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查看: 7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湘、淮派系因素与晚清海军、海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1.3.2010 13:09: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晚清海军、海防状况受着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中湘淮派系因素是颇为直接和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实

质上是当时的集团政治因素在军事近代化进程中的一种反映。

    湘系和淮系集团,是在晚清时期存在时间最久、发展规模最大、社会影响最巨的两派军政势力,在相当长

时间和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晚清的军政格局。就两者的关系而言,笔者认为可以用“同源异流”来概括。所谓“

同源”,是指两者由基本相同的宏观社会条件和历史契机所造就,并相应有着某些共同的群体要素和社会功能

;所谓“异流”,是指两者“基因”上也有着若干差别,特别是发展趋向更呈明显不同,因而对晚清社会的影

响也就不尽一致〔①〕。两派系这种“同源异流”的基本关系,反映在对晚清海军、海防状况的影响上,相应

也就表现为既有相互结合、共同发挥一致性作用的一面,又有相互排斥、分离而产生消耗性或特异性作用的一

面。这两个方面三种不同的作用力,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和不同的具体事端上,其主次强弱又是不一样的,这

与湘淮系实力相对消长的变局以及某一时候、某一场合下两派系的特定状况有着密切关联。

    从群体特征方面看,湘淮系集团又都不是有着严格组织规范的群体,而是具有政缘性和地缘性双重要素的

军政势力的集合,它们分别是以由湘、淮军将帅起家的湘、皖籍要员为核心层,另外也包括一些非湘、皖籍但

参与该派系集团的活动,有着共同派系利益的人物。其群体结构复杂而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这也

必然在对晚清海军、海防的制约和影响方面有所反映。

    纵观晚清海军、海防建设的发展演变历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

关于国防问题的大讨论发起前夕为第一阶段,从国防问题的大讨论开始到中法战争时期为第二阶段,从中法战

争后到中日甲午战争时期为第三阶段,从甲午战争后到清朝灭亡为第四阶段。而湘淮派系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主要是在前三个阶段。因为甲午战争以后,所谓湘淮派系集团已基本解体,起码已失去先前的典型形态。下面

就循着阶段性演变的纵向线索,对有关情势略作考察。


    在上言第一阶段当中,湘淮派系因素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共同促使海军筹建的正式发轫,而代表性成果

是由湘系人物左宗棠和沈葆祯缔造。晚清海军从这筹建伊始就显示出非常轨性。

    我们知道,虽然早在湘淮系势力产生以前,震惊于外国侵略者借以肆虐中国的坚船利炮,而喊出“师夷长

技以制夷”的林则徐、魏源辈,即已产生了建立不同于旧有水师的新式海军的初步意愿,甚至进行了某些尝试

,但终究思想上还处于朦胧状态,实践上更没有什么效果。筹建近代海军的正式发轫之局,倒是成于以适应清

王朝镇压国内人民革命需要为直接产生契机的湘淮系势力手下。湘淮系领袖们在60年代初“借师助剿”的过

程中,通过与外国侵略势力的实际接触,得以将清朝军队与“洋兵”和“内寇”进行双重比较,同时,也受到

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方面失败、外患日益严重的现实刺激,遂切实体察到清朝军队的陈腐落后,要求改进。这

方面,以淮系领袖李鸿章的认识最具代表性。他说:“盱衡当时兵将,靖内患或有余,御外侮则不足”,“若

不及早自强,变易兵制,讲求军实,仍循数百年绿营相沿旧规,厝火积薪,可危实甚。”〔②〕而其为“自强

”所要“变易兵制”的具体设计中,即把建立新式海军作为要端之一,有言:“海口各项,艇船师船概行屏逐

,仿立外国船厂,求购西洋机器,先制夹板火轮,次及巨炮兵船,然后水路可恃。”〔③〕可见,在以湘淮系

领袖为主导发起的洋务运动初期,就把建立新式海军作为洋务筹划中的重要内容,并且其长远立意一开始就是

在“御外侮”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9.9.2024 02:46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