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网络特征的缺陷8 W: F1 I6 f, `( j
9 P! f6 t, N2 p( n6 ?3 i5 ]: W
与现实世界相比,网络世界具有虚拟性、隐蔽性、随意性、开放性、间接性的特点 ,而正是这些特点使网络技术引发了大量负面的网络伦理问题,而这一负面的问题无疑引发“网络暴民”的产生。
& T5 ?; B2 @. g" h
; N) f5 G7 u" G G$ _5 F (1)“匿名”构筑的“自由世界”。网络交流的匿名性使每个人拥有同等的受到尊重的机会。网络交流的特征使它成为道德最自由的地方,以至于有学者称其为“历史上最接近真正无政府主义状态的东西”。因此,网民对现实的物质重压与精神压抑都可以自由而毫无顾忌得以宣泄,并由此引发众人对同一事件的集体狂欢。与此同时,网络匿名性导致监督机制的弱化甚至悬置,使得网络因诚信意识及道德意识的缺失而成为一些无从证实的传闻、流言、诽谤、谎言等各种不健康信息存在的渠道。社会学者夏銮说,“我觉得网络之所以频频出现这种集体声讨、讨伐运动,当然一般是出于正义的义愤。但是,有的人在这些集体行为中扭曲了是非观把某一事件、某一个人变成了一个宣泄的工具,在网络上寻找替罪人,把平时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的一些愤怒、不满转移到网络上,转移到别人身上,随便找了一个替罪羊进行发泄” ,成为“网络暴民”为之存在的根源。- A5 S2 P. h5 l! D! [# ?# O
! k( E5 Y0 r* a+ X; b- | E (2)网络法律漏洞。互联网发展的突飞猛进与网络立法相对滞后性的矛盾导致网民严重失范行为的产生。“网络暴民”往往源于对事件的道德审判,而这样一种道德“审判”一旦脱离了虚拟网络,回归现实,便延伸至现实,触及人们的现实权利。“一方面,网友往往是从一种单纯的从众心理和正义感出发,借助网络的巨大传播作用,使受害人跌入‘人民公敌’的深渊;另一方面,这种网络暴力给受害人造成的影响往往不仅仅局限于网上,而是直接延伸到现实生活中,甚至直接发展成为治安事件或者刑事案件。”
w! b- K$ p, s7 K3 ?" q) M- k# k/ \9 M7 C" n* Q0 s# v1 [
针对网络暴民惯用的“人肉搜索”方式涉及的种种法律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民法硕士、广东民生康田律师所王智柱律师指出,涉及公众人物的信息披露,一般不构成侵权。但由于“人肉搜索”多数针对普通百姓,很可能构成名誉权、隐私权、安宁权等侵权行为 。然而,网络法制的不确定性使得网络主体无法确定,如传统的法律要求在确定起诉对象的名称,而网络本身的虚拟性隐蔽了主体,造成起诉无法成立;另一方面,法律责任难以界定,如网络暴民的过激言论到底属于“个人”的责任还是“网站”的责任?这一问题至今仍是争议点之一。
! a9 A9 \3 u b' ]5 Y! M' T J. E! c2 `: {" Z
因此,人具有的自然属性与相关监督约束规范的缺失之间的矛盾导致“网络暴民”的必然。人的自然属性缺陷一方面来自社会的工作、学习压力,另一方面来自传统道德的礼制规定,使得个人的欲望和情感难以满足,而监管缺失的网络恰给人提供这样一种发泄的环境。
" a; L Y! f5 _5 R5 W. N- R& o/ d1 ?7 {+ O4 ^ d+ u
三、结语: x( u* S# _" Y' W" D7 R6 X% U& S
% g- _1 C/ l2 E
“网络暴民”的形成是社会、文化、网络、法律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杜绝这一现象,需要多方配合及努力,一是有效提高人民的素质,提升网民辨别真伪的能力;二是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净化网络环境;三是健全有效监督机制,推行网络实名制,形成有效的网络监管体系;四是加强道德体系建设,形成有效的网络自律环境。) z/ t+ }- q; h+ ]
/ }- L, c1 B. C& i$ d i; \8 ` “网络暴民”是一个新近出现的词汇,其发生与发展有其必然的过程与规律,净化网络环境当从源头开始。(作者党日丽单位: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4 M) X, m( U8 ?- `9 c) X
' m: C! Q9 N) P8 P! ?5 v 注释:2 g1 r- h( _' P% Y1 I3 Q
$ B! F' {. b r7 s9 k& b 1、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P133.* y! ?8 X6 s5 }, Y9 X
0 A: i7 r/ \0 O* h/ `) E2 t+ ` 2、http://www.donews.com/content/20 ... 6-b61744013295.shtm.
* O6 O8 j% o. l- q/ N7 S2 N
6 I8 T* _/ R' I5 s 3、鄢烈山.慎言“网络暴民”.[N].南方周末.2006-4-27.' u) X( h6 Q; k& ]4 c
% v, @; a: P/ [9 b' E; I8 e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1.P15. R2 c) I8 m _- ?
5 G7 [' G7 ?0 ` g# Y( i
5、高维钫.电脑网络对当今哲学的挑战及应答[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4)P731.0 {8 i9 _6 }) P) J
: f; J# O; p# E( t 6、网络讨伐更应该被讨伐[N].成都晚报.2006-6-11. f4 S# P+ |) V) _* m0 X
; p4 Q" x& a: i0 R% y
7、于国富.律师眼中的网络隐私权保护[N].法制日报.2008-1-27.
( W ]* x2 r/ _4 W
$ i# B8 C2 n0 W 8、“人肉搜索”的法律风险报告[N].信息时报.2008-5-14., k/ e( D# b* z
1 q0 H" Y" k" b& r
参考文献
9 M# W# L1 `: e/ T w8 }2 V. X" p6 S
[1]彭兰,主编.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 l2 n$ X) _1 K2 g9 c. q( h; g ^2 \! }; |
[2]张文杰,姜素兰.网络发展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8(3).
5 e5 Z6 G1 j5 x7 w+ j' g, ^. E& @7 d* H3 ^ o& \/ c" x1 B$ Z3 d; f
[3]鄢烈山.慎言“网络暴民”.[N].南方周末.2006-4-27.
: @3 E2 _/ O2 W7 C# ?& b( P0 M: b, X
2 @8 T$ K' D5 }( m( k [4]刘新传.探析“网络暴民”的言论侵权:以“虐猫、铜须事件”为例[EB/OL].中国新闻研究中心.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28/5777579.html.
& Z/ t- l6 M5 Q6 \) l9 J$ o! T/ o8 m5 j! z/ d$ p" Q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0L].http://www.cnnic.net.cn/html/Dir/2008/01/17/4966.htm.2008-01-17.
& ^0 R# Q6 N, ^/ R% ~" F5 H
6 f, x2 D6 M* H2 O [6]猫扑网.又是春花烂漫时――中国互联网开创第四盈利模式[EB/OL].www.mop.com.2004-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