <br>子里之所以常外敬溜黄菜,可能也是剩余的蛋黄无处打发,落 <br>得外敬做人情了。 <br>我家里试做好几次溜黄菜都失败了,炒出来是一块块的, <br>不成糊状。后来请教一位亲戚,承她指点,方得诀窍。原来蛋 <br>黄打过加水,还要再加芡粉(多加则稠少加则稀),入旺油锅 <br>中翻搅之即成。凡事皆有一定的程序材料,不是暗中摸索所能 <br>轻易成功的。 <br>自从试作成功,便常利用剩余的蛋黄炮制。直到有一天我 <br>胆结石症发,入院照爱克司光,医嘱先吞鸡蛋黄一枚,我才知 <br>道鸡蛋黄有什么作用。原来蛋黄几乎全是脂肪,生吞下去之后 <br>胆囊受到刺激,立刻大量放出胆汁,这时候给胆囊照相便照得 <br>最清楚。此后我是无胆之人,见了溜黄菜便敬而远之,由有胆 <br>的人去享受了。 <br> <!--emo&--><img src='http://bbs.kaiyuan.info/html/emoticons/laugh.gif' border='0' valign='absmiddle' alt='laugh.gif'><!--endemo-->  <!--emo&--><img src='http://bbs.kaiyuan.info/html/emoticons/laugh.gif' border='0' valign='absmiddle' alt='laugh.gif'><!--endemo-->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8.12.2024 06:36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