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7146|回复: 7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活经验] 普通德国人的生活世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3.2014 10:18:0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典典典妞 于 20.3.2014 10:58 编辑

德国之声中文网

帅哥清道夫亨泽勒先生,41岁,已婚,有3个小孩,2只狗,在这个行业做了17、18年,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业余足球教练」。不介意与垃圾为伍,乐天知命,而且是个好丈夫好爸爸。



亨泽勒先生和他的同事们在零下5,6度的室外井然有序地忙碌着。一个同事在垃圾车到达前已先将垃圾桶拉到路边,三个人负责垃圾倾倒程序,还有一个人负责将清理后的垃圾桶送到各家原位。在这里清理垃圾完全没有象国内那样尘土飞扬,蚊蝇乱飞,臭气冲天。因为在德国,所有的垃圾都事先用垃圾袋绑好再丢到垃圾桶内,而且德国实行垃圾分类,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都另据处理,加上德国天冷,气候干燥,垃圾不容易变臭或长虫。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2#
 楼主| 发表于 20.3.2014 10:21:57 | 只看该作者
54岁的施派德尔女士找钱给顾客,答谢他光临本店并祝周末愉快。这里是施派德尔女士自己经营的药房,她雇了3名专职人员和5名助手。每天早上8点半开店,一直要忙到下午6点半才关门。虽然很忙,施派德尔女士和她的同事们始终面带微笑,耐心的为顾客指明用药注意事项,同时也彼此之间谈笑风生,使店里的气氛很和谐。店主和顾客都已经认识多年。施派德尔女士的助手解释说:

“……这些顾客多半是住在附近的老人,每天大约有100多个病人上门买药,有些人很客气,有些则脾气古怪,不过,在别的地方相信也是如此。”

目前德国经济不景气,医疗保险公司对药物费用支出也越来越趋于严苛。10年前病人拿着医生的处方到药房拿药,不需再交钱,如今,每拿一种药必须付5到10欧元的附加费,折合成人民币大约是50到100元。某些特种药,甚至要付到30至40欧元。也就是说,医疗保险公司只付一部分费用,剩余的部分,得由患者自己掏。在这种情况下,病人越来越觉得看病负担沉重。当然药房的生意也不好做,竞争激烈。几乎每个街角都可以看到一家药房。施派德尔女士解释说:“……多年前,开药房在德国是个非常赚钱的行业,是所谓的金鸡母,在1972年左右,由于放宽了设立药房的限制,导致许多新药房纷纷成立,当时几乎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自己的药店。”

施派德尔女士19岁时先在一家药房当学徒,几年后就读于大学的医药系,在此期间作过3次实习,通过了3次国家级考试,最终取得药剂师资格。回顾35年的职业生涯,施派德尔女士这样说:“……最有意义的是,可以帮助人,我知道,病人按时服药后,病情会好转,这让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帮助别人,是我的使命。”

这个行业的缺点是:“……太累,干我们这个行业,体力和精力上的负担都非常大。我们必须保持高度集中注意力,一点不能放松。”

施派德尔女士解释,她的工作份量越来越重,每天要填大量的单子,向顾客解释的东西越来越多。以前招待一名顾客大约只需要1分钟,现在平均要10分钟左右。但是由于雇员费用高,她实在请不起更多的职员。

[Apothekerin, 2005 Foto: DW]

Apothekerin, 2005 Foto: DW
这家药房不在闹区,生意却还不错,陆陆续续有客人上门。德国人会像中国人一样,特别喜欢吃药吗?施派德尔女士说:“……其实不是。德国人大致上并不特别喜欢服用药物,当然会有一些人例外,但是大部分人,能不吃就尽量不吃。”

中国人爱吃药,虽然不一定可取,但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对施派德尔女士影响颇深。她说:“……我相信,中国传统医学在未来会有很大的展望,因为西方医学界对许多病症无法突破,我们希望在中国医学中找到其它治愈的可能性。”

施派德尔女士在这个行业工作已经35年了。但是,当药剂师其实并不是她的梦想。她真正想从事的职业是当一名艺术体操运动员。她曾经获得当时西德艺术体操比赛第9名。但是,风回运转,却成了药剂师。如今想来,她有些后悔当初没坚持自己的意志。她说:“……我本打算能成为一名艺术体操运动员,但在当时,读完大学体育系,唯一的出路就是当老师,我本人并不愿意当老师。”

施派德尔女士放弃了从事运动员职业的另一个原因是,在她11岁时获得了法兰克福体育学院的全额奖学金,于是她必须要离家,到寄宿学校去就读。父母因她年纪小,没有答应。之后她自己也放弃了学体育的想法,继续留在本地的体育社团里,甚至当起小老师。在她14岁的时候,就担当起少年体育和妇女体操队的教练。如今想来,她也为自己捏了一把汗。因为体操运动危险性大,很容易在训练中受伤。好在当时没出什么问题,不然,她真不知道该如何应付,因为她自己都还是个孩子。尽管如此,言谈中施派德尔女士还是带出点自豪。

如今,施派德尔女士仍然热衷于运动,她经常打高尔夫,滑雪和做室内健身。但只能在每天关店门后。(邱璧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3.2014 10:23:42 | 只看该作者
有人天生就爱骑车,上班8个小时没骑够,下班接着再骑。柯尔特曼先生,52岁,已婚,没小孩,已有36年邮递员的工作生涯。

科尔特曼在塔纳布什村可是大大有名。自从1983年他就开始了投递工作。22年来风雨无阻,所以村中的人几乎没有不认识他的。他负责该地区约800户人家的投信任务。从周一到周六,每天早上4点半就得起床,6点整准时上班,首先整理和分配信件,9点钟便骑车上路了。每天投递任务繁重,3到4个袋子的信,还要取街头公共邮箱的邮件,有时一天甚至发送20-30大袋邮件。工作结束后,已经是下午2点,可以松口气,下班回家了。

52岁的科尔特曼先生干这个行业已有36年历史了。15岁时先接受为期两年半的邮递员训练,然后通过邮政特考,正式被当时还是联邦单位的联办邮政局录取,所以他至今仍保有国家公务员身份。他讲:“我每天都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可是到了冬天,早起就不是件很愉快的事了。愈来愈多的广告信也令人很头疼。”

科尔特曼先生本来有机会在邮局柜台里服务,被他拒绝了,因为他更喜欢户外工作,感到轻松自在。自行车是他工作时的交通工具,但在夏天天气好的时候,他会在下班后,再骑上2小时,到湖边散步,乐此不疲。

一年30天的休假,他也会和其它人一样外出旅游。最近他刚刚从泰国回来。玩得很尽兴,居然想要退休后到泰国去定居。他说:“……泰国是个好地方,风景非常美,气温高,很适合我。那里的物价房价也非常低廉,吃馆子只需1欧元。用我的养老金在那里简直可以过皇帝的日子。我真的希望退休后可以在那里养老延年,不过还要有13年的光景。德国法定65岁才可以退休。”

科尔特曼先生刚刚办理了结婚手续。在德国,同性恋是允许结婚的。他的”另一半“是个年方29岁,堂堂六尺之躯的律师。(邱璧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3.2014 10:36:15 | 只看该作者
茨先生,58岁,已婚,有一个小孩,当职业演员已32年。扮演过很多不同的角色,还主演过一部以他为名的话剧「毛茨先生」。现在是波恩剧院的专职演员。

谢幕后,毛茨先生在后台卸了妆,换上便服,离开了剧院。刚刚还是在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现在尤如普通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做演员就是这样,他说:“……一名优秀的演员,要在谢幕后能马上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他50岁得子,儿子现在才8岁。父子俩人有时会一起出去旅行,让老伴能“舒活”几天。毛茨先生的家在欧伯豪森,平时一人在波恩上班,周末才回去。他喜欢美食和品酒,喜欢读书,看戏,听歌剧,喜欢社交,演员这个职业对他来讲,简直是如鱼得水。

受母亲影响,毛茨先生从小就爱演戏。他1971年踏入这个行业,32年的演绎生涯,使他感触颇深。“一出戏的好坏,生动与乏味,要由观众来评说 。有些剧目并不一定令人赏心悦目,但能带给人们更多的思考。” 的确,观众的反响最直接,最真诚。

发掘他这个人材的是毛茨先生的德语老师,在他的鼓励下,10岁那年,毛茨登台演了他的第一部戏。在大学里,他主修德国文学和戏剧,这对他今后的演绎生涯起了很大的帮助。他讲:“演员本身要有自己的个性,同时要对自己扮演的角色理解透彻。让观众知道,此角色非你演不可!”戏剧有时候如同中国的泼墨画和书法一样,留白很重要。不能为表演而表演。应该做到演得浑然恰到好处。


作为演员的一个好处是不需要朝九晚五,职业性质是自由而多变的。不象办公室工作朝夕如一,乏味得要命。但也有受拘束的一面,毛茨先生说:“……戏剧这个行业非常依赖团体合作,我有时想做一名自由职业者,但顾及到风险大,特别是当我有了家庭后,也就搁置了。还是站在舞台上吧,直到我站不动为止,因为戏剧舞台是我整个生命的舞台。”(邱璧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3.2014 10:37:00 | 只看该作者
湘慈女士是位于波恩市中心贝多芬纪念馆里的讲解员,51岁,已婚,有2个读大学的孩子。她是职业声乐歌手,已经有47个年头。一年多以前,她才转行到了贝多芬纪念馆。


受父母影响,湘慈女士从小就喜欢音乐和舞蹈,4岁时就能登台表演。长大以后,完成了在斯图加特音乐学院声乐系的培训,被斯图加特广播公司合唱团吸收为职业女高音歌手,结婚后随家人迁到科隆,继续她的唱歌生涯。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也灌录过很多唱片。一年半前来到贝多芬博物馆工作。

贝多芬的出生地在1889年修建为博物馆,冬季时每天从上午10点开放到下午5点,夏季则延长到晚上6点,全年开放,因为来瞻仰乐圣风采的世界游客络绎不绝。虽然十点才正式上班,但是湘慈女士通常九点就到办公室,做准备工作。她一天通常接待5、6个团体,用德、法、英三种语言做讲解。其它的同事分别以意大利、荷兰、波兰和俄语解说。

“……这里就是著名古典音乐大师贝多芬出生的地方。我们不清楚他确切的生日,只知道他是1770年12月17日受洗礼的。他是家中第二个孩子,还有6个兄弟姊妹,不幸的是其中四个孩子早早夭折,只剩他和两个弟弟……。”


湘慈女士说道:“夏天是博物馆的旺季,工作繁忙,冬季相对少一些。来访者大多来自亚洲,美洲和欧洲。原先亚洲的游客里日本人居多,近几年来,韩国和中国的游客也络绎不绝。”

为什么贝多芬在失聪后还能创作出这么优美,充满活力的音乐?湘慈女士讲:“音乐产生于灵魂之中!他不屈从于自己的命运,而始终憧憬生命的阳光!……”

湘慈女士在闲暇时,喜欢在家中的院子里种种花草,到户外散散步,骑脚踏车,当然免不了常常和先生去听音乐会和看歌剧。有时候出国参加一些音乐活动,最常去的国家是法国,那里是音乐的盛堂。而她自己最喜欢的国家却是芬兰,她解释说:“那里可以找到绝对的静寂和自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3.2014 10:38:05 | 只看该作者
东西方的丧葬文化有什么差异呢?53岁的里克特内尔先生从事丧葬业多年,别人旅行大都只看名胜古迹,他却情有独钟于墓地。


一场丧葬仪式正在波恩著名老墓园里举行。死者生前的亲朋好友都聚集在这里,身着黑色葬礼服,表情沉重。仪式进行得肃穆而沉静,追悼会结束后,棺木被抬到预定的墓穴,开始下葬。

土葬是德国最常见的丧葬仪式。按照中国人的讲法叫「入土为安」,但在中国人口众多,居住还是个问题,那里还有一席之地给走了的人呢?所以只有火葬。不仅在中国,在亚洲其它人稠地狭的国家,火葬也非常普遍。

在欧洲,土葬很盛行,而且一些老的墓园往往就在市中心。其实早先,墓地都设在城市的边缘,但是随着城镇扩展,原来位于市郊的墓地,就被规划到市区内了。波恩市政府旁的老墓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里安葬着许多名人,由此也慢慢成为游客观览的地方。不仅在波恩,在汉堡、柏林、纽伦堡等许多城市的墓园也相当有名。

里克特内尔先生是德国殡葬业同业工会的理事长。大学里读的是法律系,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曾在不同的单位从事法律顾问的工作,直到2000年接下在殡仪馆的职务。他虽然没有主持过丧礼活动,但对殡葬业运作程序,却了如指掌。为了深入了解这门行业,他曾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实地学习殡葬仪式。


德国目前每年的死亡人数达85万人,有葬仪社3800家。土葬占所有葬礼的58%,火葬占42%,火葬后的骨灰可以埋放在墓地,森林,投入海洋或者湖泊里。

德国丧礼的平均消费是多少呢?里克特内尔先生说:“大约要2000欧元,再加上墓园管理费及其它费用,可能要达到5000-7500欧元。”折合成人民币大约是50000到75000元。 这个数目乍看很多,但是比起日本的丧葬费用,则是小巫见大巫。在南欧的意大利、希腊、葡萄牙等地,妻子丧夫要戴孝三年,这在德国已经不多见了。

中国有句俗话叫:披麻带孝。丧葬队伍看上去是白花花的一片。在西方就不同了,丧服全部是黑色。不过,无论东方西方,葬礼结束后,死者家属要设宴招待所有参加丧礼的人。

闲暇之余,里克特内尔先生特别喜欢驾驶帆艇,也喜欢旅行。每年除了商务旅行外,还会和太太做2次长途旅行。不同的是,他每到一处,都要参观当地的墓地,搞得太太也无奈,只好跟从随行。他还去中国考察过墓地,了解那里的丧葬业。中国方面也送了5、6批的学员到德国来学习。

里克特内尔先生待人诚恳,又很敬业,他服务的对象是死者,但要跟活着的人打交道。他喜欢这项工作,“首先,我喜欢帮助别人。其次,这个工作和我的专业有关,我可以协助他人解决法律问题。虽然很忙,但是越忙越年轻嘛!”

里克特内尔先生年纪不轻了,但却红光满面,干劲十足,看不到他脸上有一丝苍老的感觉,反而让人感觉到他的热情充满阳光。(邱璧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3.2014 10:38:53 | 只看该作者
这里为大家介绍的是收银员卡马里希小姐。她正坐在收款机前正忙着算帐,她将客人要的东西一件一件拿到感应机前刷一下,等全部刷过后,再拿帐单请顾客付账。这个客人前脚才走,后面的客人便接踵而至。


当收银员其实是一件很忙碌的工作。问卡马里希会不会忙中有错,找错钱,她回答说,出错的机率不会很高,平均每个收银员一个月内最多发生一次这种错误。卡马里希才21岁,活泼好动,她坐得住柜台吗?当初是如何会来到这各行业的呢?她说:“我选择这个职业是因为我以前坐过办公室。当时觉得很无聊。我喜欢和客人接触,解决他们的问题,工作内容每天也都不一样。”

坐柜台对卡马里希而言确实有点无聊,但是坐在询问台就有趣多了。她的任务是回答客人的问题,帮忙解决他们的问题。至于他的顾客通常会有哪些问题呢?

她说:“其实顾客抱怨我们服务不好的例子不是太多,反而是要求换货。比如买回东西后发现不喜欢,太贵了,买错了或是他们订得货没准时到达。”

卡马里希的公司的基本态度是:只要东西没损坏,便可以换钱。原来,卡马里希一周坐一次收费柜台,一周坐一次询问台。而她特别喜欢坐询问台,因为她有更多的机会和客人及其他同事接触。谁轮到坐询问台,谁就得负责排坐收费柜台的班,另外还得在同事下班时点钱,或是将钱点交给银行派来的人。任务可谓并不轻松,但卡马里希一直做得很好,没出过错。

卡马里希人虽年轻,倒是一点不莽撞,做事中规中举,而且很有服务精神。能帮上忙的她就主动帮忙,不管是帮忙打电话叫出租车,还是帮老人家提重一点的东西。甚至有个老太太因为曾经坐电梯下楼时跌到,所以不敢再搭乘电梯,结果这位老太太每次来都交给卡马里希一张购物单,请她帮忙到地下一层买东西。卡马里希每一次都答应她,因为“主人为快乐之本”嘛!

她说:“这个职业好的一面是:不用一再重复同样的动作。每天都面临不同的问题,每个客人的要求和抱怨都不同。我们会耐心的针对他们的需求一一解决。对于某些耳背的客人,我会特别大声说话,对于一些年老的神经脆弱的老人,我会注意小声说话。我们不能用同一个态度对待所有的客人,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人,都希望得到不同的待遇。”

卡马里希不仅要帮助一些需要帮忙的人,还要对付一些不怎么受欢迎的人,比如一些酒鬼,流浪汉等等,这些人不一定会偷拿东西,但是如果他们大声喧哗,随地乱躺,或辱骂其他客人,都会造成其他客人的不愉快。所以她通常想办法让这些人冷静下来,如果没变法,只好找老板,或叫店中的侦探,或是警察。但大部分的顾客并没有喝醉,他们只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脾气。

让她烦恼的是,“我有时无法让有些客人平静下来,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其实只要有一个顾客不满意我们的服务而掉头走掉,对我而言都是一个小挫败。”

卡马里希也得到同事们的认可。一名同事说:“她分派工作很公平,对同事很友善,喜欢帮助别人,怎么说呢,她是一个好人。”

卡马里希目前的心情不是特别好,因为继父患癌症,正躺在医院中,她几乎每天都去医院帮妈妈的忙,而没有自己的时间。不然的话,她和同年龄的女孩一样,也喜欢出去玩,参加派对等。而且公司面临裁员,因为她是新人,所以很可能被裁掉。这也使得她有失落感。她说:“我当然想留在这儿,这是我理想的工作,我和同事之间相处得很好,工作又有乐趣,但我还不知道是否留得下来。”

倘若她无法留在原职,也不排除干脆去读大学,反正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就去读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3.2014 10:41:08 | 只看该作者
波恩副市长芬格先生,49岁,已婚,没有小孩,养一只狗,绿党出身,从政20多年,喜欢运动、旅行,热情幽默,干劲十足,有时会穿礼服,骑自行车去出席正式的社交场合。

芬格先生是波恩市的第1代理市长,他同时是波恩市议会的议员,去年底才被选为第1副市长,当副市长的时间不是特别长,但是从政却有20年以上的经验。

1984年芬格先生当选为市议员,当时他仅有27,28岁,是当年最年轻的市议员。有了这些基础,自然能愉快的胜任副市长的职务。

副市长其实只是一个荣誉头衔,只能尽义务,没有实质的权利和金钱上的报酬。不像市长负有实质的权力和义务,要对市议会和选民负责,是所有市府员工的最高领导。那么副市长究竟有哪些任务呢?芬格先生说:“这是一个义务性的职务,主要是代理市长,向外界代表波恩市。”

芬格先生从政的道路似乎特别平坦。在大学时代,他就对人,特别是对公众的事物特别感兴趣。正因为他特别关心政治,读的又是政治系,所以自然而然便走上了从政的道路。如今成为了副市长,这个职位对他来说也有好的和坏的一面。

他说道:“这个工作好的一面是,可以认识许多人,许多团体。我一会儿得演讲,参加开幕,一会儿接受献花,一会儿代表接受奖项,真的很有趣。唯一的缺点是没有自己的时间,有时难免想去散步,游泳或去慢跑,但总的来说,这个职务非常有挑战性,多变化。”

芬格先生虽然抱怨时间不够,但是可以看出,他是真心喜欢和享受这项挑战,而且努力地做好他的工作。比如他去参加一个有关家庭问题的会议,市政府有关方面事先已经帮他备妥演讲稿,但是他仍然花上一个小时重新拟稿,因为他不想照本宣科,而是希望他的演讲可以更生动,更活泼,更吸引人。

既然是代表波恩市或代表市长出席各种会议和场合,每天要出席几个场合呢?据芬格先生的说法,每天的次数不同,最高纪录一天要出席5个场合,发表5次谈话。每一次都得光鲜亮丽,神采奕奕的出席,讲话,接受献花,开幕,照相,致词、接受媒体采访等等。某个程度上和大明星没什么两样。有时还得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应邀跑上一程,或是和青少年比赛桌上足球等等。偶尔走在路上,也会有人特别走过来和他打招呼。

他说:“重要的是,市议会既然选出我代表波恩市民出席这些场合,就是要我好好展现好风度,作精彩的演说,最好还可以带点幽默,这当然多少有点像是表演事业,但是这就是这个职务对我的期待,所以我必须全力以赴,达成大家对我的期待。”

其实芬格先生的真正职业,也需要他和媒体打交道。他赖以为生的职业有二个:他是一家管理顾问公司的负责人之一,同时也是一家太阳能应用公司的媒体负责人,负责举办记者会,写讲演稿,和媒体联络,和对外公关。由于他有多年实质的公关和媒体经验,所以担任副市长显得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作为一个副市长,究竟需要哪些训练呢?对此他说:“其实没有特别的要求和训练,当然你可以去读政治系。但是我认为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应具备以下几项特质:第一,不害怕公众场合和媒体; 第二,头脑要清楚,能清楚简单地将自己的想法完整的陈述出来;第三,要有自信,能使人信服;第四,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清楚的政见;第五,反应要快,可以在大众前面大方的展现自己。”

芬格先生人开朗,大方,亲切,幽默,而且充满自信,相信自己的决定。甚至是过了65岁的法定退休年龄后,他仍会一直留在政治圈内,因为只要不担任公职,政治圈并无年龄限制,他说:“我真的喜欢政治,乐在其中,当然有时难免会抱怨没有私人的时间。这是两难,但是我既然已经作了选择,这是我的兴趣,我的爱好,我会继续作下去。”

虽说忙碌,芬格副市长还是尽量抽出时间做些运动,划船,慢跑,打羽毛球,滑雪,骑脚踏车,都是他常做的运动。如果天气好,他喜欢骑自行车上班,哪怕是穿大礼服骑自行车都是有过的。下次,您在波恩的道路上,看到一个男人穿著大礼服骑自行车,这个人说不定是芬格副市长呢!(邱璧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3.2014 10:42:35 | 只看该作者
警长澳特先生,44岁,已婚,2个小孩的父亲,在警界服务超过27年,负责波恩市区的治安工作,每天徒步巡逻闹区。虽然整日面对许多社会边缘人和罪犯,他也有着一颗善良极富同情的心。

44歲的澳特先生每天的工作之一,就是到有「波恩洞」之稱的波恩地鐵總站去走動走動。波恩地鐵總站怎麽會得到這個稱號呢?這是有原因的。因爲那裏每天聚集了上百名的無業遊民、酒鬼和吸毒者在那裏喝酒聚會大聲喧嘩,使得很多路人,經過此地都要特別小心緊張,唯恐被這些人騷擾到。久而久之,大家都視此地爲一個黑洞。作为警察的澳特先生卻天天得去那裏和這些人周旋,負責那裏的治安。

他对记者说:“我不想調到刑事局,也不想做內勤的工作,整天坐辦公室,那會太無聊。我寧可在街上巡邏,可以和民衆直接接觸,不管是普通的老百姓或者是罪犯。”

澳特先生每天和同事到城中心的各個角落巡邏,幾乎8個小時都在外面走動。他通常處理的問題有酗酒妨害治安、偷竊、闖空門、離家出走的青少年滋事、打架、吸毒、無家可歸的流浪漢等等問題,或是協助管理交通安全,很少有大的刑事案件。如果有的話,他們立刻封鎖現場、登記、問口供、作筆錄之後,便交由刑事局偵查。所以澳特先生自稱他的工作其實很安全,並不如外界想像的那麽危險。如果碰到比較棘手的事件,他會沈著以對。在采访中他說:“不,我不害怕,如果害怕就會失去勇氣,如果心裏不怕,反而會比較勇敢。當然在執行任務時,必須非常小心。”

真的不危險嗎?澳特先生提到,不久前有一位同事在調解一樁波斯移民的家庭糾紛時,不幸被那位失去理智的先生射殺身亡。但這種意外不常發生。而他自己親身面臨過最緊張的一個場面是,他必須奪下一個波斯人手中緊握的長達1公尺的日本武士刀,爭鬥過程中,那把刀劃破了他的褲管,還好沒傷倒他的肌膚,當然,他成功地完成了任務。

澳特先生說起徘徊在「波恩洞」的社會邊緣人,話語中略帶感情。他分析這些人淪落至此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德國的失業問題嚴重,這些人並不都是天生的壞胚子。他說:“許多失業的人淪落到街頭,是因爲沒有得到足夠的失業金,他們付不起房租,買不起食物,沒有汽車,沒有住屋,所以來到「波恩洞」。其中大約有10%的人後來成爲罪犯,他們用其他的方式獲取生活費。”

澳特先生年27年來可以平安無恙,其實不只是「幸運」二字可以解釋的。澳特先生冷靜沈著,乾脆俐落,目光炯炯有神、身型靈巧,一看便知受過嚴格訓練,他提到他的健身之道, 每周2到3次在自家地下室的健身房健身,每次2小時。另外,每周跑步2-3次,每次2個小時,一年參加一次馬拉松賽跑。隨時保持體能的最佳狀態,避免再追捕嫌犯時,體力不濟。

澳特先生爲人機警靈巧、敏捷,說話做事都乾淨利落,所以一些麻煩事也比較不會沾染到他的身上。也因此他認爲美國好萊塢所拍的警察片通常都太誇張,在真實的世界並沒有這麽多的暴力,至少在波恩市並沒有這種情況,他在波恩服勤20多年,每天平均只會發生1到2樁犯罪事件,而且多半是竊盜等的輕微犯罪。他真的不需要出生入死。他的太太也表示不特別擔心他的安危,并且說:“不,這么多年來不會了,也許在新婚的頭幾年,我確實爲他的安危擔憂,我們結婚20多年了,也漸漸習慣了,而且不能太過胡思亂想,這只會讓自己不快樂。我想每項職業都有他的危險性存在,不只當警察有,其他職業也一樣也有風險,我不擔心他。“

他的女兒怎么看待父亲的职业呢?女兒非常崇拜父親,但是沒有意願當警察。女儿說:“我有其他的願望。我小的時候曾經想向爸爸看齊當警察,但我現在不想了,弟弟大概也不會想當警察。”

雖然一雙子女都不想继续父亲的职业,但是澳特先生仍熱愛他的警察工作,認真的堅守崗位,在他62歲退休前,在波恩的市中心街道上,您肯定還可以看到他英勇的身影。(邱璧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3.2014 10:47:55 | 只看该作者
理发师施塔赫女士,37岁,已婚,有一个小孩,在此行业工作19年。不但手艺巧,口碑好,而且还是个好听众,甚至是心理治疗师。许多客人愿意和她谈心事,倾诉心中的苦恼。她不但梳理客人的三千烦恼丝,还安慰客人心中的烦恼。

施塔赫女士在波恩开了家小型的理发店,自己当老板。理发厅内只有五张椅子,雇了两个助手帮忙。施塔赫女士年纪虽然还轻,但是显得很老练,客人也喜欢她。

在场的一位顾客就称赞她手艺好,待人亲切:“我很满意,这两年来我定期来这里做头发。”另一位顾客也说:“我在这里觉得很舒服,很自在,施塔赫女士很友善,我特别欣赏她剪发的技术。”

赞美施塔赫女士手艺好人又干练,真是一点也不为过。她出生理发世家,妈妈姨妈都是理发师,从小耳濡目染,学得一手漂亮的手上功夫。在这个行业她已经做了19年,先是三年的职业学校,然后出来当学徒,五年后考取了美发师执照。又工作了几年后才在波恩自行开业。她说:“这个职业带给我许多欢乐,我非常满意这个位于波恩的小店。”

施塔赫女士是1989年才从上西里西亚,也就是目前的波兰,移民到德国的。但是她其实一直拥有德国护照,德语也是她的母语。问她工作辛不辛苦?她微笑的摇摇头直说不。她喜欢这个行业,从来也没有打算从事其它的行业。理发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她说:“这是一项手工艺工作,每一次做的发型都会有些差异,虽然是同一个人同一个发型,但是这一次绝对都和上一次有一点不一样。”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就好像东方人和西方人的发质就不一样。施塔赫女士分析说:“亚洲来的顾客头发比较粗比较硬,欧洲人的头发比亚洲人多,但是比较细。如果亚洲人要将头发染成金黄色,会比较难。”

做好每一个发型,对施塔赫女士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她就是喜欢这种挑战。这不像工厂内生产线上的工作,重复同样的动作,最后生产出来的产品长得都一模一样。

施塔赫女士不畏惧任何挑战,却担心营运情况差。她说:“比较麻烦的是,竞争越来越大,如何维持这个店,而且可以赚钱,是比较不容易的。自从德国使用欧元后,有许多的改变,大家手头变紧,因此比较少上理发厅。因为大家都想省钱。”

这个行业也有它的职业病:“我们每天都要站很久,时间一长会产生静脉曲张。站太久腰部脊椎承受太多压力。而且手因为长期浸在洗发精里,会过敏。这些都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施塔赫女士一点不担心,她准备做到退休为止。就像她自己的母亲,如今也还在帮人作发型。

施塔赫女士不但手艺好,人也聪慧,所以顾客喜欢和她谈天说地。有些顾客会对她说一些,不好对外人说可是又不吐不快的事,施塔赫女士总是扮演忠实的听众,听这些人倾诉心声,但是绝对不向外泄漏。施塔赫女士戏称这也是一种心理治疗。她决定以后有机会也去修几门有关心理学的课。让顾客出了他的店后,真的从内到外,焕然一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6.1.2025 14:36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