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80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歇尔调停国共内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4.2.2010 19:28: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本帖最后由 大长今 于 4.2.2010 19:32 编辑

   马歇尔来华后,曾经推动国共两党相继签署了停战、政协和整军等重要协议,从而使中国一度出现和平民主发展的前景。然而这一线希望,很快便因东北再度燃起大规模内战之火而破灭。通过进一步研究马歇尔在解决东北内战中的态度和奉行的政策,可以更深刻地揭示东北内战爆发及马歇尔调处失败的原因。

(一)

从1945年11月中旬开始,美国政府内部经过反复研究,实际上为马歇尔制定了一个三位一体的公式:促使国共在华北停战——为国民党向东北运兵——实现由国民党统一中国。这三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其中向东北运兵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从马歇尔调处中包含着限制苏联向东亚和太平洋发展这个意义上说,促成华北停战,就是为帮助国民党向东北运兵创造条件;而美国希望的中国统一,其目标包括将苏联从东北排挤出去和限制中共在东北发展。综观美国在1945年底调整对华政策的全过程,在华北停战和中国统一问题上时有龃龉发生,唯独在援蒋向东北运兵方面,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马歇尔本人更是这一政策的坚决支持者。

马歇尔到中国后,首先是努力改变国民党的战略部署。在他来华后与蒋介石的第一次舍谈中,蒋就向马歇尔说明:国民党准备把更多的军队用于控制华北,这是迫使中共妥协的主要手段。至于东北方面,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在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上采取什么行动,迫使苏联履行条约义务;二是国民党能够调动多少军队进入东北。

蒋介石实际上提出了一个与马歇尔的设想完全不同的方案。由于国民党政府通过外交接收东北的努力失败,驻华美军于11月中旬不得不停止向东北运送国民党军队,以免引起美苏间的纠纷。

驻华美军司令魏德迈向蒋介石提出:国民党军队应首先集中力量稳定长城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地区,控制华北的全部交通线,然后再图夺取东北。蒋介石面对军事和外交各方面的重重困难,不得不限制在东北的军事行动。国民党军队到达锦州后停止向北推进,将作战限于在沈阳以南巩固北宁线安全,同时集中兵力向西进攻热河。

蒋介石的战略方针必然要影响马歇尔的计划。马歇尔的打算是以华北停战为立即向东北运兵创造条件,而蒋介石的方针是先争华北、后夺东北。执行这个方针势必拖延控制东北的时间,并且
会在东北向苏联妥协。马歇尔和蒋介石的分歧,反映了美蒋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美国政府是着眼于对苏关系,企图通过援蒋接收来限制苏联;蒋介石则着眼于国共斗争,企图利用缓和中苏关系,造成对中共的威胁。马歇尔当然不能让蒋介石自行其事。他警告蒋介石,拖延停战不会有任何好处,除非蒋介石采取明确的行动,否则在中国继续保持美国的力量是困难的。

在1946年1月的停战谈判中,马歇尔为了促成华北停战,曾经拒绝了蒋介石提出的立刻讨论整编中共军队的建议。1月6日他在同张群会谈时,不同意国民党企图把热河置于停战令适用
的范围之外。1月9日,停战谈判因国民党方面坚持要求中共让出赤峰和多伦而陷入僵局。同日,中共中央指示周恩来转告马歇尔:1.要束美军停止向华北和东北运送国民党军队;2.中共不反对部分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接收主权,但国民党始终拒绝讨论协商解决避免冲突的办法,因此一旦发生冲突,责任全在国民党方面。面对中共方面的警告,马歇尔遂将赤峰和多伦的争端诉诸蒋介石。经会商,蒋介石终于同意在停战协议中不涉及这两个城市的归属问题。这一突破,实际上保证了停战协议无一例外地包括整个华北地区。

除了促使整个华北停战外,马歇尔还在向东北运送国民党军队的数量问题上,同蒋介石发生争论。马歇尔在整军谈判准备阶段,曾向国民党提出向东北派遣9个军的建议,结果蒋介石只同意派5个军。即使如此,根据整军协议的规定,国共军队在东北的比例为5:1,马歇尔仍可谓收获不小。

在全盘改变国民党战略计划的同时,马歇尔还怂恿国民党在东北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从1945年12月下旬开始的中苏关于东北经济合作问题的谈判,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蒋介石本拟采取某些让步,换取苏联协助国民党政府接收东北。马歇尔来华后,立即鼓动国民党放弃妥协立场。他一再向蒋介石和宋子文表示怀疑苏联在东北的动机,建议蒋介石在与中共达成协议之前,拖延中苏谈判。马歇尔的怂恿使国民党政府在谈判中立场日趋强硬,结果导致中苏关系再度恶化。

中苏关系恶化的结果是苏联有可能要么延缓撤兵东北,要么为国民党政府接收东北设置障碍。对此马歇尔主张美国政府必须找到“对付俄国人施加压力的办法,以使他们采取一种比较合理的态度”。马歇尔认为最佳办法是尽快帮助国民党政府把军队运到东北去,而且多多益善。由于在东北推行限制苏联的政策,马歇尔一开始就把美国援蒋向东北运兵导入恶性循环的轨道。美国对苏联在东北的意图越是满腹狐疑,就越要力劝蒋介石奉行反苏政策,并为援蒋运兵承担更多的义务。

马歇尔在把国民党政府接收东北的计划纳入美国限制苏联的战略之后,又以华北停战为条件,换取中共承认美军援蒋向东北运兵的“合法化”。他实际上是把华北停战当作双刃剑:一面用来压蒋服从美国在远东的战略部署;一面用来换取中共保证国民党军队能顺利进入东北。马歇尔一再向周恩来指出,根据中苏条约和美国与国民党政府达成的协议,美国负有义务为国民党政府向东北运兵。他要求周恩来接受这个建议,并正式写在停战令中。
中国共产党当时对东北形势的基本判断是,既不能阻止国民党政府接收长春路沿线的大城市,也不可能阻止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周恩来在答复马歇尔时,重申了中共已经公开声明的原则:第一,凡是涉及国际间的条约,中共不予干涉;第二,东北问题不能写入停战令的正式条款,理由是国共与美国不能撇开苏联来讨论接收东北。周恩来还指出,鉴于中共军队已经占领东北许多城镇和乡村,并建立了地方民主政权,在解决东北问题时,必须将内政与外交分开处理。为避免发生武装冲突,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应事先与中共协商,运兵数量亦应有所限制。最后三人小组实际上达成默契:国民党政府在东北驻军不得过多;在秦皇岛登陆的国民党军队只能进入东北;经过华北解放区的交通线向东北运兵须事先协商;进入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应按时向军调部报告调动情况。


尽管有如此限制,在马歇尔看来毕竟算是达到了目的。通过一月停战谈判和二月整军谈判,以及中苏谈判,马歇尔实际上全部完成了向东北运送国民党军队的准备工作。随后美军便开始陆续将国民党军队运进东北,这为蒋介石在东北发动内战创造了条件。但这并不等于说,只要美军向东北运送国民党军队,就一定会导致内战;也不等于说马歇尔的本意就是要帮助蒋介石在东北打内战。东北发生内战与否,实际上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国民党能否认真履行与中共达成的默契;二是马歇尔控制蒋介石的能力是否能达到迫使他完全按美国的旨意行事的程度。问题恰恰在于,蒋介石一旦有了充分准备,根本不会履行与中共达成的任何协议,而马歇尔在前面提到的恶性循环中,却逐步失去了对蒋介石的控制能力。

(二)

停战协议签订后,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解决东北问题的方针,即:国民党承认中共“在东北一定合法地位的条件下,与国民党合作实行民主改革,和平建设东北”。但国民党始终坚持一家独占的原则,根本否认中共在东北的地位。国民党的手段是把国共在东北的斗争扩大为国际纠纷,利用国际条约使其独占东北合法化,进而使其为独占东北采取的军事行动合法化。在谈判中,国民党方面拒不讨论与接收东北有关的内政问题,明确表示国民党政府接收东北不能受限制。

马歇尔处理东北问题的原则是,既要使国民党在东北居统治地位,又要尽量避免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东北是当时美苏远东斗争的焦点之一,从对苏战略出发,美国绝不允许东北出现国共分庭抗礼的局面。因为在美国政府看来,中共不过是苏联的一个卫星,承认中共在东北的地位,必然会打开苏联向中国渗透的渠道。只有国民党独家统治东北,美国才放心。

另一方面,马歇尔尽管坚决支持国民党恢复对东北的统治,却不希望通过内战的方式解决问题。他所顾虑者有三:一是苏联会以东北局势混乱为理由,拒绝从东北撤军;二是国民党军队没有能力在东北靠武力征服中共;三是担心东北内战波及关内,东北战端一起,他必将前功尽弃。所以,马歇尔在东北采取援蒋运兵与调处国共武装冲突双管齐下的政策。

马歇尔调处东北内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6年1月24日到3月27日,中心是向东北派遣执行小组。引起马歇尔注意东北问题的是1月7日至14日发生的营口争夺战。从营口争夺战发生的过程看,虽属于停战令生效后的遗留问题,但马歇尔仍然非常重视。他接到营口冲突的报告后,于1月24日提出一项备忘录,建议军调部立即向营口派出一个执行小组,而且将来遇有同类事件发生,可依此例采取行动。中共经与苏方协商后表示赞成,而国民党却坚决反对。不但如此,国民党军队还不停地向中共控制的地区进攻,武装冲突不断升级。
尽管东北形势由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而日趋紧张,中共仍然坚持以和平民主作为解决东北问题的基本方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要维护停战协议,配合“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部署,保证将工作重心顺利转移到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方面;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苏联方面极力反对中共军队在东北作战,担心引起美军直接进入东北的后果。2月间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决定争取同国民党谈判东北问题,并确定了力求与国民党合作和平解决东北的方针。中共中央指示中共驻重庆代表团,应主动提出与国民党谈判东北问题,在谈判中应提出共同接收东北,东北政府民选,向营口派停战小组,驻东北的国民党军队不超过10至15万人等条件。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命令东北我军采取不首先开战的自卫立场,但应随时准备给拒绝谈判和平解决东北问题的国民党军队的挑衅以必要的反击。

如果说中共是坚持和平合作的方针,以军事斗争配合谈判;那么国民党恰恰相反,是执行武力解决的方针,以谈判配合军事进攻。1月28日,国民党借口担心引起与苏军的纠纷,正式拒绝向营口派遣执行小组。在2月14至19日的三人小组会议上,以及与张治中的会谈中,周恩来一再提出谈判解决东北问题,都遭到国民党的拒绝。20日,马歇尔再次提出,派停战小组去东北制止冲突,又被国民党拒绝。21日,周恩来曾向马歇尔提出和平解决东北问题的三点建议,马歇尔仅仅表示,为避免发生误会,有必要制订一项关于东北的政策,但仅流于口头而已。
时至1946年3月,马歇尔认为有必要为尽快解决东北问题提出具体方案。这一方面是由于华北局势已经基本稳定,他可以集中精力解决东北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已经决定于11日回国述职,希望行前能找到一项解决办法。然而,马歇尔此时采取行动为时已晚。

国民党经过2月间的拖延,已经摸到马歇尔对东北的基本态度,因此不惜冒挑起内战的风险,继续坚持强硬立场。蒋介石就向东北派执行小组一案,向马歇尔提出五点附加条件,核心是执行小组只解决军事冲突,不干预政治事务;中共军队不得阻碍国民党政府接收主权,并从蒋介石指定的地区撤出。

3月初,中共中央对东北形势的估计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于国民党军队在沈阳西南到处抢占地盘,并一再拒绝谈判东北问题,中共中央于3月初指示东北局:蒋介石一面企图利用已经进入东北的军队击溃我之军事力量,一面利用外交手段,使苏联将更多的城市交给他接收。因此国共在东北的军事对抗和冲突将持续一段时期。我们反对国民党大量增兵东北并准备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3月10日,周恩来向马歇尔递交书面声明,指出中共方面曾同意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和赞成向东北派执行小组。但这些行动均由于国民党拒绝讨论东北问题,未能产生任何效果。为了合理地解决东北冲突,中共准备按两个原则谈判:1.内政与外交分开解决,中共不介入中苏外交问题,不干涉中苏谈判;2.军事与政治等问题同时解决。

3月11日,马歇尔在与周恩来和蒋介石分别商谈后,提出了一项派遣执行小组赴东北的“命令草案”。这个草案有两个特点:一是只谈军事和外交接收问题;二是几乎接受了蒋介石的全部附加条件,只是作了枝枝节节的修改。草案以美国军方“厌恶卷入政治事务”为借口,拒绝了周恩来提出的军事与政治同时解决的原则,其真正用意是拒绝中共参加东北的地方联合政府。这个草案被中共代表当场拒绝。同日,马歇尔匆匆回国述职,由临时代表吉伦代其调处。

为什么马歇尔在停战、政协和整军谈判中尚能采取较现实的态度,唯独在东北停战问题上不能以现实为基础?答案除了美国决心帮助国民党恢复对东北的统治外,还有马歇尔自己的意图。
2月9日,马歇尔在给杜鲁门的电报中指出:“过去一个月在中国业已完成的许多事情能否巩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处理满洲动荡的形势。”他认为美国在东北问题上必须采取更多的行动,包括:1.实现中国统一,有统一的中国军队,建立联合政府,恢复交通;2.美军尽快从中国脱身,以避免类似苏联对英国在希腊驻军问题上的那类指责;3.中国宣布准备向日本派遣军队。“由于中国具有国内统一的明确事实,由于美国战斗部队撤出而使龃龉消除,以及中国军队参加驻日盟国占领军而提高了它的地位。中国到那时就可以将满洲问题提交远东委员会”【注:《美国对外关系》1946年第9卷第428-429页。】。马歇尔显然企图把解决东北问题纳入对苏战略的轨道,希望中国能按照美国的愿望,用一个声音对苏联讲话。如果他的设想变为现实,东北问题必将成为国际争端,东北将成为大国折冲的竞技场。马歇尔忽视和脱离了东北所牵涉的中国的内政问题,这是他调处东北争端的致命错误。
2#
 楼主| 发表于 4.2.2010 19:29: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长今 于 4.2.2010 19:35 编辑

(三)


    马歇尔调处东北内战的第二阶段主要围绕长春争夺战展开。三人军事小组达成向东北派遣执行小组协议的第二天,国民党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通知军调部,不准派执行小组进入东北。国民党担心的是执行小组会妨碍自己的军队占领长春,因此时杜聿明正命令进入东北的国民党军队迅速抢占长春路的战略要点。后经美方代表吉伦交涉,蒋介石于30日向熊式辉发出两点指令:不得拒绝执行小组进入东北;不得使执行小组的行动妨碍国民党接收。意即执行小组可以进入东北,但行动范围必须有所限制。此后国民党通过拖延时间,企图造成执行小组无法在东北开展工作的既成事实。


    面对国民党的阻挠,马歇尔从美国打电报指示吉伦,召开三人会议,迅速解决问题,否则不离开沈阳。要用有力的手段,达成有效的协议。4月7日,吉伦向蒋介石递交一份措词强硬的备忘录,要求他立刻采取行动,否则就会破坏东北已处于摇摆之中的平衡。


    阻挠执行小组在东北开展工作,是国民党蓄谋在东北发动更大规模内战的组成部分。4月1日,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四届二次会议上发表讲话,声称东北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外交问题”,在接收主权完毕之前,“没有什么内政可言”,“军事冲突的调处,只有在不影响政府接收主权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的前提之下进行”。蒋介石的讲话不啻是一份宣战书。他之所以在东北问题上如此肆无忌惮,同美方对东北的政策有直接关系。


    美方代表尽管在向东北派执行小组问题上与蒋介石有分歧,但在保证国民党顺利控制东北这一点上,却是坚定不移的。因此他们只要求国民党同意向东北派执行小组,对蒋介石为限制执行小组的行动提出的苛刻条件,却不予计较。另一方面,美方不顾中共的抗议,继续向东北运送大批国民党军队。3月28、31日,军调部的中共代表和周恩来分别向美方代表提出抗议,反对美国继续向东北运兵。吉伦在答复周恩来时声称,停战令中规定国民党军队可以向东北调动。当时美国停止为国民党向东北运兵是制止东北内战最有效的手段,而美方恰恰不在这一点上妥协。这对国民党挑动内战来说,是推波助澜;对马歇尔调处来说,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由于上述原因,至4月初,东北已经形成了大规模内战的局面。由于国民党一面拒绝谈判解决东北问题,一面命令进入东北的军队向铁路沿线的中共占领区和热河发动进攻,致使整个东北的战略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共的力量被迫向北收缩,而国民党向北接收的力量极其薄弱。另一方面,国民党政府与苏联的关系再次恶化,苏军在撤退过程中不断给国民党的接收设置障碍,致使国民党军队向北推进无法跟上苏军后撤的步伐,国民党外交接收北满的计划实际上落空。苏军撤出后,北满的大城市和交通线处于“真空”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于3月24日向东北局发出《关于控制长春、哈尔滨两市,保卫北满的指示》,指出:“我党的方针就是全力控制长、哈两市及中东路全线,不惜任何牺牲,反对蒋军进占长、哈及中东路,而以南满、西满为辅助方面。”中共中央当时认为,经美方调处,仍有可能与国民党达成东北停战协议。在东北停战之前控制上述几个大城市,可保证中共在东北的地位,有利于和平解决东北问题。


    当然,即使中共中央已作这样的部置,但仍努力争取停战谈判。直至3月27日,周恩来在谈判中仍然表示,只要国民党同意停战,可以确保它在长春和哈尔滨的地位;国民党军队应用接收代替进攻中共控制地区。但是,陈诚于4月3日接替张治中任国民党谈判代表后,始终采取拖延时间的态度,而美方亦继续向东北运送国民党军队。8日,国民党向四平发动进攻,受到中共军队的顽强抵抗。由于四平久攻不克,15日苏军北撤后,国民党军队已无法到达长春。陈诚于是忽然改口,表示赞成东北停战。周恩来预计国民党是以停战为缓兵之计,等待增援。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达成东北停战协议。他遂于11日打电报给中共中央,建议于苏军撤出后两天内,派部队进入长春。中共中央第二天指示东北局,按周恩来的建议采取行动。中共军队遂于18日向驻守长春的姜鹏飞部发起攻击,当日即占领长春。


    中共军队占领长春是在东北已经发生内战情况下,为配合谈判和实施保卫北满计划而采取的战略防御性行动,但它毕竟发生在国际矛盾尖锐复杂的东北地区,是苏军北撤后,中共军队第一次断然夺取东北的大城市,这预示着中共内外政策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4月间,毛泽东起草的题为《关于目前国际形势的几点估计》的党内文件指出:美苏之间迟早要妥协,但妥协的范围有限;美苏的妥协是全世界民主力量向反动力量斗争的结果,美苏的妥协并不要求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人民随之实行国内的妥协,各国人民将按不同情况进行不同斗争。如果说在此之前,中国共产党的战略基本上是在适应美苏妥协的前提下,力争最有利的地位;那么占领长春和毛泽东起草的文件表明,中共已决心冲破美苏格局的束缚。从4月开始,中共对美国的批评日趋强烈尖锐,同样是这种变化的反映。


    不久,马歇尔又回到中国,对东北问题他仍奉行原来的政策。他反对国民党扩大东北内战,怕因此给苏联不撤军以借口,或引起全国内战,但他又坚决支持国民党控制长春。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马歇尔采取的策略是以停战换取中共让出长春。


    马歇尔到重庆不久,即要求蒋介石立即在东北停战。他在会谈中抱怨蒋介石不肯接受他的建议,结果造成中共在东北的优势越来越大,现在美国海军不会也无力支持一场规模巨大的内战。面对马歇尔助压力,蒋介石则以整个东北的前途做赌注。他声称,美国给国民党的援助不如苏联援助中共有力,如果美国不继续为他运兵,国民党军队的后方联络可能被切断,导致军心动摇,士气低落。蒋介石的这种威胁,使马歇尔不能不考虑国民党在东北的地位,而且由于他已经为蒋介石在东北的得失承担了义务,因此不得不同意为国民党向东北运足9个军。


    马歇尔在同蒋介石会谈后,又会见了周恩来,要求中共方面在长春归属问题上让步。周恩来指出,东北发生内战并不在于中共是否攻占长春。解决东北问题的关键是美国停止援蒋运兵,国共在东北立即停战。马歇尔立刻为美国援蒋运兵进行了辩护。


    4月23日,马歇尔经过与国共双方会谈后,起草一项东北停战草案。该草案尽管规定了立即停战,但同时要求中共同意美方继续为国民党向东北运兵。这个自相矛盾的方案根本不可能对东北局势产生实际影响。即使如此,蒋介石仍不满足。他在第二天向马歇尔提出了停战的先决条件,即要保证国民党接收长春路及沿线30公里以内地区,并完成国民党第五十四、九十九两个军向东北的调动。马歇尔认为蒋介石的条件太苛刻,中共不可能接受。尽管他力陈弊害,也不过是对牛弹琴。蒋介石迫切需要的美援已经到手,马歇尔的劝告与美国运输舰相比,自然显得太不实惠。


    马歇尔同蒋介石的交涉毫无进展,向中共施加压力也无济于事。4月27日,马歇尔将蒋介石的四项条件转告周恩来。他声称:中共让出长春是妥协的唯一基础,否则他就退出调处。周恩来当即拒绝了蒋介石的条件,指出解决东北问题的办法是立即停战,然后再讨论其他问题,并就停战问题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马歇尔对周恩来的答复是,他看不出与蒋介石讨论中共的建议有什么用处,国民党的停战努力已被中共破坏,他决定暂时退出调处。马歇尔声称他此时退出调处,是为了向国共双方施加影响。实际上他是接受了国民党先占领长春、再谈其他的方针,况且他已为国民党军队北运作出保证。因此他此时退出调处,等于是放手让国民党进攻长春。如果说3月11日的草案是马歇尔改变调处策略的开端,那么马歇尔4月29日退出调处就是策略转变已完成的标志。马歇尔的地位从此一落千丈,他在国共两党的心目中,都不过是推行某种策略的缓冲器。


    (四)


    马歇尔曾经说明,他退出调处是为了让“战场上的事态发展”打开国共关系的僵局。然而事与愿违,不仅四平争夺战旷日持久,而且中共为配合保卫四平,开始在南满采取军事行动,并于5月初在锦承铁路沿线展开交通战;山东的中共部队亦在津浦路出击,威逼徐州国民党守军。面对东北内战已向关内蔓延,马歇尔尽管声明退出调处,却终日坐立不宁,一刻也没有停止幕后活动。


    1946年5月4日和8日,马歇尔分别会见了国民党代表徐永昌和俞大维,向他们提出一项折中办法,即中共军队退出长春,由军调部在长春设前进指挥所,国民党军队在6个月左右的时间里进入该城。10日,马歇尔起草一份备忘录,指出国民党有必要让步,国民党军队暂时配置在长春及其以南各要点,同意中共军队配置在哈尔滨和满洲里之间。国共达成协议后国民党军队再向北推进,政治问题通过划定军队驻地解决。他提醒蒋介石:国民党“在东北的军事地位是软弱的,中共则拥有战略上的优势”,国民党如不及时妥协,就会丢掉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华北亦将随之崩溃。从马歇尔的方案中,可以看出他的意图是继续稳定华北,首先巩固东北南部国民党已控制地区,然后用政治方式解决东北北部中共控制地区的问题。


    马歇尔为了实现他的计划,一面报告杜鲁门,准备停止向东北运送国民党军队,一面向蒋介石提出四点建议:1.中共军队撤出长春,由军调部长春前进指挥所进驻;2.与中共协商,国民党军队在6个月内进入长春,能提前更好;3.与中共协商,在东北按5:1整编国共军队;4.马歇尔利用他的影响,阻止中共军队占领长春以北的关键城市。


    尽管马歇尔已经绞尽脑汁,蒋介石却于4月12日提出中共军队保证不占领哈尔滨的附加条件,并劝马歇尔再等一等,暂时不要主动去找中共代表谈判。蒋介石还有意向马歇尔透露,斯大林已邀请他访苏。他采取这一行动,是利用马歇尔对中苏关系可能改善的疑惧,暗示马歇尔不要对他逼迫太甚。面临这种局面,马歇尔除了搁置他的方案,让蒋介石在东北大打出手之外,不会作其他的选择。


    5月25日,中共军队撤出长春,长春争夺战遂告结束。马歇尔以占领长春为契机,重新插手调处。他并没有因国民党军队占领长春便忘乎所以,深知中共军队主力未损,如国民党军队再向北推进,兵力会更加分散,弱点暴露更多,且苏联会因此感到受威胁,态度更趋强硬。因此他迫切希望东北尽快停战,并继续以他前一阶段的设想为原则进行调处。为了控制住东北的局势,这回他不得不向国民党施加更大的压力。


    蒋介石显然感到,国民党军队占领长春后,他会面临马歇尔的压力。为了摆脱马歇尔的纠缠,他采取拖延时间的战术。首先是借口到东北视察前线,于5月23日飞往沈阳,从而摆脱了马歇尔的直接影响;其次是临行前向马歇尔声称,他特别关注美方代表在执行小组中享有最后决定权,否则东北停战便没有保证云云。马歇尔不得不向蒋介石妥协。


    5月24日,宋美龄从沈阳连续两次致函马歇尔,代表蒋介石提出:1.中共不得阻碍国民党按中苏条约规定接收东北;2.中共不得阻碍恢复全国交通;3.授予军调部美方代表以最后决定权。第二天蒋介石让宋子文转告马歇尔:占领长春不会导致更大规模内战;只要东北中共军队溃败,关内形势就不会恶化,他目前最好不要调解。


    马歇尔原准备以军调部前进指挥所暂时控制长春和中共军队在长春以北的驻地问题同中共讨价还价。然而,此时不仅蒋介石否定了他本人行前对长春问题的许诺,而且国民党军队占领长春后,又继续向北进攻。周恩来向马歇尔指出,中共军队已主动撤出长春,国民党应同意立即停战。目前是中国形势发展的转折点,如果国民党军队继续向北发动进攻,问题将无法解决,内战肯定会波及关内,马歇尔对此应有所抉择。周恩来还表示,可以考虑美方代表享有最后决定权问题,但必须就其范围做出规定。


    国民党军队在东北继续扩大内战,使蒋介石武力接收全东北的方针与马歇尔“稳定关内”、“先南后北”的计划的矛盾很快突出出来。而中共利用马、蒋的分歧,在谈判中适当让步,同时又在热河发动交通战,使马歇尔既感受到压力,又认为有文章可作。5月26日,马歇尔报告杜鲁门,他准备采取行动,督促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军队在东北停战。26日和31日,马歇尔两次致函蒋介石,毫不客气地指责他不守信用,并要求他命令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和追击。

    在此期间,马歇尔还一再警告南京的国民党要员,东北中共军队主力没有遭受严重损失,而国民党军队战线太长,战略地位不利。如果东北内战波及华北,全国内战无法避免。他还向宋子文声明,国民党军队不停止进攻,他就退出调解。


    马歇尔的强硬态度在国民党要员中引起一阵骚动。宋子文、王世杰等纷纷函告蒋介石,必须顾及马歇尔的面子,不能使他在美国国内的地位受影响。但蒋介石仍躲在东北不理睬马歇尔,他要宋子文去敷衍马歇尔,表示军调小组可进入长春,但暂时不得开展工作。


    马歇尔在同国民党交涉的同时,也企图利用国民党军队继续进攻的形势,向中共施加压力,要求中共让出哈尔滨和齐齐哈尔,承认美方代表有最后决定权,并保证恢复交通。周恩来明确答复他,国民党军队夺取长春后仍在进攻,中共不可能让出哈尔滨和齐齐哈尔;在内战仍在继续之时,中共肯定要切断交通;在美国继续援蒋的情况下,美方代表享有最后决定权对中共是不会公正的,不能予以承认。


    事已至此,马歇尔感到除了压蒋停战外无路可走。他终于使出杀手锏,决定直到停战谈判结束为止,美军船只不再安排运送国民党军队及其给养。这时国民党军队在法库和新民正遭到中共军队的沉重打击,中共军队在东北南部发动鞍(山)海(城)战役,国民党在东北的军事攻势实际上已到极限。在中共军队的沉重打击和马歇尔的催逼之下,蒋介石被迫于6月6日签署东北停战令,并接受马歇尔的建议,将停战时间由10天延长至15天。至此,持续将近半年的东北内战,终于暂时平息。


    (五)


    6月6日东北停战是1946年中国政治形势发展的关节点。当时尽管东北内战已经波及关内,但是毕竟还没有动摇全局。5月间国共还达成汉口协议,使中原紧张局势相对缓和。如果东北停战局面能长期稳定,中国的和平尚有一线生机。当然,这只是就客观态势而言。一线生机能否变成光明前途,根本上还是取决于国共两党和美国的政策。


    东北停战令发布后,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方针是在不损害基本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和平。周恩来于停战令发布的当天,向马歇尔指出:解决东北问题的关键是不能按蒋介石规定的原则,允许国民党军队接收苏军驻扎的全部地方。苏军撤出后东北已无外交问题,国共争执只能由两党协商解决。6月7日7日,周恩来返回延安汇报情况。中共中央决定,目前仍须“竭力争取和平,那怕只是短时期的也好”。周恩来立即将中共争取和平的立场转告马歇尔,并表示由于马歇尔仍有谋求和平的愿望,中共愿意同他合作。为了延长休战期,周恩来向马歇尔提出切实可行的谈判程序,主张先讨论停战及有关的军事问题,再解决政治方面的争执。


    国民党同意东北休战是被迫的。国民党军队在东北战场一味北进,已造成孤悬一线、三面受敌的局面。加之马歇尔断然决定停止向东北运送国民党军队,国民党在东北已经没有多少发展余地。但蒋介石对自己在东北的前途很乐观,想凭借军事优势压服中共,因此国民党在谈判中仍然态度强硬,条件苛刻。


    东北休战后,马歇尔一方面仍然试图维持他在调处初期获得的成果,希望利用这次机会,解决全部悬而未决的问题。


    在此期间,三人军事小组的谈判主要集中于恢复交通、东北停战和修改整军方案等问题并就此达成协议。其中,中共在执行小组中美方决定权问题上的让步,是得以达成东北停战协议的关键。然而,中共的让步使蒋介石更加狂妄,在修改整军协议的谈判中提出更为苛刻的要求,致使修改整军方案的谈判一再陷入僵局。


    马歇尔对蒋介石的态度既感不满,亦多不安。此时东北时有小规模冲突发生,华北形势却因东北暂时相对平静和国共均将注意力转向关内而迅速紧张起来。6月13日,马歇尔交给蒋介石一份备忘录,全面阐述了他对形势的基本看法,企图说服国民党用东北维持现状,与中共在华北讨价还价,使中共军队撤出热、察和山东的某些战略要点,国民党甚至可以降低对察哈尔的要求。他提醒蒋介石,谈判的目的是避免国民党的困难,除非真正影响重要利益的得失,否则应避免提出使谈判拖延或根本不会被接受的条件。


    尽管马歇尔已经费尽心机,蒋介石此时却根本不买他的帐。17日,蒋介石让马歇尔向中共转达国民党解决华北问题的五项条件。蒋介石的条件不仅被中共拒绝,马歇尔亦认为太过分了。他建议国民党将其撤回,但蒋介石根本不予理睬。此时休战期已近结束,马歇尔心急如焚。他于18日打电报向杜鲁门详细汇报了情况,说明谈判进展缓慢,国民党正准备发动战争,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苏联可能会公开介入中国的内部事务。马歇尔于是决定采取行动,阻止事态进一步发展。


    6月20日,马歇尔在会见俞大维时再次施加压力,声称美国不会支持一场中国的内战,并提出国民党应有适当让步的条件。对此,蒋介石只同意延长休战期为10天,这是因为国民党围攻中共中原部队已准备就绪,第二天便可发动全面进攻。延长东北休战既在战略上对国民党军队有利,又可以给马歇尔一个面子。蒋介石在宣布东北休战期延长的同时,又提出一些新的附加条件。


    为了拖延内战爆发的时间,中共代表再次让步,表示同意将华北华中军队重新配置列入议程。这实际上是同意修改整军方案。中共代表随后又提出,为了尽快缓和紧张局势,可以采取达成一项协议,便签署一项的办法。


    中共代表的建议被国民党代表拒绝,他们坚持如不能就修改整军方案达成协议,宁可一个协议也不签署。国民党在谈判中的态度和国民党军队向中共中原发动全面进攻表明,谈判对于蒋介石来说,不过是为了敷衍马歇尔。马歇尔对国民党的意图并非心中无数,但仍然抱着休战期开始时使用的办法,试图用东北的让步换取中共妥协,不过这已无力挽回局面了。6月26日,周恩来在会谈中表示,为了消除国民党的疑虑,中共可撤出某些地区,条件是不准国民党军队进驻。他还进一步提出,整军期间,双方军队可驻在不威胁对方的地点;撤出地区的民政由改组后的政府处理。27日和28日,马歇尔两次舍见蒋介石,转达中共方面的建议。蒋介石的答复是疯狂地漫天要价,不断增加条件。当马歇尔指出这些条件太不现实,中共决不会接受时,蒋介石便以对谈判失败表示遗憾了事。


    6月30日,蒋介石告诉马歇尔,他决定于10月中旬召开国民大会。马歇尔不仅没有表示任何反对意见,反而“颇为感动”。显然他没有从赫尔利的失败中汲取足够的教训。至此马歇尔调处失败已成定局,他已经踏上了与赫尔利一样的归途。在马歇尔的态度的鼓励下,蒋介石于7月2日2日向周恩来宣布,国民党准备尽早召开国民大会。3日,国民党国防最高委员会通过决议,于1946年11月12日召开国民大会,从而公开撕毁了政协决议。


    东北内战的后果是严重的。东北内战的进程表明,正是由于蒋介石在东北挑起内战,打破了马歇尔称之为和平“奠基石”的停战协议。在东北休战期谈判中,蒋介石漫天要价,撕毁了马歇尔称之为“中国之希望”的整军协议;休战期结束时,蒋介石又以宣布召开国民大会,撕毁了政协决议,从而堵住了马歇尔称之为“通往制宪政府的道路”。而在这每一事件中,马歇尔都负有不可推诿的责任。马歇尔调处东北内战时奉行的政策,是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缩影。正是这种自相矛盾的政策,使马歇尔在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泥沼中越陷越深,终于走上彻底失败的道路。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4.2.2010 19:36:28 | 只看该作者
看了这篇文章我很意外,原来美国不仅不完全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而且还承认中共的合法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4.2.2010 21:58:5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4.2.2010 22:09:34 | 只看该作者
这个美国也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啊!不然谁管国共死活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8.1.2025 06:22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