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87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夏虎牢之战的战略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2.3.2010 21:4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虎牢之战是唐王朝进取中原,统一天下的关键性战役,由于武滤哪耆埋冀ǖ侣氏木髁υ嚷逖簦獬≌揭凼导噬涎荼涑闪耍啤⒅!⑾娜鼍录诺淖芫稣健?br /> 关于虎牢之战,现在争议最多的就是,窦建德受阻虎牢后,是不是应该采取谋士凌敬之策:自率主力渡河西进,攻取怀州、河阳,留大将镇守,而后鸣鼓建旗,逾太行,攻取汾阳、晋阳直插蒲津,威胁长安。
我觉得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战略全局去分析。夏军发动河东战役最主要目的是为了摆脱主力受阻虎牢的局面,攻打唐王朝相对空虚的河东侧翼,造成向关中迂回攻击的局面,从而达到成功调动唐军主力的目的。这种战略也可以解释为一种“攻晋救郑”的间接战略。这个战略的好处,凌敬概括为三利 “避实击虚““拓地收众”“郑围自解”。但是这个战略能否顺利实现呢?
我觉得凌敬的策略在当时的情况下,实行起来难度很大。这一策略的关键是能否成功的调动唐军主力。如果不能调动唐军解围回援河东,那麽“攻晋救郑”的战略目的,就会落空。然而这一战略的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夏军的行动,从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唐朝统治集团怎样应对。
我认为在当时错综复杂的战略形势下,夏军进攻河东的战略企图,唐朝决策层不难判断。这实际上就面临一个问题“河东““中原“这两块战略要地,对唐朝而言那个更重要?因为,如果夏军主力一旦渡河进攻山西,唐朝在河东相对兵力不足,这两块要地若想同时保住,难度很大。我觉得对此时的唐廷来说,以洛阳为枢纽的中原地区意义更为重要。凌敬的策略很有可能达不成目的,要想解释这个问题,可以做一番战棋推演:
 首先,夏军要想执行“攻晋救郑”的策略,就要面临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夏军一部牵制虎牢的唐军,窦建德自率主力渡河西进。第二种选择是:夏军置虎牢的唐军于不顾,全部渡河西进。第一种选择其利在于,夏军偏师断后,可以掩护夏军主力在渡河过程中,免遭唐军精骑的尾随突击,其弊在于夏军必须分兵,这样有可能使夏军在今后的河东战役中投入的兵力有所减少。夏军主力部队十余万左右,在洛阳战场具有优势,但是从总体态势上不占绝对优势。况且夏军战力逊于唐军,分兵实为大忌。第二种选择当然可以避免分兵,但有可能
使夏军主力渡河之时,遭到虎牢方面唐军精骑的追杀,陷入混乱。
所以,我认为夏军主力既然已经在成皋一线展开并与虎牢唐军形成对峙,此时再采取凌敬之策渡河进攻河东,难度很大,要面临很大的风险。十几万大军渡过黄河,需要多少船只?如何组织航渡?需要多长时间?一旦遭到唐军追击怎麽办?这些都是风险!(注:农历四月是阳历五月,黄河已经开始涨水了。)
凌敬向窦建德进策是在武德四年四月间,此时的夏军受阻虎牢近一个月了,并且是在初战不利的情况下,才想到要去迂回攻击唐朝后方的。假设一下,如果,此时夏军主力不是受阻虎牢,而是在河北或者是在山东,那麽凌敬之策绝对是上策。应为夏军主力可以不受唐军羁绊,直捣河东。可是此时,夏军主力已经与唐军在虎牢相持月余,大兵团作战在初战不利的情况下,任何退军转移之举,都是影响士气、自乱阵脚的危军之举,淝水之战就是一个例子。夏军一旦北渡黄河,进击河东,在虎牢的李世民若率唐军精骑追击夏军,夏军北阻黄河,西有追兵,将陷大军与绝地。
就算夏军可以在李世民的眼皮子底下,实现他的战略转移,成功的渡河。夏军要想进攻河东,还要面临一个自然地障(太行山)。夏军穿越太行山险阻,在崇山峻岭与丘陵地带长途跋涉,其机动性要大打折扣,这是劳师远征之举,除非夏军是一支善于远征具有很强战斗力与吃苦耐劳精神的军队,不然这种舍近求远,千里迂回的战略并不可取。(印象中夏军步兵多,骑兵少,即使有足够的骑兵,山地行军作战优势也发挥不出来。)另外,唐朝晋阳守军,一旦在太行山主要隘口,利用有利地形,设伏阻击夏军怎麽办?围绕太行山的以少胜多的伏击战,在历史上并不鲜见!太行山这一地区不适合大兵团开进作战。
当然我们可以把问题想的简单一些,夏军穿越太行山又成功了,并且兵进太原。太原是李唐经营多年的重镇坚城,闻夏军远来,必有防范。兵力有限,也可紧急募集,并不意味着夏军主力一旦出现在晋中平原,唐军就弃城投降,这种可能微乎其微。就算夏军攻占太原,要想乘胜从蒲坂再次渡过黄河,威胁长安侧翼,决非易事,可以肯定的说,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唐廷必定扼守蒲坂阻滞夏军渡河,对唐朝而言,有限的兵力可以集中在一条更窄的战线上,抗击夏军。夏军十万人要想渡河,搜刮船只,组织航渡决非易事,五六月份,黄河处于涨水期,很显然此时的黄河更有利与唐军防守,而不是夏军进攻。
 由此可见,即使夏军攻占太原,对唐廷构成威胁和心理上的震撼是肯定的,但是不会造成致命的威胁。(太原不是在此之前就失而复得过吗?)唐朝统治集团有必要惊慌到非要把洛阳的主力精兵调到河东方向吗?这显然是一个很大的问号?晋阳对李唐而言,意义很重要,但并不是什麽命根子,唐朝的命根子是长安。在此之前,突厥也曾经多次侵扰晋、代北边诸地,但未能改变唐庭攻取洛阳的决心。因此,夏军进攻河东,起不到调动洛阳唐军回援的目的,只有夏军有能力威胁长安的时候,才有可能调动唐军主力回援。

对此时的唐朝而言,显然洛阳比太原更重要,能否攻下洛阳事关唐王朝的生死存亡。如果,夏军主力渡河西进河东,迂回长安。唐军此时只要把洛阳打下来,那麽整个中原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与夏军主力千里跃进太行山相比,唐军此时打下外援断绝,山穷水尽的洛阳,彻底消灭王世充集团,显然要更容易一些。唐军如果此时回援河东,极又可能造成“两头失大”,洛阳前功尽弃,太原又救不了,反过来,王世充得到喘息,唐朝在夏郑的夹击下进退失据的局面。我不相信李世民会看不到此点。谁能威胁谁,取决于唐夏双方的战役进度。显然,唐军打掉洛阳的速度,比夏军千里迂回河东威胁长安的速度要快,唐军一旦打掉洛阳,就可以快速西调对付夏军。另外,夏军迂回河东,克汾、晋趋蒲津,走的是一条道路崎岖的大曲线,弓背路,而唐军无论是打洛阳还是回援长安走的都是直线。不要提打仗,就是行军,夏军的速度都滞后与唐军。所谓“打闷宫“可能性极低,当窦建德大军在崇山峻岭中“跃进”的时候,唐军有充足的时间,打下洛阳,然后取直径回援长安。
 所以,“攻晋救郑“的策略,非但救不了郑,只能加速王世充集团的总体覆亡。王世充此时就是溺水之人,窦建德就是他的救命稻草,看得见抓不着。窦建德“攻晋救郑“的间接策略会给王世充造成两种心理反映。一种是外援断绝陷入绝望,另一种是妄图配合夏军,拖住唐军主力,垂死挣扎。只要唐军能够暂时置河东侧翼于不顾,对洛阳发动更大规模的攻势,就可以彻底突破王世充心理防线,加速他的败亡,让他明白“远水解不了近渴“。此时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王世充,主要靠信念支撑着,他的心理防线一旦崩溃,洛阳指日可下。洛
阳一旦被唐军攻下,中原迎刃而解,唐军无论是渡河进击河北,威胁夏军后方,还是沿洛阳——潼关——长安方向机动,堵截河东夏军,全都游刃有余,可战可守,攻守自如,一盘棋就活了。可见,唐、夏、郑三方逐鹿中原,洛阳是关键。凌敬“攻晋救郑”之策,名为避实击虚,实为坐视郑军覆亡,客观上只能造成唐军对郑夏两军的各个击破。夏军放着洛阳不救,千里挺进太行山,还妄图调动唐军,恐是下策。
 凌敬的策略最好的局面就是造成,夏军攻占太原,唐军攻占洛阳,夏军从河东威胁关中,唐军从河南威胁河北,夏唐延漫长的黄河一线进入对峙。如果真的形成了这种对峙的局面,形势对谁有利,还很难说。因为此时的唐朝一旦获得中原战略要地,便可战守自如,唐廷会有两种选择,一是有充分的时间,将洛阳精锐骑兵调回,延长安——蒲坂方向堵截进击夏军。夏军自太原——蒲坂方向的机动,路线较长,并受山地丘陵所阻,其速度明显要低与唐军。一旦夏军至蒲州,唐军也许早已经严阵以待了。夏军渡河作战,将面临很大的困难。

唐廷的第二种选择是主力北渡黄河进击河北,夏军主力此时尚在晋中,要想救援河北恐也来不及了。不要只注意到,唐朝的关中空虚,实际上夏军的河北也同样空虚。河北大平原是最适合唐军精锐骑兵作战的地形,如果夏军主力千里回援,精疲力竭,再与唐军精骑遭遇,其结果不问可知。如果夏军主力不回援,河北必危,窦建德的根本动摇,一旦唐军阻断太行诸径,东西夹击,则晋中夏军坐困河东矣!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唐军攻下洛阳,便可收编王世充的郑军,郑军多江淮锐卒,所败者,兵多粮少也。唐军精悍,但粮多兵少,收编郑军可以极大扩充唐军的实力,以改变唐军的兵力劣势,有利于唐军下一步的军事反攻。

如果凌敬的策略进行的不成功,夏军就会面临太原打不下来,洛阳救不了,夏军主力顿兵于坚城,受困于晋中,河北战略后方受到唐军威胁的恶劣局面。
窦军主力与唐军精锐相比,整体战斗力略逊一筹,虽然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但由于窦建德错误的战役指挥,这种兵力上的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我认为,夏军最有可能击败唐军主力的机会,不是千里跃进太行山,而是与郑军内外配合,夹击唐军。如果以郑夏两军合力尚不可击败唐军主力,那麽窦建德这支“自己收拢的杂牌军“在单独对抗唐军主力的时候,胜算只能是更小,而不是更多。事实上,郑夏联袂,确实给唐军主力带来了极大的被动。
所以,凌敬的千里迂回“攻晋救郑“的策略,无论是从战略、战役、战术三方面来衡量,都太冒险了。“攻晋救郑”名为避实击虚,实为坐视郑军覆亡,客观上只能造成唐军对郑夏两军的各个击破。窦建德没有采用这个不切实际的策略是正确的。唐军主力集中在洛阳,夏军与郑军内外夹击,击破唐军主力,是稳妥的策略。在有利的条件下,寻找敌军主力进行决战,是符合军事规律的。但是光有一个正确的战略决策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还需要有出色的战役指挥去保障战略企图。窦建德的失败除了夏军未经大战,兵多而寡,疏于战阵,将骄兵惰之外,更多的是战役指挥上的疏忽与失误,并不是战略决策上的错误。
窦建德在军事指挥上主要有以下几点失误:
一,李世民率精骑到达虎牢后,夏军未能趁其立足未稳之际,利用自身优势兵力渡过汜水抢先发动攻势。夏军结营于汜水东岸,即不攻坚,也不作持久准备,夏军远道而来,全军无猛攻速胜之志,以失先机。夏军将战场主动权拱手让人,致使唐军以逸待劳,发挥机动,或避战,或诱敌,或骚扰,或抵近侦查,或威胁粮道,致使双方攻守易势。唐军兵少而精,得虎牢之利,扼其咽喉,其利在于积极防御;夏军兵多,远道而来,无地利可凭,其利在于积极进攻,夏军既不能攻,则难于守也。
二、夏军盲目发动决战,倾巢而出,北依大河,南抵鹊山,西连汜水,全军正面宽达二十余里。如此布阵,势分形散,进不能攻,退不能守,且丧失机动,又不敢先发制人,只有正兵,而无奇胜。名为决战,实为应战,相持日中,锐气以失,已成惰归之势。
三、夏军军纪不严,轻于侦查,疏于防范,缺乏庙算,自持兵力雄厚,有轻敌之心。如此重要的决战,夏军在一线无大将临阵指挥,唐军发动突袭之时,窦建德正在营中与文武议事,以至于猝不及防,全军崩溃。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窦建德精于战略,疏于临阵指挥,不善料敌合变,且未尝见大敌,缺乏统率大兵团,“战必胜,攻必取”的指挥才干,又无良将辅助,轻率亲征,贸然决战,其最终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我认为探讨凌敬的“围魏救赵”策略的首要条件,并不是这个战略本身的对错,还是要从战役战术层面去综合考量。大兵团作战主攻方向已经确定,并且在敌前已经展开的情况下,贸然改变作战决心,做战略转移或者是战略撤退,从指挥上说是“兵家大忌”。古今中外因此失败的战例比比皆是,远的淝水之战暂且不论,就举两个最近的例子。
在辽沈战役中,东野主力在锦州前敌展开,在国军增兵葫芦岛,廖耀湘兵团出沈阳的局面下,林罗最终还是放弃了掉头打长春的计划,坚定了攻坚阻援,各个击破的决心。后来证明了这个决策是辽沈战役胜利的根本,如果东野主力改变原先的战略,做战略转移,放弃锦州,改打长春。锦州范汉杰一旦突围,侯镜如东进兵团与廖耀湘西进兵团,东西对进,三面夹击,局面很难预料。
2#
 楼主| 发表于 22.3.2010 21:43:39 | 只看该作者
反观廖兵团的覆灭就充分证明了此点,廖耀湘强攻黑山,大虎山,未能突破东野10纵的防线,掉头向沈阳退却,在盘山遭到8纵23师与东野独立2师的阻击,廖又匆忙改变决心向营口转进。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如此轻易的改变作战方向,最终使9兵团全军覆灭。
由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统领大兵团作战,军纪要严,命令要清楚,战略战役方向要清晰,各部任务要明确。主要战略方向一旦确定,指挥员要有坚定的决心,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能轻易改变。不然的话,上面只要乱一点,下面就塌了天,部队在转进过程中,就要陷入混乱,敌人就会有可趁之机。
以此来论,凌敬不知兵,缺乏军事经验,书生意气,空谈战略。
在唐军眼皮子底下,在敌人的严密监视下,在敌我双方主力已经展开,双方待机而动的情况下,去渡河做战略转移,搞“围魏救赵”如此仓促,视大军如同儿戏,这是危军之举。
李世民用兵即稳健持重又出奇大胆,“始如处女,动若脱兔”,尤善发现战机,把握战机。不战则以,一战必胜,而后连续追击,扩大战果,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务求全歼。
 
在这麽一位眼里不揉沙子的杰出军事统帅的面前,驱使十万大军渡河,这麽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有成功的可能性吗?
在五月二日的决战中,李世民见夏军战阵稍乱,则下令全军出击。以此来论,唐夏两军隔汜水对峙,近在咫尺,若闻夏军退却,必然追击,夏军“堂堂之阵”尚不敌唐军铁骑冲贯,一旦在渡河时,遭到唐军追击,夏军则必败无疑。
所以,先不要说凌敬的策略高明与否,首先在战役指挥上就犯了兵家大忌了。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再去空谈高明与否,也就没有意义了。
虽说如此,本文既然名为“战略思考”还是立足于夏军能够渡河实现“围魏救赵”的战略的。因此,才对唐夏双方有可能形成的战略态势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与推演。
另外,想解释一下何为“围魏救赵”,所谓“围魏救赵”应是我方主力首先应该避免与敌人遭遇,而选择“攻其所必救”,从而达到调动敌人的目的。既然“围魏救赵”的前提是首先避免与敌人遭遇,那麽,当唐夏两军已经在虎牢遭遇,相持月余的情况下,夏军主力要想摆敌军的纠缠,再去“围魏救赵”还来得及吗?如此“围魏救赵”实为兵家罕见!
 还有一点让我感到困惑的是,虎牢之战唐军凭关据守,占尽地利。相比之下,夏军不仅无地利可凭,而且北阻大河,南连鹊山,西抵汜水,一面受敌,两面是难以通行的“死地”,以常理论之,这种地形只可攻,不可守。可是夏军自受阻虎牢后,并没有凭借优势兵力攻坚,双方在决战前只有过几次小规模的遭遇战。
窦建德如此用兵用意何在?
其实,李世民在寻找战机,窦建德也在捕捉战机,窦建德的策略是坐观唐郑交兵,既要救郑,同时也要避免自方攻坚所造成的伤亡,以收渔翁之利。所以夏军才会出现相持月余,而不攻坚的这一奇怪战法。其用意是要将唐军诱出虎牢,而后歼之。只不过窦建德捕捉到的“战机”,恰恰是唐军的诱敌之计罢了。
 
 窦建德失败的原因很多,由于他的这一“观望自保”的策略,恰恰失去了与洛阳郑军内外配合的绝好良机。整个洛阳——虎牢战役,形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西面王世充垂死挣扎,拼命破围;东面的窦建德畏手畏脚,裹足不前。
唐夏两军狭路相逢,夏军处绝地而无后勇,即无攻坚的决心,也无攻坚的准备。窦建德即想救援王世充,又想保存实力,在战略上轻敌,在战役上畏敌,应该是窦建德在军事指挥上的矛盾之处!
(一)唐夏双方的地利问题:
唐夏两军在虎牢对峙的地理态势,属于典型的荥阳对峙。
围绕着一对峙,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很多。比如楚汉时期的刘项荥阳——成皋之战。荥阳对峙其地利在西,因此常西胜东败。虎牢之战也没有逃脱这一历史规律。
 
究其因,主要是处于西方的军队凭借武牢汜水之险,进可攻,退可守,常可以逸待劳,击其惰归。而处于东方的军队西阻汜水,北抵大河,东背汴水,三免受阻,回旋余地很小,无险要可凭,如果再无背水之勇,不积极进攻,自然就要归于被动。荥阳对峙还有一个特点,双方狭路相逢,可进不可退,回旋余地都不是很大,引军先退者必被他人所趁。
楚汉刘项荥阳对峙就充分证明了此点。在刘项荥阳对峙中,汉军在西有地利可凭,楚军在东无地利之固。楚军骁勇善攻,汉军得地势之利,双方才打成平手,形成相持局面。可见处于荥阳之东的一方,如果丧失了积极进攻的精神,只是一味的消极防御,不要说取胜,就是形成相持的局面都不太容易。所以,夏军所处之地,只利于攻,不利于守。
 
楚汉相争,刘项双方的主力在荥阳——成皋间相持两年零三个月,双方精疲力竭,谁也不先退兵,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主要是因为双方主力胶着在狭小地域,回旋余地很小,各扼咽喉,近在咫尺,犹若独木桥上打架,想转身都不容易,一旦退却转移,有可能被敌人寻隙击破。所以,夏军所处之地,利于相持,不利于退却转移。
(二)唐军能否威胁夏军的侧翼。
夏军大营在板渚一带,北起黄河南至鹊山的战役走廊宽约二十余里,板渚位于中心地带。对夏军十万余人组成的重兵集团而言,宽约二十余里的战役走廊,回旋的余地不大。但是对于兵精而少的唐军而言,这二十余里的走廊地带,极利于唐军小股精骑,见缝插针,寻虚蹈隙。
实战中也证明了这一点,唐骑不仅可以渡河对夏军大营实施抵近侦察,而且还可以出动千骑,威胁夏军后方粮道,俘获夏军大将张青特,而后从容而归。在战场上,唐军能够威胁到夏军侧翼是没有问题的。
(三)凌敬的“围魏救赵”战略在战役操作上的难度。
其实,任何战略,不论高明与否,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战役与战术层面上来。战略只是构想,而战役却是现实,这实际上是一个宏观与具体的关系问题。
正如我前两篇文章所论述的那样,夏军主力摆脱与虎牢唐军的纠缠转进河东,这在战役指挥上是不太可行的。但是夏军主力在虎牢与唐军继续相持,而遣偏师渡河威胁河东,在理论上还是可行的,关于此点,我在第一篇文章中也论述了。但是这只是可行,并不意味着能够成功。
先谈一谈,凌敬为什麽主张夏军主力向河东转进,而没有考虑用偏师迂回河东的问题。
仔细研究凌敬的战略,就会发现,这个战略胃口很大。实际上,这个战略要求夏军渡河后,兵分两路,完成两个战略目标。一路攻取怀州、河阳,留大将镇守,隔河与郑军遥相呼应,威胁洛阳唐军的北翼。另一路,鸣鼓建旗,逾太行,攻取汾阳、晋阳直插蒲津,威胁长安。
 
这个战略的主要对手显然已不是中原唐军了,而变成河东唐军了。夏军的战略胃口这麽大,一方面要攻取洛阳以北的重要渡口河阳,威胁中原唐军的北翼,另一方面还要攻取晋阳,席卷河东,迂回蒲坂。仅出动一支偏师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才要使用夏军全部主力。
 
 他的战略属于“庸人算账”,只想到赚,没想到赔,考虑了未来的利益得失,完全没有把当面的对手算进去,只知己而不知彼。
 可以设想一下,夏军主力渡河,不留得力大将精兵断后,是不行的,既然要留偏师断后,大将人选与留兵多寡,本身就面临一个两难的抉择了。夏军主力十余万人既要留守,还要转进,同时面临中原与河东两大战场。夏军在虎牢兵力自然占据绝对优势,但是一旦分兵,把河东战场也考虑进来,这种兵力优势就大打折扣了。兵留多了不行,河东那两个庞大的战略目地,无法达成。兵留少了也不行,虎牢唐军一旦追击,又抵挡不住,这在战役操作上不就是一个两难的抉择吗?

夏军主力向河东方向做大规模的战略转移,这麽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是很难做到保密的。在船只充足的情况下,将七八万人渡过黄河,以每天2——3万人记算,尚需要三四天的时间。这麽长的时间,不被虎牢唐军侦察到,似乎也不太可能。一旦被唐军所侦知,唐军也有时间做出相应的反应与准备。夏军的军事行动也就没有任何突然性可言了。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夏军动用主力渡河西进在战役操作上难度太大了。也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现在看来唯一可行的方案是,窦建德率主力在虎牢与唐军相持,牵制李世民,而暗遣得力大将率部分精兵组成偏师,乘夜渡河,避开唐军的侦察,隐蔽开进,而后突袭河内,怀州,掩其不备,先取河内险固,而后再徐图河阳与郑军遥相呼应。这样迂回才有成功的可能,至于凌敬所言的第二个战略目标,下汾州,晋阳,完全是大而无当之策。
实际上,这也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此时的夏军主力与虎牢唐军呈胶着状态,做战略转移已经是不可能了,但是作战术迂回还是可行的。以主力强攻晋中的战略迂回未必可取,用精兵奇袭河内的战术迂回似乎还有一线希望。
四)唐夏虎牢之战与曹操潼关之战的区别。
 
仲德兄谈到了潼关之战,实际上潼关之战与虎牢之战,区别还是很大的。
其一,潼关之战,曹军从潼关——蒲津迂回,路程较短,目标明确,属于战术迂回。虎牢之战,夏军若采用凌敬之策,路程较长,分兵略地,目标不明确,总体上属于战略迂回,也包含战术迂回。
其二,双方在开战前的战略态势是不一样的,首先并州原本就是曹操的势力范围,在渡河前曹操盛兵潼关以东,将关陇诸军主力吸引至潼关方向。关中因此空虚,而后遣许褚、朱灵率一军自河东突然渡过蒲津,以出潼关之后,在黄河南岸开辟登陆场。在完全开辟侧翼通路后,潼关以东的曹军主力才北渡黄河,向河西迂回。曹操亲自率精兵殿后,马超率万骑出潼关前来追击,矢下如雨,曹操几乎不能渡河。
我们看得来,曹军经过周密的准备后,整个渡河行动仍是非常凶险的,也可以说是很狼狈的。
 
事后,曹操念及此事说“贼不能与吾争西河者,以二将(许褚、朱灵)之军也”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潼关之战,马超虽然扼守潼关,但是从整体战略态势上看,却是位于中原与河东的夹击之下,处于内线地位,尤其是侧翼空虚,几乎完全不设防。所以才使曹军的迂回成为可能。
但是此时的唐夏战略态势却大不相同,幽、并两州全为唐军势力范围。夏军在虎牢占据兵力优势,但是在战略态势上,却是出于内线地位。
 晋中暂且不论,此时唐军在河内、河阳,均有大将留守。河阳为黄君汉,河内为刘德威,尤其是河内,为晋西南重镇,上党之门户,且有太行险阻,虽不如虎牢,但也是设防有时,易守难攻。且不论,夏军渡河后,能否穿险隘,攻坚城。就论夏军北渡黄河,其登陆场离河内很近,一旦刘德威出河内,李世民出虎牢,河南河北两面夹攻,夏军主力分隔在大河两岸,如何应敌?若想威胁敌人的侧翼,你首先必须保证自己的侧翼是安全的吧?其二,夏军主力就算能够侥幸渡过黄河,已无任何突然性可言,河东唐军必有防范,凌敬那两个战略目的,能否实现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即使攻打河内、晋中,实际上也要面临一个攻坚问题,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攻虎牢是攻坚战,攻河内、晋阳也是攻坚战,千里迂回还有什麽意义?如果不能实现迂回取胜的战略目的,冒险渡河又有什麽意义?

总体开看,夏军主力在唐军眼皮子底下,公然渡河,已没有任何隐蔽性可言,风险太大了,也不一定就能实现自身的战略目的,不如以部分精兵作战术迂回,隐蔽渡河,机动灵活,突袭河内,以奇兵掩其不备,胜算也许更大一些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3.3.2010 13:26:1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7.2.2025 14:19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