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29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敬琏:稳定的宏观经济以何为继?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8.3.2005 12:01:04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吴敬琏:稳定的宏观经济以何为继?<br><br><br><br>  “本轮宏观调控措施的确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是过分倚重行政手段”。本周一在上海举行的2004年国发经济形势报告会上,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宏观调控在方法上仍存在缺陷,今后应更多采用市场化手段,防止功亏一篑。中国经济已经患上了一出现好的形势、一向高地冲击,几个月后就过热的“易感症”。仅仅靠短期的经济政策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必须着眼长远,从体制改革、发展道路的选择上解决问题。以下是吴敬琏在此次报告会上发表的主要观点。 <br><br>  是总量过热而非“局部”过热 <br><br>  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新的增长期。在2003年年末,各方对中国经济是否已经过热都未形成统一意见。但是当今年一二月份的各种指标出来后,形势立即发生了变化。令人震惊的53%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不断上涨的CPI,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果断作出判断,认为宏观经济已经存在问题。在当时,比较流行的传媒口径是———局部过热。但值得注意的是,“热”的行业、部门数量增加了,原来仅是钢铁、电解铝,现在扩展到了九个部门、十个部门。 <br><br>  在我看来,宏观经济局部过热的说法是不通的。从高层讲话、有关文件来看,所用来判断宏观经济形势的口径也都是总量口径,而不是局部口径。当时温总理主要讲了两个宏观经济上的问题:一是投资规模过大,而不是某些部门投资规模过大,表明是宏观的、总量的;二是贷款增速过快,也是总量的概念。尽管政府文件里始终没有“全局过热”这样的说法,但从经济学家的角度看,宏观指的就是全局,就是总量。既是如此,总量又怎会“局部”过热呢? <br><br>  尽量用市场调控取代行政调控 <br><br>  对2003年开始出现的增长过快的苗头,从今年3月以后,宏观部门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性的总量调节措施:央行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扩大利率浮动幅度,近期的升息举措;财政部也宣布财政政策向“中性”或“从紧”的方向转变。这些都是市场化的总量调控手段,但显然力度有限。真正强而有力的措施是行政部门所采取的微观干预措施,包括发改委派出督察组清理投资项目、国土资源部清理开发区和批地禁令、银监会按“有保有压”的原则控制信贷。 <br><br>  这些措施的确已经收到了相当成效,主要表现在农业地位的加强,今年前三季度投资、贷款和货币供应增速的放缓。但我要提醒的是,对行政手段的过分倚重,造成了总量措施乏力,由此直接导致存贷款实际利率为负、房地产价格上扬和其他消极后果。因此我认为,今后紧缩性的宏观调控仍要保持力度,但更多地要采用市场化手段,防止功亏一篑。一者,行政措施是个两难选择,如果给有关部门以自由裁量权,就容易滋生导致腐败的寻租空间;但要是不给,又会导致行政手段的一刀切;再者,由行政机关决定该保还是该压,难免会造成资源误配置、效率的损失;与此同时,行政调控的效果也不能持久,一松手就会反弹。进入第四季度以来,在某些方面已经出现了一些反弹迹象,必须引起重视。 <br><br>  现在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市场手段和总量手段因为对所有人的标准一样,所以是“一刀切”的调控手段,这其实是对经济学的极大误解。比如一年期利率提高了0.27%,其影响对效率高的企业和效率低的企业是不同的。对效率高的企业来说,提高0.27%后还可以照样生产、照样投资;但是低效率企业便会因为利率的提高而无力投资。换言之,这种市场手段剥夺的是那些浪费资源的企业占有社会资源的权利,所以市场化的总量调控手段也是有保有压的。与之相比,行政机关就没有这个能力判断哪些该保、哪些该压。不少行政部门说,我们是代表全局利益的,我们的判断才是最有利于全局效率的。如果这句话成立,那等于说改革的市场化走向错了。为什么我们要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呢?就是因为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会让效率更高,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做不到的,所以才要把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政府不会比市场更聪明、看得更准。 <br><br>  以长远眼光解决经济“易感” <br><br>  纵观20多年的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屡屡遇到这样的情况:只要出现好的形势,向新的高地冲击,几个月后就出现过热,煤电油高度紧张,国家就要停下来调控,这是一种很不利于稳定高速增长的现象。问题就出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因为我们走的是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式增长道路。由此所造成的后果,从短期看是过热;但从长期来说,经过无数次生产周期后,大量的无效投资,将导致金融系统成万亿的不良资产的累积。因此,这种状况是不能长期维持的。 <br><br>  要从根本上解决宏观经济动辄过热的问题,仅仅从短期的经济政策角度、以短效的行政手段是无法克服的,关键还要从长期的发展、从体制上、从发展道路上来解决。 <br><br>  第一,改善宏观调控手段。更多采用市场化的手段,以保证经济在降温过程中,经济效率得以逐步提高而不是相反; <br><br>  第二,走一条新型发展道路。具体如何走,我们目前的研究还不够。但其中的内容必定包括两方面:一是鼓励技术创新,二是发展服务业,当前服务业比重偏低的状况亟待改变; <br><br>  第三,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坚决推进改革。改革有两个重点,一是金融体制的改革,另一个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习惯仍然非常顽固,具体表现为政府微观管理权力太大,在重要资源和基本资源的配置上权力过大,使得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发挥作用。要依靠行政部门主动革自己的命,这个转变看来非常困难; <br><br>  第四,教育体系的建设。在先进工业化第三阶段的发展模式中,提高效率主要靠的是人力资本的提高。这不是立竿见影的,按照日本人的研究,教育的赶超较之生产的赶超,要超前一两代人才能见效。我们的教育体系存在不少问题,一定要下决心解决,这也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 <br>
2#
发表于 9.3.2005 11:11:31 | 只看该作者
我考,53%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是同比增长么?<br><br>//////////////////////////////////////////////////////////<br>吹个球,吹个大气球,吹大了气球,玩球球<br><br>
3#
发表于 12.3.2005 13:12:5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到了是该让广大农民兄弟富起来的时候了,政策应该向农村发展。只有农村发达了,才能减少城市的人口资源压力。当然过渡时期还是应该多发展与农村相邻的中小型城市。上海这种国际化大都市再多也没有用啊。<br><b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2.1.2025 01:22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