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1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乾隆,慈喜,太平,商榷梅花天山诸位 ZT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3.2004 10:28:05 | 只看该作者
<br>  让掌权者生活在心惊胆战当中,对民族大有好处。别说让乾隆见识一两把洋枪,乾隆就是见识了蚕式导弹也不一定能想到改革。就算他能改又如何?总归从上到下全国是个一言*堂,走没走对路全靠有个什么样的头头,清醒还是白痴,老好人还是小坏蛋。反正,一切全靠国家的运气,运气好,头头是个清醒的人睡狮猛醒。运气不好,头头是个花岗岩的脑袋,固步自封,就象乾隆那样。一言*堂在乾隆时代正好发展到了顶点。如果上边多少带一点合议的气味,比方说象我们邻居日本,总不会4万万5千万人都领会不了洋枪的miao处吧!<br><br>当然,日本搞合议,结果颠覆了幕府,如果中国也合议谁也难保就不会颠覆满清。反正我认为采用洋枪的前提是合议,而乾隆尤其没有这个条件。正因为是一言*堂,乾隆一个人说了算,所以是成是败全凭这个民族的运气了。土耳其老百姓每人省下一口饭捐款买英国的无畏舰,这是和乾隆治下的中国截然不同的例子。毕竟穆斯林的教义里多少有一些有民主传统,就算阿訇们全部搞一言*堂,全国也有几万个一言*堂,总会有几百个头脑清醒的阿訇,再说那时候的素丹政权其实也就是个寡头政体,掌权者生活在战战兢兢当中,对民族只有好处。总之,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体制不比乾隆强,只有黑非洲例外。<br><br>假设当时的当事人是懂一点拉丁语的康熙,又如何呢?改变现状的意志大概不是一个人的明智就能搞慰贴的。大概能开个头,但是把现代化做到实处,大概就不是他和他的臣下能搞定的了,洋务运动时代的中国的头头们(复数,乾隆时代就他一个头头)也竭尽全力,成效又如何了?<br><br>老佛爷,公正地说,能力很强,也有敬业精神,何尝不想拯救他的王朝,技术也不错,不过喜欢前呼后拥的生活,且非常缺少专业知识,也就是说对时局也不是完全不清醒,但就是想不出有什么特好的办法,急了就胡来,完全急了就完全胡来,象hitler那样要毁灭德意志民族,不过她的出发点主要是自己的地位受到了洋人威胁,作为政客这一点也无可非议。<br><br>好就好在她那时候已经不是纯粹的一言*堂,由此可见忧患是消除一*言堂的办法。至于曾国藩诋毁或贬低他的能力,大概是她留一手满汉之防却被曾国藩看走眼?曾国藩是最喜欢吹嘘相人之学的,而且闹过大笑话。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她心里面反正有歧视汉人的想法<br><br>至于动荡,我的观点是太平以前的社会变更主要为求生而战的欲望主宰。太平与太平以后加入了社会结构和理念的力量。太平上个分界线。原因一是开放接触世界了,二是社会的量增加了,社会质也就改变了。梅花的意思说没有饭吃是烦恼的主要原因。我觉得不太对,第一有饭吃也很可能烦恼。我曾经没有职业,但没有职业的时候我仍然有饭吃,这是因为我有老本可吃的缘故。苦恼的是看不到前途。现在我又有职业又有饭吃,但还是不满意。由此可见没饭吃不是必要条件。没饭吃大概是个充分条件,但是到了太平爆发的年代已经有新的力量在主宰社会了。<br><br>至于太平是个农民的动荡,也不能完全苟同,我目前只能举出一些人的回忆,包括邻里的家谱,来证实道光年间前后有个向工商业寻找出路的运动,各地情形不一。或许苦力在太平里只占一小部分,但单单凭农民点燃不了滔天的大火。白莲叫就是一个不成功的例子,首先因为清朝的土地税不高,有清一代,农民的痛苦和前朝比确实不重。其次就算天灾照样发生,兼并也在剧烈,但就没有引起动荡,我想因为社会的结构发生了改变,这一个古老因素的分量被其他新生的因素盖过了。比如工商业比重的上升,其结构调整带来的社会变化,它的影响是far-reached的,所以为数不多的苦力就能点燃社会的干柴。<br><br>天山说太平里面胁从占多数,也许是罗氏的一家之言,1清将里出身太平的很多,2著名画家任伯年是太平,虚谷是参将和太平作对,后来就弃官了,有点学问的人忽然投清忽然投太平的例子屡见不鲜 3很多地方流传至今天的民间传说仍然是歌颂太平,石达开在中国西部的很多地方到今天仍然有很高的人气,4清末知识分子对太平评价很高,孙中山自诩洪秀全第二,黄小配等若干人为太平写颂书,虽说这和他们的省籍观念有联系,但太平的分量也是一个原因。从这些蛛丝马迹里我们应该能看出太平是个全社会规模的运动, <br> <b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6.2.2025 15:19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