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05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阿战争中的伏击战与反伏击战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4.10.2010 08:25:1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1979年12月27日,苏军悍然入侵阿富汗,扶植建立了卡尔迈勒傀儡政权。苏联占领军及伪军立即成为阿富汗各派游击队的共同敌人。

阿富汗国内无铁路,空中航线有限,水运也不发达,公路是沟通各主要城镇的主要命脉。主要公路干线环绕全国,联结喀布尔、坎大哈、赫拉特、马扎里沙里等交通枢纽和重要城镇,全长3000多公里,这一环形公路与通往苏、巴、伊边境主要通道的很多支线相联结,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苏军入侵后,公路成为城市赖以生存、苏军维持补给的重要生命线,同时也是苏军地面部队实施战场机动,对游击根据地发动围剿和扫荡的必经之路。阿富汗游击队不断加强公路沿线的武装斗争,打击苏军的过往车队。双方围绕着交通线展开了近十年的反复较量,公路上的伏击与反伏击是阿富汗游击战的重要作战样式。

一、 阿富汗游击队的伏击战术特点

阿富汗游击队在实力和武器装备上处于绝对劣势,凭借着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勇敢精神同苏军战斗。在经历过一些挫折后,游击队很快接受了初期的失利教训,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战术,在公路沿线群众的积极支援下,灵活运用各种方式不断打击和杀伤敌人。其主要战术特点如下:

1、游击队通过各种侦察手段,掌握苏军兵力变化及部署情况及活动规律,有针对性地行动,因而许多行动取得良好的结果。如在萨曼甘省查普勒山口对苏军一个师的伏击战,就是因为事先了解了苏军的意图和行军路线,预先在该山口两侧悬崖上埋设大量炸药,并设了伏兵,待苏军先头部队经过时,炸裂山石,砸坏大量苏军坦克和车辆。

2、利用有利地形,控制山垭口、隘路和重要通道,封锁险要路段。阿富汗境内多山和沙漠,山地和高原占全境的五分之四。阿东部、东北部、北部和中部山区,地形复杂,公路崎岖。阿富汗的主要公路线上都有一些高山险阻地段,如喀布尔-贾拉拉巴德公路西部24至43公路一段公路,两面山高坡陡,地形险要;喀布尔-萨朗隧道-多席公路上粟布赛拉吉至欣强一段87公路为山路,隧道附近路段海拔3000多米,地形险要,冬季常有雪崩,影响通行;多席-巴格兰-希尔汗河港公路自多席起有100多公里为山地丘陵;普勒胡姆里-马扎里沙里夫公路上塔希库尔甘以东为山地丘陵;喀布尔-坎大哈公路加兹尼以北路段为山地;赫拉特以北有99公里一段为山地。此外,横贯中部山区的喀布尔-赫拉特公路,全长800公里,沿科伊巴巴山和赫里河修筑,路面坎坷,通行不畅。很多支线都在山区,山高坡陡。这些路段的两侧高地经常为游击队所控制,阻击苏军过往车队,有时有些路段被破坏,使交通长时间中断。

3、埋雷、炸桥、设障、断路,阻挠并限制敌人在公路上的活动。游击队经常在公路、急造军路或山间道路上敷设简易地雷,开沟渠,挖陷阱,拆毁桥梁、涵洞和沿线有关设施,炸毁山石,制造障碍和破坏地段,阻塞和中断公路交通,迟滞苏军的行动。在初期,游击队对付苏军坦克、步兵战车和装甲车,主要不是用制式的反坦克武器(此类武器游击队也很少),而是利用山区有利地形结合进行地雷战、伏击和奇袭苏军。这种斗争形式比较普遍,也取得一定效果。苏军坦克、装甲车和军用卡车被地雷炸毁者不在少数。

4、沿途伏击苏军车队。公路沿线的游击队经常利用道路两侧的村庄、树林、壕沟、丘陵起伏地,隐蔽设伏,袭击道路上的游动巡逻车,过往车队和护送车队的警戒部队。在具体伏击目标上,游击队主要打弱敌和孤立分散之敌。有利就打,不利就撤,积小胜为大胜。游击队设伏时通常先打掉苏军装甲纵队的头车和尾车,然后向整个纵队中选定的目标射击。

5、以小群活动为主,注意适时集中与快速分散,伏击规模一般不大,持续时间较短,但能消耗敌人,积小胜为大胜,对敌威胁较大。苏军的车队要护送,行军要警戒,沿线要设据点,定期要组织巡逻,这都牵制了苏军不少兵力。如果苏军出去大部队增援,因为游击队的伏击分队建制小,装备轻,在山区或崎岖地形上可脱离道路运动和转移,有利于及时摆脱苏军大部队的纠缠。

二、 侵阿苏军的恢复交通线的努力

由于游击队活动频繁,侵阿苏军被迫将大量兵力兵器投入到公路沿线的伏击与反伏击战斗中,疲于奔命。

为了打通公路交通,苏军通常派出部队按隘路战斗或山垭口争夺战的作战原则方法,夺取这些险要地段,打破游击队对这些地段的封锁,并由工程兵部队修复被破坏的路段。但是公路上险要地段较多,苏军夺取后,难以处处设防,部队撤出后经一定时期,又往往为游击队所控制或破坏,因而需要反复地进行夺取。例如,喀布尔以东24-43公里的一段山区路段,曾多次被游击队封锁或破坏,每次破坏后,往往几周内不能通车,影响对东部贾拉拉巴德地区部队的物资补给,有时不得不进行空中补给。

为加强对交通线的控制,苏军在主要公路干线上的一些重要路段(如重要城市附近的交通要道口、交叉路口、隧道和隘路的进出口、以及重要桥梁等路段),多设有交通调整哨、检查哨,检查过往行人和车辆,防止游击队对些重要路段和桥梁进行破坏。首都喀布尔周围以及北部地区公路沿线,这种哨所较多,南部西部较少。在有些路段还派出有流动巡逻车。

在易受游击队攻击的地段上,苏军每隔一定距离就修建一个驻兵的小碉堡,四周布设地雷场。白天,在坦克和直升机的掩护下,游动巡逻队在公路上巡逻侦察。在一些容易被游击队利用的设伏地段,往往被指定为“自由射击区”,任何活动物体都会遭到轰炸和枪击。只要苏军在路边遭到伤亡,就把邻近的村庄夷为平地,将居民赶离公路。

经过一段时间的较量,苏军感到普通的坦克部队和摩托化步兵部队对于这种清剿行动力不从心,于是陆续调入了一批经过特种训练的轻装部队和空降突击部队,不断增加直升机的数量,以适应反游击战的需要。直升机部队主要部署在喀布尔、巴格拉姆、昆都士、贾拉拉巴德、加兹尼、霍斯特、坎大哈、信丹德等地。多者为一个团,少者为两个大队。可保障营连规模的空中机动作战行动;。

苏军特种部队在活动时经常着阿富汗伪军的军装,这样不易引起游击队的警觉(游击队经常在局部地区与当地伪军达成停火协议),有时还身着游击队的服装活动。他们经常通过巡逻切断游击队的供应线和夜间活动道路,徒步或乘车(由直升机运来的BMD伞兵战车)沿对方的渗透路线布雷,特别是在交通点(如渡口)布雷。巡逻队发现游击队时,视情况或者组织伏击,或者呼叫飞机攻击。

三、 侵阿苏军的反伏击战术

苏军在阿富汗被迫使用战斗部队来护送运输车队。战争初期通常派出一支由两辆坦克(T54、55或T62),两辆装甲输送车(BTP60)和两辆维修车组成的保障分队,随补给车队一起行动。车队通常以坦克和装甲输送车为先导,进入游击区,便派出4架米8或米24直升机编队护送。

苏军首先派直升机对前方道路两侧实施侦察,接到直升机的报告后,车队才开始前进。前进中的车队若遇到路障和伏击,或者怀疑对方设伏,那么武装直升机、坦克和所有火炮首先集中火力射击游击队可能藏身的地域。

负责空中掩护的直升机有一半在车队上空飞行,另一半负责在行军纵队的前头机降部队,占领道路沿线的制高点,直到车队安全通过为止,随后直升机将他们运走,再沿车队行驶路线重新部署警戒分队。他们用这种直升机进行蛙跳式前进的方法,为车队提供有效的保护。这种蛙跳式的推进战术给阿富汗游击队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遇有障碍路段或车队里的观察员发现前方道路疑有地雷时,由工程兵来进行排除。遭到游击队的伏击时,由担任警戒或护送的地面部队或空中机动部队实施警戒战斗或反伏击战斗,补给车队则快速通过游击队设伏地段。如地面掩护分队不足以压制游击队的伏击,则临时召唤航空兵或武装直升机分队增援。

尽管采取了这些措施,但苏军车队仍经常遭到伏击,在山地条件下,只要一辆车被击或抛锚,就会导致整个车队陷入被动局面。为解决这个问题,苏军车队各车辆均装备了发烟罐,一旦遇到游击队伏击,各车车长就抛出发烟罐,使车队被烟幕遮住,以减弱游击队火力杀伤效果。车队在烟幕掩护下迅速撤离危险区。如果有车辆被击中或抛锚,该车和前后相邻车辆的车长立即将发烟罐抛到这辆车周围,形成烟幕屏障,然后,牵引车在烟幕掩护下接近被损坏车辆,挂上钢缆,将这辆车拖至安全地带。在抛发烟罐、抢救遇险车辆的同时,还要组织火力掩护,以压制游击队火力。

这项措施取得一定效果,减少了部分装备和人员损失。但是,发烟罐也有弱点,主要是遇到有风的天气时,大风会很快将烟幕吹散,使其失去掩护车队的作用。苏军采取部分补救措施,如力求掌握风向,将发烟罐抛得更远些,并加快在烟幕掩护下的动作进程等。

战争初期的教训表明,苏军运输队规模小了易被伏击,因此苏军吸取教训后改用营级规模的部队护送运输车队。

在武器装备的配备上,由于坦克主炮的仰角小,射击死角大,并不适于山地反伏击作战。因此苏军规定坦克只是作为支援火力使用,且一定要得到摩步班的加强。护卫车队的主力是BMP步兵战车或BTP装甲输送车,而BMP1型步战的73毫米滑膛炮经实战检验也不适宜这种山区作战,因此护卫车队的主力很快变成了BMP2型步战及更加轻便的BMD伞后战车。

由于装备了李恩菲尔德步枪的阿富汗游击队常能从800米或更远的距离射击,苏军的AK突击步枪有效射程仅400米,因此苏军在摩步连里组建了狙击手班。为了压制公路沿线高地上设伏的游击队,苏军还将3Y-23-2式23毫米双管高射炮高炮改装在卡车上,使其能以更大的仰角压制射击高地上的游击队员。

四、 侵阿苏军的伏击战术

战争实践证明,为在欧洲平原上打大规模战争而装备训练起来的坦克师和摩步师并不适应阿富汗这种山地高原的反游击作战。因此,苏军从1981年开始使用伞兵反游击战,自1984年起,开始把相当数量精锐的直升机降特种作战部队投入阿富汗战场。到1986年,近卫空降第105师驻喀布尔和巴格拉姆,近卫空降第103师和近卫空降第104师共3个团也在上述地点,北部地区驻有一个克格勃边防军大队;特种部队2个基地驻拉什卡尔和查加萨赖。

  苏军有时通过情况获悉游击队将在险要的隘路出现时,就用重型直升机将特种部队空投在隘路两头堵住游击队,这种方法有时也用来堵塞游击队的逃跑路线。

山区的地形特点不允许伏击分队携带大量重装备,但同时又要有足够的火器能对不同距离的目标实施有效射击。每次行动时,除自动步枪和狙击步枪外,设伏分队还配备一具AGS-17自动榴弹发射器和一挺重机枪;每个班配置一具GP-25枪挂式榴弹发射器,轻武器弹药基数一般为:自动步枪600至700发,机枪1200发,另外要专门装备一些夜视器材。有时还要用战斗直升机予以支援。

  在山地行动时保障通信联系十分困难。所以在山地行动时首先应带足电台全套装备,蓄电池应充电完好。在山地行军中,主电台应配置在行军纵队间,如不得已而配置在纵队首、尾时,必须设立重复转播台。设伏分队以徒步战斗队形行动时,为保障可靠的通信联络,最好将电台设置在山顶,或朝向通信对象的斜坡上。无线电员还必须注意与直升机的通信联络方法。

苏军设伏分队通常辖若干个5至8人的战斗小组。袭击组的成员包括:小组长、副组长(同时兼前方警戒员)、机枪手及其副手(兼左方观察员)、自动榴弹发射器射手及其副手、卫生员(兼后方警戒员)、无线电报务员(兼右方观察员)。

设伏地点通常选在游击队经常利用的小路、道路转弯处、山垭口、山间河流发源地和渡口附近以及障碍物中。观察哨负责用望远镜和夜间瞄准具仔细观察接近地。选择阵地应尽量利用地形,注意伪装,尽可能不破坏地物环境,充分利用天然遮蔽物。预先规定好袭击组与观察哨之间的联络和协同信号。规定的音响信号应为每个军人所理解,同时又不致引起附近游击队的怀疑。此外,在山地行走时应保持体力,不论上山或下山,宜走蛇形路线,这样比较省力。经验表明,踩大石走比踩碎石走适宜,踩碎石走会发出声音,而且容易疲劳。

设伏分队开始行动前,要周密地组织协同动作,不仅要组织好与支援的炮兵和直升机的协同,而且要组织好分队内装甲车辆与设伏人员之间的协同。

苏军设伏时经常用各种欺骗措施以迷惑游击队。典型的欺骗措施有以下几种:

1、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以低速行驶,设伏人员隐蔽下车,徒步前往设伏点。而车辆则佯攻中间目标,做好支援设伏战斗的准备。(附图一)



2、以得到加强的分队进至设伏点并加以伪装,过一定时间后,分队大部撤出并佯攻中间目标,实则准备支援留在设伏点的设伏人员。(附图二)



3、分队进至诱敌目标,人员迅速下车,前出到设伏地点。然后,装甲车辆移至中间目标,在此做好支援设伏战斗的准备。(附图三)



4、行军途中,模拟一车辆出故障,以此引诱敌人,其余车辆则继续前进,同时暗中留下设伏分队。“故障车”的乘员下车佯装修理,同时在车内做好射击准备。(附图四)



5、在几个地点实施假空降,以此引诱敌人,同时在敌必经之路上组织设伏。(附图五)



设伏分队到达设伏地点后,要占领便于观察、射击和隐蔽的有利地形组织好交叉火力、侧面火力、抵进火力。

设伏过程中,要限制人员随意移动,禁止烟火,严格遵守音响伪装规定和无线电通信规则。设伏人员应轮渡担任观察员,以避免疲劳。观察员应主要使用手势传送信号和命令。在山顶,明显的方位物附近和固定目标附近不宜配置观察哨。

当小股游击队出现时,设伏分队力争捕捉俘虏。当游击队主力出现时,则以全部火力消灭之。实践表明,自动榴弹发射器是山地作战的强有力武器。苏军一般将其配置在游击队可能撤退的道路上。

如果游击队在数量上占明显优势,设伏小组在支援分队抵达之前应占领环形防御阵地或隐蔽撤退。为迅速摆脱敌人,应使用烟幕并设置障碍物。

五、 阿富汗游击队的战术应对

针对苏军护卫车队加强了工兵探雷装备,游击队在埋设地雷方面作出了一些巧妙的改进,并且学会了用火力掩护布雷区。在阿富汗山区,公路常需要跨越河流和山溪,或沿着河流或山溪行进。游击队常常将地雷沿着车辙埋设。这样的话在通过数辆车辆,上面的保护层被碾碎之后,地雷才会爆炸。在水中或岸边则使用意大利制造的TS6.1和TS2.5型漂浮式塑料雷。英制MK7反坦克地雷则布设在山溪里。它有金属外壳,很重,因此不会轻易被水流冲走。如果在它上面覆盖一层薄薄的碎石,它们就不会被苏军车队的观察员发现。

针对苏军的反伏击措施,游击队针锋相对地采用了多种多样的伏击方法,从而使对方的反伏击更加困难和冒险。游击队的设伏点经常选在峡谷道路的拐弯处或桥梁附近,突然向行进间的敌车队开火。游击队通常以30至40人为单位作战,他们也常常集结成一支大部队,摧毁桥梁或设置路障,然后居高临下开火。当苏军护卫车队规模较大时,游击队通常放过苏军侦察和战斗小队,突然以猛烈的火力向居中或殿后的车辆射击,之后便迅速撤离。

例如,当苏军逼近小城镇帕克蒂亚时,伊斯兰党的一支游击队将队伍分成三股:一股监视苏军,一股埋雷,第三股设伏。苏军损失了五辆坦克并在夜间撤退。退却的苏军后来又遭到在山上执行监视任务的游击队袭击。游击队使用的另一种方法是围困一个据点或一支小规模驻军,然后伏击援军。

在战争中、后期,随着苏军车队护卫力量的加强,小规模的伏击行动有时很难取得战果,游击队根据情况灵活用兵,有时集结较多兵力,并利用山区地形构筑坚固而隐蔽的阵地,在选择好的主阵地上集中较大兵力,尽可能地装备反坦克和打直升机的武器;在道路上设置各种障碍,在这样的主阵地上经常进行激战。1981年12月底,在巴格兰市近郊公路干线上,苏军一支车队遭到游击队的伏击,护送该车队的掩护分队被歼。苏军调来摩步分队,在炮兵、武装直升机和歼击航空兵的支援下进行反扑。双方在该地段激战近一周,苏军被迫撤退。调整部署后,又对该地段游击队的伏击阵地发起进攻。这次战斗先后持续达40天。

针对苏军在阿富汗大量使用直升机,游击队也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对空伏击战术:在苏军直升机可能经过的山谷中,游击队的对空伏击分队分为两组:第一组驻守山谷中的坚固阵地上,引诱直升机前来攻击;第二组配置在比第一组高约2300米的地方,装备大口径机枪和火箭筒,任务是击毁直升机。直升机飞来时,第一组在最大射程上开火,吸引驾驶员注意。当直升机飞临第一组上空实施近距离攻击时,等在山上的第二组居高临下用大口径机枪和火箭筒对直升机开火。

为了对付苏军特种部队对游击队的伏击,游击队通常以一路纵军行军,前面为10至15人的警戒小队,主力在其后1.5公里处跟进。在警戒小队与主力纵队之间设有2至3名观察员(通信员)。

为了保护游击队的补给车队或骡队不受伏击,游击队通常在补给分队的前方配置一支假补给队。假补给队一旦遭伏击,预有准备的游击队便从翼侧向苏军发起进攻,将苏军歼灭或击溃。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
发表于 27.10.2010 07:33:4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6.10.2010 13:3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3.12.2024 18:47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