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2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路得记》微言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2.4.2005 09:39:01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宗教信仰(Belief)[版主:offside] 第13015篇(共13015篇) <br />[本讨论区] [同作者阅读] [同主题阅读] [上一篇]  [下一篇]  <br /><br />发信人: amoslin (墓志铭), 信区: Belief <br />标 题: 《路得记》微言 <br />发信站: Unknown Space - 未名空间 (Fri Apr 22 02:13:29 2005), 转信 <br /> <br />    《圣经》是一部伟大的经典,是塑造西方文明性格的伟大经典。然而她不仅 <br />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一部历史文献和文学经典。要理解《圣经》,不能只从 <br />神学和哲学入手,更应该将其放入到产生和保存它的原始团体所处的处境里去理 <br />解,放入到中东人生活和历史的社会、文化,以及宗教这些更宽阔的背景中去认 <br />识。根据圣经考证学的原则,《圣经》是人类用语言创作的一部文献集,因而也 <br />要采用与其它所有的书籍一样的标准,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对她进行研究。同时, <br />不能在一开始的时候就问,《圣经》与今天可能会有什么关联,对今天可能会有 <br />什么价值,然后按这些回答去理解《圣经》;而是要根据《圣经》原始的历史、 <br />文化处境去理解她。圣经里的这些话在写成的时候是什么意思?作者想要说的是 <br />什么?在凝作文字,收入合为现在圣经的书卷之前,这些材料是否在古代的团体 <br />内流传?如果是,那么在成文之前,它们是如何被使用和理解的?这些才是关注 <br />的焦点。 <br /> <br />    具体到《路得记》,她属于《旧约》的圣卷(Ketuvim )部分,没有准确的 <br />成书时间。和其它经卷不同的一点是,她讲述的不是摩西、约书亚这样的以色列 <br />族长们的英雄史诗,也不是大卫王、所罗门这些以色列君王们的的传奇,她说的 <br />是两个寡妇在逆境中艰难求生的故事。 <br /> <br />    开篇第一章的前五节是序言,《圣经》用凝炼的文字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br />简单明了,没有花费多余的笔墨,这种写法完全符合《圣经》叙事的一贯风格。 <br /> <br />    事情发生在&quot; 士师秉政的时候&quot; ,但是并没有说明具体是哪一个士师。很显 <br />然,这最初是一个民间故事。由于耶和华用饥荒惩罚以色列,伯利恒的以法他人 <br />以利米勒带着妻子迁往摩押地。在摩押的日子里,以利米勒死了,两个儿子娶了 <br />摩押女子为妻。大约十年后,他的两个儿子也死了。这样,这个家庭就只剩下了 <br />三个寡妇。故事就是这样拉开序幕的。 <br /> <br />    很明显,三个无所依靠的女人要在异乡生存下去是非常艰难的。于是她们&quot; <br />起身要从摩押地归回&quot; ,归回到耶和华赐给他的百姓的那块应许之地。&quot; 归回&quot; <br />是犹太精神的永恒主题。《旧约》反复强调&quot; 归回&quot; 的思想。在《创世记》第28 <br />章耶和华就向雅各应许:&quot; 你无论往哪里去,我必保佑你,领你归回这地,总不 <br />离弃你,直到我成全了向你所应许的。&quot; 《申命记》第4 章也说:&quot; 你们在那里 <br />必寻求耶和华你的神。你尽心尽性寻求他的时候,就必寻见。日后你遭遇一切患 <br />难的时候,你必归回耶和华你的神,听从他的话。&quot; <br /> <br />    又如《诗篇》137 里,被掳的以色列人所唱的那样:&quot; 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 <br />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 <br /> <br />    …… <br /> <br />    掳掠我们的要我们唱歌,…… <br /> <br />    我们怎能在外邦唱耶和华的歌呢? <br /> <br />    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 <br /> <br />    我若不记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过于我所最喜乐的,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 <br />&quot; 耶和华神的应许之地在他们心中永远是最神圣的地方。 <br /> <br />    而在《诗篇》126 ,被掳归回的人满心欢喜地唱到:&quot; 我们好像作梦的人。 <br /> <br />    …… <br /> <br />    耶和华啊,求你使我们被掳的人归回,好像南地的河水复流。 <br /> <br />    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 <br /> <br />    那带种流泪出去的,必要欢欢乐乐地带禾捆回来。&quot; <br /> <br />    这些都是&quot; 归回&quot; 情结的真实写照。以色列民族多灾多难的历史也是这种观 <br />念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拿俄米一家&quot; 归回&quot; 的情节,从细节上来说是出于现 <br />实的考虑,将之置于大背景中也是符合《圣经》的基调。 <br /> <br />    也正是在此,故事出现了第一个转折。本来,她是要&quot; 和两个儿妇起行离开 <br />所住的地方,要回犹大地去。&quot; 也许她经过考虑,又改变了主意。她要两个寡居 <br />的儿媳各自回父家去,另外改嫁。她说:&quot; 你们各人回娘家去罢,愿耶和华恩待 <br />你们,像你们恩待已死的人与我一样;愿耶和华使你们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quot; <br />这里的&quot; 平安&quot; 一词在希伯来文里是menuchah,不仅是普通平安之意,而且有&quot; <br />安全的荫庇所&quot; 的含义,是希伯来人用来形容&quot; 夫家&quot; 的,故此这是女人的men <br />uchah.按古代东方的观念,未婚或失婚的女人是没有保障的,她们唯一得到尊敬 <br />和保障的地方,就是丈夫的家中,只有在那里她们才不会被轻视或侵害。拿俄米 <br />催俄珥巴和路得早日回到父家,另外改嫁,好重新获得安全和尊严。 <br /> <br />    然而,两个儿媳跟婆婆相依为命这么长时间,都不愿意离她而去。于是,拿 <br />俄米开始劝她们,她说:&quot; 我女儿们哪,回去吧!为何要跟我去呢?我还能生子 <br />作你们的丈夫吗?我女儿们哪,回去吧!我年纪老迈,不能再有丈夫;即或说, <br />我还有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你们岂能等著他们长大呢?你们岂能等著他 <br />们不嫁别人呢?我女儿们哪,不要这样。&quot; <br /> <br />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她劝儿媳的言辞,涉及了一个犹太民族的旧风俗:作丈夫 <br />的死后无儿女,弟弟要娶嫂子,为哥哥生子立后。具体的例子有犹大和他玛的故 <br />事。犹大的长子珥死后,犹大对次子俄南说:&quot; 你当与你哥哥的妻子同房,向他 <br />尽你为弟的本分,为你哥哥生子立后。&quot; 俄南知道生子不归自己,所以同房的时 <br />候便遗在地,免得给他哥哥留后。俄南所做的在耶和华眼中看为恶,耶和华也就 <br />叫他死了。这样的习俗,实际上是始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制后期的婚姻制度的遗 <br />迹。一个女子当其丈夫死后必须嫁给其夫的兄弟,而其夫的兄弟也有娶她的权利 <br />和义务。中国古代史籍载有&quot; 收继婚&quot; (又称&quot; 转房&quot; ),就是有些民族的寡妇 <br />转嫁给亡夫的长辈(叔伯)或晚辈(侄、甥、包括平辈)收继婚的习俗。比如《 <br />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里提到:匈奴人&quot; 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 <br />皆取其妻妻之。&quot; 在很多少数民族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德国社会学家穆勒里尔曾 <br />将人类婚姻的动机归结为三种,即经济的动机,生育子女的动机及感情的动机。 <br />并将三种动机的重要性依时代变化列其先后;上古时代,经济动机第一,生育子 <br />女第二,爱情即满足性的需要第三:中古时代,生育子女第一,经济第二,爱情 <br />第三;现代,爱情第一,生育子女第二,经济第三。而这种风俗无疑是以生育和 <br />经济为主要动机的,类似的观点在《旧约》的其它部分也能看到,《旧约》中的 <br />很多生殖禁忌都是出于这个动机。另外,古代女人在继承问题上存在着特殊的作 <br />用,她们是一种纽带,外族男子必须通过她们才能进入本族,王位和财产也是通 <br />过她们才得以代代相承。因此,在一些游牧民族和比较封闭地区的族群中,&quot; 收 <br />继婚&quot; 比较普遍,主要是防止家族财产的外流,并保持血缘的纯洁。 <br /> <br />    俄珥巴在婆婆的劝说下回自己的娘家去了,而路得却仍然不愿离去。于是, <br />拿俄米继续劝她说:&quot; 看哪,你嫂子已经回她本国和她所拜的神那里去了,你也 <br />跟着你嫂子回去吧。&quot; 她同时提到&quot; 本国&quot; 和&quot; 所拜的神&quot; ,似乎认为二者理所 <br />当然是一致的。因此,&quot; 离开&quot; 不仅意味着不再&quot; 归回&quot; ,也同时意味着离开耶 <br />和华以色列的神。这样,&quot; 离开&quot; 就有了一层宗教意义。然而路得却仍没有被说 <br />服,并且说出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名言:&quot;&quot;这段话同样也有两个层次,和拿俄米的 <br />劝说相互对应:一是说肉体和物质意义上的不分离:&quot; 你的国就是我的国&quot;.另一 <br />个说的精神和信仰上的追随:&quot; 你的神就是我的神&quot;.最后,路得更动情地强调说 <br />:&quot; 除非死能使你我分离&quot;. <br /> <br />    在这种重复对应的手法里,我们可以窥见作者的用心,也就是作者试图通过 <br />文本来传达的深意。这决不是一个普通的民间传说。如果抽离文本背景,路得的 <br />这番话更像痴情男女间海誓山盟式的爱情告白。事实上,这段话经常在举行婚礼 <br />的时候被引用,作为仪式的一部分。 <br /> <br />    回过头来再看俄珥巴,她在这里和路得形成了对比,更加突出地反衬了路得 <br />的形象。俄珥巴回到了她在摩押地的父家。《圣经》并没有对她的选择作任何评 <br />价,她的故事就此结束。但是,很显然,她的&quot; 归回&quot; 同样意味宗教上的选择, <br />而宗教意识形态是《圣经》言说的中心。俄珥巴离开婆婆和夫家,也就离开了他 <br />们的神——耶和华。在当地的传说中,俄珥巴就是后来少年大卫用石子打死的歌 <br />利亚的祖先,而大卫则是路得的后代。《路得记》中的对比在这个民间传说中被 <br />转换和放大了。而借助这个传说,这一故事转折点的宗教意义就更清晰可见了。 <br /> <br />    接着,她们俩就一块儿回到了伯利恒。《圣经》在此的叙事仍然很快,第22 <br />节即过渡转入了故事的主体部分。 <br /> <br />    在第二章开头,路得决定去拾麦穗,以便养活她们婆媳俩,并且得到了拿俄 <br />米的准许。《圣经》说,路得&quot; 恰巧&quot; 来到波阿斯的田里。那么究竟是不是恰巧 <br />呢?路得在决定去拾麦穗之前是不是已经听说过波阿斯?她是不是知道波阿斯是 <br />&quot; 至亲的亲属&quot; ,有可能帮助她们?或者她知道以色列有至亲的亲属可以娶死去 <br />的亲人的妻子这样的风俗,所以才决定去波阿斯田里拾麦穗?这些细节我们不得 <br />而知,因为《圣经》没有叙述。 <br /> <br />    波阿斯呢?他对路得也是慈爱有加,原因是他听说了路得离开摩押而跟随婆 <br />婆来到耶路撒冷的事情。波阿斯和路得在田间的对话要说明的就是这一点,路得 <br />正是因此而得到耶和华的眷顾。 <br /> <br />    而到了吃饭的时候,波阿斯对路得说:&quot; 你到这里来吃饼,将饼蘸在醋里。 <br />&quot; 这个细节不应该被忽视,因为《圣经》从不浪费笔墨。波阿斯此举实际上已经 <br />把路得视为一家人了,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暗示。因此,当路得回家把白天的遭 <br />遇和波阿斯对她的特殊恩待告诉婆婆之后,拿俄米开始有了新想法:既然波阿斯 <br />&quot; 不断地恩待死人活人&quot; ,那么,这就是个很好的机会。于是故事转入第三章。 <br /> <br />    路得听从婆婆的吩咐,到打谷场上和波阿斯亲近。拿俄米说的是:&quot; 你看准 <br />他睡的地方,就进去掀开他脚上的被,躺卧在那里,他必告诉你所当作的事。&quot; <br />路得说:&quot; 凡你所吩咐的,我必遵行。&quot; <br /> <br />    如果只看到这里,似乎一切都是拿俄米所策划的。然而事实上,路得要主动 <br />得多。波阿斯发现了路得,他自然知道该怎么办。而路得却主动说道:&quot; 我是你 <br />的婢女路得。求你用你的衣襟遮盖我,因为你是我一个至近的亲属。&quot; 这番话虽 <br />然用了比喻,却已经把意图表白得非常清晰了。而且里面没有一句是废话,显然 <br />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可见路得绝非任由别人摆布自己的命运的弱女子,她非常主 <br />动和积极地努力。这与《圣经》中通常的女性形象很不相同。而波阿斯在对路得 <br />承诺时提到的&quot; 本分&quot; 自然还是前面说的&quot; 收继婚&quot; 风俗。另外还有一点,在希 <br />伯来传统中,&quot; 脚&quot; 是男性阴茎的委婉说法。这一段描写其实是很隐晦的。 <br /> <br />    路得带着波阿斯的承诺和六簸箕粮食回家,把发生的一切都告诉了婆婆。并 <br />且&quot; 又说&quot; :&quot; 那人给了我六簸箕大麦,对我说:&#39; 你不可空手回去见你婆婆。 <br />&#39;&quot;波阿斯并没有说过这样的话。路得这么说是为了增加婆婆对波阿斯的好感。如 <br />此看来,聪明而工于心计的路得倒更像是这场戏的导演,而波阿斯也许才是唯一 <br />专职的演员。基于这段分析,我们更有理由相信路得并非无意和&quot; 恰巧&quot; 来到波 <br />阿斯地里的。路得和拿俄米这两位女性是这个故事的主角,她们勇敢地跟命运抗 <br />争,并且努力地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一点使《路得记》在《旧约》诸卷中显得尤 <br />其特别,而这一特点也在文本中不断体现出来。那么波阿斯是任她们婆媳俩摆布 <br />的棋子吗?没这么简单。前面已经看到,路得去拾麦穗时,他已经有所暗示了。 <br />正是有了他的恩待和暗示,拿俄米才敢大胆地以公开的导演身份来策划这出戏。 <br />因此说穿了,这是他们各自策划导演而共同演出的一场戏,而耶路撒冷群众和读 <br />者就是观众。 <br /> <br />    故事又转到波阿斯身上,轮到他为这桩婚事奔波筹划了。 <br /> <br />    波阿斯到了城门口,恰好遇到了那个&quot; 至近的亲属&quot;.于是,&quot; 波阿斯说:&#39; <br />某人哪,你来坐在这里。&#39; 他就来坐下。波阿斯又从本城的长老中拣选了十人, <br />对他们说:&#39; 请你们坐在这里。&#39; 他们就都坐下。&quot; <br /> <br />    这里可以看出两个问题。一是这个亲属,他的名字自始至终没有出现,整个 <br />《路得记》都只用&quot; 某人&quot; 、&quot; 那人&quot; 来指代他。他最终不愿意替亲属承担责任, <br />所以,《圣经》对他持的是否定的态度,因此,他的名字就被略去了。另一个是 <br />波阿斯的问题。在以色列社会中,长老是很尊贵的,而波阿斯却能够从他们当中 <br />拣选了十人,可见他在城中的地位显然十分显赫。因此,尽管路得和拿俄米在这 <br />桩婚事上十分主动,但是当她们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候,仍然要依托强势男性 <br />的力量,并且遵循男性社会的准则。 <br /> <br />    波阿斯紧接着摆开了要谈判的架势。一开始,他不提路得的事,而先说拿俄 <br />米要卖以利米勒的地。这个&quot; 某人&quot; 一见有利可图就进了圈套,立刻说愿意赎。 <br />接着,波阿斯就抛出路得的事,说从拿俄米手中买这地的时候,也当娶死人的妻 <br />摩押女子路得,使死人在产业上存留他的名。那人一听,赎这块地还连带着这么 <br />多麻烦事,就不乐意了,说:&quot; 这样我就不能赎了,恐怕于我的产业有碍。你可 <br />以赎我所当赎的,我不能赎了。&quot; <br /> <br />    吓倒了这个更有资格娶路得的亲戚之后,&quot; 波阿斯对长老和众民说,你们今 <br />日作见证,凡属以利米勒和基连,玛伦的,我都从拿俄米手中置买了。又娶了玛 <br />伦的妻摩押女子路得为妻,好在死人的产业上存留他的名,免得他的名在本族本 <br />乡灭没。你们今日可以作见证。在城门坐着的众民和长老都说,我们作见证。愿 <br />耶和华使进你家的这女子,像建立以色列家的拉结,利亚二人一样。又愿你在以 <br />法他得亨通,在伯利恒得名声。愿耶和华从这少年女子赐你后裔,使你的家像他 <br />玛,从犹大所生法勒斯的家一般。&quot; 这件事做得很漂亮,而且冠冕堂皇。足见波 <br />阿斯也是一个精明能干,很有心计的人。很显然,那个亲戚不愿意为以利米勒存 <br />留后代、续香火是逃避责任、违背传统的行为,正如犹大不愿意把他玛给小儿子 <br />那样,是被耶和华看为恶事的。而波阿斯,他绝口不提禾场上的夜遇和约定,在 <br />众民和长老面前就更显得大义而负责任了。 <br /> <br />    在这里也可以看到以色列女性的社会地位。她们是作为家族的产业而存在的, <br />因为她们是和田地相提并论的。波阿斯说:&quot; 从拿俄米手中买这地的时候,也当 <br />娶死人的妻摩押女子路得,使死人在产业上存留他的名。&quot; 这里的&quot; 买&quot; 和&quot; 娶 <br />&quot; 实际上用的是同一个字——&quot;buy&quot; ,产业也包括土地和子孙,妇女因为是传宗 <br />接代的工具,所以也是产业的一部分。因此,尽管在《路得记》中,妇女的形象 <br />非常特别,却仍然不能脱离男权社会的背景。接着往下看就更明显了。 <br /> <br />    &quot; 波阿斯娶了路得为妻,与她同房。耶和华使她怀孕生了一个儿子。妇人们 <br />对拿俄米说,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因为今日没有撇下你使你无至近的亲属。愿 <br />这孩子在以色列中得名声。他必提起你的精神,奉养你的老,因为是爱慕你的那 <br />儿妇所生的。有这儿妇比有七个儿子还好。拿俄米就把孩子抱在怀中,作他的养 <br />母。邻舍的妇人说,拿俄米得孩子了。&quot; <br /> <br />    按照以色列替死人在产业上留名的规矩,波阿斯实际上应该娶的是拿俄米, <br />只是拿俄米已经没有生育能力了,所以他娶了路得。不过结果是一样的,他们的 <br />第一个儿子算做以利米勒的后代。正是因此,拿俄米才做孩子的养母,而邻舍的 <br />妇人也说,&quot; 拿俄米得孩子了&quot;.妇女的生育和延续血脉的功能在这里得到了强调。 <br /> <br />    紧接着就是全文的结局:俄备得是耶西的父,耶西是大卫的父。法勒斯的后 <br />代,记在下面。勒斯生希斯仑。希斯仑生兰,兰生亚米拿达。亚米拿达生拿顺, <br />拿顺生撒门。撒门生波阿斯,波阿斯生俄备得。俄备得生耶西,耶西生大卫。 <br /> <br />    这也是这个故事在《旧约》里占据不寻常地位的原因之一,因为它叙述的是 <br />伟大的大卫王的家谱。 <br /> <br />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看全书。每年五旬节(Feast of Weeks),犹太人都要朗 <br />读《路得记》来纪念农业的丰收以及上帝在西奈山为以色列人颁定的律法。《路 <br />得记》在犹太人心目中的地位看见一斑。然而故事以谁的名字命名?故事的主角 <br />是谁?是路得,路得是个摩押族的女子,而摩押人是以色列人不共戴天的世仇。 <br /> <br />    摩押是罗得和他的大女儿乱伦所生的儿子,他就是后来摩押人的始祖。摩押 <br />总是和淫乱、邪恶联系在一起。 <br /> <br />    《民数记》25章的记载,摩押女子引诱以色列百姓淫乱并拜偶像,耶和华发 <br />怒而降下瘟疫,导致二万四千人死亡。 <br /> <br />    《申命记》23章规定:&quot; 亚扪人或是摩押人不可入耶和华的会。他们的子孙, <br />虽过十代,也永不可入耶和华的会。因为你们出埃及的时候,他们没有拿食物和 <br />水在路上迎接你们,又因他们雇了美索不达米亚的毗夺人比珥的儿子巴兰来咒诅 <br />你们。然而耶和华你的神不肯听从巴兰,却使那咒诅的言语变为祝福的话,因为 <br />耶和华你的神爱你。你一生一世永不可求他们的平安和他们的利益。&quot; 摩西强调 <br />以色列人不能忘记对摩押人的仇恨。 <br /> <br />    在士师时代,摩押人也屡次跟以色列人发生冲突,其后也争战不断。每一个 <br />先知都对摩押说过诅咒的预言。 <br /> <br />    这些是他们的世仇,另外值得提到的被掳归回的那次民族纯洁运动。 <br /> <br />    《以斯拉记》第9 章记载:&quot; 这事做完了,众首领来见我,说,以色列民和 <br />祭司并利未人,没有离绝迦南人,赫人,比利洗人,耶布斯人,亚扪人,摩押人, <br />埃及人,亚摩利人,仍效法这些国的民,行可憎的事。因他们为自己和儿子娶了 <br />这些外邦女子为妻,以致圣洁的种类和这些国的民混杂。而且首领和官长在这事 <br />上为罪魁。&quot; &quot; 所以不可将你们的女儿嫁他们的儿子,也不可为你们的儿子娶他 <br />们的女儿,永不可求他们的平安和他们的利益,这样你们就可以强盛,吃这地的 <br />美物,并遗留这地给你们的子孙永远为业。神阿,我们因自己的恶行和大罪,遭 <br />遇了这一切的事,并且你刑罚我们轻于我们罪所当得的,又给我们留下这些人。 <br />我们岂可再违背你的命令,与这行可憎之事的民结亲呢。若这样行,你岂不向我 <br />们发怒,将我们灭绝,以致没有一个剩下逃脱的人麽。&quot; <br /> <br />    第10章记载:&quot; 属以拦的子孙,耶歇的儿子示迦尼对以斯拉说,我们在此地 <br />娶了外邦女子为妻,干犯了我们的神,然而以色列人还有指望。现在当与我们的 <br />神立约,休这一切的妻,离绝她们所生的,照着我主和那因神命令战兢之人所议 <br />定的,按律法而行。&quot; &quot; 祭司以斯拉站起来,对他们说,你们有罪了。因你们娶 <br />了外邦的女子为妻,增添以色列人的罪恶。现在当向耶和华你们列祖的神认罪, <br />遵行他的旨意,离绝这些国的民和外邦的女子。&quot; <br /> <br />    《尼希米记》第13章:&quot; 那些日子,我也见犹大人娶了亚实突,亚扪,摩押 <br />的女子为妻。他们的儿女说话,一半是亚实突的话,不会说犹大的话,所说的是 <br />照着各族的方言。我就斥责他们,咒诅他们,打了他们几个人,拔下他们的头发, <br />叫他们指着神起誓,必不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外邦人的儿子,也不为自己和儿子娶 <br />他们的女儿。我又说,以色列王所罗门不是在这样的事上犯罪麽。在多国中并没 <br />有一王像他,且蒙他神所爱,神立他作以色列全国的王。然而连他也被外邦女子 <br />引诱犯罪。如此,我岂听你们行这大恶,娶外邦女子干犯我们的神呢。大祭司以 <br />利亚实的孙子,耶何耶大的一个儿子是,和伦人叁巴拉的女婿,我就从我这里把 <br />他赶出去。&quot; <br /> <br />    省长尼希米和祭司以斯拉共同领导并见证了这次民族纯洁运动。在他们看来, <br />以色列民族之所以亡国、被掳、遭受这样的苦难,就是因为有罪,背弃和上帝的 <br />约定。与外族通婚,玷污了以色列的神圣血缘更是罪中之罪。因此,这样的纯洁 <br />运动是理所当然而十分必要的。尼希米和以斯拉,他们是被掳归回的以色列人的 <br />行政长官和祭司,他们代表的是主流的传统。在他们的叙述中,我们听不到什么 <br />反对的声音。然而实际情况如何呢?该有多少家庭因此分离?多少外邦女子一夜 <br />之间失去了丈夫、孩子?这一切都掩盖在领导者的强势话语之下,我们不得而知。 <br /> <br />    所幸的是,《路得记》发出了顽强而坚定的反抗声音。在整个《路得记》中, <br />&quot; 摩押女子&quot; 身份出现了10次,这是文本要强调的一点。路得是摩押女子,但是 <br />她却对婆婆充满了孝心和爱心。以斯拉认为外邦女子引诱以色列人淫乱、拜偶像, <br />而路得这个外邦女子却愿意离开父家来到耶路撒冷投靠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尼希 <br />米用所罗门的例子来说明外邦女子的祸害,而路得这个外邦女子却是以色列最伟 <br />大的君王——大卫王的祖先。这难道不是巨大的反讽?在这种对比中,可以看到, <br />以色列民族身份的挣扎和演变。路得是大卫王的祖先,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以 <br />色列民族最伟大的英雄之一就是混血儿,是摩押人的后代。以色列民族并不是单 <br />一的、封闭的民族,而是一个混血的、开放的民族。《路得记》要说的是:这种 <br />民族溶合不是罪,不是背叛上帝,这是上帝所喜悦的。这一切都对《以斯拉记》 <br />和《尼希米记》中的血统纯洁观念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上帝的选民——以色列 <br />民族不是以血缘为基础,而是以信仰和对上帝和邻人的爱为基础的,忠诚和挚爱 <br />才是上帝所喜悦的。 <br /> <br />    也许,正是因为和主流传统不相符,所以《路得记》一直停留在口头传说阶 <br />段,直到后流放时期才成书。流放时期使以色列人开始重新反思自己的信仰和民 <br />族身份,他们在流放地的生活经验是多元化的,他们的思想也是多元化的。包括 <br />《路得记》在内的《圣卷》诸卷就是这一多元化的体现。经典成书伴随着的是对 <br />传统的扬弃,某些书卷被接纳为经典,而某些书卷被排除出去。而《圣经》作为 <br />经典的一个独特之处就在于,她既是多元的也是统一的。《圣经》作者们在自己 <br />的生活经验和以色列民族的历史经验中找到了他们和上帝的关系,在这一点上他 <br />们是统一的。《圣经》首先是一部宗教经典,其目的在于教化和建构宗教信仰和 <br />社会理想。因此,不能对其写作目的视而不见地进行天马行空式的解读,那样阐 <br />释就沦为文字游戏。然而《圣经》产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虽然是多元的,但她最 <br />终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一堆松散的文集。 <br /> <br />    通过以上对《路得记》的解读,可以看到,《圣经》作为经典文本是丰富多 <br />彩而含义无穷的。只要承认文本的多种解释和意识形态的多元存在,我们就能从 <br />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br /> <br /> <br />-- <br />这是一个高度网络化、性泛滥、Blog成瘾、美女成灾、迷茫、身份丢失、真情缺失、       <br />人性沦陷、文字媚俗、审美泛化、快感转向、历史感淡薄、即将被西方吞噬的时代。        <br /> <br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8.1.2025 15:52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