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8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学心得(第二百零二集) 罗国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30.9.2019 08:10: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学心得(第二百零二集)

罗国正

20199月)

(注:因编辑有误,从美学心得(第一百九十六集)起,每条条款数码存在编错,本集又编正。)

2880、北宋以李思训为代表,“风骨奇峭,挥扫躁硬,为行家建幢”;南宗以王维为代表,“裁构高秀,出韵幽澹,为文人开山”。这是明清期间沈颢的观点,与董其昌的观点相近。是重骨与重韵的不同。这是他对文学、艺术的战略划分。他还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美学观点:

1、“董源以江南真山水为稿本,黄公望隐虞山,即写虞山,皴色俱肖,且日囊笔砚,遇云姿树态,临勒不舍。”

2、“郭河阳至取真云惊涌作山势,尤称巧绝,应知古人稿本在大块内,吾心中,慧眼人自能觑着。”

3、“有一画史,日间作画,梦即入画,晓复写梦境,每入神,遂有蝇落屏端、水鸣林上、鱼堪跃水、龙能破垣,称性之作,直操,充化。”

4、“盖缘山河大地,器类群生,皆自性见,其间舒卷取舍,如太虚片云、寒潭雁迹而已。”

5、“似而不似,不似而似。”

6、“布置而实无布置,无布置而实有布置。”

7、“象之所有不必意,意之所有不必象。”

8、“理不离于异见,事不关乎慧用。”

9、“全不似处,不容易耳。”

………。

总而言之,沈颢是用朴素的辩证观点,提出了文学、艺术的美学命题,主张文学、艺术要表现人的灵魂、性情为主,反对只求逼真的临摹。他提出“称性”的美学范畴,是真实的存在,但常常是较高境界的艺术家才能有强烈的体验。用当代科学的解释,可以这样认为,即艺术家练到高层次的功态时,在创作艺术品的过程中,大脑及人体各部分的气场与外界相应的事物运动有着量子纠缠之类的关系和反应,古人当然不知道当代科技的情况,更不会作出当代科技的解释,但不少古代和近代、现代、当代的中国艺术家也自觉与不自觉地追求这种境界和感受。这也是中国艺术家(还包括东方很多艺术家)与西方艺术家有所不同的一个特点。沈颢还注意到艺术家在创作中的无意识活动里留下的痕迹,这就所谓“皆自性见,期间舒卷取舍,如太虚片云,寒潭雁迹而已。”以上的第5条至第9条,说明了沈颢着重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传统的传神美学理念,要求创作主体在创作时,要追求行云流水、心性自然流淌,毫无着意生硬的境界,将侧重点放在精神上,通过造形作为手段,以达到传神为根本目的。他本人当然也坚守着这样的精神,创作出优秀传神的作品。

中华民族,类似沈颢这样级数的美学研究者、人物不少,所以美学资源相当丰富,真是一个群星灿烂夺目的夜空。对于我们继承和发展美学、美育非常有利。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将成为普遍的需要。大家应清醒地认识到:美学既是审美的教育,也是心灵教育和情操教育。美学这么的重要,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研究、发展美学吧!

2881、如果一个人从不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就算赢在人生的起点、中间阶段上,也输在人生的终点上。因为不懂得审美的人,人生缺乏美感、缺少趣味、很少开心的时刻。

2882、       我对传统文化及功法、修炼的几点见解

               罗国正

20199月)

中华传统文化,有粗有细、有伪有真、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优秀,在这样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我判断,这样的观点,是很多人会赞成的。这是理论层面的情况,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我们所见所闻很多却不是按照这条思路去进行的。不少著名学者、教授、名人,对传统文化达到了迷信的程度,几乎全盘接受,并影响广泛深远。另一个方面,很多为了开培训班谋利,把每一个方面的传统文化吹捧到不着边际。如何才能使人们在正确的理念和思路中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及功法、修炼呢?我认为应站在四个高度看问题和用四方面的审美标准来进行评价取舍。下面讲讲我的观点,并举一些实例来说明、证明我的观点:

一、   主要从四个高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

1、   从中华民族必定复兴,本世纪内中国必定成为世界最有综合影响力的大国的高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综合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国人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

2、   从历史的高度来看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今后人类文明发展中

继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然也是中华魂的重要部分,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基因,是抵抗外来基因对我族同化、异化、奴化我们的灵魂的坚强力量。

3、   要站在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人类利益共同体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高度来看待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一方面是促进中国多个方面顺利地走向世界的同时,自己也走向世界。

4、   要站在修心养性和形成强大和谐正能量的高度看待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修炼、实践优秀的

传统文化无疑是每个人提升正能量、去除负能量、达到修心养性,建立和完善人格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建立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一种强大正能量,这已从古至今被无数事实所证明的。

那么,用什么方法、审美标准来使人们比较简便地分出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糟粕呢?我认为主要用四个方面的审美标准来分辨它们 ,下面稍稍展开表述:

一、   分辨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的四个方面审美标准如下:

1、   用感悟主义和美学的相关理念、规律、原理对传统文化进行审美、或必要的体验,来分出传统文化

真、善、美和假、丑、恶两大类,将真、善、美类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光大,将假、丑、恶类作为糟粕去除。

2、   用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人类利益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加上公益活动的原则和实

践良好效果作为主要的审美原则,将传统文化分出正能量和负能量两大类,将具有正能量的部分视为优秀传统文化,属精华部分,负能量部分视为糟粕。吸收、继承和发扬精华,去除糟粕。

3、   用当今在国内、国际正在实行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约定、协定、条文等(这些都包括国内和

国际两大部分)作为审美标准,凡没有违反这些条文和规定的,视为优秀传统文化,违背了,则视为糟粕。例如:族长可动私刑,婚姻没有自由,必须听从父母之命等,这些都属于传统文化的糟粕。

4、   以科学知识和正常的有利于身心生活理念、习惯、活动作为审美标准,凡符合这标准的,具有正能

量的,应视为优秀的传统文化,相反,不符合这标准,导致精神被控制、丧失独立人格,丧失自由、有害于人的身心健康,浪费人的生命能量、时间、财物等等,是负能量的东西,应视为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应舍弃。

这里应特别提醒大家注意,为了确保对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糟粕有较准确的审美判断,人们不应只使用以上一个方面的标准进行审美判断,而应从四个方面,逐一进行认真的判断,这样,出错的机会就会较少。

为了让读者更好了解我对传统文化及功法、修炼的观点,下面我举多个典型的例子进行说明。

第一,《易经》,也叫《周易》(以下简称《易》),一直以来被称为群经之首,在儒家文化圈内,基本上是没有疑义的,不是儒家文化圈的,也很少听到有直接反对这一提法的声音。《易》的版本很多,不同的人作不同注解的版本则更多。由于《易》和中国很多传统文化一样,如中医、书法、武学、气功等等,通向很高的境界。从纵横线面上趋向无限的延伸,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穷尽一生,都不能掌握其全部。因此,具有了神秘性,更何况你如果不是这方面专业的,就更显得神乎其神,胜在当今有大型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可以帮助解题。围棋,也有类似的情况。尤其主讲《易》或注解《易》的人着意向着无限、神秘的方向发挥,更是如此。将《易》定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估计也没有多少人有异议,问题是不同的人利用、运用《易》的用心,效果则有正、有负了。很多人,由于在这方面的知识浅薄,《易》的地位被抬到这么崇高、神圣,加上大批专家、学者、预测大师、甚至算命先生等极力神化,搞到云雾漫天。其实,只要你冷静地思考一下,其实人类大量的学科,都是趋向于无限的,穷其一生,都只能达到某一阶段。例如:数学、物理、哲学、美学等等。不管什么学问,只要你善于归纳,大的道道,也这么几条。下面提供我理解《易》的思路给大家参考,可能对读《易》有所帮助:

1、《易》的体系从初创到形成,到后来推翻商的政权后建立周朝的政权后的解释,以至孔子的解释,在理念上是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意是现存的一切是可以改变、攻势、革命、由弱变强,夺取政权的倾向。建立周政权后的解释,则强调,既然事物是会变化的,则通过了解、掌握事物的规律,用礼等手段,将政权巩固。万变不离其宗,在渐变的过程中,掌握矛盾的主动权,把握着事物的发展。

2、《易》的总纲是在《乾》、《坤》两卦,吃透这两卦的精神,就掌握了解密《易》的钥匙。

3、强调万事万物都在变化,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质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弱可变强,强可变弱,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走向其反面。

4、把事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要善于区分什么事物属阳,什么事物属阴。任何事物都可一分为二,又能合二为一。

5、人们遇到任何事物都要一测两备。在福时,要防备祸的的苗头、祸的发生。在祸时,要找到福的一面,福的增长点。看到事物的两面,做好充分准备。如:虚与实、利与害、吉与凶、顺与逆、高与低、左与右、进与退、得与失、成与败等等。做好两方面的充分预测和准备

第二、《黄帝内经》是公认的优秀传统文化,长期以来直接或间接地深刻影响着中华文化圈人们的生活。无论在人们的观念上、起居饮食、防病治病、性生活等等都直接或间接给予了非常有效的、具体的指导,被中医视为圣典,中华传统哲学、美学、武术、气功、各种锻炼身心的方法、书法、烹调技术、建筑、家具及很多用具、装饰等等直接或间接受其影响,留下了它的精神轨迹。尽管这样神圣的经典,当代中医科研,也发现了它几处的小漏洞,当然,这些也不影响其伟大的光环。历史已用大量的实践、事实来证明《黄帝内经》的正确性。但是,却有些人,利用《黄帝内经》、利用中医来全盘否定西医,我认为是不对的。其实,中、西医各有优、劣,终究要殊途同归。

第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有书法、国画、武术、气功、各种强身健体方法等等,其大体归类入儒、释、

道和其它。这些都涉及到信仰、功法、修行、生活方式等等。长期以来,这些都发生了很多神奇的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但我历来反对过于神化地对待这方面的问题。我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例一、     密宗功法、或心法,普遍认为是无上功法、或心法,对人的身心健康无疑是有奇效。但人们不能

将其迷信到认为万能。例如:康熙期间,请了个活佛进京,这肯定是练密宗达到极高境界的人,但由于细菌感染,当时大清西医又不发达,结果医治无效逝世于北京。

例二、     如果一个人,严重的牙齿发炎,其女友也有同样的病,在热恋中,经常嘴对嘴互吻。细菌交叉感

染。我判断,他们练了什么功法都难治得好。如果随便去一所医院看病,医生给他们开几片消炎抗菌的药,不出几天就牙不痛了,病好了。

例三、     任何传统功法和修行,要将普遍的人的寿命提高到二百岁,是不可能的事。就算有人说行,我判

断大多数人也不信,因为既不符合逻辑,又没有大量的事实根据。但目前科技的发展,通过人造器官,通过对人体微循环的治理,通过培殖胎盘干细胞等等医学、人体科学技术突破,能够把人的寿命提高到一千岁,甚至更长,人们会觉得合符事物发展的逻辑,人们会相信!

………                                                                                                                              

综上所述,我们应站在四个方面的高度,运用四个方面的审美标准,来对传统文化进行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热心又理智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以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待续)


                            (本集责任编辑:严建中 詹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5.11.2024 19:10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