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2810|回复: 5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过如此--崔永元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17.9.2003 18:36:51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span style='color:gray'>我买的书,大多是自己看过的,喜欢的。很少因为喜欢哪个作家而特意去买一整套文集。<br>买书不是为了摆给别人看,也不是为了说给别人听的,只是因为自己喜欢。<br>崔永元的书未出我就等着买。这点上已经和书没有什么关系了,纯粹源于个人崇拜。 <!--emo&:wub:--><img src='https://www.kaiyuan.info/modules/ipboard/html/emoticons/wub.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wub.gif'><!--endemo--> <br>他写得很有趣~正是我期待的那种有趣。所以我觉得买的一点也不亏 <!--emo&--><img src='https://www.kaiyuan.info/modules/ipboard/html/emoticons/laugh.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laugh.gif'><!--endemo--> <br>前些日子有位朋友说来点开心的文字,我想这本应该算了吧~<br>反正,我看过,我觉得有趣~ <!--emo&--><img src='https://www.kaiyuan.info/modules/ipboard/html/emoticons/laugh.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laugh.gif'><!--endemo--> </span><br><br><br><span style='color:green'>不过如此</span><br><br><br>一<br><br>大学前两年熬过来了,第三年终于盼来了专业课。 新闻采访、编辑、录音报道、评论写作,这些激发了我们的兴趣。对采访课,老师是甩手疗法,一人发一张介绍信,自己联系采访对象。 再看同学们,外地的找老乡,本地的找爹娘,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br><br>像往常一样,我和宋健依然确定了联手的原则,他去联系采访单位,我在宿舍琢磨采访提纲。 傍晚,宋健回到宿舍,轻描淡写地说,联系好了,明天采访长城饭店。同学们眼睛瞪得灯泡似的。长城饭店?那可是五星级啊!巴顿将军才四星。八三年去那儿采访,相当于今天说,今晚上我把长城饭店包了。看看宋健一脸的土,就知道他今天拐弯抹角没少跑路。灯还没关,就睡着了。 第二天黎明即起,洗撤换衣,还特意拿了新本以备采访专用。换了3趟公共汽车,来到长城饭店门前。我放慢脚步,让宋健超过。门卫拦住问明情况,打了个电话,公关部经理“西服革履大皮鞋”迎了出来。 <br><br>一进大厅,就一个字:晕。 公关部经理头上油光锃亮,人极热情,领着我们上上下下地转。不时地提醒,小心,地刚打完蜡,小心,钢筋扎着,建设中的高级饭店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一会儿天上,一会儿人间。我有些晕场,顾不上提问题,只能抓紧记住公关部经理冒出的一串串数字和新鲜的词汇:1007间客房,12个宴会厅,9个餐厅,还有室内游泳池、屋顶网球场、健身房、弹子房、芬兰浴室、蒸气浴室、美容室…… 忽然,公共部经理问,你们写了稿子在哪儿发? 这一问宋健蒙了,我的准备就派上了用场。 是这样,我说,职业记者只能给本单位发稿,而我们新闻系学生写的稿是想在哪儿发在哪儿发。 公关部经理被我说得激动,那我能不能提个冒昧的要求,发在《北京日报》上。 这要求相当冒昧。 比我们联系采访长城饭店还难。 我记得全班同学折腾了4年,只有河南来的辛如计在《北京日报》上发过一篇:《透视大学门前送新生的小轿车》。 其他同学长期和退稿信结缘。 我对自己,还是有清醒认识的。<br><br>作品创作完毕,《十月》、《当代》没希望,投给《萌芽》。分析一下刊名,大概是扶植文学新人,应该是有点意思就行。被《萌芽》退回来是我没想到的,于是转而投给了《丑小鸭》,我觉得这是底线了。 《丑小鸭》退稿时,写着“暂不采用,望继续赐稿”。我悲愤交加,创作旋即进入低谷。 再说晚上回来,和宋健拉开架式,把采访笔记和对方送的材料铺了一桌,高声商议思路,同宿舍同学看不惯, 吸引和打动我们的有以下素材: <br>第一,门不用你开,有专人负责。 <br>第二,总台用电脑管理,这套系统世界不多见。宋健还从侧面了解到,五星级饭店全世界不超过10家。 <br>第三,床上用品是进口的,躺在上面的人也该是进口的。果然,后来美国总统来时,就住在那儿。 <br>第四,水龙头不用拧,一按就行,不可思议。 <br>第五,最重要的一点,饭店是中美合建,总投资7,500万美元,中方占了51%。那天分析到这儿,我一身冷汗,差一点就让美国人占了大头,公共部经理说,那叫控股,谁控谁说了算。 我问宋健,中方占4,000万美元呢,你说是在哪儿换的,按1比几换的。 <br><br>用了半宿的时间,给文章定下令人振奋的题目:第二长城。 宋健英语好,说这与英文说明契合。 长城饭店至今屹立在北京郊亮马河旁,是一座不错的饭店,但说它是第二长城,确实有点过。
2#
 楼主| 发表于 17.9.2003 18:40:37 | 只看该作者
夕阳之下摄“晨曲” ( 2 ) <br><br><br>  雨,连绵不断,牵动着人们不安的心绪。我们准备放弃录制。人第一,节目第二,这是我们一直恪守的原则。   <br>下午4点,手机中传出海啸有些颤抖的声音,陆先生醒了。他喝了点果汁,点上一支烟,看上去精神很好。   <br>陆幼青径直走到绿草坪上,这时,那一个小时的阳光如约而至。雨水把绿草和我们的思路冲刷得清晰透亮。 我们只用了50分钟的时间,留下10分钟,在蓝天绿树下请陆先生和家人一起欣赏音乐,草地上的对话愉快地结束了。   <br>回到北戴河。   <br>时间当机立断,管它明天出不出太阳,不拍日出,拍日落。这是个无奈的选择。   <br>当“东方晨曲”在夕阳中奏响的时候,我的内心有一种冲动。我意识到电视人的享受有时更贴近自然,更能感受到那种切肤之爱。与其说是电视的优势,不如说是电视人的福份。   <br><br>第二天一早,大队人马班师回朝,太阳金灿灿地挂在头顶,跟着我们的车窗前行,活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找他的时候,他淘气地躲起来;事过之后,他欢快地跑出来说,我在这呢。我眯着眼,头倚在靠背上,筋疲力尽的6天,不堪回首。   <br><br>时间忽然凑上来说,你知道我在想什么?   <br>什么。   <br>他说,我以后再也不听你的了。   <br>时间说,我以后再也不干这劳民伤财的事了。   <br>这应该是所有电视人的戒律。   <br>每天,有多少低质量节目充斥屏幕啊。   <br>下岗工人肯定会说,用这钱,多弄几个希望工程好不好。   <br>原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陈汉元一句话就说到了痛处,拍劣质电视剧等于腐败。   <br><br>有一天,我终于悟出了时间、小乔和关秀的心思,为什么拉这些文化人进电视圈,为什么文化人进入电视圈一脸的茫然。   <br><br>说实话,开始我并不太在意。大部头咱啃得不多,小薄册子也读过千八百本,大学问家不是,小知识分子还是勉强称职的。应该说,我们是各走一径,社会学者知晓囚徒困境,理解费边精神,但问起推拉摇移和反打,也是一头雾水。所以,文化人和影人差异不大,充其量是个优势互补。   <br><br><br>5年后,我才真正知晓,教文化人推拉摇移容易,教电视人理解和实施费边精神,难啊。   也许我们见到的真正的知识分子并不多,这使我们对知识分子一词理解多少有些歧义。 首先,知识分子的知识不是以读书的数量来计算的,读书破万卷的一般人,多得很。知识分子该是用心读书的那种(这里区别于用眼),读出来的知识浸在骨子里。所以真正的知识分子该有一副傲骨,不善趋炎附势。这使他们当中绝大多数显得个性,总是鹤立鸡群,混不进人堆里。   当知识如一股暖流涌遍全身的时候,机体的潜能被调动。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心胸开阔,做人做事便有了格调。我们有时靠近真正的知识分子,喝茶、吸烟,尽管还是几件俗事,你却能举手投足间感受到几分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就是这个道理。   <br><br>还有,你不必太为知识分子担心,他们的形式感往往是精神情境的固定,态势很长久。小时候我读黄继光堵枪眼泪流满面,可母亲半点不动心,她知道我一出门照样还会去堵别人家烟囱。精神的不确定导致行为的巨大反差。所以,大凡知识分子总是对自己有过高的要求,负荷过重才不会招摇过市。林语堂先生要求自己,行为尊孔孟,思想服老庄,文章可幽默,作事须认真。   <br><br>其实这四件事做好一样都不枉知识分子一回。<br><br>
3#
 楼主| 发表于 17.9.2003 18:44:18 | 只看该作者
沉重的儿童游戏 ( 3) <br><br>  最难的是分寸尺度,前三条如果说经培训能表演个大概的话,最后一条则绝对是浑然天成。知识分子的骄傲与自卑总能拿捏得恰到好处,能骄傲时绝不谦虚,该自卑时一声叹息,绝无造作之感。   <br>这好比猫上树,老虎就不会。   <br><br>初见郑也夫、周孝正、邝阳等,并未看透。高腔大嗓,说的也是市井语言,通俗易懂。也曾和我拼象棋,胜少负多。偶尔听他们讨论学术,插不进嘴也没觉自己才疏学浅,没那个学位,不操那份心。   <br>第六期《实话实说》,我和小乔命题为“儿童游戏”。   <br>计有铁环、弹球、烟标、弹弓、攻城、沙包、跳房子、羊拐、毽子、纸飞机、砸驴……   我说,这节目好看,演一遍就行。   <br>小乔说,也有意义啊,游戏多强身健体,现在不兴全民健身吗。   <br>题目说给也夫,他也喜欢,遂定下他做本期策划,也夫塞给我一本书,他写的,让我好好看看,看完再谈。 也夫这样说“儿童游戏”———他说,游戏的功能是增强体魄,开发智力,促进交往,带来欢乐。游戏是儿童模仿社会生活的启蒙老师。最简单的游戏也有规则,所以,儿童在游戏中最先懂得遵守规则,学会扮演角色,履行职责。儿童在游戏中产生了最初的集体观念,知道了合作与交换、权利与义务,并且在竞争中初次体会胜利与挫折。游戏在刺激儿童的主动性和进取心。   <br><br>儿童必须在与同龄伙伴玩耍、打闹、博弈、友情、冲撞以致恶作剧中锻炼。一个健全的人需要的不仅是理性的知识,而且是人格的发育和情感的成熟。后者只能在“游戏竞争”中获得。   游戏与工作不同,工作追求结果与收获,游戏只追求过程中的快乐。   关于游戏的安排,实际上个人能力有时非常小,一个家长可以给孩子买钢琴,但很难为孩子添置一个操场、10个伙伴和11个对手。   <br><br>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   赫因加说,文化是以游戏的方式产生的,文化从一开始就是游戏着的。   <br>———我的天那,我看得昏头胀脑,这是我说的弹弓子那回事吗?   <br>想想明天还要面谈,只好克制住跳读的欲望,硬着头皮接着看。   ……哲学家马丁·海德格说,儿童为什么要游戏呢?儿童游戏就因为他们游戏。“因为”二字在游戏中消失了。游戏没有“为什么”,儿童在游戏中游戏。   <br>明白了吗?有种人,民间叫“不讲理”,学界称为哲学家。   <br>夜深时,我读完也夫的书,目光呆滞,掩卷沉思。如果我们每个节目都要承载这样重的知识负担,非出人命不可。   <br>即便如此,你自认为已经懂了,他们也未必满意。   <br><br>果然,第二天也夫听我汇报完读书心得后,随口说,还行,你基本上入门了,不过,你还得去北师大找一趟桑新民教授,他是系统研究儿童游戏的。   <br>我的天那……   <br>无知时,我们无畏。   <br>沾了知识,我们体会到重新做人真好。   <br><br>我们崇尚知识以后,都掸了掸肩膀,扛上一捆文化塞进节目做背景。还是那些家长里短,文化着说,就显得很有品味。<br>
4#
 楼主| 发表于 17.9.2003 18:45:52 | 只看该作者
民间的智慧 ( 4) <br><br>  下面的节目表各位可以对照着看。   <br>(节目表面文章——讨论弦外之音)   <br>拾金不昧要不要回报——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br>远亲不如近邻——固守社会传统与尊重个人隐私的分寸探讨   <br>夫妻间是否需要“一米线”——东西文化的碰撞捐款结余怎么办?——良心和规范   <br>装修的滋味——尊重个性与宽容共性   <br>城市垃圾何去何从——环保的理念与切实可行的操作   <br>面对克隆——医学科学进步挑战传统伦理   <br>家有琴童——功利与素质   <br>村里的故事——大法与乡规民约的关系      <br>对不起,老师——忏悔和宽容   <br>我的左手——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和尊重的理念推行   <br>家——社会人和人格的独立   <br>我们现在点击一个题目,使它最大化。<br>窥一斑可见全豹——《村里的故事》。   <br><br>《村里的故事》,策划是宣明栋、赵一工,播出日期是1998年7月26日。   <br><br>本期节目嘉宾有4位,学者梁治平,对多学科的边缘交叉颇有研究。本次节目请他出山是想听他对现代法律如何利用本土资源的看法。作家陈源斌,创作的小说《万家诉讼》引起关注,经张艺谋改编成电影《秋菊打官司》后大红大紫。   <br>我们可以感受一下他文字的精致与洗练:   <br>“太阳好起来了,何碧秋拿牙锹剁挑在麦田里的塘泥,剁完最后一墒了。她听说丈夫被打,将手上拾掇拾,回家看过伤势,转来找村长。”   <br> 这些事拍成电视剧,3集未必够。在陈源斌笔下,不过区区3行。   <br>一个文笔洗练的人未必适应谈话节目,因为他说话或许也惜墨如金。好在,陈源斌挂职当过乡长,对于这个话题感同身受。还有河北的张志生和河南的赵来法,身份就是乡间的司法助理员。   <br>节目就从老张和老赵开始。   <br>老张说的是,一家人盖新房,开了后窗,结果遭到屋后邻居反对。理由是后窗一开,晦气就吹过来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盖房有开后窗的权利。   <br>老张用了民间智慧,看人下菜碟。   <br>他鼓励前院勇敢留窗的位置,用砖虚掩上。意思是,不是不能开,而是不愿开;他又鼓动后院杀鸡洒血,抵御晦气。一来二去,一场一触即发的争斗暂时被平息,两家相安无事,各过各的日子。   <br>一年以后,后院翻盖新房,开了后窗,正巧他家窗后就是新建的高速公路,晦气被那些车带到祖国的四面八方。   <br>这时,老张说话了,他说既然你家开了后窗,前院的后窗也该打开了。因为晦气有了通道   再也伤不着两家人,再也不能只许你家放火,不许人家点灯了!就这样,前院的房子终于有了后窗。   <br>老赵遇到的事一句话可以讲完:一家人,男的把女的打了。   <br>按说,应该鼓励依法办事,让女的告男的,把男的绳之于法。可家里还有小的,这样,一家子就散了。   <br>老赵没惊动妇联和公检法,而是请来老的,狠批男的,安慰女的。最后,男的给女的道歉,女的给大家做了一顿吃的,大事化小,一了百了。   <br>说到这,才用上了梁先生、陈先生的专业,理论分析是必要的。   <br><br>看来,法律还有些分法。比如公法和私法,公法让国家稳定,私法看护个人利益。<br><br>  <br>
5#
 楼主| 发表于 17.9.2003 18:51:20 | 只看该作者
尴尬与误读 (5) <br><br>   18世纪,法国人孟德斯鸠就曾提出过地理因素说。也就是说,法律和地球纬度、地貌、冷热以及人种都有关系。比如热带地区法律为什么允许早婚和一夫多妻,是因为热带地区人和热带地区植物一样长得快,熟得旱。同时,热带及亚热带国家盛行严刑峻法,就是因为那里的酪热容易使入暴躁和不理智。到了温带和寒带,法律也随之宽和起来。    <br>这些说法不可全信,却可以借鉴。一个包含不同地理环境的大国,它的法律在讲究国家统一性的同时也应该尊重地方区域的不同性。所谓既遵守国家大法的权威也考虑乡规民约的合理就是这个意思。    <br>节目播出后不久,我在一个偶然的场台遇到了美国大使馆的一位中国通。知道我是谈话节目、主持人十他马上挑起一个话题,坚持说中国是发达国家,理由是他们总统在这里享受的待遇和发达国家一样。如果是发展中国家,根本没这实力。    <br>我告诉这位中国通几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打肿脸充胖子…    看他听得上瘾,我又讲了老张和老赵的故事。    <br>有人提出质疑,既然你们节目有这么多的文化内涵,我怎么看不出来呢?    <br>我说,圣人说得好,谁难受谁知道。    <br>用一个通俗的形式表达一种复杂的理念,并不像说起来那么简单。首先,做法和想法就有着天然的差异,实施者无意中又衰减了几分,接受者的随意状态再次流失些信号,最后的结果就可能是南辕北辙。    <br>我曾经连续三天做过揭露人体电子增高器骗局的报道。广播时为了客观,没加贬损的字眼,播出后居然收到500封求助信,希望代买此产品。    <br>我们做过辅助生殖技术击溃传统旧观念的节目,其中,花了相当篇幅陈述试管婴儿的利与弊。播出后,电话铃声大作,纷纷要求就到这个医院,就找这个医生,就用这些试管。成了医疗广告,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br><br>办公室的电话每天还在响着,我们时刻咀嚼着沟通不良的苦果。    <br>有人想买我们推荐的蜗牛、蝎子。   <br> 有人想买我们的树苗。    <br>有人想吃我们的药。    <br>有人想和我们合作加工饺子和大碱馒头。    <br>有人想谈我们介绍的对象。    <br>有人想让我们修电视机和燃气灶。    <br>有人想和我们合伙再开一个饭馆。    <br>对天发誓,这些事我们一件没干过。我想,这或许是推介新观念、新思维的副作用。    <br>有点文化不易,传播更难。    <br>更多的时候,是我们默默体会接壤文化以后,内心充实与平和的感觉。    <br>文化要求受众的理解力,没有这个能力,都是文化人也没戏。    <br>画家戴敦邦1977年和一群画家去了敦煌。    <br>偶然机会,他钻进了465窟,一个元朝前期的密宗洞。    <br>回到宾馆,戴先生与同行们大谈感受,他认为,作为传统的工笔画,在色彩的运用上打破了固有色和不注意整个画面色调关系,大红大绿孤立地乱用,不懂得黑白灰互相映衬的惯例,然而,这反倒给人一种艺术启迪。    <br>戴先生谈得眉飞色舞,却未能引起同行画家们的注意,甚至不断投去不信任的目光。    <br><br>因为他们一致认为,戴先生去465窟,是想家了。<br><br>
6#
 楼主| 发表于 17.9.2003 18:53:00 | 只看该作者
第13期的时候 <!--emo&(6)--><img src='https://www.kaiyuan.info/modules/ipboard/html/emoticons/devil_smile.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devil_smile.gif'><!--endemo--><br><br>   《实话实说》做到第13期的时候,策划陈骞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选题。陈骞告诉了邝阳。已近不惑的邝阳听完选题,手舞足蹈。当时我正和也夫下象棋,竖起耳朵听到他们轻声交谈,其间邝阳拍了两次手,陈骞还吃吃地笑,莫非真是个好选题。    <br>一盘棋过后,老邝笑吟吟地说,小崔,我们找到了一个特棒的选题,猩猩活。   <br> 猩猩活?名字听上去很费解。老祁仍旧笑吟吟地重复:猩猩活。我猜想又是老邝的口音问题。上次吃饭老祁夸奖河南,说什么他的自行车坏了,有4个人主动上来帮着修,他问路,人家放下手中的事,给他领路……我实在听不过去了,高声说,老邝,河南我去过,不是这样。老邝也不甘示弱,拉开架式,回击道:你是哪年去的?陈骞忙出面调停,别吵,误会了,小崔说的是河南,人家老邝说的是荷兰。    <br><br>果然,老邝说的猩猩话,正确发音应该是星星河。    <br>星星河,多么富有诗意。    <br>我刚在电视上露面的时候,有过这样的念头,觉得自己决是灿烂银河中的星星了。    <br>陈骞一开口,我知道他说的星星河和我的浪漫是两回事。3个独生女的父母决定让3个孩子一起学习,一起玩,目的是让他们感受到有伙伴的快乐,他们为这个小集体起名叫星星河。现在是,孩子一家一个,孤苦伶仃。这有意思吗?意思,是那时我衡量选题的第一标准。陈骞和老邝异口同声,绝对有意思。    <br><br>陈骞介绍他掌握的情况,洋洋洒洒,一口气说到吃午饭。我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这么多事,重点说哪个,稍带说哪个,这么多理,哪个深说,哪个又浅说。    <br>看到我热情不高,老邝多少有些郁闷,陈骞则匆匆地扒拉了一口饭,进了别的屋。    <br>下午再谈的时候,陈骞抱了一大堆卡片,每个卡片上都有一个星星河的故事。    陈骞把这些卡片一字排开,然后说了一段令我终生受用的话,节目主持人就是火车司机,带上乘客,一路开过去,边走边欣赏沿途的风光。每到车站就要停下来,大站还要多停一会儿。火车能行走得安全,停靠得稳当,是因为有铁轨。乘客一路赏心悦目,一是因为窗外有风光,二是火车停停走走的节奏感,使旅途变得不再漫长,不再乏味。    <br><br>回过头来我们再看节目,节目中展示的事实有详有略,这就是窗外的风光,停靠的站台就是我们争论或讨论的层面,怎么能让事实的展示和理性的探讨都清晰,靠的就是轨道——所谓谈话的脉络。<br>   <br> 听君一发言,省下买书钱。<br>    <br>这样的感觉以后我还有过多次。有段时间,很多人说我有现场控制能力,干头万绪,众说纷坛,都可以处乱不惊,一一化解,听多了,还真有些飘飘然。    这个时候,王韧来了。    <br>王韧是上海东方电视台的编导,属于解放后最早做谈话节目的一拨人。他们制作的《东方直播室》,出手不凡,第一期开始就直播,我到现在还固执地认为,直播是谈话节目的最高境界。    <br>王韧话不多,看完我录制一期节目后,不紧不慢地发表意见。    <br>你有没有觉得今天大家紧紧巴巴的。    <br>我说,当然,我控制着现场呢。他说,大家不轻松,算不得上乘的谈话。不容我反驳,他紧接着说,当然,在录制现场让大家争相开口已经不容易,但如果大家说的不是自己的话,不是自己熟悉的方式,不是自己确定的语气,既便是很中听,又有什么意义呢?    <br>我听得有些心凉,感到自信心受到打击。<br><br>
7#
 楼主| 发表于 17.9.2003 18:54:31 | 只看该作者
主持人的形象 (7) <br><br>   王韧授着说,我们现在不是很好吗?抽着烟,散着步,信马由缰,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刚才我们沉默不语,难道这沉默就没有意义吗?其实,沉默里也有丰富的信息。沉默是金。可是你们的谈话现场为什么没有金呢,所有的空隙都被语言、掌声、笑声填满了,我认为,这并不是一场真正的谈话。好的谈话就像漫步聊天,话题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却不会偏离主题。一会儿,你是谈话的组织者,一会儿,他是谈话的发起者。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因为轻松所以避免了言不由衷。    <br><br>漫步聊天不只追求有意思,更要有意味。有了意味才会有意思。    <br>这成为我们节目对品味和格调的要求。从那以后,观众在电视上看见我提着话筒在观众席间不停地走动,不断地发问,这样的镜头以前都会被剪掉,因为被认为无用。现在细心的观洲门发现,就这么走着谈话空间就出来 就像王韧研究的那样,有用的和无用的是会转化的。    <br><br>有一天有人请吃饭,一下来就点了道凉菜,凉拌萝卜皮。萝卜皮通常是视为无用的。看见萝卜皮,我想起了王韧。    <br>录像那天,星星河的3个成员和母亲一起来了。    <br>3个女生,都是齐眉短发,都上小学二年级。    <br><br>进了演播现场,他们高兴地欢蹦乱跳,在他们眼里,演播现场和在家里没有什么区别。这猛然提醒了我,如果观众进了演播室都这样放松,那么谈话一定会自然。    <br>这时,陈骞和邝阳走了过来。陈骞说,记住,大站停,小站不停;老邝说,再重复一下,这个团伙叫猩猩活。    <br><br>观众基本到齐,我忙回身招呼3位小嘉宾:“快过来,咱们准备录像了。”   <br> 3个人倏地凑了过来。    <br>我再一次默记他们和他们团队的名字:猩猩……去,星星河,辛雨奇、周鹤、陈若欣,女,均是小学二年级。    <br>陈若欣,有特点,小胖子。    <br><br>这时,陈若欣发问了:“今天谁是主持人啊?”    、“我呀。”我捋了一下头发。    陈若欣忽然说:“叔叔,你长得这么难看,还当主持人啊?”   、 那一刻,只觉得斯文扫地,手足无措。    <br><br>我在弟兄中排行老三,上面有两个哥哥。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都夸:“老大精神,老二利索”。偏偏到了老三,满世界找不着合适的词,“这是老三,老三好啊,最小吧,哼哼,哈哈。”    <br>母亲总是把话接过来说:“其实我们老三穿上好衣服挺精神的。”    第一个女朋友离我而去时说:“我听不了那些冷言冷语。”    <br><br>1993年,我的同学时间力邀我出山主持《东方之子》,被我婉言谢绝,当时告诉他出镜头没有什么意思。其实,是怕形象不行。    <br><br>后来,形象一般的白岩松担当了重任。    <br><br>时间在接受一家杂志社记者采访时这样说我:小崔一开始没太在意这件事,后来,他推荐白岩松。白岩松一举成功后,他看到自己往日的小兄弟一飞冲天,心理开始失衡。他艳羡小兄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地位的提高。等后来我们又去找他时,他爽快地答应了。    他(时间)也是揣测。<br><br>  <br>
8#
 楼主| 发表于 17.9.2003 18:56:05 | 只看该作者
首次出镜遭讨伐 <!--emo&(8)--><img src='https://www.kaiyuan.info/modules/ipboard/html/emoticons/musical_note.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musical_note.gif'><!--endemo--> <br><br>   我去大学讲座,这样遮掩这件事,我觉得自己形象一般,就推出了一个比我还丑的,把白岩松推出去了。每说到此,都是笑声一片,掌声一片。    <br>那次去北京外国语大学,一个女生说,你知道白老师怎么说?他说台里先推一个丑的,看看反应不大,就把最丑的推出去了。    <br><br>平心而论,按传统的选择标准,新闻评论部符合规范的主持人只有敬一丹一人,其他的都不合格。    <br>在我推诿犹豫的时候,时间和乔艳琳带我去找徐晶,公认的电视造型第一高手。    徐晶第一句话是,怎么又找一个这样的,你们看中的人都怪怪的。看来,小白也让他伤了不少脑筋。 说归说,等到化牧的时候,徐老师非常耐心。半个时辰后,我从乔艳琳的惊异眼神中看到了什么,我一照镜子,只一个字,帅。前半生的自卑一扫而光。    <br><br>时间叼着烟,不紧不慢地说,他以前嘴角可是有些歪的,歪得有意思。再说,坏笑呢,坏笑怎么也不见了。 我心中升起一股无名火,你个大白胖子四方脸,不在街上走,不知白眼贵。    徐老师听出了时间的意见,递结我一块肥皂,让我洗尽铅华,她要推倒重来。    <br><br>1996年3月16日早晨,我在电视上第一次以主持人身份出现,一时间,讨伐之声不绝于耳。    一封信这样写道:我们全家互相问,中央台怎么了,欺我中华无人吧。姓崔的,你要知趣,该干什么干什么去,没听说又要“严打”了?这封信来自北京。    <br><br>后来,兰州、西安、银川、苏州等地观众相继用不同方式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倒是北方的观众,没太为我的电视形象纠缠。也许东北人漂亮的多,随便一个赶车的都是浓眉大眼,漂亮也就不值几个钱了。    <br><br>两年以后,我们做春节特别节目《吃的学问》,请来一位胖胖的厨师,录完节目后他拉着我说,你一定记得节目刚开播时北京有家人写信骂你。    <br>我说,记得。    <br>他说,那一封信是我们全家讨论完我执笔写的。    <br>说完,他笑了。 <br>   <br>我的策划同事最爱和我说的一句话是,换个角度思想。    <br>假如我是电视观众,节目内容且不说,主持人个个相貌平平,我该是个什么心情?距离产生美,如果大家长得拉不开距离,何美之有?    <br>我喜欢屏幕上的杜宪、李修平、海霞、王小丫,她们的美,让观众觉得,买台大彩电值得。    换个角度一想,我想通了,我对小胖子陈着欣说,快坐好,叔叔马上开始主持了。忽然,我又冒出—个念头;把刚才的一幕告诉现场观众,让大家和我一起分享监尬。   <br> 平静了一下心情,回过头初大家说,陈若欣小朋友说了,你这么难看,还能当主持人……现场的一百多人宽厚地笑了,他们用掌声帮我找回自信。   <br> 感谢陈若欣,她的一句话让我刚刚开始飘飘然的时候听到一声炸雷,又重返人间。站在地上,踏踏实实的感觉真美。    <br><br>5年来,我一直站在地上和大家实话实说。想想,天塌下来有什么可怕,有漂亮的撑着呢&#33;<br><br>
9#
发表于 17.9.2003 20:27:26 | 只看该作者
还没看过。<br>我很喜欢他的《实话实说》。这书大概也不会错。 <!--emo&(y)--><img src='https://www.kaiyuan.info/modules/ipboard/html/emoticons/thumbs_up.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thumbs_up.gif'><!--endemo--> <br>
10#
发表于 17.9.2003 22:45:49 | 只看该作者
&lt;首次出镜讨伐&gt;让我很感动~~<br>名主持离我们很近 <!--emo&(y)--><img src='https://www.kaiyuan.info/modules/ipboard/html/emoticons/thumbs_up.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thumbs_up.gif'><!--endemo-->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30.12.2024 22:04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