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11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封堵”只是试探?Visa银联“交恶”幕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8.7.2010 20:06: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一个是全球的银行卡老大——Visa,一个是全球最大市场的银行卡老大——中国银联,双方的公开反目,自然引发各界不同猜测和关注。
6月初,国际卡组织Visa向其全球会员银行发函,要求从8月1日起,凡在中国大陆境外受理带Visa标志的、“4”开头BIN号的双币种信用 卡时,不论刷卡消费还是ATM取现,都不得走银联的清算通道。否则Visa将重罚收单银行,第一次将罚款5万美元。如果再犯,每月将罚款2.5万美元。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Visa要封杀银联!”
Visa的回答措辞严谨、立场鲜明,颇有国际大佬风范。其中国区新闻发言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Visa从来没有、也不会“阻止”银联。 “6”打头的银联标准卡仍可以在全球自由地走银联的通道。Visa所做的是属于正常业务范围的合规考量。目的是为了确保Visa持卡人能够享受到由 Visa支付系统提供的安全便捷和可靠的支付体验及服务的保障。
银联相关负责人的回应则措辞严厉、态度直接:银联和Visa共同推出的双标识双币种信用卡不是纯粹的单品牌银行卡,标识双方均有责任和义务为持卡人提供境外受理服务。任何一方都无权单独对持卡人选择境外支付通道作出限制。
从2002年到2010年,短短数年间,Visa和银联快速完成了从亲密师生到合作伙伴再到竞争对手的角色转变,角色转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曾经的“师生”
2004年之前,在中国银行业面前,Visa更像是一位降尊纡贵、循循善诱的老师。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的信用卡市场几乎一片空白,国内银行还处在依照各自的标准发行银行卡的“诸侯割据”时代。而  1970年成立于美国的Visa,已是全球信用卡产业的“教父”:1995年参与制定全行业的技术标准,1997年全球Visa卡年交易金额达1万亿美 元;2000年Visa卡发行量达到10亿张。
当然,Visa并不是发卡机构,而是一家全球支付技术公司,是连接持卡人、商户和金融机构的交易处理网络,其收入主要来自于金融机构客户支付的 费用,以及基于交易额、交易笔数和所提供的其他服务收费。主要业务为信用卡业务。通常所谓的Visa卡,是指金融机构发行、与Visa有合作关系的银行 卡,卡面上有Visa的标识。
1993年,Visa在北京设立办事处。面对国内处于“原始”状态的信用卡市场,Visa积极地帮着“拓荒”,包括帮助相关金融机构建立信用卡 研究培训中心、培训银行卡系统员工等;并游说国内银行发行了一些Visa卡,尽管这些卡当时不仅无法跨国使用,甚至连在国内跨行、跨地区使用都不行,但 Visa不着急:将来大陆的银行卡市场一旦开放,就可以帮助这些银行发国际卡。
然而,Visa还没有等来开放,先等来了银联。
2002年3月,经央行批准,80多家国内金融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银行卡联合组织——中国银联,从此,国内银行的“诸侯割据”时代结束,银 联成为各银行发卡必走的清算通道。Visa此时已在中国大陆耕耘了近10年,在清算标准、品牌推广等方面已形成自身特点。而银联则是“一穷二白”,“作为 一个卡组织,其规则、概念、过程,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懂行的人来教授。”业内人士表示,又是Visa当仁不让,做起了老师,并且尽心尽力,不厌其烦:先 后为银联系统提供了几十种不同的培训;一名高层业务骨干曾在银联现场指导长达两年;多名美国专家来中国指导网络建设;邀请银联的技术人员到新加坡、香港等 地参观、培训等等。
师生双方亲密无间。2002年6月,银联宣布加入Visa成为其会员,这意味着银联的商户有资格接受持卡人使用Visa卡进行消费。银联相关人 士表示,“加入Visa是银联加强和国际清算组织合作的第一步,银联入会后的第一个计划就是要打通国内中小商业银行和Visa之间的国际通道。”“要做中 国的Visa”是银联在成立大会上的誓师宣言。
相关市场人士表示,银联入会Visa,看重的是Visa的背景:发卡量超过10亿张、特约商户和银行超过2200万、ATM机高达70万台以及 在亚太地区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对银联而言,在人民币尚且无法自由兑换的前提下,选择和Visa合作不失为其通向海外市场发展的一条捷径。同 时,Visa对于银联的投怀送抱也很高兴,因为Visa认为,银联的入会将使他们进入中国的步伐变得更快。”
怀揣着“中国梦”的Visa和怀揣着“Visa梦”的银联,都觉得找到了通往梦想的捷径,于是,师生成为了合作伙伴,印有双方标识的双币信用卡就是明证。

    银联毕业了
“我没看到任何一张Visa卡有两个品牌,这是中国特殊环境下的产品,也是Visa数十年的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特例。”Visa大中华区总经理张楷淳说。
银联和Visa确定合作关系后,限制依然存在。Visa想进入大陆市场,但大陆没有开放境内清算体系;银联想走向海外,但没有全球商户资源可以 供持卡人出境消费时使用。于是,印有银联和Visa双标识的双币种信用卡成为一种默契:Visa借助双币卡实现对中国市场的渗透,银联借助Visa的品牌 知名度和完善的标准体系来为自己走出去铺路。当然,在国内市场上与银联合作推出双标识双币种信用卡的不止Visa一家,还有另一国际卡组织万事达。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银联也迅速发展并成长起来。2007年上半年,银联发卡量进入爆发性增长阶段,交易量持续激增。截至2009年底,银 联境外发卡总量为700万张,境内发卡量则超过20亿张。与此同时,银联的海外扩张也迅猛加速。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银联境外受理商 户、POS和ATM累计分别达到55.7万户、69.8万台和71.9万台,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8%、29%和23%。全年银联卡国际业务交易笔数和金 额分别为3436万笔和1083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3%和62%。
与后起之秀银联的突飞猛进相比,Visa对大陆市场的渗透显得进展较慢。
Visa至今既不能发人民币卡,不能从发卡银行处收取人民币卡的品牌使用费,也无法搭建人民币清算网络以收取交易费。“目前的收入就是境外的Visa卡在中国消费,和境内的双币卡在海外消费时所产生的费用。”Visa大中华区总经理张楷淳表示。
随着昔日“学生”银联在国内和海外市场的崛起,Visa这个昔日的“老师”的滋味可能不会好受。双方慢慢地出现了矛盾。
2003年下半年,银联提出希望借助Visa或万事达的全球网络,让8亿张人民币借记卡走出国门,遭到了二者的反对,Visa和万事达均以不符 合国际标准和当初协议为由拒绝。此后,银联意识到,如果不发展自己的品牌和标准,就注定只能成为区域化支付清算组织。2004年,“新兵”银联开始了国际 化的艰难跋涉。银联网站上一篇文章介绍当时的国际银行卡市场,“以信用卡及签名借记卡市场的交易金额为考量标准,Visa、万事达、运通三个品牌占全球信 用卡和签名借记卡市场份额的87%以上,品牌集中度相当高,其中Visa在信用卡及签名借记卡市场占据半壁江山。信用卡市场的品牌竞争属于典型的垄断寡头 竞争。”文中的无奈,似乎也表达了银联当时对国际信用卡市场垄断局面的无奈。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双方的矛盾进一步升级。由于Visa是奥运会唯一支付服务赞助商,银联卡被拒于奥运现场门外,而Visa单标识奥运 卡同样在银联渠道遭遇“说不”,由于不能经银联渠道而只能经Visa渠道支付结算,商户被迫提高扣率,需多交15%~20%的手续费。
此后,包括Visa在内的国际卡组织开始表示出了对中国信用卡市场“不开放”的不满。据《华尔街日报》报道,2010年3月,Visa公司、美 国运通公司和万事达卡公司要求美国贸易官员采取行动,迫使中国开放信用卡市场,并声称会就信用卡准入问题向世界贸易组织投诉,此事导致双方矛盾进一步尖锐 化。
有分析人士称,“此时的银联已经羽翼丰满,而Visa则是怨气冲天。你不让我铺国内,我就不让你铺境外。”很多人认为,Visa“封堵”银联海外渠道,是其逼迫中国开放国内银行卡渠道的战术之一。
    “封堵”只是试探?
国内第三方金融服务提供商——易宝网CEO唐彬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面对赢利空间巨大的大陆信用卡市场,全球的卡组织越来越苦于业务空间 有限,而银联则几乎掌控着大陆的银行卡清算渠道。Visa采取这个措施的目的并不是限制消费者和持卡人,而是想通过这个举动来得到一种谈判的资本。”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表面上,Visa和银联的海外清算通道之争是各自的商业利益在做怪,而这背后实际上是双方的一种谈判策略,Visa希望通 过这个事情可以进一步提高其进入中国市场的谈判筹码。双方好像在使用烟雾弹,都在试探对方的底线。人们需要关注的是境内关于银行卡市场的政策方向。”
据了解,目前实施的《银行卡管理办法》是1999年颁布的,而新的《银行卡管理办法》虽然有关各方已就该条例达成广泛共识,但至今尚未出台,而外界最为关注的一项修改,就是取消了外资银行不能在境内发行银行卡的规定。

    Visa不必“大动干戈”
有专家认为,WTO协议及中美当年就中国入世的协议并没有涉及支付卡组织开放的议题,所以国内放开银行卡“没必要”。
还有专家认为,银行卡产业具有自然垄断的特征,在产业规模不大的情况下,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不能提高产业效率,反而会造成重复建设恶果。
但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曹红辉看来,银联作为国内银行卡支付清算中唯一提供全国跨行信息交换的服务组织,在银行卡发展初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但随着产业规模扩大和技术进步加快,若仍以行政垄断阻止竞争者进入,甚至将一个支付清算组织的企业标准转变为行业标准乃至国家标准,从根本上排斥必要的竞 争,势必损害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全体消费者的选择权,对增强支付体系的稳定性也是不利的。
深发展信用卡中心总裁彭小军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如果Visa确如传闻所言采取这种限制措施,是不明智的决定。”从银行的角度 看,银行既要服务于客户也要服务于商户,如果Visa采取传闻中的措施,这将不仅伤害客户的权益,也同时伤害商户的利益。商户在有权选择不同交易网络权利 的基础上,客户交易体验也是他们接受银行卡支付的重要因素。同时,银行发行双币卡是对客户有承诺的,如果现在禁止客户在某些情况下的选择权,或者说人为地 减少了一种交易通道,这对银行的信用也是一种伤害,将造成客户对银行的某种程度上的质疑。“作为卡组织,无论是Visa还是银联都应该积极为成员行及客户 用卡提供多渠道和多维度的支持与服务,而不应该单方面限制交易通道,从而损害到成员行的利益。”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封杀只会导致两败俱伤:最终结果是客户利益受损,银联海外渠道收入下降,而客户利益受损会带来Visa的持卡人流失,最 终使得其利益也受到损失。造成Visa、银联、消费者三输的结局。Visa应该与银联特别是中国金融监管机构通过磋商来达到目的,而不是轻率不负责任地利 用其国际信用卡渠道的强势地位。
一方是全球最大的卡组织,一方是全球最大信用卡市场的领头羊。“僵局何时能打破?我认为必须根据中国的金融政策和消费者的选择来推动。”唐彬表 示,但需要一个前提,就是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下,双向开放,这是国际化趋势的必然选择,双方最后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才能均衡。
有业内人士称,中国金融业开放之后,相关行业已经按部就班地对外资开放,“我相信,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加强,银行卡以及相关 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将不断加强。”该人士称,就这件事情来看,事实上,Visa等国际卡组织完全用不着因为短期利益而“大动干戈”,应该通过相关渠道不断 反映、争取。“作为银联,在提高其国际化业务水准的同时,应有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心理准备。”

    BIN号
银行卡卡号的前6位是用来表示发卡银行(机构)的,称为发卡行识别码。BIN号即发卡行识别码的英文缩写,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统一管理 并分配。“4”、“5”、“6”字头的BIN号分配给金融等行业使用,其中“4”字头的BIN号已经被Visa买断;“5”字头的BIN号已分配完毕,大 部分由万事达购买;银联申领到的是“6”字头的BIN号。

    海外消费的支付方式

    现金
世界各国对出入境旅客携带现金金额都有具体规定。我国海关总署2007年第72号公告规定,出入境旅客携带人民币现钞超过20000元,或外币现钞折合超过5000美元,应如实申报,办理相关手续。

    双标识信用卡
Visa卡一般用美元结算,银联卡则是用人民币直接兑换当地货币。持有银联和Visa双标识卡的消费者如果选择Visa的通道进行结算,会比选 择银联多出一笔1%~2%的货币转换费。但银联和万事达的双标识卡目前仍可以在境外走银联通道,不增加费用。不过,毕竟Visa卡的加盟商户全球最广,很 多偏远地区,只有Visa卡才能使用。

    旅行支票
旅行支票很像现金,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永久有效且无使用时间限制,可以直接在国外的许多消费场所使用。如果用不完,可以留着下次再用,甚至还能支付一定费用换回现钞。目前,全球通行的旅行支票品种有美国运通、Visa等。

    以当地币种结算的信用卡
以时下最热门的欧洲游为例,想要降低成本就需要备一张欧元卡。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中信银行等都推出了和银联合作的以欧元为结算币种的卡片。

    银联标准卡
对于“6”字头的银联标准卡,包括信用卡和借记卡,不存在通道选择的问题。银联卡目前可在境外90个国家和地区使用。
2#
 楼主| 发表于 8.7.2010 20:12:04 | 只看该作者

VISA银联对战将波及5000万张银行卡

本报讯 近日,国际卡组织VISA向其成员银行发函要求,从今年8月1日起,在境外受理的VISA双币卡都不得走银联网络,否则将重罚收单银行。昨天,VISA中国表示,由于VISA已将“4”字开头的BIN号(银行标志代码)进行了注册,因此,如果持卡人选择了以“4”字开头的双币卡即意味着选择了其交易将通过VISA的支付网络进行处理。据记者测算,国内将有超过5000万张信用卡将受此次风波的影响。

  VISA称未限制银联境外交易

  中国银联2日给记者的邮件提到,“银联、VISA”双标识卡不是纯粹的单品牌银行卡,标志双方均有责任和义务为持卡人提供境外受理服务,任何一方都无权单独对持卡人选择境外支付通道作出限制,持卡人拥有选择境外支付通道的权利。

  对此说法,VISA昨天表示,由于VISA已将“4”字开头的BIN号进行了注册,因此,如果持卡人选择了以“4”字开头的双币卡即意味着选择了其交易将通过VISA的支付网络进行处理。如果使用VISA双币卡但不经过VISA的网络,则可能会被错误地使用或受理。VISA从来没有、也不会“阻止”银联的海外交易。“62”打头的银联标准卡仍可以在全球自由地走银联的通道。

  VISA同时表示,希望参与中国国内银行卡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并同其他支付品牌展开公平的竞争,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扩大并加速国内银行卡受理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建设。“VISA想分羹国内支付市场的用心可见一斑。”银行人士分析称。

  “62”开头的银联卡不受影响

  银行人士透露,此次封堵风波影响的卡片为“4”字开头的银联VISA双币卡,而“62”开头的银联标准卡、“3”开头的JCB标准卡和“4”开头的万事达标准卡未受影响。

  截至今年3月底,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21.69亿张,借记卡与信用卡的比例约为10.26:1,信用卡约为1.93亿张。

  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3月底,“银联、VISA”卡占卡片总数的27.4%。这意味着,截至3月底,银联VISA双币卡为5288万张,而这5288万张VISA卡今后出国消费将产生1%-2%的货币转换费。此前,VISA于2009年9月发布的《中国旅游业展望》中也透露,其在中国的发卡量已经超过5800万张,其中包括部分单币卡。

  “此次VISA对全球收单行的整顿直接增加了持卡人的境外刷卡费用,而其他卡组织暂未跟进,如果VISA真长时间采取强硬措施,持卡人可能更倾向于办理MARSTERCARD和JCB等其他卡组织的银行卡,国内银行卡的格局或将发生微妙改变。”一位银行信用卡中心总裁称。

  ■ 影响

  持卡人境外交易成本增加

  走VISA通道需付1%-2%的货币转换费

  选择银联通道,省货币转换费,这是中国刷卡族一向津津乐道的境外用卡秘笈。VISA卡要求从8月1日起,在中国大陆以外带有VISA和银联的双标识卡不得走银联网络,这意味着持有“银联、VISA”双标识卡持卡人将不能再享受银联提供的免收货币转换费和其他增值服务。

  VISA对收单银行的强制性举措一旦生效,持卡人在境外使用“银联、VISA”双标识卡,将被迫只能通过VISA网络。由于VISA网络一般是以美元结算,因此在境外发生交易时,需要由当地货币转换到美元、美元再转换成人民币进行清算,这导致持卡人需要多付出约占交易金额1%至2%的货币转换费。而通过银联网络交易和清算,则是人民币直接兑当地货币,并且免收货币转换费。

  面临“买单任务”的不只是普通持卡人,还有发行双标识卡的国内商业银行。一位商业银行人士说,VISA除了向国内发卡银行收取一般费用外,根据其最新规则,还会每季度根据发卡行和收单行的国内及国际交易量增收万分之五的交易费用。

  该人士还对可能随之而来的持卡人投诉表示担心。目前,国内大部分发卡银行在其贷记卡章程或持卡人领用合约中,都有提示双标识卡持卡人在境外可以选择使用银联或VISA等卡公司网络。该人士表示:“VISA单方面限制双标识卡持卡人选择银联网络的做法,将可能导致发卡银行面临持卡人投诉和法律诉讼的风险。”

  据新华社电

  出境游最好携带两张卡

  ■ 支招

  “我又想享受低廉刷卡手续费,又怕有些地方不能刷银联卡,怎么办?”针对消费者的疑问,银行业内人士“支招”:消费者出境游可以携带一张银联单币卡,再带一张VISA和银联的双币信用卡。

  虽然银联的国际扩张很快,但比起全球最大的支付组织VISA,还是有不小的距离。即使是在香港、新加坡等银联网络很发达的地方,也不能保证所有商户都可以刷银联卡。

  业内人士建议,持卡人出境旅游时除了带双币种卡,最好再加上一张“62”开头的银联标准卡,这样在能刷银联卡的地方就刷银联标准卡,只能刷 VISA的地方就用双币种卡。或者再备一张万事达等国际卡组织的双币卡,目前这些卡在境外还可以走银联网络,对旅游者来说较为省事,不过这些卡组织的网络铺设依然没有VISA广,去一些较为偏远的地方带上VISA更为保险。

  刷卡前声明 走银联通道

  在境外用银联卡,采用当地货币消费、人民币扣账的货币结算方法。

  中国银联采用当日的市场汇率将当地交易货币金额转换为人民币扣账,且不收货币转换费和跨境交易费。而VISA这样的国际卡组织通常是将当地交易货币转换成美元记入美元账户,持卡人到期用人民币购汇还款。如果持卡人消费100美元,采用VISA通道比用银联网络要多支付1美元—2美元的货币转换费。刷卡金额越大,持卡人支出的手续费也越多。

  据银联人士介绍,目前在港澳、东南亚等银联网络发达的地区,收银员如果看见内地持卡人掏出的是双币种信用卡,都会主动推荐使用银联通道。而一般情况下,如果持卡人不要求走银联通道,境外的收单机构会默认为走VISA、万事达等国际卡组织的通道。因此,持卡人如果要节省费用,要跟商户声明走银联通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8.11.2024 22:25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