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烈祝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竣工; e5 p6 i* a& D' E6 x& J# M4 p7 e
$ p& j, L3 S1 R* u n3 w+ }! Z9 T ^' t
- A/ T6 y+ P7 o/ ^: n3 ^; X# S昨天,2010年上海世博会最受关注的永久性标志建筑———中国馆,正式宣告竣工。这标志着中国馆完成工程建设,进入全面装修布展和运营准备阶段。
- o- P9 c3 {& \1 q/ |* s4 Y# \
* K6 ^! t5 ]% K: [9 l" T8 C' }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介绍,中国馆由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组成,其一高一低的空间位置与取向,分别体现了东方哲学对“天”、“地”关系的理解。国家馆为“天”,富有雕塑感的造型主体———“东方之冠”高耸其间,形成开扬屹立之势;地区馆为“地”,如同基座般延展于国家馆之下,形成浑厚依托之态。
& f n8 [3 W# w( g0 G9 F
5 g* v, }6 p- m参与世博会总体项目管理的同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乐云指出,“中国馆一些局部的施工难度,超过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鸟巢’和‘水立方’”。+ r# w/ L8 w W9 X: m* W
& R' b" o& |. L4 \" B) g2 f G. E
竣工仪式上,中国馆主体“大斗拱”一侧的屋顶花园“新九洲清宴”,首次对媒体记者开放。中国馆副总设计师张利介绍,在中国馆地区馆的屋顶上再现圆明园的 “九洲清宴”,是融合传统造园技法和当代造绿技术的一个典范,也是对世界人口密集城市中公民活动空间的“中国式探索”。它在世博会中主要用于人流集散,世博会后主要用于公共休闲活动。
* R* g' m2 D9 U4 o ' h/ H# L7 V t5 M6 d+ ~+ |
中国馆的建筑工艺处处体现中国特色。据了解,中国馆门前76级大台阶,看似朴素,却是十足的“建筑奢侈品”,打造过程堪称“鬼斧神工”。5 e$ F. [8 B9 y8 t0 t; c
9 f3 T4 W) U; L. B; B6 }7 X, r* h# a
承建商负责人袁国良胸有成竹地说,这些大台阶的来历,简而言之就是:山东的石头、浙江的石匠、上海的加工。
$ ^, u% w% ` l5 O% N' q! {
, o! Y( T1 C' i; w) t/ U7 F, R袁国良说,“三斩斧”是一种流行于浙江、福建一带的古老的纯手工石材表面处理方式,因其人工剁斧时需要初斩、细斩、终斩三道工序才能出现最终的纹理效果,故取名“三斩斧”。一块一米见方的石头上,工匠们必须斩上过万刀。整个中国馆大台阶加起来,超过5400多万刀。“现代的石匠已经不学‘三斩斧’了,因为太累,但机器是做不出这种效果的。”袁国良说,本次负责中国馆大台阶及平台工程的130位石匠,是他们经过8个多月民间寻访才找来的,平均年龄55岁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