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9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朝边界的形成ZT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4.12.2002 17:33:59 | 只看该作者
                         中朝边界的形成<br><br>王书同<br><br>中国与朝鲜以鸭绿江和图们江为国界形成于何时?不是当代,也不是近<br>代,而是在公元15~16世纪的古代社会。<br>两汉至元末历15个世纪,共计1500余年,中国对朝鲜半岛北部一<br>直领有主权。虽然疆界线呈出从南向北退缩的趋势,但在辽金元400余年间 <br>基本稳定在今朝鲜江原道的永<br>兴地区。明代中朝疆界发生了重大变化,南界线从永兴一线撤至今天的鸭绿江<br>、图们江,两江以南的女真人也撤到江北地区,除少数与当地人即朝鲜李朝<br>治下的臣民融合为一体者外。如此重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br>?下面将逐一探讨。一1638年朱明王朝建立,在东北地区一面派遣大军<br>征讨蒙元残余势力,一面派遣官员深入各民族地区,宣谕明朝政策,对各族<br>首领进行招抚。<br>地处朝鲜半岛南部的高丽王朝已进入末世阶段,还念念不忘<br>向北扩张。高丽原为元朝藩属,见元室垮台明室初立,企图趁机扩大北疆。<br>于是遣官向明朝请求土地,要求铁岭以北归其版图。明朝则认为故元土地、<br>人民、藩属都应该归属于明,高丽朝按道理按势力大小来说,都应该递表称<br>藩属,所以朱元璋对礼部尚书李原名说:&quot;数州之地,如高丽所言似合隶之。<br>以理势言之,旧既为元所统,今当属于辽,况今铁岭已置卫,自屯兵为守,<br>其民各有统属。高丽之言,未足为信,且高丽地壤旧以鸭绿江为界,从古自<br>为声教,然数被中国累朝征伐者,为其自生衅端也。今复以铁岭为辞是欲生<br>衅矣。远邦小夷,固宜不与之较,但其诈伪之情不可不察。礼部宜以朕所言<br>,咨其国王,俾各安分毋生衅端&quot;①。朱元璋斥责了高丽王的贪求,同时表<br>明不在乎数州之地、不与小邦计较的容让风格,并且按照高丽所要求的那样<br>以鸭绿江为界。自此划定鸭绿江以南归高丽,以满足其扩疆之请。李成桂为<br>高丽朝臣,发动政变推翻高丽朝建立李朝,其为太祖。成桂领略过明军的威力<br>,又为稳定国内反对派的攻击,没有向明朝提出进一步的疆域要求。<br><br>明成祖朱棣继位以后,继承其父的遗志继续在东北各民族地区招抚,设<br>立卫所。与朱棣相继继位的是李朝太宗,新君上任宿念复发。永乐二年(1<br>403年)五月间明朝钦差东宁卫千户王修招谕三散、秃鲁兀等11处女真人<br>,以授官设卫。李朝立即向明廷提出请求,要将三散、秃鲁兀等11处地域<br>划归自己版图,使女真人附籍当差成为其子民。为讨明廷喜欢特加一句,&quot;十<br>处地面皆在圣朝同仁之内,伏望圣慈许令上项人等仍旧安业,永沾圣泽&quot;①<br>。朱棣学其父大度为怀,在千恩万谢声中,允许11处之请。李朝太宗于五<br>年五月即明永乐三年(1404年)接到了&quot;钦蒙敕旨&quot;,立刻表示&quot;臣与一<br>国臣民感激不已&quot;②。与此同时,李朝又提出进一步要求,即将11处之北<br>的&quot;猛哥贴木儿、答失等并管下一百八十余户见居公贝佥镇迤南境城地面,<br>把儿逊、着和等并管下五十余户见居公贝佥镇迤南庆源地面&quot;,也归其所属&quot;<br>附籍当差&quot;③明廷没有允准,于是李朝阻止钦差王教化的对猛哥贴木儿的招抚<br>。此举激了朱棣,他叱责说&quot;东北面十一处人民二千余口,已皆准请,何惜<br>猛哥贴木儿乎?猛哥贴木儿,皇后之亲也。遣人招来者,皇后之愿欲也。骨<br>肉相见人之大伦也。朕夺汝土地,则请之可也,皇亲猛哥贴木儿,何关于汝乎?<br>&quot;李朝太宗闻训立即表示歉意:&quot;今闻皇帝之谕,不胜惶愧,往者不可追,来<br>者犹可图。贴木儿理宜督送,不可缓也;遣陪臣陈情,亦不可缓也&quot;④。 <br>其实贪而无厌者并非太宗一人,以高丽朝为例,从其朝臣泣泪恳请出兵拓展此<br>疆的状况看,在统治集团中一直有股势力意在于此。李朝也是这样,有时李<br>王是被迫做出扩张领土决策的。在李朝太宗听到明廷训斥之前即其使臣回来<br>之前,李王已经后悔此举:&quot;予初不欲使李行计禀,帝已许东北面十一处人民矣<br>。何颜更请此事&quot;⑤?继太宗之后是世宗,李朝世宗并没有接受教训,在&quot;<br>开拓东北疆土&quot;即驱赶女真人方面照前朝大有突破,将东北边界推到图们江<br>,完成了空前绝后的&quot;大业&quot;。<br>然而,祖辈生活在广大疆土上的女真人既不愿<br>意离故土,又不愿意服役当差。&quot;朝鲜将移我等于内地,占为百姓,服役如李<br>豆兰管下,则我等子孙永不免服役之劳&quot;⑥。但是自身生产力落后,社会组<br>织结构仍以部落形式,经济上的依赖性和组织上的分散,使之不能与李朝匹敌<br>。明朝满足于李朝的&quot;侍大至诚&quot;,忙于内争、忙于安抚周边,又地域广大不在<br>乎数百里或千里的疆土,只求管住女真人,使边地相安无事,根本不能考虑<br>其利益。所以,女真人抵制驱赶的斗争是孤立无援的。李朝世宗以后开拓北<br>疆主要与女真人争夺,这一点朝鲜学者明确表示共识。朝鲜科学院历史研究<br>所著《朝鲜通史》中说:&quot;在十五世纪我国对外关系上,女真问题颇为重要,<br>因为这时我国大力开拓北方,它与女真有密切联系&quot;⑦。读《李朝实录》从<br>边镇名称上看不出其开疆拓土的痕迹,其常常出现的北部边境城镇如庆源、<br>庆兴、茂山、慈城、闾廷等等,于500年间一直不变地使用着,这些城镇<br>就在今天的两江沿岸。但细读之则疑点逐渐增多。例如:出现某城迁移的记载<br>,却未指出从哪里迁到何地;再如女真首领与部众反抗占其疆土的斗争,从<br>抗争的坚决与付出的惨烈代价看,他们是受委屈的,但事实真相又如何?还<br>有女真人的&quot;掳掠犯边&quot;,是出于贫困掠掳财富还是如许多记载所指是出于报复<br>?李朝派军征剿和诱杀女真首领,都极残酷,其理由又记载得很牵强,为什<br>么呢?将诸多疑点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即可明显看到李朝是如何侵夺女真人<br>生息之疆的。<br>首先从建州左卫始设地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二建州左卫第一任<br>指挥使猛哥贴木儿的名字出现在《明实录》中较晚,是永乐十四年二月壬午条<br>,而且没有记载左卫始设时间地址。国内学者皆根据朝鲜史料《东南舆地胜览》,认定建葑笪朗忌璧匚?裢济墙?习痘崮?佟1收咴谠亩痢独畛?德肌分蟹 <br>现有关记载与此推断矛盾很大,李朝太宗五年即明永乐三年五月记载猛哥贴<br>木儿在回答明钦差招抚使时说,其率部居住在&quot;庆源、镜城地面&quot;,此地&quot;又<br>滨海,倭寇来往&quot;,因防倭有功李朝就委以镜城等处万户职。猛哥贴木儿在婉<br>词拒招中还说,一方面&quot;虑其兀狄哈等乘间掳掠家小,以快其仇,&quot;另一方面&quot;<br>又滨大海,倭寇来往,以此忧疑未决&quot;②。明使臣钦差为&quot;不辱使命&quot;住于<br>此地数日,直至猛哥贴木儿等随其起程赴北京受职。建州左卫始设于此时此<br>地无疑。这里最重要的地理特征是滨海,两次提到滨海与倭寇,因抗倭有功<br>受职,又恐倭寇再来。查今地图,图们江畔会宁不滨海,这是与史实矛盾者一<br>。第二是名称上的不同,会宁这个名称在李朝官修史料《李朝实录》中出现<br>较晚。在猛哥贴木儿接受招抚前后,居地的名称是&quot;镜城&quot;,今地图上有镜城<br>而且滨海,史料中出现会宁以后仍有镜城,它们不是先后称谓的同一个城。<br>滨海镜城才是建州左卫始设地。镜城附近还有庆源,再远点有斡木河。《李朝<br>实录》中常称庆源镜城,两词并用。从未出现过庆源会宁两城并称的记载。<br>当时会宁还没有建城,也可以说那个地方叫不叫会宁还无从可考。从李氏两<br>朝对猛哥贴木儿称呼的改变看到前后居地的改变,这是第三点矛盾之处。李<br>朝太宗时称猛哥贴木儿时在前常加庆源镜城或只加镜城。太宗末年猛哥贴木儿<br>率部众迁离镜城。又于世宗五年回归旧地。此次归来以后再没有称庆源镜城<br>猛哥贴木儿,而是常将阿木河同猛哥贴木儿联系在一起。&quot;蒙圣旨,许令复还<br>阿木河地面&quot;。&quot;童猛哥贴木儿到阿木河见庆源千户金光秀,握后喜曰;不图<br>今日复相见也,专恃殿下之德,率妻子来耳&quot;③。从他们相见时的一套官话<br>来看,金光秀是李朝派来接待的官员,他被派来,是因庆源作为边城离阿木<br>河较近。通观《李朝实录》,太宗朝称庆源镜城(或镜城)猛哥贴木儿,世宗<br>朝称阿木河猛哥贴木儿。从称谓习惯即地名的改变可知建州左卫居地的改变<br>,初滨海,迁徙之后归来落脚于阿木河。称其复归,只是因庆源、镜城与阿<br>木河相距不远,对北京明廷或李朝汉城来说处在一个方位上。但对女真人来<br>说毕竟还是迁移,向北方图们江靠近。此种迁移是在出走归来的变化中实现的<br>。第四个矛盾点是将会宁与阿木河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阿木河即斡木河是<br>猛哥贴木儿率众复归的居地,不是初设建州左卫之址,前已明证。但会宁与<br>阿木河也不能同日而语。世宗于零年(朝鲜李朝的纪年习惯,前朝的末年即<br>继位新王的零年)猛哥贴木儿出走时就想建一重镇,未及实现。十五年猛哥<br>贴木儿死后,李朝乘虚设筑重镇于阿木河,称作&quot;宁北镇&quot;,而未称会宁。《<br>李朝实录》中明文写着&quot;移宁北镇于阿木河&quot;①。会宁的出现是在世宗十八<br>年即明正统元年(1436年)。李王说:&quot;去年筑会宁镇,凡察云:何用石城<br>?为其奸已发端倪,庆源之兀良哈亦如是矣。彼人之心以为四镇撤去则可以<br>耕牧其间,恣行奸计矣&quot;②。以此可见会宁是图们江畔新筑四城之一,不是<br>阿木河会宁,而是图们江畔会宁。会宁的设立是驱赶女真人,使之最后退出<br>图们江南岸的关键步骤。<br>以上笔者对明朝建立建州卫初址在图们江畔会宁之<br>说提出的四点质疑:第一初址滨海,而会宁不滨海。第二名称不符,猛哥贴<br>木儿接受招抚设卫时的居地为镜城,不是会宁。第三是对猛哥贴木儿的称谓<br>不同。以设卫之时起,初即太宗时称镜城猛哥木儿,后即世宗时称阿木河猛<br>哥帖木儿,从未称过会宁猛哥帖木儿。第四是阿木河与会宁不可以并称互代<br>。李朝于公元1416年在阿木河畔修筑的是宁北镇。而会宁城于公元14<br>18年,筑于图们江畔猛哥帖木儿遇害3年之后。从对建州左卫初址质疑中<br>,可以看到其北迁的踪迹。重要的是女真人经历了被动的痛苦的过程,原因<br>在于李朝扩疆的野心。三李朝世宗十五年十月,猛哥帖木儿因保护辽东都指<br>挥裴俊一行,被杨木答兀勾结的七姓野人杀死③。头领死去、部众涣散,李<br>朝趁此阿木河空虚之时修筑城堡,将其边界扩到阿木河。李王言:&quot;斡木河本<br>是我国之镜乡也,童猛哥帖木借居其地,见今灭于兀狄哈,其地肃然闲旷,<br>在我不可不作镇以镇之&quot;④。斡木河,为女真人称阿木河⑤。女真人居地反<br>有李朝堡垒怎能没有反映。李朝世宗十六年即明宣德九年十月,李朝判书申<br>商启曰:(建州女真首领凡察遣人)&quot;今来斡朵里告本曹曰,今作镇于斡木河<br>,仍率我以居乎?无乃黜我等乎?&quot;女真人质问李朝边官,在阿木河建城防<br>,仍让我们住吗,不是赶我们吗。李王作了无理的回答:&quot;愿为之氓则何逐之<br>,有若欲出去则何拘之&quot;⑥。李王所言的意思是这块土地他是占定了。李朝<br>世宗不仅在女真地域建城,而且派军队用武力欲驱逐女真人于阿木河之外。<br>这里有女真人开辟的土地。当时开辟耕田是何等艰难,密如牛毛的参天大树<br>,铁制工具又那样缺乏,所以女真人难以割舍用辛勤汗水开辟的良田和营建<br>的家园。从头领到部众都被逼得走投无路。世宗十五年即明宣德八年(14<br>33年),李朝军队征剿女真,掳其人口、牛马、财产。女真首领告状到明廷<br>。&quot;上国令孟指挥及崔真赍敕到国。&quot;令李朝归还所掳之旨亦非一道,言曰&quot;<br>今闻彼人奏云,以至诰命、印章亦皆夺去&quot;①。明廷裁决、调解女真与李朝<br>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令李朝归还所有掳走女真人的财物,包括作为统众朝贡<br>凭证的诰命印章,而李朝却分辩说:&quot;初伐野人不为取夺财物也,故将士所取<br>之物即自烧焚或沉水中&quot;②。明廷的赐令与李朝的独白都证明李朝蓄意使女<br>真人不得安生,有逼其产生搬迁之念的意图。世宗二十三年,凡察向明廷告<br>状李朝,扣下其亲族部众170余家的人口,使这些家人不能团聚。李满住<br>向明廷控告李朝于正统二年即李朝世宗十五年抢劫11口人未还。李朝回答<br>明廷的查问说&quot;彼皆久居怀安,心不欲回。&quot;但&quot;凡察等固求完聚,屡奏不已<br>,词亦恳切,乞朝廷为之分割,且欲自往搬取,近又闻其纠合乃胯等欲为非义&quot;<br>。女真人义正严辞的强烈态度迫使明廷持以公允。&quot;朕惟王为国东藩,凡察、<br>满住皆受朝命,于边居住俱宜保全,俾之安靖。若坐其竞争构怨而不恤,非<br>一视同仁之心&quot;③。明廷对李朝、女真及他们之间的争端,始终一个态度,<br>一个目标,务求安靖,非求是非,所以女真人从明廷那里得不到真正的理解<br>和支持。阿木河是李朝的境外河,李朝在史料中有明确记载。世宗十五年十月<br>,辽东都指挥裴俊率领军马在猛哥帖木儿等保护下,往斡木河,招取杨木答<br>兀管下人口。在斡木河地面遭杨木答兀等女真人的截杀。苦战使明军溃败,<br>需要休整,而方圆左近没有城池,为安全休息必寻找能应援或退却之地。&quot;凡<br>察等八名被伤,天晓领军回还,惟恐野人复来抢杀,当职将领官军于朝鲜国<br>路口下营&quot;,希冀随时可退入朝鲜境内,或得到庆源、镜城李朝镇守军的支援④<br>。古代这里的道路与今天不同,不是四通八达。茂密的原始森林,加之险山<br>恶水,几乎无路可走。元朝开辟了一条驿路,这条路在今天朝鲜东北部。从<br>咸兴经洪源、北青、端川、吉州、镜城到会宁,中原王朝的使者可以通过以<br>上的驿路到达女真各部落,朝鲜与女真人之间还有个界限,就是这个&quot;朝鲜<br>国路口&quot;,不就是国界么?斡木河不就是境外河么?十六年八月兵曹曰:&quot;野<br>人寇庆源、镜城等地,掳去人民为奴使唤。土地隔远之时则已矣,今设巨镇<br>逼近野人之境,被掳唐人连续逃来,我国被掳之人无一逃来者,必是安业住<br>居无还心&quot;⑤。兵曹反映的情况佐证了上述其向北扩张领土的事实。<br>庆源、镜城原为李朝的两个边境城,原来女真人就住在这两个边境城之<br>外或称之下,现在被逼已经迁离这个地方。同时在女真人居住的地方又建筑了<br>新的城堡,形成了原来女真与李朝百姓在镜城和庆源那样混住的状况。也就是<br>说随着女真人向北退却,李朝的城堡像钉子一样跟着钉入新的女真边缘领地。<br>女真虽被驱赶离开世代居住的地方,但出于报复采用出其不意的方法,冲破李<br>朝边境城的封锁,到原来住的庆源、镜城抢掠,成为李朝所称的&quot;边患&quot;。扩<br>疆夺地,李朝自以为大喜大功之举。同年记曰:&quot;昔侍中尹?征讨竖碑之后,<br>斡木河之地鞠为茂草,为野人窟穴。今方圣德深重,命将西征全师献捷。又<br>斡木河置二巨镇以严关防&quot;⑥。斡木河置镇始于世宗十六年。于此李朝世宗想<br>说明的是高丽朝同女真人夺疆未成,而在其王臣努力下实现了。当时明廷<br>满足于李王频频往来&quot;侍大至诚&quot;,并不过问此事,李朝一举将东北边境推至<br>当时豆满江。李王有一大段传旨,清楚地说明了这样的事实:&quot;传旨咸吉道都<br>节制使,新设四邑,我祖宗肇基之地,豆满江为界岁在庚寅,守将失驭遂为<br>胡儿游猎之场。其后童猛哥帖木儿适底亡灭,所在一空,机不可失。予以谓<br>祖宗兴王之地不可空弃。豆满江天所以限彼我也,自庆源退寓富居,胡人肆<br>意越江恣行,掳掠或留宿数日及其归也,亦无谁何如履坦途,可谓叹息。若<br>复豆满江之界列置守御之所以镇北……。且豆满江之南沃野数百余里,耕则<br>禾稼必盛,牧则牛马必肥,可为生民永建乃家之地。是以癸丑冬移府于苏多老<br>,移宁北镇于阿木河。徙南道之民二千二百户以实之&quot;①。这一段有意载入<br>史册的独白反映了许多情况。一是扩疆到图们江畔的大举是趁猛哥帖木儿遇<br>害之时,二是李朝占领豆满江以南地区是曾同女真人进行了反复斗争才得以<br>实现的。<br>李朝世宗在位达32年,在开疆拓边方面的确超前绝后。所谓超前<br>,超过了王氏高丽开拓北疆的最高点。据李朝记载王氏高丽睿宗朝时曾派遣<br>侍中尹?击东女真立九城于公贝佥镇之先春岭,但第二年被女真复夺地毁城<br>,高丽朝欲拓展北疆的目标没能实现。言其绝后,是此后李朝统治者们都未<br>能再扩展北疆,而是世守图们江为界。李朝当时将图们江称为豆满江。其实<br>李王的这段独白不能全作历史依据,这是因为:第一&quot;豆满江为界岁在庚寅<br>&quot;可疑,这一年为明永乐八年即李朝太宗十年。太宗五年时因请将猛哥帖木<br>儿居镜城之地归属李朝,遭到永乐皇帝的训叱,李朝赶快陪情认错,怎可能<br>在5年之后将边界大幅度推向豆满江呢?如果再前推60年的庚寅,正值元<br>朝至正十年,这更为不可能。尹?开疆筑城是在公元1107年,干支为丁亥<br>。第二,&quot;是以癸丑冬移府于苏多老,移宁北镇于阿木河。徒南道之民二千二<br>百户以实之&quot;为时间提前之记载。癸丑年即李朝世宗十五年,同在《李朝世宗<br>实录》该年冬十一月记载,猛哥帖木儿父子战死于家中,未能完成往征斡木<br>河的任务。死后李王抓住机会&quot;其地肃然闲旷在我不可不作镇以镇之&quot;,此指<br>斡木河,离豆满江还有距离。所以此年李朝世宗十五年即明宣德八年(14<br>33年)以豆满江为李朝东北边界为误无疑,其于斡木河建镇始于世宗十六年<br>,完成徙民设府治在其后,至于真正将不归服不称臣民的女真人赶出豆满江<br>之北更是在以后许多年中完成的。李朝扩疆遭到女真人的反对。世宗十六年<br>记载,凡察朝贡北京继承兄猛哥帖木儿都督佥事职。李朝趁建州左卫首领离<br>开之际修建宁北镇及会宁城。害怕凡察起事。&quot;帖木儿弟凡察朝京师,继帖木<br>儿作为都督佥事,新授诰命印信来斡木河时,我国初置镇,凡察反侧未安&quot;②<br>。李朝作了应变的准备。首先侦察建州动静,&quot;斡木河野人等自相漏言。凡察<br>等谋欲害宁北镇守将,将移居于婆猪江&quot;③。凡察仇恨之心、报复之切是可<br>想而知的。李朝在凡察没有动作的时候,先将其买来的奴仆即所谓&quot;贸易使<br>唤人民&quot;,作为杨木答兀所掳明朝的人民&quot;送于上国&quot;④。凡察向李朝索要被<br>掠去的奴仆,李朝回答:掠的是明廷的叛逆杨木答兀的奴仆,并且已送到明廷<br>。明廷对李朝还送被掠人民非常满意。凡察刚受明廷封职,向明廷要人,既<br>说不清又破坏关系。李朝采用了先发制人和转移目标的手段,使凡察陷入重<br>迭矛盾之中,不敢所动。建州左卫女真与李朝百姓混杂居住,免不了你来我往<br>,李朝官府对女真人是严酷的。&quot;一有所犯,笞杖之刑固无所赦,至于居民亦<br>有相殴野人者&quot;。在官逼民欺的情况下,女真人不得不将&quot;其部落居江内悄悄<br>移居江外&quot;①。居住在李朝东北地区的女真部落建州左卫、兀良哈等,他们<br>的痛苦、忿满与仇恨可想而知。对于女真人的愤怒和反抗,李朝早有防备。<br>李王说&quot;去年筑会宁镇,凡察云,何用石城?为其奸计已发端倪,庆源之兀<br>良哈亦如是矣。彼人之心以为四镇撤去则可以耕牧于其间,恣行奸计矣&quot;②<br>。这段分析与评说的确称得上是强盗的逻辑。凡察等无力与李朝争夺,将仇<br>怨报与明廷,明廷传旨查问,李朝遣使对凡察训叱并加威胁,&quot;汝若不改前心<br>,事我不诚,汝无生理矣。汝之七子二女与诸族属皆在此,汝何不爱惜乎&quot;③<br>。凡察为保护子女族属的生命屈从压迫:&quot;告天誓之,仍言曰:予舍此土顾无<br>去处。满住虽赍圣旨来促,我无移去之意,永世归顺,死于都制使足下矣。<br>岁月久则当知予之诚伪矣&quot;④。凡察表面必须装出诚心归顺之意。七月正值<br>炎暑。女真人向来不畏严寒却畏暑热,因为狩猎为业的女真人吃肉穿皮衣,<br>没有布、丝衣料。夏日穿皮衣可以躲在蔽日的森林里,到烈日当空的农耕地<br>区是难以忍受的。所以朝贡均在冬日。此刻凡察却例外于夏日赴汉城朝见李王<br>。在李王面前&quot;良久不言&quot;,在李王催促与表示宽赦之意后请求&quot;欲退居会宁<br>三十里之外&quot;,&quot;凡察对曰,管下愚民无知犯法,抵罪不赦。边人或轻蔑我民<br>,且牛马互相放逸、踏害禾谷,故欲退居耳&quot;⑤。凡察屈身侍大,受到岐视<br>与压迫日深,终于两年之后逃往西部与李满住聚居。建州左卫的此次迁徙,<br>非同猛哥帖木儿当年率众迁至镜城和阿木河,无有或少有资产携带之忧,此<br>时已有了成熟的农业,舍弃房屋土地实为无奈,实为李朝侵夺的结果。<br>李朝为占领建州左卫女真部落居地,抓住了两次机会。一是猛哥帖木儿被害,<br>二是凡察赴北京。首领不在,部众涣散,硬将边城向女真地域推移。李朝还几<br>次出兵征剿女真地区,逼迫其跪伏或驱逐其北移。在此过程中,朝鲜对女真<br>人是残酷的。太宗十年三月,李朝边将赵涓屠杀女真的男女老少,又捕捉了<br>女真首领甫乙吾。杀头领没有借口,又不敢放回,因为&quot;若放还,则入其故里,<br>积尸蔽野 屋庐烧尽,妻子朋友皆已死亡,虽一宿一饭亦无所寄。怨极于天<br>,必告天子,誓死复仇矣&quot;⑥。女真人遭到了灭顶之灾,必然没齿不忘。确?<br>十余年之后&quot;野人于中原路上见貌类赵涓者欲害之,其志惨矣。&quot;不仅赵涓一人<br>,后&quot;有洪师锡往征彼土,杀掠甚众,彼人闻师锡为府使则必注意报复&quot;。&quot;<br>师锡领兵往征结怨于彼者深&quot;,李朝臣民更体会到,女真人&quot;报仇之心传至后<br>世尚不忘怀⑦。女真人仇恨至深,实因李朝欺压太深。其边官平安节制使驰报<br>,&quot;野人等数数来往,盖因其妻子被夺,怀愤不解之致然也&quot;⑧。<br>李朝世宗不仅拓展了东北部广大疆域,而且形成了一套后世效法的与女真人<br>夺疆的方法。成宗时:&quot;野人要老土舍罗哈到云宠惠山设柴城处,因留行猎曰:此是<br>我地,今设险何也,我虽死不去&quot;①。李朝想要哪里的土地,不与女真人打招呼<br>,直接筑城,筑石城慢,就先筑柴城。先筑城再赶走女真人。此类情况屡见<br>不鲜。那么女真人何时被彻底赶出两江以南呢?从《李朝实录》记载看,李<br>朝中期两江以南仍是建州、兀良哈、兀狄哈女真人的居住地。世祖元年&quot;贼<br>二十骑入端川境,掠男妇十九名,杀男妇八名,又掠牛畜而去,知郡事李思<br>柔追之不及&quot;②。&quot;野人三十余骑入去吉州西北口子,杀男子七名,掳妇女七口,<br>牛二十七头,马二匹而去&quot;。&quot;入寇吉州者臣今洞知,斜地住兀良哈舍地等&quot;③<br>。以此可见15世纪中期以后,女真人还活跃在端川、吉州地区,还与朝鲜<br>人混处其间。待到15世纪末的成宗二十四年,&quot;高山里战亡人之族古罗哈<br>言曰:三卫人虽归顺不许朝京,又无恩赐,不如草窃得利之为愈也&quot;④。&quot;宁<br>作贼於边民,以复父兄之仇可乎&quot;⑤。燕山君七年即明弘治十四年五月刑曹<br>参判宋轶启,&quot;臣为平安道观察使时,命采碧潼青玉,但产玉处在野人之境,<br>夏月则野人出猎者交错采玉者,多被抢掳,冬节则冰雪覆地未知产处。先王<br>朝以其难于采取,使绝往求之路,传曰:勿采&quot;⑥。高山里、碧潼均在鸭绿<br>江以南。<br>以上事实证明15世纪末16世纪初,李朝还在与女真你来我往地<br>争夺着土地、资源。以上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李朝所谓的开疆拓土,是从<br>女真人手中夺其森林、牧场、耕地及地下资源,不仅建州左卫遭此劫难,与<br>李朝接界的各部落女真无不如此。女真人活动地域虽向北移动,但仍在鸭绿江<br>、图们江以南。女真人为保其生息之疆土,与李朝作着殊死搏斗。但毕竟实<br>力悬殊,其结果只能是抱恨含泪步步退却,让出了两江以南大片领土。李朝<br>也在有明一代如此完成了开疆拓土的大业。<br>那么李朝百姓是否在此大业中获得好处呢?朝鲜南方温暖地带的农民<br>不适应北方高寒,农业欠收、牲畜多毙,&quot;<br>疾疫流行,死者甚众,新徙之民不安其居,思归故土或臻亡命&quot;。据世宗二十<br>二年记载:李王传旨咸吉道,&quot;去已未年十一月十二日所启事目,只录会宁正<br>军逃亡者一百五十二人,其余率丁及三镇军民不曾并录,故更下传旨,并推<br>以闻。今三月十四日驰启云,会宁率丁逃亡者六百二十六人,庆源五百八十<br>五人,钟城二百五十五人,庆兴一百八十六人。&quot;其数也极不确切,李王深知&quot;<br>前此沿边各镇不用心考察,故会宁一邑逃亡之人数尚未能悉知,所启者但四<br>分之一,更下传旨然后乃始觉悟,检劾不无疑焉&quot;⑦。本来从南方热土迁往<br>北方寒地人口就少,再有数不清的逃亡,巩固边镇,巩固新开之边疆的确很难<br>。&quot;而造言者以为新邑不可永建,朝夕当罢。至于一二大臣亦言,高丽时尚不<br>能以豆满江为疆域,今以摩天岭为界亦可守也&quot;⑨。那么逃亡的人民是流回<br>南方吗?李朝、李王完全明白,流亡的人民非向南而向北。&quot;如此数多流亡,<br>其故何哉,无乃相继逃往彼土&quot;⑧。可见,虽北方寒冷给朝鲜百姓带来了新<br>的困难,但逼迫他们无法生存的还是李朝统治者。&quot;两界边民流入彼地必有<br>其由&quot;①。&quot;北边事情民贫军弱,其来已久,加以边将无心抚恤专事贪虐,贫<br>者庸役于虏,以资衣食,黠者略卖幼弱,传通机事以图躯命,或躲役投彼以<br>为乐土,相诱以归&quot;②。特别遇到凶荒之年,&quot;故我国之民因年歉饥寒,率多<br>庸役于胡家,朝夕之供专赖于胡人,虽公小之物必往来买卖,如此不已则不<br>无男婚女嫁之蔽也&quot;③。逐渐下去朝鲜百姓&quot;视胡人与父母无异,有无相资<br>,其心以为与其受吾地之苦,宁作彼地之人,彼地则衣食裕足可以安居,率<br>其族属而渐次入归……故尤喜入胡地&quot;④。以此观之,女真人虽被称之为不<br>懂教化的野人,但比起教化女真的李氏王朝更能使朝鲜百姓得以生活。<br>综上可见,李朝于其前期使用各种手段,将北部疆界扩展到鸭绿江和图们江。<br>今之两江边界是16世纪基本确定下来的。那么前此即李朝之初,及高丽朝的<br>北部疆界在哪里呢?在建州左卫初卫址镜城之南,尚有11处女真部落于明<br>永乐三年尚未及成为明朝编户就被特许附李朝为藩,这11处女真人象建州<br>女真人一样进行着反抗斗争。李朝借明廷之威压服这里的女真人。所以见于《<br>李朝实录》,直至世宗中期30余年间多次重申明廷诏旨,借明廷之威逐渐迫<br>使之成为服役纳赋的编户。这11处在当时哪里呢?太宗四年四月李王接到<br>明永乐帝的敕书,明文写到&quot;今召谕参散、秃鲁兀等一十一处:溪关万户宁<br>马哈,参散千户李亦里不花,秃鲁兀千户佟参哈,佟阿芦,洪肯千户王兀难<br>,哈兰千户朱蹯失马,大伸千户高难都失,失里千户金火失贴米,海童千户<br>董贵洞,阿沙千户朱引忽,干合千户刘薛列阿,都歌千户崔咬纳,崔完者&quot;⑤<br>。这11处古地名为今何地?朝鲜族学者李淳信作了考证:奚关为今之岘城<br>,大伸为花台,秃鲁兀为端川,阿沙为利原,参散为北青,洪睿为洪源,失<br>里为利原,哈兰为咸兴⑥,以此观之高丽朝北部疆界在今咸兴以南。咸兴在<br>两汉魏晋时期称为沃沮城,为沃沮县的中心。该县于前汉时属玄菟郡,后汉<br>昭帝始元五年归属于乐浪郡⑦。其后,汉以其土地广远,在单单大岭以东分<br>置乐浪东部都尉,管辖岭东7县,沃沮为7县之一。于唐朝和渤海郡时,分<br>别隶属安东都护府与海南府。后归属辽朝南部重镇定州,即今朝鲜咸境南道<br>定平。女真蒲卢毛朵部生活在海兰河至咸兴之间⑧。金朝时咸州为合懒路治所<br>,称为定州。元朝隶开元路,驿站的站赤表中称为合剌符站。<br>以此得见咸兴在明代以前一直是归属中国的。改归李朝是其&quot;开拓&quot;北方疆<br>土的起点。<br><br> <b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7.1.2025 03:40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