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4739|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求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6.10.2009 10:31: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欧洲新报 于 6.10.2009 15:39 编辑 . {- l& G9 [* L/ ?7 C6 x! k

" O( C  y2 N1 s        虽然遇到的求助者很多,但这一次,对我的触动尤其为大。从那天背上这个“包袱”起,我就一直在求索着解法。无非是想让那个陌生的孤独少年一路安好,让他的父母平静释然;当然,也为自己沉重的心理负担找一个释放的出口。
' u+ W& L# X4 q" Z/ z0 r  U3 j
  
: y1 S0 I& g. W8 ~/ v2 F5 h
& F+ k6 C) N" x, H9 Y( h

0 Y& P/ {3 H# J- k# j* K' s" q1 j    同事将电话转过来时,我从他们简短的交谈中已经料到,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R6 C2 A: j8 L7 M9 N

4 `0 i3 a2 E# |* m% Y7 J
+ x- y% o  u9 r, w
    果然,电话那端是一位陌生的女性。只不过,这一次不是要我充当“知心大哥”,而是升任了“知心叔叔”;因为,她希望我帮助的不是她自己,而是她的儿子。
  J9 E, n% Z- l4 O9 S# V, @1 l& e% X$ \
. A- q' s7 r# K* G8 p/ S6 W( Q! e
    “范主编,帮帮我!每期都读《新报》,也常常看到你们联络专家,解决了一些人的心理、生活问题。我儿子无论如何都不愿呆在德国,并且给我敲定了最后期限:后天之前一定要给他订到回国的机票,否则,孩子说彻底崩溃掉了……可以帮我找到心理医生,或者你们见多识广、能开导一下孩子呢?”女士的语气焦急、无奈。
9 R& ~0 }0 |- o0 |, ^! z( V3 o$ K5 J( o0 ~' Q% a
% _( y: U) [! w7 t; l# i
    从她的叙述我了解到,她有一个12岁的儿子,最早生活在中国,后来他们稳定了就接孩子来德国团聚;但由于她与丈夫离异,同样在中餐馆奔忙的双方都没有精力来照顾孩子,所以只能把孩子送回中国老家,委托给年迈的父母照料。目前双方又都组建了各自新的家庭,考虑到生活环境和未来前途,又把孩子接了回来。但没想到,孩子回来后根本不能适应这里的生活:没有朋友,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父母亲人都忙于餐馆工作,无暇顾及孩子,亲情越发淡化;近来发现孩子情绪暴躁、易怒、厌学,总是一个人躲在家里郁闷着……7 j3 f0 q8 X  y5 |# I. u

* @# L6 f' r1 A4 K  l
; Y1 h5 W* _2 b8 t
    “我们做餐馆的,接触德国社会有限、语言也不灵光,碰到这种情况,除了心里着急、真不知道怎么对待。我已经给他预订了后天的机票,但还是希望他能够留在德国,所以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你们打了电话。”母亲补充说。“能不能让孩子给你打个电话,你跟他讲讲道理?”- f1 W0 h& p$ u4 w- U% S* m6 W: j
2 ^- x, q. V7 f3 g9 i
- m+ U& q7 M3 V# n) Z
    “能!”我没过脑子就给出了答案。也许,没有金刚钻、不该揽这“瓷器活儿”;但又能怎么样?任由这个饱受挫败的孩子逃避回去?回国以后又如何呢,远离亲情、孤独黯淡地独自成长?+ d0 U8 n  O7 f! Z: |4 ]5 N' Q6 p- A  s# z

" }) Z5 b, V$ o. s0 K2 {# c4 F

! i1 D" H; s* f1 h6 K* R1 U    午餐的时候,我在想,现在的中国孩子都被宠坏了,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动辄就搞出惊天的大动作,全然不顾他人感受。估计这孩子也是个“恶霸少年”,搞得父母如此没脾气,需要求助于他人帮忙说服。
5 _( v+ w/ u! j
6 U( K* a7 ?1 _( Z2 b6 ]* {9 ]5 X

( q# I, y0 }8 r% s/ _    “喂!你是我妈妈说的那个范叔叔吗?”一个少年稚嫩的声音,还算和气、甜润;
7 ~% @( Y% Q  s' q    “是的。你是那个想要离开的孩子吗?先告诉我你的名字吧!”. ]/ _! y: `0 t  ^$ `- _
    “吉利!也就是Gilly的音译。”
) r/ \/ M" H2 e8 ^% r, ?2 ?    “你好,Gilly。我们做个好朋友吧!我不会像你妈妈、爸爸那样说服你留下来;你大了,有权选择自己的道路。无论去留,我都尊重你的选择。但决定之前,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你遇到的问题、把它解决掉;然后,不管你要走要留,就都会很开心。你有一点时间给我吗?
' `( N' z3 O- W“那好吧。反正我也没事做。”: r1 A, H- b5 Y2 F0 l& c$ \

% u4 w+ s' x3 l* z3 J8 Y! j7 `; h    我们就此拉开了话题。虽然不是心理学者,但天生的敏感和多年的传媒工作阅历让我善于洞察对方,继而妥帖顺畅地沟通。记得大学时恩师曾经玩笑地“忠告”:你要不当记者,就去做骗子,干别的浪费了!“喜欢吃什么呢?”“我喜欢甜食————就是那种甜甜的、糯糯的小点心。”;“养狗了吗?”“以前在中国有个小狗,但在这里爸爸不让我养,说没有人照顾。”;“想回中国,是不是因为那里有个女朋友啊?”“哪里啊!我才这么小,没有女朋友;再说,中国学校里的男女生都不说话的!”……大约半小时后,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我也随机切入了正题。: I& b  F2 ~+ o6 D% q0 G* d

5 p! L: E$ Q' P3 `* w! R+ V6 m4 K    “每天早上我起来,爸妈他们还在睡觉;每天晚上我睡觉,他们还都没有回来。爸爸、妈妈 ,还有新的阿姨、叔叔,对我都很好,但我还是很烦。在学校里,德国同学不理我,当然我也不会理他们;老师的提问,我明明知道答案,但怕自己德语不好,所以永远也不主动回答。其实在中国,我是个很好的学生,怎么到德国就变成了这个鬼样子。喂、喂!叔叔,你在听吗?……”+ `. T) v) @3 \' N: s

. c5 U3 T9 `# E  `! J6 ?% h! ~
5 k, M4 _2 d1 T9 u, J6 R
    我当然在听,而且,还一边琢磨该如何帮助这个少年。电话那端的Gilly,完全脱开了我武断的形象,他聪颖活泼、懂事明理,只是破损的亲情、差异巨大的文化背景给他尚且稚嫩的心灵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以至于陷他于今日这种逆反、抑郁、厌学、甚至厌世的被动境地。在他的网络空间中,我们很容易看到这些“证据”。他在一篇题为《大病一场》的博文中这样写道:好多天了。每天睡到三四点就醒过来,我已经到极限了。就像上次抽血以后,无力的坐在大街上,这种熟悉的无力感。所有人都和我说,别那么操心这些,可是我能不操心吗?一切都晚了的时候,你们开始重视我的心理状况了,可笑!如今你们自己也两难了,把那个选择权抛给了我,可悲!我知道,你们也累了。可是最累的人是谁?学习上的压力,心理上的压力,全都是我一个人在顶着……我能做什么?我只是个你们说大不大,说不懂事也懂事的孩子。” 而在另一篇日记《我对寂寞的定义》中他这样描写自己的生活场景:“放学后,戴上耳机,这个世界就与我无关了。慢慢地,慢慢地往家走。不知什么时候,后面有个人喊我。他说,原来你也住在这附近啊?我和你一起步行吧。————明明应该感动的,我却在想:你可不可以快点消失!……”读到这些触及心灵的文字,又怎能让人
- u" t$ Y8 v2 V心安理得地袖手旁观?!
% x7 u) ?0 c4 K4 P5 y3 a: U

# `) e* O; X0 q. A- G; {    几乎每天一个电话,忙碌中抽空与Gilly聊聊天;虽然,他还是天天一个人寂寞地煮意大利面加番茄酱,但我力图通过几句调笑为他单调的生活加点佐料。终于,Gilly妈妈告诉我:他决定留下来,好好学习德语、融入这个社会。很快,他妈妈为Gilly找到了一家不错的私立寄宿学校,Gilly面试过后也很满意,只是唯唯诺诺地告诉我:叔叔,以后不能打电话了,因为学校周围方圆2公里都没有手机信号。
% K$ y5 ~7 _, w3 H0 S  j/ b$ e! E: M% _0 J) m7 l1 N' N7 g1 n
    回国公务,半个月没有联络过Gilly。回来后抽空问他妈妈,正巧他病了、赖在妈妈身边。与他的对话中,我看到了意料中的“反复”。“学校还是不错的,只是……只是……只是……”
/ A8 f" d( R4 `% }
2 E1 u6 O9 W  P7 O- l9 `    从那天背上这个“包袱”起,我就一直在求索着解法。无非是想让那个陌生的孤独少年一路安好,让他的父母平静释然;当然,也为自己沉重的心理负担找一个释放的出口。% ]" a4 b/ S0 x) o0 U  D
* K! C; F7 p# o# I/ m' A

4 H% A9 k! m( L) @8 m& p    如果您有更好的经验和方法,告诉我吧,谢谢了!; D) l* n% A9 Q, ]  E
( \9 H$ n0 S* \! x& ~
8 s  h7 ^  l* r4 ~, a2 N0 C* A
                                                                             范  轩

4 ]( i, l* [, {1 I# v  X- T0 c3 }  @
2009年9月27日,于汉堡
2#
发表于 6.10.2009 20:46:27 | 只看该作者
…… 这个孩子的情况 和我一个朋友几年前的状况一模一样
1 c9 O& A- Y* W/ a. [5 A& M* x) M& ^; E# r1 q8 d6 a
其实 他最重视和最需要的 是父母的陪伴和教育。真的 背井离乡——就算有父母在身边 对十一二岁的少年,也是件很残忍的事        何况他父母又很少有时间给他
2 {1 ?7 I4 y  C# u' _: I4 N$ i/ Y. E( j; }" r& k# {
建议他父母多花时间同他一起生活吧  带他去公园 带他认识其他同龄朋友 陪他购物 陪他去做运动。。$ t5 L. w. g0 N: y' W
7 k2 w# @) N+ R$ l  }/ z! r
寄宿学校更使他“学习上的压力,心理上的压力,全都是我一个人在顶着……”。他是个半大的孩子 真的 父母如果不能花时间带他真正愉快轻松地融入这边的日常生活、这边的社交圈(儿童更需要交际圈),,,真还不如把他送回国。就算他这两年 克服了困难 没出什么意外地长大了 且优秀了  他这几年 也会是很难褪去的阴影,绝对会影响他成年之后的人生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6.10.2009 21:30:16 | 只看该作者
一直把那篇文章,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保存着。
/ n; C  V( O+ e  S; }; M  g希望这份报纸越来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7.10.2009 08:30:4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7.10.2009 08:53:45 | 只看该作者
这么有人情味的主编,欧洲新报一定会越办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7.10.2009 11:27:36 | 只看该作者
这么有人情味的主编,欧洲新报一定会越办越好!7 y* e+ x( s! H2 ^8 b0 b6 ]
山无言水无语 发表于 7.10.2009 09:53
同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7.10.2009 13:31:01 | 只看该作者
得让他形成一个朋友圈子,才能让他更好地融入。您的一次教诲可能能挽留他一次,但却挽留不了他一生。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他的行为需要得到这个小圈子的接纳或认同,他才会有家的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7.10.2009 13:34:40 | 只看该作者
…… 这个孩子的情况 和我一个朋友几年前的状况一模一样
) W% d( K7 k0 @8 D: G5 S% ?9 y
( V9 b/ r9 S% \6 ?  [: f+ t其实 他最重视和最需要的 是父母的陪伴和教育。真的 背井离乡——就算有父母在身边 对十一二岁的少年,也是件很残忍的事        何况他父母又很少有时间给他 ...
/ M; a- |  |( L" Y% r; O素灰 发表于 6.10.2009 21:46
5 z8 x+ \) ~1 R. l3 j1 ?

4 h$ G& l/ Y5 M她说的很对,儿童时期的成长过程是很重要的,如果小时候就有这种生活阴影。长大后会对人格和修为产生很大的影响。建议他的父母能多关心他,挣钱和自己的生活当然重要,但比起培养孩子,是不是可以适当地抽出点时间呢。另外,也建议孩子自己能够走出自己的阴影,多接纳他人,多交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7.10.2009 14:09: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欧洲新报 于 7.10.2009 15:12 编辑 & \1 ?. q- g9 `2 u- t" h
$ U) Y2 H0 ~% ?  @
感谢大家的关注。大家说的都很到位,我也会把这些意见和建议转给他的父母,同他们一起关注这个孩子。
8 W, ], F! e6 ?3 U" e. n4 y; X+ W                                                                 ——《欧洲新报》范 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7.10.2009 14:46:16 | 只看该作者
: )
; o' t) H0 r) ~- ~- G, M- C9 q3 ^' Q, w8 a
希望这个孩子能有后续消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31.7.2025 00:34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