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2.3.2010 21:43:39
|
只看该作者
反观廖兵团的覆灭就充分证明了此点,廖耀湘强攻黑山,大虎山,未能突破东野10纵的防线,掉头向沈阳退却,在盘山遭到8纵23师与东野独立2师的阻击,廖又匆忙改变决心向营口转进。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如此轻易的改变作战方向,最终使9兵团全军覆灭。
由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统领大兵团作战,军纪要严,命令要清楚,战略战役方向要清晰,各部任务要明确。主要战略方向一旦确定,指挥员要有坚定的决心,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能轻易改变。不然的话,上面只要乱一点,下面就塌了天,部队在转进过程中,就要陷入混乱,敌人就会有可趁之机。
以此来论,凌敬不知兵,缺乏军事经验,书生意气,空谈战略。
在唐军眼皮子底下,在敌人的严密监视下,在敌我双方主力已经展开,双方待机而动的情况下,去渡河做战略转移,搞“围魏救赵”如此仓促,视大军如同儿戏,这是危军之举。
李世民用兵即稳健持重又出奇大胆,“始如处女,动若脱兔”,尤善发现战机,把握战机。不战则以,一战必胜,而后连续追击,扩大战果,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务求全歼。
在这麽一位眼里不揉沙子的杰出军事统帅的面前,驱使十万大军渡河,这麽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有成功的可能性吗?
在五月二日的决战中,李世民见夏军战阵稍乱,则下令全军出击。以此来论,唐夏两军隔汜水对峙,近在咫尺,若闻夏军退却,必然追击,夏军“堂堂之阵”尚不敌唐军铁骑冲贯,一旦在渡河时,遭到唐军追击,夏军则必败无疑。
所以,先不要说凌敬的策略高明与否,首先在战役指挥上就犯了兵家大忌了。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再去空谈高明与否,也就没有意义了。
虽说如此,本文既然名为“战略思考”还是立足于夏军能够渡河实现“围魏救赵”的战略的。因此,才对唐夏双方有可能形成的战略态势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与推演。
另外,想解释一下何为“围魏救赵”,所谓“围魏救赵”应是我方主力首先应该避免与敌人遭遇,而选择“攻其所必救”,从而达到调动敌人的目的。既然“围魏救赵”的前提是首先避免与敌人遭遇,那麽,当唐夏两军已经在虎牢遭遇,相持月余的情况下,夏军主力要想摆敌军的纠缠,再去“围魏救赵”还来得及吗?如此“围魏救赵”实为兵家罕见!
还有一点让我感到困惑的是,虎牢之战唐军凭关据守,占尽地利。相比之下,夏军不仅无地利可凭,而且北阻大河,南连鹊山,西抵汜水,一面受敌,两面是难以通行的“死地”,以常理论之,这种地形只可攻,不可守。可是夏军自受阻虎牢后,并没有凭借优势兵力攻坚,双方在决战前只有过几次小规模的遭遇战。
窦建德如此用兵用意何在?
其实,李世民在寻找战机,窦建德也在捕捉战机,窦建德的策略是坐观唐郑交兵,既要救郑,同时也要避免自方攻坚所造成的伤亡,以收渔翁之利。所以夏军才会出现相持月余,而不攻坚的这一奇怪战法。其用意是要将唐军诱出虎牢,而后歼之。只不过窦建德捕捉到的“战机”,恰恰是唐军的诱敌之计罢了。
窦建德失败的原因很多,由于他的这一“观望自保”的策略,恰恰失去了与洛阳郑军内外配合的绝好良机。整个洛阳——虎牢战役,形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西面王世充垂死挣扎,拼命破围;东面的窦建德畏手畏脚,裹足不前。
唐夏两军狭路相逢,夏军处绝地而无后勇,即无攻坚的决心,也无攻坚的准备。窦建德即想救援王世充,又想保存实力,在战略上轻敌,在战役上畏敌,应该是窦建德在军事指挥上的矛盾之处!
(一)唐夏双方的地利问题:
唐夏两军在虎牢对峙的地理态势,属于典型的荥阳对峙。
围绕着一对峙,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很多。比如楚汉时期的刘项荥阳——成皋之战。荥阳对峙其地利在西,因此常西胜东败。虎牢之战也没有逃脱这一历史规律。
究其因,主要是处于西方的军队凭借武牢汜水之险,进可攻,退可守,常可以逸待劳,击其惰归。而处于东方的军队西阻汜水,北抵大河,东背汴水,三免受阻,回旋余地很小,无险要可凭,如果再无背水之勇,不积极进攻,自然就要归于被动。荥阳对峙还有一个特点,双方狭路相逢,可进不可退,回旋余地都不是很大,引军先退者必被他人所趁。
楚汉刘项荥阳对峙就充分证明了此点。在刘项荥阳对峙中,汉军在西有地利可凭,楚军在东无地利之固。楚军骁勇善攻,汉军得地势之利,双方才打成平手,形成相持局面。可见处于荥阳之东的一方,如果丧失了积极进攻的精神,只是一味的消极防御,不要说取胜,就是形成相持的局面都不太容易。所以,夏军所处之地,只利于攻,不利于守。
楚汉相争,刘项双方的主力在荥阳——成皋间相持两年零三个月,双方精疲力竭,谁也不先退兵,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主要是因为双方主力胶着在狭小地域,回旋余地很小,各扼咽喉,近在咫尺,犹若独木桥上打架,想转身都不容易,一旦退却转移,有可能被敌人寻隙击破。所以,夏军所处之地,利于相持,不利于退却转移。
(二)唐军能否威胁夏军的侧翼。
夏军大营在板渚一带,北起黄河南至鹊山的战役走廊宽约二十余里,板渚位于中心地带。对夏军十万余人组成的重兵集团而言,宽约二十余里的战役走廊,回旋的余地不大。但是对于兵精而少的唐军而言,这二十余里的走廊地带,极利于唐军小股精骑,见缝插针,寻虚蹈隙。
实战中也证明了这一点,唐骑不仅可以渡河对夏军大营实施抵近侦察,而且还可以出动千骑,威胁夏军后方粮道,俘获夏军大将张青特,而后从容而归。在战场上,唐军能够威胁到夏军侧翼是没有问题的。
(三)凌敬的“围魏救赵”战略在战役操作上的难度。
其实,任何战略,不论高明与否,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战役与战术层面上来。战略只是构想,而战役却是现实,这实际上是一个宏观与具体的关系问题。
正如我前两篇文章所论述的那样,夏军主力摆脱与虎牢唐军的纠缠转进河东,这在战役指挥上是不太可行的。但是夏军主力在虎牢与唐军继续相持,而遣偏师渡河威胁河东,在理论上还是可行的,关于此点,我在第一篇文章中也论述了。但是这只是可行,并不意味着能够成功。
先谈一谈,凌敬为什麽主张夏军主力向河东转进,而没有考虑用偏师迂回河东的问题。
仔细研究凌敬的战略,就会发现,这个战略胃口很大。实际上,这个战略要求夏军渡河后,兵分两路,完成两个战略目标。一路攻取怀州、河阳,留大将镇守,隔河与郑军遥相呼应,威胁洛阳唐军的北翼。另一路,鸣鼓建旗,逾太行,攻取汾阳、晋阳直插蒲津,威胁长安。
这个战略的主要对手显然已不是中原唐军了,而变成河东唐军了。夏军的战略胃口这麽大,一方面要攻取洛阳以北的重要渡口河阳,威胁中原唐军的北翼,另一方面还要攻取晋阳,席卷河东,迂回蒲坂。仅出动一支偏师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才要使用夏军全部主力。
他的战略属于“庸人算账”,只想到赚,没想到赔,考虑了未来的利益得失,完全没有把当面的对手算进去,只知己而不知彼。
可以设想一下,夏军主力渡河,不留得力大将精兵断后,是不行的,既然要留偏师断后,大将人选与留兵多寡,本身就面临一个两难的抉择了。夏军主力十余万人既要留守,还要转进,同时面临中原与河东两大战场。夏军在虎牢兵力自然占据绝对优势,但是一旦分兵,把河东战场也考虑进来,这种兵力优势就大打折扣了。兵留多了不行,河东那两个庞大的战略目地,无法达成。兵留少了也不行,虎牢唐军一旦追击,又抵挡不住,这在战役操作上不就是一个两难的抉择吗?
夏军主力向河东方向做大规模的战略转移,这麽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是很难做到保密的。在船只充足的情况下,将七八万人渡过黄河,以每天2——3万人记算,尚需要三四天的时间。这麽长的时间,不被虎牢唐军侦察到,似乎也不太可能。一旦被唐军所侦知,唐军也有时间做出相应的反应与准备。夏军的军事行动也就没有任何突然性可言了。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夏军动用主力渡河西进在战役操作上难度太大了。也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现在看来唯一可行的方案是,窦建德率主力在虎牢与唐军相持,牵制李世民,而暗遣得力大将率部分精兵组成偏师,乘夜渡河,避开唐军的侦察,隐蔽开进,而后突袭河内,怀州,掩其不备,先取河内险固,而后再徐图河阳与郑军遥相呼应。这样迂回才有成功的可能,至于凌敬所言的第二个战略目标,下汾州,晋阳,完全是大而无当之策。
实际上,这也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此时的夏军主力与虎牢唐军呈胶着状态,做战略转移已经是不可能了,但是作战术迂回还是可行的。以主力强攻晋中的战略迂回未必可取,用精兵奇袭河内的战术迂回似乎还有一线希望。
四)唐夏虎牢之战与曹操潼关之战的区别。
仲德兄谈到了潼关之战,实际上潼关之战与虎牢之战,区别还是很大的。
其一,潼关之战,曹军从潼关——蒲津迂回,路程较短,目标明确,属于战术迂回。虎牢之战,夏军若采用凌敬之策,路程较长,分兵略地,目标不明确,总体上属于战略迂回,也包含战术迂回。
其二,双方在开战前的战略态势是不一样的,首先并州原本就是曹操的势力范围,在渡河前曹操盛兵潼关以东,将关陇诸军主力吸引至潼关方向。关中因此空虚,而后遣许褚、朱灵率一军自河东突然渡过蒲津,以出潼关之后,在黄河南岸开辟登陆场。在完全开辟侧翼通路后,潼关以东的曹军主力才北渡黄河,向河西迂回。曹操亲自率精兵殿后,马超率万骑出潼关前来追击,矢下如雨,曹操几乎不能渡河。
我们看得来,曹军经过周密的准备后,整个渡河行动仍是非常凶险的,也可以说是很狼狈的。
事后,曹操念及此事说“贼不能与吾争西河者,以二将(许褚、朱灵)之军也”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潼关之战,马超虽然扼守潼关,但是从整体战略态势上看,却是位于中原与河东的夹击之下,处于内线地位,尤其是侧翼空虚,几乎完全不设防。所以才使曹军的迂回成为可能。
但是此时的唐夏战略态势却大不相同,幽、并两州全为唐军势力范围。夏军在虎牢占据兵力优势,但是在战略态势上,却是出于内线地位。
晋中暂且不论,此时唐军在河内、河阳,均有大将留守。河阳为黄君汉,河内为刘德威,尤其是河内,为晋西南重镇,上党之门户,且有太行险阻,虽不如虎牢,但也是设防有时,易守难攻。且不论,夏军渡河后,能否穿险隘,攻坚城。就论夏军北渡黄河,其登陆场离河内很近,一旦刘德威出河内,李世民出虎牢,河南河北两面夹攻,夏军主力分隔在大河两岸,如何应敌?若想威胁敌人的侧翼,你首先必须保证自己的侧翼是安全的吧?其二,夏军主力就算能够侥幸渡过黄河,已无任何突然性可言,河东唐军必有防范,凌敬那两个战略目的,能否实现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即使攻打河内、晋中,实际上也要面临一个攻坚问题,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攻虎牢是攻坚战,攻河内、晋阳也是攻坚战,千里迂回还有什麽意义?如果不能实现迂回取胜的战略目的,冒险渡河又有什麽意义?
总体开看,夏军主力在唐军眼皮子底下,公然渡河,已没有任何隐蔽性可言,风险太大了,也不一定就能实现自身的战略目的,不如以部分精兵作战术迂回,隐蔽渡河,机动灵活,突袭河内,以奇兵掩其不备,胜算也许更大一些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