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95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淮海战役中不为人知的军事细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3.5.2014 09:17: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且最具决定意义的一次大战役,战役组织之精妙,战斗进程之惨烈,战局变化之多端,真可谓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叹为观止。

    囿于为尊者讳的陋习,此战中,毛主席的几次军事败笔原来一直不为世人所知。多年来,许多军事爱好者对其进行不断深入研究,使历史真实逐渐浮出水面。毛主席的败笔简述如下:

    一、预测杜聿明逃跑方向。

    在预测杜聿明逃跑方向上,粟裕曾有精彩一笔,即准确预测出其逃跑方向,及时追赶并将其包围。其实在粟裕对杜聿明部逃跑路线作预测时,毛主席也对此作了预测,只是不准确而已。
我党的一个陋习就是:凡是事后被证明是正确的、英明的决定,都冠之为:毛主席并党中央决定、毛主席并中央军委决定等字样。凡是不漏采的,均冠之为:党中央认为、中央军委建议等字样。

    在杜聿明部逃跑路线上,粟裕分析只有三条道路:一是沿陇海向东,经连云港海运南逃;二是走东南经两淮,向苏中撤退再转京(南京)沪;三是沿津铺路西南下。对此粟裕认为杜聿明部必然走第三条路。

    事实上杜聿明部后来确实走的就是此路。但是此时中央军委发电建议:杜聿明部将由两淮南撤,以加强京沪(第二条路)。要求粟裕以此做好军事部署,堵截杜聿明部。

    对此粟裕感到极为为难:按照毛主席的意见部署吧,自己却认为杜聿明部一定不会走两淮;不按毛主席的意见办,一旦敌人确实走的是两淮,不仅军事后果严重,恐怕政治后果会更严重。

    此时粟裕没有将自己的意见上报,而是采取了“阳奉阴违”。即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津铺路)部署了重兵,在毛主席认为的方向部署了小部兵力。

    结果,杜聿明部逃跑后不久即被粟裕的三野追上,并将其死死围在陈官庄。
对此也有人认为,要不是当时国民党高级内参刘斐、郭汝瑰等从中“捣鬼”,暗中支持了我军,则粟裕的三野不一定能追上杜聿明部。

    这是不正确的。我们不能否认刘斐、郭汝瑰等人的功绩,但也不能夸大。其实此时粟裕在堵截杜聿明部时有一伏兵,即南线阻击李、刘兵团的苏北部队。杜聿明南逃时,北线我军共八个纵队南下追击,而南线有三个纵队北上堵截。

    此时,可说杜聿明部想全身而退,已是不可能的了。之所以会如此,全在于粟裕没有执行毛主席的指示,即“中央军委的建议”。
4#
 楼主| 发表于 13.5.2014 09:18:25 | 只看该作者
四、在此毛主席现学现卖,也想如此炮制李、刘兵团。

    这种部署对粟裕产生了较大压力。压力在哪?在于粟裕估计中野根本拿不下黄维兵团。三野南线主力歼灭李刘兵团,北线七个纵队(不含渤海纵队)包围杜聿明,一 旦中野战局生变,三野将无兵可调。形势极有可能逆转。故此粟裕在执行毛主席命令上再次“偷工减料”。中野究竟能不能独自解决黄维兵团?当然不能。这点我算 毛主席半个军事败笔,最后再谈。

    粟裕没有完全执行毛主席的指示,即在南线上作歼灭李、刘兵团的部署时,没有将主力全部压上,只以一部兵力做引诱式攻击,大部兵力部署的靠后,随时准备转用。结果是李、刘比较狡猾,我军一攻击,其不仅不进反而后退。南线歼灭战没有打上。

    正因为南线没有打上,南线的三个主力纵队能够迅速北上兜截杜聿明部。当孙元良兵团突围时趁机将其歼灭。至此不仅杜聿明部再也跑不了了,同时三野也具有了足够支援中野的兵力。胜利有把握了。

    五、在第二阶段命令三野歼灭南线李、刘兵团是毛主席听信了当时中野邓小平能独自攻歼黄维兵团的报告作出的。

    因这是听信别人的错误估计所作的决策,因此算毛主席的半个军事败笔。中野究竟能不能独自解决黄维兵团?当然不能。只因为

    一:中野能打到哪个份上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二:为维护我军整体形象,不可能抬高一个贬低一个,况且三野能打胜仗得中野助力多已;

    三:后来中野出了个领袖,当然要维护中野形象。

    君不见电影《大战宁沪杭》中作为进军主力的三野镜头少之又少,而“总前委”的镜头较多。故此当时中野攻歼黄维兵团的真实一面,后世知之甚少。

    当时中野大军经过跃进大别山后,兵员、装备大减,全部兵马多不过20万,少也就是17万人左右,重型武器装备都丢了。而黄维兵团是在五大主力之整编11师 的基础上扩展来得,兵力10万人。另有蒋纬国号称国民党军精华的快速纵队2万人,共计12万大军。在当时是国民党军中武器装备最好的兵团。反动教育进行的 比较好,战斗中较少有投降的,战斗力极强。

    具体强到什么程度?我们比较一下:

    在东北,国民党军新一军的一个营曾击败过东野一个主力师,一个团曾经击败过东野一个主力纵队,一个师曾经抗击过东野七个主力师的进攻;

    在山东,1947年整编11师独自成功抗击华野五个主力纵队的攻击,并最后使之无功而返。

    此时的黄维兵团战斗力之强可想而知。中野不足20万的疲弱之师能与黄维兵团精锐12万相抗衡已经不错了,何谈歼灭?实际上中野在后来若没有三野帮助不仅不能完成阻击,而且险些被黄维兵团所歼灭。

    中野围歼黄维兵团,就中野自己而言可分前后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野大军以打残自己的勇气,以只能打阻击战的能力向黄维兵团全面发起了围歼战。这种不要命的勇气与不要命的战术当即将黄维打蒙,迫使其后撤,并将其围在双堆集。

    第二阶段,中野根本不具打歼灭战的能力,早晚有漏陷的时候,而且黄维、胡链等不是傻子,反应过来后即调整部署开始反攻,此时中野吃不住劲了。

    危机关头粟裕抽调5各主力纵队,且含攻坚主力特纵(炮纵)协助中野。5个主力纵队13万人马,基本相当于三野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一,而三野装备较中野精良许多,又有特纵,故战斗力强一大截。两军30多万兵力才最终将黄维兵团搞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3.5.2014 09:18:11 | 只看该作者
三、解放军军歼灭黄百韬兵团之时,杜聿明集团为何没有南撤?原因有三:

    一是粟裕并没有完全按照毛主席的部署打。而是将自己的方案揉在了其中。即在打黄百韬兵团之时之前,即派苏北兵团南下海州,只是此时海州国民党军已经撤走, 我军不战而得海洲。此一部署意义极大,在当时既牵制了国民党军南撤(从右后侧兜截国民党军),又为以后决战时向南阻击刘汝明兵团、李延年兵团提供了兵力;

    二是此时国民党军在战与撤上犹豫不定。一方面鉴于粟裕太厉害想南撤;另一方面鉴于自己正规兵力强于共军,想打一仗。多少次想与共军主力决战都没机会,这次 不就是机会吗?(其实国民党军与三野决战的最佳时机是济南大战时。当在济南未被攻下,国民党军几个兵团拼力北上,乘三野两面作战时于其决战于鲁西南。至此 时再决战国民党军胜算已经不大了);

    三是何基丰、张克侠起义,防线被三野不战而下,战局发展太快,国民党军主帅临场应变能力较粟裕太慢。但是无论如何先打黄百韬兵团后,能否发展至决战,不取决于我,而取决于国民党军。国民党军不撤或撤的不坚决,是发展至决战的唯一希望。

    毛主席提出的整个方案只被粟裕执行了第一条,即打黄百韬兵团。后两条部署因战局变化而未被执行。黄百韬兵团被歼后按照毛主席的部署就是进行第二阶段,攻占两淮;第三阶段,攻占海州、连云港。

    而根据战局发展,粟裕向中央发出了“齐辰电”,未取两淮,而是兵进徐州,将杜聿明包围起来。

    至此时,淮海战役才发展至决战。因此说首先攻歼黄百韬兵团即便不是败笔,也算不上优秀。在毛主席眼中粟裕有些冒进,但在粟裕眼中毛主席恐怕就有些保守了。 毛主席认为没把握,在粟裕眼中未必没有十成把握。四、在淮海战役进入第二阶段后,三野北面包围杜聿明部,南面阻击李延年、刘汝明部(此时李延年部已经放弃 海洲南撤),中野阻击黄维部。

    此时中野有人对围歼黄维兵团作出了不切实际的估计,并影响了毛主席的决策。当时毛主席命令:

    一是三野包围杜聿明部,并以有力一部歼灭南线刘汝明兵团、李延年兵团。

    二是由中野独自全力围歼黄维兵团。对三野的具体命令是:要三野先以小步兵力打李、刘两兵团,当其反击时我部后撤,引诱其北进,再乘机以主力将其歼灭。中野在围歼黄维兵团时,就是用的此一战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13.5.2014 09:17:34 | 只看该作者
二、淮海战役中命令三野首先攻歼黄百韬兵团。

    到目前为止,多数人都认为这是毛主席在统筹淮海战役上的一个妙笔,是淮海战役发展成决战上的一个关键点,也是在特殊年代,后来所谓史学界抬毛抑粟,创造“小淮海和大淮海”之说的一个理由。

    1948年9月24日,即济南战役最后一天,粟裕就三野的下一步行动计划进行了考虑,并提出了三个方案供中央军委考虑,第一个方案粟裕认为最佳:第一阶 段,由苏北兵团加强一个纵队,攻占两淮,三野主力进至宿迁,准备歼灭徐州援敌;第二阶段,用三个主力纵队攻占海洲、连云港,然后转入休息。毛主席的计划则 是:第一阶段,歼灭黄百韬兵团;第二阶段,攻占两淮;第三阶段,攻占海洲、连云港,然后转入休息.

    粟裕与毛主席的部署比较,区别在不打至少是不首先打黄百韬兵团。何以说毛主席先打黄百韬兵团是一军事败笔呢?

    我们先看一下当时国民党军的部署:此时蒋介石为确保对津铺路、陇海路、平汉路的控制(军事要点,必须控制),将国民党军以徐州为中心,沿津铺路、陇海路、 平汉路布置了两条长蛇阵。具体是:徐州及附近驻扎冯治安兵团(4个军)、李弥兵团(3个军);徐州以西驻扎孙元良兵团(2个军)、丘清泉兵团(5个军); 徐州以东驻扎刘汝明兵团(2个军)、李延年兵团(4个军);徐州以南驻扎黄维兵团(4个军);徐州以北驻扎黄百韬兵团(5个军)。国民党军部署方向上不是 正南正北,而是略偏东北方向,很像“Χ”形。但大体上是南北、东西向布阵。

    粟裕首先要攻打的是东线李延年兵团(4个军),同时布防宿迁,准备歼灭徐州来援的冯治安兵团(4个军)。

    第一:冯治安兵团、李延年兵团战斗力相对黄维兵团、丘清泉兵团、黄百韬兵团为弱,苏北、苏中又是老根据地,在此作战把握更大一些;

    第二:关键也在此,就是先打东线李延年兵团,再打冯治安兵团,这种战役部署才是与国民党军打决战的正确部署。

    要打决战,就国民党军的部署情况,最理想的是首先攻歼南线黄维兵团,黄维兵团一被歼灭则徐州以西、东、北各兵团一个也跑不了,但这种部署是不可能的。退而 求其次,较佳的方案当然是先向东线下手,北边保持一定压力,东线得手后,从国民党军右后方(软腹部)下手,进而与国民党军徐州集团决战。

简单些说,这是我军惯用的迂回侧击战法。

    那毛主席何以会对粟裕的部署进行调整呢?

    主要是毛主席对我军在此时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不具有必胜的信心。担心粟裕胃口太大,反而吃不消。这也是我认为毛主席首先打黄百韬兵团是一军事败笔的原因。 毛主席信心不足,才对粟裕部署作了调整,不求全歼国民党军徐州集团,只求先歼灭其一部(能歼灭黄百韬兵团也不错)。

    这与毛主席在60年代与蒙哥马利将军的对话可作印证。毛主席说:我的战友中数这个粟最能打。淮海战役本来不成熟呢,是夹生饭,他们非要打,结果硬是被他们一口一口的吃了下去。

    先打黄百韬兵团是决然打不成决战的。黄百韬兵团位于最北,下辖5个军,战斗力较强,一旦打起来黄百韬兵团就能对三野进行正面阻击防御,其他国民党军所有兵团都有时间从容南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6.11.2024 04:24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