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2284|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泽东与国民党军政要人交往秘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4.6.2010 09:51: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各个阶段,包括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审时度势,激流勇进,既大胆开拓,又细心经营,以他那超群的勇气,开阔的胸襟,深远的谋略,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在波诡云谲的斗争形势中纵横捭阖,团结、争取了一大批国民党上层人物和高级将领。书中涉及毛泽东与国民党人士交往的细节、来往信函,均于史有据,且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 ...

  蒋介石:一生的政治对手

  1924年 1月 2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隆重开幕。

  开幕式那天,165位代表和 6位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出席大会。代表们对号入座,第 39号席上,坐着湖南代表毛泽东。蒋介石也坐在会场里。他不是代表,只是列席会议。

  这是毛泽东和蒋介石人生轨道头一回交叉,同聚于一个屋顶之下。虽说在此之前,他们都已知道对方,却未曾谋面。不过,这一回,毛泽东和蒋介石只是彼此见到对方而已,并无交往。毛泽东多次在大会上发言,显得外向活泼;而蒋介石只是静静地坐在一侧,注意地听着。这个时候他并未意识到,这个一口湖南话的青年,后来竟成了他一生的政治对手。1926年 1月,两人又共同参加了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这一回,蒋介石不仅是代表,而且他在会上慷慨激昂地宣称:“去年可以统一广东,今年即不难统一中国!”相比较而言,毛泽东这次倒是显得安静很多。1月 18日下午,毛泽东和蒋介石相继上台讲话。这是毛泽东和蒋介石头一回同台发言。从此之后,他们在各自不同的舞台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他们时而合作,时而对立,给后人留下了一段值得评说的历史。

  蒋介石(1887—1975):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早年在宁波箭金学堂读书,后入奉化龙津中学,1907年入陆军速成学堂(保定军校前身),毕业后赴日本,1908年入东京振武军事学校,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0年结识孙中山。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蒋介石回国,曾参加光复上海及杭州等役,在沪军都督陈其美部下任团长。民国成立后随陈其美参加讨袁,1914年在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1918年应孙中山之邀赴广州,任陈炯明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1919年至 1920年在上海从事证券交易。1922年 5月任粤军第二军参谋长,1923年 3月任大本营参谋长,8月奉孙中山之命率孙中山博士代表团访问苏联。1924年黄埔军校创办时任军校校长。

  1925年 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兼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1926年国民党“二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同年任广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6月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出师北伐。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年的 3月 20日,蒋介石为了同共产党争夺领导权制造了一桩目的在于打击共产党人的阴谋事件 ——中山舰事件。这次事件使全体共产党员被迫退出第一军,第一军军权被蒋介石所掌握,3名反蒋的苏联顾问也1924年,孙中山与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合影。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14.6.2010 09:51:43 | 只看该作者
 蒋介石阴谋打击共产党的一次不流血的政变演习。事件之后,毛泽东痛斥了蒋介石,两人发生过一次争吵。
  5月 28日,毛泽东辞去宣传部代理部长职务。从此,毛泽东离开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离开之前,毛泽东最后一次出席国民党中央常委会——6月 1日的第三十次会议。那次常委会,到会者既有蒋介石,也有毛泽东。这一次,是毛泽东和蒋介石在 1920年代的最后一次见面。
  此后,毛泽东和蒋介石阔别19年后,才在重庆谈判时握手,蒋介石在江西南昌指挥“围剿”中国工农红军回叙 20年代同在广州的那段最初岁月。此时早已人是物非,两人的境遇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成立南京国民政府,任国民党总裁,同年 8月下野,1928年 1月回南京,任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总司令。
  蒋介石对于中共,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向来是一个“剿”字:对井冈山一次次“会剿”;对江西中央苏区五次“围剿”;红军被迫长征,来个前堵后截;红军到达陕北后,则来个“西北剿匪”。面对着日本的侵略,蒋介石的政策是“攘外必先安内”。因此当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蒋介石始终奉行不抵抗政策。眼看国土一日一日沦丧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中国共产党很是痛心,于是决定想办法逼迫蒋介石抗日。
  毛泽东在 1936年 12月 1日率领 19位红军将领联名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
  介石先生台鉴:
  去年八月以来,共产党、苏维埃与红军曾屡次向先生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自此主张发表后,全国各界不分党派,一致响应。而先生始终孤行已意,先则下令“围剿”,是以有去冬直罗镇之役。今春红军东渡黄河,欲赴冀察前线,先生则又阻之于汾河流域。吾人因不愿国防力量之无谓牺牲,率师西渡,别求抗日途径,一面发表宣言,促先生之觉悟。数月来绥东情势益危,吾人方谓先生将翻然变计,派遣大军实行抗战。孰意先生仅派出汤恩伯之八个团向绥东赴援,聊资点缀,而集胡宗南、关麟征、毛炳文、王均、何柱国、王以哲、董英斌、孙震、万耀煌、杨虎臣、马鸿逵、马鸿宾、马步芳、高桂滋、高双成、李仙洲等 260个团,其势汹汹,大有非消灭抗日红军荡平抗日苏区不可之势。吾人虽命令红军停止向先生之部队进攻,步步退让,竟不能回先生积恨之心。吾人为自卫计,为保存抗日军队与抗日根据地计,不得已而有十一月二十一日定边山城堡之役。夫全国人民对日寇进攻何等愤恨,对绥远抗日将士之援助何等热烈,而先生则集全力于自相残杀之内战。然而西北各军官佐士兵之心理如何,吾人身在战阵知之甚悉,彼等之心与吾人之心并无二致,亟欲停止自杀之内战,早上抗日之战场。即如先生之嫡系号称劲旅者,亦难逃山城堡之惨败。所以者何,非该军果不能战,特不愿中国人打中国人,宁愿缴枪于红军耳。人心与军心向背如此,先生何不清夜扪心一思其故耶?今者绥远形势日趋恶化,前线之守土军队为数甚微,长城抗战与上海“一二八”之役前车可鉴。天下汹汹,为公一人。当前大计只须先生一言而决,今日停止内战,明日红军与先生之西北“剿共”大军,皆可立即从自相残杀之内战战场,开赴抗日阵线,绥远之国防力量,骤增数十倍。是则先生一念之转,一心之发,而国仇可报,国土可保,失地可复,先生亦得为光荣之抗日英雄,图诸凌烟,馨香百世,先生果何故而不出此耶?吾人敢以至诚,再一次地请求先生,当机立断,允许吾人之救国要求,化敌为友,共同抗日,则不特吾人之幸,实全国全民族唯一之出路也。今日之事,抗日降日,二者择一。徘徊歧途,将国为之毁,身为之奴,失通国之人心,遭千
  秋之辱骂。吾人诚不愿见天下后世之人聚而称曰,亡中国者非他人,蒋介石也,而愿天下后世之人,视先生为能及时改过救国救民之豪杰。语曰,过则勿惮改,又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何去何从,愿先生熟察之。寇深祸亟,言重心危,立马陈词,伫候明教。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一日令毛泽东没有想到的是,12日,居然发生了惊天动地的西安事变,蒋介石被扣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4.6.2010 09:51:56 | 只看该作者
知道这个消息以后,毛泽东倒是沉默了。
  10年了,蒋介石一直是毛泽东的死对头。如今,这个最大的政敌,突然在一夜之间,由总司令变为阶下囚,毛泽东怎不高兴!但是怎么处置蒋介石,这个困惑随着这突然到来的特大喜讯紧接而至。经过社会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同意了中共的“抗日”和“停止剿共”主张,西安事变最终圆满解决,国共合作开始提上日程。经过一番努力,第二年的 5月底,毛泽东说:“10年内战已成过去,两党团结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两党终于携手,团结一致,并肩抗日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抗敌,大大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两党密切配合,共同合作,这是过去 10年中所从未有过的。
  蒋介石在此时期任国防最高会议主席。
  对于蒋介石的英勇抗战,毛泽东也表示非常敬佩。
  1938年 10月 1日,周恩来自延安来到武汉。4日,周恩来会晤蒋介石,当面向蒋介石递交了毛泽东的亲笔信。毛泽东此信,极为热情地赞扬了蒋介石。
  在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两位政治对手之间,如此洋溢友情的信,颇为罕见。
  这封信内容如下:
  介石先生惠鉴:
  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既。先生领导全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革命战争,凡在国人,无不崇仰。十五个月之抗战,愈挫愈奋,再接再厉,虽顽寇尚末戢其凶锋,然胜利之始基,业已奠定,前途之光明、希望无穷。抗战形势,有渐次进入一新阶段之趋势,一方面将更加困难,然又一方面必将更加进步。必须实行团结全民、巩固与扩大抗日阵线,坚持持久战争,动员新生力量,克服困难,准备反攻。在此过程中,敌人必利用欧洲事变与吾国弱点,策动各种不利于吾国统一团结之破坏阴谋。因此,同人认为此时期中之统一团结,比任何时期为重要,唯有各党各派及全国人民克尽最善之努力,在先生统一领导之下,严防与击破敌人破坏阴谋,清洗国人之悲观情绪,提高民族觉悟及胜利信心,并施行新阶段中必要的战时政策,方能达到停止敌之进攻,准备战争反击之目的。因武汉紧张,故欲恩来不待会议完毕,即行返汉,晋谒先生,商承一切。未尽之意,概托恩来面陈。泽东坚决相信国共两党之长期团结,必能支持长期战争。敌虽凶顽,终必失败,四万万五千万人之中华民族,终必能于长期的艰苦奋斗中克服困难,准备力量,实行反攻,驱除顽寇,而使自己雄立于东亚。
  此心此志,知先生必有同感也。专此布臆。
  敬祝健康并致民族革命之礼
  毛泽东
  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14.6.2010 09:52:12 | 只看该作者
1945年,随着夏日的到来,世界的历史进程以高节奏向前推进:4月28日,墨索里尼被处决;4月 30日,苏军把红旗插上柏林市中心的德国国会大厦;5月 8日深夜,在柏林郊区举行了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8月 10日下午 7时 50分,日本外相东乡茂德通过电台广播,宣布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8月 15日上午 9时,日本天皇裕仁广播《停战诏书》,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从此,中国八年抗战,画上了句号。爆竹声震撼着华夏大地,中国人民泪眼含笑,欢呼这一历史性的胜利。蒋介石和毛泽东都对这一历史性的胜利发表了演说。
  中国,再次来到了十字路口:未来的中国是蒋介石领导的中国,还是毛泽东领导的中国?未来的中国是国民党的中国,还是共产党的中国?中国未来可能的两种命运,眼看着要再次展开较量了……
  1945年 8月 14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的前一天,蒋介石从重庆给毛泽东发去一份十万火急而又举国瞩目的电报,全文如下:
  万急,延安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蒋中正未寒(注:未寒即 8月 14日)
  毛泽东一时没有给予明确答复,他决定来个虚晃一枪,避实就虚。8月16日,他回电蒋介石:
  重庆
  蒋委员长勋鉴:
  未寒电悉。朱德总司令本日曾有一电给你,陈述敝方意见,待你表示意见后,我将考虑和你会见的问题。
  毛泽东
  未铣
  于是,蒋介石 20日第二次致电毛泽东:“来电诵悉,期待正殷,而行旌迟迟未发,不无歉然。”蒋介石在电报中,对以朱德名义发来的那份长电,作出了答复:
  抗战八年,全国同胞日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旦解放,必须有以安辑之而鼓舞之,未可蹉跎延误。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则受益拜惠,岂仅个人而已哉!
  特再驰电奉邀,务恳惠诺为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14.6.2010 09:52:36 | 只看该作者

毛泽东 8月 22日再复蒋介石:

  重庆蒋委员长勋鉴:从中央社二十日新闻电中得读先生复电,兹为团结大计,特先派周恩来同志前来晋谒,到后希予接洽为恳。毛泽东未养延安

  冯玉祥:破格的邀宴

  1945年 8月,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期间,毛泽东多次与冯玉祥有过接触。冯玉祥觉得毛泽东胸襟坦荡,心生爱戴。为了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9月 6日他决定为毛泽东接风洗尘,邀请他到家做客。于是,他吩咐办事人员,写好请帖送往毛泽东的住处。毛泽东也素知冯玉祥一片爱国之心,于是欣然应允。

  之前毛泽东到重庆时,冯玉祥就准备亲自去机场迎接,但由于他本人因事不能去,因此派夫人前往迎接。冯玉祥一直反对独裁,要求民主;

  反对内战,要求和平。他也深得共产党的信任。冯玉祥,字焕章 ,原名冯基善,国民党一级陆军上将。1882年生于河北青县兴集镇 ,原籍安徽巢县,行伍出身,早年曾任北洋陆军第十一师师长 ,陕西、河南督军及陆军检阅使。

  1924年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发动北京政变 ,将所部改组为国民军 ,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主张抗日,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1933年 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推动下,在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被推举为总司令,指挥所部将日军驱逐出察哈尔省。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所部改组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

  8月,在蒋派重兵威逼下辞职,隐居泰山。1935年 4月被授为陆军一级上将。12月,以蒋答应实行抗日为条件,在南京出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1937年七七卢沟桥抗战爆发后,相继任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不久受蒋排挤离职,仍奔走于鄂、豫、湘、黔、川等省,积极从事抗日救国活动。

  日本投降以后,他又揭露蒋介石的内战、独裁罪行。他把中国共产党人当做自己的朋友,而共产党也把他当做挚友。这次冯玉祥的宴请,就是双方友谊的见证。

  为了这次宴请,冯玉祥命令自己在乡间时的厨师老张来办事处亲自做菜,对副官说:“明天有五六个人吃饭,叫老张做好一点,丰盛一点。”考虑到毛泽东是湖南人,临了又专门交待:“多弄几个湖南口味的菜。”

  抗战开始后冯玉祥先后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和第六战区司令长官9月 7日,秋高气爽。冯玉祥一早就到办事处,询问了厨房里为宴会准备的情况,还一反从来不备烟酒的习惯,专门派人买来了名贵烟酒。对此,冯玉祥的副官郑继栋回忆说:这次破格,的确是冯玉祥平生第一次。

  一会儿,冯玉祥又想到了什么,立即叫来手枪营营长葛效先,严肃指示道:“我下午请客,你们站岗放哨要特别加强守卫,严密警戒,不得有半点疏忽 !”

  手枪营长连连答应。因为冯玉祥办事处的毗邻是特务头子戴笠的巢穴,为了毛泽东的安全,他真可谓用心良苦。下午 4时,随着一声鸣笛,客人到了。冯玉祥赶忙从客厅迎出,几步就跨下了台阶,笑容满面地迎接毛泽东、周恩来等客人。毛泽东身穿中山装,脚着黑皮鞋,笑容可掬地走出了汽车,显得神采奕奕。冯玉祥赶紧趋步上前,与毛泽东等客人握手问好。冯玉祥显得很兴奋,朗声笑道:“承蒙毛主席、周副主席屈尊就驾,光临敝处,实在让寒舍蓬筚生辉呀 !”毛、周二人拱手相谢:“承蒙你如此厚待,我们真是荣幸之至啊。”随后,宾主到客厅就座后,就无拘无束、十分亲切地交谈了起来。毛泽东首先转达了朱德总司令对冯玉祥的问候。冯玉祥说:“毛先生为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富强,不顾个人辛劳与安危飞抵重庆,奔走和平,实为玉祥敬佩啊。”

  毛泽东连说“不敢当”,随后解释了 8月 25日中共中央委员会《关于目前时局的宣言》,说道:“宣言指出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以后,我全民族的重大任务是:巩固国家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并提出和平、团结、民主三大口号。 ”

  冯玉祥非常赞赏毛泽东的话,连连称赞:“很好,很对。如果蒋介石也能以国家大局为重,从人民利益出发,那就是全国亿万人民之大幸啊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14.6.2010 09:52:58 | 只看该作者
很快,饭菜准备停当。冯玉祥坚持让毛、周二人上座,毛、周二会副委员长人推辞不过,只好坐下。冯玉祥为表尊敬,亲自执酒为客人灼满酒杯,然后说:“毛先生为祖国和平而来,第一杯就先敬毛先生了 !”
  毛泽东挡住了冯玉祥的敬酒,谦虚地说:“还是我们同饮吧 !”
  冯玉祥与毛泽东以及其他客人一一碰杯,然后大家一饮而尽。席上,宾主频繁碰杯,交谈也很亲切,气氛祥和而热烈。应冯玉祥的要求,毛泽东还介绍了延安和解放区各方面的情况,冯玉祥听罢连连称赞。
  毛泽东说:“焕章先生的丰功伟绩,已经举世闻名啊。你在内战期间,为反对投降,坚持抗战,呼吁团结,反对内战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和贡献啊。”毛泽东的高度评价使冯玉祥受到了深深的鼓舞,当即慨然表示:“我愿意为中国实现和平与民主奋斗到底 !”大家边吃边谈,从中国的过去谈到现在,又从现在谈到将来,大家的情绪,都是前所未有的欢快。
  冯玉祥平时请客,负责席间招待的都是办事处的勤务人员,而今天为客人端饭送菜、拿烟递酒的都是冯将军身边的高级参谋和副官,是将军的贴心人。这种异乎寻常的精心安排,既表达了冯玉祥对毛、周二人的尊敬和热爱,更是为了毛泽东的安全。
  1948年,时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的冯玉祥。
  这次宴会以后,冯玉祥坚定了自己的立场和信念,不顾自己的安危去揭露蒋介石的罪行,为实现祖国的统一而四处奔走,到处呼吁,在国内国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蒋介石很是恐慌,对他实行高压和迫害。但冯玉祥坚贞不屈,没有妥协。1948年 7月冯玉祥应中共中央邀请参加中国人民红十字协会议筹备工作。8月从纽约乘苏联客轮“胜利”号回国,9月 1日因所搭轮船经黑海时失火,不幸遇难。毛泽东等中央领导闻讯后不胜悲痛,纷纷致电,表示痛悼。
  冯玉祥为中国民主事业所做的贡献,是永垂不朽的。毛泽东热情赞誉冯玉祥将军是:“置身民主,功在国家。”1949年 9月 1日,在冯玉祥遇难一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在北平举行追悼会。毛泽东亲笔题词:“冯玉祥将军逝世周年纪念谨致悼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14.6.2010 09:53:15 | 只看该作者

张治中:和平将军

  在国共关系史上,张治中是一位不得不提的人物。他与毛泽东之间在统一战线中孕育、成长起来的友谊,对国共和谈以及建国后的一些工作都有重要的影响。

  张治中(1890—1969),字文白,安徽巢县人,家境贫寒,读过 10年私塾。16岁起在安徽、扬州当过候补兵、学徒、警察。辛亥革命中,张治中到上海参加学生军,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在粤、滇、桂、川军中任职,并曾协助建立桂军军官学校。1924年,张治中来到向往已久的黄埔军校,开始了政治生涯。

  张治中在黄埔军校作风干练,既有作战指挥经验,又有训练教育经验,当时的校长蒋介石认定他“是第一流人物”,因此对他大加提拔,委以要职。张治中曾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第五军军长、第九集团军总司令、湖南省政府主席、蒋介石侍从室第一处主任、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兼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事会书记、军事委员会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政府主席。

  然而,张治中的政治态度与蒋介石有很大不同,他一直追随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向共产党人举起屠刀并对红军发动军事围剿,但张治中从未参与。 他是“一位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的国民党军人”。

  抗日战争中,张治中抱着战死的决心,在前线日夜辛劳,精疲力竭,指挥中国军队以劣势装备、血肉之躯抗击日寇整整 40天,粉碎了日本军阀 3个月征服中国的美梦。

  张治中一生主张国共合作,不遗余力地奔走于国共两党之间,这在国民党军队中绝无仅有,因而赢得了“和平将军”的称号。西安事变以后,张治中就力主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从 1942年起,张治中更是多次主张和谈。

  张治中与毛泽东的交往,就是从和谈开始的。大革命时期,毛泽东与张治中同在广州,不过那个时候他们并没有实际交往过。他们的相识和相互理解,是从重庆谈判开始的。1945年 8月 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的政治局面到了一个关键时刻,蒋介石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毛泽东经过郑重考虑,同意了。张治中作为蒋介石的代表坐专机从重庆飞赴延安迎接。张治中对国共和谈的热情,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对张治中给予的热情接待,积极合作,又有了进一步的好感。重庆谈判历时 43天,唇枪舌剑,风波迭起,很多次双方差点破裂。每到关键时刻,张治中总是极力扭转危机。他这种真诚为国、公而忘私的精神让毛泽东非常感动。

  国共谈判基本达成协议时,外面谣传说军统特务将有不利于毛泽东的行动,张治中于是亲自护送毛泽东返回延安,保证毛泽东往返安全。在去机场的路上,毛泽东笑着对张治中说:“在重庆,我知道了你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张治中问:“何以见得?”毛说:第一,“有事实为证:你把《扫荡报》改名《和平日报》。《扫荡报》是在江西围剿我们时办的,你要改名,一定有些人很不赞成的。第二,你把康泽办的一个集中营撤销了,这可是做了一件好事啊。”至于张治中对毛泽东的态度,如同他在建国后所写的回忆录中说的:“1945年以前,我对毛主席没有什么印象。相反的,由于国民党的欺骗宣传,使我对他有过怀疑,怀疑他究竟具备了什么条件能够做共产党的领袖。但是从 1945年 8月我第一次到延安与他会面之后,他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以后多接触一次,印象就更加深一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14.6.2010 09:53:47 | 只看该作者
 《双十协定》签订以后,美国特使马歇尔将军前来中国参与军队的整编通制。作为国民党代表,张治中与马歇尔和与中共代表周恩来三人坐专机到各地进行了一次检查,最后在回重庆之前到了延安。这是张治中第三次到延安。这次到延安和离开延安,毛泽东都是亲自接送。
  1946年 3月 4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等人到机场热烈欢迎军事三人小组的成员们。当天晚上,中共中央特别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欢迎晚会。会上,趁着酒兴,张治中将军对毛泽东说:“你们将来写历史的时候,不要忘记了‘张治中三到延安’这一笔!”
  此言一出,全场立即响起了一阵掌声和欢笑声。在场的一位中共老同志说:“你的话讲得好,历史是由我们写的,这就说明我们是会胜利的。”张治中笑着说:“我从来就没有意识到共产党会失败啊。”毛泽东说:“张将军将来也许还要四到延安,怎么能说是三到呢?”张治中说:“和平实现了,政府改组了,中共中央应该搬到南京去,你也应该住到南京去。延安这地方,不再有第四次来的机会了!”听了这话以后,毛泽东微笑着说:“是的,将来我们是要到南京的。不过听说南京很热,我怕热。希望常住在淮安,那里离南京不远,开会就到南京。”
  此时的苏北淮安,是中共领导的根据地。
  至于毛泽东说的第四次到延安,后来确实有这种可能,但是没有实现。那是 1947年,蒋介石在战场上节节失利,又想让张治中到延安去进行“和平”谈判,但是这次中共拒绝了。因为局势已经不可逆转。张治中确实没有第四次到延安。
  建国后,张治中受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党和政府给予了他很高的礼遇和地位。毛泽东多次在别人面前介绍张治中说:“他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
  1949年 4月张治中留居北平之后不久,毛泽东对张说:“我们准备召开新政协,成立中央人民政府,请你也参加。”张说:“过去的政权是我们的,可是已经失败,成为过去了,我这个人也就成为过去了。”毛主席笑笑说:“不!过去的阶段从你发表声明之日起就等于过了年三十,今后还应从年初一做起!”
  “今后还应该从年初一做起”,这句诚挚、亲切、含义深刻的话让张治中记忆深刻。此后,张治中努力致力于新中国的建设,提出了很多合理的建议并且被毛泽东采纳。
  1949年 6月,正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召开前夕,中央在一定范围内酝酿和讨论国家名号问题。 为广泛征求意见,毛泽东在中南海邀集各界人士座谈,张治中也应邀参加。毛泽东让工作人员把筹备会上专家们的意见呈给诸位,听取他们的意见。最后毛泽东提出,中央意见拟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 这时候,张治中发表了不同意见。他说: “‘共和’这个词的本身就包含了‘民主’的意思,何必重复? 不如就干脆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觉得此话有理,建议大家采纳。经众人反复讨论,终于最后决定了一直沿用至今的国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14.6.2010 09:54:02 | 只看该作者
 1949年,北京的 8月正是盛夏时节。为了能够在 10月 1日开国大典时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面国旗,国旗图案的遴选工作也在紧张展开。在讨论国旗的座谈会之前,张治中来到毛泽东住处。闲谈一番后,他试探着问毛泽东:“现在大家都在议论国旗图案,你的意见呢?”
  “我同意一颗星一条黄河的那种,你觉得如何?”毛泽东征询张治中的意见。 “我反对。中间一条杠,把红旗劈为两半,不成了分裂国家了吗?”张治中直言相谏。 毛泽东说:“你说的是一个严重问题。不过,不少人主张采用这幅,也举出不少理由。 这样吧,我还要找些人座谈一下,你也来。”张治中欣然同意。 政协一届会议开幕前,座谈会在中南海举行。
  张治中说 :“第一,杠子向来不代表河流,中间一横杠容易被认为分裂国家,分裂革命;第二,杠子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是金箍棒,国旗当中摆根金箍棒干吗?不如用这一幅五星红旗。”张治中的话得到大多数人同意,毛泽东也觉得有道理,于是表示倾向张治中的意见。 毛泽东的虚心纳谏,敢于否定自己原来的意见,使张治中十分钦佩。 后来,他在一次讲话中说到这件事时,还十分动情。国旗审阅小组以比较一致的意见确定了五星红旗为国旗,也就是今天一直高高飘扬的国旗。
  1954年,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快要开幕,毛泽东原不准备讲话。但是经过张治中的再三劝说,最后,毛泽东还是作了题为《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讲话。讲话扼要、精辟,“领全面、其中最重要的两句: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指明了我国政权建设和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原则,尤其受到全体代表、全党、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全国人大一届一次常委会开过后,张治中紧接着建议:人大常委会委员应该每年外出视察,了解地方情况,听取群众意见。毛泽东马上表示赞同,并且加以扩大,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都加进去。以后,参观视察就形成一种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而且越来越完善。
  有一次,在会议休息室里,有人谈起视察的事,讲到这件事是由张治中建议才实行时, 张说,建议视察的范围经过主席扩大了。毛泽东随即用幽默的语调说:“他这个人专做好事,做了许多好事!”
  在参加讨论宪法草案时,张治中认为草案总纲第四条中有“台湾地区除外”的字样,应予删除,因为台湾问题是暂时的,而宪法是永久的,大可不必在宪法上面这样写出。毛泽东十分赞成,大家一致同意删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治中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1954年 9月、1959年和 1965年,张治中分别任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 9月因张治中已不在人民解放军中任职,未被授予军衔,但考虑他在人民解放战争中的功绩,被毛泽东授予一级解放勋章。
  由于他的努力,促成了新疆的和平解放,他还非常关心台湾回归祖国问题,对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国家统一和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69年 4月 6日在北京病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14.6.2010 09:54:21 | 只看该作者

 卫立煌:有爱国心的支那虎将

  卫立煌(1897—1960),国民党十大抗日名将、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字俊如,安徽合肥人。自幼家境艰难,母亲求人说情,让卫立煌上了几年私塾。1913年讨袁“二次革命”时,卫立煌跟着大哥参加了坚守和州的战斗。和州失守后,他又回到了家乡合肥。

  1914秋,卫立煌报名进了学兵营。在学兵营里,卫立煌受到了严格的军事训练,系统地学习了军事基本知识,这为他日后在军事上的卫立煌建树奠定了基础。1916年,卫立煌来到广州,参加粤军。1918年,卫立煌在许崇智部中任排长。在参加闽西的一次夜战中,他收拢百人,乘乱直捣敌指挥部,反败为胜。战后,他被提升为营长。此时,他年仅 22岁,众人皆称其为“小营长”。 1921年 6月,陈炯明叛变革命。在从江西瑞金到福建的大迂回途中,卫立煌用巧计困守阵地,不放一枪,使敌军摸不清底细,惟恐中计而离去,顺利完成守备任务,因此被升为团长。

  1926年 7月,卫立煌率军参加北伐,任东路军第十四师副师长,立下不少战功。

  1932年 5月,在蒋介石的指挥下,“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934年初,参加对福建反蒋抗日的第十九路军作战。1935年,任闽浙皖边区“剿共”总指挥。

  1936年 12月 12日,西安事变发生,卫立煌随着众人一道被扣。在此期间,周恩来把卫立煌当成重点团结对象,对他做了很多工作。卫立煌深感周恩来对国民党将领心理状态的理解,开始意识到要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就必须与共产党合作。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卫立煌率部奉命向北平等地进军,与日军展开激战,作战顽强,用兵如神,屡屡重创日军,被日军称为“支那虎将”。平型关战役时,卫立煌到太原去为阎锡山解围。他当时在太原还会见了周恩来和朱德总司令。当周恩来向他介绍第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坂垣师团之事后,卫立煌深受感动,立即通知西安办事处,购置了上万元的慰问品送给八路军。

  太原失守以后,卫立煌积极研究战略战策,对整个战争的形势分析很精到。他带领部下坚决抗日,英勇作战,大大削弱了日寇的战斗力。

  在这期间,卫立煌看到和听到了许多关于八路军的事情,他下决心要帮助八路军并且要到延安去看看。但是他知道蒋介石是绝对不会允许的,于是他一面对蒋介石说要严格限制八路军,一面非常优待八路军,并且多次造访延安。

  1938年 4月 17日上午,时任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的卫立煌秘密前往延安会见毛泽东。第二战区指挥部的十辆大卡车走到离延安还有二三十里时,就发现沿途到处是新贴的欢迎标语。离延安越近,欢迎的标语越多。到了延安城外,锣鼓喧天,口号声此起彼伏,对于这么隆重的礼遇,卫立煌深感意外。

  车到了城门外,早有很多人在那里迎接。卫立煌一行人穿过夹道的欢迎人群,到了延安城里的接待处。毛泽东正迎候在那里,一见到卫立煌,几步跨出客厅跟他握手:“欢迎欢迎啊。路上辛苦了!”

  寒暄一阵后,大家都坐下了。卫立煌说:“八路军的仗打得非常好啊。今天能有机会来延安领教一下,真是不胜荣幸!”

  1938年4月,毛泽东和访问延安的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合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8.12.2024 14:20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