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44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漫 聊 谥 号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11.8.2003 00:26:23 | 只看该作者
漫 聊 谥 号 <br>淮夷 <br><br>序 <br><br>此为闲侃之作。 <br><br>一、四大无聊之一 <br><br>柏杨先生有言:中国文化有四大无聊,曰年号,曰正统,曰避讳(注1),曰谥号。 <br><br>这年号的无聊,是不用说的了,不就是讨个口彩么。至于纪年的功能,还不如以前用“XX王YY年”方便。今天我们读史,看到个“咸平三年”,若非专家,谁知道是哪朝哪代哪个皇帝倌儿的心血来潮三周年纪念?非得查年号公元对照表,才知道原来这年就是公元一千年,“咸平”是宋真宗他老人家三年前的美好祝愿,可能是跟契丹人打怕了吧。 <br><br>当然,我们这么数落人家皇帝也不对。他们这皇帝当得也不容易。虽然年号是有重复的,但大多数人还是要给自己挑个特别的。早先时从一张白纸开始,他们爱怎么涂抹就怎么涂抹,几年就能换一个更好听的。后来的皇帝就没那么大空间了,好字好词都给前辈们用完了,再要定年号的时候就得挤牙膏了。所以明清两代的皇帝都只定一个年号,不再弄“改元”这套把戏了,这一方面说明时代进步,连皇帝都不再迷信了,另一方面说明这些皇帝们还是很善解人意的,知道年号资源不多了,得给子孙省着点用。对此我们深表敬意。 <br><br>虽然是省着点用,但到后来,年号还是越来越显得寒碜了,象最后那几个:光绪、宣统、洪宪,已经不太象传统的风格了。还好帝制结束了,不然的话,以后一个皇帝只定一个年号恐怕也不够用,得一个朝代都合用一个才行。----您可别说我开玩笑。您仔细一想,就能发现其实这例子就摆在眼前:代清而起的民国,可不就是总统换了一个又一个,但只用“中华民国”一个年号吗?一九一二年是中华民国元年,二零零二年就是中华民国九十一年,没变成“阿扁二年”。 <br><br>所以说,年号这玩意,确实无聊。相比起来,正统可就不那么无聊了。年号无非是文字游戏,没谁当真的。正统在传统政治里,可是件无比严肃的事情。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正统便是道义所在,没有正统便是僭伪。天下只有一家皇帝的时候还好办,正统这件宝贝只有他家卖,别无分店,事情还比较清楚。一旦天有二日、国有二主甚至更多主的时候,那就有得费您琢磨了。如果您要“生前功”,那就评估一下各家诸侯的发展势头,投奔前景最看好的那个就行了;如果您要“身后名”,那就得研究一下正统在谁家,然后就把生死往度外一放地去投奔他们,哪怕是遇到美人计都不可以叛变。----但是,对正统的判定,嘿嘿,哪怕您提出个比微积分还复杂一百倍的算法,穷经皓首地算上一辈子,如此忠义心切,可到最后,往往还是个乱臣贼子。 <br><br>最典型的例子是三国。魏蜀吴三家,谁是正统?孙权同志比较歉虚,主动表示不要这个东西。魏蜀两家的风格就差些,为这玩意整天打得头破血流。曹家的理由有两条:第一,中国是他家占住了;第二,他们的皇帝是上一个公认的正统----汉献帝让给他们的,有汉献帝白纸黑字手指印为证,如假包换。刘家的理由则比较简单,总共就三个字:俺姓刘!而且还据说是中山靖王之后,也就是高祖皇帝之后,和上一个公认的正统是一家的。 <br><br>到底正统在哪家?三国归于晋后,当时人们一致认为,正统应当是魏的。为什么?因为司马家的天下来得和曹家一模一样,如果曹家不是正统,那司马家凭什么是正统呢?那时大家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托身非所,自不量力”。 <br><br>可没过几十年,司马家就丢了中原,跑到江南去了。这时,舆论又转弯了,认为当年的正统应当是刘家的。为什么?因为现在他们的形势又和刘备相近了。中原被别人占了,说不定那个匈奴人刘渊(俺姓刘!)也搞过“推位让国”的把戏呢,自己唯一拿得出手的理由,也就是“俺姓司马”了。于是刘备集团的人都开始形象高大起来,个个成了忠胆义肝的英雄。 <br><br>这个故事后来又完全照葫芦画瓢地发生在了宋朝。宋的天下怎么来的?往远了说,和魏晋一样,往中了说,和南朝宋齐梁陈一样,说近了说,和五代汉周一样,统统是自己手头的兵多,占的地盘大了,别人“让”给他们的。那时候也曾经有过一个“刘备”,就是后汉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在郭威篡位后,占了河东,自称汉帝。后来周被宋所篡,他们却还活着,宋太宗花了老鼻子的劲,才把他们剿平了。这时你让一群“历史学家”去研究三国时的正统在谁家,还用问结果吗?当然是在魏。 <br><br>苏东坡讲过一件事,几乎每一篇讲&lt;&lt;三国演义&gt;&gt;的历史的文章都会引用,说那时的小孩,听三国故事,听说曹操败了就开心,听说刘备败了就哭。可见当时在民间,已经把正统归于蜀了,当然也有可能是“说三分”的人的引导。不过这不重要,象正统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结论定性”,本来就是庙堂诸公的事,跟老百姓的看法没有任何关系的。司马光在&lt;&lt;资治通鉴&gt;&gt;里为这事“臣光言”了半天,雄辩地证明了正统还是在曹家。 <br><br>不久庙堂诸公发挥的机会就又来了。赵家也不幸丢了中原,跑到江南去了。北边还先后建立过刘齐之类的伪政权。这还得了?庙堂诸公北伐中原,收复失土的本事和胆量是没有,但他们爱国热情总得表现啊,讨伐古人,做做翻案老文章还是拿手好戏。南宋知识分子的能量之大,众所周知。这回他们把正统判给了蜀,后来就再没变过了----当然,这里的主要原因,显然是因为后来的元、明、清的天下都是打来的,不是别人“让”的,上头对再翻这案不感兴趣。到了&lt;&lt;三国演义&gt;&gt;正式出来,再加上戏剧的推广,这个印象就终于牢不可破了。 <br><br>在这循环反复的过程中,魏蜀双方的君臣,便一会儿是雄王英主、忠臣义士,一会儿又是奸雄僭主、乱臣贼子。但是当年诸葛亮跟随刘备,又何尝是看中了他姓刘,不过是觉得在他那里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抱负罢了,却被后人拿了油彩来,在脸上一层一层地刷。 <br><br>古人里有特别正义凛然的,擅长吟一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可一旦板真的荡起来时,我们这些螺丝钉到底钉到哪块板上才是个“忠”呢?那句诗一般的解法是,风大了才知道哪根草的根扎得深,板荡了才知道哪个螺丝钉扎得比较狠。这时“识”作“认识”。这样解的话,固然很好听,但和实际联系起来,我觉得“识”应当作“标识”,后半句话更合理的解释应当是,板荡了,我们的事就来了,就可以去标识谁是忠臣了。而说这句话的,多半是一位历史系的系主任,向新招的博士生介绍本系比较讨巧的各专业方向。 <br><br>所以,正统这个东西,严肃也罢,事关名节也罢,不过是“政治为现实服务”的又一绝佳例子,在我们旁观者看来,只能说两个字:无聊。 <br><br>性质处于年号和正统之间的,是避讳。我们看古装剧,大人物出来的时候,人坐在后面的轿子里,前面却早有人举着“回避”的大牌子在开道,小老百姓来不及回避的,抓住了是要打屁股的。如果该人物特别大的话,甚至掉脑袋都有可能。这些人在街上横冲直撞上了瘾,就要把坦克直开到人们的脑袋去,于是人们对他们的名字时也要回避,不可以念,不可以写,更不可以取这个名字。 <br><br>避讳这件事本身是文字游戏,于是就也和年号一样无聊。后来小人物们的脑袋里被开坦克也开上了瘾,脑袋里没有坦克开了,或换辆坦克开,他们还不乐意,自个儿执着地把坦克自觉地在自己脑袋里开下去,比如民初的清遗老写到“仪”字时还敬缺末笔,也正与正统一样无聊。 <br><br>最后得说说我们要“漫聊”的谥号了。柏杨是在他的&lt;&lt;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gt;&gt;里提出“四大无聊”这一说法的。说句实话,柏杨写的这本书可真是功德无量。我一向觉得自己是个不太排斥看古文的人了,可&lt;&lt;资治通鉴&gt;&gt;我也只看了几卷就懒得看了,还是后来从图书馆里一本一本地借&lt;&lt;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gt;&gt;才看了个大半。但柏杨有些地方过于较真了,比如他深恶于古人名字的五花八门,提倡老老实实说话,所有的人一律平等地称名字,比如刘彻先生、杨玉环女士什么的。这本来是个不坏的主张。可有些人的名字太生僻,比如在&lt;&lt;资治通鉴&gt;&gt;里人们拍皇帝马屁的时候,动辄称他们是“伊祁放勋、姚重华、拟文命、子天乙”,我看了半天,不认识他们是谁,从上下文的语义推测,只能认为他们是远古时期小亚细亚一带的伟大君王,后来才知道原来就是我们的老朋友----尧舜禹汤。 <br><br>一部&lt;&lt;资治通鉴&gt;&gt;,尧舜禹汤如同咒语一样,得翻来覆去地念多少遍?对着这些“伊祁放勋、姚重华、拟文命、子天乙”,有多少人能反应过来是谁?他之所以要把资治通鉴翻成现代语文,不就是为了要让大家都能很容易地读懂这本书吗?可“伊祁放勋”和尧,“拟文命”和禹,到底我们更能明白哪个?这样的天书,还不如韦小宝的“鸟生鱼汤”好懂。 <br><br>至于“谥号”,则被柏杨翻做“绰号”。初看倒也有理,谥号者,后人给前人的评价也,不就是“绰号”吗?可是“绰号”这个词,我总觉得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印象中大概只出现在市井小说、评书之类里,好像伴随着这个词总有些戏谑、贬义,金庸都不用这个词,而说比较中性的“外号”。象资治通鉴这样的著作,忽然看到柏杨一本正经地说:“绰号文皇帝”,便有些忍俊不住。 <br><br>绰号也者,也就是江湖舆论给江湖人物的评价。古龙总是喜欢说:“一个人的名字可以取错,外号一定不会错。”所以黄药师死后,我们可以谥他黄邪公,欧阳锋死后,我们可以谥他欧阳毒公,也算很贴切的了。 <br><br>当然名过其实的例子也很多。象“百胜神拳”马行空什么的,颇有点给自己脸上贴金、或者别人给他拍马屁的味道。不过和朝廷的“谥号”比起来,他们又是小巫见大巫了。据一位网人CG的文章(注2)里引《唐会要卷二·帝号》说,唐高祖李渊初谥“大武”,太宗李世民谥“文”,本来都是很合体的,可到了后来,却分别被加尊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这时,这讨论谥号里具体的字眼已毫无意义了,反正就是恨不得把天下的好字都一网打尽。这两位开山祖宗既被加尊,后面的不肖子孙当然也不用客气。宣宗李忱,为宦官所拥立,后来吃长生药吃死了,却谥曰“圣武献文孝皇帝”;他的儿子李凗,即懿宗,死后谥曰“睿文昭圣恭惠孝皇帝”。后人看了,若不是以为宣、懿之英明伟大,直追唐太宗,就是以为大家都是一群混蛋,李世民也是浪得虚名。 <br><br>再比如清代的皇帝,谥号也总要有二十来字,我就懒得再列了,总之怎么恶心大家就怎么想准没错。最有趣的是他们皇后的谥号,一定要用“孝”字打头(看来皇后对老公不好没关系,重要是要搞好婆媳关系),某“天”某“圣”结束。由此可见,清朝拟谥号的人,如果生在今天,必然高考时作文能拿满分,如果居然还生在美国,那么就一定可以成为填字游戏高手,大可炫耀的了。 <br><br>这么看来,谥号之无聊,确实也和正统相仿。不过,大部分谥号还是没有无耻到那么赤裸裸的地步。以前我看过有人专门写文章讲&lt;&lt;水浒&gt;&gt;里的绰号,夫梁山之绰号,不过一百零九个而已(宋江同志身为领导,有两个绰号的指标),再加上晁盖、史文恭等等,也不超过一百二十个;而自古以来得谥的人物,又岂止十倍耶!更况前者是传说,后者是煌煌正史,学问更大。 <br><br>而且我还有一个关于谥号不无聊的铁证,欲知为何,且听下回分解。 <br><br>注1:印象如此,或有误。 <br>注2:&lt;&lt;论谥法(上)&gt;&gt; <a href='http://www.grass-land.com/cgi-bin/bbs.exe?id=BBS_Grass&msg=18731' target='_blank'>http://www.grass-land.com/cgi-bin/bbs.exe?...Grass&msg=18731</a>
2#
 楼主| 发表于 11.8.2003 00:26:44 | 只看该作者
二、三国人物谥号之蜀 <br><br>我念大学时,正是电脑逐渐普及开的时候。听说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自己买了计算机,在宿舍里便可上网。我们那时网络是没有的,系里给了我们班一台286,我们就开心得不得了了,找了间房子把它供了起来----供起来打游戏。 <br><br>当时那些游戏,与三国有关颇不少,除了谋略型的打仗治国争天下外,还有一个动作型的,叫“武将争霸”,分别是蜀的五虎上将和曹操一方的武将,甚至包括曹操自己以及吕布。我们可以任选两个武将对决,也可以用五虎上将去挑战典韦、许褚等人把守的关隘,最终统一天下。 <br><br>有一次,一个女生也来到机房,站在我们后面看。我们选武将时,各人的大头照在我们的箭头键下闪来闪去,那个女生看了一会儿,脱口说道:“这个赵云真好看!” <br><br>那个赵云画得确实很好看。那里面的大部分人,都是画得肌肉发达,如健美激素吃多了一样,还有瞎了一只眼睛的夏侯敦、苍老白头的黄忠、胡子几乎拖到地上的关羽之流。只有赵云,画得如同圣斗士一般俊美,剑眉星目,英气勃勃。本来素有美名的“锦马超”,画得象个世家子弟,缺乏活力;号称“马中赤兔、人中吕布”的吕布,则画得骄横无比,看了就让人讨厌。 <br><br>但没有人会觉得这里不对。一提到赵云,大家脑海里马上就涌起一个银枪白袍、少年英俊的形象,在长坂坡的百万军中杀进杀出,当者披靡。其实&lt;&lt;三国演义&gt;&gt;里只说赵云“生得身長八尺,?饷即笱郏?熋嬷仡U,威風凜凜”,后来借周仓之口又说过他一次“极其雄壯”,总的来说还是一介纠纠武夫的样子,怎么后来就成了小白脸了呢? <br><br>这应当是由于&lt;&lt;三国演义&gt;&gt;里对赵云的描述近于完美。你看,关、张虽排名在他之上,但“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马超虽然是贵族血统,但有勇无谋,总在坏事;至于黄忠,一株糟老头耳,魅力值更不足道。而赵云,有勇,在长坂坡百万军中单骑救主;有谋,反对刘备征孙权;有忠,刘备听人说赵云投曹操去时不信说:“子龍?奈矣诨茧y,心如鐵石,非富貴所能動搖也。”有胆,所谓子龙一身都是胆也;有风格,诸葛亮要有诈败诱敌的活准让他干,去东吴时的贴身保镖也总是他屈尊;有觉悟,拒绝了赵范的美人计,到了四川刘备要“分田分地真忙”,也是赵云谏止;武功高强更不用说,以前有人给三国武将的战力排名,曰“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吕布最厉害大家心服口服,而他不过仅次于吕布而已。 <br><br>德、功都如此完美,于是他的长相在大家的印象中也跟着完美起来,因了一个“少年将军”,便成了玉树临风的白袍壮士。而上面的那个排名,也显然是受了这样的“高大全”倾向的影响。其实赵云刚出来时,与文丑大战五十合,不分胜负,和后来关羽冲上去一刀就喀嚓了文丑比起来,虽然关老二是无耻偷袭,这对于兵器谱上排名第二的赵云来说,也是很说不过去的。 <br><br>这也就算了,如果再和正史里的赵云比起来,反差就更大了。一部&lt;&lt;先主传&gt;&gt;,提到赵云不过两次,不要说远远不及关羽的二十二次、张飞的十六次,连黄忠的四次都不如,只和马超的两次相仿佛。但黄忠和马超跟随刘备,是很晚的事了,确实没有几次能提到,而看给刘备的劝进表,诸臣的排名是这样的:“马超、许靖、庞羲、射援、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赖恭、法正、李严等一百二十人上言......”虽然这个排名考虑到的因素里,可能笼络人心比功劳资历更多些,但总大体说明了蜀汉建国初期众臣的地位高下。赵云都排不上号了,只隐没在“等一百二十人”里了(不会连这个都没有吧)。 <br><br>这倒不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厚此薄彼,而是历史上的真实。赵云才多大的功劳?提得上台面的只有随诸葛亮一起和张飞溯流而上,由荆州定益州。如是而已,和关、张总是独当一面没法比,和黄忠在汉中之战中斩了夏侯渊也没法比,马超则由于背景复杂,到了哪里都得到尊崇的。 <br><br>那为什么他却又能和关张马黄并列呢?陈寿给蜀汉大将作传曰&lt;&lt;关张马黄赵传&gt;&gt;,虽然赵云是排在最后,但毕竟也排上了。原因在哪里呢? <br><br>呵呵,扯了这么久,终于提出了这一问题,并回到我们的主题上来了----答曰:因为蜀汉的大将里,仅仅他们五个人得谥。 <br><br>以前官方的谥法是很严格的,不是随便哪个毛毛虫都可以得到官方发给的谥号的。关羽、张飞,够厉害吧,和刘备的交情够铁吧,死得也够惨吧,而且那时刘备还在台上,竟然都没有得谥。刘备活着的时候,给了谥号的仅有法正一人。关、张的谥号还是后主享受太平时,追思今日安定团结的局面的来之不易,忆苦思甜,缅怀先烈,给他们追谥的。用&lt;&lt;三国志&gt;&gt;里的话说:“初,先主时,惟法正见谥;後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费玮荷国之重,亦见谥;陈祗宠待,特加殊奖,夏侯霸远来归国,故复得谥;於是关羽、张飞、马 <br>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 <br><br>法正、诸葛亮、蒋琬、费玮、庞统,是文臣,陈祗是宠臣,夏侯霸是远来归国,得谥是嘉奖。可见在开国大将里,够得上格的就是关张马黄赵这五个人了。虽然赵云能够得谥,很可能是因为他长期担任刘家的警卫连连长,而且在长坂坡一役里“身抱弱子以免”,刘禅对他显然是很有感情的。上头有这个意思,下面自然照办,立刻给他也上了谥号,虽然他的战功和地位不及另外四位。 <br><br>不过这就够了!反正开国大将里就他们五个人得了谥,所以就并列而称了。另外有一个魏延,也是很厉害的人物。刘备得了汉中,要选一个人来守,上下都以为必然是张飞,张飞也这样自许。本来么,跟刘备最久最有名的,就是关、张,关羽作了荆州的土皇帝,还不让俺老张也当当汉中的小霸王?结果刘备却留下了魏延,一座皆惊。可惜他后来晚节不保,最后弄了个身败名裂,谥号当然是指望不上了。 <br><br>然后罗贯中就取了这五个人,包装曰“五虎上将”,并且不知怎么的,看中了赵云,把他提拔到第三位,又冠以各种美好品格。他的很多事迹倒不是捏造,裴松之注&lt;&lt;三国志&gt;&gt;时引了很多一本叫&lt;&lt;赵云别传&gt;&gt;的书,里面记载了不少赵云的光辉事迹。这本书现在或许竟已经湮没无存了吧,可惜。我稍微整理了一下,附在下面。对比一下就可以发现,虽然赵云的功劳一般,比如在汉中之战时,他的地位还不如黄忠,但罗贯中对他的品德的夸张还不是全无根据的。 <br><br>然后民间逐渐地根据&lt;&lt;三国演义&gt;&gt;传说开来,最后赵云就演变成现在这样的形象。可见,谥号还不是那么无聊的。假如没有谥号这东西的话,赵云就难以与关张马黄并列,那样的&lt;&lt;三国演义&gt;&gt;,赵云出来时,就会是一个糜竺、孙乾之流的烂人了,那、那、那该是何等的暗无天日、骇人听闻啊!而中国的戏曲评书艺术,又该受到多大的打击啊!我仿佛看到,杨小楼在讨饭,刘宝全在流浪......这难道不是谥号不无聊的一个铁证吗?! <br><br>好了,扯了这么多,那赵云究竟得了个啥谥号呢? <br><br>曰“顺平”。 <br><br>是啥意思? <br><br>姜维曰:“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原来赵云的品格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柔贤慈惠”,大家回头查查历代后妃的谥号,一定会发现她们不少人都和赵云一样拥有“顺”的美德吧。唉,说穿了,赵云的身份还是大内总管看家婆啊,也不知道刘备有没有丧失人性地给我们的偶像施过宫刑?罪过,罪过! <br><br>好在“平”字还差强人意。“执事有班”,不过是说他遵守礼仪罢了,朝见刘备的时候不会随地吐痰,刘备不在的时候他也不会利用职权之便调戏甘夫人;“克定祸乱”,则终于说出了我们的常山赵子龙原来也是一员武将,原来在做好“看家”的本职工作之余,也在业余时间里加班加点去打了几仗,“打败了曹操侵略者,消灭了刘璋军”。 <br><br>至于其他几人的谥号,没太多好说的。张飞谥曰“桓”,谥法云“辟土服远曰桓”,所谓齐桓公是也;马超谥曰“威”;黄忠谥曰“刚”。这几个谥号都不错,而且很贴切。 <br><br>最耐人寻味的是关羽的谥号。在我们看来,关羽可算是刘备家的一号亲信,功劳也是非常大的,魅力值也非常高,谥号应该美好无比吧。可他的谥号却是“壮缪”。这个“壮”当然不是说关二爷他老人家肌肉发达,体如蛮牛,不然施瓦辛格死了,我们只好谥他“施壮壮”了。这里的涵义应当是“武而不遂曰壮”,就是说您虽然武功高强,可惜志向没有实现。这算个中等的谥,嘉其武,又惜其不遂。 <br><br>“缪”字就不能听了。缪者,谬也。历史上凡得了这个谥号的,若不是借了拟谥号的大人一万两银子没还就死掉了,被人恨他入骨,就一定是活着时倒行逆施、道德败坏之辈。最有名的,是秦桧被谥“丑缪”。秦桧被骂为汉奸,当然“丑”,关二爷却是义薄云天的“武圣”,说他“丑”是不好意思的,只好说他“壮”。但不管是“丑缪”,还是“壮缪”,总是“缪”之一种。想来虽然是后主时代了,对他一味蛮干、骄横刚矜而丢了荆州还是耿耿于怀吧。另外,诸葛亮对关羽一向是没什么好感的,蜀的文官系统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这个谥号也受到了诸葛亮的看法的影响吧。 <br><br>诸葛亮自己的谥号就非常好,曰“忠武”。“忠”不用说了,为人臣者,能得到的最高评价也就是“忠”了。倒不是说得到这个谥号的人就有多忠心耿耿,而是“危身奉上曰忠”,就是说在形势危急的时候,仍然能够一心为主,绝不背弃。当时三国的局势,用诸葛亮自己的话说,是“天下三分,益州疲敝”,他却仍然托身危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是为“忠”。 <br><br>“武”字也不错,虽然我以前很纳闷了一段时间,为什么诸葛亮这样一个以智谋著称的人,不谥他为“文”,而谥为“武”。关于“文”和“武”,这个话题,后面我们还要聊。简单地说,“文”是文治,即政治,“武”是武功,即军事。 <br><br>诸葛亮的功绩主要有:谋略,即隆中对;文治,即把蜀治得“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武功,一是平南蛮,成功了,二是出祁山,却没什么效果。&lt;&lt;三国志&gt;&gt;的作者陈寿对诸葛亮的一段评价犹为中肯:“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 <br><br>诚如是,则谥亮“武”,在我们后人看来,又其实颇有讽刺意味。历史上得谥“武”的,必然都是武功卓著之人,如曹操。如果给诸葛亮一个谥号,突出他在治国方面的功绩,或许会好得多。 <br><br>有人认为,后主长期笼罩在诸葛亮的阴影之下,虽然不发作,但心里是很不甘愿的,所以在诸葛亮死后,对“人民自发的悼念活动”颇暗暗地打压了一番。而案谥法对于“武”字,除了对武功的嘉耀外,还有“夸志多穷曰武”,如汉武帝之“武”,就很有些说他穷兵黩武的意思。诸葛亮三番五次地北伐中原,每每劳而无功,谥他为“武”,可能也有点说他费师劳力的意思。 <br><br>当然,蜀汉人物的谥号最好的,还不是诸葛亮,而显然是刘备。刘备谥曰“昭烈”,据毛宗岗在&lt;&lt;三国演义&gt;&gt;里的评说:昭者光也,烈者武也,谥备“昭烈”,犹谥“光武”也。 <br><br>“光武”是啥意思?咱们都知道,不就是刘秀的谥吗。蜀汉为刘备上的谥号,就是把他暗比光武帝了。如果革命成功了,那这一比是使得的,他们俩干的事情也确实差不多。可惜刘备只是创下了一片基业,这个基业,只能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而且最后诸葛亮同志努力又努力,却还是失败了。 <br><br>我们就不比较二刘的才能高下了,但至少有一点,刘备的命确实没有刘秀的好。他们虽同是高祖后裔,同处群雄并起的乱世,但首先刘秀有个好哥哥,就是刘演;其次他没有曹操这样的对手,各路军阀都是些庸人,公孙述倒也据了蜀中,被刘秀轻易就荡平了。于是刘秀就“中兴汉业”,也不用头疼正统之类的问题,做了东汉的开山皇帝,谥曰“光武”。他的这个“武”,可是受之无愧的。 <br><br>没办法啊。谥号是评论人的品德功行的,不是用来算命的。如果让汉光武遇上魏武,二武相争,我看弄不好刘秀也只好郁闷地去四川了。所以,命不好不是刘备的错,就让刘备去享受他的“昭烈”之谥吧,借句李敖的话说,所谓“手淫蜀汉,意淫东汉”是也。 <br><br>不过,据毛宗岗的考证,其实曹操对自己的谥号,也是相当郁闷的。欲知曹操为何对自己这个美好的“武”字不合意,且听下回分解。 <br><br>附:&lt;&lt;三国志&gt;&gt;注里引的&lt;&lt;赵云别传&gt;&gt;片断: <br><br>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 <br>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忧州 <br>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愿袁氏 <br>,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儭鮾□, <br>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 <br>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遂与瓒征讨。时先主亦依托瓒 <br>,每接纳云,云得深自结托。云以兄丧,辞瓒暂归,先 <br>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别,云辞曰:「终不背德也。」先 <br>主就袁绍,云见於邺。先主与云同床眠卧,密遣云合募 <br>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绍不能知。遂随先主至 <br>荆州。 <br><br>..................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 <br>,先主以手戟□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 <br>至。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 <br>寡嫂曰樊氏,有国色,□欲以配云。云辞曰:「相与同 <br>姓,卿兄犹我兄。」固辞不许。时有人劝云纳之,云曰 <br>:「□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遂不取。□ <br>果逃走,云无纤介。先是,与夏侯敦战於博望,生获夏 <br>侯兰。兰是云乡里人,少小相知,云白先主活之,荐兰 <br>明於法律,以为军正。云不用自近,其慎虑类如此。先 <br>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此时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 <br>,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 <br>特任掌内事。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内欲 <br>将後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後主还。 <br><br>..................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 <br>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 <br>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 <br>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 <br>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後可役调,得 <br>其欢心。」先主即从之。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 <br>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 <br>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 <br>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 <br>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 <br>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 <br>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 <br>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 <br>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 <br>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 <br>:「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 <br>虎威将军。孙权袭荆州,先主大怒,欲讨权。云谏曰: <br>「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 <br>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 <br>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 <br>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先主不听,遂东征 <br>,留云督江州。先主失利於秭归,云进兵至永安,吴军 <br>已退。 <br><br>..................亮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 <br>,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云身 <br>自断後,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云有 <br>军资馀绢,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何为有 <br>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亮大善之 <br>。 <br><br>................後主诏曰:「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 <br>。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於危险。夫□所 <br>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大将军姜维等议,以为云 <br>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 <br>。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 <br>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 <br>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 <br>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
3#
发表于 11.8.2003 12:37:54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12.2024 00:04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