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我和德国

查看数: 11376 | 评论数: 198 | 收藏 3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9.3.2011 10:38

正文摘要:

本帖最后由 两汉司徒 于 4.8.2011 17:21 编辑 为使此贴保持在水吧第一页,我拼了, 此为戏言,这是我的希望 我们生活在德国,无论我们喜不喜欢她,爱不爱他,烦不烦他,无论我们做中餐看汉语片,我们的双脚站在 ...

回复

noline 发表于 24.8.2011 16:04:06
两汉司徒 发表于 2.6.2011 11:51
http://www.deyinxiang.org/HTML/news/SpecialReport/2008/05/200805260613415021.shtml
德国伴侣深谙“沉 ...

很有意思的数字,这样的统计若由公证的第三方机构在中国搞,出来的结果不知道会不会很震撼。
sanhoos 发表于 24.8.2011 12:35:02
楼主V5 ,强烈表示支持! 楼主德才兼备,才华如莱茵河水滔滔不绝。
平雪 发表于 23.8.2011 23:44:30
两汉司徒 发表于 2.6.2011 11:51:38
http://www.deyinxiang.org/HTML/n ... 5260613415021.shtml
德国伴侣深谙“沉默是金”的道理,德国夫妇每天的对话只有15分钟,而且其中10分钟的对话是在床上进行的。
两汉司徒 发表于 2.6.2011 11:44:04
三种外来声音-打量德国
作为在柏林工作的1300多名外国记者中的三员:他们如何看待统一,如何看待统一20年后的德国?     许多年前的一个场景。从巴黎开往华沙的火车驶入柏林弗里德里希街火车站。在站台上东德的边防警察牵着警犬,人们可以听到车厢顶上哨兵的脚步声,火车站里另有许多狙击手观察着列车的发车准备工作。车厢内,检查人员正在检查过往旅客的行李。禁止携带的物品,包括西方的杂志,都将被没收。其中不仅有《明镜》周刊, 也有《观点》杂志。有过这种经历的人,对于民主德国曾经是怎样的一个国家,不会抱有任何的幻想。相反,在华沙,人们可以在外国报刊公共阅览室免费阅读到 《明镜》周刊,而且类似的机构甚至在莫斯科也有。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这个与波兰结成友好关系的德国工人与农民国家是许多玩笑的对象:民主德国,就是那个 “小民德”,是一个与世界隔断的国家。
    当时在波兰,对于柏林墙倒塌的喜悦是巨大的、由衷的。当时的总理是塔杜施?马佐维耶茨基,他来自团结工会阵营。团结工会的反对派领导人很早就宣布, 他们不反对德国的重新统一,这是因为由于民主德国,波兰与西方的关系——波兰始终把自己理解为西方的一部分——被隔断了。人们把民主德国的没落看作从苏联的监护中解脱出来的有利时机。
    在帝国议会大厦前面,一年来矗立着一堵但泽造船厂的墙,墙上的图片说明写着,这堵墙正是列赫?瓦文萨当时为了组织历史性罢工而越过的那堵墙。若是没有那一跳,柏林墙肯定在1989年后的很长时间还会存在。但是,如今人们欢庆的是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和两德统一的总理赫尔穆特?科尔为德国与欧洲的统一做出的贡献。在数年前,就在帝国议会大厦上挂了一块板,题写了对匈牙利人的感谢词,感谢他们在1989年春剪断了通往奥地利边境的铁丝网,并由此引发了来自东德的逃亡潮。在不很久远的时间前,德国人再次纪念了瓦文萨。人们是否应期望德国人有更多的敏感性乃至感激之情?这可能更多的是在政治象征领域。在现实政治中,德国为波兰做了许多事情,例如支持华沙当时为加入欧盟所付出的努力。
    在两德统一之后,主要是德国东部人对波兰人抱有成见。天生反共产主义的波兰人再一次不能理解后共产主义人士以及“左翼党”在德国受喜欢的现象。另一方面,人们惊叹于德国东部的高速公路或宏伟的火车站。这是“老的”联邦德国的礼物,为此,波兰人也真是嫉妒这些原东德公民。但是,如今波兰从欧盟那里获得了类似的礼物,也恰恰是借助于重新统一的德国。
    四年来,皮埃尔-叶德罗斯茨基作为驻德国记者从柏林为波兰的日报《共和国报》撰写报道。《共和国报》是波兰跨地区的大日报之一。

    欧洲必须成长为一个“欧洲联邦国家”
    德国发生了变化,当全世界在2009年11月值柏林墙倒塌20周年之际祝贺德国的时候,许多人也指出了德国在欧洲一体化深化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在勃兰登堡门前的庆典活动上说:“我们是兄弟,我们是柏林人”,并为此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这一气氛如今有所降温。由于金融市场上的混乱,人们对货币联盟的未来倍感忧心,这个也被视为未来亚洲货币共同体典范的货币联盟陷入了危机之中。
现在只有一条解决的路径:必须像人们当时艰难地致力于克服东西不平衡那样,人们如今对于南欧也必须走同样的路。7500亿欧元的拯救保护伞,连同财 政整固措施,是正确的决定。应对欧元危机的措施已经做出,现在的问题在于,人们如何实施这些措施。德国民众必须克服他们对“出纳大师”感受的反感。对于像 德国这样一个大规模分散管理的国家而言,是难以把它的权力越来越多地让渡给布鲁塞尔的。德国联邦政府通常表示了它想要成为欧洲一体化发动机的强烈意志,但是,推动欧洲一体化也需要民众愿意。在德国最近的历史中,每隔10年在“国民的感受”方面就会出现转折点:在德国分裂后,在20世纪50年代占主导的是一 种“悲伤感”,西德在60年代通过其“经济奇迹”得以克服这一感受。通过重新统一,德国在90年代获得了强大的推动,但是随着货币联盟的建立,1999年 以来弥漫开来的重又是一种恐惧感。人们如今必须接受这种恐惧,并展现出宽容,以便继续推动欧洲一体化。
    如果德国此时不一起干,它将使它的邻国失望,同样,德国也不能过于强烈地表达它的意见。没有德国的赞同,没有欧洲的团结,是不可能对不可揣摩的金融市场进行规制的,而且欧洲一体化也不可能前行。
不久前,联邦总理安格拉-默克尔曾经说过:“欧元亡,欧洲亡”。正如德国从众多小邦国发展成了一个联邦共和国,如今欧洲的任务在于,在未来10年里成长为一个“欧洲联邦国家”。
    赤川省吾是日本经济报《日本经济新闻》的首席记者,负责分析德国与欧洲的经济与金融政策。
    对于两德重新统一过程有着许多赞叹
    在法国,1990年10月3日是一个相当陌生的日子。法国的同事们经常惊讶,10月3日在德国是一个庆祝日,他们不知道这个日子有何意义。人们可以期待,2010年10月德国重新统一20周年在我的国家里仍将不会被人察觉到。
   但是相反,几乎所有的法国人都知道1989年11月9日这个日子。每个人都能回忆起大量欢庆着涌向西柏林的东德人。相应地,去年秋天,在法国也赞扬了柏林墙倒塌20周年:所有的报纸都发行了副刊,有无数广播与电视报道,甚至于在巴黎的协和广场上举行了一个庆典,连带转播柏林的庆祝活动。为了庆祝冷战结束和德国分裂的结束,没有什么看来是过多的。似乎法国人想要对这些事件投去一个新视角。或者似乎他们还有一份账单未付。
    对于法国的政治家而言,这很可能是对在柏林墙倒塌后的最初数周数月还在法国弥漫的怀疑态度的一种补偿。虽然当时的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在公开讲话中未对德国重新统一提出指责,但是,人们如今了解到,当时幕后的热情是有限的。甚至于法国总统1989年12月到民主德国的旅行也出奇地显得发生在错误 时代。旧有的法国对一个庞大的、过于强大的德国的恐惧重又死灰复燃。我还能依稀回忆起许多法国报纸上头版中登载的一个令人生畏的德国老鹰。但是,最终巴黎还是加入了赞同两德统一的队列。
    如今人们在赞叹前东德融入联邦德国的过程。人们经常从政治家们那里听到,法国是不可能有这样一种活力的。人们倾向于把德国东部联邦州尚存的困难忘掉或加以相对化。自从德国重新统一以及柏林重又成为首都以来,这个国家在法国的形象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德国与二战之间的联想也在缓慢褪去,相反,新的德国电影在法国变得知名,一些德国艺术家或导演某种程度上在巴黎比在德国本土更受欢迎。人们也充满好感地打量在德国2006年足球世界杯赛期间愉快表达的爱国主 义。当时不少德国记者询问我对此的看法,在我对此表示欢迎后,他们显得放松多了。
    与此同时,德国在欧元危机中的行为在法国一再引起激烈反应。德国不再像以往那样不顶嘴地接受买单,法国伙伴对此是抱着怀疑态度看待的。某些评论家指责柏林,它不再对欧洲感兴趣。之所以会这样指责,只是因为德国坚持为稳定公约的另类解读而辩解。这是一种紧张状态,它不会有助于法国会以像庆祝2009年柏林墙倒塌周年那样去庆祝德国重新统一20周年。
    塞西尔-克拉2003年以来生活在柏林。从2006年到2010年3月,她是法国日报《世界报》的记者。今天,她作为自由出版工作者,为多家法国日报社和杂志社撰写报道。2009年,她就自己在德国的经历出版了一本书:《弗兰茨游记》。
两汉司徒 发表于 2.6.2011 11:41:59
柏林人看上海
尽管现在科技发达,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对别的城市有所了解。但是,亲身感受和仅仅听闻是截然不同的。2008年,达格迈尔·霍普(Dagmar Hoppe)举家来到上海,准备在这里生活3年。她用日记的形式记述了在上海的日常生活。在她的眼中,很多我们司空见惯的事物很有特点也很有意思。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她的一些讲述,了解一个柏林人眼中的上海生活。(右图:霍普女士在上海。)    霍普一家居住在上海浦东新区,刚来的时候对周围的环境还不适应,非常想念德国的家人和朋友们。大约三个星期后,生活逐渐步入正轨。霍普在2月8日的日记中写道:
    “很快我就熟悉了这样的情景:自行车,有些自行车甚至被改装为三轮车,负载了过多的塑料瓶、纸箱子盒子或者金属废物。有时我会怀疑这些车子上的东西垒得那么高,骑车人是怎样保持平衡呢,在那么重的压力下他们又怎么前行呢?所有这些废物都被回收利用,只不过与在德国不同的是,回收并不始于我们消费者,而是晚一个阶段,并且好像有很多人以此为生。
    我们在柏林要尽量把废纸、玻璃、塑料、铝制品和生物垃圾等分类装进不同的垃圾桶或者送到垃圾回收站。而在上海,我们只需要把垃圾送到车库前唯一的一个垃圾桶就行了。每天,清洁人员会骑着他的自行车来五趟以清空这个垃圾桶。然后这些垃圾会在某个地方某个时刻被分类处理。还会有单独的回收垃圾的人骑着他们的自行车在街巷里转。如果把一个废弃不用的纸箱放在小区的过道里,最多一个小时后它就不见了。我们的阿姨也喜欢收集我们的塑料瓶子或者报纸,然后她会再把它们卖掉。没有什么特定的东西——看上去在这里任何东西都还能被循环利用。我还在拆迁工地上见过人们把废弃砖瓦拍打干净。我已经在这里生活多年的朋友告诉我,在这里几乎所有的垃圾都能被回收、兑换新物品、卖掉或者继续使用——从金属废物,到饭店里可以用作猪食的泔水。”
    我们不自己动手回收垃圾,这虽然很舒服,但也使得我和孩子不再那么自觉或者对环境保护不再那么有责任心。但我们至少还能注意到那些装载过多的回收垃圾的自行车。有时候我们还会讨论那些随手扔垃圾的人。孩子们对那些从汽车里直接把纸屑或是烟头扔出来的人非常生气:“妈妈,那个人就直接把东西从车里扔出来!根本不扔在垃圾桶里!”这时候我会试图解释给他们,路边有很多清洁工时刻准备把这些垃圾收集起来。当然我们还是应该把废物扔到垃圾桶里。不知道这样的回收废物的方式在中国还会持续多久。”

    对于很多来中国的外国人来说,学习汉语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之一,同时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霍普同样有学习汉语的经历。
    10月27日  语言的挑战
    我的第一期汉语学习结束了,总结如下:班里的学生人数从最开始的9个变成了5个。我开始理解语言结构和句子的构成,能勉勉强强说一些话来购物问路了(虽然有的时候要借助手势)。学习的过程很有意思,但是也是非常难的。特别是汉语的发音对我来说很难,因为有很多词发音一样,意思却完全不同,这使得理解非常困难。我认为最奇特的是:中国有太多的计量单位。有一次,我们一个小时就学习了30个。杯子、碗和碟子都有自己的单位,香蕉、苹果、芹菜等也是。我们在德语中只要用“Stück”就可以了,在普通话里却要根据物品的形状和性质来选择不同的单位。真愁人!
    我已经报了第二期汉语学习。难道我们班要只有3个人了吗?
    在中国住得久了,霍普一家的娱乐方式也变得中国化起来:
    12月8日   全民娱乐和孩子的生日聚会
    我们的大女儿要过10岁生日了,我们想了个好主意来庆祝——去 KTV开生日Party。在上海有很多这样的卡拉OK店,硕大的广告牌闪闪发亮。我们去过一些,发现唱卡拉OK似乎这是中国人最大的爱好。自己去,两个人去,或者是一群人一起去,大家聚在一个类似于Disko舞厅的房间里,唱歌,吃东西,来进行娱乐。
我们去了一家很大的KTV,那里有100多个大小不一的房间,所有的房间都配备有专业的音响设施。还设置有自助餐厅。光顾此地的外国人看上去很少,因为几乎没有服务生能讲英语。很多英美的流行歌曲在这儿也很难找到,要不就是明明是一首麦当娜的歌,画面出来的却是一个中国歌手在表演。尽管有一些麻烦,但是他们的生日Party还是相当成功。所有的宾客都玩得很开心,大家都放开嗓子唱——尽管一直反复唱5首歌。
    12月以后,天气就开始变冷了。霍普一家经历了在中国的第一个冬天。
    1月10日  上海的冬天
    冬天终于来了,相对于我们的冬天来说,还是比较温暖的。当气温连续5天在10摄氏度以下的时候,表明冬天正式来临。从吃的东西上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沿街的小贩在叫卖时令食品:烤红薯、玉米棒子、板栗等等。超市还有鱼干、全鸡、全鸭可以买。当我穿过老城区时,可以看见中国人的阳台或房子与房子之间挂着洗好的衣物、鸭子、鸡、鱼、火腿等在阳光下准备晾干的林林总总,倒是也和谐相处,相映成趣。
    床单也要在冬日的阳光下晒晒,因为老式的上海住房里没有暖气。人们可以买到棉睡衣。很多人都穿很多层衣服。特别是小孩子,看上去就像米其林标志上的那个人一样。因为都穿着厚厚的棉裤、棉内衣、厚夹克衫、套衫等衣服,小孩子们似乎都走不动路了——但是看上去很可爱。
    很多餐馆和小店也没有暖气,我们在桌边吃饭的时候也要戴着围巾,穿着大衣。超市里也不需要提供冷冻袋,因为屋里面已经很冷了。
    09年1月26日是中国的传统佳节——牛年春节。霍普在中国也感受了到中国春节的热闹气氛。
    1月26日  牛年到了!
    新年快乐!1月26日——爆竹声声,牛年到了!中国人放烟火,更多的是放鞭炮来驱赶传说中的怪物——年。新年过后的一周时间里我都在夜里被震耳的爆竹声吵醒,即使早上6点钟也有人放炮。我老是在想,谁这么早起来放炮呢?
    春节是一个非常长的节日,有很多传统习俗。从门饰到食物,从登门拜访到人们对彼此的祝愿,都有一套自己的讲究。
    “钱”在这过程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人们表达祝愿的时候尤其重要。大家对彼此说“恭喜发财”。另外人们还送别人“红包”。红包就是一个装着钱的红色信封,人们送给别人,同时也从别人那里收到红包。中国的孩子们会从亲戚那里收到红包。在我们家的司机和阿姨对我们表达祝福之后我们也给了他们红包。我丈夫在公司也分发了一些。同时,“给了多少钱”又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如果给得太少,会被人看不起;给得太多,又会让人觉得太夸张。不管怎样,给出的数目里一定不能含有“4”,这个数字会带来霉运。相反,要带有能带来好运的“8”。别人告诉我们,家乡的甜食和特色小吃是很好的礼物。我也听说,有的时候很多在外地打工的人拿到的红包是他们一个月的薪水。而他们通常在过完年收过红包之后,都会离开老主顾。我们家的阿姨放假之后倒是回来了,看来我们做对了。

    在上海理发的经历尤其让霍普觉得有意思:
    11月24日  全家去理发
    来上海三个月以后,我和孩子们的头实在是让人看不下去了:得赶快理发!问题是去哪里呢?上海的理发店和海滩上的沙子一样多,我很期待店里的洗头和按摩服务。我听说,在中国理发店理发后,会觉得自己的头发和头皮从来没有这么干净过。但是剪出来的发型好吗?这里重复单一的发型很多。而且我听说有些染过绿发或者橙色头发的人头发理好后面目可憎。(好在我没有染过发,寻找起来简单了很多。)
    我不想去我们家附近很多专门针对外国人开的理发店,没意思,我宁愿去尝试些新的。我在网上查询了一下,又询问了一些中国朋友,然后去了一家小的理发店。这个理发店在以前的法租界里,虽然小,但是看上去很时髦。当时除了我再没有别的顾客,有差不多10个店员在里面。我的头发先被洗了三遍:先用香波(力道很足),同时他们会按摩头皮,还会拉发根(按摩服务之一——译者注)。因为他们用力大,可说不上什么舒服得闭着眼睛享受,能少感受到些疼痛就不错了。但确实是前所未有的干净!发型师是瑞士人,和他的家人一起在中国发展,他希望不久自己开一家理发店。理发很有意思,而且发型看起来相当不错,并且比在德国几乎便宜3倍!
    孩子们的经历也很有趣。我直接领他们去了附近一家有名的连锁店。(我想,不要跑得太远,不要做新的尝试。)这里也没发生什么,店员都很友好、热情,看到我们来到店里都明显很兴奋。一下子,三个孩子都坐在凳子上开始洗头。(在德国的时候他们理发一般很少能这样坐好,只有闹脾气跟我进行抗议的时候才会这样,我想他们一定是太吃惊了。)孩子们理发的程序也差不多:洗头、按摩、拉头皮。然后正襟危坐在理发椅上。平均一个孩子身边有三个店员在忙乎。有一种当国王被服侍的感觉,很享受。折腾了一个多小时,费用却相当便宜。我们肯定会再来的!
    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我们的生活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尝试,能够带给我们另一种思考。如果对霍普的中国生活很感兴趣,您可以登陆
http://www.welt.de/finanzen/karriere/article2476936/Tagebuch-aus-dem-quirligen-Shanghai.html来了解更多。

两汉司徒 发表于 29.5.2011 20:07:44
Superlativ am Rhein in DüsseldorfTraditionell in der dritten Juliwoche wird bei Düsseldorf am Rhein gefeiert. Die "größte Kirmes am Rhein" lockt jedes Jahr bis zu vier Millionen Gäste auf die Oberkasseler Rheinwiesen. Auf den 165.000 Quadratmetern großen Festwiesen präsentieren Schausteller aus dem In- und Ausland Nostalgisches und die neuesten Sensationen an Fahrgeschäften. Höhepunkt ist das Superfeuerwerk. Erleben Sie am 23. Juli 2010 mit Einbruch der Dunkelheit um circa 22.30 Uhr hautnah das sensationelle Feuerwerk über der Rheinmetropole. Das Event findet in diesem Jahr vom 17. bis zum 25.7.2010 statt.
零下68度 发表于 1.5.2011 23:08:48
LZ辛苦!
两汉司徒 发表于 1.5.2011 20:32:38

想起阿甘,他为什么是个传奇呢,因为他从未放弃过堂堂正正的做人,全力以赴的去爱人。
想想他,受过比凡人更多的歧视,缺少父亲,朋友,经历过血的战争
流过累后,他一直是一个男人

想想身边这样的人其实很多,虽然他们十分平凡,默默无闻,可是他们一直那么坚强乐观。
也许有一天,我离开的那一天
虽然我不辉煌
可是那一天,会有很多人会伤心。
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想起我。



女儿在敲小塑料碗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3.1.2025 22:19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