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修路上不要崇拜大师
在灵修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碰到很多“大师”,甚至“上师”。说实在的,灵修这玩意儿,是无法比较境界的,也就是说,大师与否,很难去客观地衡量。
我看过太多“意识饱暖”的大师,他们精通某一个领域,也许是佛法,也许是道家,也许是新时代灵性,也许是印度教的传承或是藏传的传承,也许是儒释道三家都贯通了每一个人都可以口若悬河地侃侃而谈,让人折服赞叹。但是深究之下,这些大师的人性面还是非常旺盛,性格的阴暗角落也藏污纳垢了不少东西。我刚开始非常不解,怎么说法说得这么好的人还会这样?还会做这种事?碰到洪南州老师之后,他用了一个名词“意识饱暖”来形容这些人都是头脑知道一些大道理,但是没有进到心里,所以行为也没有改变。
所以,我更确认了自己“不崇拜”大师的看法,因为一崇拜某人,其实就是把自己的力量交到对方手中。而且,当我们拿崇拜的眼光看对方的时候,给对方加了很多光环,所以他的缺点你就可能看不见了。
就算是真正的开悟大师,我们也不要崇拜他们。因为,一旦你把他们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你就会误以为,他们和你是不同的,你永远到不了他们那个境界。其实,人人皆有佛性,只因妄想执着而不得。所以,我们不要把老师放在太高的位子上,给自己找借口说:我永远到不了那个境界。其实,我们都到得了,intention(意图)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耽误了自己。
其次,如果我们特别崇拜某个人,就会不自觉地学习他的一些行为,以为只要我们做到了,就会像他一样。这也是很多灵修的误区。佛陀在菩提树下,目睹流星而悟道,很多人就拼命打坐,好像打坐就可以让他们解脱开悟似的。有些人也会不自觉地学习上师的穿着、打扮,甚至言谈举止,好像做到了那些,就会和他们一样似的。所以有位智者就说:别追随智才的脚步,追随他们所追寻的。
自己想要开悟,所以行为举止就表现得像开悟的人一样,这其实是在压抑自己。明明没办法“不执着”,还要装着不执着,明明无法放下,还要口口声声说宽恕、原谅,这些都是在压抑自己的阴影。开悟者的特质是因开悟而来,是开悟的副产品,但他不是因为这些特质而开悟的。
我喜爱的美国作家杰德•麦肯纳的《灵性开悟——最岂有此理的事》一书中就提到(本书十二月将于海峡两岸同时出版):
印度有些圣人只朝北而坐,所以现在开始我也要时时朝北吗?要是圣人爱挖鼻孔呢?我是否必须朝北,每天挖八次鼻孔?何必呢?我的人生使命是去模仿圣人吗?不是吧。假如我吃饱了,而你饿肚子。你问我要如何才能吃饱。嗯,我注意到每次我吃了一顿美食之后都会打嗝,所以我告诉你去打嗝,因为那就代表吃饱了。完全本末倒置吧?你还是很饿,但现在你也像猪一样不停打嗝。但这种模仿把戏最糟糕的是,你停止去寻找食物了。你现在注定要失败;你确保自己会挨饿。
这里就说的非常清楚了。修行是自己的事,是自己内心要转化,再好的老师,也只能给你指引,领你上路,但是无法背负着你到达目标。那一步一脚印的功夫,还是你自己要去承担的哦!
德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