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沦陷”:中国的年轻一代输给了什么?
23日是第九个世界预防自杀日,据《广州日报》报道,因为爱情、婚姻受挫而萌发轻生念头的人占了与自杀有关案例总数的60%左右,经统计,自杀高危人群是“裸婚”族和家庭主妇,年龄绝大多数在16~30岁之间。
我们处于一个梦想与现实激烈碰撞的时代,每次相撞现实总是胜者。话说,“哀莫大于心死”,选择自杀的人往往经历一番内心的挣扎,最终放弃了希望也就放弃了人生,这个世界,更多的人是为希望而活。残酷的现实吞噬了青春的希望,生命的火焰被掐断。因爱情婚姻问题自杀者古今中外皆有之,亦或并不鲜见,但情感问题成为自杀主因未免有些让人唏嘘与反思。抛开自杀的原因,自杀高危人群的年龄结构,更令人震惊的是,80后、90后竟成主力。
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的希望在于年轻一代,16到30岁,乃人生最美好之年华,应是充满宏图远志、朝气蓬勃、奋发有为之时。遥想当年,周公瑾、诸葛亮等火烧赤壁之时也不过这个年龄段,今年正值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孙中山先生任命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十部总长、次长中,不乏二十岁三十岁的年轻人,海军次长汤芗铭年仅25岁,法制局局长宋教仁不过30岁。两相比较不难发现,而今的年轻人斗志匮乏,理想被现实打在地上爬不起来,甚是寥落,又不乏凄惨。
时下,青春与婚姻双双成为易碎品,不堪一击。广州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李洁表示,对生活感到无希望、易冲动和遭受虐待、心灵创伤的人特别容易产生轻生的念头。与其说是情感的脆弱,倒不如说是现实太硬。时势造英雄,同样也造狗熊。理想再丰满,追求再远大的人,在高房价面前也不得不低头,暂时将理想收藏。那些勇敢的人们选择了爱情,选择了“裸婚”,以硬抗物质的匮乏,然而,高昂的头颅并没有挺立多久,无房无车无存款的“裸婚”一族面对着无形的社会压力,激情与浪漫也随之被磨蚀殆尽。
可见,物质或经济因素成为年轻人“情感沦陷”而导致自杀的深层次原因。在与现实交锋中,理想屡屡败下阵来,众多情侣因现实问题,不得不割舍爱情;众多家庭因现实问题,不得不承受巨大压力。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更多的是和他人保持一致。如果和别人不同,则会有很大的压力。“无房不婚”的社会传统氛围中,不买房似乎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也易遭到非议,因房子问题很多年轻人选择放弃爱情,因动辄还二十年的房贷,很多夫妻尝遍生活的苦涩与艰辛,丈夫努力工作,妻子只能忍受孤独,内心的压力不言而喻。
新一代年轻人的斗志被现实无奈地消解,招架不住的人进入自杀高危人群的行列。更多的人是为现实而活着,少有人遵从自己的内心;更多的人是为他人的评价而活,少有人为自己的幸福而活;更多人是为物质的现实而活,少有人为理想追求而活……活着到底是为什么?这是一个最简单却又是最难回答的问题。中国年轻一代“情感沦陷”,追根究底,是输给现实,输给了自己,输给了这个同质化单向度的社会评价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