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89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济动态

[复制链接]
1#
匿名  发表于 14.12.2004 18:53:10
由联想收购IBM电脑业务展开的联想继日本、韩国之后,中国也在全球市场上打出耀眼的品牌。上周三,联想集团收购IBM全球PC业务的消息宛如春雷乍响,随之登临世界舞台的是中国企业的精英代表。今日的索尼、三星便是他们努力的方向。<br>&nbsp;联想吃下IBM个人电脑验证了商场上“蛇吞象”的实例,论销售额,IBM是联想的三倍。这场好戏的幕后导演-联想控股主席柳传志欢呼说,收购交易取得了突破性的胜利。作为中国最大的计算机厂商,联想占领了中国27%的电脑市场,但在国外却名不见经传。柳传志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进军国际市场。”&nbsp;联想绝不是唯一的一颗过河之卒。今年夏末,中国TCL电子集团兼并了法国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合资公司的主要股份归中国人所有。另外,TCL还与法国汤姆逊公司合资组建TTE公司,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在所有主要市场都拥有领先市场份额的电视机生产商。在此之前,这颗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冉冉升起的企业新星还吞并了德国名牌电子厂家施耐德。&nbsp;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SAIC,以下简称上汽)目前正在和它的英国合作伙伴罗孚(MG Rover)进行谈判,希望在国际舞台上一展宏图。今年九月,与大众及通用合资的中国上汽以5亿美元的价格拿下了韩国双龙(Ssangyong)。&nbsp;按照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的报告,中国已成为“国际企业的发源地”。在中央政府颁布的低息贷款及减轻赋税等优惠政策的鼓励下,中国企业纷纷投资海外,截至2003年底,中资企业的海外投资额已达370亿美元。虽然与中国内地吸引的外资相比,这个数字还显得微不足道,(仅在今年年内,全球企业在华投资额就已超过600亿美元),但是这一强大趋势不容忽视。香港投资推广署署长卢维思表示,“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来香港注册分公司,以香港的国际平台为跳板,实现国际化的飞跃。”&nbsp;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的涉外活动主要是与采购原材料有关。流向国外的资本多半是用于购进原油、天然气及煤矿等工业原料。而随着TCL、联想以及上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又在世界消费品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nbsp;先进的技术及新的销售渠道是国际化的中国企业希望获取的第一资源。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为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付出了17.5亿美元的大价钱。有分析人士表示,就IBM负债经营的现状来看,这个价格是过高了。&nbsp;但是中国人却对此不加理会。中方经理对未来充满信心,认为中国在生产成本方面的优势可以拯救IBM的问题,反正目前个人电脑的大部分配件是在中国生产的。在交接手续得以顺利履行之后,联想集团将随之接纳IBM的10万名员工,而其中有4万人已经驻守在中国-美国总部的员工比例只占四分之一。另外,IBM的品牌效应无疑将有助于提升联想的国际知名度。在未来的五年内,中国人允许使用IBM这一著名商标,还将把举世闻名的“Think”品牌笔记本归为己有。&nbsp;其它中国企业拓展国际业务的方式多为合作,而非收购。例如,华为电子通讯集团与美国网络设备制造商3COM联手,共同扩展它在日本及美国的市场。华为在阿拉伯、非洲地区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外国销售业绩于2000至2003年间攀升到了10亿美元。中国移动电话制造商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与西门子合作,借其销售渠道推广西门子产品,而他们提出的对等要求是希望在国际化进程上,西门子能够助其一臂之力。&nbsp;中国企业集团快速成长的基础平台是巨大的国内市场。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经济以每年超过7%的速度不断增长,并且催生出2亿名有着相当购买能力的消费大众。中国的内地厂商由于了解客户的消费心理,拥有配套的服务体系,在许多行业都能独占鳌头。例如,TCL面向女性购买者推出颇受欢迎的配有饰物的手机。&nbsp;联想集团在汉字软件方面独具风骚,但是,它在本国市场上却遭遇到来自美国戴尔的强大威胁。BDA咨询公司中国地区负责人克拉克表示:“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联想必须另谋出路,它决定深入到竞争对手的大本营。”&nbsp;但是,一切远非如此简单。美世管理咨询方案报告指出,联想必须优化它的风险管理,否则有可能造成一种双输的局面。另外,罗兰贝格的亚洲经理认为,多种企业文化交融对于中国公司来说也是一种新挑战。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之后,新成立的公司总部位于纽约,首席执行官是美国人。BDA咨询公司IT行业专家克拉克表示,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他说:“以往日本人在收购国际集团之后,通常撤换掉全部的领导班子,因为原先的管理人员不能充分认识到新市场的不同,容易做成错误的决定。”&nbsp; (马丁.库尔/芙茗译)<br><br>***************************************************************************************************************************** <br>再谈窃取德国磁悬浮技术<br><br>德国出版的“经济周刊”于本月2日发表题为“磁悬浮:企图窃取情报为总理访华蒙上阴影”的文章。文章发表后,媒体哗然。数天过后,上海市政府公开辟谣。在这场媒体争战中,只有当事者蒂森公司保持了沉默。<br>“经济周刊”文章指出,中方高层次工程师于11月26日深夜进入上海磁悬浮维修站,试图非法测量德国磁悬浮技术中的核心成分即支撑和导向技术。“德国之声”也于当天在中文网上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这些报道均发表于德国总理施罗德访华前夕,自然让人担心德中两国的关系会不会就此发生些不愉快。接下来的日子里,中方没有对“经济周刊”的文章表态,然而,这并非意味着默认。12月11日,上海市政府公开高调辟谣,指出“窃取”磁悬浮技术的指责纯属无中生有。接下来,香港“大公报“发表同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访谈,指出“经济周刊”报道中的三点不实之处:1.今年4月13日上海磁悬浮项目完成合同验收后,整个系统已移交中方,由中方运行、维护和管理,根本不可能存在中国工程师非法探取德国技术的情况。2. “经济周刊”提到,磁悬浮工程总指挥吴详明事后称,工程师的行动纯粹是为了研发。而事实上,吴详明本人并不在上海,更没有接受过采访。3.磁悬浮白天运行,夜间维护,完全按照正常工作表作业。德国之声中文网记者打电话到上海磁悬浮列车维修站,维修站德方蒂森公司的工程师说,每天出入该站的人很多,有德国人,也有中国人,有工程师,也有物业管理人员。<br>那么,中国工程师可以名正言顺地进入磁悬浮列车维修站吗?吴详明接受过谁的采访?如果德方当场拍摄的“窃取情报”的录象的确存在,何时可以公之于众,或者至少允许记者调查时作为参考?施罗德访华时有人提到这一令双方尴尬的话题吗?带者这一系列问题,德国之声中文网记者电话询问了“经济周刊”原文作者。德国之声:谁有权自由出入上海磁悬浮维修站?<br>经济周刊:我不知道,不能回答这个问题。<br>德国之声:那么我们不能排除,中方工程师可能正在履行日常工作?<br>经济周刊:那么并不一定非要在夜晚到达,夜里作业。<br>德国之声:磁悬浮中方总工吴详明事发时本人在上海吗?他接受了哪家媒体的采访?<br>经济周刊:事发时,吴详明一定在上海。他是通过蒂森公司谈论这件事的。<br>德国之声:您报道中提到,有人做了实况录象。有没有可能将这一录象资料公布于众呢?<br>经济周刊:这一录象资料掌握在谁的手中,我并不知道。但我猜测,不过这仅仅是我个人的猜测,如果类似事件频繁发生,录象资料是可能公开的。<br>德国之声:施罗德总理访华会晤中国总理温家宝时,是否提及了这件事?<br>经济周刊:总理会晤时,我不在场,因此不知道。对此的各种传言都有。也有工作人员说,在非正式场合,他们谈及了这一话题。但我并不能证实它的可信度。<br>德国之声:您报道的来源可靠么?来源何处?<br>经济周刊:我的消息来源非常可靠,否则,我们不会发表文章。如果那只是一般性、日常性工作的话,中方便不会象现在这样躁动,而这便是对我们报道最好的肯定。中方对我们的报道并没有立即产生回应,过了一段时间后才有了说文章不属实的声音。开始时我们接到的电话都是说,这样的报道会损害中德两国之间的关系。<br>此外,抄袭造假之风在中国盛行,是一很大的问题。对德国企业来说,这一现象非常棘手。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应该加强对这方面的关注,让德国机械不被轻易地抄袭,让中国更多地尊重知识产权。<br>德国之声:为什么不能将磁悬浮整个技术,包括支撑技术、导向和驱动技术全面转让给中国?<br>经济周刊:以上技术的开发和测试,都得到过德国政府的大力资助。所以一家公司如蒂森等在这里不能做主。如果要问我个人的意见,我则希望将整套技术转让中方,以后的工程将由德中双方共同开发、共同开拓市场。这样的话,就避免了目前的困境。遗憾的是,现在已有些为时过晚。<br><br>*****************************************************************************************************************************<br><br>日本汽车质量超过德国汽车?<br>汽车王国德国雪上加霜。本来销售量已经普遍不景气,而最新的汽车质量报告又把日本汽车普遍地排在德国汽车前面,只有法国和意大利车的排名更低。日本汽车质量的不断提高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德国汽车真的落后于日本汽车了吗?<br>&nbsp;德国“汽车画报”每年发表一次质量报告,从可靠性、长时间质量和顾客满意度几个方面对最重要的20种汽车品牌进行评价。这个评价是根据对24666名开车人的民意调查,700万例技术检查,对修车行的调查,各车的保修情况和10万公里长时间试验综合作出的。&nbsp;结果是:前6名中5个是日本车,依次为1. 马自达,2. 丰田,3. 本田,4. 韩国现代和日本尼桑并列,6. 三菱。以下为:7. 欧宝,8. 富豪,9. Smart,10. 福特,11. 奔驰和雪铁龙并列,13. Seat,14.奥迪和宝马并列,16. 标志、雷诺、斯科达和大众并列,20. 菲亚特。&nbsp;从这个结果看,德国车分别排在第7(欧宝)、9(Smart)、11(奔驰)、14(奥迪和宝马)和第16位(大众)。集体总分远远低于日本。不过兴许仗着人多势大在总分上还能%
2#
发表于 14.12.2004 19:24:33 | 只看该作者
德国汽车的问题又是电子上的问题,不是机械的问题,不要以为评测是一切,当你撞车的时候就知道德国车的好,德国车,美国车人和车都不会有什么问题,日本车认识没问题,不过车你是别想要了。 <br>为什么日本车省油,因为车轻,注意车轻不意味用新的材料,一位铝合金的成本太高了,所以日本车只会把有人的地方做的厚一点,其他的地方很薄很薄,而德国车永远不会这样做。
3#
匿名  发表于 14.12.2004 20:07:11
抱歉,上传有问题。<br><br>不过兴许仗着人多势大在总分上还能排个第二。<br><br> <br><br>“汽车画报”写道:各种毛病和汽车被召回事件,大多数由于电子方面的问题,导致德国汽车分数低落。<br><br> <br><br>英美有关媒体发表的报告结果也类似:日本汽车质量比德国好。英国消费者刊物“Which?”把大众汽车归入了差档。把原来排在最佳档里的奔驰车降到了“一般”档,把原来排 “好”档里的奥迪和宝马降到了“较差”档。<br><br> <br><br>美国J.D. Powerand Associates发表的报告中,德国汽车相互间的次序略有不同。据此,世界1000辆汽车平均有269个问题。宝马高于这个平均线,只有264个问题;奥迪有295个问题;奔驰有327个问题;大众以386个问题垫底。<br><br> <br><br>英国新车网newcarnet.co.uk的威特先生对德国之声英文网记者说:“是竞争者变得更可靠,而不是德国车变得更不可靠了。”“Which?”杂志的海德兰德说:“日本车厂表明,把车造得特别可靠是可能的。这样他们就把整体水平带了上去。”<br><br> <br><br>这些年来日本汽车的质量有很大提高是众所周知,也可以说是有口皆碑的。德国人购买日本车的越来越多也是事实。但另一方面,三年或十万公里以上的日本二手车仍然是那样的不值钱。看来,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还是一个长期的事情。<br><br> <br><br>日本车的质量是比德国车高吗?从近年来的各种汽车报告看,可以肯定的是:日本新车的问题确实比德国新车少,尤其在电子方面,德国汽车出毛病的比较多。当然并不能说明德国汽车的机械性能和关键配件不如日本车。这一点从消费者继续相信德国产二手车可以看出。在高档车领域,德国车仍然鲜有对手。<br><br> <br><br>但是,如果德国厂不多一点危机感,进一步的落后也不是不可能的。<br><br> <br><br>(平心综述)<br><br> <br><br>*****************************************************************************************<br><br> <br><br>大众汽车全面减速,中国投资也要刹车<br><br>作为欧洲最大的汽车公司,大众汽车在节约成本上动作越来越大。上周五大众公司的沃尔夫斯堡总部宣布欲大幅度削减投资,未来两年内在轿车这一核心领域将减少6%的实物投资。在中国,大众也面临生产过量的问题。<br><br>今年前三个季度,大众汽车公司的税后利润锐减43%,在本土和海外市场上销售疲软,市场占有率下滑。大众公司试图通过裁员和减薪来节省劳动开支,但遭到工会和员工的激烈抵抗后不得不达成用不加薪代替裁员的妥协。<br><br>上周五(11月12日)的大众汽车监事会会议还宣布了两项重要的人事变化。以业务清理整顿见长的前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董事沃尔夫冈.伯恩哈特将加盟大众董事会,担负起重振“大众汽车”品牌雄风的重任。迄今负责大众汽车战略发展计划的董事延斯.诺伊曼经过“双方协商”,将在年底退出董事会,他负责的业务将不再有人接替,而是分摊到董事会各个成员头上。<br><br>监事会还决定,大众目前的五年投资计划将调整为一个新的两年计划,在2005和2006两年内将实物投资减少到163亿欧元。受到最大冲击的是大众汽车核心业务,即小轿车部分,今后两年的实物投资将减少到118亿欧元,而其中的77亿欧元将被用来更新和扩大产品种类,例如在市场上推出新型的帕萨特和捷达汽车。<br><br>大众在中国的合资公司也将在今后两年内减少投资22%,投资又原计划的27亿欧元缩减到21亿欧元。近来,大众汽车在中国的销售业绩大幅下降,来自通用汽车等强大竞争对手的价格压力越来越大,大众不得不降价销售。据大众财务总监坡奇称,大众在中国的销售价格只略高于保本水平,削减投资是为了防止生产过剩。<br><br>大众公司称,今后两年,大众的投资比例将持续地保持在7%,以保证其处于“有竞争力的水平”。大众将在“优化一次性开支”上多下功夫,这也是大众节约成本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被称为&quot;ForMotion&quot;的节约成本计划将在2004年和2005年为大众节约40亿欧元。<br><br>“希望之星”沃尔夫冈.伯恩哈特将于明年2月1日走马上任大众董事会的“不管部部长”。最迟在2006年初,伯恩哈特将全面接过大众旗下的目前处于营业亏损状态的“大众汽车”品牌,这一品牌下的两种主要车型是高尔夫和帕萨特。<br><br>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 <br>  <br>***************************************************************************************** <br><br>西门子的成长全靠海外 <br><br>西门子总裁冯必乐11月11日在公司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西门子该年度税后盈利增长39%,达到34亿欧元。而同期的经营额只增长1%,增长额为750亿欧元。理事会建议,下届股东大会将西门子股票每份股值提高10欧分,使每股达到1,25欧元。<br><br>去年, 西门子康采恩只有德国以外的公司盈利,尤其是亚洲国家的分公司,营业额和盈利都获得增长。西门子公司总裁冯必乐承认,德国的经济始终萎靡不振。同时这也说明,西门子公司继续加强在亚洲的投资发展的决策是多么的及时和正确。如今,西门子公司仅在中国就拥有3万名员工。西门子总裁冯必乐不认为中国目前快速的经济发展将面临突然的崩溃。一些持悲观态度的人担心,中国的经济高潮过后将会出现”硬着陆“。冯必乐说,<br><br>“我相信中国人将能够继续保持这样的发展速度,他们能够避免”硬着陆“。所有迹象都表明,中国出现软着陆的可能性更大。也就是说,中国人将继续保持8%至9%的经济增长率。西门子公司的43万名员工中,在德国工作的只有16万4千人。去年,公司员工增加了13000人。增加员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兼并了企业。否则,在德国的职工人数将减少4千人,国外的公司只增加6千人。<br><br>去年,西门子公司获得了总额810亿欧元的订单,比前一年增加了8%。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风险也随之增加。对于未来,西门子总裁并不是非常乐观。他说,我们将会看到,原料价格以及美元汇率仍将不稳。这些都是不利的因素。虽然我们有着强大的技术基础。但对经济的发展我并不十分乐观。尤其是对美国的经济。一些人也是对此持怀疑态度的。总之,未来的一年将不会一帆风顺。<br><br>冯必乐担任西门子公司总裁已经12年。明年一月底他将卸任,之后接任西门子公司监事会主席一职。现任西门子美国公司负责人,西门子企业咨询委员会的创建人克莱恩费尔德将出任西门子公司的新总裁。<br><br>冯必乐在其任职期间实现了西门子公司的国际化和现代化,促进了技术领域的发展,例如分别在中国,印度和俄罗斯建立了科研中心。冯必乐认为公司的领导层也要实行国际化。他说,西门子具有多元文化的性质并且不断发生变化。回顾其12年的任期,这位公司总裁感慨地说,<br><br>“我们始终遵循客户至上的原则,顺应市场的变化和全球化的要求。因此,我们今天具有了更强大的竞争能力。虽然西门子在12年前就是一个强大的企业,但那时候的西门子更象是一个大型油轮。我认为,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说,今天西门子众多的业务领域,就象是充分做好了迎接未来准备的100艘快艇,可以灵活地游弋在市场海洋之中。<br><br><br>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 <br>  <br><br>************************************************************************************************ <br><br>中国纺织品出口:送走他方配额,迎来自家关税<br><br>“2005年1月1日起,中国的廉价服装将洪水般冲击世界服装市场”。这是世界各国纺织业专家描绘的一幅纺织业世界末日图。新年的钟声也是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的休止符。为了安抚世界各地竞争对手脆弱的神经,中国要向出口纺织品征收关税,以便让冲击世界的中国纺织品大潮来得更温柔一些。<br><br>随着2004年进入倒计时,欧盟也宣布要尽世贸组织成员的义务,取消对纺织品的进口配额。欧盟委员会新任贸易专员彼特.曼德尔松周一(12月13日)说,配额取消后,欧盟委员会将仔细研究是否有必要采取措施来保护欧盟的纺织品业;如果确实有必要,欧盟将会采取相应的贸易保护条款。欧盟也将密切关注处于竞争劣势的那些发展中国家的纺织业情况,对此曼德尔松说:“我们希望,中国的出口政策也将会使其它发展中国家分享贸易自由化的果实。”<br><br>上周中国总理温家宝在荷兰海牙参加欧盟中国峰会时表示,中国愿意在纺织品贸易问题上向欧盟做出高姿态,保证向欧盟的纺织品出口以缓慢的速度增长,以“温柔”的步伐过渡。<br><br>今年10月,欧盟委员会决定在配额取消后,要对25个成员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业进行扶持,使他们适应新的挑战。为此,欧盟将采取措施促进取消欧盟内部的纺织品贸易壁垒,研究对调整纺织品进口税的可能。目前,欧盟对纺织品课征的进口关税与美国等国家要低很多,这也是导致2001年到2003年有限度地部分取消配额期间,中国向欧盟出口纺织品就已经增加一倍的一个原因。<br><br>目前,德国纺织业从业人员有14万人。专家估计,配额取消后的三年内,德国纺织业将失去3500到5000个工作位置。葡萄牙是欧盟内的纺织品大国,因此也是配额取消后首当其冲的国家,专家估计葡萄牙为此将有10万人饭碗不保。<br><br>放长线方可钓大鱼<br><br>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崇泉12月12日宣布,在明年全球取消纺织品配额后,中国政府将采取加征出口关税等8项措施,以保证纺织品出口的“健康发展”。崇泉说,这是为了推动纺织品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中国国纺织品出口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创造稳定的贸易环境,也是为了在配额取消后继续保持和提高纺织出口行业的整体效益和长期的国际竞争力。<br><br>据中国商务部介绍,明年起将对部分出口纺织品采取按量计征的方式加征出口关税,并期望这一出口关税能成为一种“经济调节手段”,能引导中国企业“有序出口”和“行业自律”,达到“鼓励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进一步优化纺织品出口结构”的目的。<br><br>欧盟国家已经到处可见Made in China的纺织品,欧盟市场上的低档服装已经是中国货的天下,中高档服装业也正在感受到来自中国的冲击力。在压力与恐惧下,人会产生本能的自我保护行为,作为企业也不例外。不久前发生的在西班牙的鞋商仓库被烧事件就是一个不幸的例子。可以预料,配额取消后,中国纺织业如果将自由贸易的原则发挥到极致,势必引起海外市场的防御性心理反弹和政策反弹,其它形式的贸易壁垒也许会比配额更难逾越。中国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商务部发言人崇泉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简单的数量增长不是中国纺织品出口追求的目标”。与其引发海外同业的敌意和不新任,还不如自我约束,留有余地,从长计议,涓涓溪流也许没有洪水的气势,但是却同样可以摧城拔寨。何况,海外市场上的中国纺织品早已不是小小溪流的规模了。<br><br>-- 德国之声报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2.12.2024 10:56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