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8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风光一辈子的武则天为什么临终要立无字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1.2.2014 14:00: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曾经当过女皇的武则天离开了人世。

  刚刚复辟成功的唐朝君臣赶紧公布了所谓的武则天遗书。因为朝廷不愿意承认武则天的皇帝地位——就像朝野上下正在拼命去除横亘在大唐王朝中间的二十一年“大周”王朝的痕迹一样,武则天的这份遗书不叫“遗诏”,而被称为“遗制”。在其中,武则天宣布了三点“遗愿”:第一,重申自去帝号,自愿做回“则天大圣皇后”;第二,“祔庙”,也就是把自己的牌位放到李唐皇室的宗庙中;第三,“归陵”,武则天主动要求和丈夫唐高宗李治合葬在一起。

  根据武则天的“遗愿”,唐朝君臣很快就将武则天的灵柩葬入了唐高宗的乾陵。

  唐朝开始了系统的“去周化”运动,有组织地清除武周王朝的记忆,仿佛那段历史压根儿就没有存在过。“武周皇帝”变成了“则天大圣皇后”,又慢慢被简化成了“则天皇后”,淡出了人们的话语。。

  我曾经跑到距离现在陕西省咸阳市区西北五十公里处的乾陵,瞻仰一代女皇的陵寝,看看引发争议的“无字碑”。我惊奇地发现,这座唐朝最大的帝陵的正式名字是“唐高宗乾陵”。之后各朝官府都是以唐高宗陵寝的地位来对待、保管它的。而武则天只是以唐高宗皇后的身份,“附葬”在丈夫的身边。如果游客不是来之前就知道在这块土地下面长眠着武则天,陵区内没有一个标志物宣告这是武则天的陵墓。一代女皇武则天竟然没有自己的陵墓!有人可能会争辩说乾陵是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但那更多是自欺欺人的说法。历朝历代附葬在皇帝陵墓中的皇后很多(许多帝陵中还葬着不止一位皇后),我们能说这些皇后都有自己的陵墓吗?

  一位叱咤政坛半个多世纪的伟大女性,终究逃脱不了男权附属品的地位,这对武则天来说是多大的悲哀啊!

  乾陵司马道东侧耸立着巨大的无字碑。有考古人员宣称这块留给武则天的石碑上曾经刻满了预备写字的方格子,可是后人始终没有发现其中的碑文。武则天的无字碑为什么没有字呢?有人说这是在夸耀武则天的功绩难以用文字形容;有人说这是在骂武则天坏事做绝,恶行罄竹难书;也有人说,这正是武则天高明的地方。她留下一块无字碑让后来人去自由评说。这三种说法都不对。我们只要看看饱经风霜、满目疮痍的无字碑,再看看它的西边、唐王朝给平庸的李治立的做工精湛的“述圣纪碑”,再联想到武则天在这片陵区的附属地位,就会有所感悟。

  无字碑在宣示着武则天深深的无奈。

  她纵横天下,承接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她在生前牢牢操控着多病平庸的丈夫李治,掌握着王朝的政权,但她的所有成就都只停留在生前。死后,除了早早死去的丈夫在灵柩旁边给她留了一块空地,武则天一无所用。其中巨大的落差,全都因为武则天是一个女人。

  武则天是一个女人,一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她渴望权力,渴望有所作为,渴望像男人一样为王朝开疆拓土。从14岁被唐太宗召入宫中,到67岁终于如愿以偿,登上九五之尊,武则天花费了53年的时间。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可人们很少注意到,武则天还是中国历史上登基年龄最老的皇帝。这两个“中国之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冲击皇位的过程中,武则天不顾一切,侍奉过两代君王,出家做过尼姑,还不惜亲手掐死了尚在襁褓之中的女儿。唐高宗的第一个太子李忠不是武则天所生,被武则天废黜杀死。后来,武则天的长子李弘被立为太子,因为在一些思想观念上冲撞了母亲,“暴薨”,死因不明;次子李贤不甘心做母后的傀儡,被立为太子后又被母亲废黜,在放逐地巴州被逼自杀。武则天的另两个儿子李显和李旦,唯唯诺诺,见到母亲就像老鼠见到猫一样,毫无母子亲情可言。即便如此,兄弟俩依然被武则天废黜,在恶劣的流放途中,静候死亡的到来。

  在中国的政治环境下,武则天的周王朝的最大问题是王朝血脉的传承问题。如果把皇位传给子女,天下等于回到了李唐皇室的手中,而传给同133 姓的人又意味着将天下交给了血脉之外的人。在传统政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武则天花了二十年时间也想不出破解之道来。跃跃欲试的武三思等人是武家后代;李显、李旦两个儿子憨厚老实,为人谨慎。大臣们心中对李唐王朝的感情难以磨灭,依然希望在自己身后天下能够恢复李姓。从这个角度来看,精明的武三思等人相比李显兄弟来说处于劣势。大臣们用各自的方式劝告武则天应当将帝位传给儿子。只有这样,武则天在升入天国之后才能世世代代享受子孙后代的供奉。而如果将帝位传给武三思等人,武三思等继位者会去供奉、祭祀自己祖父的牌位。到那时候,作为姑母的武则天的地位是尴尬的。武则天自然知道这样的可能性,但要她将天下拱手还给李姓,自己结束武周王朝,她又于心不忍,难于下手。她希望李家后代和武家后代能够和睦相处,希望武周王朝能够千秋万代。可随着身体状况的恶化,百年之后的继承人问题成为武则天的一大心病。

  公元698年,群臣奏请武则天召流放庐陵的李显回京。有关国运的根本选择摆在了武则天面前。大臣们群起请求召回李显,等于集体亮出观点,是对武则天变唐为周的无声而又釜底抽薪的反抗。人心思唐。武则天的心病恶化了。“为什么天下只能由男子来做帝王?”继承人问题也好,宗法制也好,最根本的思考又回归到了这个问题。武则天不得不哀叹,尽管自己做了女皇帝,可天下仍然是一个根深蒂固的男性主导的天下。虽然武则天花了十多年时间来树立女皇的权威,将政治制度涂抹上女性色彩,最后还是失败了。继承人问题的困扰证明一代女皇十多年来的性别抗争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尽管在李氏和武氏之间难以取舍,武则天还是不得不向朝野大臣妥协,召李显回京,立为皇嗣。

  流传甚广的《狄公案》有李显回京的故事。武则天的男宠、佞臣张易之向狄仁杰询问自保之策的内容。狄仁杰就建议张易之去劝武则天迎立庐陵王李显为继承人,以拥戴新皇帝的功劳来为自己免祸。丞相狄仁杰是坚定的李显支持者。当时武则天很有意立武三思为太子,询问朝臣是否可行。大臣们面面相觑,不敢回答。狄仁杰却说:“天下百姓依然思念唐朝。之前北方出现边警,陛下派遣梁王武三思去民间招募勇士,一个多月时间召集了不到一千人;又让庐陵王李显取招募士兵,没几天就招募到了五万人。如果要选择继承人,非庐陵王莫属。”武则天大怒,拂袖而去。后来武则天又向大臣提问:“朕常常梦见双陆不胜,做何解释?”在场的狄仁杰和王方庆同时回答说:“双陆不胜是无子的意思。这是天意在警告陛下!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动摇,天下就危险了。文皇帝身蹈锋镝,勤劳而有天下,传之子孙。先帝弥留之际,诏令陛下监国。陛下登基,君临四海已经有十多年了,现在想立武三思为太子。姑侄与母子关系,哪个更亲?陛下立庐陵王为太子,则千秋万岁之后常享宗庙;立武三思为太子,宗庙中就没有陛下这位姑母了。”武则天感悟了,终于在长安元年(公元701年)九月派遣徐彦伯迎庐陵王回长安。李显到长安后,武则天将他藏匿在帐中,再召见狄仁杰,故意商量立太子的事情。狄仁杰敷请切至,涕泪俱下,请求迎立李显。武则天这才将李显召唤出来,说:“还给你太子!”狄仁杰下拜顿首,转悲为喜,又说:“太子虽然回来了,可大家还不知道,人言纷纷,怎么取信他人呢?”武则天就安排李显公开出现,安排大礼迎还。朝野大悦。之前有许多人多次奏请武则天迎还太子,都没有成功。只有狄仁杰通过母子天性劝说,使得武则天下定了决心。

  《狄公案》的这个说法有很大文学加工的痕迹。但是基本史实是正确的:武则天在朝臣的劝说下,最终将废帝、儿子李显迎回长安,立为太子。

  继承人确定后,武则天开始为身后政治格局进行安排。她的设想是武周王朝的政权继续保留,李显作为自己的继承人继承武家的天下。所以,武则天开始大力营造武李两家的血脉关系,希望通过联姻将两家命运捆绑在一起。于是,李显的女儿永泰郡主嫁给了武则天的侄孙武延基,成了魏

  王武承嗣的儿媳;另一个女儿安乐郡主嫁给了武则天的另一个侄孙武崇训,成了梁王武三思的儿媳。之前,武则天强迫侄子武攸暨杀死妻子,娶女儿太平公主为妻。通过这一系列李家和武家亲上加亲的联姻,武则天天真地认为自己死后,武氏和李氏能够荣辱与共,武周王朝也就能够千秋万代了。

  遗憾的是,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武则天一手提拔的张柬之等人带领武士,闯入武则天的病房,手刃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兄弟。武则天喝令乱军回营,张柬之强硬地回答:“高宗皇帝将太子殿下托付给陛下。现在太子年纪已长,天意人心都归顺太子。臣等不忘太宗、高宗皇帝的厚恩,所以奉太子诛贼,请陛下立即传位太子,上顺天心,下孚民望。”武则天吃惊地看着乱军环绕之中的李显、李旦,感觉到一阵晕眩。这是逼宫!武则天只觉得天晕地转,再也无力跟儿子和大臣们理论了,只能默默地低下头。

  接下来的几个月,武则天看着武周王朝的旗帜落下,武氏诸王被降为公爵,看到李唐君臣粉墨登场。而她只能搬迁到上阳宫养病。每隔十天,李唐君臣都来宫中问安,他们讨论的内容开始涉及武则天的评价问题。凶狠了一辈子,也风光了一辈子,武则天得到了什么?权力像雾一般从身边飘散,武则天什么也没得到,到头来还是要面对性别带来的巨大尴尬。如何评价腰斩唐王朝的“武周时期”,如何评价武则天的地位,最后是按照什么规格处理武则天的丧事?实际上,这些问题在李唐君臣的心中都有答案了。他们来找武则天,是希望能够通过武则天的口,说出自己想要的东西。

  万般无奈之下,武则天说出了儿子李显和众大臣希望的内容,并说:“我最后的要求,就是希望你们在先帝陵前给我也立一块石碑,碑上无字!”

  无字碑通身取材于一块完整的巨石,镌成后高7.53米,宽2.10米,厚1.49米,总重量约一百吨。碑额有八龙垂挂,碑侧各有《升龙图》一幅。升龙长4.12米、宽1.19米。碑座阳面的线刻画为一幅长2.14米、宽0.66米的《狮马图》。《狮马图》之马屈蹄俯首,悠游就食,雄狮昂首怒目,威严挺立。无字碑之雕刻精细,高大雄浑,不失为历代碑中巨制。

  无字碑因其"无字"而著称,所以历代对于后来的刻文题字都未重视。地方志仅记有"在述圣纪碑之东。"旧志云"于阗国贡者,向无字。金元后,往来登眺,有题咏诗篇刊其上"。《雍州金石记》载:"碑高三丈,厚六尺余,阔几一丈。碑侧镌龙凤形,其面及阴俱无字。"等寥寥数语,而且谬误层出,与现碑之形制尺寸及镌刻纹饰极不相符。至于题咏内容,详细的资料记载几乎没有。近代对于该碑偶一提及,不是"于阗国贡者",就是"无字的原因"和"为谁而立",很少涉及碑石题词内容。至于究竟是因武则天遗言"已之功过,留后人评"故不书字,或因武则天"德高望重,无法可书,留后人评"而成无字碑,均无充足的史料佐证。

  长期以来,由于风雨的侵蚀和人为破坏,使得这块精美的碑石上的题字已斑剥脱落,亟待保护。无字碑题词共四十二段,阳面三十二段,始于北宋,终于明。明代以后无字碑碑身仆倒,直到1957年维修扶直,再未有人题词……

  无字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2.11.2024 00:27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