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13.12.2003 02:01:27
|
只看该作者
天安门事件<br><br> 周总理逝世后,日子也就一天天地过去。4月初,我因母亲生病,从闽北知<br>青队回到福州照顾母亲。这期间,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发生的震惊中外的清明节悼<br>念周总理的“四五运动”,我和绝大多数中国人一样,事先并不知情。一直到了<br>4月7日晚上,打开收音机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才惊得目瞪口呆。请看我4<br>月7日和4月8日的日记:<br> 4月7日 阴转少云 <br> 将《读〈欧根 奥涅金〉》的长诗写完,另完成几首小诗。<br> 晚上,高二同班同学郑香弟来访。他是从另一同学唐磊处得知我回来的消息<br>的。刚送走客人,打开收音机,就听到震惊人心的消息:<br> 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最近发生了一次反革命政治事件。自4月上旬起,有一<br>小撮坏人利用清明节、祭奠先人之机,策动一场以祭奠周总理为名的破坏活动。<br>他们聚集在广场的烈士纪念碑前高呼反动口号,散发传单,粘贴反动标语、诗词。<br>到4月5日达到最高潮,近十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东门、广场西南角<br>一座兵营、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处聚众闹事:烧毁兵营;砸烂公安局的宣传车和上<br>海牌小轿车、消防车以及前来平乱的民警汽车,并点火焚烧;警卫战士、人民警<br>察、首都民兵均被打伤,一队前来镇压的民警被截成几段殴打,几个民警的帽子<br>被扔上天空;保卫人民大会堂的首都群众数百人,被打伤一百多人,重伤十余人;<br>这一天从早晨8点至晚上一直动乱不止、镇压不下。到晚上6点半,(北京市委<br>书记)吴德同志的讲话广播后,市革委会组织的平乱队伍数万人派出后,暴乱方<br>才平息;仍有相当部分的人聚在纪念碑周围不散。<br> 广播说,歹徒们的气焰非常嚣张,声称要北京市公安局同意成立悼念周总理<br>委员会,否则就砸烂。还说现在天下大乱,谁敢出来管?说要拥戴邓小平当头,<br>出来处理事务。总的是反对中央罢邓小平的官。<br> 同时广播的内容还有中央的决议,撤销邓小平的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br>以观后效;还选举确定华国锋同志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副主席、中华人<br>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等职务。<br><br> 4月8日 少云-多云<br> 上午领回特挂--队里托裘建干寄给我的30斤流动粮票(注,当年要是没<br>有这类票证,人在城市里是无法存活的)。<br> 接着上街看政治形势如何。霍,满街刷满了红色标语,内容总的两条:一条<br>坚决拥护中共中央1976年4月7日的两个决议--关于任命华国锋当党的第<br>一副主席和总理及撤销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决议;一条愤怒声讨4月5日天<br>安门广场的反革命政治事件。东街口标语尤其刷贴多多,比比皆是。其中有XX<br>X、XXX等十几人写的给省委的一封公开信,吸引不少人围观。内容是要求省<br>市委召开20万人的大会,拥护中央的两个决议。要求廖志高、马兴元、林一心<br>(当时的省委书记、副书记)做出交代--同邓小平的关系等等。<br> 下午省里果真在五一广场召开声讨大会,居然达到30万人。多为干部、学<br>生、军人。街头岗哨不少、戒备森严。<br><br> 准确的说,4月7日晚上8时正,全国各地广播电台联播节目同时播出的当<br>天中共中央作出的两个决议是:<br> 中共中央关于华国锋同志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的决议<br> 根据伟大领袖毛主席提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华国锋同志任中国共<br>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br><br> 中共中央关于撤销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决议<br> 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了发生在天安门广场的反革命事件和邓小平最近的表现,<br>认为邓小平问题的性质已经变为对抗性的矛盾。根据伟大领袖毛主席提议,政治<br>局一致通过,撤销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以观后效。<br> 随后,电台全文播放了由姚文元亲自督战,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鲁瑛带<br>人刚刚赶写出来的《天安门广场的反革命政治事件》。我的以上日记就是听完这<br>些颠倒黑白的广播后受骗记下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及全国所有报纸都在第<br>一版的黑色通栏大标题下刊登了中共中央的两个决议及《天安门广场的反革命政<br>治事件》全文,包括配合刊登的各地拥护中央决议的大量电文等,我和同队知青<br>并没有看到。在我们那里,当天的报纸通常得等到一周甚至10天以后才会看到。<br> 多年后得知,悼念周总理的“四五运动”远远不止10万人参加,单是4月<br>4日这一天,因为适逢清明节,又恰好是星期天,从早到晚就有200万人以上<br>参加。而且这些群众是因为抗议当局有意缩小悼念总理的规模、在当时的形势下<br>故意按处理国家领导人丧事的最低规格对待周总理,甚至连瞻仰遗体、吊唁活动<br>也只允许给短短的6天时间,还不准报纸报道悼念总理消息时出现“敬爱的周总<br>理”等字样才自愿前往天安门广场倾诉哀思--为周总理鸣不平的。比如,周总<br>理逝世不久,遗体就被人别有用心地移放到北京医院后院一间不足一百平方米的<br>停尸房里,房前没有过道,门一打开就直通户外。由于场地极其狭窄,人为捣蛋,<br>长长的告别队伍只能缓慢移动,导致准许向遗体告别的人数由原定的6万减少至<br>4万人。而医院围墙外,从东单到东交民巷,昼夜挤满了自发等候向总理遗体告<br>别的群众,却是连见总理最后一面都不允许。这才出现了1月11日周总理的遗<br>体送往八宝山火化时,首都群众自发早早排在街道两旁挥泪“十里长街走相送”<br>的动人场面。这些感人的镜头和动人的场面,我们在电影纪录片《敬爱的周总理<br>永垂不朽》都可以看到。<br> 一边是亿万人民爱戴自己的好总理,一边是一小撮人对周总理恨之入骨。1<br>月15日,他们在人民大会堂以最少的人数将周恩来总理追悼会匆匆开掉了事。<br>追悼会由王洪文主持,邓小平致悼词。邓小平此时绝对不会想到不到3个月后自<br>己会再一次被赶下台去。尤其令人奇怪的是毛主席没有参加本来应该参加的追悼<br>会,这显然是别有用心的人一手造成的。所有这些都更加激发了全国人民对周总<br>理的爱戴和怀念,也才导致了清明节前后北京群众自发的大规模悼念活动。如今<br>许多关于周总理的传记都真实记录着这么一件事--总理在1月7日晚从昏迷中<br>最后一次醒来、对负责治疗的吴阶平说的最后一句话是:<br> “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需要你们。”<br> 对于这样一个全国人民深深敬爱的好总理,自然使少数几个窃国者如芒刺在<br>背。他们一意孤行,强行下令没收人民从3月19日起自发敬献在人民英雄纪念<br>碑前悼念周总理的花圈,同时粗暴驱散、殴打和逮捕群众,这才引起了在场几十<br>万人与警察和工人民兵发生的冲突。而在当时,除北京以外的广大中国人民根本<br>无法了解那场民主运动的真实情况。只能由着一小撮篡权者肆无忌惮地进行欺骗<br>性宣传。我在“天安门事件”被镇压下去后特别注意看那几天的报纸。<br> 4月5日《福建日报》刊登的毛主席语录是:“翻案不得人心。”发表的批<br>判文章有《唯生产力论就是“唯”资本主义论》。第四版用整版篇幅发表了一个<br>歌颂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新生事物的短篇小说《第一步》。<br> 4月6日《福建日报》刊登的毛主席语录是:<br> “......文化大革命是干什么的?是阶级斗争嘛。刘少奇说阶级斗争<br>熄灭论,他自己就不是熄灭,他要保护他那一堆叛徒、死党。林彪要打倒无产阶<br>级,搞政变。熄灭了吗?”<br> 当天的头版头条转发的是《人民日报》社论《牢牢掌握斗争大方向》。字里<br>行间阶级斗争的火药味很浓很浓,但就是看不到关于“天安门事件”真实的报道。<br><br> 1976年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的“四五运动”被镇压一周年后,全国上<br>下还广泛传阅着一本诗集《天安门革命诗抄》,署名人是“童怀周”。这又引起<br>当局极“左”派的极度恐慌,作为严重的反革命事件严密追查。当时编辑这本诗<br>集是要冒极大的政治风险的,弄不好就要掉脑袋的。可是,人民群众中间就是有<br>这样一批不怕死的人,他们是几个知识分子。具体的说,他们是北京第二外国语<br>学院汉语教研室主任汪文风,还有李光辉、黄林妹、白晓朗等教师。后3人与室<br>主任汪文风商量:把大家秘密私藏的手抄的“天安门诗抄”收集起来,编辑成册,<br>用以纪念即将到来的周总理逝世一周年。他们起草了一份倡议书,大胆贴在办公<br>室的门外。不想大家纷纷签名响应。很快,300册手刻、蜡版油印的《天安门<br>诗抄》问世了,参与此事的16位教师化名“童怀周”。这本诗集立刻在全国广<br>为传阅,影响很大。“童怀周”很自然地也就成了那场民主运动的先驱者之一。<br><br> 需要补充的一个细节是,仿佛是为了抗议篡权者的倒行逆施,就在全国上下<br>秘密逮捕悼念周总理的民主人士之际,1976年4月17日,作为东南沿海城<br>市的省会福州,在这一天傍晚19点左右,似乎连天公也震怒了,居然毫无先兆<br>地下了一场百年未遇、突如其来的18级特大冰雹!大如鹅卵石的冰雹劈头盖脑<br>地将福州所有的屋顶瓦片、窗户玻璃砸得个稀巴烂。许多房屋倒塌,高压电线砸<br>断,不时有人员伤亡的消息传来。在这飞降约15分钟的特大冰雹致命打击下,<br>福州城真的是鸡飞狗跳、家破人亡、几乎陷入瘫痪。在随后而来的抢修过程中,<br>瓦片、玻璃、油毛毡等物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极其抢手的紧缺商品,黑市上<br>一片瓦片的价格,高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即便时间已经过去26年,凡经历<br>过那一场特大冰雹打击的福州人,至今谈“雹”色变。尤其让我难忘的是,那一<br>天傍晚,天空反常地明亮,劈头盖脑的冰雹砸下来时,我和大弟为了保护家里窗<br>户玻璃不被砸破,两人赶忙用一件军用雨衣遮挡在窗户外面。结果,玻璃没能保<br>护一块下来,两人的胳膊还被鹅卵石大小的冰雹砸得青紫一片。我的邻居因为听<br>见老人说,冰雹存起来可以用来煎熬枇杷叶治愈大人小儿的咳嗽不止顽疾,于是<br>戴了一顶大斗笠冲进露天去捡拾冰雹。哪里想到,一块冰雹还没有捡到手,头上<br>就结结实实挨了四五块冰雹一阵狠砸,当场人就晕晕乎乎差一点没有栽倒在地!<br> 有意思的是,这么重大的自然灾害,当时的报纸广播只字不提。26年后我<br>重新查阅《福建日报》,从4月17日到18日19日20日......无一<br>字提及如此重大的自然灾害袭击福州等地,典型的报喜不报忧,也算荒唐之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