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楼主 |
发表于 21.3.2010 15:45:18
|
只看该作者
韩信之悲:有奇才,无大志
汉中市内,有一座汉台,是刘邦在汉中做汉王时的王府遗址。汉台南,不远处有个拜将坛,这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的地方。进得拜将坛园门,迎面一座露天方坛,方坛四围有汉白玉栏杆。坛上是一尊韩信扶剑挺立的汉白玉雕像,气宇轩昂之中,神情有些忧郁。坛口台阶西侧一通石碑,上刻“汉大将韩信拜将坛”八个大字。台阶东侧也是一通石碑,刻的是舒同书写的“拜将台”三字。方坛北面,还有另一座方坛,是当年宫中百官出席韩信拜将仪式的参观台。明朝,在这个坛上加盖了个亭子,改成碑亭,镌刻历代名人题颂韩信的楹联诗词。
韩信出身贫寒,他的人生目标与张良有着天壤之别。张良谋“国”,韩信谋“生”。韩信由于家里太穷,做官不够条件,经商没有本钱,连一日三餐都没有着落。漂母之食,跨裆之辱,辛酸不堪回首。深入韩信骨髓的平生心愿,就是要改变这种艰难屈辱的生存状态。靠什么出人头地?生逢乱世,落草造反,领兵搏杀,未尝不是一条奋斗之路。因此,韩信对用兵之道格外用心钻研,平时“好带刀剑”。后来经过大量的军事实践,造就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
刘邦破格拜韩信为大将,是韩信一生中遇到的一次最大的机遇。群雄并起,四乡风随,韩信开始是投奔项梁而去的,在那里“杖剑从之,无所知名”。项梁败,从项羽。由于他一心想出人头地,急于找机会表现自己,曾多次向项羽献策,项羽均未理睬。愤而离去,转投刘邦,仍未得到重用。韩信命运中出现机遇,颇有些喜剧色彩。刘邦从关中向汉中撤退时,一边走,一边将身后的栈道放火烧掉,形同一次狼狈败逃,队伍中的悲观情绪迅速蔓延,一路上逃亡将领数十人,大伤元气。为了扭转局面,刘邦急需招募出类拔萃的军事人才,以扩充军队,重振军威,由战略退却转入战略进攻。恰在这时,等待已久仍不见起用的韩信,受到其他将领逃亡的影响,也在一天夜里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拍马便追。有人却向刘邦报告说,萧何跑了。刘邦失萧何“如失左右手”,心痛得顿足。过了一两天,萧何忽然出现在刘邦面前,刘邦又气又喜,骂道:“混蛋,为何逃跑?”萧何道:“我那里是逃跑,我是追赶逃跑者。”刘邦问他追的是谁,他说是追韩信。刘邦又骂:“胡说八道,逃亡将领几十人,你别人都不追,哪里来的什么韩信,骗鬼啊!”萧何力陈韩信是个难得人才,希望刘邦委他以重任。并说,你如果心甘情愿在汉中永远呆下去,不用韩信也罢。你如果想争夺天下,非用韩信不可。你看着办吧。刘邦被萧何的一席话打动,就说:“好吧,我用他为将。”萧何又说,让他当个小将怕留不住他。刘邦答应拜他为大将。他让萧何马上把韩信叫来,要立即起用他。萧何批评刘邦说,你对下级向来傲慢无礼,呼来喝去,随心所欲。拜大将就像呼小儿似的,这样怎么能行呢!拜大将是很严肃的事情,必须举行隆重仪式。刘邦只好同意:“好吧,照你的意见办。”
韩信之悲:有奇才,无大志
汉中市内,有一座汉台,是刘邦在汉中做汉王时的王府遗址。汉台南,不远处有个拜将坛,这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的地方。进得拜将坛园门,迎面一座露天方坛,方坛四围有汉白玉栏杆。坛上是一尊韩信扶剑挺立的汉白玉雕像,气宇轩昂之中,神情有些忧郁。坛口台阶西侧一通石碑,上刻“汉大将韩信拜将坛”八个大字。台阶东侧也是一通石碑,刻的是舒同书写的“拜将台”三字。方坛北面,还有另一座方坛,是当年宫中百官出席韩信拜将仪式的参观台。明朝,在这个坛上加盖了个亭子,改成碑亭,镌刻历代名人题颂韩信的楹联诗词。
韩信出身贫寒,他的人生目标与张良有着天壤之别。张良谋“国”,韩信谋“生”。韩信由于家里太穷,做官不够条件,经商没有本钱,连一日三餐都没有着落。漂母之食,跨裆之辱,辛酸不堪回首。深入韩信骨髓的平生心愿,就是要改变这种艰难屈辱的生存状态。靠什么出人头地?生逢乱世,落草造反,领兵搏杀,未尝不是一条奋斗之路。因此,韩信对用兵之道格外用心钻研,平时“好带刀剑”。后来经过大量的军事实践,造就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
刘邦破格拜韩信为大将,是韩信一生中遇到的一次最大的机遇。群雄并起,四乡风随,韩信开始是投奔项梁而去的,在那里“杖剑从之,无所知名”。项梁败,从项羽。由于他一心想出人头地,急于找机会表现自己,曾多次向项羽献策,项羽均未理睬。愤而离去,转投刘邦,仍未得到重用。韩信命运中出现机遇,颇有些喜剧色彩。刘邦从关中向汉中撤退时,一边走,一边将身后的栈道放火烧掉,形同一次狼狈败逃,队伍中的悲观情绪迅速蔓延,一路上逃亡将领数十人,大伤元气。为了扭转局面,刘邦急需招募出类拔萃的军事人才,以扩充军队,重振军威,由战略退却转入战略进攻。恰在这时,等待已久仍不见起用的韩信,受到其他将领逃亡的影响,也在一天夜里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拍马便追。有人却向刘邦报告说,萧何跑了。刘邦失萧何“如失左右手”,心痛得顿足。过了一两天,萧何忽然出现在刘邦面前,刘邦又气又喜,骂道:“混蛋,为何逃跑?”萧何道:“我那里是逃跑,我是追赶逃跑者。”刘邦问他追的是谁,他说是追韩信。刘邦又骂:“胡说八道,逃亡将领几十人,你别人都不追,哪里来的什么韩信,骗鬼啊!”萧何力陈韩信是个难得人才,希望刘邦委他以重任。并说,你如果心甘情愿在汉中永远呆下去,不用韩信也罢。你如果想争夺天下,非用韩信不可。你看着办吧。刘邦被萧何的一席话打动,就说:“好吧,我用他为将。”萧何又说,让他当个小将怕留不住他。刘邦答应拜他为大将。他让萧何马上把韩信叫来,要立即起用他。萧何批评刘邦说,你对下级向来傲慢无礼,呼来喝去,随心所欲。拜大将就像呼小儿似的,这样怎么能行呢!拜大将是很严肃的事情,必须举行隆重仪式。刘邦只好同意:“好吧,照你的意见办。”
韩信是被刘邦“玩”死的
其实,韩信这个人并没有太大的政治野心。张良重名节,韩信重实利。他母亲死后无钱下葬,自己找了一块荒岗高地将母亲掩埋了。他的理想是有朝一日封个万户侯,母亲坟地傍可以“置万家”。可是,韩信那里知道,封建君王对“贤将”的要求,只许有“赴死”的忠诚,不许有“言利”的欲望。在刘邦看来,打出的天下都应无条件归他所有。韩信却总想切下一块蛋糕归自己。
刘邦对韩信的戒心,是从攻打齐国开始的。这也是韩信命运的转折点。在这之前,韩信已创造了一系列辉煌战迹,战功赫赫,威名远扬。刘邦自己在正面战场上却一再受挫,很不顺利。两相对比,刘邦对韩信的军事才能产生了一些妒忌心理,对他执掌的军事实力急速膨胀也有了一些疑虑,于是在行动上开始对他有所掣肘。当时,刘邦正被困在荥阳。韩信打下赵国后,队伍正驻扎在黄河北岸的修武休整,与黄河南岸的荥阳隔河相望。刘邦由部将夏侯婴陪同,在夜里乔装打扮,渡过黄河,第二天一早潜入韩信营帐,夺走了他的印信,调走了他的精锐部队。又传回命令,让张耳留守赵国,命令韩信收拾残部前去攻打齐国。根据刘邦下达的这道作战命令,韩信把零星部队集结起来,整顿一番,便向齐国进发。不料,半路上得到一个消息,说刘邦早已派郦食其前往齐国招降,不费一兵一卒,齐国的问题已经解决。这显然是刘邦使出的一个计谋。一方面,他要借助韩信挥师东征势如破竹的声威,让郦食其赶在韩信到达齐国之前,用三寸如簧之舌去“威服”齐国。另一方面,他有意要让韩信陷入一次“无功而返”的尴尬局面,削弱一下他锐不可挡的气势,为自己担当的正面战场找回一点平衡。
韩信是胜利者,却不是一个清醒的胜利者。他在军事领域深谙兵法玄奥,在政治领域却连“知已知彼”的常识都没有。一方面,“知已”不够。他对于自己实力之强劲,处境之敏感,缺乏清醒的分析和估计。对于自己盛名之下可能带来的种种麻烦甚至危险,也缺乏足够的警惕。另一方面,“知彼”更不够。他全然不知道刘邦已在怎样的疑他、忌他、防他。因此,他在行动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不知道决定自己命运的要害在哪里。不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过于率性随情,大小举止皆失当。他先是想,既然齐国已被郦食其“说下”,他攻打齐国的军事行动就可以停止了。不料,齐国有个辩士蒯通,前来投靠他。蒯通窥测天下大势,觉得将来能够掌握天下命运的既不是项羽,也不是刘邦,而是他韩信。他鼓动韩信对齐国应该照打不误。韩信问他此话怎讲?蒯通说,刘邦命令你攻打齐国,暗中又派郦食其来招降齐国。现在郦食其“说”下了齐国,刘邦通知你停止攻打了吗?韩信答,没有接到通知。蒯通说,刘邦这种做法就不对。况且,郦食其一个说客,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降齐国,得到齐国城市七十多座。你率领几万大军打下赵国,才得五十多城。将来论功行赏,你还不如他一个儒生的功劳大,岂不是天大的笑话?你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应该毫不动摇,打!韩信一听,觉得有道理,好,打。这一仗,韩信利用潍河之水,淹杀齐军,攻下了齐国。
韩信打下了齐国,声威更大,更加举足轻重。用蒯通的话说,这时刘邦和项羽的命运都掌握在他韩信手里。他韩信“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刘邦早就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既千方百计笼住他,又想出一些办法来掣肘他。项羽也看到了这一点,也在这时派武涉前来游说韩信。恰恰韩信自己看不到这一点,天大的机会出现在他面前,他却“天与弗取,时至弗行”。蒯通竭力鼓动他,第一步与刘、项“三分天下,鼎足而居”,然后再图下一步发展,后劲最大的是你韩信。并表示“臣愿披心腹,涂肝胆,效愚忠”,死心塌地要投靠他。蒯通所言,并没有违背当时的造反道德。天下亡秦,群雄并起,谁能把天下争夺到手就是谁的。一不靠公民投票,二不用举手表决,三不需法律程序,全凭实力。同是造反者,同为争天下,韩信与刘邦、项羽拥有同等权利、同等机会。如果韩信当时敢于喊出一声“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之类的豪言,最终究竟谁能当上皇帝,真还难说。可是,韩信此人,纵有封侯之愿,却压根儿没有帝王之志。他一再向蒯通表示,“汉遇我厚,吾岂可见利而背恩乎!”蒯通怒其不争,仰天长啸:“时乎时,不再来”,“天予弗取,反受其咎;时至弗行,反受其殃”。说罢,装疯而去。
你说韩信多么笨吧!他既然不忍“背汉”,那就兢兢业业为刘邦把仗打好吧,可是他不。偏偏在这种敏感时刻,他向刘邦开价,要求自立为“假齐王”。刘邦怎能不怒火中烧?给他天下争他不想争、不敢争,又何必伸手去要个什么“假齐王”呢,蠢不蠢啊!刘邦迫于同项羽对峙的困难局面,为了防止不测,作为权宜之计,接受张良、陈平建议,封韩信为齐王。这样一来,局面是稳住了,但刘邦与韩信之间的疙瘩也结下了。韩信自以为从未萌生“背汉”之念,心里坦坦荡荡。可是,以后的矛盾发展已由不得。从此以后,刘邦却要将捆扎他手脚的绳索一步步收紧了。
刘邦的用人之术,是一套将人摆布于生死间的封建权术。韩信在军事上纵有盖世奇才,在权术游戏中根本不是刘邦的对手。韩信即使是一只猛虎,刘邦也能将它牵在手里转场子赚钱。他可以违心地将韩信封为齐王,让韩信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汉王厚我”,使他即使面对蒯通和武涉的左右游说也“不忍背汉”。为了调动韩信参加垓下会战,又可以再次违心地加封给韩信一大片地盘,使他心甘情愿地前来殊死搏杀。可是,项羽一死,刘邦马上就给韩信颜色看。只是因为韩信立有盖世之功,如果操之过急,将他一棍子打死,恐天下不允,失去人心。所以第一步先剥夺他军权,改封为楚王。随后,又利用韩信狂傲自大、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弱点,以有人告他“欲反”为借口,“用陈平谋”,在云梦将他逮捕,押回洛阳,杀尽他威风,贬为淮阴侯。从此,韩信愤恨难消,人际关系更加紧张。“羞与绛、灌等列”,树敌太多,周围环境对他越来越不利。最后,失去理智,策应陈豨谋反,遭来杀身之祸,也是罪有应得。临死,韩信发出长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等他明白过来时,脑袋已经落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