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查看: 946|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上的今天---6月12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7.6.2011 15:20: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01年6月12日
古巴成为美国的保护国


1901年6月12日,古巴宪法会议以16:11投票通过无条件接受《普拉特修正案》。 这一修正案规定,古巴不得缔结任何妨碍其独立的条约;当古巴的独立受到威胁时,美将派兵干涉。这一修正案还将允许美国在古巴购买或租借地盘建立海军基地或供煤港。 麦金利的政府官员们很高兴古巴能接受这一方案,他们相信美国不久就会撤军。无论如何,官员们也注意到了这-现实:古巴这个在1898年从西班牙统治下解放出来的岛国,只有建立了稳定的政府并足以维持岛上秩序的时候,美国才能撤军。 《普拉特修正案》强有力的支持者、陆军部长伊莱休-鲁特在谈到这次宪法会议的特点时说:“对古巴来说,这是最明智、最爱国的行动。”
2#
 楼主| 发表于 27.6.2011 15:20:22 | 只看该作者
1904年6月12日
《时报》创刊


1904年6月12日,《时报》在上海创刊。创办人狄楚青,总主笔罗普,编撰人陈冷、雷奋、包天笑、戈公振等,日出2大张。


该报得康有为、梁启超资助,主张君主立宪,提倡发展民族工商业,为康、梁在国内的喉舌。《时报》最有影响的是对报刊业务的改革,重视新闻、言论,紧密配合时事要闻,专辟《时评》栏。该报首创“对开报纸,分为4版,段印刷”的现代型版式;继又改进标题、字体、圈点符号等编排形式。后又注重新闻图片宣传,常用复色套版印刷,更使版面显醒多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7.6.2011 15:20:42 | 只看该作者
1923年6月12日
“三大”正式确立国共合作方针


1923年6月12-20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二七”大罢工失败以后,血的教训使党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因而加速了联合孙中山的工作。但对于应否参加国民党,如何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党内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为了统一全党的思想,促进国共合作的实现,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代表大会,集中讨论了建立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问题。会上,陈独秀代表党中央向会议作了报告。会议经过认真讨论和热烈的争论,充分地估计了孙中山的民主主义立场,肯定了与孙中山国民党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因为孙中山坚持了民主主义立场,他所领导的国民党是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革命力量,通过与他合作,就可以团结和争取他所代表和影响的一部分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的同盟军,壮大革命的力量。会议对怎样实行国共合作,为什么采取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形式作了深入论证。会议认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在这个革命联盟内部实现党对革命的领导,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党内合作也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所能够接受的唯一的一种合作形式。只有采取这种形式,才能使革命统一战线迅速建成。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以建立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大会关于实行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政策,是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的,是基本上正确的。它对于加速中国革命步伐,促进反封建的人民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大会着重反对的是张国焘“左”倾关门主义倾向,而对马林、陈独秀的右倾观点批判不够,对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和作用估计不足,这是大会的主要缺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7.6.2011 15:21:05 | 只看该作者
1928年6月12日
斯大林接见中共领导人


1928年6月12日,斯大林在莫斯科市内的一个大楼里,接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瞿秋白、周恩来、李立三、邓中夏、苏兆征等都参加了。斯大林主要谈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国革命的性质,一个是革命的高潮与低潮。这正是即将在这里召开的“六大”所要解决的两个带根本性的问题。斯大林提出: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是“不断革命”也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并以俄国的二月革命为例来作了说明。他又说:现在的形势不是高潮,是低潮。这个问题引起了辩论。李立三说:现在还是高潮,因为各地还存在工人、农民的斗争。斯大林回答说:在低潮时也有几个浪花。斯大林这些看法是正确的。他的谈话,使“六大”有了明确的指导方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7.6.2011 15:21:39 | 只看该作者
1944年6月12日
世界上第一种导弹V-1正式投入实战


1944年6月12日,由德国研究成功的世界上第一种导弹---V-1导弹正式投入实战。 由保罗-施密特于1928年开创的对间歇喷射引擎的研究最终使AS 109-014引擎得以问世。这种引擎被用作Fi 103(也称V-1或FZG 76)的推进器。这是最早投入实用的巡航导弹。Fi 103就是一架小型飞机,其翼展依不同型号为5.3米或4.87米,由一具间歇喷射引擎推动。为了达到引擎的工作速度,Fi 103须由长斜角发射架或飞机携带发射,其航线由罗盘控制,飞行距离则由一个小推进器调节。飞临目标上空时,V-1改以急速俯冲的方式飞行。这一加速过程将导致推进器停机。这对攻击效果有很大影响,因此后来的V-1都被改装以防止这种情况发生。V-1的飞行高度比较低,速度不够快,最快的盟军战斗机就能拦截它,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的防御是完全可能的。伦敦被2418枚V-1击中,落在安特卫普则有2448枚。



这种设计简单价格低廉的武器是所有巡航导弹的前身。它必须由一条长长的斜角发射架发射,以使其速度达到间歇喷射引擎开始工作的要求。随后,V-1在3个简易陀螺仪的引导下,在2000-3000英尺的高度飞行。飞完设定航程后,引擎关闭,导弹向下俯冲,在触地前瞬间爆炸。



V-1导弹参数:型号:中程巡航导弹制造国:德国翼宽:17英尺,里宽7.5英尺(5.37米)长度:25英尺,里长11英尺(7.9米)高:4英尺,里高77/8英尺(1.42米)重量:2152千克引擎:1阿尔戈斯As 109-014推动器推力:300千克推进剂:568升80辛烷最高速:390-410英里/小时(624-656千米/小时)一般飞行高度:2500英尺(760米)最大飞行高度:10000英尺(3050米)航程:150英里(240千米)飞行时间:2小时30秒弹头:830千克阿马图炸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7.6.2011 15:21:58 | 只看该作者
1950年6月12日
中共中央发表声明声援日共


1950年6月12日,中共中央发表声明指出,美帝国主义者麦克阿瑟滥用盟军驻日统帅的权力,在6月下令日本吉田政府“整肃”日本共产党全体中央委员。7日又下令日本政府“整肃”日本共产党机关报《赤旗报》职员和日本共产党众议员等,并在日本各地开始逮捕日本共产党人和其他爱国分子。中共中央认为,上述行动完全违背了中苏英美四国在1954年联名对日本发布的《波茨坦宣言》,完全违背远东委员会所宣布的“日本投降后对日基本政策”,因此是完全非法的,中国共产党坚决斥责麦克阿瑟和吉田政府的非法暴行,号召全国人民声援日本共产党和日本公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7.6.2011 15:22:11 | 只看该作者
1965年6月12日
我国首例人造心脏瓣膜手术成功


1965年6月12日,上海某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在我国第一次成功地给严重心脏病患者许淑宝的心脏内装置了一个我国自制的人造心脏瓣膜,来替换她的有病的二尖瓣瓣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7.6.2011 15:22:30 | 只看该作者
1980年6月12日
纽约80多万市民参加反核示威


1982年6月12日,所有的人们不论身材高矮,不论肤色如何,也不论年龄长幼都走上街头,仿佛人们对军备竞赛的日益关注冲破了一切阻碍。这天80多万男人,妇女和儿童汇聚在曼哈顿的各条街道和中心公园的草坪上,举行示威游行,抗议核增长。 几位主要讲演者都向示威者发表了演说,他们中包括科雷塔-斯科特-金。他在讲演中指出“我们到这里来的人数如此之多,消息一定会传到白宫,传到全国”。组织者说这次集会是美国最大规模的反对核武器的集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7.6.2011 15:22:56 | 只看该作者
1991年6月12日
叶利钦当选俄罗斯联邦总统


鲍里斯-叶利钦1931年2月1日生于俄罗斯联邦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布特卡村一农民家庭。出生后按当地习惯他被抱到教堂接受洗礼。神父把他放入圣水桶中,就与别人聊天并发生口角。当叶利钦的母亲明白过来,尖叫着把他从桶底捞出来时,他已奄奄一息。经紧急救治,他终于睁开眼睛,神奇地活过来了。父亲认为这个孩子在生死考验中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就给他起名“鲍里斯”(俄文意为“斗志”)。 叶利钦从小调皮好斗。小学五年级时,他带头嘲弄德语女教师,将留声机的唱头插入椅子,使得老师在全体学生面前很窘。他常参加打群架,而且总是“战斗”后最后一个,他的“塌鼻梁”就是当年留下的“纪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叶利钦被留在后方学造枪炮。有一次叶利钦和几个伙伴想找些手榴弹,拆开看看里面的构造。于是乘黑夜的掩护,他爬过三重铁丝网,钻进一个装军火的教堂,拿了两枚装着导火线的手榴弹。他们跑到附近的森林里,叶利钦让同伙退到安全的地方,自己拿起铁锤就朝手榴弹砸去,结果一声巨响,他左手的两个手指被炸掉。 在大学期间,叶利钦仍是高材生。一次他给教函数理论的教授解出一道十年来他的学生中没有一个能解出的难题,而被这位教授视为掌上明珠。他的毕业论文是《电视塔》,而当时还没有电视塔,为写好论文,叶利钦进行了许多探索工作,自己绘图,自己计算。当时他因准备参加全国排球锦标赛,规定五个月完成的论文,他只用了一个月,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 大学毕业后,叶利钦被分配到乌拉尔重型管道建筑托拉斯。按规定他可以直接当工长,但他认为学校教学脱离实际,马上当工长不会令人信服。于是他整天和工人在一起,用一年时间掌握了十二门建筑技术,并获得相应的技术等级。以后又担任总工程师,住房建筑联合企业经理等职。 1968年起他开始从事党务工作,曾先后任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党委部长和州委书记。1979年到1985年任该第一书记。1981年3月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1985年4月,叶利钦因“熟悉经济”受戈尔巴乔夫赏识调任苏共中央建筑部部长。任职之初他积极支持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主张,并在戈尔巴乔夫的提携下,同年7月升任中央书记,12月升任莫斯科市第一书记,1986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 1987年10月,叶利钦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指责“传统派”阻碍改革进程,点名批评党的第二把手利加乔夫,影射攻击戈尔巴乔夫要政治局对他的“俯首贴耳”。戈尔巴乔夫对叶利钦的突然袭击十分恼火,随即组织一场对叶利钦的反击。11月叶利钦被解除莫斯科市第一书记职务。次年2月又因犯有“怀疑苏共27大以来苏联形势的积极变化,否定改革成果”等错误,失去政治局候补委员资格,只留任中央委员,降任国家建委第一副主席。 在党内失势后,叶利钦干脆就以反对派代表人物的面貌出现。1989年3月,苏联举行人民代表选举。按规定部长是无权竞选的。但叶利钦认为“即将进行的选举是一次进入议会的机会”,这是一场斗争。他决定参加竞选,而不惜“粉身碎骨”。于是,他放弃国家建委第一副主席职务,全身心地投入到竞选活动中。他抓住人们最关心最不满的问题作文章,提出改革政治局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取消领导人的特权、削减军费开支等主张赢得人心。结果他以89.6%的选票当选为人民代表。 1989年7月,叶利钦与萨哈罗夫等一批持不同政见的议员组建了“跨地区议员团”,并任主席,这时他明确提出要废除宪法中规定苏共领导地位的条款,并要求“公民有组织社会团体和政党的自由”等。1990年1月,叶利钦又联合一些激进派人士成立苏共内的“民主纲领”,并任该组织三人核心领导之一。此后他就在一系列问题上与戈尔巴乔夫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政治上,叶利钦针对戈尔巴乔夫所说的“社会主义选择”,提出取消社会主义和放弃共产主义目标的观点。1990年7月在苏共28大会议上,以叶利钦为首的“民主纲领派”提出了系统的政治纲领;主张实行多党制,把苏共变成在多党制、法制和议会制国家条件下发挥作用的议会党,用民主原则取代民主集中制,容许党内派别活动合法化,放弃苏共对政权、军队、安全部门及舆论工具的领导。当叶利钦的一系列主张被大会否决后,他宣布退出苏共,与戈尔巴乔夫领导的苏共决裂,同时也正式结束了他三十年苏共党员的政治生命。 在联盟主权问题上,叶利钦于1990年4月联合部分持激进观点的俄罗斯联邦人民代表组成“民主俄罗斯”。在该组织支持下,叶利钦提出“恢复俄罗斯主权”等口号,并于1990年5月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嗣后,他进一步向中央提出:“俄罗斯将在一切方面独立,俄罗斯的决定要高于全联盟的决定”。在他主持下制订了《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国家主权宣言》和《俄罗斯宪法草案》,前者宣布俄罗斯有绝对主权,其内外政策独立;后者提出政治组织非党化,国家机构非意识形态化,与苏联宪法形成鲜明对照。1991年6月,俄罗斯举行总统选举,叶利钦以57.30%的选票获胜,成为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位总统。 1996年叶利钦再次竞选成功,蝉联总统。在近80人宣布参加的俄总统竞选中,现任总统叶利钦和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脱颖而出。在第一轮较量中未分胜负(均未过半数),第二轮再战时,叶利钦以领先近14个百分点而蝉联总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7.6.2011 15:23:16 | 只看该作者
1992年6月12日
我国研制出汉字掌上型微电脑


院振中计算机磁盘公司1992年研制成功一种汉字掌上型电脑ZZ501B。这种电脑只有19.5厘米,宽8.6厘米。具有微机所具备的一般功能和中英文显示. 振中公司研制的这个掌上型电脑可与微机通讯、驱动打印机和通过调制解调器进行远程通讯,还具备低功耗、低电压报警、自动关机、实时时钟及在零下24摄氏度低温环境工作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显示能力和可编程数据库管理能力。它可显示4行10列汉字或8行21列字母,这是国内掌上型电脑目前最高的显示水平。在如此小的电脑终端上实现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国内外属于首创。特别适宜现场数据采集和查询,将成为这类产品研究、开发的一个方向。该电脑样品曾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 这种超微化电脑可大大地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如交通警察过去查对丢失车辆号码以前只能在办公室内进行,而且需要10-20分钟时间,现在有了这种掌上型电脑后,可将丢失车辆及时地记录到这种掌上型电脑里,警察在两三秒内就可在现场查证任意一个车辆是否为丢失车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7.6.2024 09:22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