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028|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 八闽沿海记(10)余光中的洛阳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6.2012 16:13: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起了个大早直奔旧馆驿。驿站是古代官员或者车马来往休息的地方,泉州旧馆驿俗称“牛仔驿”。通俗地说就是一条小巷啦。

        这天早上细雨迷蒙,可惜并没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可惜我并没有找到宋南外宗正司和明代染织房遗址,然而这样随意的墙上也有神像的雕刻,仅仅这一点就叫人怦然心动。

2#
 楼主| 发表于 20.6.2012 16:18:15 | 只看该作者
        不管这个木雕的年代有多近,它都体现了闽南人精致的生活。

        每到一地,都要细细感受寻常百姓家最普通的生活,这样原生态的老街,不知若干年以后是否会随着开发旅游而变味。

        在这里与到一个耄耋老者,从小就住在这里。他看我拿着相机就给我做起了导游,说这三条街坊都是历史保护街区,那边有个大池子(天室池),还有很多名人住过的地方。像这里啊,是一个姓董的人和一个姓杨的人结了婚才并在一起的,董建华、胡锦涛都来过,好多台湾人也来。他越说越带劲:“你一定去过开元寺吧?告诉你,从东面的那个小巷子进去有道小门不要买门票的,凡事都有后门,我们在外面走得多的人都知道。”他眉飞色舞地介绍着,手里的菜刀也微微晃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6.2012 16:21:14 | 只看该作者
        才7点三刻,大门不开,老头说8点开门,等到8点还是没人,下雨天中国人就不守时了。对面的城管队员一个个都来上班了,还是没人来,一直等到8点半多我都想离去的时候才看到有人来开门,开门的老头还说了句:“这么早就来啦?”

        董杨系出姬姓,一脉相承,世兴公南宋时由浙江余杭入闽,徙居泉州。世兴公本姓董,至君选公以杨姓步入仕途,遂为董杨氏。此后宗祠即以“董杨大宗祠”称之,并成为中国仅有的董杨联宗史迹。98年重建的宗祠保留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

        什么叫袝桃大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6.2012 16:23:25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是2012泉州两会召开的第三天,坐在公交车上听到新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说泉州建制市人均可支配收入28000多元,好厉害跟上海差不远了。19路坐到底就是桥南村,下车以后沿着小路一直往前走,泉州的民居保存得很好。路边随意的房子都透露着古意。

        虽有“镇海宫”的牌匾,但是夹在一片民居之中,不知是否属于个人。

        在这个风雨交加的日子,我走上了洛阳江入海口,伞都打不稳,我的脚步依然坚定;担心兜里的7张门票不能湿,我的脚步依然坚定;照相机镜头被雨水弄花,我的脚步依然坚定。能支撑着我排除千难万险前进的,只因为你这个神圣的名字——洛阳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6.2012 16:25:04 | 只看该作者
      北宋的泉州郡守蔡襄为洛阳江水深浪大,难造桥基而日夜发愁。一天他突然梦见观音大士指点他派人向海龙王求助。蔡襄一觉醒来十分惊奇,便给海神写一封求助公文,问手下衙吏:“谁人下得海。”一个衙吏随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来此人姓夏名得海,误以为老爷叫他,随口应答。于是派他前往海神处投递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无回,便告别了妻子,买了一壶酒喝得大醉卧在海滩上,想让潮水卷走了事,哪知一觉醒来,黄色的公文袋变成了红色公文袋,于是连忙回来交给蔡襄,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一个“醋”字。这“醋”字拆开来不就是“廿一日酉时”么?分明是海神暗示退潮的时辰!蔡襄转忧为喜,立刻差人在四城门头张贴布告,谕令洛阳江两岸民众和工匠,火速做好奠基的准备。廿一日酉时,汹涌的海潮果然退尽,整个江底裸露无遗。蔡襄亲自指挥数千工匠抛石奠基、砌筑桥墩,洛阳江畔车水马龙,穿梭不息。一座座坚固的桥墩巍然屹立在江中。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现在轮到我走上桥来,从桥头的古榕步向北岸,从蔡公祠步向蔡公石像,一脚踏上了北宋年间。当初年轻的父亲或许也带过我,六岁的稚气,温厚的大手牵着小手,从南岸走向石桥的那头。或许母亲更年轻,曾经和父亲一同将我牵牢,一左一右,带我在中间,三个人走过了洛阳桥。
        泉州人逍遥地越过洛江无情的滔滔,弘一的芒鞋,俞大猷的马靴,惠安女绣花鞋的软步,都踏过普渡的洛阳桥。潮起潮落,年去年来,一代又一代。有的急急于赶路,有的在扶栏与望柱间徘徊。

        最后是我,晚归的诗翁,一千零六十步,叠叠重重,想叠上母亲,父亲的脚印,叠上泉州人千年的跫音。但桥上的七亭九塔,桥下的石墩,石墩上累累的牡蛎——怎认得我呢,一个浪子。少小离家,回首已耄耋,刺桐花开了多少个四月,东西塔依旧矗立不倒。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6.2012 16:33:59 | 只看该作者
        不亲自走一遍洛阳桥,怎么能够读懂余光中的诗?又怎么能赞美八百万敢拼敢赢的泉州儿女?洛阳江的入海口,是古代粤、闽北上京城的陆路交通孔道。北宋皇祐四年(1053),蔡襄主持建造万安桥(现名洛阳桥)。前后历七年之久,造桥工程规模巨大。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四十六座桥墩全部用巨大石块砌成。
        “洛阳”之名很容易让然联想起河南洛阳,实际上确实有那么些关系。唐朝初年,大量中原人南迁,其中迁到闽南的多为河洛一带人士,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象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洛阳桥南起泉州市洛江区,北达惠安县洛阳镇,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也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

        这么大的雨,裤脚几乎都湿透了,对面的惠安县也有几幢零星的高楼。念叨了无数遍洛阳桥的名字,看见它的那一刻还是被深深震撼了,我无法想象一千年前的工匠是如何把这么多巨型石板放在江里固定的,此刻看着洛阳桥中流砥柱般对抗着一千年的汹涌波涛,觉得任何赞美的语句都显得做作,只有看到这么宏伟的古建筑的时候,我发自内心地向我们伟大的祖先深深顶礼膜拜,再膜拜。1993年修葺一新的栏杆和斑斑驳驳的古桥板多少有些不协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6.2012 16:38:23 | 只看该作者
        洛阳桥的桥墩形式也别具一格。桥墩全中用长条石交错垒砌,两头尖,以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为了巩固基石,工匠在基石上养殖牡蛎,使之胶结成牢固的中流砥柱。这是世界上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中的先例。至今,我们仍可以从那些缀满白色蛎房痕迹的桥墩石,窥探它当年的模样。

        洛阳桥的建造,使洛阳江天堑变通途,也使泉州港跻身世界最大港之一,海上丝绸之路从此更为畅通。它无愧于这个名字——海内第一桥。

        走的时候看一眼洛江新城,这里很快就将融入泉州市区。再看一眼洛阳桥,希望它将来不要太寂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6.2012 16:40:53 | 只看该作者
        刘氏家庙主体建于明成化年间,明末扩建“下落”,清末和1997年各重修一次,为一完整石木结构“三开间”古建筑。整座庙宇长35.60米,宽16.25米,总面积达500余平方米。其建筑富丽堂皇,庙中两壁,有仿朱熹字体的“忠孝廉洁”四个大字,还有笔划形若“飞凤下田”的“福”字和状若佩剑的“寿”字。大门两厢木雕人物、石刻花鸟,惟妙惟肖,具有明代雕刻风格。

        在刘氏家庙中收藏着的24块牌匾,以及族谱、府志中的刘氏文武官员事迹和著作等,反映了桥南刘氏自明至清,簪缨相继、人物辈出。可惜现在人们都在厅堂里打麻将,我只能将镜头抬起。

        门楣之上,有明代书法家张瑞图手书真迹“世承天宠”,庙前石埕照壁上嵌有一方石刻“名谏清卿”,笔力雄健,系明熹宗赐匾。桥南刘氏名人有明太常寺卿的刘弘宝,他廉洁奉公,为民请命,曾得明熹宗赐匾“名谏清卿”。武将刘光鼎,代父出征,为国殉难,天子赐匾:“玉音,忠孝两全”,其牺牲地之父老,念其忠孝可嘉,立祠祀之。此外,还有不畏权奸、率领刘氏子弟举兵抗清的刘鳞长,为民请命、不怕丢官的知县刘琦龄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6.2012 16:48:00 | 只看该作者
         正在挑拣海蛎的农妇,她们看一眼我的相机,继续埋头工作。也许这就是一千年来泉州儿女们最朴素的生活。

        这所小学是否已经废弃?

        真武庙始建于南宋,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明万历《泉州府志》载,“玄武庙在郡城东南石头山,庙枕山嗽海,人烟辏集其下,宋时为郡守望祭海神之所”。所以这里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遗迹之一。现存真武庙为明清建筑,坐北朝南,依山拾级而上,两旁扶栏石柱皆雕石狮,十分古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6.2012 16:51:04 | 只看该作者
        大殿为真武殿,砖木结构,面阔三间、三进深,殿柱上有清道光进士翰林庄俊元撰写的对联。殿中奉祀真武大帝,即玄武帝,北宋时因避讳,改玄为真,故亦称真武大帝,泉州一带俗称上帝公。神话传说,真武大帝既是天宫二十八宿中的北方神,又是水神、海神兼冥王(死神),后被道教所崇祀,与青龙、白虎、朱雀合称四方之神。宋代的泉州海外交通昌盛,当时可作为海神的玄天上帝也曾被利用来祭海。从北宋到南宋前期,祭海是在法石的真武庙举行。后来才被妈祖所代替。

        山门至前殿依原山坡筑砌24级石阶,置有石扶栏,上有天然巨石数块,岩上立明嘉靖“吞海”石碑,阴刻楷书。碑右建四角凉亭一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1.2025 12:44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