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为什么呢———《阿凡达》败走麦城,科幻片不讨好?政治因素?对商业片的歧视?& S! S6 h6 l' ]$ a1 F9 f
4 t& \" f" l/ g/ O
/ U1 `) k" C8 s+ i( @昨日,在第82届奥斯卡奖颁奖典礼上,《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最终捧走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奖杯,为今年奥斯卡的“夫妻大战”画上一个句号,对此《好莱坞报道者》发表了评论分析了《拆弹部队》凯旋以及《阿凡达》铩羽的原因。
, @3 h9 l* N: l# \2 Q2 w9 V' a: `, D8 v9 F
《拆弹部队》在近几个月中先后拿下制作人工会奖,英国影视艺术学院奖,广播影评人协会奖等多个奥斯卡风向标,可这次大胜《阿凡达》(Avatar)还是出乎了不少人的意料。
8 e9 X. X! r% l: u
8 }' s4 Y( P- i从票房上来看,《拆弹部队》成为了历史上票房最低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这部电影在不超过535块荧幕上上映,票房也不超过2000万美元,而它的对手《阿凡达》则是历史上票房最佳的影片,上映已逾3个月,全球仍然有上千块荧屏在上映这部影片。即使从成本来看,《拆弹部队》的1100万美元和后者的2.3亿美元相比,也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 U; k; @# o, m0 t, o
. O' L1 ?. ]2 Q: S; V0 K7 ~《拆弹部队》还需要应付所谓的“伊拉克战争诅咒”——至今拍摄的所有伊战电影都无法取得好的票房。实际上《拆弹部队》也是这样,票房一般,受到媒体批评,还有军方对真实性的质疑。另外,奥斯卡前夕爆出的拉票丑闻还让《拆弹部队》的制作人成为史上第一位被“禁足”奥斯卡的制片人。《拆弹部队》的发行公司巅峰影业也只是业界的新手,规模也相对较小,之前从未有影片获得奥斯卡奖。( [7 K. ~: K. D4 _( q) W$ ]* W
/ h/ g, G) v/ I6 o# s8 u
《阿凡达》则在这些方面拥有很大的优势。无论是剧组本身的实力,还是FOX在业界的地位,都远非《拆弹部队》可比。科幻影片现在已经越来越受观众欢迎,而电影拍摄技术也随着科幻电影的发展日新月异,像《阿凡达》这样一部好的电影,势必需要FOX这样的巨鳄支持才能成功拍摄。; b; o+ P3 I/ k2 V8 ?
1 Y7 S2 s. k! M2 k' V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阿凡达》在本届奥斯卡败走麦城呢?是因为科幻类影片素来在奥斯卡上不讨喜?还是因为《拆弹部队》对伊拉克战争美化带来的政治因素?还是评委对商业片的歧视?
/ Q8 c+ a- h2 Z M+ Q
0 B* F5 t8 @1 k6 j* u, a$ Y归根结底,《阿凡达》在技术上下足功夫,却忽视了电影本身的内涵。1977年的《星球大战》(Star Wars)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当年票房评论双丰收的《星球大战》输给了伍迪-艾伦(Woody Allen)的低成本喜剧《安妮霍尔》(Annie Hall),而1982年的《E.T》(E.T.: The Extra-Terrestrial)也输给了《圣雄甘地》(Gandhi)。
% L3 N9 u$ I' t Q6 L& ?8 l1 b0 z' @4 R0 N- Q0 G' ]# h0 z3 R
另外在评选本身,《拆弹部队》的充足准备也让它领先《阿凡达》。曾经让《撞车》登顶奥斯卡的制作人辛西娅-施瓦茨(Cynthia Swartz)被找来运作这次评选准备。施瓦茨令人质疑得直到2009年12月份才送出DVD,不过这样一来,每个评选者反而都抽出时间来观看这部影片。同时她也煞费苦心得将影片的DVD发给每一位美国编剧工会的成员,而这一决定让《拆弹部队》在几个颁奖典礼上都拿下最佳原创编剧奖。施瓦茨在尽可能拉票的同时,也想方设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毕竟这部影片在媒体公关上远没有商业大片撒钱厉害。施瓦茨还成功利用了毕格罗的“品牌效应”,后者是好莱坞不多的“女强人”型导演。《阿凡达》这边,FOX则完全将权利放给卡梅隆,看来业余人士终究玩不过专业人士。) p2 q6 K9 s* [( m1 x* ^4 I* i
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完全获奖名单 | 奖项 | 获奖者 | 最佳电影 | 《拆弹部队》 | 最佳导演 | 凯瑟琳-毕格罗《拆弹部队》 | 最佳男主角 | 杰夫-布里奇斯《狂野的心》 | 最佳女主角 | 桑德拉-布洛克《弱点》 | 最佳男配角 | 克里斯托弗-沃尔茨 Christoph Waltz –《无耻的混蛋》 | 最佳女配角 | 莫妮克《珍爱》 | 最佳动画长片 | 《飞屋环游记》Up,迪斯尼 | 最佳外语片 | 《他们眼中的秘密》(The Secret in Their Eyes,阿根廷) | 最佳改编剧本 | 乔福瑞-福莱切《珍爱》/ Geoffrey Fletcher, Precious: Based on the Novel Push by Sapphire | 最佳原创剧本 | 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 | 最佳化妆 | 《星际迷航》(Star Trek) | 最佳配乐 | 《飞屋环游记》Up | 最佳歌曲 | 《狂野的心》Crazy Heart:《The Weary Kind》 | 最佳音效剪辑 | 《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 | 最佳音响效果 | 《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 | 最佳视觉效果 | 《阿凡达》(Avatar) | 最佳艺术指导 | 《阿凡达》(Avatar) | 最佳服装设计 | 《年轻的维多利亚》(The Young Victoria) | 最佳摄影 | 《阿凡达》(Avatar) | 最佳剪辑 | 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 | 最佳动画短片 | 《商标电影》(Logorama,法国) | 最佳真人短片 | 新房客(The New Tenants) | 最佳纪录片 | 《海豚湾》(The Cove) | 最佳纪录短片 | 《刘美君的音乐》(Music by Prudenc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